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2講:初中重點散文回顧及高中散文知識點(教師版+學生版) 2022年新高一語文暑假銜接講義(統編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2講:初中重點散文回顧及高中散文知識點(教師版+學生版) 2022年新高一語文暑假銜接講義(統編版)

資源簡介

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
第12講 初中重點散文回顧及高中散文知識點
【學習目標 】
1、重溫初中學過的散文名篇;
2、銜接高中散文知識點;
【互動探究 】
例1:
在《春》中,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現的是一個欣欣向榮、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綠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開的桃樹、杏樹、梨樹,在如火如荼的花團中,飛舞著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溫馨的天空中,吹拂著軟和的楊柳風,氤氳著土香、草香、花香的氣息,彌漫著各種鳥兒動聽的樂曲,還有牧童嘹亮的笛聲……作者在這里把大自然寫活了、寫足了、寫透了,把大自然詩化了。
*原文鏈接*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春》中這樣的描寫不在少數,作者所寫的春已經完全從現實中跳脫出來,成為了作者描繪出來的理想春天。你從文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拓展思考*
《春》《背影》《匆匆》中的朱自清,有何異同,談談你的看法吧。
一篇《藤野先生》,全方位展現了魯迅先生情感態度,簡而言之,即魯迅先生的“厚、薄、涼、熱”。對此你有何感想?
*原文鏈接*
[一]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里有幾本書賣,有時還值得去轉一轉;倘在上午,里面的幾間洋房里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二] 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血管神經
……
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并且離開這仙臺。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
將走的前幾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給我一張照相,后面寫著兩個字道:“惜別”,還說希望將我的也送他。但我這時適值沒有照相了;他便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并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后的狀況。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墻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三] 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霉菌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春》和《藤野先生》同屬散文,從表達方式上看有何異同?你了解散文嗎?
【多元解讀 】
當那些記憶中的文字幻化成美麗的圖片,你能認出它們嗎?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間,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歌聲。
——朱自清《春》
后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莫懷戚《散文》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老舍《濟南的冬天》
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魯迅《藤野先生》
【知識精講 】
【知識點一】課外散文之表現手法及修辭
一、表現手法
1、對比:把兩種不同的人物、事物或情形作對照,以突出特點,或抒發情感,或揭示道理。
2、襯托: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主要的人物或事物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動靜結合:動態是指景物處于運動中的形態和聲音;靜態是指景物處于相對靜止時的形態。寫靜態,便于顯現事物的外形,卻容易使文章呆滯,寫動態,利于傳達事物的精神,卻又可能失去穩定,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4、虛實結合:作者描寫的現實客觀的景、物、事與作者通過聯想、想象而虛擬的景、物、事互相映襯,表達更為濃烈的情思。
5、象征:借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征手法的“托義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寓意深刻,能豐富人們的聯想,耐人尋味,使人獲得意境無窮的感覺;能給人以簡練、形象的實感,能表達真摯的感情。
6、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7、聯想、想象: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象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8、欲抑先揚、欲揚先抑:突出強調事物、人物的特征,作感情鋪墊,使情感的抒發更為強烈。
9、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修辭
修辭手法 :十二種常見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比喻(使表現的內容更具體、生動、形象)
比擬(使表現內容生動形象、增強感染力)
對比(鮮明地突出作者思想情感,增強說服力、感染力)
借代(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鮮明的藝術效果)
夸張(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情,增強感染力)
對偶(形式上整齊對稱,節奏鮮明,語言簡練;內容上表意集中含蓄)
排比(節奏鮮明、增強氣勢;突出強調內容)
設問(引入問題、引起讀者注意)
反問(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情感)
反復(內容上突出語意,強調情感;形式上回環往復,一唱三嘆,有韻律美)
反語(多表示諷刺、憤激不平)
引用(說明道理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表達感情含蓄、言簡意豐)
【課堂檢測】
【例題1】
塞外的春天①
①說到長城外邊,古代的詩人們,常常想作永久的荒涼。“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飛沙飄雪以外,什么都沒有。其實塞外自有動人的春天,也綺麗,也溫馨,使人熱辣辣,軟綿綿,所看到聽到的充滿了生命的愉快歡欣。
②首先報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烏鴉,跟“嘎嘎”的長頸雁。它們回來了,也就是說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驚蟄”,蟄伏的昆蟲們可并不驚動,只是沙灘可以看見驚鴻,樹上新飛來了鳴鳩,陪襯上舊有的百靈、沙雞……天上地上,聲音色澤都起了新的變化。簡單的復雜了,素樸的絢爛了。
③“春分河自爛”,冷冰冰靜悄悄的黃河,長眠了四個月,忽然塌陷龜裂,接著流起凌來,大塊的像山,小塊的像床,有長條,有方塊,你撞我,我擠你,筑成了冰壩,攔高了春水,大渠小渠,黃水湯湯,有金色鯉魚在跳躍。當家家嘗到開河魚的鮮味兒的時候,宏嘩咆哮的黃河流凌完了,平滑如鏡,皮筏子、平底船都等著下河了。
④清明確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見一點嫩綠蘋芽。春雨貴如油,那是華北的話,要是在塞外,清明時節雨紛紛,簡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陰天,也說不定還是飄幾片白雪。杏花要到谷雨節才能看到,天氣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莢人。從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劇變了。嬌艷是榆葉梅,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真珠穗,潑辣是馬蘭蘋,海棠夭桃,應有盡有,葡萄藤蘿,到處都成架。如果您立在歸綏城頭上看去,真是煙云霧樹,家家錦繡,百花爛漫,萬紫千紅。輕浮的柳絮,精制的揚花,濫造的榆錢,隨著風,飄來飄去,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軟綿綿,有的沙沙響,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滿了人間。
⑤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圖,那么,黃昏的平沙落雁,清晨的乳鳩爭巢,當然很有意思。不過最有情趣的還是艷陽天芳草地里看牧場。時間最好在太陽剛剛西斜的當兒,成百成千的牛羊駝馬,都吃得飽欣欣地,胖油油地,各有各的美麗,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曬太陽,有的臥著說家常,有的雙雙在散步,有的成對兒比特角;有的追,有的跑,有的抱,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劇,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正生,有滑稽的丑角。勝利的拉開嗓子唱歌,失敗的夾著尾巴逃走。形形色色,畫不出也寫不出。這兒的愛情廣場,沒有金錢、地位、門第的問題,各自憑了先天的毛色,當下的健康,平常的人緣,一時的機智,決定成功跟失敗,大體上看,是“天地皆春,百獸率舞”。
⑥我看過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過江南的草長鶯飛,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漲,繞郭柳煙。我參與過陜壩的“手栽楊柳三千樹”,我撫摸過歸綏的“春風十萬散榆錢”。六七年來,卻是越走越遠,越走越向南,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間 哪里是中原,哪里是九邊 我怕聽嘎嘎的雁聲,因為它還是海閱天空,有去有還。我愿藉春風寄語,我想請海水傳言,看飽了繁花似錦,聽夠了軟語如綿;最好是青春結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飛度陰山,看天青日白,萬家勝歡,埋骨在黃河灣處,大青山前。
①選自《深山書簡》,有刪節。作奢栗容若,原籍河北行唐,畢業于北平師范大后移居臺灣。
1.本文②-⑤段描繪了四幅塞外春天的圖畫,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獸戲春圖。這四幅圖畫是按照_________順序來描寫的。(4分)
2.品味、賞析下面的句子。(5分)
(1)輕浮的柳絮,精致的楊花,濫造的榆錢,隨著風,飄來飄去,自由地成堆成垛。
從詞語運用的角度(說說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2)有的比肩曬太陽,有的臥著說家常,有的雙雙在散步,有的成對兒比犄角。
從修辭運用的角度:
3.第⑥段“我最怕聽嘎嘎的雁聲,因為它還是海闊天空,有去有還。”結合全文談談“我”為什么怕聽嘎嘎的雁聲。(3分)
4.仔細品讀文章最后一段劃線部分,結合全文說說該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例題2】 懷念一種聲音
①有一種聲音,讓人到中年的我越來越懷念了。這種聲音非常奇妙,有顏色,有形狀,有溫度,還有雜含此中的情感故事。但現在再也聽不到了。
②這種聲音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條小巷,只存在于我家幾代居住的那個小院、那座老屋。院子里有一棵梅子樹,有兩棵梧桐樹,有缸荷花,還有幾畦作觀賞用的韭菜。老屋為兩層,磚木結構,上下呈現出一種古銅的色調。
③這種聲音叫雨聲。雨聲從我出生和成長的方向,不斷地傳來。在我的記憶里,總是彌漫著一片雨霧和雨聲,太陽總是見不到的。
④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⑤一下雨,爹總會站在老屋的臺階上,聽著一院子的雨聲,如醉如癡,然后把少不更事的我叫到身邊,告訴我許多古人關于雨的詩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黃時雨”“梧桐葉上三更雨”“留得殘荷聽雨聲”……雖聽不懂,但我看懂了雨聲被花葉染就的絢麗顏色。
⑥然后,我們回到廳堂里坐下來,爹說:“你聽——”這兩個字在無數次重復后,我的耳朵變得靈敏了:雨點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璣在玉盤里亂跳;擊在玻璃瓦上,聲音尖脆,猶如琴聲中的高音階; 打在木曬樓的雨點,聲音細膩而光潔;但前廳堂雕花檐板上的雨聲,恰恰相反,渾厚而古樸;響在麻石臺階上的雨聲,沉著而充滿力度。
⑦古城有句俗語:“落雨天,留客天。”記得一下雨,家里就會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爹的摯友。雨是請柬嗎?雨聲中,他們談天道、人道、醫道、藝道;或者下圍棋,落子聲與雨聲交錯而響;或者拉起京胡,唱他們所熟悉的京戲名段,音符從雨的縫隙里穿過去,居然沒有濡濕……我坐在一邊,看著,聽著,如夢如幻。
⑧雨聲中,我長大了,成家了,做父親了……小巷、老屋和雨,成了我生命最奇詭的底色。下雨的日子,我也向兒子講那些古人關于雨的詩句,我的畫室也總會有好友聯袂而至。
⑨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⑩突然有一天,這一片地皮劃撥給了房地產商,我攜家人悵然搬進了世紀花園。小巷沒有了,老屋沒有了,記憶中雨的聲音,沒有了!巨大的規整的水泥匣子,嵌著一個個用混凝土、玻璃和鋼鐵構筑的巢。雨聲呈現出呆板的灰色,節奏沉悶而壓抑。這不是我感覺過的雨聲!每逢下雨的日子,會覺得格外無聊,我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無助。
我決定,請些工匠,在露臺上做一個屋頂,蓋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我希望找回那聲音。露臺的屋頂很快就做好了。我還置辦了一個瓷圓桌、四個鼓形瓷凳、一個燒木炭的紅泥火爐、一個燒水的青陶提梁壺。下雨的時候,我坐在這里烹茶,沏茶,靜靜地聽雨。露臺的前方是開敞的,一抬頭便看見一棟棟的高樓,整齊地排列著;所有的窗口都裝著锃亮的防盜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簾……這樣的背景,絕對不會生發一種古典的聲音!我明白了,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永恒地懷念一種雨的聲音。
又是一個下雨的日子。我驀地離開露臺,急急走進這間靜寂的畫室……
我希望在宣紙上畫出那一片久遠的雨聲……
15.文章記敘了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聽雨的經歷和感受,閱讀全文填寫表格。(4分)
地 點-經 歷-感 受
①-雨聲中聽爹講古詩-雨聲帶有絢麗顏色
老屋廳堂里-聽雨落下的聲音-②
老屋廳堂里-③-如夢如幻
新樓房-聽雨落下的聲音-④
16.文章結尾說:“我希望在宣紙上畫出那一片久遠的雨聲……”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4分)
17.文章寄寓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作者是怎樣表達這些情感的。(不超過150字)(7分)
【要點回顧】
1、重溫初中學過的散文名篇;
2、常見的變現手法及修辭
【溫故知新】
一、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題。
祁連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臨其境之前,總以為那里是黃塵彌漫、闃寂荒涼的,顯然是受了古詩的浸染,“千山空皓雪,萬里盡黃沙”之類的詩句,已經在腦海里扎了根,這次實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來,河西走廊竟是甘肅最富庶的地區,這片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如今已被國家劃定為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當你駐足武威、張掖,一定會為那里的依依楊柳、森森葦帳、富饒的糧田、豐碩的果園所構成的“江南秀色”所傾倒。
當然也不是說,整個河西走廊盡是良疇沃野,它的精華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張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門、敦煌平原。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著祁連山的冰川雪水來維系其綠色生命體系的。祁連雪以其豐美、清冽的乳汁匯成了幾十條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著農田、牧場、果園、林帶,哺育著河西走廊的子孫,一代又一代。
祁連山古稱天山,西漢時匈奴人呼“天”為“祁連”,故又名祁連山,一過烏鞘嶺,那靜絕人世、復列天南的一脈巒疊峰,就投影在我們游騁的深眸里,映著淡青色的天光,雪嶺的素潔的脊線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際,一塊塊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對著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麗景,領略著空際瓊瑤的素影清氛,頓覺涼生襟腋,情愫高潔,它使人的內心境界趨向于寧靜、明朗、凈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動情,但平心而論,祁連山確也沾了神話和歷史的光。這里難以計數的神話傳聞和層層疊疊的歷史積淀,壓低了祁連山、涂飾了祁連山,豐富了祁連山。在那云做夢的少年時代,一部《穆天子傳》曾使我如醉如癡,曉夜神馳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駕入駿馬巡行西北三萬五千里,也想著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當時把其中的故事都當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無征,夸言寡實”,是后來的事,但祁連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減,反而益發強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終于得償,其歡忭之情是難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歡把記憶中的有關故事與眼前的自然景觀相疊合,車過山丹河(即古弱水)時,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會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過弱水向西王母“請不死之藥”的記載,神話傳說匯集著一個民族關于遠古的一切記憶,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思維、情感、體驗以至行動的載體,深入的窺察一個民族以至人類史前的發展軌跡。
觀山如讀史,馳車河西走廊,眺望那籠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諦聽到自然、社會、歷史的無聲傾訴,一種源遠流長的歷史的激動和沉甸甸的時間感被呼喚出來,覺得有許多世事已經倏然遠逝,又有多少天涯過客正在匆匆走來,我們這些河西走廊的過客,與祁連雪玲朝夕相對,自然就把它當做了熱門話題,有人形容它像一位儀表堂堂,銀發飄灑的將軍,俯視著蒼茫的大地,守護著千里沃野;有人說祁連雪嶺像一尊圣潔的神祗,壁立千尋,高懸天半,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卻是戀人、摯友般親切,千里長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無往而不是靈山圣雪,目力雖窮而情脈不斷,一種相通相化相親相契的溫情,使造化與心源合一,客觀的自然景物與主觀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滲,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許正是這種類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則徐充軍西北路過河西走廊時,曾寫下詩句:“天山萬笏聳瓊瑤,導我西行伴寂寥,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甘、青路上,我也即興賦詩,寄情于祁連雪:“依依只有祁連雪,千里相隨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閣的同名散文,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話傳說,并觸及了當下現實,把河西走廊的精華所在與江南相提并論。
B.神話傳聞和歷史積淀“壓低”、“涂飾”了祁連山,反映了歷史帶給祁連山以無法擺脫的沉重負擔。
C.河西走廊的過客對祁連山的形容之所以見仁見智,是因為雪嶺常被一派空蒙籠罩,真相難以認清。
D作者在游歷河西走廊的同時,也以戀人、摯友般的心態去貼近祁連山,試圖體驗祁連山的“心史”。
E.本文即從空間的視野描述祁連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從時間的角度傳達一種綿長凝重的歷史感。
2、作者在文章的開關和結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詩句,請分別說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3、作者曾說:“雪”是《祁連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請通讀全文,談談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6分)
4、文中說“觀山如讀史”,作者為什么這樣說?請聯系你的生活經歷或閱讀體驗,說說從“觀山如讀史”中獲得的啟示。(不少于200字)(10分)
二、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題。
黑白蘇州
①許多年以來,古老與風雅便是我夢幻中的蘇州。走進這座古城,僅僅是走馬觀花式地閱讀,就發現蘇州果然很老,楓橋、寒山寺、胥門……它們附麗的故事一個比一個古老;蘇州果然很雅,小橋、流水、園林……其中散淡的韻致一處比一處風流。歲月深處,蘇州是一片家園厚土;折身之間,蘇州是一抹秀色青青。
  ②然而,最觸動我心靈的,卻并不是這些早已為人稔熟的文化元素,而是這座古城蔚為大觀的黑白文化——成片成片黑瓦白墻的民居,一匾一匾黑底白字的招牌。那幾天,我往返于與之相鄰的幾座城市,驚奇地發現,一出蘇州境域,就沒有了這種黑白鮮明的城市色彩。顯然,“黑白”只屬于蘇州。
③黑白蘇州!這就是我行走中體味到的蘇州本色。不管歲月如何流轉,世事如何變遷,蘇州,擷取著城市歷史與人文精粹,借助建筑和招牌,以“黑白”之文化創意,構筑出了風姿綽約的形象外觀,令蘇州的靈魂在黑白分明的時空中輕舞飛揚。縱然歷經兩千多年時光流水的沖刷,這種黑白風格的城市色彩也絲毫沒有淡化,抑或變形。
④其實,蘇州給人的最初印象本是柔美的———吳儂軟語、垂堤楊柳、絲綢蘇繡、茶肆評彈……這個歷史文化名城,2500年來承載了太多的春花秋月,孕育了太多的文采風流。一代代美麗的蘇州女兒家長成嫁人,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里,吳儂軟語呢喃至今。一代代倜儻風雅的蘇州才子吟風寫月,一展情懷——陸機、張旭、范仲淹、唐伯虎、金圣嘆……哪一個不是用字或畫或文在澆灌、養育蘇州的柔美。在每一個游人的眼里,蘇州就是那柔柔的《茉莉花》民歌,就是那悠悠的寒山寺鐘聲……
⑤然而,蘇州骨子里卻是剛烈的。這種剛烈最鮮明地體現在蘇州人身上。最好的事例是蘇州開城祖伍子胥,他曾交待,自己死后要懸頭城門,要眼睜睜看著復仇的越國軍隊踏入吳國。相傳,在越國軍隊走近城門時,伍子胥那雙未合上的雙眼竟然噴出血光,令越軍不得不繞行別的城門入城。后人贊曰:可憐國破忠臣死,日日東流生白波。金圣嘆,也是一位剛烈志士。史載他奇才橫溢,生性不羈。大明亡滅,普天之下,唯有金圣嘆敢于發出吶喊,敢于放聲痛哭,終以“大不敬罪”而被殺,是為著名的蘇州“哭廟案”。明代,蘇州織工大暴動更是威震朝野,“柔婉的蘇州人這次是提著腦袋、踏著血泊沖擊”京城的腐敗統治,這次暴動的聲響長久回蕩在歷史的天空。無疑,這些人物和事件,為蘇州豎立起一座座歷史豐碑,蘇州大地聳立起一個個大寫的“人”。
⑥在許多人心中,蘇州的黑白僅僅是舊照片上的視覺色彩,僅僅是城市古老的簡單詮釋,他們全然不理會這座古城積淀深厚的文化內蘊,更不用心體驗它于黑白色彩中堅守的文化骨骼有多沉重。然而,你往楓橋去,你會發現楓橋乃至蘇州的所有拱橋,無不是用棱角分明的石塊在構筑圓拱;你往拙政園去,你會發現拙政園乃至蘇州所有園林中的點睛之物———太湖石,無不是形丑而質硬;你往繡房去,你會發現每一塊錦繡圖案,無不是鋼針彩線在穿梭;你往劍池去,你會發現剛性的劍與柔情的水竟協和如斯——一池清水深藏寶劍三千……
⑦柔美與剛烈,就這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它們不也正是對蘇州黑白色彩的精神內涵的另一種呈現嗎?
⑧黑白,難道不是蘇州真正的魂靈嗎?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文章第①段寫作者走進夢幻中的蘇州古城,觀賞它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感受它的古老與風雅,起到了總領全文的作用。
B.作者認為,蘇州擁有蔚為大觀的黑白文化,黑瓦白墻的民居,黑底白字的招牌,優美的蘇州園林都是黑白文化的元素。
C.文章第⑥段寫蘇州拱橋的石塊、蘇州園林里的太湖石,寫繡房和劍池,目的是說明蘇州文
化真正的特點是剛硬。
D.文中寫了蘇州與周邊幾座城市的不同,寫了蘇州的表象與內在精神,鮮明地突出了經久不變的“蘇州本色”。
E.作者借助對蘇州建筑景觀、歷史事件、民俗風情的敘述描寫,揭示了這座古城的文化內涵,寄寓了深沉的理性思考。
2、通讀全文,回答下面問題。(7分)
(1)作者說“蘇州大地聳立起一個個大寫的‘人’”,請根據第⑤段的內容,概括這“大寫的人”具有怎樣的剛烈品格。(3分)
(2)文章以“黑白,難道不是蘇州真正的魂靈嗎?”這句話作結,好在哪里?(4分)
3、從全文看,題目“黑白蘇州”有哪些含義?(4分)
三、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4題。
羊的樣子
鮑吉爾·原野
“泉水捧著鹿的嘴唇……”這句詩令人動心。在我的家鄉胡四臺,雨后或黃昏的時候,我看到了幾十或上百個清盈盈的水泡子小心捧著羊的嘴。
羊從遠方歸來,它們像孩子一樣,累了,進家先找水喝。沙黃色干涸的馬車道劃開草場,貼滿牛糞的籬笆邊上,狗不停地搖尾巴,這就是胡四臺村。卷毛的綿羊站在水泡子前,低頭飲水,天上的云彩以為它們在照鏡子。我看到羊的嘴唇在水里輕輕攪動。即使飲水,羊仍小心。它粉色的嘴巴一生都在尋覓干凈的鮮草。
然而見到羊,無端地,心里會生添憐意。當羊孤零零地站立一廂時,像帶著哀傷,它仿佛知道自己的宿命。在動物里,羊是溫馴的物種之一。似乎想以自己的謹小慎微贖罪,期望某一天執刀的人走過來時會手軟。同樣是即將赴死的生靈,豬的思緒完全被忙碌、骯臟與渾渾噩噩的日子纏住了,這一切它享受不盡,因而無暇計較未來。牛勇猛,也有幾分天真。它知道早晚會死掉,但不見得被屠殺。當太陽升起,綠樹和遠山的輪廓漸漸清晰的時候,空氣的草香讓牛暈眩,完全不相信自己會被殺掉這件事。吃草吧,連同清涼的露珠。動物學家統計:牛的壽命為二十五年,羊十五年,豬二十年,雞二十年,鷹一百年。這種統計如同在理論上人壽可達一百五十年一樣,永無兌現。本來牛羊可以活到壽限,它們并非像人那樣被七情六欲破壞了健康。在人看來,牛羊僅僅作為人類的蛋白質資源而存在著。除了鷹——這位天上的尊者。屠夫也從不計算它們是否到了壽限,像人類離退休那樣有準確的檔案依據。時至某日,整齊受戮,最后“上桌”。如果牲畜也經常進城,看到櫥窗或商店里的漢堡、香腸和牛排之后,會整夜地睡不好覺。甚至自殺,像上千只的鯨魚自殺一樣。另一些思路較寬的動物可能這樣安慰自己:那些懸于鐵鉤上的帶肋的紅肉,在餡餅里和蔥蒜雜攙一處的碎肉,皆為人肉。因為人是這樣的多,又如此不通情理,他們自相殘食。這樣想著,睡了,后來有鼾。
“眾生”是釋迦牟尼常使用的一個詞。在一段時間內,我以為指的是人或動物昆蟲。一次,如此念頭被某位大德劈頭痛斥:你怎么知道“眾生”僅為鳥獸蟲魚與人類 你在哪里看到佛這樣說法 我不解,“眾生”到底是什么呢 佛經里有一段話,“眾生皆有佛性,只是爾等頑固不化”。所謂“不化”即不覺悟,因而難脫苦海。后來獲知,“眾生”還包括草木稼蔬,包括你無法用肉眼看見的小生靈。譬如弘一法師上座時用墊子抖一抖,免得坐在看不見的小蟲身上。可知,墻角的草每一株都挺拔翠綠,青蛙鼓腹而鳴,小膩蟲背剪淡綠的雙翅,滿心歡喜地向樹枝高處攀登,這是因為“眾生皆有佛性”。即知,“佛性”是一種共生的權利,而“不化”乃是不懂與眾生平等。若以平等的眼光互觀,庶幾近于佛門的慈悲。
鄉村的道上,羊整齊站在一邊,給汽車馬車讓路。吃草時,它偶爾抬起頭“咩”地一聲,其音悲戚,如果仔細觀察羊瘦削的臉,無神的眼睛,大約要得出這樣的結論:“它們命不好。”時常是微笑著的豐子愷先生曾憤怒指斥將眾羊引入屠宰廠的頭羊是“羊奸”。雖然在利刃下,“羊奸”也未免刑。黃永玉說“羊,一生謹慎,是怕弄破別人的大衣”。當此物成為“別人的大衣”時,羊早已經過血刃封喉的大限了。但在有生之年,仍然小心翼翼,包括走在血水滿地的屠宰廠的車間里。既然早晚會變成“別人的大衣”,羊們何不痛快一番,如花果山的眾猴。上竄下跳,驚天動地,甚至穿著“別人的大衣”跳進泥坑里滾上一滾。然而不能,羊就是羊,除非給它“克隆”一些猛獸的基因。夏加爾是我深愛的俄裔畫家。在他的筆下,山羊是新娘,山羊穿著兒童的褲子出席音樂會。在《我和我的村莊》中,農夫荷鋤而歸,童話式的屋舍隱于夜色、鮮花和教堂以及擠奶的鄉村姑娘被點綴在父親和山羊的相互凝視中。山羊的眼睛黑而亮,微張的嘴唇似乎小聲唱歌。夏加爾常常畫到羊,它像馬友友一樣拉大提琴,或者在脊背鋪上鮮花的褥子,把夢中的姑娘馱到河邊。旅居法國圣保羅德旺斯的馬克·夏加爾在一幅畫中,畫了擠奶的女人和鄉村之后,仍然難釋鄉愁,又畫了一只溫柔的手撫摸畫面,這手竟長了七個指頭,摸不夠。在火光沖天、到處是死亡和哭泣的《戰爭》中,一只巨大的白羊象征和平。在《孤獨》里,與一個痛苦的人相對的,是一位天使和微笑的山羊。夏加爾畫出了羊的純潔,像鳥、蜜蜂一樣,羊是生活在我們這個俗世的天使之一,盡管它常常是悲哀的。在漢字源流里,羊與“美”相關,又與“吉”有關,如漢瓦當之“大吉羊”。從夏加爾二十七歲離開彼得堡之后七十年的時光里,在這位天真的、從未放棄理想的猶太老人的心中,羊成了俄羅斯故鄉的象征。在大人物中,正如有人相貌似鷹,如葉利欽;像豹,如薩達姆。也有人像山羊,如安南,如受到中國人民包括兒童尊敬的越南老伯胡志明。寧靜如羊的人,同樣以鋼鐵的意志,帶領人們走向勝利與和平。
城里很少見到羊。我見過的一次是在太原街北面的一家餐館前。幾只羊被人從卡車上卸下來,其中一只,碎步走到健壯的廚工面前,雙腿一彎跪了下來。羊給人下跪,這是我親眼見的一幕。另兩只羊也隨之跪下。廚工飛腳踢在羊肋上,罵了一句。羊哀哀叫喚,聲音拖得很長,極其凄愴。有人捉住羊后腿,拖進屋里,門楣上的彩匾寫著“天天活羊”。
后來,我看到“天天活羊”或“現殺活狗”這樣的招牌就想起給人下跪的羊,它低著頭,哀告。到街里辦什么事的時候,我盡量不走那條道。即使有人用“君子遠皰廚”或“你難道沒吃過羊肉嗎 ”這樣的訓詞來譏刺我。此時,我欣慰于胡四臺滿山遍野的羊,自由嚼著青草和小花,泉水捧起它們的粉紅的嘴唇。詩寫得多好,詩中還說“青草抱住了山崗”,“在背風處,我靠回憶朋友的臉來取暖”。還有一首詩寫道,“我一回頭,身后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說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惹笑了”。這些詩,仿佛是為羊而作的。
1、從全文看,作者筆下的“羊的樣子”有哪幾種?各有什么特點?(4分)
2、文章第六段插敘了作者在餐館里看到廚工對下跪的羊施暴的一幕,試結合全文簡要分析其作用。(4分)
3、運用擬人手法是本文的顯著特色,試分析作者運用這種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6分)
4、作者無法忘卻給人下跪的羊的形象,同時又無法回避“吃過羊肉”的現實。你怎樣看待這種兩難的境地?(8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
第12講 初中重點散文回顧及高中散文知識點
【學習目標 】
1、重溫初中學過的散文名篇;
2、銜接高中散文知識點;
【互動探究 】
例1:
在《春》中,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現的是一個欣欣向榮、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綠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開的桃樹、杏樹、梨樹,在如火如荼的花團中,飛舞著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溫馨的天空中,吹拂著軟和的楊柳風,氤氳著土香、草香、花香的氣息,彌漫著各種鳥兒動聽的樂曲,還有牧童嘹亮的笛聲……作者在這里把大自然寫活了、寫足了、寫透了,把大自然詩化了。
*原文鏈接*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在細膩生動的描寫當中所流露出來的朱自清的鮮明的快樂。)
《春》中這樣的描寫不在少數,作者所寫的春已經完全從現實中跳脫出來,成為了作者描繪出來的理想春天。你從文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作者面對春天時洋溢的熱情和難掩的對自然、對春的熱愛。)
*拓展思考*
《春》《背影》《匆匆》中的朱自清,有何異同,談談你的看法吧。
(不設置任何標準答案,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回顧體會學習過的朱自清的作品。如果學生能從三篇文章中品味出朱自清作為一個文人、學者的赤子情懷、珍惜美好的一面也不錯。)
一篇《藤野先生》,全方位展現了魯迅先生情感態度,簡而言之,即魯迅先生的“厚、薄、涼、熱”。對此你有何感想?
*原文鏈接*
[一]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里有幾本書賣,有時還值得去轉一轉;倘在上午,里面的幾間洋房里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對不務正業、虛榮浮夸的清國留學生的刻薄諷刺。
[二] 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并且說,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血管神經
……
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并且離開這仙臺。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
將走的前幾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給我一張照相,后面寫著兩個字道:“惜別”,還說希望將我的也送他。但我這時適值沒有照相了;他便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并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后的狀況。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墻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對溫和耐心、平等待人的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和掛念。
[三] 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霉菌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對靈魂意志麻木的國人感到心涼,心中飽含著報國熱望。
《春》和《藤野先生》同屬散文,從表達方式上看有何異同?你了解散文嗎?
《春》重在寫景,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兼有抒情。《藤野先生》重在寫人記事,所以主要表達方式是敘述、描寫,但作者的愛憎也在文章中鮮明表露。
【多元解讀 】
當那些記憶中的文字幻化成美麗的圖片,你能認出它們嗎?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間,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歌聲。
——朱自清《春》
后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莫懷戚《散文》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老舍《濟南的冬天》
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魯迅《藤野先生》
【知識精講 】
【知識點一】課外散文之表現手法及修辭
一、表現手法
1、對比:把兩種不同的人物、事物或情形作對照,以突出特點,或抒發情感,或揭示道理。
2、襯托: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主要的人物或事物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動靜結合:動態是指景物處于運動中的形態和聲音;靜態是指景物處于相對靜止時的形態。寫靜態,便于顯現事物的外形,卻容易使文章呆滯,寫動態,利于傳達事物的精神,卻又可能失去穩定,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4、虛實結合:作者描寫的現實客觀的景、物、事與作者通過聯想、想象而虛擬的景、物、事互相映襯,表達更為濃烈的情思。
5、象征:借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征手法的“托義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寓意深刻,能豐富人們的聯想,耐人尋味,使人獲得意境無窮的感覺;能給人以簡練、形象的實感,能表達真摯的感情。
6、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7、聯想、想象: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象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8、欲抑先揚、欲揚先抑:突出強調事物、人物的特征,作感情鋪墊,使情感的抒發更為強烈。
9、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修辭
修辭手法 :十二種常見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比喻(使表現的內容更具體、生動、形象)
比擬(使表現內容生動形象、增強感染力)
對比(鮮明地突出作者思想情感,增強說服力、感染力)
借代(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鮮明的藝術效果)
夸張(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情,增強感染力)
對偶(形式上整齊對稱,節奏鮮明,語言簡練;內容上表意集中含蓄)
排比(節奏鮮明、增強氣勢;突出強調內容)
設問(引入問題、引起讀者注意)
反問(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情感)
反復(內容上突出語意,強調情感;形式上回環往復,一唱三嘆,有韻律美)
反語(多表示諷刺、憤激不平)
引用(說明道理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表達感情含蓄、言簡意豐)
【課堂檢測】
【例題1】
塞外的春天①
①說到長城外邊,古代的詩人們,常常想作永久的荒涼。“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飛沙飄雪以外,什么都沒有。其實塞外自有動人的春天,也綺麗,也溫馨,使人熱辣辣,軟綿綿,所看到聽到的充滿了生命的愉快歡欣。
②首先報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烏鴉,跟“嘎嘎”的長頸雁。它們回來了,也就是說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驚蟄”,蟄伏的昆蟲們可并不驚動,只是沙灘可以看見驚鴻,樹上新飛來了鳴鳩,陪襯上舊有的百靈、沙雞……天上地上,聲音色澤都起了新的變化。簡單的復雜了,素樸的絢爛了。
③“春分河自爛”,冷冰冰靜悄悄的黃河,長眠了四個月,忽然塌陷龜裂,接著流起凌來,大塊的像山,小塊的像床,有長條,有方塊,你撞我,我擠你,筑成了冰壩,攔高了春水,大渠小渠,黃水湯湯,有金色鯉魚在跳躍。當家家嘗到開河魚的鮮味兒的時候,宏嘩咆哮的黃河流凌完了,平滑如鏡,皮筏子、平底船都等著下河了。
④清明確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見一點嫩綠蘋芽。春雨貴如油,那是華北的話,要是在塞外,清明時節雨紛紛,簡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陰天,也說不定還是飄幾片白雪。杏花要到谷雨節才能看到,天氣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莢人。從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劇變了。嬌艷是榆葉梅,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真珠穗,潑辣是馬蘭蘋,海棠夭桃,應有盡有,葡萄藤蘿,到處都成架。如果您立在歸綏城頭上看去,真是煙云霧樹,家家錦繡,百花爛漫,萬紫千紅。輕浮的柳絮,精制的揚花,濫造的榆錢,隨著風,飄來飄去,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軟綿綿,有的沙沙響,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滿了人間。
⑤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圖,那么,黃昏的平沙落雁,清晨的乳鳩爭巢,當然很有意思。不過最有情趣的還是艷陽天芳草地里看牧場。時間最好在太陽剛剛西斜的當兒,成百成千的牛羊駝馬,都吃得飽欣欣地,胖油油地,各有各的美麗,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曬太陽,有的臥著說家常,有的雙雙在散步,有的成對兒比特角;有的追,有的跑,有的抱,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劇,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正生,有滑稽的丑角。勝利的拉開嗓子唱歌,失敗的夾著尾巴逃走。形形色色,畫不出也寫不出。這兒的愛情廣場,沒有金錢、地位、門第的問題,各自憑了先天的毛色,當下的健康,平常的人緣,一時的機智,決定成功跟失敗,大體上看,是“天地皆春,百獸率舞”。
⑥我看過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過江南的草長鶯飛,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漲,繞郭柳煙。我參與過陜壩的“手栽楊柳三千樹”,我撫摸過歸綏的“春風十萬散榆錢”。六七年來,卻是越走越遠,越走越向南,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間 哪里是中原,哪里是九邊 我怕聽嘎嘎的雁聲,因為它還是海閱天空,有去有還。我愿藉春風寄語,我想請海水傳言,看飽了繁花似錦,聽夠了軟語如綿;最好是青春結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飛度陰山,看天青日白,萬家勝歡,埋骨在黃河灣處,大青山前。
①選自《深山書簡》,有刪節。作奢栗容若,原籍河北行唐,畢業于北平師范大后移居臺灣。
1.本文②-⑤段描繪了四幅塞外春天的圖畫,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獸戲春圖。這四幅圖畫是按照_________順序來描寫的。(4分)
2.品味、賞析下面的句子。(5分)
(1)輕浮的柳絮,精致的楊花,濫造的榆錢,隨著風,飄來飄去,自由地成堆成垛。
從詞語運用的角度(說說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2)有的比肩曬太陽,有的臥著說家常,有的雙雙在散步,有的成對兒比犄角。
從修辭運用的角度:
3.第⑥段“我最怕聽嘎嘎的雁聲,因為它還是海闊天空,有去有還。”結合全文談談“我”為什么怕聽嘎嘎的雁聲。(3分)
4.仔細品讀文章最后一段劃線部分,結合全文說說該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
1、百鳥報春圖 黃河開凍圖 百花鬧春圖 時間(每空1分)
2、(1) “輕浮”寫出了柳絮輕盈飄逸的情狀;“濫造”突出了榆錢數量之多(每詞1分)
(2)運用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把動物的活動描寫得豐富多彩而富有情趣。(修辭1分,表達效果2分)
3、因為“我”聽到大雁嘎嘎的叫聲,就會由大雁的“有去有還”,想到“我”卻遠離家鄉,有去無還。(評分:3分。大意對即可)
4、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熱愛家鄉,希望盡快回到家鄉,葉落歸根的思想感情。(評分:4分。大意對即可)
【例題2】 懷念一種聲音
①有一種聲音,讓人到中年的我越來越懷念了。這種聲音非常奇妙,有顏色,有形狀,有溫度,還有雜含此中的情感故事。但現在再也聽不到了。
②這種聲音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條小巷,只存在于我家幾代居住的那個小院、那座老屋。院子里有一棵梅子樹,有兩棵梧桐樹,有缸荷花,還有幾畦作觀賞用的韭菜。老屋為兩層,磚木結構,上下呈現出一種古銅的色調。
③這種聲音叫雨聲。雨聲從我出生和成長的方向,不斷地傳來。在我的記憶里,總是彌漫著一片雨霧和雨聲,太陽總是見不到的。
④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⑤一下雨,爹總會站在老屋的臺階上,聽著一院子的雨聲,如醉如癡,然后把少不更事的我叫到身邊,告訴我許多古人關于雨的詩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黃時雨”“梧桐葉上三更雨”“留得殘荷聽雨聲”……雖聽不懂,但我看懂了雨聲被花葉染就的絢麗顏色。
⑥然后,我們回到廳堂里坐下來,爹說:“你聽——”這兩個字在無數次重復后,我的耳朵變得靈敏了:雨點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璣在玉盤里亂跳;擊在玻璃瓦上,聲音尖脆,猶如琴聲中的高音階; 打在木曬樓的雨點,聲音細膩而光潔;但前廳堂雕花檐板上的雨聲,恰恰相反,渾厚而古樸;響在麻石臺階上的雨聲,沉著而充滿力度。
⑦古城有句俗語:“落雨天,留客天。”記得一下雨,家里就會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爹的摯友。雨是請柬嗎?雨聲中,他們談天道、人道、醫道、藝道;或者下圍棋,落子聲與雨聲交錯而響;或者拉起京胡,唱他們所熟悉的京戲名段,音符從雨的縫隙里穿過去,居然沒有濡濕……我坐在一邊,看著,聽著,如夢如幻。
⑧雨聲中,我長大了,成家了,做父親了……小巷、老屋和雨,成了我生命最奇詭的底色。下雨的日子,我也向兒子講那些古人關于雨的詩句,我的畫室也總會有好友聯袂而至。
⑨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⑩突然有一天,這一片地皮劃撥給了房地產商,我攜家人悵然搬進了世紀花園。小巷沒有了,老屋沒有了,記憶中雨的聲音,沒有了!巨大的規整的水泥匣子,嵌著一個個用混凝土、玻璃和鋼鐵構筑的巢。雨聲呈現出呆板的灰色,節奏沉悶而壓抑。這不是我感覺過的雨聲!每逢下雨的日子,會覺得格外無聊,我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無助。
我決定,請些工匠,在露臺上做一個屋頂,蓋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我希望找回那聲音。露臺的屋頂很快就做好了。我還置辦了一個瓷圓桌、四個鼓形瓷凳、一個燒木炭的紅泥火爐、一個燒水的青陶提梁壺。下雨的時候,我坐在這里烹茶,沏茶,靜靜地聽雨。露臺的前方是開敞的,一抬頭便看見一棟棟的高樓,整齊地排列著;所有的窗口都裝著锃亮的防盜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簾……這樣的背景,絕對不會生發一種古典的聲音!我明白了,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永恒地懷念一種雨的聲音。
又是一個下雨的日子。我驀地離開露臺,急急走進這間靜寂的畫室……
我希望在宣紙上畫出那一片久遠的雨聲……
15.文章記敘了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聽雨的經歷和感受,閱讀全文填寫表格。(4分)
地 點-經 歷-感 受
①-雨聲中聽爹講古詩-雨聲帶有絢麗顏色
老屋廳堂里-聽雨落下的聲音-②
老屋廳堂里-③-如夢如幻
新樓房-聽雨落下的聲音-④
16.文章結尾說:“我希望在宣紙上畫出那一片久遠的雨聲……”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4分)
17.文章寄寓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作者是怎樣表達這些情感的。(不超過150字)(7分)
參考答案:
1、老屋的臺階上 ②雨聲美妙,充滿音樂美 ③雨聲中聽爹和摯友的交流 ④雨聲呈現呆板的灰色,節奏沉悶而壓抑(共4分,每個要點1分,意思對即可)
2、我希望通過畫畫來再現逝去的自然、祥和的生活環境和淳樸和諧的人際關系,借以抒發強烈的懷念之情,排遣孤寂之情。(共4分,每個要點1分,意思對即可)
3、答案示例一:作者先寫以前在老屋的臺階上邊聽雨聲,邊聽爹講古詩,感到雨聲具有“絢麗顏色”,然后寫在廳堂里聽雨聲,聽爹和摯友的交流,感覺到雨聲充滿音樂美。然后再寫如今在新樓房里聽雨聲,感覺雨聲呈現呆板的灰色,節奏沉悶壓抑。對比手法的運用鮮明地表現了前后變化,強烈地表達出作者對淳樸自然生活的熱愛和懷念。
答案示例二:作者先寫以前在老屋的臺階上雨聲中聽爹講古詩,在廳堂里雨聲中聽爹和摯友的交流,后來自己的畫室也總會有好友聯袂而至。寫出人與人和諧地交往和交流。然后再寫現在搬進世紀花園的新樓房,人人封閉,寫出人與人缺乏溝通和交流,自己感到孤立無助。對比手法的運用鮮明地表現了前后變化,強烈地表達出作者對和諧人際關系的懷念。
【要點回顧】
1、重溫初中學過的散文名篇;
2、常見的變現手法及修辭
【溫故知新】
一、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題。
祁連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臨其境之前,總以為那里是黃塵彌漫、闃寂荒涼的,顯然是受了古詩的浸染,“千山空皓雪,萬里盡黃沙”之類的詩句,已經在腦海里扎了根,這次實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來,河西走廊竟是甘肅最富庶的地區,這片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如今已被國家劃定為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當你駐足武威、張掖,一定會為那里的依依楊柳、森森葦帳、富饒的糧田、豐碩的果園所構成的“江南秀色”所傾倒。
當然也不是說,整個河西走廊盡是良疇沃野,它的精華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張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門、敦煌平原。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著祁連山的冰川雪水來維系其綠色生命體系的。祁連雪以其豐美、清冽的乳汁匯成了幾十條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著農田、牧場、果園、林帶,哺育著河西走廊的子孫,一代又一代。
祁連山古稱天山,西漢時匈奴人呼“天”為“祁連”,故又名祁連山,一過烏鞘嶺,那靜絕人世、復列天南的一脈巒疊峰,就投影在我們游騁的深眸里,映著淡青色的天光,雪嶺的素潔的脊線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際,一塊塊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對著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麗景,領略著空際瓊瑤的素影清氛,頓覺涼生襟腋,情愫高潔,它使人的內心境界趨向于寧靜、明朗、凈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動情,但平心而論,祁連山確也沾了神話和歷史的光。這里難以計數的神話傳聞和層層疊疊的歷史積淀,壓低了祁連山、涂飾了祁連山,豐富了祁連山。在那云做夢的少年時代,一部《穆天子傳》曾使我如醉如癡,曉夜神馳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駕入駿馬巡行西北三萬五千里,也想著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當時把其中的故事都當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無征,夸言寡實”,是后來的事,但祁連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減,反而益發強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終于得償,其歡忭之情是難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歡把記憶中的有關故事與眼前的自然景觀相疊合,車過山丹河(即古弱水)時,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會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過弱水向西王母“請不死之藥”的記載,神話傳說匯集著一個民族關于遠古的一切記憶,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思維、情感、體驗以至行動的載體,深入的窺察一個民族以至人類史前的發展軌跡。
觀山如讀史,馳車河西走廊,眺望那籠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諦聽到自然、社會、歷史的無聲傾訴,一種源遠流長的歷史的激動和沉甸甸的時間感被呼喚出來,覺得有許多世事已經倏然遠逝,又有多少天涯過客正在匆匆走來,我們這些河西走廊的過客,與祁連雪玲朝夕相對,自然就把它當做了熱門話題,有人形容它像一位儀表堂堂,銀發飄灑的將軍,俯視著蒼茫的大地,守護著千里沃野;有人說祁連雪嶺像一尊圣潔的神祗,壁立千尋,高懸天半,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卻是戀人、摯友般親切,千里長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無往而不是靈山圣雪,目力雖窮而情脈不斷,一種相通相化相親相契的溫情,使造化與心源合一,客觀的自然景物與主觀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滲,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許正是這種類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則徐充軍西北路過河西走廊時,曾寫下詩句:“天山萬笏聳瓊瑤,導我西行伴寂寥,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甘、青路上,我也即興賦詩,寄情于祁連雪:“依依只有祁連雪,千里相隨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閣的同名散文,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話傳說,并觸及了當下現實,把河西走廊的精華所在與江南相提并論。
B.神話傳聞和歷史積淀“壓低”、“涂飾”了祁連山,反映了歷史帶給祁連山以無法擺脫的沉重負擔。
C.河西走廊的過客對祁連山的形容之所以見仁見智,是因為雪嶺常被一派空蒙籠罩,真相難以認清。
D作者在游歷河西走廊的同時,也以戀人、摯友般的心態去貼近祁連山,試圖體驗祁連山的“心史”。
E.本文即從空間的視野描述祁連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從時間的角度傳達一種綿長凝重的歷史感。
2、作者在文章的開關和結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詩句,請分別說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3、作者曾說:“雪”是《祁連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請通讀全文,談談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6分)
4、文中說“觀山如讀史”,作者為什么這樣說?請聯系你的生活經歷或閱讀體驗,說說從“觀山如讀史”中獲得的啟示。(不少于200字)(10分)
參考答案:
1、BC 解析:B項“反映了歷史帶給祁連山以無法擺脫的沉重負擔”錯,“壓低”、“涂飾”了祁連山,是說祁連山歷史文化的厚重。C項“是因為雪嶺常被一派空蒙籠罩,真相難以認清”錯,人們對祁連山認識不同,并不是真相不明,而是人們對它賦予了不同的情感,所以它在人們心中的角色不同。
2、開頭一故事渲染作者從前的印象,在強烈的對比中反襯現實真相;起筆大氣,在引起下文的同時,也透出文章特有的書卷氣。結尾的引用既驗證了前文自然景物與生命情感交融互滲的關系,引發作者的詩句來收束文章,同時又以林則徐寂寥無奈的心境襯托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緒。
解析:引用的修辭手法通常的作用有:引起下文、使文章更顯文化底蘊、豐富文章內容、含蓄表達感情等作用。除了這些常用手法,還要結合語境分析。在本文開頭用到了對比,所以這里的引用還有反襯現實真相的作用。文章結尾,“也許正是這種類似的情感使然…林則徐…曾寫下詩句”這句話暗示,引用在這里有引證觀點的作用。同時,結尾又引用作者的詩句,和林則徐的詩句格調不同,又形成了對比,含蓄地抒發了作者對祁連雪的感情。
3、“雪”是貫穿全文的線索:“雪”化水匯成了河流,哺育著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孫;“雪”賦予祁連山以壯麗景觀,圣靈神韻,是人生親切之感;“雪”充當的是作者抒發思想感情和表達歷史感悟的載體;“雪”作為生動鮮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藝術感染力。
解析:所謂“文眼”,通常是透露出作者在文章表達的主要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或者是有組織全文素材的線索詞句,而“祁連雪”兩方面兼而有之。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作答。
4、第一問:祁連山為當地古往今來的歷史提供了自然條件,歷史文獻中的積淀也賦予了祁連山以豐厚的人文意蘊,史中有山,山中蘊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觸發了作者的歷史記憶,喚醒了作者的歷史感。 第二問略。
二、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題。
黑白蘇州
①許多年以來,古老與風雅便是我夢幻中的蘇州。走進這座古城,僅僅是走馬觀花式地閱讀,就發現蘇州果然很老,楓橋、寒山寺、胥門……它們附麗的故事一個比一個古老;蘇州果然很雅,小橋、流水、園林……其中散淡的韻致一處比一處風流。歲月深處,蘇州是一片家園厚土;折身之間,蘇州是一抹秀色青青。
  ②然而,最觸動我心靈的,卻并不是這些早已為人稔熟的文化元素,而是這座古城蔚為大觀的黑白文化——成片成片黑瓦白墻的民居,一匾一匾黑底白字的招牌。那幾天,我往返于與之相鄰的幾座城市,驚奇地發現,一出蘇州境域,就沒有了這種黑白鮮明的城市色彩。顯然,“黑白”只屬于蘇州。
③黑白蘇州!這就是我行走中體味到的蘇州本色。不管歲月如何流轉,世事如何變遷,蘇州,擷取著城市歷史與人文精粹,借助建筑和招牌,以“黑白”之文化創意,構筑出了風姿綽約的形象外觀,令蘇州的靈魂在黑白分明的時空中輕舞飛揚。縱然歷經兩千多年時光流水的沖刷,這種黑白風格的城市色彩也絲毫沒有淡化,抑或變形。
④其實,蘇州給人的最初印象本是柔美的———吳儂軟語、垂堤楊柳、絲綢蘇繡、茶肆評彈……這個歷史文化名城,2500年來承載了太多的春花秋月,孕育了太多的文采風流。一代代美麗的蘇州女兒家長成嫁人,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里,吳儂軟語呢喃至今。一代代倜儻風雅的蘇州才子吟風寫月,一展情懷——陸機、張旭、范仲淹、唐伯虎、金圣嘆……哪一個不是用字或畫或文在澆灌、養育蘇州的柔美。在每一個游人的眼里,蘇州就是那柔柔的《茉莉花》民歌,就是那悠悠的寒山寺鐘聲……
⑤然而,蘇州骨子里卻是剛烈的。這種剛烈最鮮明地體現在蘇州人身上。最好的事例是蘇州開城祖伍子胥,他曾交待,自己死后要懸頭城門,要眼睜睜看著復仇的越國軍隊踏入吳國。相傳,在越國軍隊走近城門時,伍子胥那雙未合上的雙眼竟然噴出血光,令越軍不得不繞行別的城門入城。后人贊曰:可憐國破忠臣死,日日東流生白波。金圣嘆,也是一位剛烈志士。史載他奇才橫溢,生性不羈。大明亡滅,普天之下,唯有金圣嘆敢于發出吶喊,敢于放聲痛哭,終以“大不敬罪”而被殺,是為著名的蘇州“哭廟案”。明代,蘇州織工大暴動更是威震朝野,“柔婉的蘇州人這次是提著腦袋、踏著血泊沖擊”京城的腐敗統治,這次暴動的聲響長久回蕩在歷史的天空。無疑,這些人物和事件,為蘇州豎立起一座座歷史豐碑,蘇州大地聳立起一個個大寫的“人”。
⑥在許多人心中,蘇州的黑白僅僅是舊照片上的視覺色彩,僅僅是城市古老的簡單詮釋,他們全然不理會這座古城積淀深厚的文化內蘊,更不用心體驗它于黑白色彩中堅守的文化骨骼有多沉重。然而,你往楓橋去,你會發現楓橋乃至蘇州的所有拱橋,無不是用棱角分明的石塊在構筑圓拱;你往拙政園去,你會發現拙政園乃至蘇州所有園林中的點睛之物———太湖石,無不是形丑而質硬;你往繡房去,你會發現每一塊錦繡圖案,無不是鋼針彩線在穿梭;你往劍池去,你會發現剛性的劍與柔情的水竟協和如斯——一池清水深藏寶劍三千……
⑦柔美與剛烈,就這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它們不也正是對蘇州黑白色彩的精神內涵的另一種呈現嗎?
⑧黑白,難道不是蘇州真正的魂靈嗎?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文章第①段寫作者走進夢幻中的蘇州古城,觀賞它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感受它的古老與風雅,起到了總領全文的作用。
B.作者認為,蘇州擁有蔚為大觀的黑白文化,黑瓦白墻的民居,黑底白字的招牌,優美的蘇州園林都是黑白文化的元素。
C.文章第⑥段寫蘇州拱橋的石塊、蘇州園林里的太湖石,寫繡房和劍池,目的是說明蘇州文
化真正的特點是剛硬。
D.文中寫了蘇州與周邊幾座城市的不同,寫了蘇州的表象與內在精神,鮮明地突出了經久不變的“蘇州本色”。
E.作者借助對蘇州建筑景觀、歷史事件、民俗風情的敘述描寫,揭示了這座古城的文化內涵,寄寓了深沉的理性思考。
2、通讀全文,回答下面問題。(7分)
(1)作者說“蘇州大地聳立起一個個大寫的‘人’”,請根據第⑤段的內容,概括這“大寫的人”具有怎樣的剛烈品格。(3分)
(2)文章以“黑白,難道不是蘇州真正的魂靈嗎?”這句話作結,好在哪里?(4分)
3、從全文看,題目“黑白蘇州”有哪些含義?(4分)
參考答案:
1、(4分)A C
2、(1)(3分)答案要點:忠貞不屈(愛國忠君),不畏強權,敢于抗爭。(每點1分)
(2)(4分)答案要點:①點明主旨(1分);照應題目(1分);②用反問,強調作者的觀點并引發讀者思考。(2分)。
3、(4分)答案要點:
①蘇州的民居建筑、店鋪招牌等色彩是黑白色。(1分)
②“黑白蘇州”蘊含著蘇州城獨特的歷史傳承。(1分)
③“黑白蘇州”蘊含著蘇州的文化內涵,是蘇州外在的柔美與內在的剛烈的和諧統一。(2分)
三、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4題。
羊的樣子
鮑吉爾·原野
“泉水捧著鹿的嘴唇……”這句詩令人動心。在我的家鄉胡四臺,雨后或黃昏的時候,我看到了幾十或上百個清盈盈的水泡子小心捧著羊的嘴。
羊從遠方歸來,它們像孩子一樣,累了,進家先找水喝。沙黃色干涸的馬車道劃開草場,貼滿牛糞的籬笆邊上,狗不停地搖尾巴,這就是胡四臺村。卷毛的綿羊站在水泡子前,低頭飲水,天上的云彩以為它們在照鏡子。我看到羊的嘴唇在水里輕輕攪動。即使飲水,羊仍小心。它粉色的嘴巴一生都在尋覓干凈的鮮草。
然而見到羊,無端地,心里會生添憐意。當羊孤零零地站立一廂時,像帶著哀傷,它仿佛知道自己的宿命。在動物里,羊是溫馴的物種之一。似乎想以自己的謹小慎微贖罪,期望某一天執刀的人走過來時會手軟。同樣是即將赴死的生靈,豬的思緒完全被忙碌、骯臟與渾渾噩噩的日子纏住了,這一切它享受不盡,因而無暇計較未來。牛勇猛,也有幾分天真。它知道早晚會死掉,但不見得被屠殺。當太陽升起,綠樹和遠山的輪廓漸漸清晰的時候,空氣的草香讓牛暈眩,完全不相信自己會被殺掉這件事。吃草吧,連同清涼的露珠。動物學家統計:牛的壽命為二十五年,羊十五年,豬二十年,雞二十年,鷹一百年。這種統計如同在理論上人壽可達一百五十年一樣,永無兌現。本來牛羊可以活到壽限,它們并非像人那樣被七情六欲破壞了健康。在人看來,牛羊僅僅作為人類的蛋白質資源而存在著。除了鷹——這位天上的尊者。屠夫也從不計算它們是否到了壽限,像人類離退休那樣有準確的檔案依據。時至某日,整齊受戮,最后“上桌”。如果牲畜也經常進城,看到櫥窗或商店里的漢堡、香腸和牛排之后,會整夜地睡不好覺。甚至自殺,像上千只的鯨魚自殺一樣。另一些思路較寬的動物可能這樣安慰自己:那些懸于鐵鉤上的帶肋的紅肉,在餡餅里和蔥蒜雜攙一處的碎肉,皆為人肉。因為人是這樣的多,又如此不通情理,他們自相殘食。這樣想著,睡了,后來有鼾。
“眾生”是釋迦牟尼常使用的一個詞。在一段時間內,我以為指的是人或動物昆蟲。一次,如此念頭被某位大德劈頭痛斥:你怎么知道“眾生”僅為鳥獸蟲魚與人類 你在哪里看到佛這樣說法 我不解,“眾生”到底是什么呢 佛經里有一段話,“眾生皆有佛性,只是爾等頑固不化”。所謂“不化”即不覺悟,因而難脫苦海。后來獲知,“眾生”還包括草木稼蔬,包括你無法用肉眼看見的小生靈。譬如弘一法師上座時用墊子抖一抖,免得坐在看不見的小蟲身上。可知,墻角的草每一株都挺拔翠綠,青蛙鼓腹而鳴,小膩蟲背剪淡綠的雙翅,滿心歡喜地向樹枝高處攀登,這是因為“眾生皆有佛性”。即知,“佛性”是一種共生的權利,而“不化”乃是不懂與眾生平等。若以平等的眼光互觀,庶幾近于佛門的慈悲。
鄉村的道上,羊整齊站在一邊,給汽車馬車讓路。吃草時,它偶爾抬起頭“咩”地一聲,其音悲戚,如果仔細觀察羊瘦削的臉,無神的眼睛,大約要得出這樣的結論:“它們命不好。”時常是微笑著的豐子愷先生曾憤怒指斥將眾羊引入屠宰廠的頭羊是“羊奸”。雖然在利刃下,“羊奸”也未免刑。黃永玉說“羊,一生謹慎,是怕弄破別人的大衣”。當此物成為“別人的大衣”時,羊早已經過血刃封喉的大限了。但在有生之年,仍然小心翼翼,包括走在血水滿地的屠宰廠的車間里。既然早晚會變成“別人的大衣”,羊們何不痛快一番,如花果山的眾猴。上竄下跳,驚天動地,甚至穿著“別人的大衣”跳進泥坑里滾上一滾。然而不能,羊就是羊,除非給它“克隆”一些猛獸的基因。夏加爾是我深愛的俄裔畫家。在他的筆下,山羊是新娘,山羊穿著兒童的褲子出席音樂會。在《我和我的村莊》中,農夫荷鋤而歸,童話式的屋舍隱于夜色、鮮花和教堂以及擠奶的鄉村姑娘被點綴在父親和山羊的相互凝視中。山羊的眼睛黑而亮,微張的嘴唇似乎小聲唱歌。夏加爾常常畫到羊,它像馬友友一樣拉大提琴,或者在脊背鋪上鮮花的褥子,把夢中的姑娘馱到河邊。旅居法國圣保羅德旺斯的馬克·夏加爾在一幅畫中,畫了擠奶的女人和鄉村之后,仍然難釋鄉愁,又畫了一只溫柔的手撫摸畫面,這手竟長了七個指頭,摸不夠。在火光沖天、到處是死亡和哭泣的《戰爭》中,一只巨大的白羊象征和平。在《孤獨》里,與一個痛苦的人相對的,是一位天使和微笑的山羊。夏加爾畫出了羊的純潔,像鳥、蜜蜂一樣,羊是生活在我們這個俗世的天使之一,盡管它常常是悲哀的。在漢字源流里,羊與“美”相關,又與“吉”有關,如漢瓦當之“大吉羊”。從夏加爾二十七歲離開彼得堡之后七十年的時光里,在這位天真的、從未放棄理想的猶太老人的心中,羊成了俄羅斯故鄉的象征。在大人物中,正如有人相貌似鷹,如葉利欽;像豹,如薩達姆。也有人像山羊,如安南,如受到中國人民包括兒童尊敬的越南老伯胡志明。寧靜如羊的人,同樣以鋼鐵的意志,帶領人們走向勝利與和平。
城里很少見到羊。我見過的一次是在太原街北面的一家餐館前。幾只羊被人從卡車上卸下來,其中一只,碎步走到健壯的廚工面前,雙腿一彎跪了下來。羊給人下跪,這是我親眼見的一幕。另兩只羊也隨之跪下。廚工飛腳踢在羊肋上,罵了一句。羊哀哀叫喚,聲音拖得很長,極其凄愴。有人捉住羊后腿,拖進屋里,門楣上的彩匾寫著“天天活羊”。
后來,我看到“天天活羊”或“現殺活狗”這樣的招牌就想起給人下跪的羊,它低著頭,哀告。到街里辦什么事的時候,我盡量不走那條道。即使有人用“君子遠皰廚”或“你難道沒吃過羊肉嗎 ”這樣的訓詞來譏刺我。此時,我欣慰于胡四臺滿山遍野的羊,自由嚼著青草和小花,泉水捧起它們的粉紅的嘴唇。詩寫得多好,詩中還說“青草抱住了山崗”,“在背風處,我靠回憶朋友的臉來取暖”。還有一首詩寫道,“我一回頭,身后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說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惹笑了”。這些詩,仿佛是為羊而作的。
1、從全文看,作者筆下的“羊的樣子”有哪幾種?各有什么特點?(4分)
2、文章第六段插敘了作者在餐館里看到廚工對下跪的羊施暴的一幕,試結合全文簡要分析其作用。(4分)
3、運用擬人手法是本文的顯著特色,試分析作者運用這種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6分)
4、作者無法忘卻給人下跪的羊的形象,同時又無法回避“吃過羊肉”的現實。你怎樣看待這種兩難的境地?(8分)
參考答案:
1、故鄉的羊悠閑自在的樣子,畫家所畫的羊的美麗純潔的樣子,餐館(屠宰場)中羊的哀戚的樣子。(答對1點,記1分,2點記2分,3點記4分)
2、飽含著作者對人心冷漠麻木的深沉的批判及對羊的憐憫,以引起讀者的警醒。(2分)在結構上為下方作者希望人有一顆對生命敏感的心靈作鋪墊,使結構更加嚴謹,內容更加充實。(2分)
3、作者在文中運用擬人手法描寫羊,使它們有著與人相同的視覺、感覺和思想,賦予它們以生命的靈性,使羊顯得親切,形象感人。(1分)作者這樣寫,寄予了自己對羊的無限憐愛和對羊作為生命的尊重、敬愛(2分),蘊含著作者的深意:即倡導一種對大自然中的生命一視同仁的熱愛和珍視的思想。(3分)
4、作者在曾經見到 “天天活羊”餐館前的羊“像帶著哀傷”。“期望執刀的人會手軟”但廚工面對“給人下跪的羊”毫不理會,作者對此一直耿耿于懷(2分)。作者在文中表達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望和對純潔、自由、平等生命境界的向往(2分)。我們不能夠因此反對吃羊肉,只是應該有一顆對生命敏感的心,尊重生命,與生命和諧相處(4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泽县| 湖南省| 岳池县| 阳信县| 年辖:市辖区| 惠水县| 交城县| 唐河县| 望谟县| 伊宁县| 彩票| 清原| 庄浪县| 五常市| 娄底市| 瑞昌市| 灵石县| 榆林市| 平舆县| 新丰县| 阿荣旗| 大埔县| 定兴县| 安丘市| 聂拉木县| 纳雍县| 和硕县| 吕梁市| 建阳市| 沂源县| 余庆县| 错那县| 萨迦县| 开封县| 略阳县| 台前县| 高邑县| 临安市| 金阳县| 青龙| 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