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任務單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語文 年級 九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詩詞曲五首》(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 了解詩詞曲不同體裁的藝術特點。2. 在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3.理解作品的內涵,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課前學習任務1.回顧漢樂府、唐代歌行體的藝術特點,了解岑參的生平及作品。2.利用字典、注釋,預習兩首詩歌,基本理解大意。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讀出自然的節奏。根據詩歌體裁特點,讀準字音、讀出自然的節奏、感受自然的韻律?!緦W習任務二】讀出情感的節奏。鑒賞詩歌內容,把握理解作品的內涵,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讀出情感的節奏。 《十五從軍征》任務1:復述故事。利用文旁注釋,理解詩歌內容,按照主人公的返鄉經歷復述故事。 任務2:補白心情。分析詩歌的內容和手法,在相應詩句旁補寫主人公當時的心情,梳理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任務3:擬寫標題。請你為這首詩擬一個恰當的標題。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破題:1.請認真閱讀這首詩的題目,如果劃一處停頓,你劃在哪里?2.你從中題目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用橫線畫出寫到“雪”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關于送別的句子。 任務1:賞奇景。 全文幾處提到“雪”,梳理出時間、地點。哪一處寫雪的句子可以刪去?為什么? 任務2:悟奇情。想象“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的畫面,為詩人補寫幾句送別的話,送給武判官。 (要求:結合岑參的經歷、符合送別的氛圍、恰當表達。) 任務3:品奇法。這首詩被贊譽為“有聲畫”,請從手法運用、字詞使用等角度選擇一句詩進行賞析。 我從 角度賞析 這一句, 【學習任務三】比讀兩首詩歌結合寫作的朝代、體裁、作品的感情基調、主要寫作手法、寫作意圖比較兩首詩?!妒鍙能娬鳌贰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朝代體裁感情基調寫作手法寫作意圖【課后作業】一、配樂朗誦,形成朗讀作品,參加班級“我愛讀詩”朗誦會。二、比較閱讀曹操《篙里行》節選: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請自選角度,比較這首詩與《十五從軍征》的異同。推薦的學習資源1.樂府詩體名。由漢代專管音樂的官署名“樂府”而來。漢時將樂府收集編錄的詩稱為“歌詩”,魏晉南北朝人始將其稱為“樂府”或“樂府詩”。故樂府詩者,主要指兩漢至南北朝時為當時樂府機關采集編樂的歌詩。后亦用以指魏晉至唐代按樂府舊譜重填新辭以入樂的詩歌,以及后人仿效樂府古題而作的詩歌。后者仿效樂府詩之作非但不入樂,有時連舊題亦棄置不用,而僅從創作方法與表現手法上繼承漢樂府的特點,是所謂“新樂府”。此外,唐絕句小詩,因多配樂而行,亦被稱作“樂府”。宋元以后的詞、曲,因均配合音樂,有時亦稱“樂府”。(選自《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2. 歌行體又稱樂府歌行體,為南朝鮑照所獨創。起初,歌行體模擬兩漢樂府,并自創格調,多為七言,也有五言、雜言,可兼用長短句,形式自由、靈活,富于變化,可用于歌唱。歌行體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篇幅可長可短。(2)表達方式類似于古樂府的敘事方法,將刻畫人物、記錄言談、發表議論、抒發感慨融為一體,內容充實而生動。(3)聲律、韻腳比較自由,平仄不拘,中途可以換韻。歌行體詩歌沖破了格律詩的束縛,因為它要“放情長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韻到底,平仄講究就很困難了。(4)句式靈活,多為七言,有些以七言為主,穿插三、五、九言。5.詩人常以“歌”“行”或“歌行”來命名。(選自《詩詞格律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年版)3.《樂府詩集》《樂府詩集》是北宋文學家郭茂倩編撰的上古至唐、五代的樂府詩歌總集,成書于北宋時期。全書共一百卷,以輯錄漢魏至唐的樂府詩為主。根據音樂性質的不同,所集作品分十二大類?!稑犯娂肥抢^《詩經》之后總括中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詩歌總集,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對文學史和音樂史的研究均有重要參考價值。4.岑參 (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荊州江陵(現湖北江陵)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現存詩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高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