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2)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2024屆高考歷史晨讀暮誦考點1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瓜分世界的狂潮(1)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2)它們奉行帝國主義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亞洲諸國很快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盡。2.列強矛盾激化(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導致它們的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2)表現英德矛盾 德國把英國視為“日益衰落的國家”,開始尋求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英德矛盾逐漸激化法德矛盾 法國與德國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劍拔弩張德俄矛盾 德國與俄國因不斷的貿易摩擦而關系惡化奧俄矛盾 奧匈帝國與俄國的矛盾集中在巴爾干半島,使這里成了名副其實的歐洲“火藥桶”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目的 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表現 20世紀初,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同盟國”,英國、法國、俄國組成“協約國”影響 它們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局部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3.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考點2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1.一戰的爆發(1)爆發: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2)性質:這場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2.進程主要戰役 第一階段(1914年) 第二階段(1915-1916年) 第三階段(1917-1918年)西線(英法軍隊——德軍) 決定性戰場) ①1914年,德軍進攻法國。 ②9月,雙方在馬恩河激戰,德軍失敗 ①196年,在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中雙方傷亡慘重,分別被稱為“絞肉機”和“地獄”。 ②1916年,英德在日德蘭海戰中,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鎮。 ①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 ②1918年11月l1日德、奧(匈) 投降東線(德奧聯軍——俄軍) —— 德奧軍隊在東線和南線取勝 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后退出戰爭南線(奧軍——俄、塞軍)戰局演變 (總體態勢) 德軍“速決戰”破產 戰爭處于膠著狀態,德奧軍隊未能擺脫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 同盟國走向失敗考點3一戰的結束及影響1.戰爭結束(1)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加速了同盟國的失敗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后退出一戰。(2)1918年11月11日,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2.戰爭影響民族主義 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國際格局 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思想觀念 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考點4一戰后的國際秩序1.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建立(1)建立:戰爭結束后,戰勝國分別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主要內容:①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②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③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④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⑤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2.國際聯盟的建立性質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宗旨 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評價 ①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 ②英法則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 ③國聯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