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科:九年級信息 課題:第2節 智能農植園(1) 教學札記主備人: 審核人: 生觀看 思考回答 明確 了解 生討論、交流、回答。 生欣賞 了解 生看書,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理解 生登陸、探究、思考、回答。 生操作研究,交流討論,教師總結。 通過網頁,學生自主熟悉這個項目研究的開展情況。 學生將發現記錄下來。 生觀察回答。 自由組隊,探究并分享。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智能農業、智能農植園及其組成和工作原理。 掌握使用“感知生長(感知生長II)”網站分析植物生長數據。 利用“感知生長(感知生長II)”網站開展感知生長項目實踐研究。 掌握開展實踐研究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播放視頻,引導學生自學課本相關內容等形式,師生一起了解并初步理解有關智能農植園的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登陸“感知生長II”網站,了解智能農植園的實際應用與操作,并通過具體的實踐探究任務,引導學生使用這個平臺,深入學習學校的感知生長項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情境學習與實踐,提高學生學習物聯網技術的興趣,從而樂于探究、激發創新能力。教學重點:學習使用“感知生長”網站。 教學難點:利用“感知生長”網站開展實踐研究活動。 教學方法:探究學習、任務驅動法。 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 導入 師:播放植物生長的視頻 問:在視頻里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師:那么你想更詳細地了解植物生長的過程嗎?(揭示課題) 新授 智能農業 師:以前農民種田靠天,天氣好,陽光、雨水配合,農田里的莊稼就長得好。而現在利用了物聯網技術實現智能農業后,我們農民就不再完全依靠外界的天氣了。 介紹“智能農業”的概念 (課本P113) 智能農業是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中,通過部署在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器(環境溫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圖像等)并結合無線通信網絡,實現對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等,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終止、智能化決策。 師:種田屬于種植業,既然種植業可以用到物聯網技術,其他農業項目中能否也用到物聯網技術? (在畜牧業、漁業、林業中也有應用。) 智能農植園 過渡語:現代農民是如何來具體實現智能種植業的呢?那就是將我們的農田變成智能農植園。 ppt展示智能農植園圖片 智能農植園的概念 (課本P113) 智能農植園是通過布設于農田、溫室大鵬等區域的傳感節點,實時地收集溫度、濕度、光照、氣體濃度以及土壤水分等信息,匯總到監測平臺系統。農民可通過監測數據對環境進行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調動各種執行設備,進行調溫、調光、澆灌、換氣等動作,實現對農業生長環境的遠程控制、智能管理。 師:智能農植園的農民通過哪些設備來實現智能種植?這些設備又是如何協調工作的呢? (課本P115 “智能農植園的基本組成”) 歸納: 組成:智能農植園,通常由數據采集中心、數據處理中心、控制中心和用戶端組成。 工作原理:數據采集中心負責實時采集各類傳感器傳過來的數據,然后交由數據處理中心進行后臺分析處理,最后傳給控制中心來控制各類外接設備的工作。 這樣的話,我們的農民伯伯就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電腦或智能手機實時看到自己農田中植物生長狀態,手動或自動控制相關設備工作,實現真正的智能種植。 我們身邊就有一個微型的智能農植園系統,那就是果實網的“感知生長”。 感知生長 請同學們登陸“感知生長II”網站,http://grow.wxjy./ 。 問:看一看有多少所學校參與到“感知生長”研究實驗中? 問:從“感知生長II”網站各校學校的頁面,我們可以獲取到哪些信息? 實踐探究 實踐 要求:對自己最感興趣的這所學校的感知生長項目作進一步了解。 進入感興趣的那所學校的感知生長研究項目頁面。 記錄生物的生長環境與生長狀況。 通過一個階段的觀察記錄,發現了什么? 探究 參照“感知生長II”網站的感知生長項目,開展協作學習:分組設計一個種植或養殖項目,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智能種植或養殖。 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對已開展的感知生長項目有沒有更好的建議與想法呢?回去寫下來,下節課一起分享。教學后記:學科:九年級信息 課題:第2節 智能農植園(2) 教學札記主備人: 審核人: 各抒己見 明確 明確 生動手連接,師適當指導。 師帶領學生根據流程圖理解程序原理,然后請學生小組內互助完成腳本的編寫。 平臺創建,師巡視,適當指導,生個別展示交流。 測試與調試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進一步認識智能農植園及其工作原理。 掌握小型智能農植園項目的設計與制作。 過程與方法 在回顧上節課理論知識及體驗“感知生長”具體項目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自己實踐的意愿,然后提出具體的實踐目標和方案,并引導學生一步步完成項目的制作及運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引領學生主動向著更高的方向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物聯網技術在智能農植園中的運用及給我們帶來的便捷。教學重點:小型智能農植園項目的設計與制作。 教學難點:智能農植園的工作原理。 教學方法:探究學習、任務驅動法、講演法。 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 導入 回顧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智能農業、智能農植園、智能農植園的基本組成及其工作原理,并通過“感知生長II”網站,體驗了智能種植項目的實際運行。 學生分享對已開展的感知生長項目的建議與想法。 師:多說無益,同學們,想不想自己來設計一個智能農植園項目呢? 新授 項目分析 智能農植園,主要是實現對農植園室內溫度和濕度、土壤的溫濕度、光照度進行監控;電機控制風扇,調節園內溫度;繼電器1控制生長燈調節園內光照;繼電器2控制水泵調節土壤濕度。 設計與制作 器材連接 師講演,生模仿并根據圖示說明完成器材連接。如圖所示: 程序設計 編寫智能農植園的相關程序并上傳。 設置自動控制①:當農植園內的溫度大于25℃,啟動排風扇(電機); 設置自動控制②:當農植園的光照小于50lx,打開長生燈(繼電器模塊1)。 設置自動控制③:當農植園的土壤濕度小于10%RH,啟動水泵(繼電器模塊2)。 登錄“中小學物聯網創新云平臺”,創建一個“XXX的智能農植園”。 實時數據顯示設置:用儀表圖的方式,顯示溫度、濕度、土壤溫度、土壤濕度、光照燈實時數據。 歷史數據顯示設置:選擇24小時,或1周為數據統計周期,顯示生長數據歷史曲線圖。 設備狀態顯示設置:設置并顯示排風扇(電機)、遮陽(繼電器模塊1)、澆灌(繼電器模塊2)的狀態。 遠程控制設置:通過“狀態圖”模塊中的“開關狀態”,制作控制室內溫度的開關控制按鈕。 測試與優化 將數據顯示、自動控制、遠程監測、遠程控制等進行調試直至能正常工作。 小結 說說本課你的收獲和疑惑。 拓展 對自己已完成的設計,提出改進或升級方案。教學后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3—2024學年蘇科版(2018)初中信息技術九年級全一冊7.2智能農植園(第1課時)教學設計.docx 2023—2024學年蘇科版(2018)初中信息技術九年級全一冊7.2智能農植園(第2課時)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