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第21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五四運動1、背景:政治:北洋軍閥黑暗統治,國內階級矛盾加劇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階級:工人階級隊伍發展壯大思想:新文化運動解放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國際背景:西方列強的侵略,激化民族矛盾;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指明了方向導火索: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過程(外爭國權,內除國賊,最能體現五四運動的性質)3、五四運動的影響:①性質:五四運動時一場以先進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②思想文化:它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③政黨建設: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④新民主主義的開端: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具有里程碑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開始:俄國十月革命后。(2)中心:北京與上海。(3)表現①1919年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②1920年3月,李大釗發起中國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③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④從日本留學回國的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人,投身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翻譯和宣傳。⑤1920年8月,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出版,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中國出版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4)意義: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科學理論作指導;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理論基礎。三、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背景(條件):階級基礎: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并登上政治舞臺。國際條件:十月革命的勝利及共產國際的幫助。思想基礎: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迅速傳播。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相繼建立。2、中共一大與中共二大的對比:【黨的最低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黨的最高綱領是: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社會。】3、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3)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4)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4、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新”在哪里?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新型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新的奮斗目標: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新的革命前途: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四、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國共合作:(1)必要性(背景、條件):①“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②中國共產黨總結經驗,尋求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③孫中山前期革命活動屢遭失敗,認知發生變化;④十月革命成功;五四運動勝利;共產國際幫助。(2)實踐①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在中共三大上確立了黨內合作的國共合作形式)②1924年1月,孫中山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新三民主義的主張,大會實際上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新三民主義的內容:民族主義:提出反帝斗爭的具體要求,同認清國內反動勢力和帝國主義的本質,知道其對中國的危害。民權主義:強調人民性、群眾性,對于真正反對帝國主義的個人及團體都享有自由及權利。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強調耕者有其田,反對私有資本操縱國計民生。1924年5月,創辦黃埔軍校,培養出大批的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爭作了準備】(3)影響: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國民革命席卷全國。2、國民革命:(1)時間:1924年至1927年。(2)經過①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通過兩次東征消滅了陳燜明的勢力,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統一。②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③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四一二反革命政變)。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七一五反革命政變)。(3)結果: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國共合作發動的國民革命失敗。(4)意義①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根基。②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中國共產黨開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裝;廣大群眾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禮。(5)失敗的原因:客觀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主觀原因:中共堅持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對革命和軍隊的領導權。(6)國民大革命經驗教訓:①無產階級應該堅持對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裝的領導權。②無產階級必須建立革命武裝,開展武裝斗爭。③無產階級只有團結農民,結成鞏固的工農聯盟,革命才能取得勝利。第22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政治形式上統一,經濟夾縫中發展,外交艱難中生存)1.政治統治(1)“寧漢合流”: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它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2)東北易幟①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日本帝國主義為阻撓北伐,制造了“濟南慘案”。②張作霖不能滿足日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電被炸死。③1928年底,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2.民族工業的發展有利因素:①國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提高。②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表現:除原有的紡織、面粉等行業外,化學、橡膠、搪瓷等新興部門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不利因素: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聚斂巨額財富,四大銀行成為其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南京國民政府本質上代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仍是國民黨專制統治】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2、1928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給中國革命指明了一個新的方向。內容①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②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3、1927年9月,秋收起義,打出了中國第一面軍旗。4、1927年10月 ,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過程①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②井岡山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2)意義①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剖據”的星星之火。②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5.“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之一)(1)基本內涵中共正確領導(重要條件)武裝斗爭(斗爭形式)土地革命(基本內容)根據地建設(物質基礎)(2)實踐武裝斗爭:到1933年3月,紅軍先后打退了國民黨軍隊的四次“圍剿”。土地革命:各農村革合根據地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廣大貧苦農民的革命革命積極性空前高漲。根據地建設:①經濟建設:努力發展生產,粉碎了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鞏固了紅色政權。根據地②政權建設:1931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毛澤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標志著我黨正式建立同國民黨對峙的政權】(3)意義: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三、紅軍長征1.原因(1)根本原因: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高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2)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過程(1)開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2)轉折—遵義會議時間:1935年1月。主題: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內容:①會議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②會后不久,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負總責,并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意義:①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②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3)轉戰①四渡赤水,使國民黨軍隊疲于奔命。②巧渡金沙江,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③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4)勝利①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②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3.意義:長征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左”傾和右傾(1)“左”傾:是激進冒險主義、機會主義,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傾錯誤等。(2)右傾:是保守主義、投降主義,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如陳獨秀的右傾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