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中華民國的建立和北洋軍閥的統治——2024屆高考歷史晨讀暮誦考點1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1)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角度 清末“新政”(1901-1905年) “預備立憲”(1906-1911年)背景 ①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遭受重挫。 ②目的:通過“新政”進行“自救”。 背景:①革命運動的高漲。 ②立憲派的積極推動(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先后發起三次速開國會請愿運動)主要內容 ①改革官制。②編練新軍。③倡導創辦工商企業。④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學校制度。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 ③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 “皇族內閣”。認識評價 ①“新政”改革,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一些(軍事、思想、經濟)條件。 ②失敗原因及影響: a.(敗因) 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 b.(影響)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 ①進步性:立憲改革客觀上順應了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潮流。 ②局限性及影響: a.立憲改革以維護滿洲貴族專制統治為目的,實際上是一場騙局;b.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從而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2)孫中山的革命思想與實踐:①三民主義:內容 關系 來源 具體主張民族主義 (民族革命) 前提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爭取實現民族獨立自主民權主義 (政治革命) 核心 創立民國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生主義 (社會革命) 補充發展 平均地權 “核定地價”“耕者有其田”,是資本主義土地綱領②革命活動興中會的成立 時間 1894年地點 檀香山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時間 1905年地點 日本東京性質 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綱領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理論 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意義 有力促進了革命運動的發展反清武裝起義 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引起了巨大震動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1)武昌起義時機 湖北新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防務空虛,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過程 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2)中華民國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定都南京,五色旗為國旗,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注意時間的換算)。(3)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①目的:限制袁世凱專制獨裁(直接目的),維護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②內容國體 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主權 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原則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政體 責任內閣制③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④意義: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5)結果: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3.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性質: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歷史功績:①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②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③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④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3)歷史局限:①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②它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考點2北洋軍閥的統治1.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1)袁世凱的倒行逆施角度 特點 時間 事件對內 獨攬大權、專制獨裁 1912年3月 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1913年3月 宋教仁案(引發“二次革命”)1914年11月 袁世凱下令解數國民黨1914年5月 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1914年年底 發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復辟帝制 1915年底 袁世凱稱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對外 賣國 1915年1月 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無暇東顧的時機,向袁世凱提出把中國的部分領土以及政治、軍事、財政等置于日本拉制之下的“二十一條”要求1915年5月 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又稱“二十一條”(2)革命黨人的反袁斗爭:從二次革命到護國戰爭名稱 背景 概況 結果二次革命 宋教仁案 孫中山、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反袁 失敗;1913年,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護國戰爭 袁世凱稱帝 ①1915年,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凱。 ②云南起義后,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 袁世凱于1916年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袁世凱不久死去2.北洋軍閥割據(1)軍閥割據和混戰①背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與割據的局面。②主要軍閥勢力: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區域 依靠列強 軍閥割據直系 馮國璋、吳佩孚、孫傳芳 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 英美 先后爆發直皖、直奉混戰,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的軍閥所控制皖系 段祺瑞 皖、浙、閔、魯、陜各省 日本奉系 張作霖 東北三省 日本(2)軍閥派系之爭府院之爭 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重新召開被袁世凱解散的國會,繼任總統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府院之爭”。張勛復辟 1917年,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但很快失敗。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權,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態,就任國務總理護法運動 張勛復辟失敗后,段祺瑞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1917年8月,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了非常會議,決定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進行護法運動,1918年因西南軍閥排擠孫中山而失敗參加一戰 為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1917年8月,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方面隨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界,銷兩國領事裁判權。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考點3民國初年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新氣象經濟新氣象——民國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發展原因 ①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 ②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 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年),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 ④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有力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⑤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特點 民族工業發展迅速,速度和規模甚至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代表 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影響 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2.社會生活新氣象——移風易俗,文明開化(1)南京臨時政府宣布改用陽歷,頒布了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2)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3)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考點4新文化運動興起背景經濟 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政治 人們對辛亥革命失敗(共和政體遭到破壞)的反思思想 ①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縛。 ②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入中國,促使人們思想解放。興起標注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陣地 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志代表 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2.主要內容(1)要擁護“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打倒“孔家店”)(2)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3)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得到廣泛響應。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4)倡導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3.意義: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