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和外交——2024屆高考歷史晨讀暮誦考點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背景 中國是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的格局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政策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問題,逐步明確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國策歷程 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區域自治”1947年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準,在內蒙古地區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我國第一個省一級的自治區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自治區設置 ①1947年5月成立內蒙古自治區 ②1955年10月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③1958年3月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 ④1958年10月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⑤1965年9月成立西藏自治區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全面恢復和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發展。②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正式頒布實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固定下來,標志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此納入法制軌道。③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個離不開”,深刻闡述了中國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①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②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維護國家的集中統一。考點2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新時代 黨中央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部署 如何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共十八大以來 黨和國家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即“兩個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題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即“五個認同”)中共十九大以來 ①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 黨和國家努力創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目標。考點3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角度 1949年至1956年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 20世紀70年代外交原則和政策方針 ①外交原則: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1949.9)→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6)。 ②外交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三條方針(1949年上半年);“求同存異”方針(1955年) ①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1964年,毛澤東提出“兩個中間地帶”理論,1974年,毛澤東又提出了劃分三個世界的觀點。 ③70年代初,毛澤東提出“一條線,一大片”的外交戰略思想。外交任務(或特點) 外交任務:①結束屈辱外交,同各國建立新型外交關系。②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肅清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和影響。③沖破帝國主義的外交孤立,步入世界外交舞臺等。 外交特點: ①出現了以與亞非拉民族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 ②中國逐步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 外交特點:中國外交打開新的局面迎來新中國又一次建交高潮主要外交活動及成就 ①新中國成立第一年,就同蘇聯等17國建交。 ②1949-1950年,毛澤東訪蘇,中蘇結盟。 ③1954年,周恩來率團參加日內瓦會議。 ④1954年6月,周恩來應邀訪問印度、緬甸,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 ⑤1955年,周恩來率團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⑥1956年,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進展。 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 ①自1970年起,中國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希臘、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升格。 ②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③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中日正式建交。 ④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考點4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和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背景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的外交政策朝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進行重大調整根據國際形勢變化,中國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成就 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國家關系正常化周邊國家關系 中國把鞏固與發展周邊關系作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務,解決了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的邊界問題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即“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大國關系 進入21世紀,中國積極致力于與世界各大國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發展中國家關系 中國把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一部分;①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論壇;②2003年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區域和國際合作 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推動二十國集團成為國際經濟治理主要平臺;與俄羅斯、印度、巴西一起創立“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為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與合作提供重要平臺特點 積極參加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2.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背景 中共十八大以來,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外交關系 大國關系:中國拓寬與發達國家的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與俄羅斯、法國、德國、英國等世界主要國家的關系穩步發展。周邊關系: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深化同日本、韓國、東盟各國等周邊國家的關系與非洲關系:提出“真、實、親、誠”原則,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外交格局 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中共十九大 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提出中國新方案 ①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一貫倡導、支持并踐行多邊主義,大力推動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 ②在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等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中國積極探索解決辦法,維護正義和世界穩定; ③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④中國倡議和推動的“一帶路”建設,成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各方普遍歡迎全球公共產品貢獻中國智慧中國通過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亞太經合組織北京會議、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主場外交,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進程,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