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初中中考中國地理一126個核心考點速記學習任務清單匯總初中地理核心考點速記中國地理(一)(126個核心考點)1.中國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北半球。2.中國緯度位置的優越性: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南部部分地區位于熱帶,無寒帶,光熱條件好;緯度南北跨度大,使南北氣候差異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3.中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位于世界最大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瀕臨大洋,有利于發展海洋事業和對外經濟聯系。我國西部深入大陸內部,有利于發展4.我國領土四端:(1)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市北端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2)最南端:海南省曾母暗沙(4°N)(3)最東端:黑龍江省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匯合處(135°E)(4)最西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帕米爾高原上(73°E)5.我國南北跨緯度廣,南北氣候差異大;東西跨經度廣,東西時間差異大。6.領海范圍:是從領海基線起算,向海上延伸12海里,大陸海岸線長1.8萬多千米。7.我國臨海從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8.我國內海:瓊州海峽(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渤海(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9.陸上國界線2.2萬多千米,與14個國家陸上相鄰。14個陸上鄰國記憶口訣: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還有緬老越。10.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11.我國既陸上相鄰,又隔海相望的國家:越南、朝鮮12.我國行政區劃分三級:省、縣、鄉。13.我國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共34個省級行政區域。14.34個省級行政區域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序號 名稱 簡稱 行政中心 序號 名稱 簡稱 行政中心2 北京市 京 北京 23 山西省 晉 太原1 天津市 津 天津 3 河北省 冀 石家莊19 上海市 滬 上海 15 湖南省 湘 長沙7 重慶市 渝 重慶 16 湖北省 鄂 武漢25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 呼和浩特 11 海南省 瓊 海口2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 烏魯木齊 17 安徽省 皖 合肥28 西藏自治區 藏 拉薩 13 福建省 閩 福州5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 銀川 14 江西省 贛 南昌10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 南寧 24 山東省 魯 濟南34 香港特別行政區 港 香港 18 河南省 豫 鄭州33 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 澳門 12 廣東省 粵 廣州6 四川省 川 / 蜀 成都 20 黑龍江省 黑 哈爾濱8 貴州省 貴 / 黔 貴陽 21 吉林省 吉 長春9 云南省 云 / 滇 昆明 22 遼寧省 遼 沈陽26 陜西省 陜 / 秦 西安 30 江蘇省 蘇 南京4 甘肅省 甘 / 隴 蘭州 31 浙江省 浙 杭州32 臺灣省 臺 臺北 29 青海省 青 西寧15.我國北回歸線自東向西穿過的省(4個):臺灣省、廣東省、廣西省、云南省 (臺、粵、桂、云)16.我國鄰國最多、面積最大,最西端的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17.我國跨經度最大的省: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18.我國跨緯度最大、緯度最低、最南端的省:海南省(瓊)19.我國瀕臨兩個海域(渤海、黃海)的省:遼寧省(遼)、山東省(魯)20.我國緯度最高、最北端、最東端的省:黑龍江省(黑)21.我國全部位于熱帶的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澳)、海南省(瓊)22.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增長特點:人口基數大,人口趨勢在不斷增長23.人口眾多的影響(1)利:勞動力豐富,消費市場大(2)弊:對食品、住房、教育、醫療、交通等的需求量巨大,給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帶來沉重的壓力。(3)結論:人口增長應與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相協調。24.人口政策:基本國策——計劃生育。目的: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25.人口政策調整:為了緩解人口老齡化及勞動力短缺,2016年全面推行二胎政策,2021年開始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三個子女的政策。26.我國人口分布特點:人口東多西少,人口地理分界線是黑河—騰沖一線(胡煥庸線)27.我國共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漢族為主,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壯族,500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28.我國的民族活動:傣族的潑水節、孔雀舞、竹林,苗族的苗年、跳蘆笙,高山族的豐收節,藏族的雪頓節,蒙古族的那達慕節、摔跤,漢族的元宵節,朝鮮族的長鼓舞、蕩秋千,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手鼓舞,壯族的三月三歌節。29.我國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住。30.我國漢族人口遍布全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31.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云南省。32.我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回族。33.我國地形特征:地形類型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34.通常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對經濟的發展的影響:(1)不利條件: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耕地少,不利于發展種植業;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2)有利條件:山區有利于發展林業、牧業、旅游業、采礦業等。35.我國主要地形區,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大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四大盆地: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東南丘陵。36.山脈是構成地形的骨架。(1)東西走向山脈: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2)東北—西南走向山脈: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3)西北-東南走向山脈:阿爾泰山脈,祁連山脈(4)南北走向山脈:賀蘭山,橫斷山脈(5)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37.山脈兩側地形區山脈 兩側地形區 山脈 兩側地形區西側 東側 北側 南側橫斷山脈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云貴高原 天山山脈 準噶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巫山 四川盆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 昆山山脈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太行山脈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 秦嶺 黃土高原 四川盆地大興安嶺 內蒙古高原 東北平原 ——————————————————————38.地勢特征: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我國陸地地勢可劃分為三級階梯:地勢階梯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區第一級階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界線 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東西——西北、東南——南北走向山脈)第二級階梯 1000-2000米之間 高原和盆地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準噶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界線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都是東北—西南走向山脈)第三級階梯 500米以下 平原和丘陵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山東丘陵、遼東丘陵39.我國陸地海拔最高點: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86米,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世界第一高峰,位于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尼泊爾交界處。40.我國陸地海拔最低點: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洼地,海拔-154.31米,位于我國新疆天山山脈南麓。41.我國地勢特征的影響:(1)對水能的影響:河流從高一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梯時,落差很大,水能資源極為豐富。(2)對氣候的影響:便于海上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有利于農業生產。(3)對河流流向和交通的影響:我國眾多大河滾滾東流,便利東西水上交通。42.氣溫分布特征: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等少數地區外)43.我國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省漠河市的北極村。44.根據氣溫的南北差異,并結合農業的生產實際,從南到北劃分為5個溫度帶,還有一個青藏高原區。我國溫度帶對應生產生活:溫度帶 熱帶 亞熱帶 暖溫帶 中溫帶 寒溫帶 青藏高原區水果 椰子、香蕉 柑橘 蘋果、梨 地形區 長江中下游平原 云貴高原、四川盆地 東南丘陵 山東丘陵、遼東丘陵 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塔里木盆地 東北平原 內蒙古高原 準噶爾盆地 青藏高原作物熟制 一年三熟 一年兩到三熟 兩年三熟(華北) 一年一熟民居 高大寬敞,注重通風透氣 大多坐北朝南,密閉程度較高,墻體較厚,雙層窗戶,火墻45.我國降水的空間(地區)分布規律: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影響因素:海陸位置。46.我國年降水量多的地方是:臺灣的火燒寮,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47.根據氣候的干濕狀況(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可以將我國劃分四類干濕地區。我國干濕區對應生產生活:干濕地區 降水量(毫米) 植被類型 耕地類型 農業類型 農作物 民居 四大地理區域濕潤區 大于800mm 森林 水田 種植業 水稻 斜頂 南方地區半濕潤區 400—800mm 森林草原 旱地 小麥、玉米 北方地區半干旱區 200—400mm 草原 ———— 畜牧業 ————— 平頂 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干旱區 小于200mm 荒漠 ———— —————48.我國的氣候特征:氣候復雜多樣和季風氣候顯著。49.我國主要氣候類型分布:我國東部地區是世界上典型季風氣候區,由北向南分布著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我國西北部分布著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地區分布著高原山地氣候。50.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1)緯度位置:緯度越高,氣溫越低。(2)海陸位置:自東南向西北,離海越來越遠,受夏季風影響越來越小,降水量越來越少。季風 源地 風向 性質夏季風 來自太平洋(東南季風) 、來自印度洋(西南季風) 偏南風 溫暖濕潤冬季風 亞歐大陸內部(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 東北季風、西北季風 加劇北方冬季寒冷,使南北溫差加大 偏北風 寒冷干燥(3)地形因素: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高大山地,氣候垂直變化。51.河流的作用:提供豐富的淡水資源 ,塑造富饒的沖積平原 ,為眾多的動植物提供棲息地 ,利于灌溉養殖、航運、發電和旅游等。52.我國以外流河為主(1)注入太平洋的河流 黑龍江、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瀾滄江(2)注入印度洋的河流 :怒江、雅魯藏布江(3)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額爾齊斯河(4)塔里木河:我國最長內流河(5)京杭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河53.我國內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特征:(1)我國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濕潤和半濕潤區,河水補給主要靠大氣降水(2)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區,河水補給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54.外流河主要水文特征地區 河流 流量 汛期(夏汛) 含沙量 結冰期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南方) 長江 珠江 流量大 (流經濕潤區) 汛期長 (雨季長) 含沙量小 (流域內植被覆蓋率高) 無結冰期 (流經亞熱帶, 1月0°C等溫線以南)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北方) 黃河 流量較小 (流經半濕潤區、半干旱區) 汛期短 (雨季短) 含沙量大 (植被少、水土流失嚴重) 結冰期較短 (主要流經暖溫帶,冬季較短)東北地區 黑龍江 松花江 流量較大 (流經濕潤區 和半濕潤區) 汛期較長 (春汛,夏汛) 含沙量小 (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少) 結冰期長 (緯度高,氣溫低 冬季長)55.內流河特征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以高山冰雪融水為補給水源,水量較小,汛期集中在夏季,多為季節性河流,流程不長。56.主要河流特征黑龍江:我國結冰期最長河流黃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我國第二長河長江:我國水量最大、水能資源最豐富的、航運價值最大的河流,我國第一大河珠江:我國汛期最長的河流(流經區域為濕潤區,且雨季長)塔里木河:我國最大的內流河額爾齊斯河:我國唯一一條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出國后為鄂畢河)57.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發源地位于青海省,從上海市注入東海。58.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我國長度最長,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河流。59.長江流經的省區11個:青、藏、川、云、渝、鄂、湘、贛、皖、蘇、滬60.長江流經的地形區:青藏高原 、橫斷山脈 、云貴高原 、四川盆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61.長江主要流經亞熱帶、、濕潤區,無結冰期,干流水量大、汛期長。62.長江主要支流:干流以北——雅礱江、岷江(宜賓)、嘉陵江(重慶)、漢江(武漢)干流以南——烏江、湘江、贛江63.長江主要的水利樞紐:三峽、葛洲壩。64.劃分長江上、中、下游的分段城市:宜昌、湖口65.長江的開發與治理河段 開發 治理水能資源 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水能寶庫” 開發:修建三峽等水利工程 治理:川江,灘多流急。 措施:修建三峽工程。航運價值 上、中、下游 宜賓以下,四季通航 “黃金水道” 治理:荊江,,“九曲回腸”。 人為原因:圍湖造田 措施:荊江大堤,裁彎取直,退田還湖66.長江各河段生態環境問題河段 問題 成因 措施上游 水土流失 陡坡墾殖、亂砍濫伐、過渡放牧 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中下游 泥沙淤積 上游水土流失,中游地勢低平,流速減慢 上游植樹造林,中游清理淤泥洪澇災害 自然:河道彎曲、汛期水量大,人為:圍湖造田 裁彎取直,退田還湖,疏浚河道水污染 人口城市密集,工農業污水排放等 防治水污染67.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脈,發源地位于青海省,從山東省注入渤海,是我國第二長河。68.黃河流經的省區9個: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陜、豫、魯69.黃河流經的地形區:青藏高原 、內蒙古高原 黃土高原 、D華北平原70.黃河流經的溫度帶:青藏高原區 、中溫帶 、暖溫帶(水文特征:有結冰期、凌汛)71.黃河流經的干濕區:干旱區 、半干旱區 、半濕潤區(水文特征:水量較小、汛期短)72.黃河主要支流(均位于中游)渭河、d汾河73.劃分黃河上、中、下游分段城市:河口、桃花峪74,黃河的貢獻:塑造平原;提供灌溉之利;水黃河上中游,能資源豐富。75.黃河下游流經平原,河道變寬,水流速度減慢,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76.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支流較多,黃土高原土層疏松,植被破壞嚴重,7、8月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77.黃河的憂患與治理上游 中游 下游憂患 ①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嚴重 ②凌汛 水土流失嚴重 ①“地上河” ②凌汛治理 措施 ①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②及時炸開冰壩,疏通河道 在中游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樞紐 ①下游加固大堤 ②及時炸開冰壩,疏通河道78.判斷是否是自然災害,看是否是自然環境的異常變化和對人類是否造成損失79.地質災害分布及成因 (山區發生地質災害的頻率較高)名稱 主要分布地區 原因地震 西南地區 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 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地帶。滑坡 中西部山區, 尤其是西南地區 此地多山,坡陡,相對高差大; 降水多暴雨泥石流80.氣象災害及其分布名稱 發生時間 主要分布地區 成因臺風 5-10月 東南沿海 瀕臨西北太平洋寒潮 冬半年 北方地區 緯度高,氣溫低,距離冬季風源地近洪澇 夏秋季 南方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 受夏季風影響大,雨帶進退快慢的影響干旱 一年四季 華北地區(春旱) 季節降水和年際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衡81.避災:發生泥石流應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動方向的山坡上跑;地震發生時,應及時有序撤離到安全空曠地帶,不能及時撤離可暫時躲在小開間的墻角。82.判定是否是自然資源的方法:是否天然存在,即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不是人類勞動產品;對人類活動有價值,即為人類帶來福利,為人類所用。83.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84.對于可再生資源要合理利用,注意保護和培育;對于非可再生資源要注意珍惜和節約使用。85.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總量豐富,人均不足。86.保障自然資源供給的主要途徑:開發新材料、新能源,改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資源的回收和循環利用、增殖使用,擴大鐵礦石、石油等重要資源的進口渠道,培養節約能源的意識。87.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黑色的金子”,是當今世界不可或缺的能源礦產和化工原料。88.農業用地:耕地、草地、林地89.我國土地資源特征:類型齊全,耕地比重小,后備耕地不足。90.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利用類型 主要分布地區 干濕地區耕地 旱地 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平原 東部的濕潤區、 半濕潤區水田 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平原、丘陵草地 西部地區—高原 西部干旱、半干旱區林地 主要分布在山區:東北最大天然林區、西南天然林區、東南人工林區 濕潤區91.我國土地資源問題:亂占耕地;過度放牧,草場退化嚴重,土地荒漠化;亂砍濫伐,加劇水土流失;不當排放造成土地污染。92.土地資源保護的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93.應對我國土地資源問題,采取的具體措施:(1)制定法律、法規,加強土地資源的管理和保護。(2)在農耕地區,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基本農田保護。(3)在牧區,建設人工草場,保護天然草場。(4)在易遭受風沙侵襲、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營造防護林,治理沙化、鹽堿化。94.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稱為水資源。 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是我國主要的淡水資源。95.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原因水資源時空分布特點 原因 措施空間分布不均 南豐北缺 (以長江北界為界) 東多西少 自然原因:南方地區降水多,北方地區降水少。。 人為原因:北方地區平原廣闊,耕地面積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資源量少 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 跨流域調水時間分布不均 夏秋多,冬春少 受季風影響: 河流豐水期,水資源豐富;河流枯水期,水資源相對不足。 興建水庫96.南水北調工程:把長江流域豐富的水資源調到華北和西北地區。(1)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主要利用京杭運河輸送,北達山東與天津(華北地區)(2)中線工程:目前從丹江口水庫引水,沿線開挖渠道,自流北上,北達北京(華北地區)(3)西線工程:把長江上游的水引入黃河,補償西北地區的水資源(西北地區)97.我國海洋資源包括: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化學資源。98.中國著名的四大海產為大黃花、小黃花、帶魚和烏賊(又稱墨魚)。99.中國四大漁場為黃渤海漁場、舟山漁場(最大)、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100.近海油氣資源豐富,濱海砂礦儲量豐富。101從海水中提取海鹽和鉀、鎂、溴、碘等化學元素,是中國開發利用海洋化學資源的主要方式。102.沿海各省區都有海鹽生產,著名鹽場有長蘆鹽場、淮北鹽場、布袋鹽場和鶯歌海鹽場。103.我國海洋問題:海洋災害頻繁、局部海域環境污染加劇、近海漁業資源衰竭等。我們應加強海洋環境的保護力度,防止海洋污染,并對海洋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104.人們把交通運輸形象的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105.五種現代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106.四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運輸方式 運輸工具 運速 運價 運量 適合的運輸航空運輸 飛機 最快 最高 最少 貴重、急需、量少等貨物運輸(受天氣影響大)公路運輸 汽車 較慢 較高 較少 短途運輸,鮮活、易變質貨物,靈活方便,門對門服務鐵路運輸 火車 較快 較低 較大 遠程量大貨物運輸(起止點均不是港口城市,即無水路)水路運輸 船 最慢 最低 最大 遠程大宗笨重貨物運輸(起止點均是港口城市,即有水路)107.管道運輸主要運輸液體和氣體,如石油、天然氣等。108.我國東部鐵路網密集,西部鐵路網稀疏。109. 我國南北向主要鐵路線:京滬線、京九線、京哈線、京廣線,我國東西向主要鐵路線:隴海—蘭新線、滬昆線。110.青藏鐵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起止點:西寧—拉薩。111.主要鐵路樞紐①京包線 ②京九線 ①蘭新線 ①京廣線 ①京滬線③京廣線 ④京滬線 ②京包線 ②隴海線 ②滬杭線⑤京哈線 ③隴海線112.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主要部門有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113.我國農業東西部差異表現地區 農業類型 主要分布區東部 種植業 濕潤、半濕潤的平原地區林業 東北天然林區(最大)、西南天然林區、東南人工林區漁業 沿海地區(海洋漁業基地)、南方地區(淡水漁業發達)分界線 400mm年等降水量線 (劃分的主導因素是降水)西部 畜牧業 四大牧區:內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天然草場廣布)種植業 因降水少,主要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114.我國農業南北部差異表現(東部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農業南北差異明顯)地區 耕地類型 作物熟制 糧食 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其他作物秦嶺淮河以北 東北平原 旱地為主 一年一熟 春小麥 大豆 甜菜 玉米、華北平原 兩年三熟 冬小麥 花生 玉米、棉花分界線 1月份0°C等溫線 / 800mm年等降水量線秦嶺淮河以南 長江中下游平原 水田為主 一年兩到三熟 水稻 油菜 甘蔗 棉花115.因地制宜發展農業:(1)氣候干旱,地形較平坦,草原廣闊 ——畜牧業 (宜牧則牧)(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 ———種植業 (宜糧則糧)(3)氣候濕潤,河湖眾多 ————————漁業 (宜漁則漁)(4)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 ———————林業 (宜林則林)(5)社會經濟條件:交通運輸、市場需求量、國家政策、農民文化技術水平等116.我國必須依靠科技的優勢,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加快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步伐。117.工業生產包括開采自然資源(煤炭、石油、鐵礦石等)以及對原材料(礦產品、農產品等)進行加工和再加工。 工業分為重工業和輕工業。118.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119.目前我國工業部門類齊全,基礎雄厚,規模龐大,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鋼鐵、汽車、化肥、水泥、煤炭產量居世界首位。我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貨物出口國。120.工業分布的基本格局:我國工業集中分布在東部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工業中心密集,形成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工業基地;中部地區工業中心較多;西部地區工業中心較少,分布稀疏。121.我國四大工業基地工業基地 特點 工業中心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共同條件遼 中 南 重工業基地 沈陽 大連 鞍山 1.豐富的資源(煤、鐵、石油) 2.交通便利 依托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不能可持續發展 1.都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交通便利 2.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 3.城市密集,消費市場廣闊 4.工業基礎較好 5.農業發達京 津 唐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北京 天津 唐山 1.科技力量雄厚 2.交通發達 水資源不足長 江 三 角 洲 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上海 南京 杭州 1.科技力量強大 2.交通便利 能源緊張珠 江 三 角 洲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廣州 深圳 珠海 1.臨近港澳、東南亞,多僑鄉,有利于引進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等。 2.交通方便 3.政策優勢 能源緊張122.近年來,中西部地區憑借自然資源豐富、生產成本較低等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工業發展速度加快。123.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多依附于大中城市,形成三大聚集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124.中國“光谷”—湖北武漢東湖125.中國“硅谷”—北京中關村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26.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條件:交通便利;靠近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生態環境良好,污染少;政策支持;市場廣闊等。八年級下冊(125個核心考點)1.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秦嶺—淮河以北 秦嶺—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 低于0 C 高于0 C年降水量 少于800mm多于400mm 高于800mm干濕區 半濕潤區 濕潤區溫度帶 暖溫帶 亞熱帶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類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河流冬季結冰(氣溫) 有 無河流流量 (降水) 流量小 流量大耕地(農田)類型 旱地 水田主要地形 平原、高原 平原、丘陵、高原、盆地糧食作物 小麥 (玉米) 水稻糖料作物 甜菜(東北地區) 甘蔗油料作物 大豆(東北平原)、花生(華北平原) 油菜(長江中下游平原)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東北平原)、兩年三熟(華北平原) 一年兩熟或三熟交通運輸 陸運 水運民居特點 屋頂坡度小、墻體厚 屋頂坡度大、墻體高2.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大致與1月0℃等溫線重合②是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③大致與800mm年等降水量線重合④是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線⑤森林景觀和森林草原景觀的分界線⑥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⑦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⑧是耕地類型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線⑨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⑩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線3.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4.青藏與其他地區分界線:地勢一、二級階梯界線吻合,劃分的主導因素是:地形。5.南方與北方分界線:秦嶺—淮河,劃分的主導因素是:氣溫、降水(或氣候)。6.西北與北方分界線:400mm年等降水量線,劃分的主導因素是:降水。7.我國北方地區位于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8.我國北方地區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主要地形區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9.我國北方地區氣候:(1)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東北平原)、暖溫帶(華北平原)(2)干濕區:半濕潤區,降水量在400—800mm之間(東北林區屬濕潤區原因:距海近,蒸發量小)(3)氣候類型: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屬溫帶季風氣候(4)氣候特征:冬季寒冷,夏季炎熱,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10.東北平原在冷濕的環境下,發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因此東北平原被稱為“黑土地”。11.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被稱為“黃土地”。原因:黃土高原被黃土所覆蓋。黃河、海河從黃土高原挾帶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區堆積,形成廣闊的華北平原。12.北方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旱作農業區。13.北方地區發展農業的條件(1)有利條件:北方地區平原廣闊,土壤肥沃,耕地集中連片, 適宜大規模機械化耕作 。(2)不利條件: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降水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嚴重。14.華北春旱(1)自然原因 春季降水較少,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季升溫快,蒸發量大(2)人為原因:春季正值華北平原冬小麥反青和玉米棉花出苗, 農業用水量較大。(3)治理措施:跨流域調水,如南水北調;修建水庫;發展節水農業,如地膜覆蓋,噴灌、滴灌等。15.從長遠來看,發展節水農業,才是這里農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16.我國北方地區主要作物及分布耕地類型 旱地糧食作物 小麥(東北平原—春小麥) (華北平原—冬小麥) 玉米(東北平原) 谷子(黃土高原)糖料作物 甜菜油料作物 大豆(東北平原) 花生(華北平原)其他主要經濟作物 棉花(華北平原)作物熟制 東北平原——一年一熟 、華北平原——兩年三熟17.東北三省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18.東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為主。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環繞著東北平原,形成山環水繞,沃野千里的山河大勢。19.東北三省主要河流:黑龍江是中俄兩國界河,鴨綠江和圖們江是中朝兩國界河。20.東北三省氣候特點:冷濕(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特征 成因冷 大部分地區冬季漫長嚴寒, 夏季短促溫暖 ①緯度較高,主要位于中溫帶 ②又緊鄰亞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風源地(蒙古和西伯利亞)濕 降水集中在夏季, 冬季降雪較多,積雪期長 氣溫低,蒸發量少, 屬于濕潤和半濕潤區 冬季積雪多,植被覆蓋率好21.描述東北三省的詞語:山環水繞,沃野千里;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倉22.東北三省農業發展條件(1)有利條件:東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大規模機械化耕作;氣候雨熱同期。(2)不利條件:緯度較高,氣溫條件只能滿足農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在春秋季節,由于經常受寒潮影響,容易發生低溫凍害。23.東北三省主要農作物: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24.東北三省存在問題:濕地面積銳減、生態環境惡化,采取禁止開荒,退耕還濕,保護現有耕地,建立自然保護區來進行治理。25.東北三省成為商品糧基地的條件:(1)自然條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雨熱同期。(2)社會條件:地廣人稀,農業科技水平高。26.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成為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東北三省(遼中南工業基地)。27.東北三省工業布局特點:靠近礦產地和鐵路線。28.東北三省面臨產業結構單一、設備老化、資源枯竭,采取調整能源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措施來促進東北經濟發展。29.黃土高東起太行山脈,西至烏鞘嶺,北連內蒙古高原(大致以長城為界),南抵秦嶺。30.黃土風情:民居—窯洞,民歌—信天游,白羊肚頭巾,革命圣地—延安31.黃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風成說”認為黃土是從中亞、蒙古高原和我國西北部內陸地區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32.黃土土質疏松,極易受流水的侵蝕。流水侵蝕使得黃土高原地表支離破碎、溝壑縱橫,形成塬、墚、峁、川等黃土地貌景觀。33.黃土川——溝谷進一步發育成川,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34.黃土高原地表景觀:千溝萬壑,支離破碎。原因:長期的水土流失35.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裸露。(2)人為原因:人多地少,長期的過墾過牧,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修路、采礦等活動破壞地表。36.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水土保持)(1)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2)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退耕還林還草,減少過度放牧牲畜數量等。37.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東臨天津市,其他三面與河北省相鄰。38.北京是京杭運河起點 ,向南進入華北平原,向東可到渤海,出山海關到東北平原,向西北出居庸關到內蒙古高原,向西進入黃土高原。39.北京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40.北京城市職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41.北京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長城、故宮、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頤和園、天壇、明十三陵等。42.北京已經形成了航空、公路、鐵路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市區形成了環形加放射狀的快速道路網。43.北京正在朝著“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目標邁進,“首鋼”遷出北京已經建設城市街心公園,目的都是改善北京的城市環境。44.南方地區位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面和南面分別瀕臨東海和南海。45.南方地區地形復雜多樣,東西差異明顯。西部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有交錯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是平原和三角洲。46.南方地區緯度較低,位于亞熱帶、熱帶及濕潤區,屬于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是該地區氣候的主要特征。水熱充足,植被常綠。47.在濕熱的環境下,發育了紅色土壤,因此南方地區被稱為“紅土地”。48.四川盆地:被稱為“紫色盆地”,四川盆地不僅成為我國重要的稻米產區,而且還盛產油桐、甘蔗、柑橘等多種亞熱帶作物,物產極為豐富。49.云貴高原:云貴高原石灰巖分布廣泛。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下,石灰巖易溶于水,形成石林、孤峰、溶洞、地下暗河等,統稱為喀斯特地形。喀斯特地形山奇水秀,但是雨水易滲漏,表土易流失,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50.耕地多為水田,是我國重要的水田農業區。51.南方地區發展農業的優勢條件:氣候濕熱,水熱條件優越。52.南方地區水田的分布:(1)平原區:地勢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條件好,水田集中連片(2)山區:零散分布在河谷(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和緩坡(地勢起伏較小,修梯田)52.南方地區糧食作物水稻,也種植小麥、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膠,以及柑橘、香蕉、菠蘿等熱帶、亞熱帶水果。大部地區一年兩至三熟,熱帶地區,如海南可達到一年三熟。53. 長江三角洲地區省區范圍:上海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54.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長江的下游地區,瀕臨黃海和東海,地處江海交匯之地,水路運輸便利,55.長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低平,河湖眾,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氣候濕熱,是我國重要的稻米產區和重要的淡水魚產區,因此被稱為“魚米之鄉”。56.河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1)有利影響:為農業提供灌溉水源,提供便利水路交通,水產品,工業用水,生活用水,旅游業,發電(2)不利影響:洪澇,水污染等。57.長江上游地區,河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開發水能資源,發展旅游業58.長江下游地區,河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提供便利通航條件,為農業提供灌溉水源59.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60.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市,是我國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城市,上海不僅對長江三角洲地區,而且對長江流域乃至全國都有輻射帶動作用。61.同城效應:借助發達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人們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間,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樣。62.旅游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旅游業發達的原因):(1)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水鄉文化、世界文化遺產的蘇州園林、杭州西湖、明孝陵等)(2)便捷的交通(3)較為完善的服務設施63.香港和澳門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國大陸東南端,經濟繁榮,被譽為“東方明珠”。香 港 澳 門位置 珠江口東側,廣東省深圳市相鄰 珠江口西側,與廣東省珠海市相鄰組成 “新界”、九龍(京九線)、香港島 澳門半島 、氹仔島 、路環島64.港澳經濟發展條件:(1)不利條件:地狹人稠、自然資源匱乏。(2)有利條件:發揮地理位置優勢,依托祖國內地強有力的支持(港澳所需淡水、食品、原料和燃料等生產和生活資料主要靠祖國內地穩定供應)65.緩解港澳地狹人稠的措施:上天——建高層建筑,下海——填海造陸66.香港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及航運中心。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67.澳門的博彩旅游業是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68.香港和內地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1)祖國內地優勢:廠房、能源,豐富勞動力等(2)香港優勢:先進的管理經驗,信息、技術,資金(3)早期合作模式——“前店后廠”,“店”是香港,“廠”是祖國內地(珠江三角洲)(4)目前合作模式——香港重點發展服務業,廣州重點發展制造業,二者共同成為世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化服務業基地。(祖國內地成為“世界工廠”)69.臺灣省組成范圍:包括臺灣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許多小島。其中臺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70.臺灣省位于我國東南部,北回歸線穿過中南部,地跨亞熱帶和熱帶,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71.臺灣多山,地形以山地為主,中部分布著臺灣山脈,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平原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是人口主要集中區域。72.臺灣省屬于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夏秋多臺風和暴雨。73.臺灣省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最長河流——濁水溪,最大的湖泊——日月潭74.臺灣省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75.臺灣省主要民族漢族,主要是明清以來從廣東、福建遷居而來的居民后代。主要少數民族為高山族。76.臺灣省行政中心臺北,火燒寮是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原因是位于山脈的迎風坡,迎的是東南季風(夏季風)。77.臺灣島森林、礦產和水產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78.臺灣島農業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稻米、甘蔗、茶葉和熱帶、亞熱帶水果。79.島上森林面積廣闊,一半以上的土地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80.樟樹是臺灣最著名的樹種,紅檜是臺灣特有的樹種。81.臺灣物產豐富,美稱眾多的原因:氣候濕熱,山地垂直變化明顯。82.臺灣省屬于外向型經濟(“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90年代以來發展以電子工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83.臺灣省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大量受過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海島多港口;吸收外資;大力建設出口加工區。84.出口貿易是一直是臺灣重要的經濟命脈。目前,祖國大陸是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85.西北地區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86.西北地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和甘肅省西北部,約占全國面積的30%,是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面積最大的區域。87.西北地區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東部主要是內蒙古高原,西部高山、盆地相間分布。88.新疆地形特征:“三山夾兩盆底”——自北向南依次是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侖山。89.西北地區草原和荒漠廣布,是我國干旱面積最廣的地區。90.西北地區植被景觀自東向西變化規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這種變化的原因:降水自東向西逐漸減少(自東向西,距海越遠,且有山脈阻擋)。91.西北地區自然地理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區距海較遠(海陸位置),被山嶺重重阻隔,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地形因素)。92.由于氣候干旱,這里河流稀少,且多為季節性河流,西北地區是我國內流河的主要分布區。93.西北地區草場廣布,農業以畜牧業為主。賀蘭山以東,降水較多,分布著大型優質草原草場,形成內蒙古牧區;賀蘭山以西,降水稀少,但山地降水多,有高山草場,形成新疆牧區。94.新疆牧區主要畜種:新疆細毛羊,伊犁馬等,內蒙古牧區主要畜種:三河馬,三河牛,寧夏灘羊等。95.蒙古族游牧民族民居:蒙古包(可移動的房子)。96.西北地區天然降水較少,種植業只分布在有河水、地下水等水源灌溉的地區,形成灌溉農業區。97.坎兒井是一種古老的引水工程,長期為新疆綠洲居民所利用。98.西北地區瓜果甜的原因:夏季晝夜溫差大。99.新疆種植長絨棉的原因:夏季氣溫高,晴天多,日照充足。100.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國新疆南部,天山山脈和昆侖山脈之間,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101.塔里木盆地沙漠和戈壁廣布,氣候極端干旱,原因: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海陸位置);周圍被高大山脈環抱,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地形因素)。102.塔里木盆地內部有我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103.塔里木盆地綠洲的分布特點:分布在塔里木盆地邊緣的山麓地帶和河流沿岸104.塔里木盆地綠洲的水源:主要來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105.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鎮和交通線的分布:主要分布在綠洲上,交通線多沿盆地邊緣呈環狀分布106.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儲量豐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含油氣盆地。107.西氣東輸工程是將塔里木盆地豐富的天然氣運送到我國東部地區,該工程不僅為新疆帶來了經濟發展的機遇,發揮了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而且緩解了我國東部地區的能源供應緊張局面,優化了東部地區的能源結構。108.西氣東輸線路一,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東至上海;線路二,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將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向南運至廣州。109.青藏地區位于我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昆侖山脈—祁連山脈以南,南至國界。110.青藏地區位于青藏高原上,位于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形成了“遠看是山,近看是川”的地形特征。111.地表景觀:由于海拔高,許多山峰終年積雪,冰川廣布112.青藏地區自然地理特征:高寒(因高而寒)113.藏族的傳統服飾:藏袍。原因:適應高寒氣候,日溫差大(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114.“日光城”之稱的是西藏的拉薩——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烈。115.在獨特的高寒條件下,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廣泛,因此農業以畜牧業為主,形成高寒牧區,包含西藏牧區,青海牧區。生長著能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等特殊高原環境的牲畜——牦牛(高原之舟)、藏綿羊、藏山羊。116.青藏地區因海拔高,氣溫低,因此種植業主要分布在地勢較低,氣溫較高,土質較肥沃,水源充足的河谷地區,形成河谷農業區,主要農業區有雅魯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種植喜溫涼的青稞和小麥。117.青藏地區日常主食:糌粑、牛羊肉、青稞酒、酥油茶。118.青藏地區牧民居住牛毛氈搭成的帳篷,農區和城鎮多見平頂碉房(就地取材,降水少)119.三江源地區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長江源區、黃河源區、瀾滄江源區的總稱,被譽為“中華水塔”。120.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湖泊和沼澤是三江源地區重要的調蓄器。121.全球氣候變暖,冰川逐年萎縮,這直接影響湖泊和濕地的水源補給,湖泊、濕地面積不斷縮小甚至干涸。同時,過度放牧、亂采濫挖等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加速了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劇、草地沙化嚴重、蟲鼠猖獗、野生動物銳減等問題顯得尤為突出。122.設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采取退耕還草(林),全面禁獵、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實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場保護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三江源地區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123.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地區。124.三江源珍稀動物:野牦牛、野驢、藏羚羊、盤羊、雪豹、白唇鹿、黑頸鶴等。125.保護好“中華水塔”,不僅對當地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而且直接關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