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第02講 《芣苢》預習及練習【學習目標 】了解《詩經》的有關知識。 賞析詩歌使用的動詞妙處及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 體會詩歌體現出來的勞動熱情和歡欣。【知識精講 】一.第六課 芣苢【知識梳理】1.文學文化常識《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詩經》現存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于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詩經》的藝術技法被總結成“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一般認為風、雅、頌是詩的分類和內容題材;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其中風、雅、頌是按不同的音樂分的 ,賦、比、興是按表現手法分的。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征的重要標志,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關于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2.原文采采芣苢⑴,薄言采之⑵。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⑶。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⑷。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⑸。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⑹。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⑺。譯文鮮艷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來。鮮艷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來。鮮艷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來。鮮艷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來。鮮艷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表襟兜起來。鮮艷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來。注釋⑴采采:茂盛的樣子。芣(fú)苢(yǐ ):野生植物名,可食。毛傳認為是車前草,其葉和種子都可以入藥,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狀花序結籽特別多,可能與當時的多子信仰有關。⑵薄言:發語詞,無義。這里主要起補充音節的作用。⑶有:取得。⑷掇(duō):拾取,伸長了手去采。⑸捋(luō):順著莖滑動成把地采取。⑹袺(jié):一手提著衣襟兜著。⑺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帶上,再把東西往衣里面塞裹。4.內容分析《國風·周南·芣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曲勞動的歡歌,是當時人們采芣苢(即車前草)時所唱的歌謠。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疊句,僅僅只變換了少數幾個動詞,其余一概不變,反復地表達勞動的過程,勞動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達出來,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這是周代人們采集野生植物車前子時所唱的歌謠。《毛詩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后人多不贊成毛序的說法。《詩經》中的民間歌謠,有很多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芣苢》這篇重疊得如此厲害卻也是絕無僅有的。先以第一章為例:“采采”二字,一釋為“采而又采”,一釋為“各種各樣”。有人覺得用前一種解釋重復過甚,故取第二種。然而說車前草是“各種各樣”的,也不合道理。 還有觀點指出采采當為作形容詞用。如晉·陶潛《榮木》詩:“采采榮木,結根于茲。”南朝謝靈運《緩歌行》:“習習和風起,采采彤云浮。”這兩首詩中的“采采”都是文彩、光彩的意思。“芣苢”全詩“采采”共出現六次,是一再贊美芣苢種子(果實)外売的光彩注目,逗人喜愛,因而婦女們一邊高興地歌唱贊嘆,一邊動手采摘。到了第二句,“薄言”是無意義的語助詞,“采之”在意義上與前句無大變化。第三句重復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復第二句,只改動一個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復,只改動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動詞。也就是說,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個動詞——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余全是重疊,這確實是很特別的。但這種看起來很單調的重疊,卻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回環的音樂感。同時,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又表現了越采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詩中完全沒有寫采芣苢的人,令人讀起來卻能夠明白地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就在詩歌的音樂節奏中傳達出來。這種至為簡單的文辭復沓的歌謠,確是合適于許多人在一起唱;一個人單獨地唱,會覺得味道不對。關于當時人們采芣苢的用處的問題,毛傳說此草“宜懷任(妊)”即可以療治不孕;又一種說法,是認為此草可以療治麻風一類的惡疾。這兩種說法在中醫學上都沒有根據。即便勉強地說,《詩經》時代的人是相信車前草是可以治療不孕或麻風的。這詩仍然有不可理解之處: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風,都是極苦惱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為此而興高采烈地一邊采車前一邊唱著歌的道理。拿方玉潤所推想的情景來看這樣的解釋,尤其覺得不對勁。故又有人參考清代學者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所說“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清代鄉野的窮人),認為中國古代民間也曾普遍以車前草為食物,并解釋稱:“生活雖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例題精講】一、基礎檢測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A.芣苢(fú yǐ) 拾掇(duō) 場圃(pǔ)B.捋袖子(lǚ) 袺(jié) 賦詩(fù)C.襭(xié) 陰霪(yín) 憐汝(rǔ)D.大雅(yǎ) 倉廩(lǐn) 依賴(lài)2.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樣子B.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C.薄言袺之 袺:提起衣襟兜東西D.薄言襭之 襭:采摘3.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被儒家列為五部經典著作之首。B.《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又叫“國風”,大都是勞動人民創作的歌謠。“雅”分為“大雅”“小雅”,大多為周代宮廷樂曲歌辭。“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多為周天子及諸侯們祭祀時的樂歌。C.《詩經》中,“風”代表了《詩經》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D.《詩經》全部都是四言詩,普遍采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4.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芣苢》一詩,采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描寫了一群勞動婦女采芣苢的情景,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B.《芣苢》全詩通過“采”“有”“掇”“捋”“袺,”“襭”六個動詞的變換運用,在重章復沓中展現出勞動婦女從采摘到收獲的全過程以及愉悅歡快的心情。C.《芣苢》是婦女們采集野菜時唱的民歌。此詩采用賦的方式,直敘其事,通過婦女們采野菜的過程,描繪了一幅其樂融融的勞動畫面。D.《芣苢》一詩,將勞動者的精神和情緒自然地吟唱出來。從節奏、意境、韻味等方面,顯示出相當高的藝術性和感染力。5.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芣苢》一詩出自《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采集野菜時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芣苢》一詩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對采摘過程的細膩觀察。(3)《芣苢》一詩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對收工時滿載而歸的敘寫。二、課外閱讀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6-7題。伐 檀①坎坎伐檀②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③。不稼④不穡,胡取禾三百廛⑤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⑥兮?彼君子兮,不素餐⑦兮!坎坎伐輻⑧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⑨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⑩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注】①原編《魏風》第六。②坎坎:伐木聲。檀:指黃檀,落葉喬木,木質堅韌,適合制作車輛和用具。③漣:水波紋。猗:義同“兮”,語氣詞。④稼:耕種。⑤胡:為什么。禾:粟稻等糧食作物的總稱。三百:言其很多,非確數。廛:通“纏”,捆。⑥縣:通“懸”。貆(huán):即豬獾。⑦素餐:不勞而食。⑧輻:車輪上的輻條。⑨直:指直流。⑩億:周代十萬為億。6.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反映了《詩經》“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B.這首詩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隸們對不勞而食的奴隸主發出的憤怒質問。C.這首詩每段的末句,表現了奴隸對不平等的社會現象的感嘆,標志著奴隸們的初步覺醒。D.這首詩采用了“賦”與“興”相結合的手法,從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貪”的主題。7. 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思想情感?三、語言表達運用8.某中學研究性學習小組舉辦《詩經》讀書交流活動。主題是“《詩經》鑒賞”。請為主持人寫一段開場白。要求: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緊扣主題,表達得體,富有文采,不寫稱呼語、問候語,不超90字。9. 對下面一段話中的劃線部分進行改寫。要求:以“儒家學者”開頭,不得改變句子愿意,但語序可以變動。《詩經》從一開始,盡管還沒有賦予它以儒家經典的意義,但它的本來面目就逐步被掩蓋、被斷章取義、被歪曲篡改、被儒家學者拿去附會剝削階級需要的道德倫理觀念。10.比興手法是我國古代詩歌中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在后來的民歌中以及現在的歌詞中,這種手法得到了繼承和發揚。請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比興的手法寫兩句或幾句歌詞,內容不限。(內容提示:青春、理想、親情)示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 蒹葭》)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歌詞)【溫故知新】詩中“采、有、掇、捋、袺、襭”這六個字的順序能夠更換嗎?試結合詩歌分析原因。《芣苢》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何特點?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第02講 《芣苢》預習及練習【學習目標 】了解《詩經》的有關知識。 賞析詩歌使用的動詞妙處及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 體會詩歌體現出來的勞動熱情和歡欣。【知識精講 】第六課 芣苢【知識梳理】1.文學文化常識《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詩經》現存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于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詩經》的藝術技法被總結成“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一般認為風、雅、頌是詩的分類和內容題材;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其中風、雅、頌是按不同的音樂分的 ,賦、比、興是按表現手法分的。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征的重要標志,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關于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2.原文采采芣苢⑴,薄言采之⑵。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⑶。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⑷。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⑸。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⑹。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⑺。譯文鮮艷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來。鮮艷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來。鮮艷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來。鮮艷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來。鮮艷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表襟兜起來。鮮艷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來。注釋⑴采采:茂盛的樣子。芣(fú)苢(yǐ ):野生植物名,可食。毛傳認為是車前草,其葉和種子都可以入藥,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狀花序結籽特別多,可能與當時的多子信仰有關。⑵薄言:發語詞,無義。這里主要起補充音節的作用。⑶有:取得。⑷掇(duō):拾取,伸長了手去采。⑸捋(luō):順著莖滑動成把地采取。⑹袺(jié):一手提著衣襟兜著。⑺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帶上,再把東西往衣里面塞裹。4.內容分析《國風·周南·芣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曲勞動的歡歌,是當時人們采芣苢(即車前草)時所唱的歌謠。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疊句,僅僅只變換了少數幾個動詞,其余一概不變,反復地表達勞動的過程,勞動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達出來,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這是周代人們采集野生植物車前子時所唱的歌謠。《毛詩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后人多不贊成毛序的說法。《詩經》中的民間歌謠,有很多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芣苢》這篇重疊得如此厲害卻也是絕無僅有的。先以第一章為例:“采采”二字,一釋為“采而又采”,一釋為“各種各樣”。有人覺得用前一種解釋重復過甚,故取第二種。然而說車前草是“各種各樣”的,也不合道理。 還有觀點指出采采當為作形容詞用。如晉·陶潛《榮木》詩:“采采榮木,結根于茲。”南朝謝靈運《緩歌行》:“習習和風起,采采彤云浮。”這兩首詩中的“采采”都是文彩、光彩的意思。“芣苢”全詩“采采”共出現六次,是一再贊美芣苢種子(果實)外売的光彩注目,逗人喜愛,因而婦女們一邊高興地歌唱贊嘆,一邊動手采摘。到了第二句,“薄言”是無意義的語助詞,“采之”在意義上與前句無大變化。第三句重復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復第二句,只改動一個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復,只改動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動詞。也就是說,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個動詞——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余全是重疊,這確實是很特別的。但這種看起來很單調的重疊,卻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回環的音樂感。同時,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又表現了越采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詩中完全沒有寫采芣苢的人,令人讀起來卻能夠明白地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就在詩歌的音樂節奏中傳達出來。這種至為簡單的文辭復沓的歌謠,確是合適于許多人在一起唱;一個人單獨地唱,會覺得味道不對。關于當時人們采芣苢的用處的問題,毛傳說此草“宜懷任(妊)”即可以療治不孕;又一種說法,是認為此草可以療治麻風一類的惡疾。這兩種說法在中醫學上都沒有根據。即便勉強地說,《詩經》時代的人是相信車前草是可以治療不孕或麻風的。這詩仍然有不可理解之處: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風,都是極苦惱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為此而興高采烈地一邊采車前一邊唱著歌的道理。拿方玉潤所推想的情景來看這樣的解釋,尤其覺得不對勁。故又有人參考清代學者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所說“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清代鄉野的窮人),認為中國古代民間也曾普遍以車前草為食物,并解釋稱:“生活雖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例題精講】一、基礎檢測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A.芣苢(fú yǐ) 拾掇(duō) 場圃(pǔ)B.捋袖子(lǚ) 袺(jié) 賦詩(fù)C.襭(xié) 陰霪(yín) 憐汝(rǔ)D.大雅(yǎ) 倉廩(lǐn) 依賴(lài)2.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樣子B.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C.薄言袺之 袺:提起衣襟兜東西D.薄言襭之 襭:采摘3.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被儒家列為五部經典著作之首。B.《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又叫“國風”,大都是勞動人民創作的歌謠。“雅”分為“大雅”“小雅”,大多為周代宮廷樂曲歌辭。“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多為周天子及諸侯們祭祀時的樂歌。C.《詩經》中,“風”代表了《詩經》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D.《詩經》全部都是四言詩,普遍采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4.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芣苢》一詩,采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描寫了一群勞動婦女采芣苢的情景,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B.《芣苢》全詩通過“采”“有”“掇”“捋”“袺,”“襭”六個動詞的變換運用,在重章復沓中展現出勞動婦女從采摘到收獲的全過程以及愉悅歡快的心情。C.《芣苢》是婦女們采集野菜時唱的民歌。此詩采用賦的方式,直敘其事,通過婦女們采野菜的過程,描繪了一幅其樂融融的勞動畫面。D.《芣苢》一詩,將勞動者的精神和情緒自然地吟唱出來。從節奏、意境、韻味等方面,顯示出相當高的藝術性和感染力。5.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芣苢》一詩出自《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采集野菜時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芣苢》一詩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對采摘過程的細膩觀察。(3)《芣苢》一詩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對收工時滿載而歸的敘寫。1.【答案】B 【解析】B項,“捋”應讀“luō”。2.【答案】D 【解析】D項,襭:把衣襟掖在衣帶上兜東西。3. 【答案】D【解析】D項,“全部都是四言詩”錯。《詩經》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豐富多彩。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小雅和國風中,重章疊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4. 【答案】A【解析】A項,“本詩采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錯誤,詩歌開頭說“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開篇就是說采芣苢,并沒有用他物起興。5. 【答案】(1)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2)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3)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二、課外閱讀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6-7題。伐 檀①坎坎伐檀②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③。不稼④不穡,胡取禾三百廛⑤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⑥兮?彼君子兮,不素餐⑦兮!坎坎伐輻⑧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⑨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⑩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注】①原編《魏風》第六。②坎坎:伐木聲。檀:指黃檀,落葉喬木,木質堅韌,適合制作車輛和用具。③漣:水波紋。猗:義同“兮”,語氣詞。④稼:耕種。⑤胡:為什么。禾:粟稻等糧食作物的總稱。三百:言其很多,非確數。廛:通“纏”,捆。⑥縣:通“懸”。貆(huán):即豬獾。⑦素餐:不勞而食。⑧輻:車輪上的輻條。⑨直:指直流。⑩億:周代十萬為億。6.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反映了《詩經》“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B.這首詩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隸們對不勞而食的奴隸主發出的憤怒質問。C.這首詩每段的末句,表現了奴隸對不平等的社會現象的感嘆,標志著奴隸們的初步覺醒。D.這首詩采用了“賦”與“興”相結合的手法,從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貪”的主題。7. 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思想情感?6. 【答案】C【解析】C項,“覺醒”不恰當,他們沒達到這樣的思想高度。7. 【答案】全詩強烈地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怨恨,對統治者的不勞而獲進行了質問和嘲罵,表達了憤懣之情。【解析】結合詩句內容進行分析。三、語言表達運用8.某中學研究性學習小組舉辦《詩經》讀書交流活動。主題是“《詩經》鑒賞”。請為主持人寫一段開場白。要求: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緊扣主題,表達得體,富有文采,不寫稱呼語、問候語,不超90字。9. 對下面一段話中的劃線部分進行改寫。要求:以“儒家學者”開頭,不得改變句子愿意,但語序可以變動。《詩經》從一開始,盡管還沒有賦予它以儒家經典的意義,但它的本來面目就逐步被掩蓋、被斷章取義、被歪曲篡改、被儒家學者拿去附會剝削階級需要的道德倫理觀念。10.比興手法是我國古代詩歌中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在后來的民歌中以及現在的歌詞中,這種手法得到了繼承和發揚。請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比興的手法寫兩句或幾句歌詞,內容不限。(內容提示:青春、理想、親情)示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 蒹葭》)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歌詞)8. 【答案】《詩經》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經典名句膾炙人口,耐人尋味,讓我們走進《詩經》,去鑒賞其中無窮的璀璨與絢麗吧。【解析】既然是《詩經》讀書交流活動的開場白,那么可以從《詩經》的重要性說起,除了說到《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還可以引用《詩經》中的名句。注意一定要運用至少一種修辭手法,注意字數上的要求。9.【答案】儒家學者拿《詩經》去附會剝削階級所需要的道德倫理觀念,逐步掩蓋了《詩經》的本來面目,對它斷章取義,歪曲篡改。【解析】題目要求用“儒家學者”為開頭介紹《詩經》的內容,根據要求可以看出可采用“儒家學者”+《詩經》目的+剝削階級的做法來重組語句,即“儒家學者拿《詩經》去附會剝削階級所需要的道德倫理觀念,逐步掩蓋了《詩經》的本來面目,對它斷章取義,歪曲篡改。”10. 【答案】①火紅的旗幟嘩啦啦飄,我們的青春在燃燒。②山清水秀天藍藍,我們的奧運超歷年。【解析】以“青春”為內容,可以寫“燃燒的青春”,可用“火紅的旗幟”來起興;如果寫“奧運”,可以用“山、水、天”起興。【溫故知新】詩中“采、有、掇、捋、袺、襭”這六個字的順序能夠更換嗎?試結合詩歌分析原因【答案】不能。這首詩用詞連貫,是按勞動情景的推進來寫的。人們從一開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開了勞動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這是一個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勞動過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滿載而歸,所以順序不能更換。《芣苢》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何特點?【答案】 全詩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個動詞的變換運用,其余文字均無改變,全詩重章復沓,在看起來很單調的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回環的音樂感,更好地表達了情緒與情感。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02講:第二單元重點篇目《芣苢》(學生版) 2022年新高一語文暑假銜接講義(統編版).docx 第02講:第二單元重點篇目《芣苢》(教師版) 2022年新高一語文暑假銜接講義(統編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