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知識清單】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文明地區的多元面貌。一、西歐封建社會1、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政治)、莊園與農奴制度(經濟)、基督教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化)2.政治:封君封臣制度(1)形成條件: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8世紀后逐漸與封土聯系在一起(2)內容:①主體: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②封臣的義務: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③封君的權力:各級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實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權力(3)特點: 土地為紐帶;契約意識;雙向權利義務;層級間相對獨立;嚴格的等級制度;國王的控制力有限(4)影響:①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②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3.經濟:莊園與農奴制度(1)莊園概念: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2)特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擁有獨立的統治權。(3)內容:①土地和經營者:土地類型 經營管理者 權力及義務領主自營地 領主 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農民份地 (來自領主,自耕自收) 自由農份地 自由農 向領主繳納租稅 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法律上自由農奴份地 農奴 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②莊園法庭:領主或其管家主持,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與奴隸相比,農奴受到的束縛更寬松。奴隸制經濟轉變為封建制經濟,是生產關系進步。二、西歐封建社會的新變化:王權、城市與教會1、政治: 王權的加強 (1)背景: ①封建制初期,權力分散,王權軟弱。 ②中古中后期,隨著社會壞境逐漸穩定,經濟增長.. (2)表現: ①英格蘭:到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了較為強大的王權。 ②法蘭西:到15世紀晚期,基本完成了法蘭西的統一,王權得到強化。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紀末,于伊比利亞半島形成的國家。 (3)影響: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經濟: 城市興起 城市自治 (1)興起條件:歐洲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 (2)興起時間:10-11世紀起,興起眾多城市。 (3)城市自治 ①獲取方式:與封建主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 ②影響: A.經濟:工商業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形成,推動資本主義興起發展; B.文化:興辦大學,促進文化教育事業發展。 C.政治:支持王權,促進了國王統一事業,有利于西歐民族國家形成。3.思想: 基督教會的控制 ①經濟: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 ②政治:A.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 B.教權凌駕于各國君主之上,在整個中世紀一直與王權博弈(教權>王權) ③思想:教會控制著他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三、東歐:拜占庭與俄羅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476-1453年) 俄羅斯1、.經濟:帝國境內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州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2、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 它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 3、帝國衰亡: ①原因:連年征戰嚴重消耗自身資源;游牧民族的沖擊和內部矛盾。 ②時間: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消滅。 ① 9世紀建立基輔羅斯 ②13世紀上半期,被蒙古征服 反抗中建立莫斯科公國 ③16世紀擴張: ④1547年伊凡四世成為沙皇: 強化中央集權(措施?) 繼續擴張。 ⑤17世紀末地跨歐亞兩州四、西亞:政教合一,信奉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 奧斯曼帝國帝國 發展過程 ①7C初: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 ②622遷居麥地那,建立政權; 632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③7C中期:對外擴張,先后征服; ④8C中期: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 ①13C,奧斯曼興起; ②14C中期擴張,巴爾干和東南歐; ③1453滅拜占庭帝國,定都伊斯坦布爾。 ④16C后期,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統治 1、政治:政教合一、君主專制 (最高統治者稱哈里發,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 2、經濟: 經濟繁榮,手工業和商業發展; 阿拉伯商人從事陸上和海上貿易; 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首都巴格達。 3、文化繁榮: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兼收并蓄 ①原因:政局穩定;統治者重視知識;有深厚文化積淀 經濟繁榮;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優越等; ②表現: A.吸收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影響:豐富了阿拉伯文化 B.廣泛翻譯被征服地區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 ——影響:保存并傳播了古代文化; C.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影響:促進了歐洲的文化發展。 1、政治:政教合一,君主專制; 最高統治者是蘇丹,既是宗教領袖,又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經濟:一度繁榮 ①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國控制亞歐商路,征收重稅。 (促進了新航路開辟) 3、文化:信仰伊斯蘭教五、南亞與東亞的國家1.南亞:印度(多種宗教并存):公元前4世紀:孔雀帝國興起笈多帝國 德里蘇丹國時間 4世紀初,幾乎征服了北印度 13世紀初建立統治狀況 ①政局穩定,經濟繁榮; ②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仍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一 ①中央:最高統治者稱蘇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政教合一) ②地方:劃分為行省,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宗教 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教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以伊斯蘭教為國教2.東亞:中古時期的日本與朝鮮(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儒家文化圈)日本 1、興起:秦漢之際中國移民把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 2、大化改新(封建性質的改革) ①背景: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受唐文化影響。 ②時間:646年,孝德天皇 ③內容:A政治: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 B經濟:土地國有,統一賦稅(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 ④影響: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標志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3、幕府統治 (12世紀末形成——19世紀) ①背景:10世紀中央集權開始瓦解;莊園的形成;武士集團形成。 ②建立:12世紀末,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建立。 ③特點:A.天皇虛權,將軍掌握; B.武士與將軍結成主從關系,成為將軍的家臣; C.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承擔納貢、兵役等義務. ④結束:德川幕府面對世界變局,意圖以鎖國加強統治,抵御外來影響。朝鮮 ①7世紀末,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效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②10世紀初,建立高麗王朝,效仿唐制(三省六部、道、土地國有科舉考試、儒學等); ③14世紀末,李成桂改國號朝鮮; ④16世紀末,抗擊日本侵略,朝鮮請求中國支援,取得勝利。小結:結合本課所學,列舉唐朝時期中華“文化出超”影響周邊國家的主要史實。1、阿拉伯:中國的造紙術傳入阿拉伯,促進阿拉伯文化的繁榮。造紙術從阿拉伯傳入歐洲,促進西歐文化的發展。2、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實現從奴隸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的過渡。3、朝鮮: ①新羅: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②高麗王朝:仿效唐朝制度,設三省六部制,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儒學經典和辭章治學廣為傳播,推行土地國有。六、古代非洲文明1.非洲文明開創者——班圖人貢獻:①農業:培育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②馴養牛,引進綿羊和山羊等;③掌握冶鐵技術。2、文明代表的基本概況區域 國家 時間 文明發展表現東非 阿克蘇姆 王國 公元前后興起 4C進入鼎盛 奴隸制、信奉基督教桑給巴爾 蒙巴薩 摩加迪沙 10-15C興起 廣泛使用奴隸,經濟上以種植瓜果蔬菜的園藝業為主, 對外貿易發達、出口黃金、象牙、奴隸; 城市繁榮、信奉伊斯蘭教;西非 加納、 馬里、 桑海 8—16C興起 ①共同點:黃金資源豐富,控制著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黃金交易;出口象牙和奴隸,買進馬、布匹和鹽。 ②桑海:確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紀達于極盛; 實行中央集權,官吏直接由國王任免; 擴大對外貿易,興建學校,鼓勵文化發展。南非 津巴布韋 11C末建立 14-15C鼎盛 巨石建筑群(石頭城)七、古代美洲文明——*開創者——印第安人(1)發展農業:印第安人培育出馬鈴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農作物。(2)創造文明:瑪雅文明(中美洲) 阿茲特克文明(中美洲) 印加文明(南美洲)時間 15世紀中期衰落 14世紀,興起 16世紀初,鼎盛 1521年為西班牙人毀滅。 12世紀建立、13 世紀崛起; 15C末16C初鼎盛時期。 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滅亡。范圍 中美洲尤卡坦半島 今墨西哥地區 秘魯的庫斯科地區統治 ①政治: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氏族首領、貴族和祭司構成統治階級,一般氏族成員成為平民。 ②經濟:以種植玉米為主 ③文化:金字塔廟宇、表意文字 、使用復雜的歷法紀年,并采用20進位制,可能也知道“零”的概念。 ①政治:上層階級壟斷官職,掌握軍隊。被征服者由原來的部落首領管理,但需向阿茲特克人繳納貢賦。 ②經濟:基礎是農業,浮動園地 ③文化:都城建設;太陽金字塔 ①政治: A.中央:最高統治者是國王,世襲繼承,國王集權。 B.地方:將全國劃分為四大政區,貴族充任長官; ②人口:詳細的人口調查表(征稅和征兵) ③交通: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用于傳遞政府的命令和情報,調動軍隊。 ④人口遷移:將征服地區的居民遷移到新地區,以防止他們反抗。 ⑤土地、礦藏和牲畜歸國家所有共同特點:古代非洲和美洲發展都相對緩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