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09講:第六單元重點篇目《師說》(教師版+學生版) 2022年新高一語文暑假銜接講義(統編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09講:第六單元重點篇目《師說》(教師版+學生版) 2022年新高一語文暑假銜接講義(統編版)

資源簡介

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
第09講 第六單元重點篇目《師說》預習及練習
【學習目標 】
積累文中主要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等知識。
理解作品的結構特點和行文思路。
【互動探究 】
(1)下面兩幅圖片講了一個故事:宋代有一個名叫楊時的人,在一個下雪天去拜謁著名學者程頤。程頤暝目而坐,楊時不敢驚動,在門外站立等候,程頤醒來,門前積雪已經一尺深了。這個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發呢?
(2)我們今天用“程門立雪”來形容尊師重道,恭敬受教。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唐朝 “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下,一位文學大家提出自己對“師”的見解。他是誰呢?他的具體觀點又是什么呢?
【知識精講 】
一、第十課《師說》
【知識梳理】
文學文化常識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自謂“郡望昌黎”,故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 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師說》介紹】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 35 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此文雖是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借此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不肯從師學習甚至譏笑別人從師的士大夫階層,有著鮮明的針砭時弊的作用。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雖然廢除了,卻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依然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體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弘揚了樂于從師、善于學習的社會風氣。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
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
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求老師指教,那成為疑難的問題,終究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識和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并以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 他懂得知識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并以他為師。我學習的是道,哪里用得著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無論年長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求學的傳統已經失傳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學問道理;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為愚人的原因, 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涂啊!那些教他讀書,學習句子的停頓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句讀)要學習,大的方面(解惑) 卻丟棄,我沒見到他聰明在哪。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現在他們的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很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
(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這樣罷了。
李氏的兒子李蟠,年紀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重要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
③吾師道也:(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 老師)(者也判斷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道相似也:(名詞,學問)

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名詞,傳文)

①孰能無惑:(沒有)
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
重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①擇師而教之: (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指示代詞,這)
③古之學者: (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
⑤句讀之不知: (賓語前置的標志)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充當詞尾,湊足音節,無實義)
⑦士大夫之族:(指示代詞,這、這些)
⑧古之圣人:(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⑨師道之不復:(主謂間,取獨)
⑩吾從而師之:(代詞,他)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指示代詞,這、這些)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指示代詞,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揣測,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反問,難道)

①其皆出于此乎? (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①則恥師焉:(他們)
②或師焉或否焉:(助詞:不譯)
③猶且從師而問焉:(兼詞:于之)
整體把握主旨
本文是一篇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有著卓越見解的議論文。在本篇議論文中,作者利用流利暢達的筆觸,通過反復論辯,申明了為師的性質與作用;從師的重要意義與正確途徑,批評了當時普遍存在的不重師道的不良習俗;推動了樂于從師善于學習的社會風氣。文中對老師的職能作用,用“傳道、授業、解惑”六字恰當概括,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進步。他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等等閃耀著民主、進步的思想觀點,發前人之所未發,是全新的師道觀念。
文章結構
寫作手法
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語言錯綜變化,多姿多彩。
a 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使語句奇偶互現,錯落有致, 氣勢雄壯。
b 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不重視師道的惡劣風氣。接著三個對比,層層深入,語氣也一句比一句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帶有肯定、責備的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帶有諷刺語氣,感情強烈。這些不但準確地表達了思想內容,而且語氣遞進,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
c 頂真。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等。這樣的語言不但前后緊接,氣勢通暢,而且反映了前后事理的有機聯系,準確而充分地闡明他們之間的辯證關系。
本文的論證有何特點? 論證嚴密,層次井然。
文章開頭即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由 “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至此,道理已說清,但僅說明道理,卻并非作者本意,因而接下去,結合當時的現實,承上文論述從師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這既是運用上文從師學習的必要的道理對當時社會風氣進行批判,也是運用對比對從師必要性的論述,既充分說明了道理,又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文章第三段又引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結論;這并非是出文從師學習的原則和擇師標準的簡單重復,而是在此基礎上對師生、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表現了一種動態觀,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具體補充,進一步的闡述。
【例題精講】
例 1.閱讀下文,回答問題。(簡單)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 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下列劃橫線的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2 分)
A.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B.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D. 作《師說》以貽之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6 分)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本文語言樸素卻極有表現力,結合第一段中的語句,從內容和形式上分析它們的表達效果。(5 分)
【答案】(1)B(B 項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其他三項都是代詞)
①不知句讀, 就想請教老師;不能解決疑難,卻不想請教老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
②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整句和散句交錯運用,錯落有致。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整句,有力批判“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愚昧;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則是以散句強調了“恥學于師” 的不良后果。語言整散結合,氣勢流暢,論證有力,又具有靈動變化之美。
例 2.閱讀短文,完成下列各題。(中等)
師說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1)課文第二段文字的論點是: (用原文的句子回答);從哪些方面論證呢?
(4 分)
(2)下列劃橫線的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2 分)
A.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B.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D. 作《師說》以貽之
(3)第二段在全文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4 分)
(4))簡析第三段引用孔子“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作用。(4 分)
(5)本文語言樸素卻極有表現力,結合第二段中的語句,從內容和形式上分析它們的表達效果。(5 分)
【答案】(1)師道之不傳者久矣。
作者通過三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先將“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又將“愛其子”與“于其身也”的對比;再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從而證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B(B 項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其他三項都是代詞)
(3)承接首段“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的道理作出推斷,引出下文對士大夫階層“恥師”惡劣風氣的批判和分析。
(4).通過引用孔子的名言,更有力地引發出自己對于師生關系的認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批判了當時“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不良的從師風尚。
(5)整句和散句交錯運用,錯落有致。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整句,有力批判“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愚昧;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則是以散句強調了“恥學于師” 的不良后果。語言整散結合,氣勢流暢,論證有力,又具有靈動變化之美。
【鞏固練習】
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1)-(4)題。(中等)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③為惑
④,終不解⑤。生⑥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⑧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也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給文中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八處選填恰當虛詞(則、其、于、也、而、之、焉、乎、矣、以、哉、所、且、者、即、夫)。
下列兩組劃線詞的含義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
①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為圣
②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A.①與②的“惑”相同,③與④的“所以”不同B.①與②的“惑”相同,③與④的“所以”亦相同C.①與②的“惑”不相同,③與④的“所以”也不同D.①與②的“惑”不相同,③與④的“所以”相同
從句式特征看,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項( )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時,學于余 D.圣人無常師
下面對這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無論貴賤長幼,有道者皆可為師的擇師標準,打破了門第觀念,很有積極意義。
B.作者認為那些童子竹師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師,只是“小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連用了三個對比,層層深入,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
D.作者對于士大夫看不起“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反而還比不上他們,經予了強烈的責備和諷刺
【答案】(1)而、者、其、也、矣、乎、夫、所 (2)C (3)A (4)B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困難)
柳子厚墓志銘
韓愈
子厚,諱宗元。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逮其父時,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眾謂:“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學宏詞,授集賢殿正字。俊杰廉悍,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貞元十九年,由藍田尉拜監察御史。順宗即位,拜禮部員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為刺史;未
至,又例貶永州司馬。居閑,益自刻苦,務記覽,為詞章,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間。元和中,嘗例召至京師;又偕出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嘆曰:“是豈不足為政耶?”因其土俗,為設教禁,州人順賴。其俗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子厚與設方計,悉令贖歸。其尤貧力不能者,令書其傭,足相當,則使歸其質。觀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歲,免而歸者且千人。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其召至京師,而復為刺史也,中山劉夢得禹錫,亦在遣中,當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請于朝,將拜疏,愿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遏有以夢得事白上者,夢得于是改刺連州。嗚呼!士窮乃見節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征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
者,皆是也。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歸葬萬年先人墓側。(有刪改)
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嶄然見頭角 見:同“現”,顯露
而自肆于山水間 肆:放肆
其俗以男女質錢 質:抵押
比一歲,免而歸者且千人 比:及,等到
下面各組句子中,分別能體現柳宗元文才不凡和有節義操守的一項是( ) A.其后以博學宏詞,授集賢殿正字 子厚與設方計,悉令贖歸B. 議 論 證 據 今 古 , 出 入 經 史 百 子 一 時 皆 慕 與 之 交C.為詞章,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 愿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D.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柳宗元年輕時,就顯出了過人的才華。父親去世后,他已成人,而且考中進士。人家都說柳家后繼有人了。
柳宗元在集賢殿任職時,才智出眾,廉潔敢為,談論引經據典,縱橫馳說,常常使在座的人為之傾倒。許多有權勢的當政者,都想出自他的門下,對他眾口一詞的舉薦和稱贊。
在貶于永州期間,柳宗元一方面縱情山水,寫下了許多汪洋恣肆、渾厚凝練的詩文。另一方面他改變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在一年內,讓近千因抵債而成為奴婢的人得以回家,政績斐然。
柳宗元不忍心看到好友劉禹錫被貶到偏遠荒僻的播州,主動向朝廷要求用自己被貶之地柳州與劉禹錫的播州交換,最后使他改刺連州。韓愈認為柳宗元的行為體現了“士窮見節義”的高尚風格,讓那些落井下石之人羞愧不已。
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因其土俗,為設教禁,州人順賴。
譯文: ②請于朝,將拜疏,愿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
譯文:
③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譯文:
【答案】(1)B(2)C(3)D
(4)①柳宗元根據當地的風俗,為他們制定教化和禁令,永州的人遵從并信任他。
②他向朝廷請求,要呈上奏疏,愿意用自己的柳州來與劉禹錫的播州交換,即使加重獲罪,也不后悔。
③一旦遇到小的利害沖突,(哪怕)只是像毛發一樣的小事,就反目成仇好像不認識一樣。人家落難了,不但不伸手救他,反而擠兌他,又向他投下石頭,這樣的人,社會上到處都是。
【課堂檢測】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中等)
馬說
[唐]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給下列句中劃線的“食”字注音并釋義。
①—食或盡粟一石 音: 義: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音: 義: 音: 義:
③食不飽,力不足 音: 義:
④食之不能盡其材 音: 義:
寫出下列劃線詞的意義。
①駢死于槽櫪之間( ) ②不以千里稱也( )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④策之不以其道( )
⑤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⑥執策而臨之( )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①才美不外見 ( ) 通 ( ) 含義: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 ) 通 ( ) 含義:
③其真無馬邪 ( ) 通 ( ) 含義:
(4)本文中韓愈說明庸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句子是:
本文中有五個“也”字,請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作出解說。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⑤不以千里稱也
歸納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并說明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段文字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答案】(1)①shí 吃②都念 sì 義都為“喂養” ③shí 吃④sì 喂養
(2)①兩馬并駕②著稱③等同,一樣④用鞭子打,駕馭⑤通曉⑥面對
(3)①“見”通“現”,顯露(或表現)②“食”通“飼”,喂;“材”通“才”,才能③“邪”通“耶”,嗎,表疑問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盡其材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①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②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重危害。③表示反詰語氣,凝聚著作者的憤慨之情。④表示感嘆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 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⑤表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
指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作論證的反面論據。
排比、引用、設問。將“食馬者”的愚妄寫得淋漓盡致,點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馬也。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中等)
韓愈,人稱韓昌黎,唐穆宗即位后,歷國子祭酒,主盟中唐古文,不諛( )權貴,逆流俗而作《師說》。愈貴師,收學者( )不拘于貴賤,無( )貧富賢愚,凡務術業( )、能行古道( )之族( )悉納之,是故人莫不之稱。
一日,愈受( )《進學解》,于句讀( )與道,弟子或( ) 解,或不( )。愈屢解不效,方悵惘,其童仆稟某生謁( ),乃許之。生上一詩, 愈讀夫首句:“ 黑云壓城城欲摧”, 脫口:“ 善。” 讀下句:“ 甲光向日金鱗開”,立嘉
( )之:“奇才。”孰( )視之,似識。生曰:“晚生李賀,昔科第嘗對公之策( )。”愈甚賞,問曰:“子之高師誰為?”賀立跪曰:“晚生固陋,自幼恃親( )教習,何師之有?于學必不能之。向慕先生博固欲師先生,辱
( )先生不棄。”愈未應。賀固( )請。愈自臆:李生敏慧,即拒之亦甚惜,吾奚以不收彼為徒?喜納之。臨別貽( )以經傳,屬( )曰:“文何以為佳?道也。文固( )載道。經傳( ),所以載道者也。近俗尚為文造情,豈庸( )知為情造文歟?近俗于文與道,厚此而薄彼,吾不齒
( )。冀( )汝固儒道,日修經傳,方能十之一二,而后乃有進也。”自是賀輒師焉( )。通( )習而攻( )之, 卒以詩聞。
或( ) 曰: “ 夫賢者, 易即也, 學者即賢則其才易見。賀所以
( )聞于詩者,其( )以愈善識而才乃見也!”
在行間空白處解釋加橫線的詞。
釋詞并找出例句。(盡量在學過的課文中找) 夫
①愈讀夫首句。
②夫賢者,易即也。固
①文固載道。
②冀汝固儒道。
③晚生固陋。
④賀固請。
⑤固欲師先生。能
①能行古道之族悉納之。
②于學必不能之。
③日修經傳,方能十之一二。

①近俗于文與道,厚此而薄彼。
②吾奚以不收彼為徒?

①夫賢者,易即也。
②即拒之亦甚惜。
③唐穆宗即位。
翻譯句子。
①文何以為佳?道也。文固載道。經傳,所以載道者也。
②賀所以聞于詩者,其以愈善識而才乃見也!
找出文中賓語前置句: 賓語前置的規律是:
“收學者不拘于貴賤”體現了韓愈的教育理念是( )(填成語)從上文看出韓愈的教育內容是( ),文學思想是 ( ) 。
(均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案】(1)在行間空白處解釋加點的詞。第一段:
諛:奉承。學者:求學的人。無:無論。術業:技能與學業。古道:古代從師之道。族:一類人。第二段:
受:“授”,教授。句讀:斷句知識。或:有的。不:通“否”。謁:拜訪。嘉:稱贊。孰:仔細。策:考題。親:父母。辱:辱沒。貽:送給。屬:囑咐。固:本來。
經傳:經書和傳文。所以:用來……的。庸:哪里。不齒:不與為伍。冀:希望。焉:于之,向他。通:普遍。攻:研究。
第三段:
或:有人。所以:……的原因。其:大概。
釋詞并找出例句。(盡量在學過的課文中找)

①那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游褒禪山記》)
②句首語氣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①本來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②安守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七則》)
③固執 人皆嗤吾固陋。(《訓儉示康》)
④堅持 少年固強之。(《促織》)
⑤確實 甚善,名我固當。(《種樹郭橐傳》)

①能夠 余嘉其能行古道。(《師說》)
②發揮才能 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諸子喻山水》)
③及,達到 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

①那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前赤壁賦》)
②他,他們 彼與彼年相若也。(《師說》)

①緊靠 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黃州快哉亭記》)
②假如 即謀單于,何以復加?(《蘇武傳》)
③登上 昭帝即位。(《蘇武傳》)
翻譯句子。 1.文章憑什么才算好文章?是思想。文章本來是用來表達思想的,經書與傳文是用來表達思想的。(關鍵:固,經傳,所以,介賓提前,判斷句) 2.李賀在詩上聞名的原因,大概是因為韓愈善于識別而他的才能才顯現啊。(關鍵:所以,其,介詞結構后置,判斷句)
子之高師誰為、文何以為佳、何師之有、吾奚以不收彼為徒, 疑問代詞作賓語提前
有教無類 句讀與道 文固載道,為情造文
【要點回顧】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
第09講 第六單元重點篇目《師說》預習及練習
【學習目標】
積累文中主要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等知識。
理解作品的結構特點和行文思路。
【互動探究】
(1)下面兩幅圖片講了一個故事:宋代有一個名叫楊時的人,在一個下雪天去拜謁著名學者程頤。程頤暝目而坐,楊時不敢驚動,在門外站立等候,程頤醒來,門前積雪已經一尺深了。這個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發呢?
(2)我們今天用“程門立雪”來形容尊師重道,恭敬受教。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唐朝 “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下,一位文學大家提出自己對“師”的見解。他是誰呢?他的具體觀點又是什么呢?
【知識精講 】
一、第十課《師說》
【知識梳理】
文學文化常識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自謂“郡望昌黎”,故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 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師說》介紹】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 35 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此文雖是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借此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不肯從師學習甚至譏笑別人從師的士大夫階層,有著鮮明的針砭時弊的作用。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雖然廢除了,卻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依然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體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弘揚了樂于從師、善于學習的社會風氣。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
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
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求老師指教,那成為疑難的問題,終究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識和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并以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 他懂得知識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并以他為師。我學習的是道,哪里用得著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無論年長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求學的傳統已經失傳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學問道理;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為愚人的原因, 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涂啊!那些教他讀書,學習句子的停頓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句讀)要學習,大的方面(解惑) 卻丟棄,我沒見到他聰明在哪。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現在他們的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很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
(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這樣罷了。
李氏的兒子李蟠,年紀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重要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
③吾師道也:(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 老師)(者也判斷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道相似也:(名詞,學問)

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名詞,傳文)

①孰能無惑:(沒有)
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
重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①擇師而教之: (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指示代詞,這)
③古之學者: (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
⑤句讀之不知: (賓語前置的標志)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充當詞尾,湊足音節,無實義)
⑦士大夫之族:(指示代詞,這、這些)
⑧古之圣人:(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⑨師道之不復:(主謂間,取獨)
⑩吾從而師之:(代詞,他)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指示代詞,這、這些)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指示代詞,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揣測,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反問,難道)

①其皆出于此乎? (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①則恥師焉:(他們)
②或師焉或否焉:(助詞:不譯)
③猶且從師而問焉:(兼詞:于之)
整體把握主旨
本文是一篇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有著卓越見解的議論文。在本篇議論文中,作者利用流利暢達的筆觸,通過反復論辯,申明了為師的性質與作用;從師的重要意義與正確途徑,批評了當時普遍存在的不重師道的不良習俗;推動了樂于從師善于學習的社會風氣。文中對老師的職能作用,用“傳道、授業、解惑”六字恰當概括,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進步。他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等等閃耀著民主、進步的思想觀點,發前人之所未發,是全新的師道觀念。
文章結構
寫作手法
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語言錯綜變化,多姿多彩。
a 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使語句奇偶互現,錯落有致, 氣勢雄壯。
b 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不重視師道的惡劣風氣。接著三個對比,層層深入,語氣也一句比一句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帶有肯定、責備的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帶有諷刺語氣,感情強烈。這些不但準確地表達了思想內容,而且語氣遞進,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
c 頂真。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等。這樣的語言不但前后緊接,氣勢通暢,而且反映了前后事理的有機聯系,準確而充分地闡明他們之間的辯證關系。
本文的論證有何特點? 論證嚴密,層次井然。
文章開頭即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由 “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至此,道理已說清,但僅說明道理,卻并非作者本意,因而接下去,結合當時的現實,承上文論述從師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這既是運用上文從師學習的必要的道理對當時社會風氣進行批判,也是運用對比對從師必要性的論述,既充分說明了道理,又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文章第三段又引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結論;這并非是出文從師學習的原則和擇師標準的簡單重復,而是在此基礎上對師生、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表現了一種動態觀,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具體補充,進一步的闡述。
【例題精講】
例 1.閱讀下文,回答問題。(簡單)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 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下列劃橫線的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2 分)
A.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B.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D. 作《師說》以貽之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6 分)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本文語言樸素卻極有表現力,結合第一段中的語句,從內容和形式上分析它們的表達效果。(5 分)
例 2.閱讀短文,完成下列各題。(中等)
師說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1)課文第二段文字的論點是: (用原文的句子回答);從哪些方面論證呢?
(4 分)
(2)下列劃橫線的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2 分)
A.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B.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D. 作《師說》以貽之
(3)第二段在全文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4 分)
(4))簡析第三段引用孔子“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作用。(4 分)
(5)本文語言樸素卻極有表現力,結合第二段中的語句,從內容和形式上分析它們的表達效果。(5 分)
【鞏固練習】
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1)-(4)題。(中等)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③為惑
④,終不解⑤。生⑥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⑧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也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給文中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八處選填恰當虛詞(則、其、于、也、而、之、焉、乎、矣、以、哉、所、且、者、即、夫)。
下列兩組劃線詞的含義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
①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為圣
②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A.①與②的“惑”相同,③與④的“所以”不同B.①與②的“惑”相同,③與④的“所以”亦相同C.①與②的“惑”不相同,③與④的“所以”也不同D.①與②的“惑”不相同,③與④的“所以”相同
從句式特征看,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項( )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時,學于余 D.圣人無常師
下面對這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無論貴賤長幼,有道者皆可為師的擇師標準,打破了門第觀念,很有積極意義。
B.作者認為那些童子竹師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師,只是“小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連用了三個對比,層層深入,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
D.作者對于士大夫看不起“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反而還比不上他們,經予了強烈的責備和諷刺。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困難)
柳子厚墓志銘
韓愈
子厚,諱宗元。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逮其父時,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眾謂:“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學宏詞,授集賢殿正字。俊杰廉悍,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貞元十九年,由藍田尉拜監察御史。順宗即位,拜禮部員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為刺史;未
至,又例貶永州司馬。居閑,益自刻苦,務記覽,為詞章,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間。元和中,嘗例召至京師;又偕出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嘆曰:“是豈不足為政耶?”因其土俗,為設教禁,州人順賴。其俗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子厚與設方計,悉令贖歸。其尤貧力不能者,令書其傭,足相當,則使歸其質。觀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歲,免而歸者且千人。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其召至京師,而復為刺史也,中山劉夢得禹錫,亦在遣中,當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請于朝,將拜疏,愿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遏有以夢得事白上者,夢得于是改刺連州。嗚呼!士窮乃見節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征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
者,皆是也。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歸葬萬年先人墓側。(有刪改)
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嶄然見頭角 見:同“現”,顯露
而自肆于山水間 肆:放肆
其俗以男女質錢 質:抵押
比一歲,免而歸者且千人 比:及,等到
下面各組句子中,分別能體現柳宗元文才不凡和有節義操守的一項是( ) A.其后以博學宏詞,授集賢殿正字 子厚與設方計,悉令贖歸B. 議 論 證 據 今 古 , 出 入 經 史 百 子 一 時 皆 慕 與 之 交C.為詞章,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 愿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D.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柳宗元年輕時,就顯出了過人的才華。父親去世后,他已成人,而且考中進士。人家都說柳家后繼有人了。
柳宗元在集賢殿任職時,才智出眾,廉潔敢為,談論引經據典,縱橫馳說,常常使在座的人為之傾倒。許多有權勢的當政者,都想出自他的門下,對他眾口一詞的舉薦和稱贊。
在貶于永州期間,柳宗元一方面縱情山水,寫下了許多汪洋恣肆、渾厚凝練的詩文。另一方面他改變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在一年內,讓近千因抵債而成為奴婢的人得以回家,政績斐然。
柳宗元不忍心看到好友劉禹錫被貶到偏遠荒僻的播州,主動向朝廷要求用自己被貶之地柳州與劉禹錫的播州交換,最后使他改刺連州。韓愈認為柳宗元的行為體現了“士窮見節義”的高尚風格,讓那些落井下石之人羞愧不已。
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因其土俗,為設教禁,州人順賴。
譯文:
②請于朝,將拜疏,愿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
譯文:
③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譯文:
【課堂檢測】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中等)
馬說
[唐]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給下列句中劃線的“食”字注音并釋義。
①—食或盡粟一石 音: 義: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音: 義: 音: 義:
③食不飽,力不足 音: 義:
④食之不能盡其材 音: 義:
寫出下列劃線詞的意義。
①駢死于槽櫪之間( ) ②不以千里稱也( )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④策之不以其道( )
⑤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⑥執策而臨之( )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①才美不外見 ( ) 通 ( ) 含義: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 ) 通 ( ) 含義:
③其真無馬邪 ( ) 通 ( ) 含義:
(4)本文中韓愈說明庸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句子是:
本文中有五個“也”字,請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作出解說。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⑤不以千里稱也
歸納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并說明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段文字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中等)
翻譯句子。
①文何以為佳?道也。文固載道。經傳,所以載道者也。
②賀所以聞于詩者,其以愈善識而才乃見也!
【要點回顧】
《師說》思路結構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市| 嘉鱼县| 阜南县| 兴安盟| 嫩江县| 邢台县| 厦门市| 湖口县| 新乡市| 通许县| 峡江县| 辽阳市| 哈密市| 蒙山县| 锦州市| 西安市| 平和县| 永春县| 家居| 五指山市| 双辽市| 永平县| 微博| 和平区| 嵊州市| 莆田市| 茌平县| 台前县| 江门市| 丹巴县| 南宁市| 阳江市| 兰溪市| 缙云县| 韶关市| 玉屏| 伊春市| 毕节市| 定西市| 民和| 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