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0講:第七單元重點篇目《故都的秋》(教師版+學生版) 2022年新高一語文暑假銜接講義(統編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0講:第七單元重點篇目《故都的秋》(教師版+學生版) 2022年新高一語文暑假銜接講義(統編版)

資源簡介

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
第10講 第七單元重點篇目《故都的秋》預習及拓展
【學習目標】
理解文中景、物的特點,領會作者的情感。
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諧統一的寫作特點。
學習鑒賞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互動探究】
秋天,是文人們最常吟詠的對象。同學們能想起那些有關秋的詩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劉禹錫《秋詞》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柳永《雨霖鈴》
上個世紀 30 年代的文人郁達夫也寫秋景抒思秋之情,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景如何?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體味文中的情味。
【知識精講】
一、第十四課 故都的秋
【知識梳理】
文學文化常識
(1)作家
郁達夫(1896—1945),現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1921 年參與發起成立創造社,出版了新文學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以其“驚人的取材、大膽的描寫”而震動了文壇。1922 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經濟部。回國后參加編輯《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刊物。1923 年起在北京大武昌師范大學等校任教。1927 年 8 月退出創造社。1928 年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并主編《大眾文藝》。1930 年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為發起人之一,并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3 年初加人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懾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間,寫有不少文筆優美的游記。
題解
“故”字,飽藏著眷念熱愛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寫角度。全題點出地點和節令,洗練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題目明確而又深沉。
文章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以情取景,以景顯情,信手寫來情景渾然一體。
整體把握(主旨)
歌德說:“藝術家一旦把握住一個自然對象,那個對象就不再屬于自然了。”對于郁達夫的秋,我們也可以這樣來看待。這是因為,在故都的秋天這一自然對象上,注人了作者的主觀情感。作者自身的氣質、思想、經歷、志趣、情操等,都在描寫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來。
這篇不足兩千字的散文,把北平的秋天所具有的秋景、秋色、秋味活脫脫地勾畫出來。文章通過對故都的秋的洗練、優美的描寫,贊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靜又帶有悲涼的情景,抒發了作者眷念、熱愛故都的真摯感情,從中也流露出作者憂慮、冷落的情懷。
文章結構
全文結構總分總。總寫思秋,分寫繪秋議秋,再總寫戀秋。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采用并列結構,根據“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共有五幅秋景圖:即秋院感秋、秋槐綴秋、秋蟬啼秋、秋雨嘆秋、秋果盛秋;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自然之秋,贊頌北國之秋。首尾照應,回環往復;中部充分展開,酣暢淋漓。
開頭(1—2)寫作者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主體(3—12)中間段落具體描繪故都的秋天景象,并對故都的秋進行議論,贊美北國之秋。
結尾(13—14)與開頭部分呼應,再次強調南國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戀之情。
內容分析
本文題為“故都的秋”,這里的“故都”就是北平,即今天的北京,能否把題目換成"北平的秋天”?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不可以。因為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已侵占東北,虎視中原,此時,作者避居杭州,非常苦悶,他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既指明描寫地點,更有深切眷戀之意,同時,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把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融合在一起,而用“北京”則不足以顯現作者這種向往、眷戀的情愫。
本文的文眼在哪里?它在文章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答:本文的文眼是“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籠罩全文,如同一根銀線將全文貫穿起來。 '
文章的第 1 段便提出文眼,接下去的記敘部分,便緊扣“清”“靜”“悲涼”這一線索,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景物。文中對景物的描繪都是緊緊圍繞“清、靜、悲涼”來寫的,而這也恰恰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作者對于 “林”的形態神韻的著筆,目的在于表達對故都的眷戀與哀婉之情。作者的愛國、愛民與“落寞”“衰弱”的真實感情,融進了故都以至北國的秋中,因而既獨特又平凡。所以說,無論是記敘描寫還是議論抒情,文章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這根主線。
在文中,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來描寫故都的秋?突出了這些景物什么特點?這些景物描寫融入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情趣?
答:作者寫故都的秋選擇的景物:秋晨民居小院所見的“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青天下的“馴鴿”,槐樹葉底 “漏下來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牽牛花”,“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早晨鋪得滿地的槐樹的“落蕊”,被稱做“北國的特產”的衰弱的“秋蟬”,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話秋涼的“都市閑人”,北國的棗子樹和其他鮮果,等等,這些自然景物可概括為“秋花圖”“秋槐圖”“秋蟬圖”“秋雨
圖”“秋果圖”5 幅畫面,體現了故都秋的“清”“靜”“悲涼”。
在作者筆下,古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內外,胡同兩旁,槐樹前后,就在天上、枝頭、嘴邊……從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萬戶的秋姿、秋態、秋聲、秋實、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文化人,也可以看出作者對具有濃厚北國地方特色的人情風物的熱愛與贊美, 對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戀,還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靜、悠閑的生活情趣,及所流露的深沉的憂思與落寞之情。
作者在南國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讓作者思念的是北國的哪些景物?可到了故都,他為什么不著力的寫這些景物,而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反而大寫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呢?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你來寫,你會這樣安排嗎?請大家相互討論交流。
答:最讓作者思念的是北國的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原因:①本文重點談的是秋味,牽牛花、槐蕊、秋雨、秋雨、秋棗更具有代表性;②上述名勝是眾所周知的,想讓在平凡的的大家都了解的事物寫出不平凡的味道;③作者以細小的東西入手,細小的東西都能體現秋的魅力,更不用說那些大家眾所周知的地方了。④作者從身邊事物寫對秋的感覺,更引起共 鳴;⑤游人如織的地方給人的感覺是熱鬧的,如果寫那些地方,就與作者寫本文的“清、靜、悲涼”的特點不吻合了。
寫作手法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
郁達夫身處的社會環境,在他內心投下了憂慮和冷落的陰影,他追求“清”“靜”,并籠罩著淡淡的“悲涼”。 正因如此,他寫的故都的秋,沒有選取富有“暖色”的香山紅葉,沒有選取游人如織的頤和園;而選寫“一椽破屋”,作者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冷色調)的牽牛花,同時還選寫了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聲、秋風秋雨、秋樹等,帶給人以“清”“靜”“悲涼”的故都之秋味。使“物”“我”之間達到完美的交融和統一。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不失為我們學寫情景交融的文章的范例。
語言明白曉暢,簡潔清麗。
課文不用生僻的詞匯,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錘練,認真琢磨,細膩清新的敘寫, 充滿了詩情畫意,展現了優美的畫面,給人以高度的藝術享受,瑯瑯上口。如文中兩段對槐樹和秋雨后描寫: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這兩段文字象輕輕飄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敘述中, 創造了無窮的詩意。這是有動有,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
烘托比照,抑南揚北。
作者在文中運用了烘托比照的手法,抑南揚北,映襯出故都之秋的濃度與特色。如欲說北國之秋, 先道江南的秋是“半開、半醉”的,是溫和的、漸進的,像一杯溫開水,平淡無味,因此南國的秋是大不如北方的。又如結尾處以虛映實,強化了對北國故都之秋的贊美:“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具體來說,“黃酒之與白干”比喻南國之秋秋味平淡,北國之秋秋味濃烈;“稀飯之與饃饃”比喻南國之秋秋味稀薄,北國之秋秋味厚實;“鱸魚之與大蟹”比喻南國之秋秋味柔軟,北國之秋秋味剛強;“黃犬之與駱駝”比喻南國之秋范圍狹小,北國之秋范圍廣大。這樣就把北國之秋的濃烈、厚實、剛強、博大等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例題精講】
例 1.閱讀下面題目,完成練習。(簡單)
故都的秋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 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 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 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 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 贊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 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 Anthology 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于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⒃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 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1.請評析《故都的秋》中的反襯手法。
例 2.閱讀下面文章,完成練習。(中等)
沒有秋蟲的地方
葉圣陶
階前看不見一莖綠草,窗外望不見一只蝴蝶,誰說是鵓鴿箱里的生活,鵓鴿未必這樣枯燥無味呢。秋天來了,記憶就輕輕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蟲又要響起來了。”可是一點影響也沒有,鄰舍兒啼人鬧弦歌雜作的深夜,街上輪震石響邪許并起的清晨,無論你靠著枕頭聽,憑著窗沿聽,甚至貼著墻角聽, 總聽不到一絲秋蟲的聲息。并不是被那些歡樂的勞困的宏大的清亮的聲音淹沒了,以致聽不出來,乃是這里根本沒有秋蟲。啊,不容留秋蟲的地方!秋蟲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鄉間,這時候滿耳朵是蟲聲了。白天與夜間一樣地安閑;一切人物或動或靜,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陽光和輕淡的云影覆蓋在場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輕微的涼風看守著整夜,在這境界這時間里唯一足以感動心情的就是秋蟲的合奏。它們高低宏細疾徐作歇,仿佛經過樂師的精心訓練, 所以這樣地無可批評,躊躇滿志。其實它們每一個都是神妙的樂師;眾妙畢集,各抒靈趣,哪有不成人間絕響的呢。
雖然這些蟲聲會引起勞人的感嘆,秋士的傷懷,獨客的微喟,思婦的低泣;但是這正是無上的美的
境界,絕好的自然詩篇,不獨是旁人最歡喜吟味的,就是當境者也感受一種酸酸的麻麻的味道,這種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雋永的。
大概我們所蘄求的不在于某種味道,只要時時有點兒味道嘗嘗,就自詡為生活不空虛了。假若這味道是甜美的,我們固然含著笑來體味它;若是酸苦的,我們也要皺著眉頭來辨嘗它:這總比淡漠無味勝過百倍。我們以為最難堪而極欲逃避的,惟有這個淡漠無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朦的醒不如熱烈的夢,一口苦水勝于一盞白湯,一場痛哭勝于哀樂兩忘。這里并不是說愉快樂觀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湯是罪惡的,狂笑是魔道的;這里只是說有味遠勝于淡漠罷了。
所以蟲聲終于是足系戀念的東西。何況勞人秋士獨客思婦以外還有無量數的人,他們當然也是酷嗜趣味的,當這涼意微逗的時候,誰能不憶起那美妙的秋之音樂
可是沒有,絕對沒有!井底似的庭院,鉛色的水門汀地,秋蟲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們沒有它們的翅膀與大腿,不能飛又不能跳,還是死守在這里。想到“井底”與“鉛色”,覺得象征的意味豐富極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沒有秋蟲的地方與秋蟲集居之處的環境各有什么特點?(不超過 14 個字)(6 分)
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寫秋蟲的叫聲的?(4 分)
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井底”、“鉛色”用什么樣的手法,寫出了作者怎樣的生活環境 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4 分)
下列對文章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 )(4 分)
文章開頭用人不如籠中的鵓鴣來渲染一種枯燥乏味,孤獨凄涼的氣氛,從而奠定了全文的基調。
本文作者通過對秋蟲鳴聲的向往表現出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控訴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感慨連秋蟲都難以存活的現實。
文章深凝之處是道出了作者喜愛秋蟲的原因,道出了生活的哲理,道出了一個熱血青年不甘沉寂的激情。
作者認為生活中的苦味酸味比沒有味道好,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比心如槁木好,從這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絲毫沒有想要歸隱的意思。
本文寫到蟲聲引起秋士傷懷,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寫到落葉引起秋士傷懷,兩篇文章的用意都在強調秋士特別容易傷感。
【鞏固練習】1.閱讀下面文章,完成練習題。(困難)
江南的冬景
郁達夫
①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總都道圍爐煮茗,或吃涮羊肉,剝花生米,飲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爐, 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而躲在屋里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 因為當這中間,有的蘿卜,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后,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于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么?
③我生長江南,兒時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銘刻特深;雖則漸入中年,又愛上了晚秋,以為秋天正是讀讀書,寫寫字的人的最惠節季,但對于江南的冬景,總覺得是可以抵得過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調,說得摩登些,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
④我也曾到過閩粵,在那里過冬天,和暖原極和暖,有時候到了陰歷的年邊,說不定還不得不拿出紗衫來著;走過野人的籬落,更還看得見許多雜七雜八的秋花!一番陣雨雷鳴過后,涼冷一點;至多也只好換上一件夾衣,在閩粵之間,皮袍棉襖是絕對用不著的;這一種極南的氣候異狀,并不是我所說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國的長春,是春或秋的延長。
⑤江南的地質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得住植物;因而長江一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 敗,紅時也有時候會保持得三個月以上的生命。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則紅葉落后,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后,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歲時的肅殺,并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總馬上會來”的詩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體會得出。
⑥說起了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與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異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決不會有享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我不知道德國的冬天,比起我們江浙來如何,但從許多作家的喜歡以 Spaziergang 一字來做他們的創造題目的一點看來,大約是德國南部地方,四季的變遷,總也和我們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說十九世紀的那位鄉土詩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 1843—1918)罷,他用這一個“散步”做題目的文章尤其寫得多,而所寫的情形,卻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國江浙的山區地方來適用的。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濱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 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道的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丫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
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 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后的景況。“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盡是江南人,但假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
……
⑨窗外的天氣晴朗得象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實踐,這一種無聊的雜文,我也不再想寫下去了,還是拿起手杖,擱下紙筆,上湖上散散步罷!
題為《江南的冬景》,但為什么第①段卻細致地描寫了北國冬天的趣味?(3 分)
第⑤段描寫花草多從什么角度切入?其作用是什么?(3 分)
請對第⑦段中的畫線句的動詞進行賞析。(3 分)
第⑧段借用了前人的詩句來描寫江南的冬,請說出這樣用的好處。(3 分)
對上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6 分)
第②段畫線的句子生動地展現了江南冬天生機活力。
閩粵之地的冬天和暖如春,與北國冬天形成對比,突出了北國冬天的寒冷。C.第⑤段中的“莫名其妙”一詞說明了江南冬天氣候神秘變化不定。
D.在作者看來江南冬天迷人之處不僅在于其景,還在于其能讓人領悟到灑脫的人生境界。
E.文章語調舒緩,有如江南冬天的悠閑;語言清新新、自然,和江南,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F.文章雖是寫景,但不乏直抒胸臆之處,與《故都的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試比較本文與郁達夫另一篇散文作品《故都的秋》在景與情兩方面的特點。(4 分)
《江南的冬景》
景: 情:
《故都的秋》
景: 情:
2.閱讀下面文章,完成練習題。(中等)
秋漸深李娟
①秋天來了,秋分一過,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滿地。樹葉、草尖上都挑著顆顆晶亮的露珠。節氣和植物,猶如一對戀人,配合得默契貼心,情投意合。他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溫柔的姿勢,她都已心領神會。
②桂花開了,細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從樹下走過,落花細細香滿衣。起風的夜里,花香伴著蟲鳴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進窗來,花香襲人。忽然想起《紅樓夢》中寶玉的丫鬟也叫襲人。賈政責問是誰取了這么一個鬼精的名字,寶玉說,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詩“花氣襲人知晝暖”,所以就給她取名襲人。夕月一彎的秋夜,枕著陣陣花香入眠,無限花香染夢境。
③午后,走進寂靜的山林,手里攜一本德富蘆花的《自然與人生》,他寫道:“走在山間小路上,芒草,萱草牽吾衣,著實可愛。”我仿佛和他一同走進秋的深處。樹上的葉子漸漸凋零,每一棵樹變得疏朗透明起來。金黃的,褐色的葉子鋪滿樹下,如同厚厚的花毯。遠遠的看見一棵樹,擎著深紅的樹冠, 枝椏上挑著顆顆閃亮的紅星星,走進了細看,原來是一樹紅燈籠似的柿子。
④櫸樹的葉子一日日紅了,細細密密的紅葉像一葉小舟,駛向秋之深處。踩著沙沙的落葉,偶然會聽見咕嚕咕嚕石子落地的聲響,其實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椏上蹲著幾只斑斕的鳥兒,坐在枝頭陽光下說著悄悄話,讓人想到“林靜鳥談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風襲來,秋深露重,它們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
⑥艾草枯黃了,靜靜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時,人們將它一叢叢抱回家,捆綁好立在家門前,或是用艾葉熬了水給孩子洗澡,等到夏天來了,孩子不會招蚊蟲叮咬。《詩經》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原來艾草是伴著愛情從千年前的詩歌中向我一步步走來。那位布衣詩人走在山野間, 看見青青的艾葉隨手拈來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詩句隨風飄遠了,落在《詩經》的泥土中,開出了深情、樸素的花朵,流傳了千年。
⑦幼年時在鄉下,秋意正濃的時候,奶奶帶著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叢叢野菊花如鄰家的小女孩,穿著金黃色的布衣裳,梳著兩個歪歪扭扭的小辮,沖著我張開笑臉。她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風里交頭接耳地說話。奶奶說,將野菊花在太陽下晾干了,裝在枕頭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籃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層,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頭,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輕輕地吹一口氣,蒲公英的孩子們就隨秋風飛遠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陰的秋風一
次次將我吹遠了,望不見童年,望不見奶奶,望不見故園。
⑧我很喜歡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話:“文求雅潔,少雕飾,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
“菘”是什么樣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開《詩經》就看見它,原來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農家一個粗衣舊服的小閨女,一日進了學堂,戴眼鏡的老師問她叫什么名字,她說叫丫頭,眾人捂著嘴笑,老師就像隨手給丫頭取了大名“菘”,使得這個水靈靈的小丫頭整個人一下子優雅、端莊起來。秋末,清炒大白菜時配上黃的姜絲和幾絲紅辣椒,盛在青花瓷盤里,分外悅目,爽口宜人。
⑨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幾場秋雨,將天空洗得猶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樹木漸漸落盡繁華,疏朗的枝椏伸向晴空,大自然莊嚴、肅穆的季節來了。
⑩人過了而立之年,才漸漸懂得秋之深的韻味。就好像一個人的文字,年輕時姹紫嫣紅開遍,分外艷麗嫵媚。慢慢年長,才明白“文求雅潔,少雕飾,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時候便開始做減法,簡潔、干凈、純粹。將枝頭的繁華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簡潔不蕪,氣定神閑,沉靜從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鳥飛絕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長天的開闊明朗。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刪繁就簡三秋樹,將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樹,那是生命的另一個境界。
(《最美文》2013 年第 10 期卷首語)
第①段描寫節氣與植物的目的是什么?(3 分)
從表現手法角度對第④段進行賞析。(3 分)
請分析第⑨段畫線句在結構上的作用(3 分)
下列對文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第②段關于《紅樓夢》中襲人名字的聯想意在抒發作者沉醉在花香中的情懷。B.第⑥段引用《詩經》中的詩句意在強調深情樸素的情感會穿越時空成為永恒。C.第⑦段關于幼年采摘蒲公英的回憶是為了突出作者無法回歸故園的悲傷之情。D.第⑧段老師給丫頭取名的聯想意在表明素樸的人生也一樣散發優雅端莊之美。5.聯系全文,從內容和形式兩個角度對結尾畫線句進行賞析。(4 分)
6.有人評價李娟的散文“帶著原生態的青春,有著青草般的鮮美氣息,充滿對世界的童真”;也有人說“李娟寫作太過個人化,過于清淺,格局也不開闊”。對此,你怎么看?請選擇一個角度(如選材、語言
等),談談你的看法。(6 分)
二、表達技巧
【知識梳理】
1.詩歌鑒賞中的情景關系題型及答題思路
情與景,是詩歌創作的兩大要素。古人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孤不自成,兩不相背”(謝榛), “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胡應麟 ) “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 (王夫之) “一切景語皆情語” (王國維), 于是“情景鑒賞”便成了近年高考詩歌鑒賞題的常見考查類型。
題型:鑒賞詩歌思想情感題型
①詩歌怎樣表達作者情感(某種)的?結合詩句進行賞析。
②結合全詩梳理作者情感的變化過程。
③詩人情感變化富有層次,結合詩句加以分析。
概念梳理與答題思路
“情景鑒賞類”試題從結構方面涉及“先情后景”“先景后情”。從抒情方式(間接抒情之情景交融)方面包括: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入景、情景正襯(樂景寫樂情、哀景寫哀情)和情景反襯(樂景寫哀情、哀景寫樂情)
①觸景生情
又稱情因景生、先景后情。人物一開始心情相對平靜,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引起聯想、想象,激起感情,所以稱為“觸景生情”。
②移情入景
又叫緣情寫景,景隨情移。詩人懷著某種感情觀看景物、場景,在其筆下這一景物或場景也染上了某種感彩。
③借景抒情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 通過描寫此景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也就是先寫景,后言情,即景抒情。或即景抒懷, 表達詩人面對自然景象所產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 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④寓情于景
寫景時帶有明顯的主觀感彩。即,從人物物彼時彼地的思想情緒入手,使景物與人物自然貼切地結合在一起。(例如用“殘”“空”“愁”等詞匯來修飾形容詩句中的意象。)
注意:“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這兩個概念很難區分也沒有必要作嚴格的界定。答題時可以說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⑤情、景正襯:是指在詩詞中情和景的關系保持正對應,用美好的景物來抒寫快樂愉悅的心情,而用令人感傷的景致來抒發內心的悲苦之情。
以樂景寫樂情 :
《風人松(題酒肆)》 (宋)俞國寶
一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秋千。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云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 這里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游玩的人帶了坐船游,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游的愉喜。
以哀景寫哀情:
題金陵圖 (唐)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公元 317-589 年)。這六個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時間短暫。六朝以奢侈豪華著名。到唐朝時,六朝已經過去,其豪華已衰敗,因此唐朝詩人到南京吊 古,總是為六朝哀傷感慨。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臺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去不復返,另有一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并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⑥情、景反襯:
以樂景寫哀情:
我國古典詩歌,其所寫景物,有時從對立面的角度反襯心理,利用憂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氣氛之間的矛盾,以樂景寫哀情,卻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 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以哀景寫樂:
無論是詩或曲,都較為少見。這大約是因為,舊時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則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緒高昂的稀有。過多也就未免令人厭膩,乃至形成濫調。因此,“以哀景
寫樂往往卻給人強烈的新鮮感” 2.鑒賞古詩中的表達方式
鑒賞詩歌的“表達方式”,就是針對“記敘”“描寫”“議論”“抒情”進行鑒賞。記敘,是敘述人物經
歷、事件發展和情景的轉換;描寫,是生動、具體、形象地再現某一對象的狀貌和情態;議論,是對景物、事件以及相關的人物命運的態度和評價;抒情,是抒發和表達詩人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
其中描寫與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描寫手法
從空間上:高低、遠近、點面; 從時間上:古今、日夜;
從感官上:視覺、味覺、聽覺、嗅覺,觸覺、感覺/聲音、色彩、形態; 四組概念:正面與側面,動與靜,虛與實,細描(工筆)與白描。
抒情方式
常見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諷今等。
答題步驟
步驟一:指出詩歌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手法的基本特點; 步驟二:結合詩句闡釋表達方試是如何運用的;
步驟三:簡析表達方式對塑造人物形象、表情達意的作用。
【例題精講】
例 1.閱讀下面詩歌,完成練習題。(中等)
阮郎歸·初夏
初夏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就作品中劃線句,聯系下片內容,從情景關系的角度進行賞析。(4 分)
【鞏固練習】
1.閱讀下面的文本,回答問題。(簡單)(8 分)
題沈隱侯八詠樓①
(唐)崔顥
梁日東陽守,為樓望越中。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江靜聞山狖②,川長數塞鴻。登臨白云晚,流恨此遺風。
【注】①八詠樓:南朝沈約所建。②狖:古書上說的一種黑色長尾猴。
下列關于本詩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1 分)
A.從體裁的角度看,本詩是一首古體詩。B.從題材的角度看,本詩是一首山水詩。C.從對仗的角度看,本詩共有兩聯對仗。D.從押韻的角度看,本詩共有五個韻腳。
以下意境的描述適用于本詩的一項是( )。(2 分)
A.深沉雋永 B.意蘊深邃
C.蒼涼遼闊 D.凝重悠遠
全詩是怎樣表現作者的情感的?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賞析。(5 分)
【課堂檢測】
1.閱讀下面文章,完成練習題。(困難)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賞郁達夫
①自從亞里士多德的文學模仿論創定以來,以為詩的起源是根據于模仿本能的學說,到現在還沒有絕跡;論客的富有獨斷性者,甚至于說出“所有的藝術,都是自然的。”雖則說得太獨斷,太籠統;但反過來說,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對于人生,對于藝術,都有絕大的影響,絕大的威力,卻是一件千真萬確的事情;所以欣賞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賞藝術與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變化,實在多而且奇,沒有準備的欣賞者,對于他的美點也許會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單說一個天體罷,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沒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與山的參錯,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園藝,或種植畜牧的產物,如稻麥牛羊飛鳥家畜之類,則僅在一日之中,就有萬千新奇的變化,更不必去說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風、雷、雨、雪的突 變,與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們人類都有一種特性,就是喜新厭舊,每想變更。一碗最珍貴最可口的菜,你若每日吃著,到了后來,也覺得寧愿去換一碗粗肴淡菜來下飯;唯有對于自然,就決不會發生這一種感覺,太陽自東方出來,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們可沒有聽見說有厭看白天晚上的一定輪流而去自殺的人。還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圓,月底全沒有,無論哪一個人,看了月亮,總沒有不喜歡的。自然的偉大, 自然的與人類有不可須臾離的關系,就此一點也可以看出來。
④欣賞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過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習以為常了,雖在欣賞,也沒有欣賞的自覺。更有些人,將自然范圍限制得很小,以為能如此這般的欣賞,自然景物,就盡在他們的囊中了。
⑤我從前有一位同事平時只曉得鉆門路,積私財,以升官發財為惟一的人生樂趣,現在居然位至極品,財積到了幾百萬了,但他惟一娛樂,還是出外則裝學者的假面,回家則翻存在英國銀行里的存折, 對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曉得欣賞,并且還是視若仇敵似的。對于這一種利欲熏心的人,我以為對癥的良藥,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涼散。因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發現,使名利心減淡,使人格凈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極博大、極廣闊的;像上面所說的天地歲時、社會人事,靜而觀 之,無一不是自然,無一不可以資欣賞,但這卻非要悠閑自得,像朱夫子那樣的道學先生才辦得到;至于我們這種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還是上山水佳處去尋生活,較為直截了當。
⑦大抵山水佳處,總是自然景物的美點發揮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覺悟到了他的棲棲一代,獵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覽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發憤而著書。可知我們平時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長的風景聚處,就會得同電光石火一樣,閃耀到我們的性靈上來。
⑧我曾經到過的瀨戶內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蔥欲滴,當時我就只想在四國的海岸做一個半漁半讀的鄉下農民;依船樓而四望,真覺得物我兩忘,生死全空了。后來也登過東海的嶗山,安徽的黃山,更在天臺雁蕩之間,逗留過一段時期,總沒有一次不感到人類的渺小,天地的悠久的。所以要想欣賞自然的人,還是先上山水優秀的地方去訓練耳目,最為適當。
⑨從前有一個贊美美術批評家拉斯肯的人說,他在沒有讀過拉斯肯以前,對于繪畫,猶如瞎子,讀了之后,眼就開了。這話對于高深的藝術品的欣賞,或者是真的,但對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 受,也未必盡然。鄉下愚夫愚婦的千里進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檻栽花,都是欣賞自然的心情的一絲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則但憑我們的直覺,也就盡夠做一個自然景物與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賞者了。
下列對文章的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4 分)
文章從亞里士多德的模仿學說談起,意在引出人生、藝術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觀點,啟發讀者思考人生的意義。
第②段有關自然的描述涉及時間、空間、光線、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觀流轉變幻, 姿態萬千。
作者筆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靈的作用,“清涼散”之喻形象地告誡人們不要因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對自然的欣賞。
本文以吃飯為例表現人類喜新厭舊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檻栽花”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賞自然美,具有生活氣息。
本文談古論今,寫人寫己,由景物而人生,從山水而藝術,緊扣自然與人生的密切關系,行文看似閑
散,實則緊湊有序。
作者認為應該如何欣賞山水及自然景物?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4 分)
文章第⑧段寫“我”在瀨戶內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4 分)
文中說:“欣賞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賞藝術與人生的心情。”請結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談談你對這就話的思考。要求觀點明確,闡述合理,有說服力。(6 分)
①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郁達夫《故都的秋》)
②陶淵明、謝靈運這般人的山水詩那樣的好,是由于他們對自然有一股新鮮發現時身入化境濃酣忘我的趣味;他們隨手寫來,都成妙諦,境與神會,真氣仆人。(宗白華《輪<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
2.閱讀下面詩詞,完成練習題。(中等)
傾杯
【北宋】柳永
鶩落霜洲,雁橫煙渚,分明畫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葦村山驛。何人月下臨風處,起一聲羌笛。離愁萬緒,聞岸草、切切蛩吟如織。
為憶芳容別后,水遙山遠,何計憑鱗翼①。想繡閣深沉,爭知憔悴損、天涯行客。楚峽云歸②,高陽人散,寂寞狂蹤跡。望京國。空目斷、遠峰凝碧。
【注】①鱗翼:即鯉魚、大雁。②用楚王遇巫山神女故事,借指歡樂不再。
1.本詞下闋怎樣抒寫離愁的?請結合具體內容加以賞析。(5 分)
【答案】1.先直寫別后水山遠、書信難達的相思之苦;接著就對面設想,寫佳人深居國房,雖知游子思念自己卻難以體會行客漂流天涯的憔悴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緒:再(借用典故)轉寫自己日前境遇, 抒發遠離往昔歡娛生活的孤獨落寞:最后以景結情,寫遙望京華,查不可見,但見遠峰的一片暗綠色而已,言有盡而意無窮,委婉傳達無盡的惆悵低回之意。
【要點回顧】課堂錯題收集整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
第10講 第七單元重點篇目《故都的秋》預習及拓展
【學習目標 】
理解文中景、物的特點,領會作者的情感。
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諧統一的寫作特點。
學習鑒賞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互動探究 】
秋天,是文人們最常吟詠的對象。同學們能想起那些有關秋的詩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劉禹錫《秋詞》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柳永《雨霖鈴》
上個世紀 30 年代的文人郁達夫也寫秋景抒思秋之情,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景如何?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體味文中的情味。
【知識精講 】
一、第十四課 故都的秋
【知識梳理】
文學文化常識
(1)作家
郁達夫(1896—1945),現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1921 年參與發起成立創造社,出版了新文學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以其“驚人的取材、大膽的描寫”而震動了文壇。1922 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經濟部。回國后參加編輯《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刊物。1923 年起在北京大武昌師范大學等校任教。1927 年 8 月退出創造社。1928 年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并主編《大眾文藝》。1930 年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為發起人之一,并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3 年初加人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懾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間,寫有不少文筆優美的游記。
題解
“故”字,飽藏著眷念熱愛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寫角度。全題點出地點和節令,洗練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題目明確而又深沉。
文章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以情取景,以景顯情,信手寫來情景渾然一體。
整體把握(主旨)
歌德說:“藝術家一旦把握住一個自然對象,那個對象就不再屬于自然了。”對于郁達夫的秋,我們也可以這樣來看待。這是因為,在故都的秋天這一自然對象上,注人了作者的主觀情感。作者自身的氣質、思想、經歷、志趣、情操等,都在描寫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來。
這篇不足兩千字的散文,把北平的秋天所具有的秋景、秋色、秋味活脫脫地勾畫出來。文章通過對故都的秋的洗練、優美的描寫,贊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靜又帶有悲涼的情景,抒發了作者眷念、熱愛故都的真摯感情,從中也流露出作者憂慮、冷落的情懷。
文章結構
全文結構總分總。總寫思秋,分寫繪秋議秋,再總寫戀秋。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采用并列結構,根據“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共有五幅秋景圖:即秋院感秋、秋槐綴秋、秋蟬啼秋、秋雨嘆秋、秋果盛秋;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自然之秋,贊頌北國之秋。首尾照應,回環往復;中部充分展開,酣暢淋漓。
開頭(1—2)寫作者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主體(3—12)中間段落具體描繪故都的秋天景象,并對故都的秋進行議論,贊美北國之秋。
結尾(13—14)與開頭部分呼應,再次強調南國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戀之情。
內容分析
本文題為“故都的秋”,這里的“故都”就是北平,即今天的北京,能否把題目換成"北平的秋天”?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不可以。因為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已侵占東北,虎視中原,此時,作者避居杭州,非常苦悶,他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既指明描寫地點,更有深切眷戀之意,同時,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把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融合在一起,而用“北京”則不足以顯現作者這種向往、眷戀的情愫。
本文的文眼在哪里?它在文章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答:本文的文眼是“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籠罩全文,如同一根銀線將全文貫穿起來。 '
文章的第 1 段便提出文眼,接下去的記敘部分,便緊扣“清”“靜”“悲涼”這一線索,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景物。文中對景物的描繪都是緊緊圍繞“清、靜、悲涼”來寫的,而這也恰恰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作者對于 “林”的形態神韻的著筆,目的在于表達對故都的眷戀與哀婉之情。作者的愛國、愛民與“落寞”“衰弱”的真實感情,融進了故都以至北國的秋中,因而既獨特又平凡。所以說,無論是記敘描寫還是議論抒情,文章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這根主線。
在文中,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來描寫故都的秋?突出了這些景物什么特點?這些景物描寫融入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情趣?
答:作者寫故都的秋選擇的景物:秋晨民居小院所見的“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青天下的“馴鴿”,槐樹葉底 “漏下來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牽牛花”,“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早晨鋪得滿地的槐樹的“落蕊”,被稱做“北國的特產”的衰弱的“秋蟬”,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話秋涼的“都市閑人”,北國的棗子樹和其他鮮果,等等,這些自然景物可概括為“秋花圖”“秋槐圖”“秋蟬圖”“秋雨
圖”“秋果圖”5 幅畫面,體現了故都秋的“清”“靜”“悲涼”。
在作者筆下,古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內外,胡同兩旁,槐樹前后,就在天上、枝頭、嘴邊……從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萬戶的秋姿、秋態、秋聲、秋實、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文化人,也可以看出作者對具有濃厚北國地方特色的人情風物的熱愛與贊美, 對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戀,還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靜、悠閑的生活情趣,及所流露的深沉的憂思與落寞之情。
作者在南國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讓作者思念的是北國的哪些景物?可到了故都,他為什么不著力的寫這些景物,而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反而大寫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呢?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你來寫,你會這樣安排嗎?請大家相互討論交流。
答:最讓作者思念的是北國的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原因:①本文重點談的是秋味,牽牛花、槐蕊、秋雨、秋雨、秋棗更具有代表性;②上述名勝是眾所周知的,想讓在平凡的的大家都了解的事物寫出不平凡的味道;③作者以細小的東西入手,細小的東西都能體現秋的魅力,更不用說那些大家眾所周知的地方了。④作者從身邊事物寫對秋的感覺,更引起共 鳴;⑤游人如織的地方給人的感覺是熱鬧的,如果寫那些地方,就與作者寫本文的“清、靜、悲涼”的特點不吻合了。
寫作手法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
郁達夫身處的社會環境,在他內心投下了憂慮和冷落的陰影,他追求“清”“靜”,并籠罩著淡淡的“悲涼”。 正因如此,他寫的故都的秋,沒有選取富有“暖色”的香山紅葉,沒有選取游人如織的頤和園;而選寫“一椽破屋”,作者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冷色調)的牽牛花,同時還選寫了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聲、秋風秋雨、秋樹等,帶給人以“清”“靜”“悲涼”的故都之秋味。使“物”“我”之間達到完美的交融和統一。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不失為我們學寫情景交融的文章的范例。
語言明白曉暢,簡潔清麗。
課文不用生僻的詞匯,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錘練,認真琢磨,細膩清新的敘寫, 充滿了詩情畫意,展現了優美的畫面,給人以高度的藝術享受,瑯瑯上口。如文中兩段對槐樹和秋雨后描寫: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這兩段文字象輕輕飄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敘述中, 創造了無窮的詩意。這是有動有,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
烘托比照,抑南揚北。
作者在文中運用了烘托比照的手法,抑南揚北,映襯出故都之秋的濃度與特色。如欲說北國之秋, 先道江南的秋是“半開、半醉”的,是溫和的、漸進的,像一杯溫開水,平淡無味,因此南國的秋是大不如北方的。又如結尾處以虛映實,強化了對北國故都之秋的贊美:“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具體來說,“黃酒之與白干”比喻南國之秋秋味平淡,北國之秋秋味濃烈;“稀飯之與饃饃”比喻南國之秋秋味稀薄,北國之秋秋味厚實;“鱸魚之與大蟹”比喻南國之秋秋味柔軟,北國之秋秋味剛強;“黃犬之與駱駝”比喻南國之秋范圍狹小,北國之秋范圍廣大。這樣就把北國之秋的濃烈、厚實、剛強、博大等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例題精講】
例 1.閱讀下面題目,完成練習。(簡單)
故都的秋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 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 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 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 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 贊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 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 Anthology 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于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⒃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 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1.請評析《故都的秋》中的反襯手法。
【答案】1.《故都的秋》多處運用反襯手法。
以淡襯濃:開頭寫北國的秋清、靜、悲涼,用江南的秋賞玩不到十足來反襯;結尾用南國的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反襯北方秋的深味。
以聲襯靜:文中表現北國秋的清、靜,卻寫了各種聲響,有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人聲。
寫北國的秋蟬、秋雨也是用南方的蟬和雨作反襯。
例 2.閱讀下面文章,完成練習。(中等)
沒有秋蟲的地方
葉圣陶
階前看不見一莖綠草,窗外望不見一只蝴蝶,誰說是鵓鴿箱里的生活,鵓鴿未必這樣枯燥無味呢。秋天來了,記憶就輕輕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蟲又要響起來了。”可是一點影響也沒有,鄰舍兒啼人鬧弦歌雜作的深夜,街上輪震石響邪許并起的清晨,無論你靠著枕頭聽,憑著窗沿聽,甚至貼著墻角聽, 總聽不到一絲秋蟲的聲息。并不是被那些歡樂的勞困的宏大的清亮的聲音淹沒了,以致聽不出來,乃是這里根本沒有秋蟲。啊,不容留秋蟲的地方!秋蟲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鄉間,這時候滿耳朵是蟲聲了。白天與夜間一樣地安閑;一切人物或動或靜,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陽光和輕淡的云影覆蓋在場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輕微的涼風看守著整夜,在這境界這時間里唯一足以感動心情的就是秋蟲的合奏。它們高低宏細疾徐作歇,仿佛經過樂師的精心訓練, 所以這樣地無可批評,躊躇滿志。其實它們每一個都是神妙的樂師;眾妙畢集,各抒靈趣,哪有不成人間絕響的呢。
雖然這些蟲聲會引起勞人的感嘆,秋士的傷懷,獨客的微喟,思婦的低泣;但是這正是無上的美的
境界,絕好的自然詩篇,不獨是旁人最歡喜吟味的,就是當境者也感受一種酸酸的麻麻的味道,這種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雋永的。
大概我們所蘄求的不在于某種味道,只要時時有點兒味道嘗嘗,就自詡為生活不空虛了。假若這味道是甜美的,我們固然含著笑來體味它;若是酸苦的,我們也要皺著眉頭來辨嘗它:這總比淡漠無味勝過百倍。我們以為最難堪而極欲逃避的,惟有這個淡漠無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朦的醒不如熱烈的夢,一口苦水勝于一盞白湯,一場痛哭勝于哀樂兩忘。這里并不是說愉快樂觀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湯是罪惡的,狂笑是魔道的;這里只是說有味遠勝于淡漠罷了。
所以蟲聲終于是足系戀念的東西。何況勞人秋士獨客思婦以外還有無量數的人,他們當然也是酷嗜趣味的,當這涼意微逗的時候,誰能不憶起那美妙的秋之音樂
可是沒有,絕對沒有!井底似的庭院,鉛色的水門汀地,秋蟲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們沒有它們的翅膀與大腿,不能飛又不能跳,還是死守在這里。想到“井底”與“鉛色”,覺得象征的意味豐富極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沒有秋蟲的地方與秋蟲集居之處的環境各有什么特點?(不超過 14 個字)(6 分)
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寫秋蟲的叫聲的?(4 分)
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井底”、“鉛色”用什么樣的手法,寫出了作者怎樣的生活環境 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4 分)
下列對文章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 )(4 分)
文章開頭用人不如籠中的鵓鴣來渲染一種枯燥乏味,孤獨凄涼的氣氛,從而奠定了全文的基調。
本文作者通過對秋蟲鳴聲的向往表現出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控訴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感慨連秋蟲都難以存活的現實。
文章深凝之處是道出了作者喜愛秋蟲的原因,道出了生活的哲理,道出了一個熱血青年不甘沉寂的激情。
作者認為生活中的苦味酸味比沒有味道好,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比心如槁木好,從這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絲毫沒有想要歸隱的意思。
本文寫到蟲聲引起秋士傷懷,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寫到落葉引起秋士傷懷,兩篇文章的用意都在強調秋士特別容易傷感。
【答案】1.嘈雜、喧鬧、枯燥無味,令人窒息;輕柔、溫暖、靜謐、安閑。(各寫出三點即可)
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從聲響、音量、節奏、神韻幾方面突出秋蟲鳴聲的和諧豐富,寄托了作者對風清月白、蟲聲唧唧、生機勃勃的真實生活的向往。(相應意思即可)
象征(或比喻)、對比(襯托)。“井底”“鉛色”象征狹小局促單調無味的生活空間和淡漠死板灰暗陰沉的生活狀態,對比襯托出有秋蟲的地方的生機勃勃,表達了作者對淡漠沉寂、枯燥無味生活的厭倦,對充滿生機、真切豐富、自由和諧生活的憧憬。
4.B(“控訴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感慨連秋蟲都難以存活的現實”有誤)、E(“兩篇文章的用意都在強調秋士特別容易傷感”有誤,兩篇文章用意皆不在此。)
【鞏固練習】
1.閱讀下面文章,完成練習題。(困難)
江南的冬景郁達夫
①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總都道圍爐煮茗,或吃涮羊肉,剝花生米,飲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爐, 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而躲在屋里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 因為當這中間,有的蘿卜,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后,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于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么?
③我生長江南,兒時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銘刻特深;雖則漸入中年,又愛上了晚秋,以為秋天正是讀讀書,寫寫字的人的最惠節季,但對于江南的冬景,總覺得是可以抵得過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調,說得摩登些,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
④我也曾到過閩粵,在那里過冬天,和暖原極和暖,有時候到了陰歷的年邊,說不定還不得不拿出紗衫來著;走過野人的籬落,更還看得見許多雜七雜八的秋花!一番陣雨雷鳴過后,涼冷一點;至多也只好換上一件夾衣,在閩粵之間,皮袍棉襖是絕對用不著的;這一種極南的氣候異狀,并不是我所說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國的長春,是春或秋的延長。
⑤江南的地質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得住植物;因而長江一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 敗,紅時也有時候會保持得三個月以上的生命。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則紅葉落后,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后,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歲時的肅殺,并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總馬上會來”的詩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體會得出。
⑥說起了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與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異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決不會有享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我不知道德國的冬天,比起我們江浙來如何,但從許多作家的喜歡以 Spaziergang 一字來做他們的創造題目的一點看來,大約是德國南部地方,四季的變遷,總也和我們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說十九世紀的那位鄉土詩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 1843—1918)罷,他用這一個“散步”做題目的文章尤其寫得多,而所寫的情形,卻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國江浙的山區地方來適用的。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濱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 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道的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丫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
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 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后的景況。“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盡是江南人,但假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
……
⑨窗外的天氣晴朗得象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實踐,這一種無聊的雜文,我也不再想寫下去了,還是拿起手杖,擱下紙筆,上湖上散散步罷!
題為《江南的冬景》,但為什么第①段卻細致地描寫了北國冬天的趣味?(3 分)
第⑤段描寫花草多從什么角度切入?其作用是什么?(3 分)
請對第⑦段中的畫線句的動詞進行賞析。(3 分)
第⑧段借用了前人的詩句來描寫江南的冬,請說出這樣用的好處。(3 分)
對上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6 分)
第②段畫線的句子生動地展現了江南冬天生機活力。
閩粵之地的冬天和暖如春,與北國冬天形成對比,突出了北國冬天的寒冷。C.第⑤段中的“莫名其妙”一詞說明了江南冬天氣候神秘變化不定。
D.在作者看來江南冬天迷人之處不僅在于其景,還在于其能讓人領悟到灑脫的人生境界。
E.文章語調舒緩,有如江南冬天的悠閑;語言清新新、自然,和江南,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F.文章雖是寫景,但不乏直抒胸臆之處,與《故都的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試比較本文與郁達夫另一篇散文作品《故都的秋》在景與情兩方面的特點。(4 分)
《江南的冬景》
景: 情:
《故都的秋》
景: 情:
【答案】1.通過對北國冬天的描繪襯托出江南冬天與之不同的充滿獨特生氣的可愛之處。(3 分)
從花草的色彩角度切人。文中用“紅”、“白”、“儲色”和“綠”來描繪江南冬季花草的景象,表現江南的冬季所具有的鮮艷的色彩和生氣,以此表達作者對其喜悅和熱愛之情。(3 分)
“灑”、“加”、“泊”、“添”、“畫”幾個動詞都帶有主動性,都緊扣著“冬日農村畫”展開。與其寫的江南冬天的實景,倒不如說描繪一幅江南冬天農村的圖畫。而動詞后面所跟的賓語,如“烏篷小船”、“喧嘩的酒客”和“月暈”等等,都體現出江南冬天的閑適,以此寄托作者灑脫的人生境界。所以,這幾個動詞勾勒出的是一幅富有深意的江南冬景圖。(3 分)
借用前人的詩句來描繪江南的雪景更含蓄而富有詩意,更能體現江南雪景的美好,也使整篇文章在描寫江南景色中手法更富有變化。(3 分)
B、C ( 6 分)
《江南的冬景》景:明朗、充滿生氣;情:愉悅(喜悅、舒暢)。
《故都的秋》景:清、靜、悲涼;情:對故都秋的喜愛(淡淡的憂傷)。(4 分)
2.閱讀下面文章,完成練習題。(中等)
秋漸深李娟
①秋天來了,秋分一過,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滿地。樹葉、草尖上都挑著顆顆晶亮的露珠。節氣和植物,猶如一對戀人,配合得默契貼心,情投意合。他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溫柔的姿勢,她都已心領神會。
②桂花開了,細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從樹下走過,落花細細香滿衣。起風的夜里,花香伴著蟲鳴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進窗來,花香襲人。忽然想起《紅樓夢》中寶玉的丫鬟也叫襲人。賈政責問是誰取了這么一個鬼精的名字,寶玉說,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詩“花氣襲人知晝暖”,所以就給她取名襲人。夕月一彎的秋夜,枕著陣陣花香入眠,無限花香染夢境。
③午后,走進寂靜的山林,手里攜一本德富蘆花的《自然與人生》,他寫道:“走在山間小路上,芒草,萱草牽吾衣,著實可愛。”我仿佛和他一同走進秋的深處。樹上的葉子漸漸凋零,每一棵樹變得疏朗透明起來。金黃的,褐色的葉子鋪滿樹下,如同厚厚的花毯。遠遠的看見一棵樹,擎著深紅的樹冠, 枝椏上挑著顆顆閃亮的紅星星,走進了細看,原來是一樹紅燈籠似的柿子。
④櫸樹的葉子一日日紅了,細細密密的紅葉像一葉小舟,駛向秋之深處。踩著沙沙的落葉,偶然會聽見咕嚕咕嚕石子落地的聲響,其實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椏上蹲著幾只斑斕的鳥兒,坐在枝頭陽光下說著悄悄話,讓人想到“林靜鳥談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風襲來,秋深露重,它們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
⑥艾草枯黃了,靜靜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時,人們將它一叢叢抱回家,捆綁好立在家門前,或是用艾葉熬了水給孩子洗澡,等到夏天來了,孩子不會招蚊蟲叮咬。《詩經》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原來艾草是伴著愛情從千年前的詩歌中向我一步步走來。那位布衣詩人走在山野間, 看見青青的艾葉隨手拈來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詩句隨風飄遠了,落在《詩經》的泥土中,開出了深情、樸素的花朵,流傳了千年。
⑦幼年時在鄉下,秋意正濃的時候,奶奶帶著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叢叢野菊花如鄰家的小女孩,穿著金黃色的布衣裳,梳著兩個歪歪扭扭的小辮,沖著我張開笑臉。她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風里交頭接耳地說話。奶奶說,將野菊花在太陽下晾干了,裝在枕頭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籃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層,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頭,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輕輕地吹一口氣,蒲公英的孩子們就隨秋風飛遠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陰的秋風一次次將我吹遠了,望不見童年,望不見奶奶,望不見故園。
⑧我很喜歡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話:“文求雅潔,少雕飾,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
“菘”是什么樣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開《詩經》就看見它,原來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農家一個粗衣舊服的小閨女,一日進了學堂,戴眼鏡的老師問她叫什么名字,她說叫丫頭,眾人捂著嘴笑,老師就像隨手給丫頭取了大名“菘”,使得這個水靈靈的小丫頭整個人一下子優雅、端莊起來。秋末,清炒大白菜時配上黃的姜絲和幾絲紅辣椒,盛在青花瓷盤里,分外悅目,爽口宜人。
⑨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幾場秋雨,將天空洗得猶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樹木漸漸落盡繁華,疏朗的枝椏伸向晴空,大自然莊嚴、肅穆的季節來了。
⑩人過了而立之年,才漸漸懂得秋之深的韻味。就好像一個人的文字,年輕時姹紫嫣紅開遍,分外艷麗嫵媚。慢慢年長,才明白“文求雅潔,少雕飾,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時候便開始做減法,簡潔、干凈、純粹。將枝頭的繁華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簡潔不蕪,氣定神閑,沉靜從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鳥飛絕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長天的開闊明朗。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刪繁就簡三秋樹,將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樹,那是生命的另一個境界。
(《最美文》2013 年第 10 期卷首語)
第①段描寫節氣與植物的目的是什么?(3 分)
從表現手法角度對第④段進行賞析。(3 分)
請分析第⑨段畫線句在結構上的作用(3 分)
下列對文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第②段關于《紅樓夢》中襲人名字的聯想意在抒發作者沉醉在花香中的情懷。B.第⑥段引用《詩經》中的詩句意在強調深情樸素的情感會穿越時空成為永恒。C.第⑦段關于幼年采摘蒲公英的回憶是為了突出作者無法回歸故園的悲傷之情。D.第⑧段老師給丫頭取名的聯想意在表明素樸的人生也一樣散發優雅端莊之美。5.聯系全文,從內容和形式兩個角度對結尾畫線句進行賞析。(4 分)
6.有人評價李娟的散文“帶著原生態的青春,有著青草般的鮮美氣息,充滿對世界的童真”;也有人說“李娟寫作太過個人化,過于清淺,格局也不開闊”。對此,你怎么看?請選擇一個角度(如選材、語言
等),談談你的看法。(6 分)
【答案】1(. 2 分)引出下文秋漸深時植物呈現的不同風貌,奠定全文清新自然的感情基調。(評分要點:
“引出下文植物的不同風貌”1 分;“奠定全文清新自然的感情基調”或者“表達作者細致喜悅的情感”1 分。)
2.(3 分)以動寫靜,刻畫了秋天的靜謐自然,表現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的喜悅之情,突出了作者敏感細膩的情懷。(評分要點:“以動寫靜”1 分;“刻畫秋天的靜謐”1 分;“表現了作者的喜悅之情”或“突出作者敏感細膩的情懷”1 分。)
3.(3 分)承上啟下:(1 分)呼應③④段寫樹的內容,概括了秋季樹木的變化姿態,突出了“秋漸深”的主題;(1 分)引出下文的人生感懷。(1 分)
4.(3 分)C
5.(4 分)形式:結構上,卒章顯志;修辭上,使用比喻(或者“移用”),將人生和文字的簡單純凈比成“秋天里的一棵樹”,形象生動,富有想象力。(2 分)內容:無論是為文還是為人,都應該像秋天的樹一樣,褪盡繁華絢麗,追求簡單、純凈,如此,方能成就生命的超拔脫俗,也才會有開闊明朗的生命境界。(2 分)
6.(6 分)示例一:李娟的散文以小見大,在樸素自然的娓娓敘述中反映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感受。比如作者筆下的“細密的櫸樹紅葉”“相依相偎的稻草”“精致的晚菘”,無一不是慣常的生活化的事物,卻又無不充溢了生活的溫情,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姿態。(選材角度)
示例二:李娟的散文淺白顯豁,援引材料雖多,但缺乏對生活的提煉和思考,顯得格局不夠開闊。花開花落、新陳代謝本是自然常態,作者卻只從樹葉的凋零飄墜中尋求對生活的感悟,未免有些局促逼仄。
(選材角度)
示例三:李娟的散文語言簡潔樸素,細膩生動。比如將節氣和植物比成一對戀人,富有情趣;而寫收割后的稻草依偎在一起取暖,則又非常富有生活氣息——這些細膩的描寫,顯示了作者簡潔純粹、沉靜從容的創作觀和生活態度。(語言角度)
示例四:李娟的散文語言平白如話,過于生活化,缺少咀嚼和回味的空間,彰顯了作者的視野不夠開闊,有些小眾化。(語言角度)
(評分要點:無論是選材還是語言,要明確體現出評價的角度 2 分;觀點、解說 2 分;能夠結合文中的
具體材料闡述 2 分。)
二、表達技巧
【知識梳理】
1.詩歌鑒賞中的情景關系題型及答題思路
情與景,是詩歌創作的兩大要素。古人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孤不自成,兩不相背”(謝榛), “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胡應麟 ) “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 (王夫之) “一切景語皆情語” (王國維), 于是“情景鑒賞”便成了近年高考詩歌鑒賞題的常見考查類型。
題型:鑒賞詩歌思想情感題型
①詩歌怎樣表達作者情感(某種)的?結合詩句進行賞析。
②結合全詩梳理作者情感的變化過程。
③詩人情感變化富有層次,結合詩句加以分析。
概念梳理與答題思路
“情景鑒賞類”試題從結構方面涉及“先情后景”“先景后情”。從抒情方式(間接抒情之情景交融)方面包括: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入景、情景正襯(樂景寫樂情、哀景寫哀情)和情景反襯(樂景寫哀情、哀景寫樂情)
①觸景生情
又稱情因景生、先景后情。人物一開始心情相對平靜,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引起聯想、想象,激起感情,所以稱為“觸景生情”。
②移情入景
又叫緣情寫景,景隨情移。詩人懷著某種感情觀看景物、場景,在其筆下這一景物或場景也染上了某種感彩。
③借景抒情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 通過描寫此景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也就是先寫景,后言情,即景抒情。或即景抒懷, 表達詩人面對自然景象所產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 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④寓情于景
寫景時帶有明顯的主觀感彩。即,從人物物彼時彼地的思想情緒入手,使景物與人物自然貼切地結合在一起。(例如用“殘”“空”“愁”等詞匯來修飾形容詩句中的意象。)
注意:“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這兩個概念很難區分也沒有必要作嚴格的界定。答題時可以說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⑤情、景正襯:是指在詩詞中情和景的關系保持正對應,用美好的景物來抒寫快樂愉悅的心情,而用令人感傷的景致來抒發內心的悲苦之情。
以樂景寫樂情 :
《風人松(題酒肆)》 (宋)俞國寶
一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秋千。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云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 這里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游玩的人帶了坐船游,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游的愉喜。
以哀景寫哀情:
題金陵圖 (唐)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公元 317-589 年)。這六個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時間短暫。六朝以奢侈豪華著名。到唐朝時,六朝已經過去,其豪華已衰敗,因此唐朝詩人到南京吊 古,總是為六朝哀傷感慨。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臺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去不復返,另有一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并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⑥情、景反襯:
以樂景寫哀情:
我國古典詩歌,其所寫景物,有時從對立面的角度反襯心理,利用憂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氣氛之間的矛盾,以樂景寫哀情,卻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 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以哀景寫樂:
無論是詩或曲,都較為少見。這大約是因為,舊時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則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緒高昂的稀有。過多也就未免令人厭膩,乃至形成濫調。因此,“以哀景
寫樂往往卻給人強烈的新鮮感” 2.鑒賞古詩中的表達方式
鑒賞詩歌的“表達方式”,就是針對“記敘”“描寫”“議論”“抒情”進行鑒賞。記敘,是敘述人物經
歷、事件發展和情景的轉換;描寫,是生動、具體、形象地再現某一對象的狀貌和情態;議論,是對景物、事件以及相關的人物命運的態度和評價;抒情,是抒發和表達詩人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
其中描寫與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描寫手法
從空間上:高低、遠近、點面; 從時間上:古今、日夜;
從感官上:視覺、味覺、聽覺、嗅覺,觸覺、感覺/聲音、色彩、形態; 四組概念:正面與側面,動與靜,虛與實,細描(工筆)與白描。
抒情方式
常見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諷今等。
答題步驟
步驟一:指出詩歌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手法的基本特點; 步驟二:結合詩句闡釋表達方試是如何運用的;
步驟三:簡析表達方式對塑造人物形象、表情達意的作用。
【例題精講】
例 1.閱讀下面詩歌,完成練習題。(中等)
阮郎歸·初夏
初夏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就作品中劃線句,聯系下片內容,從情景關系的角度進行賞析。(4 分)
【答案】劃線句子細致地描繪了水花四濺(在荷葉上),水珠圓潤晶瑩(2 分),融情于景真切地展現了主人公輕快、喜悅的心情(2 分)。
【鞏固練習】
1.閱讀下面的文本,回答問題。(簡單)(8 分)
題沈隱侯八詠樓①
(唐)崔顥
梁日東陽守,為樓望越中。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江靜聞山狖②,川長數塞鴻。登臨白云晚,流恨此遺風。
【注】①八詠樓:南朝沈約所建。②狖:古書上說的一種黑色長尾猴。
下列關于本詩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1 分)
A.從體裁的角度看,本詩是一首古體詩。B.從題材的角度看,本詩是一首山水詩。C.從對仗的角度看,本詩共有兩聯對仗。D.從押韻的角度看,本詩共有五個韻腳。
以下意境的描述適用于本詩的一項是( )。(2 分)
A.深沉雋永 B.意蘊深邃 C.蒼涼遼闊 D.凝重悠遠
全詩是怎樣表現作者的情感的?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賞析。(5 分)
【答案】(1)(1 分) C
(2)(2 分) C D (答 C, 2 分;答 D,1 分)
(3)(5 分)首聯點明八詠樓的由來;頷聯“明月在”與“古人空”形成對比,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歷史變化,抒發時空變遷、物是人非的感慨;頸聯以聲襯寂,視聽結合,描繪登臨八詠樓所見環境的幽靜開闊及引發內心的傷感;尾聯由景入情,直抒胸臆,表達當下古人遺風缺失的遺憾之情。
1.閱讀下面文章,完成練習題。(困難)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賞郁達夫
①自從亞里士多德的文學模仿論創定以來,以為詩的起源是根據于模仿本能的學說,到現在還沒有絕跡;論客的富有獨斷性者,甚至于說出“所有的藝術,都是自然的。”雖則說得太獨斷,太籠統;但反過來說,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對于人生,對于藝術,都有絕大的影響,絕大的威力,卻是一件千真萬確的事情;所以欣賞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賞藝術與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變化,實在多而且奇,沒有準備的欣賞者,對于他的美點也許會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單說一個天體罷,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沒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與山的參錯,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園藝,或種植畜牧的產物,如稻麥牛羊飛鳥家畜之類,則僅在一日之中,就有萬千新奇的變化,更不必去說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風、雷、雨、雪的突 變,與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們人類都有一種特性,就是喜新厭舊,每想變更。一碗最珍貴最可口的菜,你若每日吃著,到了后來,也覺得寧愿去換一碗粗肴淡菜來下飯;唯有對于自然,就決不會發生這一種感覺,太陽自東方出來,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們可沒有聽見說有厭看白天晚上的一定輪流而去自殺的人。還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圓,月底全沒有,無論哪一個人,看了月亮,總沒有不喜歡的。自然的偉大, 自然的與人類有不可須臾離的關系,就此一點也可以看出來。
④欣賞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過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習以為常了,雖在欣賞,也沒有欣賞的自覺。更有些人,將自然范圍限制得很小,以為能如此這般的欣賞,自然景物,就盡在他們的囊中了。
⑤我從前有一位同事平時只曉得鉆門路,積私財,以升官發財為惟一的人生樂趣,現在居然位至極品,財積到了幾百萬了,但他惟一娛樂,還是出外則裝學者的假面,回家則翻存在英國銀行里的存折, 對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曉得欣賞,并且還是視若仇敵似的。對于這一種利欲熏心的人,我以為對癥的良藥,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涼散。因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發現,使名利心減淡,使人格凈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極博大、極廣闊的;像上面所說的天地歲時、社會人事,靜而觀 之,無一不是自然,無一不可以資欣賞,但這卻非要悠閑自得,像朱夫子那樣的道學先生才辦得到;至于我們這種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還是上山水佳處去尋生活,較為直截了當。
⑦大抵山水佳處,總是自然景物的美點發揮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覺悟到了他的棲棲一代,獵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覽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發憤而著書。可知我們平時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長的風景聚處,就會得同電光石火一樣,閃耀到我們的性靈上來。
⑧我曾經到過的瀨戶內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蔥欲滴,當時我就只想在四國的海岸做一個半漁半讀的鄉下農民;依船樓而四望,真覺得物我兩忘,生死全空了。后來也登過東海的嶗山,安徽的黃山,更在天臺雁蕩之間,逗留過一段時期,總沒有一次不感到人類的渺小,天地的悠久的。所以要想欣賞自然的人,還是先上山水優秀的地方去訓練耳目,最為適當。
⑨從前有一個贊美美術批評家拉斯肯的人說,他在沒有讀過拉斯肯以前,對于繪畫,猶如瞎子,讀了之后,眼就開了。這話對于高深的藝術品的欣賞,或者是真的,但對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 受,也未必盡然。鄉下愚夫愚婦的千里進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檻栽花,都是欣賞自然的心情的一絲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則但憑我們的直覺,也就盡夠做一個自然景物與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賞者了。
下列對文章的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4 分)
文章從亞里士多德的模仿學說談起,意在引出人生、藝術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觀點,啟發讀者思考人生的意義。
第②段有關自然的描述涉及時間、空間、光線、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觀流轉變幻, 姿態萬千。
作者筆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靈的作用,“清涼散”之喻形象地告誡人們不要因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對自然的欣賞。
本文以吃飯為例表現人類喜新厭舊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檻栽花”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賞自然美,具有生活氣息。
本文談古論今,寫人寫己,由景物而人生,從山水而藝術,緊扣自然與人生的密切關系,行文看似閑
散,實則緊湊有序。
作者認為應該如何欣賞山水及自然景物?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4 分)
文章第⑧段寫“我”在瀨戶內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4 分)
文中說:“欣賞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賞藝術與人生的心情。”請結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談談你對這就話的思考。要求觀點明確,闡述合理,有說服力。(6 分)
①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郁達夫《故都的秋》)
②陶淵明、謝靈運這般人的山水詩那樣的好,是由于他們對自然有一股新鮮發現時身入化境濃酣忘我的趣味;他們隨手寫來,都成妙諦,境與神會,真氣仆人。(宗白華《輪<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答案】1.A、C
①留意自然的豐富與變化,做有準備的欣賞者。②不為世俗所累,主動尋訪山水佳處。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賞自然。
①生動表現物我兩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偉大;②以個人體驗進一步印證山水佳處對心靈的陶冶作 用,親切自然,更具有說服力;③上承古人游覽經歷,下與登臨嶗山等相呼應,行文詳略有致,富于變化。
示例一:這句話點明了自然山水與藝術、人生的緊密關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會影響藝術與人生; 而對待藝術與人生的態度,同樣會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淵明、謝靈運等人,能發現自然的美好,忘卻塵世的煩憂,因而寫出“悠然見南山”“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等清新自然的詩行。郁達夫
《故都的秋》中寫“掃帚的絲紋”,細膩、清閑卻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為點染上他獨特的情緒色彩,具有生命的氣息。
示例二:欣賞山水自然的心情與欣賞藝術、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為藝術與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 人對于山水自然的欣賞態度也恰恰是人對于人生與藝術的態度。能認識山水與自然的美好、博大與威力的人,對于藝術與人生才能獲得超越世俗的認識,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樣領悟人生,尋求精神價值的實現,才能像陶淵明、謝靈運、郁達夫那樣在山水自然的流連忘返中物我兩忘,寫出“境與神會,真氣仆人”的佳作。
2.閱讀下面詩詞,完成練習題。(中等)
傾杯
【北宋】柳永
鶩落霜洲,雁橫煙渚,分明畫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葦村山驛。何人月下臨風處,起一聲羌笛。離愁萬緒,聞岸草、切切蛩吟如織。
為憶芳容別后,水遙山遠,何計憑鱗翼①。想繡閣深沉,爭知憔悴損、天涯行客。楚峽云歸②,高陽人散,寂寞狂蹤跡。望京國。空目斷、遠峰凝碧。
【注】①鱗翼:即鯉魚、大雁。②用楚王遇巫山神女故事,借指歡樂不再。
1.本詞下闋怎樣抒寫離愁的?請結合具體內容加以賞析。(5 分)
【答案】1.先直寫別后水山遠、書信難達的相思之苦;接著就對面設想,寫佳人深居國房,雖知游子思念自己卻難以體會行客漂流天涯的憔悴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緒:再(借用典故)轉寫自己日前境遇, 抒發遠離往昔歡娛生活的孤獨落寞:最后以景結情,寫遙望京華,查不可見,但見遠峰的一片暗綠色而已,言有盡而意無窮,委婉傳達無盡的惆悵低回之意。
【要點回顧】課堂錯題收集整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足县| 尉氏县| 普宁市| 罗源县| 辉南县| 五寨县| 增城市| 库伦旗| 合山市| 洛川县| 舞钢市| 颍上县| 荔波县| 长春市| 宣威市| 苏尼特左旗| 怀安县| 满城县| 新安县| 酒泉市| 湖北省| 贡觉县| 汝城县| 尼勒克县| 博爱县| 天峨县| 炎陵县| 西平县| 德安县| 玉山县| 卢氏县| 海口市| 南丰县| 苏尼特右旗| 克东县| 墨竹工卡县| 天台县| 吉隆县| 屏边| 扎兰屯市| 许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