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知識清單】一、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中國(封建社會) 英(資本主義社會)政治 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經濟 小農經濟占主導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思想 禁錮思想:八股取士、文字獄、程朱理學 思想解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對外 海禁、閉關鎖國 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軍事 作戰能力低下、冷兵器 作戰能力強、熱兵器補充:名詞解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指喪失部分主權。半封建: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領事裁判權:又稱“治外法權” 是指帝國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法律管轄的特權。主要內容是:該僑民在居留國犯罪,或成為民事訴訟的被告時,只由其本國在居留國的領事或法庭依其本國法律審理。◆片面最惠國待遇: 又稱“利益均沾” 指一國從中國獲得的權益(通商、航海、稅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除割地、賠款外,其他列強也能共同享有,但中國不能對等享有權利。二、兩次鴉片戰爭★★★★鴉片戰爭(1840—1842)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原因 導火線(借口):林則徐虎門銷煙 ①未取得鴉片貿易合法化;②要求修約,被拒絕。③借口:亞羅號事件根因: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商品輸出為主)條約 1、1842中英《南京條約》 內容:割讓香港島(領土主權破壞)、賠款2100萬銀元(加重人民負擔)、接受協定關稅(關稅主權破壞)以及開放五口通商(廣廈福寧上) 2、1843中英《虎門條約》1844中美《望夏條約》1844中法《黃埔條約》 內容:英、美、法三國從中國獲得了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司法主權破壞)、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 1、1858年《天津條約》、1860年《北京條約》 內容:英、法獲得了割地(九龍司)、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深入內地)以及內河航行權等大量權益,實現了鴉片貿易合法化。 2、俄國:借機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并承認《璦琿條約》,強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影響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敗因 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無法暫時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兩次鴉片戰爭的總影響:災難+客觀上促進近代化★★★★1、政治: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經濟: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3、思想:傳統夷夏觀念受到沖擊,刺激了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萌發向西方學習的思潮。4、外交:閉關鎖國到被迫開放;朝貢外交向近代外交轉變;三、開眼看世界(新思想萌發):向西方學習 地主階級抵抗派★★★★1、時間:鴉片戰爭后2、背景: ①《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朝統治階級高層封閉、愚昧與腐朽,民族危機嚴重。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學習西方,尋求強國御侮之道。3、根本目的:維護清政府統治4、核心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含義: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抵制西方列強的侵略)5、代表人物:①林則徐: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供對外交涉時參考。②魏源:編成《海國圖志》,魏源在書中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部書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③徐繼畬:《瀛寰志略》,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6、評價: ①積極:這些中國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②局限:只學技術;只有理論,沒有實踐;只有少數人覺醒。四、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農民階級1、背景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主要矛頭指向清政府)②外部原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激化民族矛盾③個人原因:洪秀全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創立“拜上帝教”,發動群眾進行反清斗爭2、過程: ①1851 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②1853 定都天京(南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③1856 北伐和西征,軍事全盛——天京變亂,由盛轉衰;④后期防御戰: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安慶保衛戰。⑤1859年洪仁玕《資政新篇》,具有資本主義色彩⑥1864 失敗:在湘軍、淮軍和外國人帶領的洋槍隊進攻下,天京陷落。3、失敗的原因: ①根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②外因: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4、太平天國的綱領1853年《天朝田畝制度》 1859年洪仁玕的《資政新篇》內容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 提出新的社會經濟政策 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特點 具有:空想性、落后性、革命性 空想性、進步性、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結果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缺乏經濟基礎和穩定的環境),這兩個文件都未能實施5、太平天國的影響 ★★★★①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 ②引起了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滿漢官員比例發生變化)③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對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④促進了洋務運動的開展。所經省份生產力遭到破壞。6、啟示:農民階級作為小生產者的代表,缺乏科學理論武器的指導,承擔不起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五、洋務運動:19C60S-90S 地主階級.洋務派 學器物(技術) ★★★★(一)背景:二鴉后,內憂外患 (內憂:指太平天國運動;外患:指列強侵略;)(二)概況:1、代表人物:奕訢、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2、指導思想:中體西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含義: 在維護封建統治和傳統倫理道德、綱常名教的前提下,學習西方技術,實現富國強兵 )3、目的:①根本目的:維護清朝統治; ②直接目的:富國強兵、“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三)主要內容(主要活動)★★★★1、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官辦軍事工業(19世紀60年代)①代表: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的江南制造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榮厚的天津機器制造局;②特點:官辦企業,產品只供官軍和湘軍使用,不出售。2、后期:以“求富”為口號,創辦官督商辦 民用工業 (19世紀70年代)①目的:輔助軍事工業,解決軍事工業 資金、原料等問題②代表:李鴻章的上海輪船招商局、李鴻章的天津開平礦務局、張之洞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③特點:官督商辦、產品投入市場,與列強競爭,以營利為主。3、籌劃海防、建立新式海軍: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4、興辦近代教育:創辦培養翻譯和軍事技人才的學校;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5、1861年設立總理衙門。(外交機構)(四)破產標志: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1895年)(五)評價:(從內容中分析)1、積極: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無政治近代化)2、局限(敗因): 只學技術,不變封建制度(中體西用) ,未能實現自強求富。六、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一)邊疆危機:19世紀60年代以后1、西北:左宗棠收復新疆;1878年2月收復新疆南北兩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2、西南:中法戰爭1883—1885(劉銘傳、馮子材)結果: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簽訂了《越南條款》,承認法國占領越南。3、臺灣設省:1885年臺灣建省,清政府強化了對臺灣的管轄。(二)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1、背景: ①日本:蓄謀已久,制定大陸計劃;明治維新壯大了國力;②朝鮮:發生農民起義,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出兵。2.過程:豐島戰役—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李鴻章“避戰保船”,北洋海軍失去了制海權——1895年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滅。3.結果:1895年清軍戰敗,簽訂《馬關條約》①割地:割讓 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 給日本,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②賠款:白銀2億兩——迫使清政府對外進行政治借款,列強借機操縱中國經濟命脈③開埠: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重慶的開放,使列強侵略勢力大大深入內地④設廠: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制造。——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新階段( 資本為主,商品輸出為輔),也阻礙中國民資發展。4、影響:①總: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②政治:刺激了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朝。③經濟:客觀上促進使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實業救國思潮、戰后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限制)。④思想:民族危機加深,促進民族意識的覺醒,各階層掀起救亡圖存的運動高漲(維新派和革命派)⑤證明了 洋務運動的破產,向西方的學習開始從技術層面轉向制度。也推動了學習日本的留學高潮。5.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臺灣義勇軍與以劉永福為首的黑旗軍展開了武裝斗爭,重挫了日本占領軍。七、瓜分中國的狂潮1、原因: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刺激列強對中國的爭奪。2、開端: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實質:列強之間利益的爭奪)(美國:1889年的“門戶開放”政策,形成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3.方式:向中國高額利息借款、劃分勢力范圍、搶占租借地、爭奪路礦權4、結果:民族危機加深。八、戊戌維新運動(1898年)——資產階級.維新派(改良派)學制度——君主立憲制(一)背 景1、政治:甲午戰后,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機加深。2、經濟、階級: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3、思想: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康有為、梁啟超宣傳維新思想。①康有為撰寫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為維新變法提供了理論依據。(特點:托古改制——原因:為了減少變法阻力;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br/>②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的《變法通議》等文章,更是明確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③嚴復:《天演論》利用進化論宣傳變法。(二)過 程①序 幕:1895年“公車上書”---雖未送達光緒皇帝,但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②高 潮:百日維新 1898.6.11—1898.9.21 光緒帝在維新派推動下,頒布“明定國是”詔書。③失 敗:1898.9.12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除京師大學堂保留外,其余均廢除)(三)主要內容:政治 準許臣民上書言事,允許創辦報紙、裁撤閑散衙門和冗員;經濟 提倡和獎勵士民投資設廠,開墾荒地,修筑鐵路,開采礦產。軍事 裁汰綠營,軍隊改用西法訓練。文教 廢八股,建立兼習中西學的學校,創辦各種專業學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學等。(四)評 價 ★★★★1、積極性:①政治: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揭開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②經濟: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思想:推動新思想的傳播,促進了思想解放。也有利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④文教:保留了京師大學堂,有利于教育的發展和科學文化的傳播。2、局限性:百日維新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實行君主立憲等政治主張;也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專制體制和帝國主義在華特權;(五)失敗原因: ★★★★①經濟(根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②主觀: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表現:對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寄予幻想;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通過改良方式;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脫離群眾;變法措施頭緒繁多,操之過急)③客觀:守舊勢力強大;袁世凱告密。5、教訓、啟示: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行不通。九、義和團反帝運動(1898—1901)是一場反帝愛國斗爭 農民階級1、原因:①根因: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②西方宗教侵略加?。ㄉ綎|受害最深);2、口號:扶清滅洋 ★★★★“扶清”,不能認識清政府的階級本質,顯示出其愚昧性;“滅洋”,仇視一切西方文明,盲目排外,顯示出其落后性。也有愛國性,反映民族矛盾為主要矛盾3、經過:抗擊八國聯軍的侵略,遭到中外反動勢力聯合剿殺而失敗。4.中外勢力的態度:①八國聯軍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②晚清政府:由“剿”轉“撫”,最后到“滅”。5、失敗原因: ①根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盲目排外、缺乏統一和嚴密的組織等)②外因:中外反對勢力的聯合絞殺。6、評價:①義和團運動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②義和團展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瓜分一事,實為下策”③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由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義和團運動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的深淵;7、啟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階級不能獨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十、八國聯軍侵華 (1900—1901)——民族危機的加深1、目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進一步侵略中國,維護在華利益;②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2、過程:廊坊阻擊戰——天津保衛戰——北京失陷——慈禧太后發布鏟除義和團的諭旨,與列強議和。3、“東南互?!保?900年6月,南方各省與英美等國洽商 ★★★★(1)原因:太平天國運動后,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2)影響: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威大為削減,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東南互保”客觀上確保了大半個中國的穩定,維護了南方經濟發展成果,4、結果:1901年清政府與11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影響:《辛丑條約》的訂立,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內容 危害懲 懲辦“首禍諸臣”賠 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 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 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 加重人民負擔,稅收受列強控制設 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 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列強侵華大本營拆、駐 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 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駐扎軍隊。 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腹地置于列強控制之下禁 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 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危害最大) 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墮落為“洋人的朝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