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第7課 古代的商業貿易課標要求1.了解商業貿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2.知道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主干知識一、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1.古代中國的商業貿易⑴商朝:出現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⑵西周:交易活動日益頻繁,但商業仍由官府控制。⑶春秋戰國:“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⑷秦漢:統一貨幣、車軌、度量衡,全國范圍內的商品流通加強。⑸隋唐到兩宋:商品經濟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⑹元明清: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興盛。2.古代的世界商業貿易⑴古埃及:商業歷史悠久,國家控制對外貿易,外貿商隊頻繁。⑵古希臘:各城邦形成了若干個商業貿易中心,海外貿易十分活躍。⑶古羅馬:征服地中海周圍地區后,商貿繁榮,海外貿易航線四通八達。⑷拜占庭帝國:一度壟斷中國絲綢等東方奢侈品在歐洲市場的貿易。⑸阿拉伯:在亞、非、歐三洲之間從事中介貿易,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域。3.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⑴絲綢之路貿易①漢至唐:以陸路為主,絲綢等運往中西亞、歐洲和北非,奇珍異寶輸往中國。②唐宋以后:陸海并舉,海路達南洋各地、波斯灣、阿拉伯海和紅海沿岸。出口絲綢、瓷器、紙張、茶葉等。設置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⑵朝貢貿易①特點:視外商來華為“朝貢”,中國為“賞賜”;往往薄來厚往倍償其價。②目的: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的需求。③概況:明清時期,朝廷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船只數目、貢品種類均有嚴格規定。清政府最終將外貿口岸限定在廣州一處,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包辦。二、貨幣、信貸、商業契約1.貨幣⑴產生:商朝天然貝幣;古埃及銅塊、銀塊貨幣;小亞細亞金屬鑄幣。⑵意義:便利商品流通,成為財富的象征;商業功能由互補余缺向逐利增財轉化。2.信貸⑴古代世界各地區①兩河流域:前22世紀,出現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放貸業務。②古埃及:前16世紀,出現了較為完備的借貸合約,受到法律保護。③古希臘:前4世紀,專業從事貨幣兌換、保管和匯兌經營,出現匯票雛形。⑵古代中國①春秋時期:實物借貸形式已經比較普遍,貨幣信貸出現。②唐朝:出現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當鋪取得合法地位。③宋代:交子、會子等紙幣開始使用,逐漸取代不少匯兌業務。④明朝中期以后: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起來。⑤清朝:資本性借貸顯著發展,出現了本票性質的莊票。3.商業契約⑴古埃及:前3000年,轉讓重要財產,要由官府達成書面契約,登記備案。⑵兩河流域:前2600年,契約明確雙方責權,必須有雙方蓋章、證人簽名。⑶中國:商周出現契約;漢朝以后,財產、人身關系契約普遍。【專項訓練】1.明萬歷年間,山東的臨清關稅額高達83800 兩,為全國八大鈔關之首。其時,臨清有布店73家、緞店32家、雜貨店65家、紙店24家、遼東貨店13家,瓷器、茶葉、故衣等店鋪各數十家,銀錢典當鋪百余家,大小客店數百家。由此可知,當時臨清( )A.長途販運貿易發達 B.商業經濟相當繁榮C.是全國的經濟中心 D.金融機構開始出現2.“平賈”是政府基于市場平均價格所制定的官定價格,涉及公私交易、財政統計等諸多方面。漢初實行每年“十月平賈”,新莽一季度一修訂,東漢則出現了“月平”。東漢“平賈”的這一變化( )A.增強了與市場的契合度 B.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C.避免了物價的漲跌波動 D.妨礙了民間的商業活動3.據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周人所用的皮與牛,由鄭商自外輸入,楚國所產之木材皮革,亦輸出于晉,晉國與外族之戎交換貨物。列國間經濟往來頻繁,各地的物產互相補充,成為春秋列國繁榮昌盛的條件之一。這一現象( )A.為商人登上政治舞臺創造了條件 B.蘊含了時代統一的必要條件C.有效減少了戰爭帶來的破壞程度 D.得益于工商食官制度的發展4.據出土于巴比倫城邦遺址的一份公元前19世紀末的借款契約記載:由契約可知在5名見證人的見證下,一位普通市民向商人和神廟組成的聯合債權人進行借款。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債權人有權將契約泥板出售給他人,債務一旦清償,記錄債務的泥板就要被放到水中泡成泥漿。這可用于說明,古巴比倫( )A.信用貨幣已經出現 B.神權統治較為穩固C.法律規范經濟活動 D.訂立契約現象普遍5.唐代飛錢有兩種方式,一為官辦,商人在京城把錢交給“進奏院”,攜券到其他地區指定地方取錢;另一種則為私辦,大商人在各道或者主要城市有貿易往來,代營“便換”,以此牟利。飛錢的出現( )A.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B.強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C.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問題 D.開創了全新的貨幣體系6.有學者說:“明政府并不關心中外貿易發展狀況,如何‘懷柔遠人’,使‘四夷賓服,萬國來朝’才是其最為重要的目標,形成了有朝貢才有互市、有朝貢才有貿易的局面。”這表明明朝( )A.海禁與朝貢貿易相配合 B.外貿繁榮帶動對外開放C.政府一直禁絕民間貿易 D.設置公行統攬對外貿易7.古代兩河流域人形成了格式比較固定的契約模式,一個標準的果園買賣契約包含以下幾個要素:對果園的描述(面積、位置);買方和賣方;果園的價格;對交易完成儀式的描述;聲明對交易滿意,將來任何一方不得對交易提出爭議、訴訟; 起誓、證人、時間。據此可知,當時兩河流域( )A.經濟活動影響社會生活 B.法律注重保護私有財產C.商業發展理念領先世界 D.公平正義觀念深入人心8.古埃及的法律和合同常常以神權為依據,認為違反法律是對神的冒犯。商業合同簽訂要通過祈禱、祭祀和對神靈的宣誓等儀式,其內容通常具有長期效力,有些甚至可以延續數年,并且有專門從事法律事務的人士負責起草和解釋商業合同。下列關于古埃及商業合同的敘述正確的是( )A.商業行為深受神權思想的控制 B.專制政府利用神權對商人剝削C.商業交易注重穩定性和可靠性 D.借助神靈保證商業合同的履行9.考古工作者在里耶秦簡、張家山漢簡等秦漢簡牘中發現了大量的券書,券書內容涉及買賣交易、借貸債務、抵押典當、罰款賠償等經濟活動,這些券書簽訂流程都極為嚴格。據此可知,秦漢時期( )A.商品經濟非常繁榮 B.政府對商業的管理加強C.契約觀念相當流行 D.社會經濟立法詳細完備10.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朝廷放寬了私人海上貿易,對番貨實行“抽分”制度,對暹羅、滿刺加等國的來華貨物,俱按十分之三抽。據此可知當時( )A.民間貿易所得利潤是國家稅收主要來源 B.朝廷試圖強化對海外貿易的控制和壟斷C.政府對稅收及外貿管理機構進行了改革 D.朝貢貿易不再成為對外貿易的唯一渠道11.如圖所示為清朝前期形成的一種票據。這種票據( )A.可以代替現金流通 B.體現傳統借貸關系C.由當鋪簽發并負責兌現 D.需本人持有但不得掛失12.《宋會要》記載:“撫州民陳泰,以販布起家。每歲輒出捐本錢,貸崇仁、樂安、金溪諸織戶,達于吉(指吉州)之屬邑,各有駔儈(經紀人)主其事。至六月,自往斂索,率暮秋乃歸,如是久矣。”據此可知,宋代( )A.出現較活躍的商業資本 B.手工工場雇傭關系發展迅速C.社會結構發生根本變革 D.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已出現13.下列是古代中國不同時期商業都會分布圖。據此推斷,合理的是( )A.①西周 B.②兩漢 C.③兩宋 D.④明清14.順治五年(1648年),順治帝發布《申嚴海禁敕諭》,規定北自天津南至廣東沿海岸線各省,一律“嚴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將一切糧食貨物等項與交逆賊貿易者……不論軍民,俱行奏聞處斬”……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頒布詔令:“今海內一統,寰宇寧謐,滿漢人民相同一體,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開海貿易。”政策的調整反映了( )A.抵御倭寇侵擾的需要 B.改善沿海地區民生的需要C.有效管理臺灣的需要 D.維護朝貢體制貿易的需要15.明初貨幣為錢、鈔共用,禁止民間用金銀交易;洪武后期,在一些地方,民間已開始私用金銀交易;宣德時“民間交易,惟用金銀,鈔滯不行”;正統九年(1444年),明英宗不得不“弛用銀之令”,官商軍民等皆用銀。據此可推知( )A.政府的貨幣政策具有原則性 B.民間交易使白銀流通法定化C.賦役征銀致使白銀廣泛流通 D.商品經濟發展影響國家政策16.如圖為“漢代重要城市及交通路線圖”。據此可知,該時期( )A.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B.邊疆地區有效治理C.商業通道四通八達 D.民族之間貿易頻繁17.如下圖為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阿拉伯帝國的一枚金幣。該枚金幣( )A.反映了東西貿易往來的頻繁 B.可以用來佐證中外商業貿易情況C.說明了唐文化強大的吸引力 D.見證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占據優勢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時期的長江三角洲一帶,隨著經濟作物的種植、加工和貿易,以及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出現了一大批工商業市鎮。這些市鎮處在交通要道或大中城市周圍,許多是由村莊、集市發展而來的,市鎮居民少則幾百戶,多則達千戶。新興市鎮的專業性很強,松江地區市鎮的特色是棉紡織業,城鎮居民“晨抱紗入市,易木棉以歸,明旦復抱紗以出;無頃刻閑”。朱涇鎮、楓涇鎮“前明數百家布號,皆在松江楓涇、朱涇樂業,而染坊、踹房、商賈悉從之”,很多農家皆以絲綢、棉業為主業,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材料二 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很多市鎮,無論就其規模還是經濟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轄它的縣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漸成為新設置縣的治所,由市鎮升格為縣。市鎮中各種作坊林立,機坊、煉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長的雇傭工人,于是勞動力市場應運而生,其產品特別是絲織品、棉布等暢銷海內外。市鎮處在大中城市和農村墟集之間,促進了城鄉的交流和繁榮,吸收了大量農村人口。大大小小的城市、市鎮和集市構成了不同層次的市場,四通八達的商路又將這些市場聯系起來,結成網絡,遍及全國。——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樊樹志《明清長江三角洲的市鎮網絡》(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特征。(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江南市鎮興起的影響。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中國)。根據題意內容可知,明朝時期,山東臨清的關稅額為全國八大鈔關之首,而且有大量的商業店鋪,這反映出臨清當地商業的繁榮,收取的商稅多,B項正確;材料描述了臨清當地的商業發展面貌,但并無法體現商品的長途販運,無法說明長途販運貿易發達,排除A項;明朝萬歷年間,山東臨清并不是全國的經濟中心,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雖然臨清有百余家銀錢典當鋪,但“金融機構開始出現”的說法無法體現,不能反映“開始”,排除D項。故選B項。2.A【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選項用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范圍為漢代(中國)。“平賈”是政府基于市場平均價格所制定的官定價格,涉及公私交易、財政統計等諸多方面,意在了解市場,規范市場活動。東漢“平賈”頻率較高,能夠更迅速的了解市場,增強了與市場的契合度,A項正確;“平賈”并不能增加財政收入,排除B項;避免了物價的漲跌波動,表述絕對,排除C項;東漢高頻率的“平賈”有助于民間商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3.B【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商貿往來頻繁,這種頻繁為大一統時代的到來提供了必要的條件,B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有商人從政治的史實,但是占比極少,排除A項;盡管各國商業交流密切,但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戰爭頻繁,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漸打破,排除D項。故選B項。4.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兩河流域)。據材料“公元前19世紀末的借款契約”、“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債權人有權將契約泥板出售給他人,債務一旦清償,記錄債務的泥板就要被放到水中泡成泥漿”及所學知識可知,古巴比倫的商業較為發達,訂立契約是普遍現象,契約中明確規定當事人雙方所從事活動中的責、權、利以外,在末尾有雙方蓋章及見證人的簽名,并且在契約完成后,有相應的銷毀措施,這說明法律規范經濟活動,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借款契約,并非信用貨幣,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商業活動,沒有涉及神權統治,排除B項;材料只是一份借款契約,無法說明訂立契約現象普遍,排除D項。故選C項。5.A【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推斷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材料信息中的“飛錢”,就是中國早期的匯兌業務,一種是官辦,商人在京城把錢交給“進奏院”,攜券到其他地區指定地方取錢;另外一種是私辦,大商人在各道或者主要城市有貿易往來,代營“便換”,以此牟利,這一方面降低了對銅錢的需求,緩和錢幣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減輕了商人前往各地進行貿易活動時,攜帶大量錢幣的不便,因此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飛錢”的出現,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不是強化“抑商”,排除B項;“解決了”表述絕對,排除C項;“開創了全新的貨幣體系”的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6.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政府在與海外各國的交往中并不關心貿易,而是注重“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政治目標,因此明朝實行海禁,限制海上貿易,同時在海外國家承認明朝宗主地位的基礎上開放朝貢貿易,以體現“懷柔遠人”,于是形成了海禁與朝貢貿易相配合,“有朝貢才有互市、有朝貢才有貿易”的局面,A項正確;明朝實行海禁政策,對外貿易受到扼殺,排除B項;明朝限制而非禁絕民間貿易,排除C項;清朝設置十三行統攬對外貿易,排除D項。故選A項。7.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古代兩河流域。材料所述格式比較固定的契約模式的形成得益于商業的發展,反映經濟活動影響社會生活,A項正確;材料所述為商業契約,而非法律規定,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地區的商業發展情況,不能斷定“領先世界”,排除C項;僅憑契約模式的完備不能推斷社會觀念,古代世界文明發展程度有限,“公平正義觀念深入人心”說法夸大,排除D項。故選A項。8.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埃及。據本題材料“古埃及的法律和合同常常以神權為依據,認為違反法律是對神的冒犯”可知,古埃及商業合同通過以神權為依據,增強商業合同的神圣性,從而暴政商業合同的履行,D項正確;商業行為深受神權思想的控制夸大了神權思想對商業的作用,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專制政府的剝削,排除B項;材料強調商業合同,商業交易注重穩定性和可靠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故選D項。9.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券書內容涉及買賣交易、借貸債務、抵押典當、罰款賠償等經濟活動,這些券書簽訂流程都極為嚴格”可知,券書內容主要是秦漢時期借貸債務等經濟活動,且券書簽訂流程嚴格,說明當時雙方或者多方簽約較為普遍,且執行較為嚴格,體現了當時契約觀念較為流行,C項正確;秦漢時期券書對經濟活動多有記錄,但材料并未說明具體金額和買賣內容,看不出商品經濟的繁榮,且秦漢時期商品經濟有所發展,“非常繁榮”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券書雖簽訂流程極為嚴格,但政府是否在中間發揮作用無從得出,因此材料看不出政府對商業的管理,排除B項;券書不是法律文書,無從得出立法嚴格,排除D項。故選C項。10.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朝政府放寬了海上貿易限制,并且對關稅進行了改革,故體現出政府對稅收及外貿管理機構進行了改革,C項正確;材料強調海外貿易制度的改革,故無法得出民間貿易利潤是國家稅收主要來源,排除A項;材料說明,明政府放寬私人海上貿易,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朝貢貿易。排除D項。故選C項。11.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圖示并結合所學可知,莊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錢莊簽發的一種票據,上面寫有一定金額并由錢莊負責兌現。莊票都不記名,不論何人持有,憑票即付,不得掛失和止付,所以莊票可以代替現金流通,A項正確;莊票是資本性借貸業務的進一步發展,排除B項;莊票是由錢莊簽發并負責兌現,排除C項;莊票都不記名,不論何人持有,憑票即付,排除D項。故選A項。12.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每歲輒出捐本錢,貸崇仁、樂安、金溪諸織戶,達于吉(指吉州)之屬邑,各有駔儈(經紀人)主其事。至六月,自往斂索,率暮秋乃歸,如是久矣。”和所學可知,材料顯示陳泰通過販布起家后每年出錢放貸給一些織戶,然后定期從中獲利,反映出當時商業資本較為活躍,A項正確;陳泰通過販布起家后每年出錢放貸給一些織戶,然后定期從中獲利,這種商業形式不屬于手工工場生產,排除B項;材料只有一個人的歷史信息,未顯示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只提及一位商人陳泰,無法體現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已出現,排除D項。故選C項。13.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燕”、“趙”、“齊”等可知,圖①應該是戰國時期;根據“長安”、“洛陽”、“邯鄲”、“成都”、“臨淄”、“吳”等成為著名的商業都會判斷,圖②應該是兩漢時期;根據“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可知圖③應該是唐朝時期;根據“大都”以及“明州”、“泉州”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可知圖④應該是元朝時期。綜上所述可知,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14.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48-1694年(中國)。根據材料“今海內一統,寰宇寧謐,滿漢人民相同一體,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開海貿易。”可知,康熙調整政策開展海外貿易,是為了沿海地區的民生發展,B項正確;抵御倭寇應采取限制海外貿易的政策,排除A項;管理臺灣的需要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材料主要說明鼓勵開展海外貿易,與朝貢體制貿易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5.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明初禁止民間用金銀交易,后由于民間商業活動私用金銀交易,明英宗改變明初政策,開始官商軍民等皆用銀,說明明朝商品經濟發展影響國家政策,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政府貨幣政策的原則性,排除A項;明英宗下達“馳用銀之令”,使白銀流通法定化,并非民間較易使白銀流通法定化,排除B項;白銀大量流通使得賦役征銀,排除C項。故選D項。1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漢代重要城市及交通路線圖”可知,漢代交通路線連接遼東、西域、西南的四川地區、東南的廣東地區等,體現商業通道四通八達,C項正確;圖片中江南地區的交通路線還比較稀疏,一定程度上反映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程度落后于北方。在東晉和南朝相繼統治下江南地區得到開發,排除A項;圖片中的交通線路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而非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不足以斷定“邊疆地區有效治理”“民族之間貿易頻繁”,排除B、D項。故選C項。17.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朝墓中出土了阿拉伯帝國的金幣,說明中國與外國有一定的貿易往來,B項正確;材料只能看出中外有貿易,但不能說明是否頻繁,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出經濟往來,看不出唐朝文化吸引,排除C項;材料只能看出中外存在貿易,但不能說明中國在中外貿易占優勢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18.(1)特征:數量眾多,分布廣泛;交通便利,處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居民數量較多;專業性強;以工商活動為主要功能;一些市鎮政治地位提高;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輻射范圍廣;商業活動與周邊農村聯系密切。(2)影響: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結構;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助推了鄉村的城鎮化進程;加強了區域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市民階層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