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5)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2024屆高考歷史晨讀暮誦考點1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及發展淵源 表現羅馬法 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共和國頒布《十二銅表法》,以緩和平民和貴族的矛盾查士丁尼下令編纂的《羅馬民法大全》是古羅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英美法系 ①1世紀,諾曼王朝王室設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巡回審判。 ②2世紀,在英國逐漸建立普通法。 ③13世紀,英國通過《大憲章》,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 ④“光榮革命”后,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法律體系更加完善。 ⑤美國等國也制定了本國法律,它們構成普通法系,也稱“英美法系”。大陸法系 ①13世紀以后,法國統一法律的步伐加快,法律體系日益成熟。 ②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此后制定一系列法律。 ③1804年,拿破侖頒布了《法國民法典》,與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被統稱為“拿破侖法典”。拿破侖法典與此前頒布的法律最終確立了法國的資產階級法律制度。 ④后來,逐漸形成了以羅馬法為基礎、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體系,稱為“大陸法系”或“民法系”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國家權利結構 堅持權力制衡、三權分立。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議會行使)、行政權(行政機構行使)和司法權(法院行使)法律內容 注重保護個人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等司法實踐過程 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建立了律師制度和陪審團制度局限性 財產多少決定法律地位的高低及黑人、原住民和婦女不能享有完全的公民權等考點2 宗教倫理與教化宗教改革前 宗教改革后基督教的發展演變 ①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 ②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日耳曼人國家逐漸接受了基督教。 ③基督教影響中古時期歐洲人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①16世紀,從德意志開始,西歐各國先后進行了宗教改革。 ②宗教改革后,西歐的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和新教。教會宣傳 ①教士們更重要的任務是宣講教義。 ②開辦學校,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③基督教會還要介入人們的生活,幾乎所有節日都與基督教有關。 ④教會告誡人們必須孝敬父母,不許偷盜、奸淫、殺人、貪戀別人的財物等,要求人們逆來順受、忍受世間的一切痛苦。 ⑤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作用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 新教在堅持基督教基本教義的同時,提出一些新的主張:①反對教皇權威,主張信徒自己閱讀《圣經》理解教義。 ②提倡節儉和積極入世的態度,鼓勵人們發財致富。宗教的局限 ①基督教學校主要講授宗教內容,以傳播宗教為目的。 ②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作用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 ①仍然堅持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束縛人們的行為,麻醉人們的思想。②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宗教沖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③一些對教義持有不同意見的人被斥為“異端”,遭到迫害。考點3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專制王權國家 背景 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②宗教改革運動使各國的世俗權力得到強化,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表現 ①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 ②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王權到達頂峰。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民族國家 背景 ①13世紀,英語開始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 ②16世紀,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 ③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④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 ⑤出現了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國家在人們的意識中越來越重要。經過 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特點 民族國家有的由單一民族組成,更多的則是包括了多個民族考點4國際法的形成發展與外交制度的建立1.國際法的形成與發展近代國際法形成 背景 ①隨著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 ②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歷程 ①格勞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莫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②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與天主教同盟之間爆發戰爭,歐洲各國紛紛卷入其中。 ③1648年,交戰各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 一戰后的發展 ①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 ②戰后戰勝國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國際聯盟。 ③1928年8月,美、法等國簽訂了《非戰公約》,宣布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二戰后的發展 ①1945年6月,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 ②1946年,國際法院成立,發展了國際司法制度。 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的民族國家的獨立和各類國際組織數量的激增,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 ④國際法的領域大大擴展,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國際法的實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2.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1)建立和發展角度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背景 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不再滿足僅僅派遣臨時使者與他國保持聯系歷程 ①近現代外交一般認為源自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 ②17世紀時,歐洲國家相互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在此基礎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初步發展 背景 拿破侖用戰爭向歐洲輸出革命,歐洲的封建君主們聯合對抗法國。1814年,拿破侖一世戰敗后,宣布退位。表現 ①維也納體系的建立:1815年,歐洲各國在維也納會議及此后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即維也納體系。在維也納體系下,外交制度進步發展(規定了大使、特使、常駐公使、代辦四等級的外交人員銜級),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 ②其他國際公約與戰爭法規:各國之間還簽訂了許多國際公約,制定了一系列戰爭法規,試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2)意義:積極性: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局限性:一些大國為了一已私利,肆意踐踏國際法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進行制裁或發動戰爭,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