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蘭江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檢測試卷一、單項選擇題(共30題,每題2分)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以下材料最能印證“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A.神話傳說 B.考古發據 C.文字記載 D.視聽資料【答案】B【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考古發據是地下原始材料的發現,屬于第一手材料,史學價值最高,所以最能印證“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的是考古發掘,故選B項。神話傳說帶有神秘色彩,不是信史,不能作為歷史事實的依據,排除A項。山頂洞人時期還未有文字,沒有當時的文字記載,無法佐證“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排除C項。視聽資料是后人根據考古發掘或有關資料整理而成,并不是印證“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的一手史料,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歷史研究材料的價值,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史料價值的相關知識。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直播帶貨是時下一種新興的職業,某主播介紹說:它是一種草本植物,早期產于黃河流域,六千年前半坡居民開始種...該主播代銷的貨物是( )A.大豆 B.水稻 C.玉米 D.粟【答案】D【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草本植物”“早期產于黃河流域”“六千年前半坡居民開始種”,結合所學可知,距今約6000年左右,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進入原始農業生產時代,使用骨器、角器,開墾土地,主要種植的作物是粟,故選D項。半坡居民主要種植的作物是粟,沒有大豆,排除A項。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種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排除B項。玉米的原產地是美洲,明朝中后期才傳入中國,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半坡居民的生活。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半坡遺址的相關史實。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如果把元謀人、北京人半坡聚落、河姆波聚落、炎帝與黃帝、堯舜禹等概念作為一個學習大單元,那么這個學習大單元的主題應該定為( )A.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B.大一統時代的到來C.中國社會的急劇變革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我國廣袤的大地,孕育了早期的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半坡聚落、河姆波聚落是早期人類的代表,炎帝與黃帝、堯舜禹是我國遠古傳說時代的典型代表,由此可知,本學習大單元的主題是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故選A項。秦漢時期,結束了我國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宣告大一統時代的到來,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標志生產力水平提高,中國社會處于急劇變革階段,排除C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展的階段特點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征。4.(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傳說中“黃帝發明了陶器,炎帝發明了釀酒”。考古學家在距今約40000多年的山東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一個陶杯(見右圖),該考古發現可以印證傳說中的歷史信息是( )A.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釀酒技術: B.炎黃二帝熱衷于創造發明C.中華文明起源于山東. D.該陶器就是黃帝作品【答案】A【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材料“黃帝發明了陶器,炎帝發明了釀酒”“距今約40000多年的山東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一個陶杯”可知,考古學家在距今約40000多年的山東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一個陶杯,是一件酒器,所以龍山考古發現可以印證傳說時代我國的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釀酒技術,故選A項。據所學可知,炎黃二帝熱衷于創造發明屬于遠古傳說,需要考古發掘來印證,排除B項。中華文明起源有眾多的地區,呈現多元一體的特點,排除C項。炎黃帝燒制陶器僅是遠古傳說,材料不能印證陶器就是黃帝作品,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山東龍山文化遺址。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遠古文明遺址考古的相關史實。5.(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七年級12班的A同學設計了一張歷史小資料卡片.該資料卡片反映的主題是( )一、夏朝的建立二、“家天下”的開始三、商湯滅夏四、武王伐紂A.動蕩的社會 B.夏商周的更替C.燦爛的文明 D.社會的變革【答案】B【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題干資料卡片信息“夏朝建立”“商湯滅夏”“武王伐紂”,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殘暴,公元前1600年,商湯起兵滅夏,建立商朝,商紂王暴政,激起民眾反抗,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綜上可知,該資料卡片反映的主題夏商周的王朝更替現象,故選B項。春秋戰國時期,周室衰微,諸侯紛爭,社會動蕩,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主題是夏商周王朝更替,沒有體現具體的文明成果,得不出文明燦爛,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我國社會處于急劇的變革時代,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夏商周的更替。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夏商周的相關史實。6.(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農,天下之本也”。農業穩,則天下安。下列哪些現象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①農作物種植②家畜飼養的出現③聚落的發展④磨制石器的發展⑤城市的出現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聚落的發展,磨制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所以①②③④符合題意,故選C項;城市的出現不屬于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排除含有⑤的ABD三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始農業興起和發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相關史實。7.(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如圖中的文字,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文字,又稱“契文”“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下列關于這種文字,.說法錯誤的是( )A.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B.直到近代才被人們發現和識別C.這種文字都是象形字D.它們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材料“‘契文’‘殷墟文字’‘龜甲獸骨文’”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商朝的甲骨文,據此分析;A: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表述正確,不合題意,排除A項。B:1899年,晚清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故直到近代才被發現和識別表述正確,不合題意,排除B項。C: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C項表述錯誤,故選C項。D: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表述正確,不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商周甲骨文。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甲骨文的相關史實。8.(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某導游給外國朋友介紹夏,商4周歷史,他將夏桀、商紂王和周歷王三人歸為一類,其標準應該是( )A.他們都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 B.他們都重用人才,改革內政C.他們都以殘暴統治著稱 D.他們都輕得薄賦,愛民如子【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材料“夏桀、商紂王和周歷王三人歸為一類”,結合所學可知,夏桀在位不修德行,統治殘暴;商紂對外征伐,耗費國力,賦稅繁重,施用酷刑,殘害人民;周厲王與民爭利,引起"國人暴動”。綜上可知,夏桀、商紂王和周歷王三人都以殘暴統治著稱,是古代有名的暴君,故選C項。禹建立夏朝,湯建立商朝,周武王建立西周,夏桀、商紂是亡國之君,排除A項。夏桀、商紂王和周歷王以暴政聞名,沒有重用人才,改革內政,排除B項。夏桀、商紂王和周歷王統治殘暴,導致民不聊生,與輕徭薄賦,愛民如子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夏桀、商紂王和周歷王。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夏商周政權更替的相關史實。9.(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歷史注釋是歷史解釋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研究歷史的方法。七上《中國歷史》第4課有這樣一個注釋:“指王位、爵號和財產按照家族血緣關系時代繼承下去。”改注釋指的是我國古代的哪一制度( )A.禪讓制 B.分封制 C.邵縣制 D.世襲制【答案】D【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材料“指王位、爵號和財產按照家族血緣關系時代繼承下去”,結合所學可知, 禹死啟繼,開始了王位世襲制,是指古代君王去世或遜位后,將君王之位轉給自己的子孫的傳承制度,體現了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系世代傳承,故選D項。禪讓制: 指遠古傳說時代,統治者把部落首領之位讓給有才華,有能力的人,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排除A項。分封制: 中國古代國王或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以土地為紐帶,以西周為典型,排除B項。郡縣制: 中國古代繼宗法血緣分封制度之后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在全國推行,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王位世襲制,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世襲制的相關史實。10.(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如圖(青銅牛尊)中,牛的鼻子套一圓環,說明牛已被用來耕地干活,由此可推斷它可能制作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時期【答案】D【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材料“牛的鼻子套一圓環,說明牛已被用來耕地干活”,材料反映的是牛耕出現,結合所學可知,我國在春秋時期開始使用牛耕,是農業動力的革命,標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故選D項。目前沒有史實證明夏朝出現牛耕,排除A項。目前沒有史實證明商朝出現牛耕,排除B項。目前沒有史實證明西周出現牛耕,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牛耕的出現。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牛耕出現的相關史實。1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列諸侯國,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戰國七雄的是( )A.秦、趙、魏 B..齊、秦、楚 C.齊、楚、晉 D.燕、韓、趙【答案】B【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春秋霸主國家主要是齊國、晉國、秦國、楚國等,戰國七雄是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所以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戰國七雄的是齊、秦、楚三國,故選B項。趙、魏是晉國分裂而形成的,秦秋時期不存在,排除A項。晉國僅是春秋霸主,戰國時被韓趙魏三家分割,排除C項。韓、趙是戰國七雄,由春秋時期晉國分割而成,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春秋戰國的相關史實。1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災戰。此場戰役,發生于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結果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這反映了( )A.“王室衰微 B.春秋爭霸 C.戰國兼并 D.變法圖強【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材料“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災戰…結果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結合所學知識,戰國時期,秦趙長平之戰,加速了秦國統一進程,是兼并性統一戰爭,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秦趙長平之戰的影響,沒有體現“王室衰微”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秦趙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時期,而春秋爭霸是春秋時期諸侯爭奪霸主地位,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秦趙長平之戰的影響,沒有涉及到“變法圖強”的各國變法運動,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趙長平之戰,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鐵器牛耕、商鞅變法等歷史現象反映的時代特征是( )A.爭霸稱雄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C.國家產生與文化理璨 D.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答案】A【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材料“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可知,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爭霸稱雄的局面;據“鐵器牛耕”反映了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商鞅變法”確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動了社會變革,綜上可知,題干所列舉的歷史現象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爭霸稱雄與社會變革”的時代特征,故選A項。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時期,排除B項。國家產生與文化璀璨是我國歷史上的夏商周時期,排除C項。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是中華文明起源時代的物征,即史前特點,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春秋戰國的相關史實。14.(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成語“以柔克剛”、“物極必反”所反映的暫理,最有可能出自于以下哪個學派(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兵家【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以柔克剛”“物極必反”可知,材料反映了事物存在著矛盾對立,體現了相互的辯證法思想,結合所學可知,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認為世間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方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故選A項。儒家主張“仁”的思想,宣揚德政,民貴君輕,與材料辯證法思想不符,排除B項。法家集大成者韓非主張以法治國,法不阿貴,建立專制集權統治,排除C項。兵家提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兵者,詭道也”的軍事思想,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百家爭鳴。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15.(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圖是中國秦朝和西漢時期的貨幣。關于這兩種貨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有利于加強國家對經濟的管理②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③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④促進了各地區的貿易往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據材料“秦朝和西漢時期的貨幣”,結合所學可知,秦朝統一采用圓形方孔錢為全國標準貨幣,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有利于加強國家對經濟的管理,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促進了各地區的貿易往來,所以①③④正確,故選D項。貨幣的統一,與思想文化的繁榮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BC三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朝漢朝貨幣。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中國古代貨幣變化的相關史實。16.(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史記·李斯列傳》記載:“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玉、功臣為諸侯者,使后無戰攻之患。”對此說法正確的是( )A.泰朝該做法是為了防止農民起義B.為了防止出現諸侯國勢力過大C.這是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擾D.這是秦國滅亡東方六國的需要【答案】B【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據材料“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玉、功臣為諸侯者,使后無戰攻之患”,結合所學可知,秦朝統一后,在地方上廢除了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控制的郡縣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防止地方勢力過大割據,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故選B項。秦朝設立郡縣制度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農民起義是由于暴政而起,與郡縣制無關,排除A項。秦朝統一后,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擾,修筑了萬里長城,郡縣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項。秦朝設立郡縣制度是在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后才推行的,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郡縣制度。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郡縣制度的相關歷史知識。17.(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史記》記載:“漢朝開國以來七十多年,國家安定,只要沒有洪澇和干旱災禍,百姓就人人飽暖,家家富裕。”漢初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 )A.秦始皇的橫征暴斂 B.實行休養生息政策C.農民起義的打擊 D.光武中興的出現【答案】B【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據材料“漢朝開國以來七十多年,國家安定,家家富裕”,結合所學可知,西漢初期,殘破荒涼,為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王朝統治,漢高祖及期繼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促使經濟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故選B項。秦始皇的橫征暴斂,導致統治被推翻,與漢初國家安定、經濟恢復發展沒有關聯,排除A項。秦末農民起義,推翻暴秦,建立西漢王朝,與漢初穩定發展不相符合,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西漢初期的社會狀況,光武中興是東漢盛世局面,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西漢休養生息政策,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8.(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列是東漢中后期10位皇帝繼位時的年齡。下列現象的出現與皇帝繼位年齡幼小有直接因果關系的是( )。皇帝 和帝 殤帝 安帝 順帝 沖帝 質帝 桓帝 靈帝 少帝 獻帝(歲)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A.經濟文化更加繁榮業 B.政治更加清明C.外威宦官交替專權 D.出現了光武中興【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表格作息“東漢中后期10位皇帝繼位時的年齡”,結合所學可知,表格信息反映了東漢中期以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導致政治腐敗黑暗,東漢王朝走向衰亡,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東漢皇帝繼位年幼,不能體現經濟文化繁榮,排除A項。東漢中后期,皇帝繼位年幼,造成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朝政腐朽黑暗,排除B項。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大勵精圖治,形成了光武中興的治世局面,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東漢外威宦官交替專權。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外威宦官交替專權的相關史實。19.(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2023年10月 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一帶一路”倡議的初心是借鑒古代絲綢之路,搭建國際交往合作的新路徑、新框架。下面關于絲綢之路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張寡出使西域奠定了絲綢之路開辟的基礎②沿絲路進行貿易的不僅有各地物產,還有技術、歌舞等③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④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最遠到達西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題關鍵詞“絲綢之路”,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張寡出使西域,加強了西域與中原的交往,奠定了絲綢之路開辟的基礎,故①表述正確;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絲綢等物品、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特產與樂器歌舞傳入中原,故②表述正確;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故③表述正確;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到達中亞、西亞,最遠至歐洲,故④表述不正確。綜上分析可知,①②③符合題意,故選A項;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D三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絲綢之路,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20.(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的主要證據。下面一組郵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遺址發掘出的文物它見證了我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有( )①他們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②他們主要使用打制石器③他們居住的是干欄式房屋④他們已學會了制作舟船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結合所學可知: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典型文化代表,進入了農耕時代,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主要種植水稻,會挖水井,學會了制作舟船,房屋是干欄式建筑,過著定居生活,綜上可知,①③④表述正確,故選D項;②表述錯誤,排除ABC三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河姆渡遺址。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紀念郵票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河姆渡遺址的相關史實。2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某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篇歷史人物傳記,其中提到了三個關鍵詞:《傷寒雜病論》、治未病、醫圣。這篇傳記描寫的是( )A.張仲景 B.華佗 C.蔡倫 D.司馬遷【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傷寒雜病論》、治未病、醫圣”,結合所學分析:A:張仲景,東漢末年名醫,被稱為“醫圣”,著有《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故選A項。B:華佗,東漢末年名醫,發明“麻沸散”、擅長針灸、湯藥和實施外科手術,排除B項。C:蔡倫,105年,改進造紙術,制造“蔡侯紙”,推動文化發展,排除C項。D:司馬遷,西漢史學家,著《史記》,開創紀傳體通史,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名醫張仲景。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名醫張仲景的相關史實。2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據史料記載,漢武帝維位之初v1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這一現象的出現得益于( )A.漢初的賦稅十分沉重 B.漢初奢靡之風盛行C.“文景之治"的出現 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據材料“漢武帝維位之初,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結合所學可知,漢文帝、景帝時期,繼續沿用休養生息政策,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形成了文景之治的局面,為漢武帝時期的鼎盛奠定了基礎,故選C項。漢初,劉邦吸取秦亡教訓,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和兵役,排除A項。西漢初年,經濟凋弊,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所以奢靡之風盛行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為實現大一統集權需要而推行的思想文化措施,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文景之治",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2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秦實現統一后,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集同學制作了秦朝中央政府權力結構示意圖,正確的是( )A. B.C. D.【答案】B【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秦朝中央政府權力結構”,結合所學可知,秦朝統一后,開創了大一統的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創立三公九卿制度,設丞相,掌行政,御史大夫負責監察,太尉主管軍事。綜上可知,關于秦朝中央政府權力結構示意圖,正確的是B,故選B項。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下,丞相掌行政、太尉管軍務,御史大夫負責群臣湊章及監察,排除A項。郡守是地方長官,刺史掌地方監察,太尉掌軍事,所以C圖結構錯誤,排除C項。刺史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地方監察,不屬于秦朝中央機構,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朝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結構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秦朝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相關史實。24.(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秦皇”與“漢武"能相提并論,兩者在歷史上的相識之處是( )①都開疆拓士和加強了中央集權②都能勤政愛民③都統一了貨幣④都抗擊了北方匈奴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A【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秦皇”“漢武",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拓展了疆土,秦始皇創立郡縣制度,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故①④是相似之處;秦始皇暴政,嚴刑苛法,沒有做到都能勤政愛民,故②不屬于相似之處;秦始皇頒行圓形方孔半兩錢,漢武帝統一鑄造五銖錢,統一了貨幣,故③是相似之處。綜上可知,①③④符合題意,故選A項;②不符合題意,排除BCD三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皇”與“漢武",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秦皇漢武的相關史實。25.(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絲綢之路是中外聯系的紐帶、溝通中西的橋梁,被稱為流動的“文化運河”。以下不可能出現在西漢絲綢之路上的是( )A.漢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B.朝鮮、日本派遭大批使節來中國C.西域的奇珍異寶不斷輸入中原D.中國的絲綢織品運往西亞【答案】B【知識點】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不可能出現在西漢絲綢之路上”,結合所學分析:A:絲路開通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來,往返于絲路之上,A項可能出現出現在西漢絲綢之路上,不符合題意,排除。B:朝鮮、日本位于中國東方,他們使節來華不經過絲綢之路,所以不可能出現在絲綢之路上,故選B項。C:絲路開辟后,西域的奇珍異寶,樂器歌舞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所以C項可能出現在西漢絲綢之路上,不符合題意,排除。D: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漆器與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入西亞,甚至更遠,所以D項可能出現在西漢絲綢之路上,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西漢絲綢之路,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西漢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26.(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 )A.周平王遷都洛邑 B.百家爭鳴的出現C.齊桓公稱霸中原 D.社會生產力發展【答案】D【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結合所學分析: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春秋初期,排除A項。B:百家爭鳴是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的繁榮景象,與富國強兵的變法改革不符,排除B項。C:齊桓公稱霸中原發生在春秋時期,與材料“戰國時期”信息不符,排除C項。D:據“戰國七雄、地主階級勢力增強……”結合所學知識,戰國時期,鐵犁牛耕進一步推廣使用,提高了生產力水平,新興地主階級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推動了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故選B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戰國變法改革運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思維導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戰國變法運動的相關史實。27.(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終于成就了春秋之首霸的偉業。”材料中的這位歷史人物是( )A.齊桓公 B.晉文公 C.秦孝公 D.漢高祖【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春秋之首霸”,結合所學分析:A: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改革內政、尊王攘夷,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故選A項。B:晉文公,善交賢能,游歷諸侯,繼齊桓公之后,稱霸中原,排除B項。C: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富國強兵,但未稱霸中原,排除C項。D:漢高祖,善收民心,善用人地,打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首霸齊桓公。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春秋諸侯爭霸的相關史實。28.(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圖示法是歸納歷史線索的重更方法。下圖是某同學制作的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的部分片段。空白框中應填的朝代是( ),夏→商→西周→春秋→ →秦朝A.新朝 B.戰國 C.西漢 D.東漢【答案】B【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古代朝代更替”,結合所學分析:A:新朝,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不在題干示意圖內,排除A項。B:戰國,據所學可知,春秋之后是戰國,戰國結束是秦朝,故選B項。C:西漢,據所學可知,秦朝因暴政而亡,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排除C項。D:東漢,據所學可知,劉邦建立西漢,劉秀建立東漢,西漢之后是東漢,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我國古代朝代更替。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古代朝代更替的相關史實。29.(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他被譽為“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司馬遷評價他“鑿空西域”。他畢生的堅韌探索,不僅促進了各個民族的交流融合,更深刻地拓展了一個民族看世界的大視野。“他”是( )A.蒙恬 B.張騫 C.衛青 D.漢武帝【答案】B【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鑿空西域”,結合所學分析:A:蒙恬,受秦始皇之命,北擊匈奴、修筑長城,排除A項。B:張騫,受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開辟絲路,故選B項。C:衛青,受漢武帝將令,出擊匈奴,穩定北疆,排除C項。D:漢武帝,西漢皇帝,雄才大略,打造西漢盛世,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張騫出使西域,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30.(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最帝之子,漢武帝之兄。獻王諸子,除嫡長子劉不害繼承王位外,其他兒子大多在獻王去世后被封為列候,封地分布在今河北滄州境內及周圍地區。這一情形的出現是由于( )A.“文景之治”的影響 B.諸侯兼并戰爭的需要C.“推思令”的實施 D.思想學術的雜亂【答案】C【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據材料“獻王諸子,除嫡長子劉不害繼承王位外,其他兒子大多在獻王去世后被封為列候”,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詔令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為列候,從而削弱了王侯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故選C項。漢文帝、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與漢武帝“推恩”分封列侯沒有關聯,排除A項。諸侯兼并戰爭是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漢武帝時期封建國家大一統穩定發展,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漢武帝“推恩”分封列侯,加強集權,與思想學術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漢武帝“推恩令”。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中關于漢武帝“推恩令”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二、材料分析題 (共3.大題)3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人民”一詞較早出處是先秦時期的《詩·大雅·抑》:“質爾人民,謹爾候度,用成不虞。”詩的意思是:安定好你的老百姓,謹守好法度不要任性違法,以防止禍事的突然發生。【以民為本】材料一:①《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②《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③《孟子·梁惠王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④《韓非子·人主》: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⑤《墨子·兼愛上》: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⑥《管子·牧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生之要】材料二:漢高祖下令“兵皆罷歸家”。詔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各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漢 書》材料三:文帝二年詔曰:“農, 天下之本也,民所特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還下詔全免田租。--《中國全史》【民心所向】材料四:“及至,始皇...弱天下.民....然陳涉(陳勝) ...術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賈誼《過秦論》【民智所在】材料五:(1)材料一中,體現“以民為本”的思想主張有那幾個 (填寫序號)(2)材料二和材料三體現了漢初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請分析這一政策在當時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四所反映的這場農民起義有怎樣的歷史地位 有學生認為:如果沒有陳勝、吳廣起義,就不會導致秦朝的滅亡。你認同該觀點嗎 說說你的理由。(4)請給材料五的三幅圖片按出現的時間順序排序,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一點即可)【答案】(1)①③⑥(2)休養生息政策;作用: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3)地位: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贊成該觀點、陳勝吳廣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加速了秦朝的滅亡,而導致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4)乙圖、丙圖、甲圖;感悟: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的力量是偉大的;是人民的創造力推動了社會進步;得民心者的天下,是民心者失天下;要愛惜民力、關愛民生、造福百姓等【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百家爭鳴;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以民為本”的思想:據材料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材料表明老子、孟子、管子等思想家表達了對百姓的重視,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故填①③⑥。(2)政策:據材料二“漢高祖下令‘兵皆罷歸家’”“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并結合所學可知,為鞏固統治,漢高祖劉邦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讓士兵還鄉務農,釋放奴婢為平民,漢文帝、漢景帝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減輕賦稅負擔。作用:據所學可知,漢高祖劉邦及其繼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發展農業生產,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3)地位:據材料四“及至,始皇...弱天下.民....然陳涉(陳勝) ...術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結合所學可,由于秦的暴政統治,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發動了大澤鄉起義,反抗秦朝殘暴統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觀點:結合所學可知,陳勝、吳廣發動起義的根源在于秦朝的殘暴統治,導致社會矛盾尖銳,無論有無陳勝、吳廣起義,秦朝必然滅亡,陳勝吳廣起義加速了秦朝的滅亡。(4)排序:根據材料五“甲圖:秦長城”反映的是秦朝修筑了萬長城;“乙圖:半地穴式房屋”體現的是距今6000年前半坡居民的住詡房建筑;“丙圖:都江堰工程”體現的是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綜上分析可知,材料五的三幅圖片按出現的時間順序排序是乙圖、丙圖、甲圖。感悟: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五所列舉的工程與建筑,反映了古代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智慧,由此可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的力量是偉大的;是人民的創造力推動了社會進步;得民心者的天下,是民心者失天下;要愛惜民力、關愛民生、造福百姓等。【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民本思想。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古代民本思想的相關歷史知識。(2)本題主要考查休養生息政策。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中關于休養生息政策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陳勝、吳廣起義,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史實。(4)本題主要考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中關于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3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春秋戰國時期是學術思想活躍,又是社會大動蕩的時期。它以其激烈爭斗、變革創新和學術繁榮影響了中國和世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 學派孔子 “為政以德”“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①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墨子 ③ 墨家④ “以法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法家材料一:“書籍被燒殘,其實還在其次,春秋末年以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種精神,事實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擊。--郭沫若材料二:材料三: (秦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史記.商君列傳》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實。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史記●李斯列傳》(1)結合所學知識,將下面凝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主張與學派補充完整。(2)材料一中“書籍被燒殘”是指歷史上的什么事件 “ 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指的是什么局面 (3)上面兩圖中哪-張是“春秋爭霸形勢圖” 為什么圖一中的晉國在圖二中消失了 春秋戰國時期這種諸侯混戰局面,主要是由于哪一種制度所埋下的禍根 (4)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商鞅哪一變法措施使秦實現“富國” 哪一變法措施使秦實現“強兵” (5)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材料四中的“商鞅之法”與秦“至今治強”之間有何聯系 【答案】(1)①儒家 ②道家 ③兼愛、非攻 ④韓非(2)焚書坑儒、百家爭鳴(3)圖一、戰國初年三家分晉、分封制(4)富國: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強兵: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5)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百家爭鳴;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1)補充: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子。(2)根據材料一“書籍被燒殘,其實還在其次,春秋末年以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種精神”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為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焚書坑儒。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思想學術界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3)根據材料二“圖一”,地圖中顯示的主要諸侯國是齊魯宋楚秦晉,反映的是春秋時期的形勢,故圖一是“春秋爭霸形勢圖”。結合所學可知,戰國初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導致了晉國不復存在。圖一圖二反映了春秋爭霸、諸侯兼并,國家陷于分裂動蕩之中,主要原因是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度,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隨著王室勢力衰落,強大的諸侯國不斷擴充勢力,造成混戰局面。(4)據材料三“.....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并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進了秦國的經濟發展,實現“富國”之夢。據材料三“有軍功者各以率受”并結合所學可知,商鞅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有利于提升秦國軍隊戰斗力,從而實現“強兵”之夢。(5)據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實。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富國強兵,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諸子百家思想。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百家爭鳴,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戰國形勢。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4)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商鞅變法的措施。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商鞅變法的相關歷史知識。(5)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商鞅變法的作用。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商鞅變法的相關歷史知識。3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大國....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時代來,顯然是進入了新的時代,他和他的統治機構,顯然比前一時代的封建國家起著較多的作用。因此,他創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的。后來延續二千年之久的封建體制,基本上是泰制的逐步演變,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朝代。一范文瀾《中國通史》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計,令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一語,徹底實行了。封建政體反動的余波,至此才算解決。——【美】阿爾伯特●克雷格《哈佛極簡中國史》材料三:漢武帝在開發利源方面最重要的還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包括....貨幣的發行以及鹽、鐵、酒的專利等,這套新經濟政策的設計者是桑弘羊、孔僅等。--傅樂成《中國通史》材料四:絲綢之路示意圖(1)材料一中的“他"是誰 秦朝哪項制度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為鞏固統一,秦朝在經濟上推行了哪兩項鞏固統一的措施 為什么說自秦朝起中國“進入了新的時代” (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回答武帝“用主父偃之計”的措施是什么 這一 措施有何作用 (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回答“新貨幣的發行以及鹽、鐵、酒的專利”分別指什么措施 (5)寫出材料四中A代表的地名。哪一宗教在漢朝時經此通道傳入中國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作用。【答案】(1)秦始皇(嬴政)、郡縣制;(2)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3)“推恩令”;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4)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5)長安、佛教;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他創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的。后來延續二千年之久的封建體制,基本上是泰制的逐步演變,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朝代”,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加強專制集權統治,鞏固國家統一,在地方上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創立了郡縣制度,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2)措施:結合所學可知,為鞏固統一,秦始皇確定圓形方孔半兩錢為全國通用的標準貨幣,打破了戰國時期各國貨幣混亂局面,統一了貨幣,同時又統一了度量衡。原因:據材料一“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時代來,顯然是進入了新的時代”,結合所學可知,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從而開創了一個新時代。(3)據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計,令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一語,徹底實行了”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使王國土地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國勢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效地強化了中央集權。(4)據材料三“漢武帝在開發利源方面最重要的還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包括....貨幣的發行以及鹽、鐵、酒的專利等”,結合所學可知,為了加強朝廷對經濟的控制,漢武帝下令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同時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實行鹽鐵官營專賣。(5)地名;據材料四“絲綢之路示意圖”可知,A地是西漢都城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宗教: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中外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佛教正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亞,然后傳入中國。作用:根據所學可知,張騫鑿空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成為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郡縣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郡縣制的相關歷史知識。(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朝統一貨幣與度量衡。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推恩令”,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推恩令的相關史實。(4)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漢武帝的經濟政策。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漢武帝鞏固統治的相關史實。(5)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絲綢之路。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1 / 1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蘭江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檢測試卷一、單項選擇題(共30題,每題2分)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以下材料最能印證“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A.神話傳說 B.考古發據 C.文字記載 D.視聽資料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直播帶貨是時下一種新興的職業,某主播介紹說:它是一種草本植物,早期產于黃河流域,六千年前半坡居民開始種...該主播代銷的貨物是( )A.大豆 B.水稻 C.玉米 D.粟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如果把元謀人、北京人半坡聚落、河姆波聚落、炎帝與黃帝、堯舜禹等概念作為一個學習大單元,那么這個學習大單元的主題應該定為( )A.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B.大一統時代的到來C.中國社會的急劇變革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4.(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傳說中“黃帝發明了陶器,炎帝發明了釀酒”。考古學家在距今約40000多年的山東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一個陶杯(見右圖),該考古發現可以印證傳說中的歷史信息是( )A.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釀酒技術: B.炎黃二帝熱衷于創造發明C.中華文明起源于山東. D.該陶器就是黃帝作品5.(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七年級12班的A同學設計了一張歷史小資料卡片.該資料卡片反映的主題是( )一、夏朝的建立二、“家天下”的開始三、商湯滅夏四、武王伐紂A.動蕩的社會 B.夏商周的更替C.燦爛的文明 D.社會的變革6.(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農,天下之本也”。農業穩,則天下安。下列哪些現象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①農作物種植②家畜飼養的出現③聚落的發展④磨制石器的發展⑤城市的出現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7.(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如圖中的文字,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文字,又稱“契文”“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下列關于這種文字,.說法錯誤的是( )A.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B.直到近代才被人們發現和識別C.這種文字都是象形字D.它們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8.(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某導游給外國朋友介紹夏,商4周歷史,他將夏桀、商紂王和周歷王三人歸為一類,其標準應該是( )A.他們都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 B.他們都重用人才,改革內政C.他們都以殘暴統治著稱 D.他們都輕得薄賦,愛民如子9.(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歷史注釋是歷史解釋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研究歷史的方法。七上《中國歷史》第4課有這樣一個注釋:“指王位、爵號和財產按照家族血緣關系時代繼承下去。”改注釋指的是我國古代的哪一制度( )A.禪讓制 B.分封制 C.邵縣制 D.世襲制10.(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如圖(青銅牛尊)中,牛的鼻子套一圓環,說明牛已被用來耕地干活,由此可推斷它可能制作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時期1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列諸侯國,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戰國七雄的是( )A.秦、趙、魏 B..齊、秦、楚 C.齊、楚、晉 D.燕、韓、趙1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災戰。此場戰役,發生于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結果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這反映了( )A.“王室衰微 B.春秋爭霸 C.戰國兼并 D.變法圖強1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鐵器牛耕、商鞅變法等歷史現象反映的時代特征是( )A.爭霸稱雄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C.國家產生與文化理璨 D.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14.(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成語“以柔克剛”、“物極必反”所反映的暫理,最有可能出自于以下哪個學派(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兵家15.(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圖是中國秦朝和西漢時期的貨幣。關于這兩種貨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有利于加強國家對經濟的管理②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③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④促進了各地區的貿易往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6.(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史記·李斯列傳》記載:“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玉、功臣為諸侯者,使后無戰攻之患。”對此說法正確的是( )A.泰朝該做法是為了防止農民起義B.為了防止出現諸侯國勢力過大C.這是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擾D.這是秦國滅亡東方六國的需要17.(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史記》記載:“漢朝開國以來七十多年,國家安定,只要沒有洪澇和干旱災禍,百姓就人人飽暖,家家富裕。”漢初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 )A.秦始皇的橫征暴斂 B.實行休養生息政策C.農民起義的打擊 D.光武中興的出現18.(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列是東漢中后期10位皇帝繼位時的年齡。下列現象的出現與皇帝繼位年齡幼小有直接因果關系的是( )。皇帝 和帝 殤帝 安帝 順帝 沖帝 質帝 桓帝 靈帝 少帝 獻帝(歲)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A.經濟文化更加繁榮業 B.政治更加清明C.外威宦官交替專權 D.出現了光武中興19.(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2023年10月 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一帶一路”倡議的初心是借鑒古代絲綢之路,搭建國際交往合作的新路徑、新框架。下面關于絲綢之路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張寡出使西域奠定了絲綢之路開辟的基礎②沿絲路進行貿易的不僅有各地物產,還有技術、歌舞等③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④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最遠到達西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的主要證據。下面一組郵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遺址發掘出的文物它見證了我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有( )①他們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②他們主要使用打制石器③他們居住的是干欄式房屋④他們已學會了制作舟船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某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篇歷史人物傳記,其中提到了三個關鍵詞:《傷寒雜病論》、治未病、醫圣。這篇傳記描寫的是( )A.張仲景 B.華佗 C.蔡倫 D.司馬遷2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據史料記載,漢武帝維位之初v1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這一現象的出現得益于( )A.漢初的賦稅十分沉重 B.漢初奢靡之風盛行C.“文景之治"的出現 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秦實現統一后,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集同學制作了秦朝中央政府權力結構示意圖,正確的是( )A. B.C. D.24.(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秦皇”與“漢武"能相提并論,兩者在歷史上的相識之處是( )①都開疆拓士和加強了中央集權②都能勤政愛民③都統一了貨幣④都抗擊了北方匈奴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25.(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絲綢之路是中外聯系的紐帶、溝通中西的橋梁,被稱為流動的“文化運河”。以下不可能出現在西漢絲綢之路上的是( )A.漢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B.朝鮮、日本派遭大批使節來中國C.西域的奇珍異寶不斷輸入中原D.中國的絲綢織品運往西亞26.(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下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 )A.周平王遷都洛邑 B.百家爭鳴的出現C.齊桓公稱霸中原 D.社會生產力發展27.(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終于成就了春秋之首霸的偉業。”材料中的這位歷史人物是( )A.齊桓公 B.晉文公 C.秦孝公 D.漢高祖28.(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圖示法是歸納歷史線索的重更方法。下圖是某同學制作的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的部分片段。空白框中應填的朝代是( ),夏→商→西周→春秋→ →秦朝A.新朝 B.戰國 C.西漢 D.東漢29.(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他被譽為“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司馬遷評價他“鑿空西域”。他畢生的堅韌探索,不僅促進了各個民族的交流融合,更深刻地拓展了一個民族看世界的大視野。“他”是( )A.蒙恬 B.張騫 C.衛青 D.漢武帝30.(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最帝之子,漢武帝之兄。獻王諸子,除嫡長子劉不害繼承王位外,其他兒子大多在獻王去世后被封為列候,封地分布在今河北滄州境內及周圍地區。這一情形的出現是由于( )A.“文景之治”的影響 B.諸侯兼并戰爭的需要C.“推思令”的實施 D.思想學術的雜亂二、材料分析題 (共3.大題)31.(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人民”一詞較早出處是先秦時期的《詩·大雅·抑》:“質爾人民,謹爾候度,用成不虞。”詩的意思是:安定好你的老百姓,謹守好法度不要任性違法,以防止禍事的突然發生。【以民為本】材料一:①《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②《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③《孟子·梁惠王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④《韓非子·人主》: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⑤《墨子·兼愛上》: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⑥《管子·牧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生之要】材料二:漢高祖下令“兵皆罷歸家”。詔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各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漢 書》材料三:文帝二年詔曰:“農, 天下之本也,民所特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還下詔全免田租。--《中國全史》【民心所向】材料四:“及至,始皇...弱天下.民....然陳涉(陳勝) ...術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賈誼《過秦論》【民智所在】材料五:(1)材料一中,體現“以民為本”的思想主張有那幾個 (填寫序號)(2)材料二和材料三體現了漢初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請分析這一政策在當時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四所反映的這場農民起義有怎樣的歷史地位 有學生認為:如果沒有陳勝、吳廣起義,就不會導致秦朝的滅亡。你認同該觀點嗎 說說你的理由。(4)請給材料五的三幅圖片按出現的時間順序排序,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一點即可)32.(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春秋戰國時期是學術思想活躍,又是社會大動蕩的時期。它以其激烈爭斗、變革創新和學術繁榮影響了中國和世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 學派孔子 “為政以德”“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①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墨子 ③ 墨家④ “以法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法家材料一:“書籍被燒殘,其實還在其次,春秋末年以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種精神,事實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擊。--郭沫若材料二:材料三: (秦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史記.商君列傳》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實。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史記●李斯列傳》(1)結合所學知識,將下面凝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主張與學派補充完整。(2)材料一中“書籍被燒殘”是指歷史上的什么事件 “ 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指的是什么局面 (3)上面兩圖中哪-張是“春秋爭霸形勢圖” 為什么圖一中的晉國在圖二中消失了 春秋戰國時期這種諸侯混戰局面,主要是由于哪一種制度所埋下的禍根 (4)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商鞅哪一變法措施使秦實現“富國” 哪一變法措施使秦實現“強兵” (5)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材料四中的“商鞅之法”與秦“至今治強”之間有何聯系 33.(2023七上·余姚市期中)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大國....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時代來,顯然是進入了新的時代,他和他的統治機構,顯然比前一時代的封建國家起著較多的作用。因此,他創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的。后來延續二千年之久的封建體制,基本上是泰制的逐步演變,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朝代。一范文瀾《中國通史》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計,令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一語,徹底實行了。封建政體反動的余波,至此才算解決。——【美】阿爾伯特●克雷格《哈佛極簡中國史》材料三:漢武帝在開發利源方面最重要的還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包括....貨幣的發行以及鹽、鐵、酒的專利等,這套新經濟政策的設計者是桑弘羊、孔僅等。--傅樂成《中國通史》材料四:絲綢之路示意圖(1)材料一中的“他"是誰 秦朝哪項制度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為鞏固統一,秦朝在經濟上推行了哪兩項鞏固統一的措施 為什么說自秦朝起中國“進入了新的時代” (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回答武帝“用主父偃之計”的措施是什么 這一 措施有何作用 (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回答“新貨幣的發行以及鹽、鐵、酒的專利”分別指什么措施 (5)寫出材料四中A代表的地名。哪一宗教在漢朝時經此通道傳入中國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作用。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考古發據是地下原始材料的發現,屬于第一手材料,史學價值最高,所以最能印證“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的是考古發掘,故選B項。神話傳說帶有神秘色彩,不是信史,不能作為歷史事實的依據,排除A項。山頂洞人時期還未有文字,沒有當時的文字記載,無法佐證“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排除C項。視聽資料是后人根據考古發掘或有關資料整理而成,并不是印證“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的一手史料,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歷史研究材料的價值,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史料價值的相關知識。2.【答案】D【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草本植物”“早期產于黃河流域”“六千年前半坡居民開始種”,結合所學可知,距今約6000年左右,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進入原始農業生產時代,使用骨器、角器,開墾土地,主要種植的作物是粟,故選D項。半坡居民主要種植的作物是粟,沒有大豆,排除A項。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種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排除B項。玉米的原產地是美洲,明朝中后期才傳入中國,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半坡居民的生活。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半坡遺址的相關史實。3.【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我國廣袤的大地,孕育了早期的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半坡聚落、河姆波聚落是早期人類的代表,炎帝與黃帝、堯舜禹是我國遠古傳說時代的典型代表,由此可知,本學習大單元的主題是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故選A項。秦漢時期,結束了我國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宣告大一統時代的到來,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標志生產力水平提高,中國社會處于急劇變革階段,排除C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展的階段特點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征。4.【答案】A【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材料“黃帝發明了陶器,炎帝發明了釀酒”“距今約40000多年的山東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一個陶杯”可知,考古學家在距今約40000多年的山東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一個陶杯,是一件酒器,所以龍山考古發現可以印證傳說時代我國的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釀酒技術,故選A項。據所學可知,炎黃二帝熱衷于創造發明屬于遠古傳說,需要考古發掘來印證,排除B項。中華文明起源有眾多的地區,呈現多元一體的特點,排除C項。炎黃帝燒制陶器僅是遠古傳說,材料不能印證陶器就是黃帝作品,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山東龍山文化遺址。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遠古文明遺址考古的相關史實。5.【答案】B【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題干資料卡片信息“夏朝建立”“商湯滅夏”“武王伐紂”,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殘暴,公元前1600年,商湯起兵滅夏,建立商朝,商紂王暴政,激起民眾反抗,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綜上可知,該資料卡片反映的主題夏商周的王朝更替現象,故選B項。春秋戰國時期,周室衰微,諸侯紛爭,社會動蕩,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主題是夏商周王朝更替,沒有體現具體的文明成果,得不出文明燦爛,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我國社會處于急劇的變革時代,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夏商周的更替。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夏商周的相關史實。6.【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聚落的發展,磨制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所以①②③④符合題意,故選C項;城市的出現不屬于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排除含有⑤的ABD三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始農業興起和發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相關史實。7.【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材料“‘契文’‘殷墟文字’‘龜甲獸骨文’”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商朝的甲骨文,據此分析;A: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表述正確,不合題意,排除A項。B:1899年,晚清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故直到近代才被發現和識別表述正確,不合題意,排除B項。C: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C項表述錯誤,故選C項。D: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表述正確,不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商周甲骨文。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甲骨文的相關史實。8.【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材料“夏桀、商紂王和周歷王三人歸為一類”,結合所學可知,夏桀在位不修德行,統治殘暴;商紂對外征伐,耗費國力,賦稅繁重,施用酷刑,殘害人民;周厲王與民爭利,引起"國人暴動”。綜上可知,夏桀、商紂王和周歷王三人都以殘暴統治著稱,是古代有名的暴君,故選C項。禹建立夏朝,湯建立商朝,周武王建立西周,夏桀、商紂是亡國之君,排除A項。夏桀、商紂王和周歷王以暴政聞名,沒有重用人才,改革內政,排除B項。夏桀、商紂王和周歷王統治殘暴,導致民不聊生,與輕徭薄賦,愛民如子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夏桀、商紂王和周歷王。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夏商周政權更替的相關史實。9.【答案】D【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材料“指王位、爵號和財產按照家族血緣關系時代繼承下去”,結合所學可知, 禹死啟繼,開始了王位世襲制,是指古代君王去世或遜位后,將君王之位轉給自己的子孫的傳承制度,體現了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系世代傳承,故選D項。禪讓制: 指遠古傳說時代,統治者把部落首領之位讓給有才華,有能力的人,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排除A項。分封制: 中國古代國王或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以土地為紐帶,以西周為典型,排除B項。郡縣制: 中國古代繼宗法血緣分封制度之后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在全國推行,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王位世襲制,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世襲制的相關史實。10.【答案】D【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材料“牛的鼻子套一圓環,說明牛已被用來耕地干活”,材料反映的是牛耕出現,結合所學可知,我國在春秋時期開始使用牛耕,是農業動力的革命,標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故選D項。目前沒有史實證明夏朝出現牛耕,排除A項。目前沒有史實證明商朝出現牛耕,排除B項。目前沒有史實證明西周出現牛耕,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牛耕的出現。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牛耕出現的相關史實。11.【答案】B【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春秋霸主國家主要是齊國、晉國、秦國、楚國等,戰國七雄是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所以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戰國七雄的是齊、秦、楚三國,故選B項。趙、魏是晉國分裂而形成的,秦秋時期不存在,排除A項。晉國僅是春秋霸主,戰國時被韓趙魏三家分割,排除C項。韓、趙是戰國七雄,由春秋時期晉國分割而成,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春秋戰國的相關史實。12.【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材料“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災戰…結果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結合所學知識,戰國時期,秦趙長平之戰,加速了秦國統一進程,是兼并性統一戰爭,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秦趙長平之戰的影響,沒有體現“王室衰微”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秦趙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時期,而春秋爭霸是春秋時期諸侯爭奪霸主地位,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秦趙長平之戰的影響,沒有涉及到“變法圖強”的各國變法運動,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趙長平之戰,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3.【答案】A【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材料“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可知,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爭霸稱雄的局面;據“鐵器牛耕”反映了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商鞅變法”確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動了社會變革,綜上可知,題干所列舉的歷史現象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爭霸稱雄與社會變革”的時代特征,故選A項。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時期,排除B項。國家產生與文化璀璨是我國歷史上的夏商周時期,排除C項。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是中華文明起源時代的物征,即史前特點,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春秋戰國的相關史實。14.【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以柔克剛”“物極必反”可知,材料反映了事物存在著矛盾對立,體現了相互的辯證法思想,結合所學可知,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認為世間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方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故選A項。儒家主張“仁”的思想,宣揚德政,民貴君輕,與材料辯證法思想不符,排除B項。法家集大成者韓非主張以法治國,法不阿貴,建立專制集權統治,排除C項。兵家提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兵者,詭道也”的軍事思想,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百家爭鳴。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15.【答案】D【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據材料“秦朝和西漢時期的貨幣”,結合所學可知,秦朝統一采用圓形方孔錢為全國標準貨幣,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有利于加強國家對經濟的管理,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促進了各地區的貿易往來,所以①③④正確,故選D項。貨幣的統一,與思想文化的繁榮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BC三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朝漢朝貨幣。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中國古代貨幣變化的相關史實。16.【答案】B【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據材料“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玉、功臣為諸侯者,使后無戰攻之患”,結合所學可知,秦朝統一后,在地方上廢除了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控制的郡縣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防止地方勢力過大割據,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故選B項。秦朝設立郡縣制度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農民起義是由于暴政而起,與郡縣制無關,排除A項。秦朝統一后,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擾,修筑了萬里長城,郡縣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項。秦朝設立郡縣制度是在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后才推行的,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郡縣制度。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郡縣制度的相關歷史知識。17.【答案】B【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據材料“漢朝開國以來七十多年,國家安定,家家富裕”,結合所學可知,西漢初期,殘破荒涼,為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王朝統治,漢高祖及期繼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促使經濟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故選B項。秦始皇的橫征暴斂,導致統治被推翻,與漢初國家安定、經濟恢復發展沒有關聯,排除A項。秦末農民起義,推翻暴秦,建立西漢王朝,與漢初穩定發展不相符合,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西漢初期的社會狀況,光武中興是東漢盛世局面,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西漢休養生息政策,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8.【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表格作息“東漢中后期10位皇帝繼位時的年齡”,結合所學可知,表格信息反映了東漢中期以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導致政治腐敗黑暗,東漢王朝走向衰亡,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東漢皇帝繼位年幼,不能體現經濟文化繁榮,排除A項。東漢中后期,皇帝繼位年幼,造成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朝政腐朽黑暗,排除B項。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大勵精圖治,形成了光武中興的治世局面,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東漢外威宦官交替專權。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外威宦官交替專權的相關史實。19.【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題關鍵詞“絲綢之路”,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張寡出使西域,加強了西域與中原的交往,奠定了絲綢之路開辟的基礎,故①表述正確;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絲綢等物品、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特產與樂器歌舞傳入中原,故②表述正確;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故③表述正確;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到達中亞、西亞,最遠至歐洲,故④表述不正確。綜上分析可知,①②③符合題意,故選A項;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D三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絲綢之路,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20.【答案】D【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結合所學可知: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典型文化代表,進入了農耕時代,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主要種植水稻,會挖水井,學會了制作舟船,房屋是干欄式建筑,過著定居生活,綜上可知,①③④表述正確,故選D項;②表述錯誤,排除ABC三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河姆渡遺址。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紀念郵票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河姆渡遺址的相關史實。21.【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傷寒雜病論》、治未病、醫圣”,結合所學分析:A:張仲景,東漢末年名醫,被稱為“醫圣”,著有《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故選A項。B:華佗,東漢末年名醫,發明“麻沸散”、擅長針灸、湯藥和實施外科手術,排除B項。C:蔡倫,105年,改進造紙術,制造“蔡侯紙”,推動文化發展,排除C項。D:司馬遷,西漢史學家,著《史記》,開創紀傳體通史,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名醫張仲景。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名醫張仲景的相關史實。22.【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據材料“漢武帝維位之初,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結合所學可知,漢文帝、景帝時期,繼續沿用休養生息政策,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形成了文景之治的局面,為漢武帝時期的鼎盛奠定了基礎,故選C項。漢初,劉邦吸取秦亡教訓,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和兵役,排除A項。西漢初年,經濟凋弊,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所以奢靡之風盛行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為實現大一統集權需要而推行的思想文化措施,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文景之治",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23.【答案】B【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秦朝中央政府權力結構”,結合所學可知,秦朝統一后,開創了大一統的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創立三公九卿制度,設丞相,掌行政,御史大夫負責監察,太尉主管軍事。綜上可知,關于秦朝中央政府權力結構示意圖,正確的是B,故選B項。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下,丞相掌行政、太尉管軍務,御史大夫負責群臣湊章及監察,排除A項。郡守是地方長官,刺史掌地方監察,太尉掌軍事,所以C圖結構錯誤,排除C項。刺史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地方監察,不屬于秦朝中央機構,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朝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結構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秦朝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相關史實。24.【答案】A【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秦皇”“漢武",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拓展了疆土,秦始皇創立郡縣制度,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故①④是相似之處;秦始皇暴政,嚴刑苛法,沒有做到都能勤政愛民,故②不屬于相似之處;秦始皇頒行圓形方孔半兩錢,漢武帝統一鑄造五銖錢,統一了貨幣,故③是相似之處。綜上可知,①③④符合題意,故選A項;②不符合題意,排除BCD三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皇”與“漢武",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秦皇漢武的相關史實。25.【答案】B【知識點】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不可能出現在西漢絲綢之路上”,結合所學分析:A:絲路開通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來,往返于絲路之上,A項可能出現出現在西漢絲綢之路上,不符合題意,排除。B:朝鮮、日本位于中國東方,他們使節來華不經過絲綢之路,所以不可能出現在絲綢之路上,故選B項。C:絲路開辟后,西域的奇珍異寶,樂器歌舞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所以C項可能出現在西漢絲綢之路上,不符合題意,排除。D: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漆器與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入西亞,甚至更遠,所以D項可能出現在西漢絲綢之路上,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西漢絲綢之路,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西漢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26.【答案】D【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結合所學分析: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春秋初期,排除A項。B:百家爭鳴是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的繁榮景象,與富國強兵的變法改革不符,排除B項。C:齊桓公稱霸中原發生在春秋時期,與材料“戰國時期”信息不符,排除C項。D:據“戰國七雄、地主階級勢力增強……”結合所學知識,戰國時期,鐵犁牛耕進一步推廣使用,提高了生產力水平,新興地主階級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推動了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故選B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戰國變法改革運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思維導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戰國變法運動的相關史實。27.【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春秋之首霸”,結合所學分析:A: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改革內政、尊王攘夷,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故選A項。B:晉文公,善交賢能,游歷諸侯,繼齊桓公之后,稱霸中原,排除B項。C: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富國強兵,但未稱霸中原,排除C項。D:漢高祖,善收民心,善用人地,打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首霸齊桓公。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春秋諸侯爭霸的相關史實。28.【答案】B【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古代朝代更替”,結合所學分析:A:新朝,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不在題干示意圖內,排除A項。B:戰國,據所學可知,春秋之后是戰國,戰國結束是秦朝,故選B項。C:西漢,據所學可知,秦朝因暴政而亡,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排除C項。D:東漢,據所學可知,劉邦建立西漢,劉秀建立東漢,西漢之后是東漢,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我國古代朝代更替。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古代朝代更替的相關史實。29.【答案】B【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鑿空西域”,結合所學分析:A:蒙恬,受秦始皇之命,北擊匈奴、修筑長城,排除A項。B:張騫,受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開辟絲路,故選B項。C:衛青,受漢武帝將令,出擊匈奴,穩定北疆,排除C項。D:漢武帝,西漢皇帝,雄才大略,打造西漢盛世,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張騫出使西域,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30.【答案】C【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據材料“獻王諸子,除嫡長子劉不害繼承王位外,其他兒子大多在獻王去世后被封為列候”,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詔令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為列候,從而削弱了王侯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故選C項。漢文帝、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與漢武帝“推恩”分封列侯沒有關聯,排除A項。諸侯兼并戰爭是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漢武帝時期封建國家大一統穩定發展,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漢武帝“推恩”分封列侯,加強集權,與思想學術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漢武帝“推恩令”。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中關于漢武帝“推恩令”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31.【答案】(1)①③⑥(2)休養生息政策;作用: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3)地位: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贊成該觀點、陳勝吳廣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加速了秦朝的滅亡,而導致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4)乙圖、丙圖、甲圖;感悟: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的力量是偉大的;是人民的創造力推動了社會進步;得民心者的天下,是民心者失天下;要愛惜民力、關愛民生、造福百姓等【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百家爭鳴;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以民為本”的思想:據材料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材料表明老子、孟子、管子等思想家表達了對百姓的重視,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故填①③⑥。(2)政策:據材料二“漢高祖下令‘兵皆罷歸家’”“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并結合所學可知,為鞏固統治,漢高祖劉邦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讓士兵還鄉務農,釋放奴婢為平民,漢文帝、漢景帝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減輕賦稅負擔。作用:據所學可知,漢高祖劉邦及其繼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發展農業生產,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3)地位:據材料四“及至,始皇...弱天下.民....然陳涉(陳勝) ...術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結合所學可,由于秦的暴政統治,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發動了大澤鄉起義,反抗秦朝殘暴統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觀點:結合所學可知,陳勝、吳廣發動起義的根源在于秦朝的殘暴統治,導致社會矛盾尖銳,無論有無陳勝、吳廣起義,秦朝必然滅亡,陳勝吳廣起義加速了秦朝的滅亡。(4)排序:根據材料五“甲圖:秦長城”反映的是秦朝修筑了萬長城;“乙圖:半地穴式房屋”體現的是距今6000年前半坡居民的住詡房建筑;“丙圖:都江堰工程”體現的是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綜上分析可知,材料五的三幅圖片按出現的時間順序排序是乙圖、丙圖、甲圖。感悟: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五所列舉的工程與建筑,反映了古代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智慧,由此可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的力量是偉大的;是人民的創造力推動了社會進步;得民心者的天下,是民心者失天下;要愛惜民力、關愛民生、造福百姓等。【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民本思想。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古代民本思想的相關歷史知識。(2)本題主要考查休養生息政策。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中關于休養生息政策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陳勝、吳廣起義,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史實。(4)本題主要考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中關于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32.【答案】(1)①儒家 ②道家 ③兼愛、非攻 ④韓非(2)焚書坑儒、百家爭鳴(3)圖一、戰國初年三家分晉、分封制(4)富國: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強兵: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5)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百家爭鳴;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1)補充: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子。(2)根據材料一“書籍被燒殘,其實還在其次,春秋末年以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種精神”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為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焚書坑儒。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思想學術界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3)根據材料二“圖一”,地圖中顯示的主要諸侯國是齊魯宋楚秦晉,反映的是春秋時期的形勢,故圖一是“春秋爭霸形勢圖”。結合所學可知,戰國初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導致了晉國不復存在。圖一圖二反映了春秋爭霸、諸侯兼并,國家陷于分裂動蕩之中,主要原因是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度,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隨著王室勢力衰落,強大的諸侯國不斷擴充勢力,造成混戰局面。(4)據材料三“.....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并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進了秦國的經濟發展,實現“富國”之夢。據材料三“有軍功者各以率受”并結合所學可知,商鞅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有利于提升秦國軍隊戰斗力,從而實現“強兵”之夢。(5)據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實。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富國強兵,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諸子百家思想。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百家爭鳴,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戰國形勢。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4)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商鞅變法的措施。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商鞅變法的相關歷史知識。(5)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商鞅變法的作用。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商鞅變法的相關歷史知識。33.【答案】(1)秦始皇(嬴政)、郡縣制;(2)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3)“推恩令”;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4)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5)長安、佛教;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他創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的。后來延續二千年之久的封建體制,基本上是泰制的逐步演變,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朝代”,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加強專制集權統治,鞏固國家統一,在地方上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創立了郡縣制度,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2)措施:結合所學可知,為鞏固統一,秦始皇確定圓形方孔半兩錢為全國通用的標準貨幣,打破了戰國時期各國貨幣混亂局面,統一了貨幣,同時又統一了度量衡。原因:據材料一“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時代來,顯然是進入了新的時代”,結合所學可知,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從而開創了一個新時代。(3)據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計,令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一語,徹底實行了”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使王國土地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國勢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效地強化了中央集權。(4)據材料三“漢武帝在開發利源方面最重要的還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包括....貨幣的發行以及鹽、鐵、酒的專利等”,結合所學可知,為了加強朝廷對經濟的控制,漢武帝下令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同時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實行鹽鐵官營專賣。(5)地名;據材料四“絲綢之路示意圖”可知,A地是西漢都城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宗教: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中外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佛教正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亞,然后傳入中國。作用:根據所學可知,張騫鑿空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成為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郡縣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郡縣制的相關歷史知識。(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朝統一貨幣與度量衡。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推恩令”,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推恩令的相關史實。(4)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漢武帝的經濟政策。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漢武帝鞏固統治的相關史實。(5)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絲綢之路。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蘭江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檢測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蘭江中學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檢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