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導言解讀中華文明源遠,原始文化多元早期國家發展,獨特魅力呈現春秋戰國變換,百家爭鳴局面天下一統秦漢,中央集權基奠 課程目標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情況以及早期國家特征;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學說與百家爭鳴局面及其意義;認識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以及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知識重點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早期國家的特征私有制、階級與國家產生的關系□門齒化石云南元謀,六五出土直立人種,可證之物①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學習聚焦:石器時代人類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為工具。舊石器時代(距今170萬—1萬年前)¤體形特征似人似猿,吻凸額扁齒大鼻短,站不直端¤生產活動粗大簡易,打制石器知道用火,漁獵采集¤生活狀況缺乏聯系,相對孤立洞穴群居,生存不易¤代表遺址云南元謀人距今170萬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陜西藍田人距今五六十萬年遼寧金牛山人距今約28萬年湖北長陽人距今約19.5萬年安徽和縣人距今19萬年左右廣東馬壩人距今13萬年左右山西丁村人距今10萬年左右臺灣左鎮人距今約3萬年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四五千年前)¤基本情況體形特征:現代相同,腦量一致使用工具:磨制石器,人工取火生產活動:原始農業,飼養家畜,使用陶器種粟植稻,養蠶絲織,修建村落社會組織:血緣紐帶,結聚而居,逐漸穩定¤代表文化甘肅大地灣遺址距今13000-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年前河南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年-5000年山東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500年-4500年山東龍山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內蒙古紅山文化距今約6000年-5000年浙江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左右母系氏族公社(距今二三十萬年—1萬年)¤基本情況生產生活,婦女主要血緣關聯,父親不曉父系氏族公社(中國大約五六千年前進入)¤基本情況男子主力,支配權力一夫一妻,血緣父系□舊石遺址星光滿天,大河岸邊遺址多點,起源可研□新石遺址更加廣泛,豐富內涵核心明顯,一體多元□姜寨遺址陜西臨潼,女主男從墓地公共,大體相同□紅山文化五千多年,遼寧凌源神化族權,曙光初現□良渚古城浙江余杭,壕溝城墻階級社會,步入即將☆思考點:中國是遠古人類的重要起源地。觀察《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你能指出中國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嗎?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自北向南,從東向西,星羅棋布,分布廣泛。東部較多,西部較少,中原突出。 主要遺址的分布與水源有關,多在大江大河附近,如珠江、黃河、長江等。②從部落到國家★學習聚焦:禹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部落時期(相傳五千年前)¤基本情況部落:血緣相近,宗族結合,分部屯居政治一體,語言一致,文化相同部落聯盟:部落聯合,相親近鄰協調行動,捍衛利益¤華夏始祖古史相傳,皇帝開端三皇較遠,五帝活鮮黃河岸畔,始祖黃炎禪讓繼權,堯舜中原¤萬邦時代五千年前,遼闊幅員中原及邊,邦國林建階級明顯,有城有殿大者完善,國家初現王朝時期(始于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概況大禹建夏,最早國家父死子繼,傳位世襲□陶寺遺址四千多年,筑有宮殿墓葬貴賤,等級明顯▓史料閱讀: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的過渡—《韓非子·五蠹》《韓非子·五蠹》是戰國末期法家學派代表人物韓非創作的一篇散文,是先秦說理文進一步發展的作品。從社會起源和發展角度論證了實行法治必要性。歷史發展,各有階段順時而變,迎接挑戰◇學思之窗:關于啟的繼位有不同說法《史記》說是“讓”,《戰國策》說是“奪”。時代背景不同,社會需要各異,作者立場有別,歷史解釋有所不同。春秋戰國時期,兼并戰爭,天下趨于一統,思想潮流與之相附,倡導進取改變。西漢武帝時期,封建一統,社會和諧穩定,儒家思想處于主流,崇尚謙恭禮讓。 歷史縱橫:夏商歷法農事歷法,殷商進化干支紀日,中國獨家③商和西周★學習聚焦:甲骨文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大量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反映了西周貴族的各種活動。¤商朝概況商湯滅夏,疆域擴大內服直轄,外服松垮文字骨甲,青銅麗華紂王腐化,周武討伐¤西周概況定都鎬京,封蕃為屏宗法血凝,井田經營厲王暴行,國人不平共和執政,幽王消停□殷墟龜甲商朝后都,龜甲獸骨漢字成熟,多用占卜□何尊銘文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國一語,主指洛邑□西周分封封邦建國,眾星拱月鞏固統治,疆域開拓 歷史縱橫:宗法制制度內涵,親疏血緣層層分辨,政權族權 歷史縱橫:商周時期奴隸買賣商周生產,奴隸主擔調劑資源,買賣普遍▓史料閱讀:公私相濟,舍利取義—《孟子·滕文公上》井田概念,眾說雜亂孟子所言,思想體現☆思考點:商朝為什么推行內外服制?商朝是中國早期國家,社會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社會組織中的血緣關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沒有能力對王畿之外的廣大地區實行直接控制。內外服制是當時能夠達到有效統治的最佳方式。◎問題探究:“人不要只從水中察看,應當從民情上察看。”—《尚書·酒誥》周公發布的戒酒令。建侯化民,施行德政,“同王的子子孫孫永遠保有殷民”—《尚書·梓材》良材可器,為政之術,如梓人治材為器。材料反映的思想觀念及歷史意義。兩則材料反映了西周統治者從重神觀念向重人觀念的轉變,統治者逐漸認識到民的重要性,這一轉變對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的產生有重大影響。孔子、孟子的仁與仁政思想,以及歷代以民為本、民為邦本的呼聲,在治國理政上發揮出積極作用。中國歷史上國家治理比較好的時期,也是民本思想受到重視的時期。◎學習拓展:中華文明的多源性和統一性考古發現證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西遼河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區,都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呈現出多源性。但中華文明起源又表現出統一性,即以中原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是主干,對周邊產生深刻影響。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國家都是在這一區域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知識重點社會變化與變法運動產生的原因、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及其意義。百家爭鳴局面形成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春秋銅戈天子挪窩,威力削弱諸侯紛爭,憑借刀戈①列國諸侯與華夏認同★學習聚焦: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后,諸侯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族發展壯大。¤平王東遷 東周開始犬戎攻鎬京,幽王烽不靈誅殺驪山下,新立王為平故都毀戰火,戎狄又近禍鄭迎秦相送,洛邑還中國¤王室衰微 諸侯坐大地小貢少權威削,方伯不再定期朝天下共主名實亡,一言不合兵相交春秋五霸齊晉楚,長江下游越與吳齊楚燕韓趙魏秦,三家分晉齊易主¤華夏民族 同源共祖中原較發達,自稱為華夏紛爭促融合,族群漸擴大□春秋形勢東周兩段,如何分辨有秦有晉,春秋必然□戰國形勢三家分晉,齊魯不見北方匈奴,長城出現▓史料閱讀:諸侯坐大《戰國策》記載了戰國時期策士游說各國的活動和說辭,是一部影響深遠的謀略和辯論寶典。六卿分晉,田氏代齊禮樂失序,戰國亂局 歷史縱橫:華夏認同禮佳稱夏,服美為華融合實質,文化擴大②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學習聚焦: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發展,階級關系發生變化,上層建筑變革,變法成為潮流。¤經濟發展 分工細密鐵器牛耕興水利,農業生產增效率工商繁榮中心城,流通廣泛各國幣▓史料閱讀:齊都臨淄《史記》是西漢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齊國發達,都城繁華蘇秦贊夸,究竟為啥□列國貨幣稱重貨幣,形態各異商品貿易,哪個便利¤變法圖強 求存爭霸生產發展促變化,新興地主漸壯大兼并戰爭趨劇烈,變法圖強存與霸魏國李悝楚吳起,商鞅變法最徹底大刀闊斧展才華,為秦統一奠了基◇學思之窗:對商鞅變法思想的認識。商鞅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不僅提出了完備可行的變法政策,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商鞅不畏強權、勇于改革,同時也具備豐富的理論素養。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了商鞅與守舊貴族關于是否有必要變法的對話。守舊貴族反對變法,提出“法古”“循禮”,商鞅站在更高的理論高度,提出社會是向前發展的,社會的需要隨著時代而變化,因而現行的政治制度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而改革,僅僅依靠“循禮”,無法實現富國強兵、在大國兼并戰爭中勝出的目標。③孔子和老子★學習聚焦:孔子和老子分別是我國儒家學派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們的思想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儒道先哲孔子重民,仁愛和諧有教無類,推動私學老子辯證,自然法則無為而治,寡民小國□孔子圖像存像較多,孔廟石刻雍容大度,廣泛認可④百家爭鳴★學習聚焦: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各家學派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諸子百家孟子荀子,儒學衣缽莊子承道,更加灑脫平民代表,派別有墨法家專制,霸道治國¤百家爭鳴井田瓦解,生產飛躍士階崛起,貴族沒落私學興起,壟斷打破分裂統一,時代變革著書立說,彼此辯駁思想解放,波瀾壯闊☆思考點:為什么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學說?你能舉出若干學派的核心思想內容嗎?春秋戰國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發生新變化,舊的貴族等級體系解體,新興士階層崛起。各國統治者為了增強國家實力,紛紛招攬人才,重用士人。士階層針對廢舊力新的現實政治,代表各個階層提出政治主張,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道家學派在哲學上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主張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儒家提出民本、仁、仁政和禮治思想,并重視教育,對保存和傳播古代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法家主張依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統治、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選賢任能,提倡節儉。兵家提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問題探究: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原因及其結果。吳起變法主要基于楚國“大臣太重、封君太眾”的現實問題,主要措施是:封君傳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祿,廢除疏遠公族的特權。這從政治、經濟上沉重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加速了楚國封建化的進程,使其國力迅速強盛。李悝變法的主要內容是:廢除奴隸主官爵世襲制,以“食有勞而祿有功”為原則,根據功勞和能力選拔官吏,使地主階級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權;推行“盡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潛力,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封建政權的田租收入;頒布《法經》,確立封建法制,鎮壓破壞封建秩序的行為,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李悝變法使魏國經濟迅速發展,地主政權逐漸鞏固,成為戰國初期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建立“循功勞,視次第”的因功行賞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韓國治理成果顯著,諸侯不敢侵犯。◎學習拓展:體會《詩經》和《楚辭》經典篇章中的人文精神。《詩經》中的名篇《國風·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集中展示了我國古代人民對浪漫愛情、淳樸情感的向往和憧憬,也從一個側面投射出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詩經》中的大部分詩篇都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感變化、日常勞作、愛情婚姻為主線,人性化要素貫穿始終。將人的生命、生活與成長作為詩歌創作的主要方向。《楚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頑強而執著地追求人際的真理、世間的忠誠。他常常自化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敢愛敢恨,敢于大聲疾呼,敢于扣天問地,敢于抒寫真情。與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古羅馬的宗教文化相比, 《詩經》《楚辭》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文學,始終以人的故事為創作主線,顯示出中華民族的人本主義氣質與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核。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知識重點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秦王朝創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原因和內容□呂氏春秋又稱呂覽,百家雜談天下歸一,弭兵靖亂①秦的統一★學習聚焦: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有力地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歷史背景兼并爭霸,一體華夏經濟發展,政局變化人心思安,反對干架客觀條件,時機絕佳¤秦國原因地理優越,豐厚物產變法改良,獎勵耕戰勵精圖治,廣納賢干遠交近攻,先易后難¤統一過程韓趙魏—楚燕齊南征越—奴北擊¤統一意義結束混戰局面,疆域遼闊幅員開創中央集權,沿襲兩千余年人民安定生產,符合各族心愿歷史發展必然,影響十分深遠□始皇圖像開天辟地,褒貶不一歷史人物,如何評議□秦簡戶籍出土文獻,別開生面互補互驗,有助判斷◇學思之窗:從人才角度分析,為什么秦能夠統一六國?得當的用人政策與人才標準是秦國取勝的關鍵性原因。戰國時期,秦國地處西垂,文教相對落后,東方六國的人才遠比秦多。但是,在用人政策上,秦國理念先進,制度務實,薦舉是秦招攬人才的重要方式,對人才大膽接納并委以重任,秦一時成為社會精英的向往之地。許多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不用于六國,卻被秦重用。商鞅不用于魏而秦任之為相;蔡澤不用于燕趙,秦則拜為相;張儀不用于楚趙,秦人用之終成連橫……如此等等。在人才標準上,秦國重用法家,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打擊舊貴族,強化社會管理,加強君主專制。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當時社會形勢需要,備受青睞。總之,秦國當時是精英薈萃,人才濟濟。在這一大批以法家為核心的精英不斷努力下,秦具備了“席卷天下”之勢而掃平六國,統一中國。▓史料閱讀:歷代評價秦統一與秦制《史記·李斯列傳》:秦王朝建立了完備的中央集權體制,深刻影響到后世治國方式,具有創建之功,不可埋沒。《漢書·主父偃傳》:秦結束了戰國分裂割據局面,完成了統一全國的歷史使命,影響深遠。《李太白全集·古風》:戰國中后期,秦迅速崛起,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東方六國。柳宗元《封建論》:秦統一全國,在制度建設方面的創建功績,非常重要。秦確立的政治制度被后世王朝長期沿用。李贄《藏書》:秦始皇創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開天辟地,千古一帝。□秦朝形勢疆域四至,幅員遼闊華夏完整,民族眾多②秦朝的暴政★學習聚焦:統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幾年時間,秦的速亡與秦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制度建設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縣制度¤具體措施修長城定規制暢交通頒律令編戶籍遷豪族整風俗筑宮陵巡地方統思想¤總體評價創立帝制,大權至上三公九卿,輔佐君王地方郡縣,聽命中央車文一統,有利來往貨幣度量,便宜經商編制戶籍,遷徙豪強依法治國,整飭風尚制度奠基,沿用遠長操之過急,考量不當徭役繁重,財民兩傷嚴刑峻法,愁怨沸揚焚書坑儒,鉗制思想天下苦秦,過早夭亡 歷史縱橫:秦朝政治危機兩個事件,危機蘊含貴族不滿,百姓有怨□始皇帝陵工程浩大,極盡奢華秦皇暴政,負面評價▓史料閱讀:賈誼《過秦論》分析秦亡原因《過秦論》是一篇史論,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過”。秦朝統一,大好開局不顧民意,取守不易③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學習聚焦:陳勝、吳廣首義,揭開了反秦起義的序幕。項羽、劉邦為爭奪統治權力發動楚漢戰爭,以劉邦勝利告終。¤起義背景戰亂連年,苦不堪言鞏固統一,措施過急¤陳勝首義戍邊誤期,揭竿而起陳勝吳廣,張楚稱王¤秦朝滅亡巨鹿決戰,名存實亡攻入咸陽,子嬰出降¤秦亡原因制度僵化,嚴刑峻法負擔沉重,民怨極大¤楚漢戰爭約法三章,漢王劉邦剛愎自用,西楚霸王征戰四年,項羽敗亡歷史典故,篇章輝煌◇學思之窗:陳勝建立的政權為什么號稱“張楚”?秦王朝統治的時間還不夠長,尚未確立“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秦王朝對東部地區的高壓暴政,加重了人民負擔,激發了人民的反秦意識。秦王朝的統治力量不均衡,在東部地區統治力量比較薄弱,六國反秦勢力比較強。陳勝、吳廣起義以楚的名義相號召,把國號定為“張楚”,意為“張大楚國”,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陳勝起義大澤鄉起,陳縣權立咸陽近逼,夾擊失利□楚漢戰爭暗度陳倉,北出太行對峙滎陽,垓下終場☆思考點:楚漢戰爭中劉邦勝利、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什么?楚漢戰爭是秦王朝滅亡后,反秦隊伍中兩大軍事集團爭奪全國統治權的戰爭。也可以說由秦末割據戰爭轉化為統一戰爭。以項羽為首的楚軍起初居于絕對優勢,但由于項羽缺乏政治遠見,企圖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據時代,違背了歷史潮流,他剛愎自用,不能用人,賞罰不明,殘忍暴虐,加之分封政策失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將優勢轉為劣勢,最終兵敗自殺。劉邦順應秦王朝以來的統一形勢,加之他善于納諫,知人善任,爭取民心,指揮得當,逐漸轉為優勢,最后打敗項羽,取得了全國的統治權。◎問題探究:分析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與統一中起到的歷史作用。商鞅變法廢舊立新,其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措施是廢除分封制,在地方上普遍推行郡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考核。這個制度便于國君直接控制地方,因此,秦國吏治出現了荀子所見“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不比周,不朋黨”。地方行政管理權從世襲貴族手中回到國君手中,避免了地方分割國家的財政、軍事、行政管理權,促進了秦國國富兵強好行政高效。◎學習拓展:出土文獻的學術價值。出土文獻是歷史文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往往能夠印證、糾正或補充傳世文獻。文獻流傳,歷時愈久,愈易失真。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可以互補互證,大大豐富我們對以往歷史的理解。比如,近年出土的秦簡中保留了很多秦律內容,帶給我們許多秦朝法治方面細節信息。其中《秦律·十八種·置吏律》記載:“ 官嗇夫節(即)不存,令君子毋(無)害者若令史守官,毋令官佐、史守。”意思是,官府的嗇夫如果不在,叫辦事不出差錯的有爵的人或令史代理,不要叫官府的佐、史代理。有助于我們了解秦朝官員任用狀況。并不是說出土資料講的就是純粹的事實,沒有任何的加工成分。出土文獻不見得比傳世文獻更可靠。出土資料也好,文獻資料也好,都需要進行史料批判。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知識重點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及其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理解兩漢衰亡的原因,并進而總結中國古代王朝興衰的歷史經驗和教訓□駟馬安車社會凋敝,毛色不一輕徭薄賦,與民休息①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學習聚焦:漢初基本沿襲秦制,但施政方針有了重大調整,將恢復發展經濟、穩定社會作為首要任務,并取得顯著效果。¤西漢建立定都長安,史稱西漢秦亡懲鑒,黃老觀念¤文景之治輕徭節儉,于民方便文景連年,恢復明顯¤王國問題郡國分管,埋下隱患景帝削藩,七國之亂▓史料閱讀:文景之治的措施與效果《漢書》又稱《前漢書》,東漢班固編撰,以西漢含王莽)一朝為主,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刪繁就簡,輕徭薄斂五六十年,成康比肩②西漢的強盛★學習聚焦:漢武帝順應時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的措施。¤漢武盛世長期休養,國力增強漢武措施,多種多樣¤政治舉措推恩侯弱,解決王國內外分朝,相權削奪選官察舉,人才匯聚刺史巡察,酷吏峻法¤經濟舉措改革幣制,權歸中央鹽鐵官營,價格高昂均輸平準,財政增長中心思想,抑制工商¤思想舉措百家罷黜,獨尊儒術飽讀詩書,高官厚祿¤軍事舉措匈奴遏制,河西郡置張騫出使,聯絡月支□漢武帝像漢武大帝,開疆擴域專制權集,時代所需▓史料閱讀:尊崇儒術的理由—《漢書 董仲舒傳》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春秋》推重統一,這是天地永恒的原則,是古今共通的道理。現在人們學習和繼承不同的學說,持有不同的議論,諸子百家遵從不同的學派,有著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統一的法令制度,在下的百姓不知道應當怎樣遵守。臣認為凡是不屬于六藝的科目和孔子學術的學說都一律禁止,不許它們同樣發展。邪僻的學說消失,然后學術的系統可以統一,法令制度就可以明白,人民也知道服從的對象了。時代需要,理論強調維護統一,影響遙遙 歷史縱橫:衛青和霍去病抗擊侵襲,維護統一茂陵陪帝,極高榮譽□西漢形勢擴大疆域,一路向西文化交往,未來可期☆思考點:漢武帝為什么要建立刺史監察制度?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澄清吏治,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國兩千石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漢代刺史級別不高,但權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國,依朝廷規定的監察法規糾舉豪強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從而加強了對地方郡國的控制。加強對地方的監察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必然要求。③東漢的興衰★學習聚焦:光武帝劉秀吸取西漢后期的教訓,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生產等措施,東漢前期社會出現繁榮景象。¤東漢建立西漢后期,社會積弊王莽改制,不切實際天災人禍,農民起義漢室復興,洛陽重立¤光武中興平定割據,全國統一強化皇權,外戚受抑裁官并縣,節省財力整頓吏治,懲處貪欲遏制豪強,清地理籍緩解矛盾,釋放奴婢重視儒學,尊崇節義社會安定,發展經濟¤東漢衰亡外戚宦官,相互斗角黨錮之禍,上下失調土地兼并,地主呈豪農民起義,風雨飄搖□畫像磚刻集市場面,有攤有店討價還價,秩序井然④兩漢的文化★學習聚焦: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成就斐然。¤時代特色漢代強大,情懷豪邁文宏史闊,古往今來¤史學著作西漢史記,黃帝武帝三千余年,通史傳體東漢漢書,西漢專述首創斷代,編撰班固¤文學詩賦漢賦鋪張,諷諫頌揚辭藻富麗,排比夸張樂府實祥,五言影響清新明朗,流傳甚廣¤醫學醫藥黃帝內經,理論奠基神農本草,藥物第一東漢末期,兩大名醫醫圣仲景,華佗麻劑¤造紙天文西漢有紙,東漢進步文化傳承,蔡倫杰出太陽黑子,西漢記錄張衡靈憲,天地描述¤數學農學勾股法祖,西漢周髀九章算術,形成體系氾勝之書,耕作原理四民月令,農事年例□九章算術應用問題,聯系實際側重算計,忽視數理◇學思之窗:閱讀漢代詩賦的體會。漢賦和樂府詩是兩漢文學成就的集中體現。漢賦是一種有韻的散文,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篇幅較長,恢弘的氣勢中蘊含著對大一統后政治潛力的肯定和彰顯,也體現了作者對君主過度奢靡、濫用民力的擔憂。寄托了作者勸諫君主勤政愛民、為國之計久遠的主旨。樂府詩多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當時社會真情實感。東漢民間流行五言詩,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江南》描寫了江南采蓮中的歡樂場景,語言清新自然,意境委婉含蓄,韻味無窮。《行行重行行》主題是東漢末年動蕩社會中的生離死別,帶有濃厚的時代特征。 歷史縱橫:兩漢科技人才輩出,著作大批形成體系,理論奠基◎問題探究:分析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與東漢政權衰亡的關系。西漢中期以來,因選官制度的重大改革,一些具備商業資本、投資土地的地主,在儒學成為進仕重要途徑的歷史條件下,修習儒學,逐漸出現世代通經入仕、位至公卿的世家。他們既擁有宗族和經濟勢力,又有政治、文化背景,周圍聚集了眾多的門生故吏,形成盤根錯節的高門世族,對地方甚至朝廷政治進行干預和影響。西漢中期以來,豪強地主不斷積累、發展、壯大,王莽新朝覆滅時,地方豪強地主紛紛擁兵自重。劉秀在南陽和河北兩地豪強地主的支持下實現了全國統一,建立東漢王朝。東漢中后期,一方面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另一方面豪強地主因是東漢王朝建立的基礎,因此幾乎不受限制地發展壯大。豪強地主逐漸轉化為割據勢力,成為瓦解東漢王朝統治的力量。◎學習拓展:了解歷史人物事跡,感悟家國情懷。1.“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其基本思想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重要聯系,又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超越。2.兩漢時期政治一統,經濟發展,文教進步,民族融合,人才輩出。儒家處于正統地位,儒家思想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儒家所提倡的忠、孝倫理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成為全民的倫理信仰。3.東漢班超志向遠大,面臨匈奴的侵擾,投筆從戎,應招出征。后來,班超出使西域,克服重重困難,聯絡了西域的幾十個國家,使漢朝的社會經濟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也促進了西域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班超經營西域三十一年,度過了各式各樣的危機,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