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一、知識梳理(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1.舊石器時代(1)代表: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距今70-20萬年的北京人(2)狀況:使用打制石器,過群居生活,從事漁獵采集,已經學會用火。2.新石器時代(1)代表:A距今約7000年: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黃河中游地區仰韶文化(種植粟、彩繪陶器)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種植水稻,養蠶繅絲)B距今約5000年: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黑陶為代表)北方遼河上游由紅山文化,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精美的玉器、祭壇)(2)狀況:使用打磨石器,陶器原始農業出現,開始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3)特點:分布廣泛,多元一體3社會發展階段(1)原始群:出現于舊石器早期和中期(2)母系氏族:出現于舊石器晚期,生產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出現于新石器晚期,出現私有制和貧富分化,氏族間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聯盟,即將進入階級社會(二)從部落到國家1三皇五帝(1)三皇:名稱眾說不一,神話色彩濃厚。(2)五帝:五帝通常指黃帝、顓頊(Zhuānxū)、帝嚳(Dìkù)、唐堯、虞舜。為中原地區部落聯盟首領,首領采用禪讓制,(3)認識:此時已經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萬邦林立。2國家的建立: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貧富分化——私有制——國家(三)夏商周的統治1、夏朝(1)建立: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禹死后啟繼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傳賢變為傳子,公天下變為家天下。統治: 夏王是最高統治者,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宗教的機構和官職對夏族部落生活地區實行直接統治,其他地方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治。(3)滅亡:夏最后一個王夏桀殘暴無道,前1600年商部落在其首領湯領導夏滅到夏朝(4)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可能是夏代文化遺址2、商朝(1)建立:前1600年商部落在其首領湯領導下滅掉夏朝建立商朝,商都多次遷徙后定于殷稱殷商(2)統治①中央: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官職②地方: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滅亡:商朝最后一個王紂統治殘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掉商朝建立周朝文化:殷墟的發掘和甲骨文的發現,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3、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掉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2)統治: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井田制(3)事件: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4)滅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四)夏商周時期經濟1農業:(1)農業生產是最主要的部門,使用石器木制工具,青銅器很少。(2)實行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周天子名義上占有全國土地,通過層層分封由各級貴族實際占有,不能隨意買賣。2手工業:青銅器是最主要的生產部門,創造出了燦爛的青銅文明二、補充知識(一)神話傳說與歷史史實1含義:(1)神話:是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在文字發明以前,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加以流傳,但這其中蘊含著某些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2)傳說:則指歷史上實有人物的傳說是在原有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有若干程度不等的幻想。(3)史實: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是歷史考古學家們通過歷史記載資料與歷史文物歲推斷與證實的事件。2對待神話傳說的方法(1)一方面,不能把神話傳說當作真實的歷史,否則就失去了歷史學的真實性、科學性。(2)一方面,又不能用歷史事實去衡量遠古神話傳說,對神話傳說一概的否定,科學的做法應該是從神話傳說中找出合理的成分,從點滴中去尋找歷史現象的客觀存在。(二)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1.多元一體,以中原為核心。①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從“滿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①從商周至戰國時期,華夷雜處、華夷交融。②戰國時期,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格局正式形成。2.歷史悠久,綿延不斷(1)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舊石器文明遺存);(2)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遺存);(3)五千年的古國(中華文明的形成);3兼容并蓄,相互融合(三)商朝內外服制度1內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動區域,即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稱為王畿。2外服:商族以外的地區,通過征服對商王表示臣服接受封號的地區,即由邦伯管轄的地區。3商王與地方之間類似聯盟盟主關系,商王控制著聯盟的實際權力,與各附屬國形成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但此時對地方控制較弱,沒有形成中央集權。(四)等級森嚴的分封制1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2方法: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3權利:在自己封地內具有設置官吏軍隊征收賦稅權力,對所分得的土地和人民進行統治,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進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4義務: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5作用: (1)通過分封,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地位,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2)開發了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3)通過層層分封,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等級制度。(4)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中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皇族分封(5)中國許多姓氏和省份地名簡稱源于西周的分封制(6)促進了周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有利于文化的認同和民族的融合6不利:在分封制下,諸侯國具有相對獨立性,容易形成割據勢力。7結果:最終隨著周王室的衰微和諸侯國勢力的壯大,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分封制遭到破壞。8分封制認識(1)分封諸侯中以王族為主體,占據諸侯國多數,并居于富庶之地或戰略要地(2)古漢語“封建”即封邦建國意思,所以在古漢語中封建即分封制。封建另一種含義為封建社會,指人類社會經歷的一種社會形態,社會主要包括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常用詞語為封建禮制,封建禮教,封建土地制度等)(五)宗法制1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權利財產土地繼承的矛盾2含義:用父系血緣的親疏來維持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3內容:(1)周王為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為大宗,其他兒子分封為諸侯為小宗(2)諸侯的爵位由嫡長子繼承在諸侯內是大宗,其他兒子領有封地為卿大卿大夫對諸侯是小宗,在自己的領地是大宗,往下與士關系以此類推(3)大宗可以命令和約束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4)周天子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政治領袖4特點:(1)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2)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家國一體局面5表現:(1)嫡長子繼承制(2)尊卑等級親疏觀念(3)敬祖觀念:族譜祠堂宗廟的出現,過節過年時候祭祖掃墓、尊敬長輩等6影響:(1)當時: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2)政治:影響了封建社會中皇位繼承的嫡長子繼承制原則,形成家國同治的統治理念。(3)后世:形成后世對祖宗的崇拜,重視家庭的尊老愛幼的觀念,渴望親情的傳統,尊宗敬祖祭祖掃墓風俗,修訂家譜建立宗祠家廟等風俗,有利于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4)不利: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與現代平等和法治意識相違背。(六)禮樂制度1含義:禮是維護等級制度處理人際關系的規范樂是與禮相匹配的藝術方式2表現:宴會祭祀生活等遵循的禮儀和規范。3目的:為了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統治秩序(七)家國同構及其認識家國同構指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將國家權力與家族關系相結合,形成了家國一體的局面。在家國同構格局下,表現為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大宗和小宗之間既是家族關系又是政治隸屬關系。如周王在政治領域是全國的君王,在家族是整個家族的大族長。外姓封國通過聯姻形式形成甥舅關系,包括進家國同構格局中。這種家國同構思想一直影響整個封建社會,如表現為國家很多機構的設置管理的職責既是國家事務也是皇帝私人家族事務等。(八)周朝天命觀的變化1夏商時期:天命觀核心是天帝崇拜,把自己的意志說成上天的意志,表現為重視祭祀占卜2周朝時期:吸取統治教訓在繼承了夏商天命觀對天帝崇拜的同時,開始對人更加關注,形成敬天保民、敬德保民的天命觀,由單純的天命到對人的重視,體現了一定的理性思想,同時對儒家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九)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1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將國家權力和家族關系結合起來,形成家國一體的局面2等級森嚴: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形成嚴格的等級,不同等級的權力和義務固定3地方權力較大:分封制給予諸侯國較大統治權,最高統治者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4神權色彩濃厚:王權借助神權加強統治,王權和神權緊密結合5穩定延續: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襲,具有相對穩定性和延續性三、史料補充1材料一:世襲制建立、國家產生(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 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禮記》2材料二:分封制逮克殷踐奄、滅國數十,而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魯、衛、晉、齊四國,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2)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左傳》(3)封邦建國,授民授疆土。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4)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摘自《史記·周本紀(5)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摘自《孟子·告子》(6)“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左傳》3材料三:宗法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左傳》桓公二年(3)曲沃代晉:春秋時代早期一次晉國長達近70年的內戰,被封于曲沃(今山西省 聞喜縣) 的小宗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晉武公(曲沃武公)祖孫三代殺逐大宗五位國君,完全滅掉盤踞都城(今山西省 翼城東南)的晉國大宗,小宗篡奪大宗,成為禮樂崩壞的初始指標事件。四、易錯提醒1、甲骨文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不是最早的文字,在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彩陶上出現了很多文字符號。2、夏商周時期沒有形成君主專制也沒有形成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制度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秦朝統一后確立。3、夏商時期世襲制兄終弟及父死子繼都較為普遍,宗法制尚未最終形成。4、夏商周時期,君主借助以占卜等形式借助神權加強統治,王權和神權相結合,王權神秘色彩濃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