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講:第七單元重點篇目《赤壁賦》(教師版+學(xué)生版) 2022年新高一語文暑假銜接講義(統(tǒng)編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講:第七單元重點篇目《赤壁賦》(教師版+學(xué)生版) 2022年新高一語文暑假銜接講義(統(tǒng)編版)

資源簡介

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
第11講 第七單元重點篇目《赤壁賦》預(yù)習(xí)及練習(xí)
【學(xué)習(xí)目標 】
理解詞語、句意,背誦全文,默寫、積累名句。
通過誦讀,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和“賦”的韻味。
理解文中對人生意義的議論,揣摩體味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多元解讀 】
關(guān)于蘇軾,我們之前學(xué)過《記承天寺夜游》《水調(diào)歌頭》,今天,我們就來學(xué)習(xí)一篇新文章《赤壁賦》。
【知識精講 】
一、第十六課 《赤壁賦》
【知識梳理】
1.文學(xué)文化常識
生平簡介:蘇軾,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 洵、弟蘇轍在文學(xué)史上被稱為“三蘇”。嘉祐進士。宋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謗訕朝廷”之罪貶謫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最后北還,病死常州。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蘇軾在詩文、書畫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散文方面,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方面,題材廣泛, 內(nèi)容豐富。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很有影響。
主要作品:作品集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散文名篇有《赤壁賦》《石鐘山記》等,詩歌有
《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詞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2.整體把握 主旨
本文寫的是作者與客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表現(xiàn)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悵苦悶和抑郁心情,同時也顯示出作者自我解脫的曠達胸襟。
寫作手法
本文有何藝術(shù)特色?請簡述之。
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
寫景、敘事、抒情、議論,巧妙結(jié)合,使客觀的生活圖景和主觀的辱想感情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創(chuàng)造出一種抒情意味極濃的清新自然的藝術(shù)境界。賦中先通過清風(fēng)的徐來、氷波的不興,參透了歡快之情, 接著敘寫了對思慕之人的懷念,描繪了陣陣悲涼的簫聲,傳達出不可名狀的哀傷。以主客問答的形式揭示了哀傷的原因,最后秦中進行議論,從哲理的角度闡述了自己對人生及宇宙的看法,從思想上得到了解脫。
結(jié)構(gòu)嚴謹,過渡自然
作者把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見所聞所感,通過感情的線索,有機地組合成文。不管是事件的敘 述、景物的描寫,還是感情的抒發(fā),或?qū)θ松淖h論,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為基點來構(gòu)思的: 先寫泛舟夜游,飽嘗秋景,是樂;次寫放歌聽簫,吊古傷今,由樂轉(zhuǎn)悲,再寫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寫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以至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線索是“樂一悲一喜”,其間過渡自然,聯(lián)系緊密,天衣無縫。
想象豐富、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這篇文章,作者不僅寫眼前之景,還寫歷史之事,不僅寫景物的特點,還寫其富含的巧理,人與自然的融合體現(xiàn)了想象豐富的特點。作者用語不僅氣勢豪邁,而且善于取譬。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
“其聲嗚鳴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聽覺和視覺。
本文在體裁上的特色是什么?
這篇文章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它融詩、賦、文為一體,或敘事,或抒情,或議論,各因其情理所宜而運用自如。如敘事,則簡潔清晰,歷歷在目;寫景,則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則情思幽眇, 淋漓盡致;議論,則即景生論,寓說理于景物描寫之中,賦予抽象道理以具體形象,生動感人。行文有整有散,錯落有致,揮灑自如,猶如行云流水,極盡變化,既有整飭之美,又有通達流轉(zhuǎn)之妙。兼于偶句中用韻貼切,轉(zhuǎn)換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
“美人”而不得見的張惘、失意的胸懷。聲調(diào)鏗鏘和諧,增強了文章的音樂美。其中,采用的主客問答的方式,雖然沿襲漢賦,但并不像漢賦那樣板重,而是運用得十分靈活巧妙,足以表現(xiàn)作者的內(nèi)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變化,整篇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詩情畫意俱現(xiàn)。
內(nèi)容分析
(1)文章第 1 段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美在何處?
文章第 1 段寫了蘇軾泛舟赤壁之下見到的景物。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fēng)徐徐吹拂,一葉扁舟,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澈,又朦朧如夢境一般。這段描寫蘊涵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就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度,使人沉醉在山水風(fēng)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lǐng)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
(2)蘇軾借客之口流露出的悲情與他的豪放風(fēng)格是否矛盾?
不矛盾。客人的回答,正是蘇軾自己變著黃州后的苦悶與迷茫的寫照。雖然他借客人之口表達了
自己的感情,但醉溫之意并不是宣揚這種悲觀論調(diào),而是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于無意的悲觀,表達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他的精神世界也因此轉(zhuǎn)向了一個更新的、更開闊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的感情與蘇軾一貫的豪放風(fēng)格并不矛盾。
(3)本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
作者成功運用了主客問答的方式,使行文結(jié)構(gòu)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層層展現(xiàn)、深層揭示。
第 2 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惆悵、失意的胸懷。客人洞簫一曲,“倚歌而和之”,凄切婉轉(zhuǎn),其悲涼低回的音調(diào)感人至深, 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zhuǎn)入悲涼,文脈也因之曲折流轉(zhuǎn),曲流中躍起浪花。
第 3 段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shè)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故事作答,文理轉(zhuǎn)折自然。客人連用了三個問句,這三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客人的回答表現(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里作者借客人乏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 4 段蘇軾針對客人的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也是寬慰自己。這里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傾向于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裕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對人生有大視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今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申說。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從此更開闊,文章再涌波瀾。
第 5 段寫客人聽了作者的一番話后,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yīng)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進入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這里的景和情猶如長江在經(jīng)歷了蜿蜒曲折、波涌浪疊、驚濤拍岸之后,匯入大海。
(4)本文從什么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
從“變與不變”的角度說明。從變的角度說,天地萬物都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江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亮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說,“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以水和月為喻的一段議論,從中可以看出佛教禪宗對蘇軾的影響。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體的人類又同宇宙一禪是永恒存在的。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作者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大自然是座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了 “樂”上來。
一詞多義:

往 縱一葦之所如
像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
于,介詞
在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從 月出于東山之上
在 徘徊于斗牛之間
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給 托遺響于悲風(fēng)

定語后置的標志詞 凌萬頃之茫然音節(jié)助詞,無義 扣舷而歌之
代詞,指“歌” 倚歌而和之
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哀吾生之須臾這 歌窈窕之章
的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去,到 縱一葦之所如
而,連詞
表承接 羽化而登仙表修飾 扣舷而歌
表并列 侶魚蝦而友麋鹿
表轉(zhuǎn)折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表順承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助詞,……的樣子 其聲嗚嗚然代詞,這樣 何為其然也

助詞,……的樣子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
用在句末,表示疑問,嗎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助詞,無義 郁乎蒼蒼

代詞,這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與“且”連用,再說 且夫天地之間5.詞類活用:
名作動
歌窈窕之章:歌,吟誦扣舷而歌之:歌,唱 下江陵:下,攻下
順流而東也:東,向東進軍
名作狀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向南西望夏口:西,向西
東望武昌:東,向東
名詞的意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把……當(dāng)做伴侶;友,把……當(dāng)做朋友
形作動
肴核既盡:盡,吃完 方其破荊州:破,攻破
不知東方之既白:白,顯出白色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正襟危坐:正,使……端正
使動用法
舞幽壑之潛蛟:舞,使……舞動泣孤舟之嫠婦:泣,使……哭泣
動詞的為動用法
哀吾生之須臾:哀,為……哀傷
通假字:
舉酒屬客舉匏樽以相屬(屬,通“囑”,勸酒,勸請 )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通“憑”,乘)
山川相繆(繆,通“繚”,連結(jié)、盤繞)
杯盤狼籍(籍,通“藉”,凌亂)
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
扣舷而歌之(扣,通“叩”,敲打)
特殊句式
判斷句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是……也)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此非……)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非……) 固一世之雄也(固……也)
省略句
省略主語:(蘇軾)舉酒屬客
省略介詞:擊空明兮溯(于)流光
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被)
定語后置句
客有吹洞簫者(名+……者) 凌萬頃之茫然(名+形)
賓語前置句
何為其然也?(疑問詞,為何) 而今安在哉?(疑問詞,在安) 而又何羨乎(疑問詞,羨何)
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主謂倒裝
渺渺兮予懷(形+語氣詞+名)
【例題精講】
例 1.下列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簡單)
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B.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C.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D.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解答】這段文字句式整齊,多用頂真語句。可在把握大意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虛詞和句式斷句。
【答案】D
例 2.下列句子與“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簡單)
A.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C.托遺響于悲風(fēng)
D.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
【解答】D 項和例句都是被動句式。D 項格式是“……見……于”,例句格式是“……于……”。其他都是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答案】D
例 3.下列句中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簡單)
A.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泛:漂浮。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繆:繚、盤繞。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曾經(jīng)。
【解答】D 項,曾:竟、簡直。
【答案】D
例 4.下列句子從修辭手法看,不是對偶的一項是( )(簡單)
A.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B.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C.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D.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解答】C 項,“天地”與“一粟”從搭配角度看不對應(yīng)。
【答案】C
例 5.下列句中的“乎”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簡單)
①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 ②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③相與枕藉乎舟中 ④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答】①④都是形容詞詞尾,……的樣子。②表疑問語氣;③相當(dāng)于介詞“于”,表處所。
【答案】C
例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34 分)(中等)
后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 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fēng)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于是攜酒與魚,復(fù)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①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 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翩仙,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選自《中國古代散文精粹類編》,有刪改)
【注】'①馮夷:水神。
對下列句中劃線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3 分)( ) A.是歲十月之望 是:這
今者薄暮 薄:接近
已而嘆曰 已而:不久
披蒙茸,踞虎豹 披:穿
下列各句中,畫線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 分)( )
A.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B.予乃攝衣而上
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C.攀棲鶻之危巢 以待子不時之須 D.蓋二客不能從焉聽其所止而休焉
下列對選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的是初冬之景,而《赤壁賦》寫的則是“清風(fēng)徐來, 水波不興”的初秋之景。
《赤壁賦》中,作者以主客問答的形式發(fā)表議論,《后赤壁賦》則用道士化鶴的故事抒發(fā)超脫的情懷,寫的都是舟中發(fā)生的實事。
作者在散步時為“月白風(fēng)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興,而泛舟赤壁;后舍舟登山,游山后又登舟, 過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文中道士化鶴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融入大自然的曠達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0 分)
①霜露既降,木葉盡脫。(5 分)
②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7 分)
③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8 分)
蘇軾夜游赤壁時情感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請簡要概括。(5 分)
【答案】(1)答案:D 解析:披:分開,劈開。
答案:C
解析:A 項,助詞,用于形容詞后;介詞,相當(dāng)于“于”。B 項,連詞,表修飾;連詞,表順承。C 項, 都是結(jié)構(gòu)助詞,“的”。D 項,代詞,代“我”;兼詞,相當(dāng)于“于此”。
答案:B
解析:《后赤壁賦》寫的并不“都是舟中發(fā)生的實事”。
答案:①這時霜露已經(jīng)降下,樹葉全都脫落了。(關(guān)鍵詞“既”“脫”)
②才相隔多少日子,江景山色已變得認不出來了!(關(guān)鍵詞“曾”“日月”“幾何”)
③昨天夜晚,邊飛邊叫著從我這里經(jīng)過的,不就是你嗎?(關(guān)鍵詞“疇昔”“過”“非”)
答案示例:蘇軾夜游赤壁時的情感變化為:對赤壁之景舊顏不再的感嘆—登越險境之興奮激動— 在大自然的博大面前感到自身渺小的悲傷、恐懼—回到小舟,聽其所止而休,隨遇而安的淡泊。
解析:作者的情感變化與景物有關(guān),景物的變化引起了作者情感的變化。因“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而產(chǎn)生赤壁舊景不再的無奈和感慨;因攀登險境,登臨絕頂而產(chǎn)生興奮激動之情;因面對“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的大自然的偉力而產(chǎn)生渺小恐懼之感;下山回到舟上后,“聽其所止而休焉”,體現(xiàn)了作者隨遇而安的淡泊。
【參考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步行出發(fā),準備回臨皋。有兩位客人跟隨我,一起路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jīng)降下,樹葉全都脫落了。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環(huán)顧四周,心里很快樂,于是邊走邊吟詩,相互應(yīng)和。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道:“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fēng)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 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wǎng)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松江的鱸 魚。只是到哪里去弄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貯存了很久,以應(yīng)付你臨時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fā)出聲響,陡峭的崖岸高達千尺。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江景山色已變得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踩著險峻的山巖,撥開叢生的野草,坐在像虎豹似的怪石上,登上形如虬龍的古樹。攀上高處的鶻鳥做窩的懸崖,俯視水神幽深的宮殿。兩位客人都沒能跟著我攀到這里。我大聲地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fēng)刮起,波浪洶涌。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讓我再也不能留在那里。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這時快到半夜了, 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叫聲響亮悠長,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一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啊!我知道你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著從我這里經(jīng)過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就忽然驚醒
了。開門一看,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鞏固練習(xí)】
對“之”字的意義和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簡單)
①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⑤駕一葉之扁舟
⑥渺滄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須臾
⑧羨長江之無窮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解答】①③④⑥都是助詞,的;②⑦⑧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⑤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答案】C
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后面各題。(簡單)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 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下列劃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正 襟 危 坐 危 : 端 正
逝者如斯 逝:往
固一世之雄也 固:原來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適:享有
對下列劃線字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①何為其然也
②蘇子愀然
③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④雖我之死,有子存焉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蘇子用月與水作比,闡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
闡明物質(zhì)不滅的道理。C.闡明無欲即無私的道理。D.闡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作者引用“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一句詩,主要想說明的是( ) A.明月當(dāng)空,星辰稀疏,烏鴉和喜鵲都不見了,這是對當(dāng)時環(huán)境的具體描繪,作者在此用它暗示環(huán)
境 。
B.寫明月其實是在寫人,作者借用它意在說明自己心境純潔如明月,行事如明月,光明正大,襟懷坦蕩。
詩的作者一生求賢若渴,“明月”即“賢才”,“賢才”若當(dāng)空明月,可望而不可即。而烏鴉、喜鵲則似賢才擇主,猶豫再三而選擇良枝。作者從客的悲涼,抒寫自己的達觀。
D.烏鵲南飛表現(xiàn)的是作者的失落,作者追求的東西未得到,故傷感痛苦。這種士大夫失意后的落寞, 讓人讀之心神俱悲,難以掩卷。
翻譯下面句子。
①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答案】(1)答案:C 解析:固:本來。
答案:D
解析:①這樣,②……的樣子,③④都是“即使”的意思。
答案:A
解析:作者主要感情是慨嘆人生無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情都是感情的客體,由變與不變來比喻自己的身世。
答案:C
答案:①客人你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像這樣滾滾流去,卻始終未曾流走;時圓時缺就像月亮,可是最終沒有消減或增長啊。
②至于天地之間,萬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假如不是我所有的東西,即使一絲一毫也不敢取用。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 20-24 題目。(21 分)(困難)
喜雨亭記
(蘇軾)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風(fēng)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 ,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yōu)游以樂于此 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yōu)游而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 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古者有喜,則以名物 名:命名,賜名。
B.予至扶風(fēng)之明年,始治官舍 明年:第二年
C.以屬客而告之 屬客:向客人敬酒
今天不遺斯民 遺:遺棄
下列各組句子中畫橫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 分)( )
A.①周公得禾,以名其書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①五日不雨可乎? ②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C.①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 ②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D.①無麥無禾,歲且薦饑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
下列句子中,與例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3 分)( ) 例:始旱而賜之以雨
或脫身以逃
B.青,取之于藍
C.燕王欲結(jié)于君
D.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下列對文章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文章是一篇記敘義,扣緊喜雨亭的命名,捕寫了喜雨亭一帶的景色,抒寫了者的喜雨之情,表現(xiàn)了對人民生活的關(guān)心。
B.筇一段是總寫,引周公得禾、漢武得鼎、叔孫勝狄為證,不儀足在說吲作者以雨躬亭的依據(jù),主要還在借“古并有喜則以名物”的事例,著力烘托、渲染喜雨之情。
C.文章第三段是借亭上宴飲,從國計民生方面抒寫喜雨之情,最后歸結(jié)到“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yōu)游而樂于亭者,皆雨之賜也”。用“其義又可忘邪”一句,點出作者要以雨命亭的緣故。
D.文章波瀾起伏,行文富于曲折變化,虛實相生,抑揚結(jié)合。語言就像詩一樣精練、優(yōu)美、生動,特別是排句的大量運用更使作品語言詩化,極大增強了聲凋美和藝術(shù)感染力。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 分,每題 3 分)
①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3 分) 答:
(6)②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yōu)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3 分) 答:
給下面這段話斷句并加標點。(3 分)
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答案】(1)A(題名)
D,將要(A 拿/因為,B 疑問語氣/反問語氣,C 表承接/表遞進)
A,不是倒裝句
A,文章沒有對喜雨亭周圍的景色進行描寫。
①擔(dān)憂的人為之高興,患病的人為之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這時造成。
②那么我與諸位即使想在亭中舒暢地游賞,又怎么可能呢?
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課堂檢測】
下列句中的詞語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簡單)
① 清 風(fēng) 徐 來 徐 : 緩 慢 。
②縱一葦之所如 縱:任。
③舞幽壑之潛蛟 舞:起舞。
④蘇子愀然 愀:臉色改變。
⑤山川相繆 繆:繚、盤繞。
⑥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來。
⑦而卒莫消長也 卒:突然。
⑧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槊:長矛。
A.①③⑥⑧ B.②④⑥⑧ C.①④⑤⑦ D.②③⑤⑦
【解答】③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⑦卒:到底。
【答案】B
下列劃線字與“舞幽壑之潛蛟”的“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簡單)
A.扣舷而歌之 B.侶魚蝦而友麋鹿C.泣孤舟之嫠婦 D.范增數(shù)目項王
【解答】思路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詞匯的詞類活用。C 項的“泣”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和例句“舞”的用法相同,都是動詞的使動用法。A 項,名詞用作動詞,唱。B 項,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友。D 項,名詞活用為動詞,用眼睛示意。
【答案】C
下列語句中劃線的詞,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簡單)
①羨長江之無窮 ②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
①凌萬頃之茫然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①哀吾生之須臾 ②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①駕一葉之扁舟 ②肴核既盡,杯盤狼籍
【解答】思路解析:B 項,"茫然”,文中意思是指曠遠的樣子;今義是指完全不知道的樣手,失意的樣子。“美人”,文中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義是指美貌的女子。
【答案】B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4 題。(困難)
放 鶴 亭 記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huán);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dāng)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fēng)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 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wèi)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wèi)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婉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fù)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對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升高而望,得異境焉 升:登上
B.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隱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親近
D.鶴歸來兮,東山之陰 陰:北邊
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B.①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無損者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D.①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②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下列各句中,劃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
B.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dāng)其缺
C.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D.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
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記敘了建亭的時間、地點和緣由,描寫了放鶴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過對山人放鶴、收鶴的敘述,說明了放鶴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過與山人的對話,明確表達了作者對“隱居之樂”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鶴、招鶴之歌作結(jié),意境悠遠,余韻綿長。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 分)
①飲酒于斯亭而樂之。
譯文:
②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譯文:
③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譯文:
【要點回顧】
課堂錯題收集整理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
第11講 第七單元重點篇目《赤壁賦》預(yù)習(xí)及練習(xí)
【學(xué)習(xí)目標 】
理解詞語、句意,背誦全文,默寫、積累名句。
通過誦讀,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和“賦”的韻味。
理解文中對人生意義的議論,揣摩體味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多元解讀】
關(guān)于蘇軾,我們之前學(xué)過《記承天寺夜游》《水調(diào)歌頭》,今天,我們就來學(xué)習(xí)一篇新文章《赤壁賦》。
【知識精講 】
一、第十六課《赤壁賦》
【知識梳理】
1.文學(xué)文化常識
生平簡介:蘇軾,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 洵、弟蘇轍在文學(xué)史上被稱為“三蘇”。嘉祐進士。宋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謗訕朝廷”之罪貶謫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
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最后北還,病死常州。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蘇軾在詩文、書畫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散文方面,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方面,題材廣泛, 內(nèi)容豐富。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很有影響。
主要作品:作品集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散文名篇有《赤壁賦》《石鐘山記》等,詩歌有
《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詞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2.整體把握 主旨
本文寫的是作者與客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表現(xiàn)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悵苦悶和抑郁心情,同時也顯示出作者自我解脫的曠達胸襟。
寫作手法
本文有何藝術(shù)特色?請簡述之。
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
寫景、敘事、抒情、議論,巧妙結(jié)合,使客觀的生活圖景和主觀的辱想感情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創(chuàng)造出一種抒情意味極濃的清新自然的藝術(shù)境界。賦中先通過清風(fēng)的徐來、氷波的不興,參透了歡快之情, 接著敘寫了對思慕之人的懷念,描繪了陣陣悲涼的簫聲,傳達出不可名狀的哀傷。以主客問答的形式揭示了哀傷的原因,最后秦中進行議論,從哲理的角度闡述了自己對人生及宇宙的看法,從思想上得到了解脫。
結(jié)構(gòu)嚴謹,過渡自然
作者把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見所聞所感,通過感情的線索,有機地組合成文。不管是事件的敘 述、景物的描寫,還是感情的抒發(fā),或?qū)θ松淖h論,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為基點來構(gòu)思的: 先寫泛舟夜游,飽嘗秋景,是樂;次寫放歌聽簫,吊古傷今,由樂轉(zhuǎn)悲,再寫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寫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以至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線索是“樂一悲一喜”,其間過渡自然,聯(lián)系緊密,天衣無縫。
想象豐富、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這篇文章,作者不僅寫眼前之景,還寫歷史之事,不僅寫景物的特點,還寫其富含的巧理,人與自然的融合體現(xiàn)了想象豐富的特點。作者用語不僅氣勢豪邁,而且善于取譬。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
“其聲嗚鳴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聽覺和視覺。
本文在體裁上的特色是什么?
這篇文章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它融詩、賦、文為一體,或敘事,或抒情,或議論,各因其情理所宜而運用自如。如敘事,則簡潔清晰,歷歷在目;寫景,則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則情思幽眇, 淋漓盡致;議論,則即景生論,寓說理于景物描寫之中,賦予抽象道理以具體形象,生動感人。行文有整有散,錯落有致,揮灑自如,猶如行云流水,極盡變化,既有整飭之美,又有通達流轉(zhuǎn)之妙。兼于偶句中用韻貼切,轉(zhuǎn)換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
“美人”而不得見的張惘、失意的胸懷。聲調(diào)鏗鏘和諧,增強了文章的音樂美。其中,采用的主客問答的方式,雖然沿襲漢賦,但并不像漢賦那樣板重,而是運用得十分靈活巧妙,足以表現(xiàn)作者的內(nèi)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變化,整篇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詩情畫意俱現(xiàn)。
內(nèi)容分析
(1)文章第 1 段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美在何處?
文章第 1 段寫了蘇軾泛舟赤壁之下見到的景物。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fēng)徐徐吹拂,一葉扁舟,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澈,又朦朧如夢境一般。這段描寫蘊涵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就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度,使人沉醉在山水風(fēng)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lǐng)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
(2)蘇軾借客之口流露出的悲情與他的豪放風(fēng)格是否矛盾?
不矛盾。客人的回答,正是蘇軾自己變著黃州后的苦悶與迷茫的寫照。雖然他借客人之口表達了
自己的感情,但醉溫之意并不是宣揚這種悲觀論調(diào),而是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于無意的悲觀,表達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他的精神世界也因此轉(zhuǎn)向了一個更新的、更開闊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的感情與蘇軾一貫的豪放風(fēng)格并不矛盾。
(3)本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
作者成功運用了主客問答的方式,使行文結(jié)構(gòu)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層層展現(xiàn)、深層揭示。
第 2 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惆悵、失意的胸懷。客人洞簫一曲,“倚歌而和之”,凄切婉轉(zhuǎn),其悲涼低回的音調(diào)感人至深, 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zhuǎn)入悲涼,文脈也因之曲折流轉(zhuǎn),曲流中躍起浪花。
第 3 段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shè)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故事作答,文理轉(zhuǎn)折自然。客人連用了三個問句,這三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客人的回答表現(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里作者借客人乏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 4 段蘇軾針對客人的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也是寬慰自己。這里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傾向于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裕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對人生有大視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今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申說。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從此更開闊,文章再涌波瀾。
第 5 段寫客人聽了作者的一番話后,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yīng)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進入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這里的景和情猶如長江在經(jīng)歷了蜿蜒曲折、波涌浪疊、驚濤拍岸之后,匯入大海。
(4)本文從什么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
從“變與不變”的角度說明。從變的角度說,天地萬物都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江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亮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說,“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以水和月為喻的一段議論,從中可以看出佛教禪宗對蘇軾的影響。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體的人類又同宇宙一禪是永恒存在的。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作者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大自然是座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了 “樂”上來。
一詞多義:

往 縱一葦之所如
像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
于,介詞
在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從 月出于東山之上
在 徘徊于斗牛之間
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給 托遺響于悲風(fēng)

定語后置的標志詞 凌萬頃之茫然音節(jié)助詞,無義 扣舷而歌之
代詞,指“歌” 倚歌而和之
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哀吾生之須臾這 歌窈窕之章
的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去,到 縱一葦之所如
而,連詞
表承接 羽化而登仙表修飾 扣舷而歌
表并列 侶魚蝦而友麋鹿
表轉(zhuǎn)折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表順承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助詞,……的樣子 其聲嗚嗚然代詞,這樣 何為其然也

助詞,……的樣子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
用在句末,表示疑問,嗎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助詞,無義 郁乎蒼蒼

代詞,這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與“且”連用,再說 且夫天地之間5.詞類活用:
名作動
歌窈窕之章:歌,吟誦扣舷而歌之:歌,唱 下江陵:下,攻下
順流而東也:東,向東進軍
名作狀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向南西望夏口:西,向西
東望武昌:東,向東
名詞的意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把……當(dāng)做伴侶;友,把……當(dāng)做朋友
形作動
肴核既盡:盡,吃完 方其破荊州:破,攻破
不知東方之既白:白,顯出白色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正襟危坐:正,使……端正
使動用法
舞幽壑之潛蛟:舞,使……舞動泣孤舟之嫠婦:泣,使……哭泣
動詞的為動用法
哀吾生之須臾:哀,為……哀傷
通假字:
舉酒屬客舉匏樽以相屬(屬,通“囑”,勸酒,勸請 )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通“憑”,乘)
山川相繆(繆,通“繚”,連結(jié)、盤繞)
杯盤狼籍(籍,通“藉”,凌亂)
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
扣舷而歌之(扣,通“叩”,敲打)
特殊句式
判斷句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是……也)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此非……)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非……) 固一世之雄也(固……也)
省略句
省略主語:(蘇軾)舉酒屬客
省略介詞:擊空明兮溯(于)流光
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被)
定語后置句
客有吹洞簫者(名+……者) 凌萬頃之茫然(名+形)
賓語前置句
何為其然也?(疑問詞,為何) 而今安在哉?(疑問詞,在安) 而又何羨乎(疑問詞,羨何)
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主謂倒裝
渺渺兮予懷(形+語氣詞+名)
【例題精講】
例 1.下列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簡單)
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B.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C.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D.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例 2.下列句子與“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簡單)
A.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C.托遺響于悲風(fēng)
D.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
例 3.下列句中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簡單)
A.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泛:漂浮。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繆:繚、盤繞。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曾經(jīng)。
例 4.下列句子從修辭手法看,不是對偶的一項是( )(簡單)
A.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B.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C.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D.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例 5.下列句中的“乎”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簡單)
①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 ②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③相與枕藉乎舟中 ④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例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34 分)(中等)
后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 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fēng)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于是攜酒與魚,復(fù)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①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 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翩仙,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選自《中國古代散文精粹類編》,有刪改)
【注】'①馮夷:水神。
對下列句中劃線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3 分)( ) A.是歲十月之望 是:這
今者薄暮 薄:接近
已而嘆曰 已而:不久
披蒙茸,踞虎豹 披:穿
下列各句中,畫線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 分)( )
A.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B.予乃攝衣而上
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C.攀棲鶻之危巢 以待子不時之須 D.蓋二客不能從焉聽其所止而休焉
下列對選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的是初冬之景,而《赤壁賦》寫的則是“清風(fēng)徐來, 水波不興”的初秋之景。
《赤壁賦》中,作者以主客問答的形式發(fā)表議論,《后赤壁賦》則用道士化鶴的故事抒發(fā)超脫的情懷,寫的都是舟中發(fā)生的實事。
作者在散步時為“月白風(fēng)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興,而泛舟赤壁;后舍舟登山,游山后又登舟, 過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文中道士化鶴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融入大自然的曠達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0 分)
①霜露既降,木葉盡脫。(5 分)
②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7 分)
③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8 分)
蘇軾夜游赤壁時情感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請簡要概括。(5 分)
【鞏固練習(xí)】
對“之”字的意義和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簡單)
①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⑤駕一葉之扁舟
⑥渺滄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須臾
⑧羨長江之無窮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后面各題。(簡單)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 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下列劃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正 襟 危 坐 危 : 端 正
逝者如斯 逝:往
固一世之雄也 固:原來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適:享有
對下列劃線字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①何為其然也
②蘇子愀然
③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④雖我之死,有子存焉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蘇子用月與水作比,闡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
闡明物質(zhì)不滅的道理。C.闡明無欲即無私的道理。D.闡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作者引用“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一句詩,主要想說明的是( ) A.明月當(dāng)空,星辰稀疏,烏鴉和喜鵲都不見了,這是對當(dāng)時環(huán)境的具體描繪,作者在此用它暗示環(huán)
境 。
B.寫明月其實是在寫人,作者借用它意在說明自己心境純潔如明月,行事如明月,光明正大,襟懷坦蕩。
詩的作者一生求賢若渴,“明月”即“賢才”,“賢才”若當(dāng)空明月,可望而不可即。而烏鴉、喜鵲則似賢才擇主,猶豫再三而選擇良枝。作者從客的悲涼,抒寫自己的達觀。
D.烏鵲南飛表現(xiàn)的是作者的失落,作者追求的東西未得到,故傷感痛苦。這種士大夫失意后的落寞, 讓人讀之心神俱悲,難以掩卷。
翻譯下面句子。
①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 20-24 題目。(21 分)(困難)
喜雨亭記 (蘇軾)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風(fēng)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 ,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yōu)游以樂于此 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yōu)游而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 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古者有喜,則以名物 名:命名,賜名。
B.予至扶風(fēng)之明年,始治官舍 明年:第二年
C.以屬客而告之 屬客:向客人敬酒
今天不遺斯民 遺:遺棄
下列各組句子中畫橫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 分)( )
A.①周公得禾,以名其書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①五日不雨可乎? ②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C.①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 ②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D.①無麥無禾,歲且薦饑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
下列句子中,與例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3 分)( ) 例:始旱而賜之以雨
或脫身以逃
B.青,取之于藍
C.燕王欲結(jié)于君
D.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下列對文章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文章是一篇記敘義,扣緊喜雨亭的命名,捕寫了喜雨亭一帶的景色,抒寫了者的喜雨之情,表現(xiàn)了對人民生活的關(guān)心。
B.筇一段是總寫,引周公得禾、漢武得鼎、叔孫勝狄為證,不儀足在說吲作者以雨躬亭的依據(jù),主要還在借“古并有喜則以名物”的事例,著力烘托、渲染喜雨之情。
C.文章第三段是借亭上宴飲,從國計民生方面抒寫喜雨之情,最后歸結(jié)到“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yōu)游而樂于亭者,皆雨之賜也”。用“其義又可忘邪”一句,點出作者要以雨命亭的緣故。
D.文章波瀾起伏,行文富于曲折變化,虛實相生,抑揚結(jié)合。語言就像詩一樣精練、優(yōu)美、生動,特別是排句的大量運用更使作品語言詩化,極大增強了聲凋美和藝術(shù)感染力。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 分,每題 3 分)
①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3 分) 答:
(6)②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yōu)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3 分) 答:
給下面這段話斷句并加標點。(3 分)
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課堂檢測】
下列句中的詞語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簡單)
① 清 風(fēng) 徐 來 徐 : 緩 慢 。
②縱一葦之所如 縱:任。
③舞幽壑之潛蛟 舞:起舞。
④蘇子愀然 愀:臉色改變。
⑤山川相繆 繆:繚、盤繞。
⑥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來。
⑦而卒莫消長也 卒:突然。
⑧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槊:長矛。
A.①③⑥⑧ B.②④⑥⑧ C.①④⑤⑦ D.②③⑤⑦
下列劃線字與“舞幽壑之潛蛟”的“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簡單)
A.扣舷而歌之 B.侶魚蝦而友麋鹿C.泣孤舟之嫠婦 D.范增數(shù)目項王
下列語句中劃線的詞,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簡單)
①羨長江之無窮 ②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
①凌萬頃之茫然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①哀吾生之須臾 ②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①駕一葉之扁舟 ②肴核既盡,杯盤狼籍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4 題。(困難)
放 鶴 亭 記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huán);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dāng)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fēng)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 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wèi)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wèi)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婉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fù)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對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升高而望,得異境焉 升:登上
B.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隱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親近
D.鶴歸來兮,東山之陰 陰:北邊
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B.①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無損者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D.①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②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下列各句中,劃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
B.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dāng)其缺
C.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D.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
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記敘了建亭的時間、地點和緣由,描寫了放鶴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過對山人放鶴、收鶴的敘述,說明了放鶴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過與山人的對話,明確表達了作者對“隱居之樂”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鶴、招鶴之歌作結(jié),意境悠遠,余韻綿長。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 分)
①飲酒于斯亭而樂之。
譯文:
②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譯文:
③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譯文:
【要點回顧】
課堂錯題收集整理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句容市| 盐津县| 新疆| 靖州| 偏关县| 隆尧县| 永昌县| 广河县| 博客| 百色市| 临高县| 武宣县| 陆川县| 青龙| 新和县| 宕昌县| 山阳县| 柳州市| 双鸭山市| 同江市| 绥芬河市| 沁源县| 望谟县| 大英县| 白山市| 黑水县| 出国| 钟祥市| 巴南区| 平江县| 山丹县| 塔河县| 安丘市| 濮阳县| 建宁县| 织金县| 和平县| 梁山县| 伊宁市| 济南市| 蓬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