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第23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一、局部抗戰▲1、原因:①歷史原因:日本的既定國策(蓄謀已久);②根本原因: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③直接原因:受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④有利時機:國民政府全力圍剿紅軍,給日本可乘之機;⑤客觀原因:英、美等國推行“綏靖政策”縱容日本侵略。侵華進程九一八事變(柳條湖事件):1931年9月18日,標志中國局部抗戰開始;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日軍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戰爭;偽滿洲國:1932年3月,吉林長春;長城沿線:1933年;華北事變: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北平學生,一二九運動(1935.12.9)各方反應: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對日不抵抗;共產黨:▲1935年8月1日,《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5年12,瓦窯堡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193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到3萬余人,牽制了大量日軍。▲西安事變:(1)1936年12月12 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以武力逼蔣抗日。(2)結果:蔣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3)意義:①是扭轉時局的關鍵;②促進了中共中央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③標志著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和抗日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二、全面抗戰開始▲1、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即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國共第二次合作:黨外合作)(1)通電全國:1937年7月8日,中共發出抗戰宣言;(2)廬山談話;1937年7月17日的第二次談話會上,蔣介石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講話;▲(3)洛川會議:1937年8月下旬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4)軍隊改編:周恩來向蔣介石遞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并進行軍隊改編;(5)實現合作: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1937年9月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拓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特點和歷史意義特點:(1)廣泛的民族性;(2)國共兩黨各有政權,在軍隊方面有合作;(3)無固定的組織形式和共同、具體的政治綱領;(4)處于有利且復雜的國際環境中;(5)復雜性;(6)長期性;意義:(1)是抗日戰爭勝利的保證;(2)有利于人民力量的壯大;(3)為后來中共對統一戰線的領導和政權建設等方面提供經驗。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勝利抗日戰爭三階段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片面抗戰)1、重要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中國軍隊取得會戰的勝利。評價:①國際:是中國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②抗戰:粉碎日軍速戰速決陰謀,使抗戰成為持久戰;③敵后:為中共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創造有利條件;④精神:正面戰場中愛國抗戰官兵的英雄事跡,振奮中華民族精神,增長中華民族志氣,促進全國人民的團結進步,堅定抗戰必勝的信念。敵后戰場的的抗戰(共產黨——全面抗戰)《論持久戰》(1938年)(1)內容: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2)影響:從思想上武裝全黨全軍和人民群眾,堅定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是指導全國抗戰的理論綱領。2、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領導百團大戰,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的作戰目標,▲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影響: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敵后戰場逐漸成為抗戰的主戰場;3、國民黨反共高潮:皖南事變(1941年)4、敵后根據地建設①經濟上:實行減租減息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②政治上:實行精兵簡政,以“三三制”為原則,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③思想上:開展思想整風運動,對全黨開展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④軍事上:堅持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東方主戰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背景: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標志:1942年初,以中、美、英、蘇4國為首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表現:1943年,中、美、英3國首腦,開羅會議,通過《開羅宣言》,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規定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中國。【拓展】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抗日戰場與英美在太平洋戰場對日作戰密切地聯系起來;中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所抗擊的日軍,遠超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投入的總和;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給予盟軍以戰略和資源、情報上的重大支持;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中國貢獻: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打通西南國際運輸線。四、抗戰勝利1、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1)內容:①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壯大人民力量,在黨的領導下,解放人民,建新民主主義中國;②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③選舉新的中央委員會。(2)影響:使全黨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2、進程:1945年5月,德國投降;——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中國抗日戰爭進入全面反攻階段;——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密蘇里”號上舉行投降簽字儀式;——10月25日,臺灣光復。3、意義①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重要影響;②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③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④增強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⑤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巨大貢獻。4、抗日勝利原因:全民族抗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合作抗日,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相互配合;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支持。中國抗日戰爭特點:全民性;雙重性;兩個戰場、兩條路線并存;中共是中流砥柱;以弱勝強;持久性;國際性。第25課 人民解放戰爭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1、背景:國際:二戰后,美國推行全球霸權,對華“扶蔣反共”的政策;國內:①中國共產黨以和平、民主、團結為號召,力爭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②國民黨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2、重慶談判:時間:1945年8月~10月10日;成果: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重慶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10日;全面內戰爆發標志:1946年6月,國民黨向中原解放區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全面內戰爆發。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粉碎全面進攻:①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約30萬人。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2)粉碎片面進攻:①陜北解放區:彭德懷——西北野戰軍,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②山東解放區:陳毅、粟裕——華東野戰軍,孟良崮戰役消滅國民黨第74師。三、國統區的統治危機方面 表現 影響經濟危機 濫發紙幣 導致惡性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信任危機 反動政策和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 國民黨在人民中的信譽一落千丈政治危機 1946年11月-12月,國民黨包辦的“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 進一步暴露了國民黨當局堅持獨裁和內戰的真面目影響:國統區逐步發展成為配合人民解放軍作戰的第二條戰線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全國土地會議(1)時間:1947年夏;(2)地點:河北西柏坡;(3)內容: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4)意義: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制度;掀起土地改革的群眾運動,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2、劉鄧大軍千里躍近大別山:1947年6月,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3、戰略決戰(1)背景:1948年秋,敵我力量對比進一步發生變化。 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決定性階段。三大戰役:遼沈戰役:1948年9月-11月,人民解放軍從此在數量上取得對國民黨軍隊的優勢;淮海戰役:1948年11月初-1949年1月,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平津戰役:1948年11月下旬-1949年1月,基本解放華北全境。(3)整體意義:基本摧毀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基礎。4、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時間、地點 1949年春、河北平山西柏坡內容 ①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②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農村轉移到鄉村③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④“兩個務必”意義 為黨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準備。5、北平和談:1949年4月,國共雙方代表達成的《國內和平協定》,但國民黨最終拒絕簽字,談判破裂。6、渡江戰役:1949年4月21日,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千里戰線上,分三路發起渡江戰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的統治覆滅,中華民國時期結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的原因與意義(1)原因:國民黨: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喪失了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權。共產黨: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故能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2)意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