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中考中國古代史練習班級 姓名 得分一、選擇題(共20題,共40分)某歷史老師經常在課堂上開展“圖說歷史”“百家講壇”等活動,課外還帶學生參觀博物館、參與建設校史館等,深受學生喜愛。據此,回答第1-2題。1.在“圖說歷史”活動中,小李先向同學們呈現了他要介紹的文物照片(見圖)。他介紹的是A.四羊方尊 B.利簋 C.司母戊鼎 D.毛公鼎2.老師帶領大家參觀博物館時,小明收集信息并制作了一張知識卡片(見圖)。適合填寫在卡片_▲_處的是A.河姆渡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元謀人3.商鞅變法獲得成功的原因除了秦孝公的堅定支持,商鞅本人順應歷史潮流和勇于創新的精神起到了關鍵作用。以下措施最能體現這一關鍵作用的是A.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B.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C.統一度量衡,鼓勵耕織獎勵軍功 D.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4.戰國時期,眾多思想家關注和擔憂社會發展方向,紛紛提出救世之策。各學派之間各陳其說,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是當時A.王室日漸衰微的表現 B.諸侯爭霸戰爭的結果C.政治經濟變革的反映 D.郡縣制度確立的影響5.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建立提供理論依據和行動方略的思想學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6.《漢書·食貨志》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針對這種狀況,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嚴刑峻法 B.休養生息 C.鹽鐵官營 D.尊崇儒術文物記錄著歷史,承載著文明。觀察下列文物,回答第7-8題。7.如圖是我國漢代的青銅神人神獸鏡,上有銘文“許氏作竟(鏡)自有紀,……郡舉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乃悔”。據銘文可知,當時的選官制度是A.禪讓制 B.察舉制 C.分封制 D.科舉制8.如圖是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兩種貨幣,其形制變化反映了A.農業經濟的發展 B.對外貿易的繁榮 C.商品經濟的發展 D.鑄幣技術的進步9.季羨林曾說:“在世界上延續時間長、真正形成獨立體系的文化只有四個:中國、印度、阿拉伯和西歐。這四大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新疆地區。其所以能夠在這里匯流,則須歸功于貫穿全區的絲綢之路。”他意在說明絲綢之路A.消除了東西方文化的隔閡 B.促進了不同地區的政治變革C.以中國的新疆地區為起點 D.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10.下列人物與其作品搭配正確的一組是A.王羲之——《洛神賦圖》 B.徐光啟——《天工開物》C.祖沖之——《幾何原本》 D.賈思勰——《齊民要術》11.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黃河流域。該戰役A.使秦軍的主力被殲滅 B.為曹操以后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C.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D.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12.“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讓后人發出這一感慨的工程是A.都江堰 B.故宮 C.大運河 .長城13.德壽宮遺址作為南宋皇城遺址的一部分,是古代城市的珍貴遺存。杭州某校九年級(1)班開展“德壽宮探源”項目化學習,在網上收集到了以下四幅圖片,德壽宮應該位于圖 ▲ 。14.千年海曙,宋韻甬存。寧波地處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早在一千多年前,明州(今寧波) 便是與廣州、泉州齊名的三大海外貿易港口之一。為管理海外貿易,宋朝在此處設立了A.都護府 B.市舶司 C.巡檢司 D.宣政院15.秦漢至唐主要依據自然界限來劃分行政區劃,而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地造成區劃邊界處于犬牙交錯的格局,使地方喪失扼險而守的地理條件。這種“打破”是為了A.保護自然環境 B.加強中央集權 C.方便信息傳遞 D.開發江南地區16.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右圖所示時期總的歷史發展趨勢是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從專制不斷走向民主C.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 D.由分裂走向國家統一17.在歷史故事分享會上,同學們講述了遼宋澶淵之盟、元朝回族的形成等故事。這場故事會的主題最有可能是A.政治互鑒 B. 中外交流C.社會變革 D.民族交融18.“15世紀上半葉,一位航海家七次遠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話。……這項開拓事業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它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材料中提到的遠洋航海A.開辟了通往地中海的海上航線 B.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往來C.宣揚了國威,使國家更加富強 D.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的獨立完整19.我國政府歷來重視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下列管轄機構或行政長官按設置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西域都護 ②宣政院 ③駐藏大臣 ④臺灣府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④②20.文化的發展往往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圖中南北方人才比重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經濟日益繁榮B.科舉制度不斷完善C.經濟重心逐漸南移D.南方政局更加穩定二、非選擇題(共5題,共60分)21.2023年6月,“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在上海博物館正式開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1)指出上述文物所屬的史料類型,并借助這些文物描述崧澤·良渚先民的生活。(10分)(2)判斷崧澤·良渚文明所處的歷史時期,并根據鏈接歸納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特點。(4分)22.小森在假期參加了“探尋北京城市遺址公園”研學活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1)小森要按照朝代順序考察遺址公園,其考察的順序應為 (寫序號)。(3分)(2)參照示例,寫出其中一處遺址公園體現的歷史(示例除外)。(2分)示例:②明朝時期,朱棣遷都北京。角樓反映了當時的北京城具有強大的軍事防御功能。活動二:研讀歷史資料路縣故城是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前期考古勘探時發現的西漢遺址。漢高祖時設縣于此,因與秦始皇修筑的道路相鄰,而得名“路縣”。該遺址分為城墻基址、城內遺存等,出土文物豐富。發現之初,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基本成形,該區域已被規劃為居住用地,并有鐵路線穿過。因為遺址的發現,政府對已有規劃進行調整,全面統籌遺址保護、文化體驗、休閑活動等多方需求。2017年,北京市政府正式批準對路縣故城城址進行原址保護,建立遺址公園。 ——摘編自《北京城市副中心報》,2023年4月第4期(3)秦始皇修筑道路對當時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談談你對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調整的看法并說明理由。(7分)23.舞蹈承載多兀義化,體現對夫的追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中國古代與舞蹈相關的文物。(1)從材料一中找出能說明以下主題的文物(寫序號)。(3分)中華文明的起源: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材料二: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兩件頭飾,與漢族傳統舞蹈“清商樂”相同;下裝為白褲、烏皮靴,與西域“龜茲樂”“安國樂”相似。“方舞”音樂安徐、閑雅,近于漢族傳統,而腳下動作繁雜豐富,具有西域風格。 —摘編自袁禾《中國舞蹈通史》(2)依據材料二,概括“方舞”的特征并分析這一特征出現的時代背景。(3分)材料三:北宋民間舞蹈不僅出現于瓦子、酒樓,在城市街巷、鄉村場院也發展起來。由若干表演者組成的舞隊數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樣,并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文化夜市開始出現,市民在支付費用后,就可以觀看舞蹈等表演。觀舞寫詞也成為宋代文人的風尚,據不完全統計,《全宋詞》所錄北宋時期描寫舞蹈的詞約有210首。—摘編自李忻桐《北宋市民藝術研究—以宋人筆記為中心》(3)依據材料三,概括北宋舞蹈藝術發展的新變化并分析其影響。(4分)24.“大一統”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主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周人改變了夏商時期一族即是一“國”的政治結構,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義賜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為統治族的新型國家。一國之內則是各族混居,這就為未來向成熟的地緣國家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就是從這一時代起,中華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 “天下一體”的觀念。—摘編自王和《中國早期國家史話》材料二:秦漢時期創造了統治大國的制度基礎和治國經驗,逐步形成了統一規模、統一傳統。在技術手段那么低下的狀況下,統治這個大國是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統治這個大國必不可少的條件是中央集權。—摘編自田余慶《中國古代史上的國家統一問題》材料三:為了樹立“大一統”正統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統”理論中“華夷之辯”的內容,改造為四海之內共尊一君的君主專制“大一統”觀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統”政權為核心,取消華夷之別為特征的正統論,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統治和思想控制。—摘編自劉正寅《“大一統”思想與中國古代疆域的形成》(1)根據材料一,指出周人管理國家的措施及其影響。(4分)(2)秦漢“統治大國的制度基礎和治國經驗”在地方管理上分別有何表現 (6分)(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推進“大一統”的因素。(4分)25.中外交流對促進人類文明有重要意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在當時的世界上聲名顯赫。唐朝時期中外交流頻繁,出現了一大批為中外交流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和事跡。材料二: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當時西方的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于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中國沿著自然經濟道路緩慢前行,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完成工業革命,在工業化道路上狂奔,直至爆發鴉片戰爭,中國被迫卷入世界。 —摘編自《中國歷史》(1)寫出材料一表格中A、B、C處的內容。(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清朝的對外政策及其消極影響。(4分)(3)上述材料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何啟示 (2分)答案一、選擇題(共20題,共40分)1—5 CBACD 6—10 BBCDD 11—15 DCCBB 16—20 DDBAC二、非選擇題(共5題,共60分)21.(1)類型:實物資料(或第一手資料)。(2分) 生活:①崧澤·良渚先民為適應當地氣候,建造干欄式房屋居住。②制造石犁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從事農業生產。③能制作陶器,手工業得到發展。④玉琮的出現,體現出社會階層分化已相當明顯。⑤陶壺和玉琮上能運用雕刻等技術制作藝術造型,具有高超的審美和藝術創作能力。(四點即可,共8分) (2)新石器時代。(2分) 多元一體。(2分)22.(1)③①②。(3分) (2)①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大都和市場上被大量使用的銅錢,體現元大都是一個對外開放的大城市,商業繁榮。(或:③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建城過程中吸收中原文化,體現了民族交融)。(2 分) (3)影響:使秦朝交通四通八達,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2分) 看法:這一城市規劃調整合理。(1分) 理由:規劃調整恰當地處理了遺址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既傳承了歷史文化,又提升了城市文化內涵,有利于城市的持續協調發展。(從傳承歷史和促進城市發展兩個角度展開,言之有理即可,每個角度2分,共4分)23.(1)①③②。(3分) (2)特征:“方舞”融合了漢族與西域少數民族舞蹈的特點。(1分) 時代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2分) (3)變化:①舞蹈藝術發展迅速,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②舞隊數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樣,并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③舞蹈表演體現了世俗化、商業化的特點。(寫出兩點即可,2分) 影響:豐富了市民的娛樂文化生活,推動了宋詞的創作。(2分)24.(1)措施:實行分封制。(2分) 影響:促進民族之間的交融,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2分) (2)在地方上,秦朝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2分)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建立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的監督和控制。(4分) (3)①中央集權的加強。(2分) ②民族交流與交融的不斷推進。(2分)25.(1)A:玄奘西行;(1分) B:日本;(1分) C:都為佛教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2分) (2)政策:閉關鎖國。(2分) 消極影響: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2分)(3)①閉關鎖國導致落后,對外開放促進發展。②堅持對外開放。③加強同世界各國的友好交流等。(寫出一點即可,2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