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課 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課標要求】1.簡述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2.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堅持依法治國,認同我國法治發展的成就。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依法治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2.科學精神:辯證分析各國法治發展的曲折歷程。堅持依法治國,要立足國情、從實際出發。3.法治意識:繼續推動依法治國進程。全民尊法、守法、用法,推動依法治國進程。【問題導學】1.法律是怎么產生的,又有什么作用?2.簡述中華法系發展的歷史和地位。3.馬克思主義關于法的起源、法的本質、法的類型、法的特點和職能是怎么論述的?4.新中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5.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什么?6.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是什么【體系構建】【重難點突破】1.比較:法治、法制、人治法治:就是“法的統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人治:個人或者少數人因掌握社會公共權力,以軍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倫理等物質的與精神的手段,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法制:法律制度的簡稱,主要指靜態的法的規則及其體系;法治: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相對于“人治”而言,除靜態的法的規則及其體系之外,還包括動態的立法、司法、行政執法以及守法等活動。聯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2.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法的產生 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法的本質 在階級社會中,法反映的是該社會中在經濟上、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實現國家職能的工具法的決定因素 法所反映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生產方式是法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法的歷史類型 奴隸制法、封建制法、資本主義法和社會主義法法的特征 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法的職能 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3.準確理解法的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的關系職能 政治職能 社會職能區 別 含義 法維護一定階級統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表現 ①體現國家政權的性質,確認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②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③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④維護經濟基礎 ①維護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②發展社會生產力。③發展社會文化。④規范某些技術指標聯系 政治職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決定社會職能;社會職能是政治職能的基礎和體現,二者是統一的4.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統一起來;堅持依憲執政和依法執政。(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簡答題練習】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行政復議法實施二十多年來,我國社會生活發生深刻變化,案件類型、制度、理念、人們對行政爭議的解決渠道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行政復議一躍成為解決行政爭議的主渠道。2020年2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行政復議體制改革方案》指出,發揮行政復議公正高效、便民為民的制度優勢和化解行政爭議的主渠道作用。2022年11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修訂草案)》進行了審議,并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2023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對外公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公開征求意見。2023年9月1日,新修訂的行政復議法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訂是行政復議法施行二十多年來的首次“大修”。結合材料,運用《政治與法治》的知識,說明行政復議法“大修”是如何貫徹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的。2.2020~2022年,國家立法緊盯國計民生中的難點熱點,更具力度、溫度和精度,在國家立法史冊上留下許多高光時刻。【力度:立法蹄疾步穩提高效率質量】從出臺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有關決定,到通過我國首部民法典;從完善國家安全領域法律體系,到為未成年人撐起法律“保護傘”,從家庭教育促進法到鄉村振興促進法……共制定法律43件、修改法律50件、作出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決定43件,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生態、國防等各個領域,【溫度:切中民生熱點守護人間煙火】點菜要講面子、吃飯得剩半桌……針對群眾關心的食品浪費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專題調研組,分赴天津、河北、山東等地,開展專題調研。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和經驗,最后體現在反食品浪費法草案中的一個個條文,引發群眾熱烈點贊。【精度:瞄準發展痛點織密制度之網】針對長期以來,著作權維權“得不償失”的問題困擾著許多原創者。新修改的著作權法大幅提高侵權違法成本,讓原創者維權更有底氣。此外,網絡新業態迅速發展的現狀,新修改的著作權法將現行法律中“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表述修改為“視聽作品”,進一步擴大著作權的保護范圍。(1)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什么?(2)結合材料,說說我國為什么要不斷出臺法律、修改法律?【易混辨析】1.強化道德對法律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守法和司法平等。( )3.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法治為主,輔之以必要的德治。( )4.法律體現著人民的意志,是實現國家職能的工具。( )5.家庭教育促進法中對于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6.每年的12月4日是全國法制宣傳日,也是我國的“國家憲法日”?!皣覒椃ㄈ铡钡脑O立有助于加強憲法和法律監督,確立憲法根本大法地位。( )7.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是全面依法治國。( )8.我國的法治總是由我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并與其相適應的。( )9.憲法和法律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10.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的規矩,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當堂達標】11.2023年12月4日是我國第10個國家憲法日,10年來我國通過組織豐富多樣的憲法宣傳學習主題活動,讓憲法走進校園、走進農村、走進企事業單位。深入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活動( )①是因為全民普法和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②是因為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③有利于維護憲法在我國政治制度體系中的核心地位④有利于堅定憲法自信,增強憲法自覺,維護憲法權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在中華傳統文化語境中,人民只有客體身份而無主體地位可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突出人民主體地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為此需要( )①堅持人民至上原則,以維護和促進全體公民的權益為目標②法律必須承認、尊重并保護人民的權利和自由③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保護一切正當利益④以尊重和保障人民的一切權益為最高價值追求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13.2023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以未成年人保護為專題發布2023年第二批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通過案例對審判實踐中常見問題作出回應,引導全社會更加關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引導父母多傾聽、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好朋友與領路人。最高人民法院此舉有利于( )①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律體系,推動法治國家建設②加大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力度,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③豐富涉未成年人案審判參考,解決司法實踐中的難點④推動涉未成年人案訴源治理,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我國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 )A.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B.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C.建立科學完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D.保障公民當家做主的地位15.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提出要全面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智能高效、廉潔誠信、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這是在新時期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中對法治政府提出的新的建設目標要求。這表明,法治政府建設( )①成為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之一②有利于政府積極履職,實現善政③可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④要求國家各項工作必須依法開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并將其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予以有力推進。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 )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②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③持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④提高社會成員道德修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法安天下,德潤人心,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治理的兩盞燈,只有它們照亮彼此,才能在社會生活中也在人們心頭相映成輝。這表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 )①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支撐作用②法治和德治是治國理政基本方式③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④大力增強法律實施中的道德底蘊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766號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已經2023年9月20日國務院第15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總理 李強 2023年10月16日該條例的出臺( )A.彰顯了國家對未成年人成長成才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B.完善了法律實施機制,共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良好生態C.表明我國司法機關用法治筑牢未成年人的網絡安全屏障D.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19.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明確社會各方的職責任務,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凝聚力量。這部法律的實施將會( )①強化愛國主義對法治的支撐作用②發揮法治對愛國主義的促進作用③確保愛國主義教育在法治軌道上運行④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廣泛持久有效開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網絡謠言打擊整治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我國公安機關始終保持對網絡謠言的嚴打高壓態勢。截至2023年11月,公安機關共偵辦網絡謠言案件5000余起,清理網絡謠言信息100萬余條,并依法對造謠傳謠網民進行查處。材料中,公安機關( )①推動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互促進②筑牢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③堅持嚴格執法,推進法治國家建設④引導社會成員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參考答案【互動探究】21.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行政復議法“大修”,堅持把黨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②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行政復議法“大修”,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③堅持依法治國,發揮行政復議公正高效、便民為民的制度優勢和化解行政爭議的主渠道作用。④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行政復議法“大修”,充分地考慮了我國社會生活發生的深刻變化。22.(1)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的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或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立足網絡新業態等現狀結合實踐需要出臺和修改法律;法律的出臺和完善有利于規范公民、國家機關等各主體行為并保護其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秩序);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促進良法善治,為建設法治國家提供法律保障。【易混辨析】1.錯誤【詳解】強化道德對法律的支撐作用,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故本題說法錯誤。2.錯誤【詳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平等的享有權利、履行義務和適用法律,它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因為法律具有階級性,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此觀點錯誤。3.錯誤【詳解】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不能有主次之分。故題干說法錯誤。4.錯誤【詳解】在階級社會中,法反映的是該社會在經濟上、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我國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故判斷錯誤。5.錯誤【詳解】本題是判斷題,根據教材內容,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對于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并不違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故本題說法錯誤。6.錯誤【詳解】“國家憲法日”有利于加強法治宣傳,且憲法根本大法地位早已確立,故該說法錯誤。7.錯誤【詳解】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故本題觀點錯誤。8.正確【詳解】本題是判斷題,依據教材內容可知,一國的法治總是由該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并與其相適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也是中國人民的實踐,故本觀點正確。9.錯誤【詳解】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故判斷錯誤。10.錯誤【詳解】本題屬于判斷題,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故本題說法錯誤。【當堂達標】11.C【詳解】①: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①說法錯誤。②④: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深入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活動,有利于堅定憲法自信,增強憲法自覺,維護憲法權威,②④符合題意。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國政治制度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12.A【詳解】①:該觀點混淆了公民與人民的區別,堅持人民至上原則應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以維護和促進全體公民的權益為目標,①錯誤。②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突出人民主體地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為此必須要承認、尊重并保護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保護一切正當利益。②③正確。④:選項“一切權益”的表述絕對,應保護一切正當利益,④排除。故本題選A。13.D【詳解】①:材料強調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典型案例,引導全社會關注未成年人成長,沒有涉及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律體系,①不符合題意。②:發布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與加大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力度無直接關系,②不選。③:發布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通過案例對審判實踐中的常見問題作出回應,能夠豐富涉未成年人案審判參考,推動解決司法實踐中的難點堵點,③正確。④:通過發布典型案例引導全社會更加關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引導父母多傾聽、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有利于防患于未然,推動涉未成年人案訴源治理,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14.B【詳解】BC:我國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既包括法律規范體系,也包括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黨內法規體系,B符合題意,C不符合題意。A: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A不符合題意。D: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民主具有階級性,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不是公民當家作主,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15.C【詳解】①: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①錯誤。②:智能高效、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是在新時期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中對法治政府提出的新的建設目標要求。這表明,法治政府建設有利于政府積極履職,實現善政,②正確。③:職能科學、公開公正體現了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③符合題意。④:法治國家意味著國家權力依法行使,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開展,法治政府僅對行政機關而言,④錯誤。故本題選C。16.A【詳解】①②③④: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①②正確,③④排除。故本題選A。17.B【詳解】①:應強化道德對法律的支撐作用,①表述錯誤。②:依法治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②表述錯誤。③④:法安天下,德潤人心,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治理的兩盞燈,只有它們照亮彼此,才能在社會生活中也在人們心頭相映成輝。這強調了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統一起來,大力增強法律實施中的道德底蘊,③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8.A【詳解】A:《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公布實施,體現了國家對未成年人成長成才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A正確。B:材料強調的是《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公布實施,沒有體現法律實施機制的完善,B排除。C:《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是由國務院公布實施的,沒有體現我國司法機關,C排除。D:材料強調法治,不是強調德治,不涉及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D排除。故本題選A。19.C【詳解】②④: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明確社會各方的職責任務,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凝聚力量。這部法律的實施將會發揮法治對愛國主義的促進作用,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廣泛持久有效開展,故②④符合題意。①:材料強調發揮法治對愛國主義的促進作用,而不是強化愛國主義對法治的支撐作用,排除①。③:“確保”的說法太絕對,夸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的作用,③錯誤。故本題選C。20.D【詳解】①:材料體現的是公安機關對造謠傳謠網民進行查處,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互促進在材料中沒有體現,①不符合題意。②:公正司法是筑牢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公安機關是行政機關,不能公正司法,②錯誤。③:網絡謠言打擊整治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我國公安機關始終保持對網絡謠言的嚴打高壓態勢。材料中,公安機關堅持嚴格執法,推進法治國家建設,③正確。④:公安機關共偵辦網絡謠言案件5000余起,清理網絡謠言信息100萬余條,并依法對造謠傳謠網民進行查處。材料中,公安機關引導社會成員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④正確。故本題選D。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