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中國古代史專題總結朝代更替:夏、商、西周、春秋戰國、 秦朝(公元前221年)、西漢(劉邦)、東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中國歷朝階段特征朝代 夏商周 春秋戰國(東周) 秦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 五代十國 遼宋夏金元 明清年代 前21世紀—前771年 前770—前221年 前221—220年 220—589年 591—907年 907—979年 960—1368年 1368—1911年特征 早期國家 動蕩、變革與發展 大一統王朝的建立與鞏固 國家分裂,民族大融合 全面繁榮,中華文明鼎盛時期 分裂時期,中央王朝與割據政權并立;梁唐晉漢周 民族政權并立;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西周時期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經濟:井田制文化:禮樂制度春秋戰國時期總特征: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政治:周天子王權衰落,諸侯爭霸混戰,分封制、禮樂制被破壞2. 各國紛紛延攬人才,改革變法,以增強國力3. 出現統一趨勢經濟:鐵農具、牛耕、水利的發展;私田大量出現,小農經濟開始形成冶鑄業、紡織業發展商業活躍,但重農抑商政策亦開始文化:私人講學風氣興盛,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秦漢時期總特征:結束分裂、大一統中央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權加強政治:①國家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鞏固;②官僚制代替貴族制,對后世影響深遠。經濟:①鐵犁牛耕推動小農經濟發展;②手工業發展;③一方面重農抑商,另一方面中外經濟交往開始,絲綢之路。文化:①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焚書坑儒,罷黜百家尊崇儒術;②儒學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③出現了許多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紙術;④文學藝術成就輝煌。魏晉南北朝時期總特征:國家分裂,民族大融合;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佛道沖擊儒學地位政治:①政權更替頻繁,封建國家大分裂,局部統一出現和民族大融合;②文化:①儒學面臨嚴峻挑戰;②科技文化取得輝煌成就,不少領域繼續在士族制度形成;③初步形成三省制中樞機構,選官:九品中正制經濟:①精耕細作農業技術成熟;②手工業發展;③經濟重心開始南移;隋唐時期總特征: 全面繁榮,成就突出,影響深遠,中華文明鼎盛時期政治:①國家統一,疆域遼闊,社會安定,政治清明;②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制度進一步完善;③后期設立節度使制度形成潘鎮割據的局面。經濟:①經濟繁盛,南北經濟趨平衡;②農業曲轅犁標志著中國傳統耕犁的基本定型,筒車灌溉;③手工業發達,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絲織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風格;④商業繁榮.農村集市貿易發展,柜坊、飛錢問世,對外貿易興盛,瓷器開始大量輸出國外,遠銷歐非。文化:①思想:三教合一;②科技:雕版印刷術,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③文學:唐詩;④書法:楷體、行書、草書全面盛世,涌現出歐顏柳、張旭、懷素等書法名家;⑤繪畫:閻立本、吳道子等畫家,創作出《步輦圖》《送子天王圖》 等名作。宋元時期總特征:分裂割據和民族政權并立,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政治: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宋朝重文輕武,防范武將,“三冗兩積”的局面2.元代實行的行省制度影響后世。經濟:1.經濟中心南移完成(南宋)2.手工業發展:①制瓷業興盛,出現五大名窯,景德鎮興起;②黃道婆改進棉紡織技術3.商品經濟活躍①城市商業活動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和時間限制;②紙幣“交子”的使用標志著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空前水平;③海上“絲綢之路”興盛,元朝泉州是重要外貿港口,海外貿易繁榮。文化:1.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學即理學(程朱理學),深刻影響到民眾生活2.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代表了科技發展的最高水平,其外傳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3.文藝領域①商品經濟的發展,文藝術世俗性增強,代表有宋詞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風俗畫。②書法、繪畫成就斐然。③元雜劇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明清時期時期總特征:分裂割據和民族政權并立走向統一,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經濟:商品經濟繁榮,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長途貿易昌盛,出現地域性商幫;商業市鎮的興起;高產量外來糧食作物的普及政治:君主專制達到頂峰;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文化:市民階層興起,文學小說發達(四大名著);“文字獄”,八股取士;京劇2.中國歷代王朝的重大事件及關鍵詞商:青銅器、甲骨文周: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春秋戰國(東周):諸侯爭霸、戰國七雄、商鞅變法、都江堰、百家爭鳴、鐵犁牛耕、秦:大一統、始皇帝、三公制度、郡縣制、焚書坑儒西漢:休養生息、文景之治、推恩令、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北擊匈奴、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東漢: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三國兩晉南北朝: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八王之亂、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隋:開通大運河、創立科舉制唐:貞觀之治、貞觀遺風、開元盛世、完善三省六部制、遣唐使、鑒真、玄奘、唐三彩、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宋:重文輕武、王安石變法、澶淵之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元:行省制度、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檢司(臺灣)、馬可波羅明:廢丞相權分六部、內閣、八股取士、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海禁清:軍機處、文字獄、閉關鎖國3.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皇權與相權矛盾,總趨勢:皇權或者君主專制不斷強化,相權不斷削弱)朝代 秦 隋唐 明 清中央 制度 三公制度 三省六部制 廢丞相,權分六部、設內閣 軍機處內容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分別負責行政、監察和軍事 中書省:決策 門下省:審議 尚書省:執行 尚書省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內閣成為中樞機構,其首領為首輔,但不是宰相,本質上隸屬于皇權 處理軍機事務的機構,后成為中樞機構,軍機大臣承旨辦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與地方矛盾。總趨勢:中央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被削弱)朝代 西周 秦朝 西漢 宋朝 元朝 明朝地方制度 分封制 郡縣制 推恩令、刺史制度 知州、通判 行省制 廢行省制,設三司內容 封邦建國, 以藩屏周 加強中央集權;開創了地方制度基本模式 1.接受主父偃主張,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國,加強中央集權) 2.刺史制度(監察地方) 文官任地方長官,知州為長官,通判為副官,牽制知州 行省由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轉變為常設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布政使司:民政、財政 都指揮使司:軍務 按察使司:司法 三者互不統屬4.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時期 夏商周 秦及漢初 兩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明清選官制度 世卿世祿制 軍功爵制 察舉制 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年代 前21世紀—前221年 前221—前134年 前134—220年 220—598年特點 世家貴族和血緣 有軍功者皆可享受爵祿 根據品行選拔人才 根據才學和家世選拔人才 根據考試選拔人才內容 根據貴族內部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確定官級的高低。 打破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不問出身,凡有軍功者皆可享受爵祿 官吏選拔合適的人才向中央薦舉;選舉標準:舉孝廉、賢良方正等 中央設置中正官選拔人才,根據其人的才能和家世選拔人才 隋朝設立進士科(606年),考試內容為儒家經義、詩賦、論策優缺點 維持統治階級的內部統治 極大提升了秦國的實力 選拔缺乏標準,主觀性較大 初期有利于選拔人才,后期注重人選的家世背景,逐漸淪為士族的統治工具 打破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壟斷;推動社會流動;有利于選拔真才實學5.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演變(對外交流到閉關鎖國)朝代 特征 事件 內容西漢 開放 張騫通西域 開辟絲綢之路 路線: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西域、西亞、中亞,終點歐洲大秦 作用: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唐朝 與各國進行交際文化交流 玄奘西行天竺(印度);鑒真東渡日本; 日本遣唐使來華(推動日本大化改新)明前期 鄭和下西洋(性質:和平交往) 目的:宣揚國威,加強與亞非友好往來。 作用:航海史壯舉;增進了與亞非友好往來;開辟了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明清 封閉 閉關鎖國政策(含義: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表現:只開放廣州一處通商,由廣州十三行經營對外貿易。 影響:積極:對西方侵略活動起到自衛作用; 消極作用: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歷史進程6.中國古代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地域/朝代 漢朝 三國 隋唐 元朝 清朝臺灣 東南 孫權派衛溫到達夷州 隋煬帝派人三赴流球 在澎湖島設置澎湖巡檢司,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建立行政機構。 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 1684年,設立臺灣府。 1885年,正式建省。西域 西北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標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東漢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北庭都元帥府 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1762年,乾隆設伊犁將軍 1771年,乾隆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首領渥巴錫。西藏 西南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會盟。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宣政院) 中央賜西藏首領“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封號;雍正帝設置駐藏大臣;乾隆設金瓶掣簽。東北 1685-1688年雅克薩之戰 1689年《尼布楚條約》7.中國古代的變革運動時期 目的 內容 作用商鞅變法 富國強兵 政治:縣制; 經濟:廢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織 軍事:獎勵軍功(有軍功者授予爵位與土地) 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 為以后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北魏孝文帝改革 (性質:少數民族漢化或封建化改革) 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北方地區管理 遷都洛陽; 漢化措施:講漢話; 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等 促進民族融合; 加強了北魏實力王安石變法 富國強兵 經濟: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 軍事:保甲法 財政收入有所增加,遭到大官僚地主的反對,最終失敗8.中國古代的歷代盛世時期 標志 內容 盛世共同原因: 統一安定、統治者勤政、善于用人;重視發展生產;輕徭薄賦改善民生西漢 文景之治 漢初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經濟恢復東漢 光武中興 減輕農民負擔;懲治貪污腐敗唐 貞觀之治 減輕負擔,鼓勵生產,完善科舉制、三省六部制;政治清明,文教昌盛唐 開元盛世 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注重文教;唐朝進入鼎盛時期清朝 康乾盛世 鼓勵墾荒,農業發展,人口增長9.中國歷代重要科學文化成就成就 人物 年代 內容 評價商周青銅器 商周 商朝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湖南)商朝甲骨文 商 是中國最早成熟文字,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都江堰 李冰 戰國 綜合性水利樞紐 使成都成為天府之國大運河 隋煬帝 隋 路線: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達余杭, 促進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鐵農具和牛耕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生產力飛躍曲轅犁和筒車 唐 提高農業生產率圓周率 祖沖之 南北朝 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 領先世界近千年四大發明 東漢 北宋 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傳入歐洲后促進了世界文明發展)史記 司馬遷 西漢 記述了從傳說中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著作資治通鑒 司馬光 北宋 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 編年體通史巨著科學著作《黃帝內經》 扁鵲 春秋戰國 望聞問切 奠定中國醫學的理論基礎《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 東漢末年 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張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稱為醫圣《齊民要術》 賈思勰 北朝 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 農業科學技術著作,對后世農學發展有深遠影響《夢溪筆談》 沈括 北宋 涉及天文地理、數學、化學、生理學以及科技諸多方面;記載了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本草綱目》 李時珍 明代 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 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工開物》 宋應星 明代 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農政全書》 徐光啟 明代 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創新成果 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