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3課 從局部戰爭到全面抗戰一、局部抗戰1.九一八事變(1)時間:1931年9月18 日。(2)概況:日本關東軍對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發動突然襲擊。(3)結果:日軍占據整個東北。(4)影響:標志著中國 局部抗戰 的開始。2.抗日救亡運動興起(1)東北人民革命軍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堅持抗戰。(2)1933 年,日軍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3.華北事變與一二·九運動(1)華北事變:日本逼迫國民政府簽署了一系列協定,進而又加緊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 ”。(2)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4.西安事變(1)時間:1936 年12 月12 日。(2)爆發: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以武力逼蔣抗日。(3)結果: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4)意義: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二、全面抗戰的開始1.七七事變(1)爆發:1937年7月7 日,日軍向宛平城射擊,炮轟盧溝橋,中國守軍奮起還擊。(2)影響: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重點拓展】日本侵華的原因1.從日本角度解讀日本侵華的必然性(1)以軍部為核心的法西斯勢力不斷擴大。(2)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3)1929 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嚴重影響了日本國民經濟。(4)中國的革命動搖了日本的在華利益。2.從中國角度解讀(1)戰前中國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南京國民政府的控制力有限。(2)多年內戰對中國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中日兩國國力懸殊。(3)國共內戰,國民黨關注“剿共”。(4)中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2.洛川會議(1)內容① 毛澤東作了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系問題的報告。② 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2)意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1)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蔣介石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講話。(2)周恩來遞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紅軍主力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3)9 月22 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重點拓展】全面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背景:1935 年的華北事變,使中華民族面臨著空前危機,中日民族矛盾壓倒了國內階級矛盾而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2.提出(1)1935 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2)1935 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窯堡會議上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從而開始了全黨工作重點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民族革命戰爭的戰略性轉變。3.實現(1)1936 年12 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2)1937 年9 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4.內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體是工人和農民,是一個包括進步力量(工人、農民、革命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中間力量(民族資產階級、民主黨派、一部分地方實力派和其他愛國分子)和頑固力量(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廣泛的統一戰線。5.意義(1)打退了國民黨的反共浪潮。(2)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3)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三、日軍的侵華暴行1.制造南京大屠殺:日軍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萬人以上。2.對占領區的殖民統治(1)政治上,實行“以華制華”方針,在占領區扶植傀儡政權。(2)經濟上,實行“以戰養戰”,對占領區大肆進行經濟掠奪。3.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日軍實施野蠻的“三光”政策。4.重慶大轟炸:1938 年2 月至1943年8 月,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5.踐踏國際公法,實施細菌戰,殘殺中國軍民。6.在中國強征隨軍性奴隸,推行“慰安婦”制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