資源簡介 學習任務單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生物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染色體通過配子傳遞給子代學習目標1.闡明減數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行為。 2.列表比較精子卵細胞形成的異同。 3.舉例說明減數分裂的意義。課前學習任務1. 復習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染色體行為;復習染色體相關概念。2. 預習減數分裂模擬活動和彩色筆或扭扭棒或橡皮泥等材料準備。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闡明減數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行為。1. 探究染色體數目減半發(fā)生的時期和原因。 2. 理解染色體形態(tài)、同源染色體和四分體等生物學定義。 3. 結合有絲分裂,將減數分裂相按先后排序,并且構建減數分裂過程模式圖。 4. 構建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變化曲線和核DNA變化曲線。 學習支架1】人類有性生殖過程示意圖 【問題思考1】每種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是如何實現(xiàn)? 【概念形成1】 【學習支架2】1883年,比利時細胞學家貝內登詳細研究了馬蛔蟲卵的成熟過程和受精作用,發(fā)現(xiàn)馬蛔蟲受精卵中染色體的數目為4,而卵細胞與精子中的染色體數為2。 【問題思考2】配子形成時染色體數目是否減半? 【概念形成2】 【學習支架3】有絲分裂過程復制和分裂次數;科學家取出生一天,一天半,兩天……一直到28天的雌性小兔,解剖出卵巢,觀察比較卵母細胞中染色體的動態(tài)。我們開展類似研究。 【問題思考3】猜想并并觀察比較分析不同分裂相細胞顯微照片,思考減數分裂過程復制幾次和分裂幾次? 【概念形成3】 【學習支架4】德國動物學家亨金發(fā)現(xiàn),無膜翅紅蝽(2n=24)第一次細胞分裂(MI)時,染色體開始呈現(xiàn)一種環(huán)狀,共有12個環(huán)狀物(24個染色體)。第一次細胞分裂使得這些環(huán)狀物互相分開,形成的半環(huán)分別進入2個子細胞。 【問題思考4】染色體數目減半發(fā)生在什么時期? 【概念形成4】 【學習支架5】1901年,蒙哥馬利做了大量觀察。他發(fā)現(xiàn)有一個物種,染色體數為14(7對),且不同染色體間的形態(tài)差異很大。 【問題思考5】嘗試解釋什么染色體發(fā)生配對? 【概念形成5】 【學習支架6】雄性笨蝗的性染色體僅一條X染色體。減數分裂時,這條染色體只能呆在一極。笨蝗還有一對異形的同源染色體。Canother統(tǒng)計了300多個后I期的細胞。發(fā)現(xiàn):X染色體與那對大小相異的同源染色體的組合,接近1:1。 【問題思考6】解釋并說明配對染色體的分離有何特點? 【概念形成6】 【學習支架7】已經歸類到減數第一次分裂的4個細胞分裂相,4個減數第二次分裂的細胞分裂相。 【問題思考7】結合有絲分裂,將以下減數分裂相按先后排序。 【概念形成7】 【任務二】列表比較精子卵細胞形成的異同。 1. 利用橡皮泥或扭扭棒或彩色筆,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同時關注紡錘體、中心體等其他細胞結構在分裂中等變化 2. 列表比較精子卵細胞形成的異同。 【學習任務二】列表比較精子卵細胞形成的異同。 1. 利用橡皮泥或扭扭棒或彩色筆,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同時關注紡錘體、中心體等其他細胞結構在分裂中等變化 2. 列表比較精子卵細胞形成的異同。 【學習支架8】 利用橡皮泥或扭扭棒或彩色筆,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同時關注紡錘體、中心體等其他細胞結構在分裂中等變化。 【問題思考8】活動建議:按下暫停鍵,預計10分鐘左右。模型制作可以從前期I開始。用好活動提示單:1. 需要幾種顏色橡皮泥?2. 如何區(qū)別不同的染色體?3. 同源染色體分開后,兩個子細胞的染色體顏色是否需要保持一致4. 著絲粒分裂后到兩條染色體顏色一致嗎?5. 進入減數分裂時,有姐妹染色單體嗎?6. 需要畫幾個紡錘體?7. 紡錘體的方向一致么? 【概念形成8】 【學習支架9】一對染色體減數分裂過程示意圖 【問題思考9】從減數分裂異常探索唐氏綜合征如何形成? 【概念形成9】 【學習支架10】精卵細胞形成過程動畫比較 【問題思考10】精卵細胞形成過程比較有何區(qū)別? 【概念形成10】【任務三】舉例說明減數分裂的意義。 1. 闡述減數分裂對維持物種染色體恒定、增加子代多樣性的原因。 2. 探究唐氏綜合征形成等機制。 【學習支架】減數分裂過程細胞示意圖。 【問題思考】減數分裂的意義。 【概念形成】推薦的學習資源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比較動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