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現代史1 理解"中國現代史"①起止時間: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②時期特征:是中國人民建立政權、鞏固政權、探索與發展社會主義,使中國走向自立、民主、富強的歷史。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歷史階段: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向社會主義過渡(1949-1956年);2)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956-976年);3)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1978-2012年);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012年以來)三個歷史時期: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1956、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文革"時期1966-1976,這三個時期,也可以整合成一個歷史時期,即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時期。以上各個階段的發展包括有政治、經濟、祖國統一、國防、外交、科技等領域的發展。2、理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前20多年各類史實的關系。我國外交(包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和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等)、政治制度(第一次政協會議和第一次全國人大)、科技("兩彈一星"成果及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和屠呦呦的青蒿素)、經濟(包括"一五"計劃1953--1957和三大改造1953--1956)、文化("雙百"方針)、國防等 文藝方針:百家齊放,百家爭鳴。各領域的建設是相互配合的,是一個整體的發展,所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為創造和平發展的環境做了哪些努力?A(外交方面,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并促成萬隆會議取得圓滿成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等,不斷推動改善周邊國際環境;B國內采取恰當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如"一五"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開始改變我國落后的工業面貌;三大改造、國內,采取召開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發展)4這一時期各個領域中出現了王進喜、焦裕祿、雷鋒、鄧稼先等時代楷模,說明了什么?(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5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哪些方面的表現?經濟上,實施"一五"計劃,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建設的表現,是由國家投入辦廠,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一種體現;制度上,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政治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從法律上確立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3中國共產黨的創新舉措(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結合國情,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毛澤東)。(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開創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建立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三大改造期間,采取贖買政策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促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外交上,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為國際社會做出重大貢獻。(3)改革開放新時期,提出"一國兩制",促進祖國統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等。(鄧小平)認識: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在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能夠結合國情,實事求是,勇于創新,促進社會發展。.4新中國的制度(政策)創新(1)政治協商制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基礎。(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4)"一國兩制":成功實踐于港澳回歸祖國,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提供了新途徑。(5)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率先開始"分田包干到戶";1983年在全國推行,生產力得到解放,農業生產大發展。(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經濟的穩定高速增長。(7)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增強國際經濟競爭力。(8)外交上,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由上述內容得到觀點:制度(政策)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發展創造條件。5近代以來促進封建制度不斷瓦解并最終走向消亡的三件大事:a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思想上: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是近代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c .經濟上,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1.鞏固新中國政權的三件事:1.1951年 5月西藏和平解放 2.1950---1953年 抗美援朝戰爭 3.1950---1953年土地改革2理解"土地改革與抗美援朝戰爭的關系"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勞動、保家衛國的積極性,為抗美援朝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和人力基礎。3.過渡時期(1949-1956年)的特點。(1)社會性質:新民主主義國家。(2)經濟基礎: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前,多種經濟成分并存,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占很大比重,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經濟成分占主導地位。(3)社會主要矛盾:在過渡時期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為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4)政治制度: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能局面的結束。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的探索1."一五"計劃(1)計劃經濟始于哪個國家?該國實行計劃經濟取得了怎樣的成就?(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強國。這也是我們學習蘇聯的原因之一)(2)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經濟,著眼于解決什么問題?(立足國情,改變工業落后面貌,具體包括工業地域分布不均、重工業薄弱問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服務)(3)"一五"計劃取得成果的原因有哪些?(國家政策得當;多方面配合,如土地改革的進行、三大改造的進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等等)(4)"'一五'計劃完成的意義"其豐碩成果的取得說明了什么?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恰當的政策促進經濟發展,這體現了唯物史觀)(5)"一五"計劃1957年超額完成,對下一年的影響:進一步激發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以至于1958年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出現了"大躍進"運動。2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時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為后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A"一五"計劃部分指標超額完成,改變工業落后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奠定基礎;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D涌現出了王進喜、焦裕祿、雷鋒、鄧稼先等模范人物,其艱苦創業、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激勵后世3.我國"一五"計劃為什么要優先發展重工業?(1)外部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面臨帝國主義的孤立、包圍和威脅,需要發展重工業以加強國防力量。(2)受到蘇聯建設經驗的影響。(3)工業基礎:近代我國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薄弱。(4)中國人民迫切要求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4."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之間的關系。"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是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兩個基本任務。"一五"計劃的完成,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為了改革生產關系,是為了解決工業化過程中的原料、勞動力、資金等問題,是為"一五"計劃服務的。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 改革開放時期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分哪兩個時期?[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78-2012年)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012年以來)]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為什么能夠成功?你知道的促進思想解放的事件還有哪些?(真理標準問題討論解放了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鄧小平南方談話等)(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是如何落實的?舉例說明。(以農村改革、城市改革、開放的過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2.改革開放。(1)對內改革)(1)改革首先從哪開始?什么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之前的體制(人民公社)相比有哪些改變?(土地所有權沒有變,但管理方式變了---經營自主權、分配方式變了-----多勞多得)2)這一改變帶來哪些影響對城市的企業改革有哪些影響?這說明了什么?(我國的改革,由農村到城市,由點到面不斷擴大;也實行責任制、承包;實事求是,經實踐檢驗正確的就推廣)3)有人說,改革是在人民群眾推動下開展的,是在黨的領導下深入發展的,舉例說明。(由小崗村首創到政府的肯定與推廣加以說明)(2)理解"對外開放""對外開放"的含義:指國家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經濟交往,并放寬經濟政策,吸引外資,發展開放型經濟。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共十八大以后,對外開放又進一步發展,提出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成立亞投行等。對外開放的趨勢是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或發展社會主義經濟)。(1)"開放"是什么意思?我國實施"開放"的條件有哪些?A(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允許外國企業或個人以及華僑、港澳同胞進行投資活動,并在進出口、減免稅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B(國際條件,中美建交;國內條件,改革開放政策)(2)最先落實"開放"政策的是哪些地方?(深圳等經濟特區)開放的過程,有哪些特點?說明了什么?(由點到面;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就不斷推廣)(3)理解"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含義"全方位":就是既對發達國家開放,也對發展中國家開放,面向世界開放。"多層次":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不同開放程度的各種形式,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對外開放。"寬領域":不僅在經濟領域,也涉及保險、郵電通信等服務貿易以及環保、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教育等領域的開放。(4)說說"改革"與"開放"的內在聯系。①相互促進,"改革"需要"開放",開放的過程中便于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促進國內改革;"改革"促進"開放",城市改革允許多種所有制并存,講一步推動了對外開放。改革開放,都體現十一屆三中全會"實事求是"的思想,實踐證明正確的,就不斷推廣。②改革與開放,促進發展,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建成,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③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012年以來)取得了哪些成果?新時代十年三件大事:脫貧攻堅、建黨10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4.聯系現實,舉例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或新中國現代化建設以來)家鄉的變化城市交通如高架路、地鐵等發展迅速,出行越來越方便;家鄉注重環境保護和建設,生活環境越來越漂亮;家庭人均住房面積增多;新能源汽車增多;等等。5.理解改革開放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勇于擔當,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品格)、特區精神(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奮發有為、只爭朝夕的創業精神)。6思想解放與社會發展的關系①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促進了人們思想解放,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②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由此可知,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先進的思想理念推動社會的進步;社會巨變又深刻影響思想的變化。7改革開放與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趨勢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引進外資,學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經濟實力大大提高,綜合國力增強,中國成為推動政治多極化趨勢的重要力量。8改革開放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相同之處與聯系(1)相同之處:①都改變了以往的生產經營方式。②勞動者多勞多得(克服了平均主義的弊端)。③都提高了勞動者的積極性。④都實行了生產經營責任制,實行責、權、利的緊密結合。(2)聯系: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1)理解"港澳回歸的原因"①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國力大大提高。②"一國兩制"政策的提出與實。③港澳地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近代被列強強占,港澳地區人民期盼回歸等。④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2)理解"香港、澳門回歸后,能夠繁榮發展的原因"①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②"一國兩制"方針的貫徹落實。③香港、澳門自身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努力。(3)理解"兩岸交往的有利條件、阻礙因素及認識"有利條件:①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一個中國的原則得到聯合國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承認。②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③香港和澳門的回歸,為實現大陸與臺灣的和平統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④兩岸在經貿、文化各領域交流日益緊密。⑤黨和政府的對臺基本方針、兩岸有共同的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等。4阻礙因素:①"臺獨"勢力蓄意制造分裂;②以美國為首的外國勢力利用臺灣問題牽制中國的統一和發展。5對祖國統一大業,我們應該堅持的立場:我們要堅決反對"臺獨";②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要堅決反對他國干涉中國內政;③努力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④應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爭取用"一國兩制"的方式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等。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1.概括新中國國防建設的特點。(多兵種發展、科技強軍、政治建軍等)2.分析新中國國防建設取得諸多成就的原因。(黨和國家重視、政策得當、經濟實力的提升、科技進步促進國防進步、優良傳統的繼承等)3.新中國外交的作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1953年底,我國與印度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體現了我國重視周邊安全,有利于促進國內經濟建設(如接下來實施"一五"計劃)。同時,這也體現了新中國為國際外交貢獻智慧方案。我國的外交的智慧方案貢獻還有哪些?(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新時代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理念等。它們既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在國際交往上貢獻中國外交智慧方案,又為我國經濟建設創造了安寧的國際環境)4.萬隆會議上,中國代表提出"求同存異"方針,體現了中國怎樣的外交理念?(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理念)5.怎樣理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給中國及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新中國成立后,代表中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之所以能夠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因為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影響力增強;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從此中國在聯合國發揮的作用日益增強,有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多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巨大貢獻)6.總結說明:國家綜合國力增強,促進外交發展;外交事業發展,有助于促進國家在諸多領域(經濟、國際教育、科技交流等方面)的發展。認識:維護國家利益是一切外交活動的出發點;外交政策要適應國內國際形勢的發展。(6)我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①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在國際上發揮重要作用;②實行積極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③領導人的正確決策及外交人員的努力;④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影響。(7)舉例說明"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有哪些?有怎樣的影響?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上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②"求同存異"方針,有利于加強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③"一國兩制",為國際社會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范例;④"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全球化和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發展;⑤"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以上全球治理體系下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人類提供了新的發展道路選擇;有利于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這些措施的提出,也體現了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一個愛好和平負責任的大國。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1新中國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 黨中央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 ②廣大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 ④教育的發展,培養了科技人才。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發展為科技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2)新中國成立以來促進農業發展的原因①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如改革開放以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②依靠先進科技成果。如袁隆平發明秈型雜交水稻,促進水稻大幅增產。(3)糧票和布票的產生與停用分別說明了什么①產生的原因:糧票和布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20世紀50年代,我國糧食短缺,一些生活必需品不足,實行計劃供應,限量供應,出現布票、油票、自行車票等,這都是經濟發展水平低的表現。②停用的原因: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化發展,經濟生活水平提高,商品增多,我國便逐步取消了各種票證。(4)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啟示原因: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③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努力。④科學技術的推動啟示:反映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黨的政策好;我們要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易錯易混知識點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但不是憲法。2.抗日戰爭的勝利扭轉了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屢敗的局面,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我國從此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而不是進入社會主義社會。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不是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開辟人類歷史新紀元的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行的土地改革是在新解放區進行的,而不是在全國開展的。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行土地改革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人民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土地改革的依據是《中國土地法大綱》。7.結束中國2000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結束中國2000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是土地改革。8.土地改革前后土地所有制形式發生了變化,即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但土地所有制的性質沒有改變,仍然是私有制。9."一五"計劃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而不是片面發展重工業。10."一五"計劃是我國向蘇聯學習的發展模式,而不是我國獨創的。11."一五"計劃大部分指標的超額完成,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是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開端,而不是已經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12.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共同綱領"不是憲法。1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指明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但不能說明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此時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尚未建立。1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15.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的標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6.1949-1956年是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其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其革命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17.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創舉是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中實行贖買政策,而不是公私合營。18.土地所有制性質是否改變:土地改革后,土地仍然屬于私有,土地所有制的性質沒有改變;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包括土地在內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發生了變化。(注意:土地改革、三大改造都改變了土地所有制)19①中國共產黨的會議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區別:全國人大與政協會議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前者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選舉國家主席、通過憲法等;后者是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機構。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十二大等,是中國共產黨內部會議。②以下兩種表述內容的不同: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章,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③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1953年"一五"計劃實施,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步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20.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指改革開放時期,開始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是指1956-1966年。21.中共八大標志著中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漸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沒有改變土地公有制,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經營方式改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23."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是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描述24.經濟特區的"特"指的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25.注意區分"最早開始":改革開放﹣﹣最早開始于農村;農村改革﹣﹣最早開始于安徽鳳陽小崗村;對外開放﹣﹣最早開始于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26.注意區分以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一夜崛起之城"。廈門﹣﹣既是我國第一批建立的經濟特區之一,也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批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之27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關系正常化",與此同時,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中美關系的正常化,為我國改革開放創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28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體現,是新中國外交走向成熟的標志。29今天的臺灣問題是我國的內政,是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集團敗退到臺灣,造成了今天海峽兩岸的分離。我們要堅決反對國外勢力及他國干涉我國臺灣問題30.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能;《中國人民政 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之前起臨時憲法作用。31.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是三大改造的完成。32.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33.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 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34.“一五計劃”的完成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但并不等同于實現國家工業化,其是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 開端。3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協商會議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36.1949年到 1956年是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其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37.農業生產合作社是把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改為集體所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建立的標志;“人民公社”是農 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人民公社的特點是“一大二公”即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實際上追求平均主義,它是探索 社會主義過程中的重大失誤。38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會議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 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39.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40.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的,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沒有變。41.改革最早開始于農村,對外開放最早開始于設立四個經濟特區。42.中共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章, 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43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015年,第二炮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4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體現,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45.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 存異”方針。46.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是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聯合公報》;中美兩國關系實 現正常化的標志是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47開國大典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但不表明建成了社會主義制度。新中國的成立表明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取得勝利,中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人民真正當家作主了。48新中國成立之時,尚未建成社會主義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我國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制度建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鞏固1.土地改革(1950---1952) 2.抗美援朝 (1950---1953)抗美援朝意義 (1)對中國:①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鞏固了新 生政權,保衛了中國的安全和獨立,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②加速了人民軍隊的現代 化建設,增強了新中國的國防力量;土地改革 (1)根本原因: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2)直接原因:①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③鞏 固新生政權的需要性質 反封建的民主改革(屬于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意義 (1)政治: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 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②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③鞏固了人民政權;(2)經濟:①廣泛調動了農民革命和建設的積極性,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②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 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3)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 時間 1953~1957年底背景 (1)國內:①新中國成立以后,工業生產已超過歷史最高水 平;②我國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而且門類不全;(2)國際:①帝國主義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外交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包圍的政策;②受蘇聯模式的 影響;③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愿軍在與美國的軍事較量中,新中國領導人更加堅定了加快國家建設 和工業化進程的決心目的 為了迅速改變我國落后農業國的狀況,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 建設特點 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意義 (1)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完成)準備了物質條件,初步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3)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4)初步改變了我國工業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為我國建立比較完整 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基礎;(5)充分體現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的優勢;((6)促進了國防的現代化發展三大改造 時間 1953~1956年底農業 合作化 手工業 合作化 資本 主義 工商 業的 改造(公私合營 贖買政策)結果 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實質 使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的社會變革意義 (1)政治: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經濟:①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②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為社 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新的道路社會主義探索時期英雄人物 王進喜、雷鋒、鄧稼先、焦裕祿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思想上: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 指導方針;政治上: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 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意義 (1)歷史轉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①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 代化的偉大征程;②開始走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 期;③開始了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方面全面撥亂反正,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 史上一次偉大革命;(2)經濟建設: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民經濟迅速發展;(3)思想理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始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 (4)民主法治: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傳統,健全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出現 了新局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改革)目的 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特點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業生產基本 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開作用 (1)對農民、農村、農業:①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 入均有很大提高;②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 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新路;(2)對經濟體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奠定了基礎城市 經濟 體制 改革背景 (1)改革在農村取得成功,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 (2)計劃經濟體制,造成企業積極性不高意義 (1)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克服了長期以來吃“大鍋飯”的弊病。大大調動 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2)促進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 主義 市場 經濟 體制 的建 立與 完善原因 (1)國內:①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束縛,不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 建立指明了方向; (2)國際: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教訓;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增強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體制,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對外開放(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背景(1)國內:①對外開放;②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缺乏資金、技術和 管理經驗;③我國面臨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 (2)國際: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 趨勢加強目的 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擴大對外 開放和交流,進行現代化建設格局 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 格局作用 (1)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 展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2)有利于引進外來技術、人才、經驗,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3)改革開放后,就業渠道拓寬,人們可自主就業;(4)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鄧小平理論形成 (1)1982年,中共十二,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1987年,中共十三大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3)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視察時發表談話,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4)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易 錯 內 容 1.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會議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 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的,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沒有變。4.改革最早開始于農村,對外開放最早開始于設立四個經濟特區。5.中共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章, 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獨立 自主 和 平外 交政 策 提出 背景 (1)國際:①美國敵視,實行外交孤立政策,②新興民族獨立國家希望和平,(2)國內: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爭取和平的外部環境,打開外交局面實施 情況 新中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史實 (1)20世紀 50年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的方針;(2)20世紀 70年代: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意義 (1)國內:是我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體現,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開拓中國外交 新局面奠定了基礎;為國內工業化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2)國際:在國際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 的基本準則(萬隆會議中)提出 “求同 存異” 方針的作用(1)“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2)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3)是中國外交活動的重大成功,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1年 10月原因 (1)內因:①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②中國正確的外交政策; (2)外因:①美國霸權地位削弱;②中國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 支持意義 (1)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2)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3)為中國外交新局面的出現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4)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使聯合國具有了普遍性和權威性中美 建交 原因 (1)中國:①綜合國力增強和國際地位提高;②中蘇關系惡化,(2)美國:①孤立中國的政策失敗;②在 20世紀 70年代初的美 蘇爭霸中處于守勢,開始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 《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影響 (1)對中國:①促使更多的西方國家同中國建交,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為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 良好的國際環境;②促進了中國同資本主義國家關系的發展,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2)對美國:改善了美國在美蘇爭霸中的不利局面,有利于擺脫越南戰爭的泥潭;(3)對中美雙方:結束了長期的對峙,開始了兩國關系的新階段,有利于兩國的交流與發展;(4)對世界:改變了國際戰略格局,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重大意義,有利于亞洲的經濟發 展,有利于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新時期外交布局 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新時期外交特點 積極拓展多邊外交活動,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的共同發展外交成果:加強國際合作。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影響 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