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中國的地域差異第一節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框架梳理—知識導圖】01.[考點精析]地理差異顯著[1]自然環境差異顯著自然環境要素 分布規律 主要影響因素氣溫 自南向北氣溫逐漸降低 緯度位置(緯度越高,氣溫越低)降水 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降水越來越少 海陸位置地勢 自西向東地勢呈階梯狀分布,逐級下降 地形[2]人類活動差異顯著人類活動 差異 形成原因農業 西牧東耕、南稻北麥 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差異經濟發展水平 東部高,西部低人口、城市、交通線 東密西疏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02.[考點精析]秦嶺—淮河線1.地理區域和地理界限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地理區域和地理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區域體現了區域內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線反映出區域之間的地理差異性。★★2.秦嶺和淮河[1]秦嶺秦嶺橫亙于中國中部,東西綿延500千米,南北寬達100~150千米,海拔多為1500~2500米。秦嶺為黃河水系與長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嶺,北側是肥沃的關中平原,南側是狹窄的漢水谷地。位置 橫亙于中國中部,西起甘肅、青海兩省邊境,東到河南省中部范圍 東西綿延500千米,南北寬達100~150千米,海拔多為1500~2500米特征 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挺立于重巒疊嶂之上,山頂氣候寒冷,經常白雪皚皚,天氣晴朗時在百里之外也可望見銀色雪峰走向 東西走向地理界限 黃河水系和長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嶺北側是肥沃的關中平原,南側是狹窄的漢水谷地。[2]淮河淮河發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向東流經安徽省,于江蘇省注入洪澤湖,然后大部分水流經高郵湖向南注入長江,還有一部分水流經蘇北灌溉總渠向東注入黃海。發源地 河南省桐柏山流向 自西向東流經省份 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長度 干流長約10千米注入湖、海 在江蘇省注入洪澤湖,然后大部分水流經高郵湖向南注人長江,還有一部分水流經蘇北游概總渠向東進入黃海水患 淮河原為獨流入海的河流,后因黃河多次奪淮入海,造成淮河水系紊亂,洪澇災害頻繁水患治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對淮河流域進行了全面整治,興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3]秦嶺、淮河的位置3.秦嶺—淮河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秦嶺—淮河線是中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等有著明顯的差異。地區 秦嶺—淮河線以北 秦嶺—淮河線以南自 然 環 境 差 異 氣溫 1月平均氣溫 < 0℃ > 0℃主要溫度帶 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 亞熱帶、熱帶降水 年降水量 < 800毫升 > 800毫升干濕地區 半濕潤區為主 濕潤區為主地形 地形類型 平原、高原 盆地、平原、丘陵、高原地形區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 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云貴高原、東南丘陵河流 水 文 特 征 水系情況 黃河水系 長江水系流量 小,季節變化大 大,季節變化小汛期 較短 長河流的封凍 結冰 (有結冰期) 不結冰 (無結冰期)水位變化 大 小含沙量 含沙量較大(黑龍江、松花江等東北地區河流含沙量較小) 含沙量小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為主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林:植被類型 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人 類 活 動 差 異 農 業 生 產 耕地類型 旱地為主 水田為主作物熟制 一年兩熟、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一年兩熟到三熟主要農作物 小麥、玉米、甜菜、花生、棉花 水稻、甘蔗、油菜、棉花樹:主要經濟林木 蘋果、柿、棗 柑橘、茶葉、油桐居民生活 主要運輸方式 公路、鐵路 公路、鐵路、水運居民的主食 面食 米飯傳統體育活動 溜冰、滑雪等冰雪項目 游泳、賽龍舟等水上項目傳統民居特點 墻體厚,門窗少且小,屋頂坡度較小; 墻體薄,門窗多且大,屋頂坡度大黑龍江省北部緯度較高、積雪多的地方,民居為尖頂小窗屋[記憶思路—1]:糧食作物:南稻北麥。 交通運輸:南船北馬。 民居建筑:南尖北平。 戲曲特點:南腔北調。糖料作物:南甘北甜。 飲食習慣:南米北面。 武術專長:南柔北剛。[記憶思路—2]:1.秦嶺淮河線,南北農特點;以北為旱地,多用水澆灌。東北農作物,一年一熟制;華北農作物,兩年能三熟。秦淮線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兩或三,水稻為重點。2.水文特征變,北河汛期短,有冰流量小,沙多位變顯;南河流量大,水位變不顯,沙少汛期長,冬季無冰現。3.濕潤半濕潤,八百等降線;亞熱暖溫帶,一月零“度”線。4.植被界以南,綠色為常年;以北溫季風,落闊葉廣泛。4.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1月份0℃等溫線經過的地方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800 mm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旱地與水田的分界線常綠闊葉林與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冬季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線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界線[記憶思路]:在溫暖的濕林地里等待帶冰水,季送給小方03.[考點精析]四大地理區域1.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在中國地圖上,按照秦嶺—淮河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和青藏高原邊緣線這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并根據實際情況作一定的調整,把中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記憶思路—1]:圖示法記憶四大地理區域界限 名稱 兩側地區 主導因素A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北段 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 夏季風(或降水)B 秦嶺—淮河線(800毫米)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氣候(氣溫、降水)C 青藏高原邊緣線 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 地形地勢(或海拔)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北段: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岡底斯山脈(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青藏高原邊緣線:橫斷山脈—祁連山脈—阿爾金山脈—昆侖山脈一線[記憶思路]:1.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西北400降2.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南北七禽戲2.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把中國大致劃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大部分,如下圖所示:【知識清單—應試必背】1.知識回顧—構建知識體系:2.地理區域體現了區域內部的 ,地理界線反映出區域之間的 。3.秦嶺—淮河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地區 秦嶺—淮河線以北 秦嶺—淮河線以南自 然 環 境 差 異 氣溫 1月平均氣溫主要溫度帶 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 亞熱帶、熱帶降水 年降水量干濕地區 半濕潤區為主 濕潤區為主地形 地形類型 平原、高原 盆地、平原、丘陵、高原地形區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 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云貴高原、東南丘陵河流 水 文 特 征 水系情況 黃河水系 長江水系流量 小,季節變化大 大,季節變化小汛期 較短 長河流的封凍水位變化 大 小含沙量 含沙量較大(黑龍江、松花江等東北地區河流含沙量較小) 含沙量小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為主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林:植被類型 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 闊葉林為主人 類 活 動 差 異 農 業 生 產 耕地類型 為主 為主作物熟制 一年兩熟、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主要農作物 小麥、玉米、 、 、棉花 水稻、 、 、棉花樹:主要經濟林木 、柿、棗 柑橘、 、油桐居民生活 主要運輸方式 公路、鐵路 公路、鐵路、居民的主食傳統體育活動 溜冰、滑雪等冰雪項目 游泳、賽龍舟等水上項目傳統民居特點 墻體厚,門窗少且小,屋頂坡度較小; 墻體薄,門窗多且大,屋頂坡度大黑龍江省北部緯度較高、積雪多的地方,民居為尖頂小窗屋4.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1)1月份 ℃等溫線經過的地方(2)暖溫帶和 的分界線(3) mm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4) 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5)亞熱帶季風氣候和 季風氣候的分界線(6)旱地與 的分界線(7) 與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8)冬季河流有無 的分界線(9) 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10)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界線5.在中國地圖上,按照 、 和 這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并根據實際情況作一定的調整,把中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 、 、 和 。6.寫出四大地理區域的名稱。A B C D7.寫出三條地理分界線及其主導因素。(1)① 主導因素為 ;(2)② 主導因素為 ;(3)③ 主導因素為 ;【答案】2.相似性 差異性4.(1)0 (2)亞熱帶 (3)800 (4)濕潤區 (5)溫帶 (6)水田 (7)常綠闊葉林 (8)結冰期 (9)南方5.秦嶺—淮河線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青藏高原邊緣線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6.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7.(1)青藏高原邊緣線 地形地勢(2)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北段 夏季風(或降水)(3)秦嶺—淮河線 氣候【單項選擇—常考知識點】1.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為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分界線;2.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岡底斯山脈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以東為季風區,以西為非季風區3.秦嶺南側為長江流域,北側為黃河流域,是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界線;4.漫山遍野荔枝林、甘蔗扯起青紗帳和椰林婆娑菠蘿香都是形容南方地區的景觀,只有旱地麥浪大豆香形容的是北方地地區。5.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位于我國南方地區。6.“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描寫的是是南方地區出現的景象。7.石家莊市屬于河北省,位于北方地區;廣州市屬于廣東省,位于南方地區;拉薩市屬于西藏自治區,位于青藏地區;烏魯木齊市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西北地區。8.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全部位于地勢第一級階梯上的是青藏地區,全部位于濕潤區的是南方地區。9.青藏地區春耕多在河谷地帶。10.a山脈可能是秦嶺山脈;①地區位于黃土高原,②地區位于華北平原,①②兩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11.看簡圖判斷四大區域:甲:西北區域乙:北方區域丙:南方區域丁:青藏區域甲:西北區域 乙:南方區域 丙:北方區域 丁:青藏區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