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高三暑假銜接課】04散文整體閱讀(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高三暑假銜接課】04散文整體閱讀(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簡介

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
04 語文學科教師輔導講義
學員編號: 年 級:高三 課 時 數: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語文 學科教師:
授課 類型 T (同步知識主題) C (專題方法主題) C (專題解答訓練)
授課日期時段
教學內容
賞荷月光下】 朱自清《荷塘月色》節選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荷塘月色》中對月光下荷塘的描寫臻于典雅完美,老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賞讀其中的語言。) 【師從梁任公】 梁實秋《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節選 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他的廣東官話是很夠標準的,距離國語甚遠,但是他的聲音沉著而有力,有時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們還是能聽懂他的每一字,我們甚至想如果他說標準國語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箜篌引: 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這四句十六字,經他一朗誦,再經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約二十余年,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梁任公即梁啟超。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了解了梁啟超是維新變法的關鍵人物,但認識也會被此局限。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拓展關于梁啟超除了變法革新之外的其他成就、貢獻,如《少年中國說》等,讓學生對于人物的認識更立體而不平面。) 【聽地壇松風】 史鐵生《我與地壇》節選 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時脾氣壞到極點,經常是發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從那園子里回來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話都不說。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里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備,幫助我上了輪椅車,看著我搖車拐出小院;這以后她會怎樣,當年我不曾想過。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待她再次送我出門的時候,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許多年以后我才漸漸聽出,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設想,當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長的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現在我可以斷定,以她的聰慧和堅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來想去最后準是對自己說:“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幾年長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親作過了最壞的準備了,但她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你為我想想。”事實上我也真的沒為她想過。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我與地壇》豐富深湛,感人至深。作為北京人,學生對地壇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多數學生應該并不了解在那個古木蒼松遍布的幽靜公園里,曾經有這么一個人、一段往事。老師適當拓展史鐵生及其思想、創作,讓學生來體會這種穿越時空的感動。) 【學法初步提煉】 散文閱讀在高考中是重要考點,你了解散文的常考考點嗎? (1)行文思路梳理; (2)語言品析鑒賞; (3)思想情感把握; (4)表現手法及其分析。 【考試目標】 (
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具體而言,即: 1.分析綜合 (1)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 (2)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2.鑒賞評價 (1)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 (2)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對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 3.探究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討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學法再提煉】 [一]理解重要詞句含義:體現作者思想情感的詞句,含義特殊、深刻的詞句,需要概括含義要點的詞句,有特殊指代意義的詞句,文中反復強調的詞句。 [二]表達技巧鑒賞:人稱的作用,修辭的作用,表達方式及其作用,段落作用,表現手法及其作用,結構安排的技巧及其作用。 【學法指導】 1、整體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貫穿文章始終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雖散,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必須圍繞作者的思想感情展開。因此,閱讀散文,要從文章的整體入手,宏觀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從而讀懂作者的感悟,領會文章的主旨。高考試卷中的散文閱讀幾乎每年都有這方面的命題。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葉圣陶先生說過:“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組織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結構就是它的思路的具體展現。高考試題常常通過對作品的結構進行設題,考查學生對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閱讀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體現時間、空間、人物、事件、感情的語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脈絡。 3、仔細品味散文的語言 散文的語言描寫細膩,表達深刻,內涵豐富。高考散文閱讀命題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對散文中負載信息量大、內容含蓄、意義深刻、表現力強的語言進行鑒賞。鑒賞散文的語言,只有聯系文章的主旨,根據上下文的具體語境,細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確理解其中的含義。這也是閱讀散文的基礎。 4、正確鑒賞散文的表達技巧 散文的寫作,一般都很講究表現手法的恰當運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揚先抑、烘托對比、虛實相生、象征手法、修辭技法等等,這些手法的巧妙運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達得更加鮮明突出。高考試題通過對這些技巧的鑒賞,可以直接透視學生的閱讀品位。所以,閱讀散文還要注意鑒賞常見表達技巧的表達效果。 5、精心組織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閱讀試題,一直以主觀性測試為主,題型基本不變,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識點上略有不同。從試題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問題看,難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多數問題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應、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這就告訴我們,回答問題要善于從原文中抽取關鍵語句,并根據題目要求進行適當整合,這樣才有可能寫出精練確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題。 禿的梧桐 蘇雪林 ——這株梧桐,怕再也難活了! 人們走過禿梧桐下,總這樣惋惜地說。 這株梧桐,所生的地點,真有些奇怪,我們所住的屋子,本來分作兩下給兩家住的,這株梧桐,恰恰長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說是兩家的分界碑。 屋前的石階,雖僅有其一,由屋前到園外去的路卻有兩條——一家走一條,梧桐生在兩路的中間,清陰分蓋了兩家的草場,夜里下雨,瀟瀟淅淅打在桐葉上的雨聲,詩意也兩家分享。 不幸園里螞蟻過多,梧桐的枝干,為蟻所蝕,漸漸地不堅牢了,一夜雷雨,便將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兩丈多高的樹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來,樹身上居然透出許多綠葉,團團附著樹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櫚樹。 誰說這株梧桐,不會再活呢?它現在長了新葉,或者更會長出新枝,不就定可以恢復從前的美陰了。 一陣風過,葉兒又被劈下來,拾起一看,葉蒂已嚙斷了三分之二——又是螞蟻干的好事,哦!可惡!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氣。 螞蟻又來了,風又起了,好容易長得掌大的葉兒又飄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葉,整整地忙了一個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個夏天。 秋來,老柏和香橙還沉郁地綠著,別的樹卻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護定它青青的葉,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貯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風如敗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現在它的葉兒已去得差不多,園中減了蔥蘢的綠意,卻也添了蔚藍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上面沒有遮蔽,可以酣飲風霜了,它臉上醉得楓葉殷紅,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樹,在它頭上瑟瑟地悲嘆。 大理菊東倒西傾,還掙扎著在荒草里開出紅艷的花,牽牛的蔓,早枯萎了,但還開花呢,可是比從前纖小,冷風涼露中,泛滿淺紫嫩紅的小花,更覺嬌美可憐。還有從前種麝香連理花和鳳仙花的地里,又是也見幾朵殘花,秋風里,時時有玉錢蝴蝶,翩翩飛來,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動,幽情凄戀,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兒的冷香里! 這時候,園里另外一株桐樹,葉兒已飛去大半,禿的梧桐,自然更是一無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慘淡斜陽中。 ——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們走過禿梧桐下,總是這樣惋惜似地說。 但是,我知道明年還有春天要來。明年春天仍有螞蟻和風呢? 1.下面對原文的理解,不準確的兩項是:(4分) A.文章以“禿的梧桐”為題,具有強烈的悲劇色彩。作者對梧桐的尷尬處境和坎坷遭遇的描述更引來讀者對梧桐悲劇命運的同情。 B.文章采用了象征手法,寫梧桐從茂盛到禿枝,卻依然屹立不倒,實際上是借寫梧桐描摹人的氣節,表現作者的志趣。 C.文章構思巧妙。“這株梧桐,怕再也難活了!”在開頭和結尾部分兩次出現,既能使文章渾然一體,又增添了讀者對梧桐命運的牽掛。 D.文中的對春天和秋天梧桐不同景象的描寫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表現了梧桐的大喜和大悲,其實,這種大喜大悲的人生正是作者所追求的。 E.作者善于用簡潔的語言描摹景物,收到傳神的效果。如“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又如“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慘淡斜陽中”。 2.為什么人們說“這株梧桐,怕再也難活了”?而作者卻說“誰說這株梧桐,不會再活呢”?(4分) 答: 。 3.第七自然段中作者為什么在說“它現在長了新葉”后還要補充“或者更會長出新枝”?(2分) 答: 。 4.文中著力描寫其他植物在秋風中的景象,抓住了哪些主要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5.結尾為什么歸結于明年?這段文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 。 參考答案: 1.A、D(4分) 2.人們說“怕再也難活了”,是因為梧桐為螞蟻所蝕,為風所摧折,變得光禿。作者說“誰說不會再活呢”,是因為梧桐在與螞蟻和風的搏斗中,不曾挫了志氣,每到春天,總是吐出新綠。(4分) 3.表現作者對梧桐頑強的生命力充滿信心。(2分) 4.衰敗,枯瘦,凄冷。襯托梧桐“亭亭如青玉”的身姿和不畏秋風的堅強意志。(4分) 5.是對梧桐頑強的生命力的禮贊。既表達了對梧桐的敬仰,又表達了對梧桐命運的關切。(4分) 羊的樣子 鮑吉爾·原野 “泉水捧著鹿的嘴唇……”這句詩令人動心。在我的家鄉胡四臺,雨后或黃昏的時候,我看到了幾十或上百個清盈盈的水泡子小心捧著羊的嘴。 羊從遠方歸來,它們像孩子一樣,累了,進家先找水喝。沙黃色干涸的馬車道劃開草場,貼滿牛糞的籬笆邊上,狗不停地搖尾巴,這就是胡四臺村。卷毛的綿羊站在水泡子前,低頭飲水,天上的云彩以為它們在照鏡子。我看到羊的嘴唇在水里輕輕攪動。即使飲水,羊仍小心。它粉色的嘴巴一生都在尋覓干凈的鮮草。 然而見到羊,無端地,心里會生添憐意。當羊孤零零地站立一廂時,像帶著哀傷,它仿佛知道自己的宿命。在動物里,羊是溫馴的物種之一。似乎想以自己的謹小慎微贖罪,期望某一天執刀的人走過來時會手軟。同樣是即將赴死的生靈,豬的思緒完全被忙碌、骯臟與渾渾噩噩的日子纏住了,這一切它享受不盡,因而無暇計較未來。牛勇猛,也有幾分天真。它知道早晚會死掉,但不見得被屠殺。當太陽升起,綠樹和遠山的輪廓漸漸清晰的時候,空氣的草香讓牛暈眩,完全不相信自己會被殺掉這件事。吃草吧,連同清涼的露珠。動物學家統計:牛的壽命為二十五年,羊十五年,豬二十年,雞二十年,鷹一百年。這種統計如同在理論上人壽可達一百五十年一樣,永無兌現。本來牛羊可以活到壽限,它們并非像人那樣被七情六欲破壞了健康。在人看來,牛羊僅僅作為人類的蛋白質資源而存在著。除了鷹——這位天上的尊者。屠夫也從不計算它們是否到了壽限,像人類離退休那樣有準確的檔案依據。時至某日,整齊受戮,最后“上桌”。如果牲畜也經常進城,看到櫥窗或商店里的漢堡、香腸和牛排之后,會整夜地睡不好覺。甚至自殺,像上千只的鯨魚自殺一樣。另一些思路較寬的動物可能這樣安慰自己:那些懸于鐵鉤上的帶肋的紅肉,在餡餅里和蔥蒜雜攙一處的碎肉,皆為人肉。因為人是這樣的多,又如此不通情理,他們自相殘食。這樣想著,睡了,后來有鼾。 “眾生”是釋迦牟尼常使用的一個詞。在一段時間內,我以為指的是人或動物昆蟲。一次,如此念頭被某位大德劈頭痛斥:你怎么知道“眾生”僅為鳥獸蟲魚與人類 你在哪里看到佛這樣說法 我不解,“眾生”到底是什么呢 佛經里有一段話,“眾生皆有佛性,只是爾等頑固不化”。所謂“不化”即不覺悟,因而難脫苦海。后來獲知,“眾生”還包括草木稼蔬,包括你無法用肉眼看見的小生靈。譬如弘一法師上座時用墊子抖一抖,免得坐在看不見的小蟲身上。可知,墻角的草每一株都挺拔翠綠,青蛙鼓腹而鳴,小膩蟲背剪淡綠的雙翅,滿心歡喜地向樹枝高處攀登,這是因為“眾生皆有佛性”。即知,“佛性”是一種共生的權利,而“不化”乃是不懂與眾生平等。若以平等的眼光互觀,庶幾近于佛門的慈悲。 鄉村的道上,羊整齊站在一邊,給汽車馬車讓路。吃草時,它偶爾抬起頭“咩”地一聲,其音悲戚,如果仔細觀察羊瘦削的臉,無神的眼睛,大約要得出這樣的結論:“它們命不好。”時常是微笑著的豐子愷先生曾憤怒指斥將眾羊引入屠宰廠的頭羊是“羊奸”。雖然在利刃下,“羊奸”也未免刑。黃永玉說“羊,一生謹慎,是怕弄破別人的大衣”。當此物成為“別人的大衣”時,羊早已經過血刃封喉的大限了。但在有生之年,仍然小心翼翼,包括走在血水滿地的屠宰廠的車間里。既然早晚會變成“別人的大衣”,羊們何不痛快一番,如花果山的眾猴。上竄下跳,驚天動地,甚至穿著“別人的大衣”跳進泥坑里滾上一滾。然而不能,羊就是羊,除非給它“克隆”一些猛獸的基因。夏加爾是我深愛的俄裔畫家。在他的筆下,山羊是新娘,山羊穿著兒童的褲子出席音樂會。在《我和我的村莊》中,農夫荷鋤而歸,童話式的屋舍隱于夜色、鮮花和教堂以及擠奶的鄉村姑娘被點綴在父親和山羊的相互凝視中。山羊的眼睛黑而亮,微張的嘴唇似乎小聲唱歌。夏加爾常常畫到羊,它像馬友友一樣拉大提琴,或者在脊背鋪上鮮花的褥子,把夢中的姑娘馱到河邊。旅居法國圣保羅德旺斯的馬克·夏加爾在一幅畫中,畫了擠奶的女人和鄉村之后,仍然難釋鄉愁,又畫了一只溫柔的手撫摸畫面,這手竟長了七個指頭,摸不夠。在火光沖天、到處是死亡和哭泣的《戰爭》中,一只巨大的白羊象征和平。在《孤獨》里,與一個痛苦的人相對的,是一位天使和微笑的山羊。夏加爾畫出了羊的純潔,像鳥、蜜蜂一樣,羊是生活在我們這個俗世的天使之一,盡管它常常是悲哀的。在漢字源流里,羊與“美”相關,又與“吉”有關,如漢瓦當之“大吉羊”。從夏加爾二十七歲離開彼得堡之后七十年的時光里,在這位天真的、從未放棄理想的猶太老人的心中,羊成了俄羅斯故鄉的象征。在大人物中,正如有人相貌似鷹,如葉利欽;像豹,如薩達姆。也有人像山羊,如安南,如受到中國人民包括兒童尊敬的越南老伯胡志明。寧靜如羊的人,同樣以鋼鐵的意志,帶領人們走向勝利與和平。 城里很少見到羊。我見過的一次是在太原街北面的一家餐館前。幾只羊被人從卡車上卸下來,其中一只,碎步走到健壯的廚工面前,雙腿一彎跪了下來。羊給人下跪,這是我親眼見的一幕。另兩只羊也隨之跪下。廚工飛腳踢在羊肋上,罵了一句。羊哀哀叫喚,聲音拖得很長,極其凄愴。有人捉住羊后腿,拖進屋里,門楣上的彩匾寫著“天天活羊”。 后來,我看到“天天活羊”或“現殺活狗”這樣的招牌就想起給人下跪的羊,它低著頭,哀告。到街里辦什么事的時候,我盡量不走那條道。即使有人用“君子遠皰廚”或“你難道沒吃過羊肉嗎 ”這樣的訓詞來譏刺我。此時,我欣慰于胡四臺滿山遍野的羊,自由嚼著青草和小花,泉水捧起它們的粉紅的嘴唇。詩寫得多好,詩中還說“青草抱住了山崗”,“在背風處,我靠回憶朋友的臉來取暖”。還有一首詩寫道,“我一回頭,身后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說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惹笑了”。這些詩,仿佛是為羊而作的。 1、從全文看,作者筆下的“羊的樣子”有哪幾種?各有什么特點?(4分) 2、文章第六段插敘了作者在餐館里看到廚工對下跪的羊施暴的一幕,試結合全文簡要分析其作用。(4分) 3、運用擬人手法是本文的顯著特色,試分析作者運用這種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6分) 4、作者無法忘卻給人下跪的羊的形象,同時又無法回避“吃過羊肉”的現實。你怎樣看待這種兩難的境地?(8分) 參考答案: 1、故鄉的羊悠閑自在的樣子,畫家所畫的羊的美麗純潔的樣子,餐館(屠宰場)中羊的哀戚的樣子。(答對1點,記1分,2點記2分,3點記4分) 2、飽含著作者對人心冷漠麻木的深沉的批判及對羊的憐憫,以引起讀者的警醒。(2分)在結構上為下方作者希望人有一顆對生命敏感的心靈作鋪墊,使結構更加嚴謹,內容更加充實。(2分) 3、作者在文中運用擬人手法描寫羊,使它們有著與人相同的視覺、感覺和思想,賦予它們以生命的靈性,使羊顯得親切,形象感人。(1分)作者這樣寫,寄予了自己對羊的無限憐愛和對羊作為生命的尊重、敬愛(2分),蘊含著作者的深意:即倡導一種對大自然中的生命一視同仁的熱愛和珍視的思想。(3分) 4、作者在曾經見到 “天天活羊”餐館前的羊“像帶著哀傷”。“期望執刀的人會手軟”但廚工面對“給人下跪的羊”毫不理會,作者對此一直耿耿于懷(2分)。作者在文中表達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望和對純潔、自由、平等生命境界的向往(2分)。我們不能夠因此反對吃羊肉,只是應該有一顆對生命敏感的心,尊重生命,與生命和諧相處(4分)。 祁連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臨其境之前,總以為那里是黃塵彌漫、闃寂荒涼的,顯然是受了古詩的浸染,“千山空皓雪,萬里盡黃沙”之類的詩句,已經在腦海里扎了根,這次實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來,河西走廊竟是甘肅最富庶的地區,這片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如今已被國家劃定為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當你駐足武威、張掖,一定會為那里的依依楊柳、森森葦帳、富饒的糧田、豐碩的果園所構成的“江南秀色”所傾倒。 當然也不是說,整個河西走廊盡是良疇沃野,它的精華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張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門、敦煌平原。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著祁連山的冰川雪水來維系其綠色生命體系的。祁連雪以其豐美、清冽的乳汁匯成了幾十條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著農田、牧場、果園、林帶,哺育著河西走廊的子孫,一代又一代。 祁連山古稱天山,西漢時匈奴人呼“天”為“祁連”,故又名祁連山,一過烏鞘嶺,那靜絕人世、復列天南的一脈巒疊峰,就投影在我們游騁的深眸里,映著淡青色的天光,雪嶺的素潔的脊線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際,一塊塊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對著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麗景,領略著空際瓊瑤的素影清氛,頓覺涼生襟腋,情愫高潔,它使人的內心境界趨向于寧靜、明朗、凈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動情,但平心而論,祁連山確也沾了神話和歷史的光。這里難以計數的神話傳聞和層層疊疊的歷史積淀,壓低了祁連山、涂飾了祁連山,豐富了祁連山。在那云做夢的少年時代,一部《穆天子傳》曾使我如醉如癡,曉夜神馳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駕入駿馬巡行西北三萬五千里,也想著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當時把其中的故事都當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無征,夸言寡實”,是后來的事,但祁連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減,反而益發強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終于得償,其歡忭之情是難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歡把記憶中的有關故事與眼前的自然景觀相疊合,車過山丹河(即古弱水)時,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會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過弱水向西王母“請不死之藥”的記載,神話傳說匯集著一個民族關于遠古的一切記憶,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思維、情感、體驗以至行動的載體,深入的窺察一個民族以至人類史前的發展軌跡。 觀山如讀史,馳車河西走廊,眺望那籠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諦聽到自然、社會、歷史的無聲傾訴,一種源遠流長的歷史的激動和沉甸甸的時間感被呼喚出來,覺得有許多世事已經倏然遠逝,又有多少天涯過客正在匆匆走來,我們這些河西走廊的過客,與祁連雪玲朝夕相對,自然就把它當做了熱門話題,有人形容它像一位儀表堂堂,銀發飄灑的將軍,俯視著蒼茫的大地,守護著千里沃野;有人說祁連雪嶺像一尊圣潔的神祗,壁立千尋,高懸天半,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卻是戀人、摯友般親切,千里長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無往而不是靈山圣雪,目力雖窮而情脈不斷,一種相通相化相親相契的溫情,使造化與心源合一,客觀的自然景物與主觀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滲,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許正是這種類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則徐充軍西北路過河西走廊時,曾寫下詩句:“天山萬笏聳瓊瑤,導我西行伴寂寥,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甘、青路上,我也即興賦詩,寄情于祁連雪:“依依只有祁連雪,千里相隨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閣的同名散文,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話傳說,并觸及了當下現實,把河西走廊的精華所在與江南相提并論。 B.神話傳聞和歷史積淀“壓低”、“涂飾”了祁連山,反映了歷史帶給祁連山以無法擺脫的沉重負擔。 C.河西走廊的過客對祁連山的形容之所以見仁見智,是因為雪嶺常被一派空蒙籠罩,真相難以認清。 D作者在游歷河西走廊的同時,也以戀人、摯友般的心態去貼近祁連山,試圖體驗祁連山的“心史”。 E.本文即從空間的視野描述祁連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從時間的角度傳達一種綿長凝重的歷史感。 2、作者在文章的開關和結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詩句,請分別說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3、作者曾說:“雪”是《祁連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請通讀全文,談談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6分) 4、文中說“觀山如讀史”,作者為什么這樣說?請聯系你的生活經歷或閱讀體驗,說說從“觀山如讀史”中獲得的啟示。(不少于200字)(10分) 參考答案: 1、BC 解析:B項“反映了歷史帶給祁連山以無法擺脫的沉重負擔”錯,“壓低”、“涂飾”了祁連山,是說祁連山歷史文化的厚重。C項“是因為雪嶺常被一派空蒙籠罩,真相難以認清”錯,人們對祁連山認識不同,并不是真相不明,而是人們對它賦予了不同的情感,所以它在人們心中的角色不同。 2、開頭一故事渲染作者從前的印象,在強烈的對比中反襯現實真相;起筆大氣,在引起下文的同時,也透出文章特有的書卷氣。結尾的引用既驗證了前文自然景物與生命情感交融互滲的關系,引發作者的詩句來收束文章,同時又以林則徐寂寥無奈的心境襯托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緒。 解析:引用的修辭手法通常的作用有:引起下文、使文章更顯文化底蘊、豐富文章內容、含蓄表達感情等作用。除了這些常用手法,還要結合語境分析。在本文開頭用到了對比,所以這里的引用還有反襯現實真相的作用。文章結尾,“也許正是這種類似的情感使然…林則徐…曾寫下詩句”這句話暗示,引用在這里有引證觀點的作用。同時,結尾又引用作者的詩句,和林則徐的詩句格調不同,又形成了對比,含蓄地抒發了作者對祁連雪的感情。 3、“雪”是貫穿全文的線索:“雪”化水匯成了河流,哺育著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孫;“雪”賦予祁連山以壯麗景觀,圣靈神韻,是人生親切之感;“雪”充當的是作者抒發思想感情和表達歷史感悟的載體;“雪”作為生動鮮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藝術感染力。 解析:所謂“文眼”,通常是透露出作者在文章表達的主要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或者是有組織全文素材的線索詞句,而“祁連雪”兩方面兼而有之。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作答。 4、第一問:祁連山為當地古往今來的歷史提供了自然條件,歷史文獻中的積淀也賦予了祁連山以豐厚的人文意蘊,史中有山,山中蘊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觸發了作者的歷史記憶,喚醒了作者的歷史感。 第二問略。 看 海 李 銳   ①女兒早就吵著要去看海,今年夏天總算是讓她滿意了。一大堆吵吵鬧鬧的旅游者,坐在一輛漂漂亮亮的旅游車上。車上裝滿了水果、食品、罐裝飲料, 裝滿了各色名牌或不那么名牌的服裝和鞋襪,另外還裝了滿車的流行音樂,一些出名或不那么出名的歌星,把“文革”歌曲搜出來在嗓子眼里推來揉去地揉搓著。于是不由得就想,裝在這么一副行頭里,看見的還是海嗎 我有點替女兒遺憾。   ②久居鬧市, 總擔心孩子喪失了對大自然的感悟。可鬧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門口對面的那個公園。公園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們的前面都得加一個“假”字。有時為了躲開這個“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來,才帶女兒進公園。這種時候游人寥寥,草木之間有種難得的沉靜,牽著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隨意而去,聽她講些學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突發的奇想。有時我們都停下來,都不說話。然后,我問她,你看藏經樓現在好看嗎 暮色中的藏經樓抹去了鮮明的色彩,只留下一個幽深悵然的剪影,晚歸的紫燕精靈般地在昏暗中劃出些呢喃的虛線,遠遠的天光中還留著最后一點依稀的殘紅。女兒看看,說,好看。后來在一篇老師的命題作文中,女兒提到藏經樓,她說傍晚的藏經樓很孤獨。但我知道,這還不是大自然。這種古老的人文景觀,在古老的中國到處都有。   ③仔細回想起來,平生至今與大自然刻骨銘心的相遇只有兩次。   ④第一次是因為插隊而來到呂梁山的腹地,那時候根本就想不到還有大自然這碼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運扔進大山里來的。沒有汽車,沒有電燈,沒有任何機器的響聲,隨便撿一條小路走下去,就會淹沒在林木之間。寒來暑往,山坡上的畫除去舊的又換上新的。風霜雨雪,峽谷里的音樂或是喧嘩或是蕭瑟,錯雜繽紛。有許多次,只有獨自一人呆在蔥蘢的樹林里,或是站在荒遠的山頂上;忽然就覺得,自己變成了一株樹,變成了一塊石頭,滿心的孤獨,如麻的惆悵,都隨著腳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隨著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極遠極遠的地方。那時候,就忘了還有一個自己。那時候,就覺得敞開的心胸無遮無攔地躺在天地之間,仿佛一股清風,纖毫之動便可極游八方……   ⑤第二次是因為無意中闖進了河西走廊。那一次雖然也有一輛汽車,也有滿車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當汽車翻越烏鞘嶺進入了河西走廊的時候,你就會覺得突然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拋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拋到一個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處,跟著自己的只是一個充滿了猶豫、恐懼、彷徨、驚嘆的靈魂。猙獰而又莊嚴的祁連山,廣漠如海卻又冷酷死寂的戈壁灘,輕而易舉地淹沒了可以稱作人類文明的那點東西,舉目所見除了地平線還是地平線。赤地千里的河西走廊,是造化給人類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課堂;赤地千里的河西走廊,是人類語言的終點站;從這兒,再向前,你將沒有任何熟悉的經驗和理念可以依憑。   ⑥這樣想著又覺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憂天。與大自然的溝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終生泡在自然環境當中卻終生麻木不覺;有的人只因為在一個早晨,偶然朝一片結了露珠的葉子瞥了一眼,卻在剎那間了悟了宇宙。   ⑦于是,我跟著尖叫不已的女兒走下海去。沁涼的海水翻卷著雪白的浪花涌上身來,淹沒了所有恐懼而又驚喜的孩子們。這一份在剎那之間得到的恐懼和驚喜,用不著任何事先的準備和安排,也是任何準備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這一剎那,女兒開始了她自己的一個人和大海的相遇。   ⑧也許有一天她會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邊來的人一樣,終其一生都將無法窮盡這一份浩茫無涯的恐懼和驚喜。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是:( )( )(4分)   A.作者認為在鬧市有山有水有森林的公園,即使能在沉靜時分令孩子投射情感,也難以讓人獲得關于自然的感悟,因為那畢竟不是真的大自然。   B.作者認為在中國悠久的歷史積淀中,先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可以稱作“人文景觀”的寶貴財富,而我們卻沒能認識到它們真正的價值所在。   C.第④段中作者說“山坡上的畫除去舊的又換上新的”。一個“畫”字賦予大自然寒暑易節的景象以藝術的氣息,贊頌了自然的神奇創造力。   D.作者認為大自然是藐視人類的文明的,人類在自然面前會驚懼萬分,俯首稱臣,不得不接受自然的洗禮與教化,人類的語言在自然面前顯得無力。   E.在海邊被浪花打濕的是一群人,作者卻說“女兒開始了她自己的一個人和大海的相遇”,是想強調與自然的溝通是依賴個體的獨特體悟的,其他人無法代替。 2、在第①段中,作者為什么“替女兒遺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③段中,作者說自己“平生至今與大自然刻骨銘心的相遇只有兩次”,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作者與自然這兩次相遇的感受有何異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⑥段中,作者為什么說“與大自然的溝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樣理解文章結尾作者所說的“終其一生都將無法窮盡這一份浩茫無涯的恐懼與驚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D(B作者認為人類缺少的是對自然的感悟,不是對人文景觀的了解。D無言的大自然不會藐視人類,是人類在自然面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2、因為女兒的看海之旅充滿物質與喧囂,更像是玩樂與消遣,(1分)在這種情形下難以充分地感受自然,與自然溝通。(1分)這是在鬧市中生活的現代人生命中的一種缺失,(1分)因此作者替女兒感到遺憾。 3、相同點:都感到了自然的浩瀚無邊與偉大。(1分)不同是:第一次感到了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融為一體,心胸變得闊達。(2分)第二次則被自然的偉大所震撼,認識到人類的渺小與局限。(2分) 4、因為與大自然相遇的機會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都會有,但與自然的溝通則需要內心的感悟,需要靈魂的參與。(可遇1分,不可求1分) 5、強調大自然會帶給人無盡的震撼和感悟。 張家界 卞毓方 ① 張家界絕對有資格問鼎諾貝爾文學獎,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譯成人類通用的語言。 ② 鬼斧神工,天機獨運。別處的山,都是親親熱熱地手拉著手,臂挽著臂,惟有張家界,是彼此保持頭角崢嶸的獨立,誰也不待見誰。別處的峰,是再陡再險也能踩在腳下,惟有張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絕從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巖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漢。而峰巔的每處縫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蒼松,或翠柏,亭亭如蓋地笑傲塵寰。銀崖翠冠,站遠了看,猶如放大的蘇州盆景。曲壑蟠澗,更增添無限空蒙幽翠。風吹過,一嘯百吟;云漫開,萬千氣韻。 ③ 剛見面,張家界就責問我為何姍姍來遲。說來慚愧,二十六年前,我本來有機會一睹她的芳顏,只要往前再邁出半步。那是為了一項農村調查,我輾轉來到了她附近的地面。雖說只是外圍,已盡顯其超塵拔俗的風姿。一眼望去,峰與峰,似乎都長有眉眼,云與云,仿佛都識得人情,就連坡地的一叢綠竹,罅縫的一蓬虎耳草,都別有其一種爽肌滌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腳的苗寨。客棧貼近寨口,推窗即為左道,道邊婆娑著白楊,楊樹的背后喧嘩著一條小溪,溪的對岸為駢立的峰巒。山高霧大,滿世界一片漆黑。我不習慣這黑,翻來覆去睡不著,于是披衣出門,徘徊在小溪邊,聽上流的轟轟飛瀑。聽得興發,索性循水聲尋去。拐過山嘴,飛瀑仍不見蹤跡,卻見若干男女圍著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際,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樹枝。燃到中途,樹枝通體赤紅,狀若火之骨。再后來,又變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靈。自始至終,場地上方火苗四躥,火星噼噼啪啪地飛舞,好一派火樹銀花。猛抬頭,瞥見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聲長驚,恍悟我們常說的“魅力”之“魅”,原來還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④ 從此,我心里就有了一處靈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楓葉為書簽,揀一粒卵石作鎮紙,留得這紅塵之外的秋波,伴我闖蕩茫茫前程。猶記前年拜會畫家吳冠中,聽他老先生敘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寫生,如何無意中撞進張家界林場,又如何發現了漫山詭錦秘繡。欣羨之余,也聊存一絲自慰,因為,我畢竟早他四五年就遙感過張家界,竊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⑤ 是日,當我乘纜車登上黃獅寨的峰頂,沐著蒙蒙細雨,凝望位于遠方山脊的一處村落,云拂翠涌,忽隱忽現,疑幻疑真,恍若蜃樓,想像它實為張家界內涵的一個短篇。不過,僅這一個短篇表現力就足夠驚人,倘要勉強譯成文學語言,怕不是淺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機貴在心照,審美總講究保持一定的距離,你能拿酒瓶盛裝月白,拿油彩捕捉風清?客觀一經把握,勢必失去部分本真。當然不是說就束手無為,今日既然有緣,咦,為什么不鼓勇試它一試。好,且再隨我鎖定右側那一柱倒金字塔狀的巖峰,它一反常規地拔地而起,旁若無人地翹首天外,乍讀,猶如一篇激揚青云的散文,再讀,又仿佛一集浩氣淋漓的史詩,反復吟味,更不啻一部滄海桑田的造化史,——為這片歷經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1、文章開頭說:“張家界絕對有資格問鼎諾貝爾文學獎,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譯成人類通用的語言。”請解釋這句話的含意。(2分) 答: 。 2、張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機獨運”的創造,從第二段看,張家界的山水在哪幾個方面與眾不同?請加以概括說明。(6分) 答: 。 3、第三段對于篝火燃燒的大段描寫,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4、作者說:“從此,我心里就有了一處靈性的山野。”文中這一“靈性”表現在哪些地方? (請從第三段、第四段各舉一例回答)(2分) 答: 。 參考答案: 1、答: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應該是國際上最好的文學作品,張家界則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風景。 2、答:有三個方面:① 山峰的形態;② 峰頂的松柏;③ 山壑山澗的氣象。 3、答:這一描寫看似游離主題,實則以火樹銀花反襯“夜空山影如魅”的攝人魂魄。 4、答:① “峰與峰,似乎都長有眉眼”,或“盡顯其超塵拔俗的風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等。② 竊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課后作業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題。 黑白蘇州 ①許多年以來,古老與風雅便是我夢幻中的蘇州。走進這座古城,僅僅是走馬觀花式地閱讀,就發現蘇州果然很老,楓橋、寒山寺、胥門……它們附麗的故事一個比一個古老;蘇州果然很雅,小橋、流水、園林……其中散淡的韻致一處比一處風流。歲月深處,蘇州是一片家園厚土;折身之間,蘇州是一抹秀色青青。   ②然而,最觸動我心靈的,卻并不是這些早已為人稔熟的文化元素,而是這座古城蔚為大觀的黑白文化——成片成片黑瓦白墻的民居,一匾一匾黑底白字的招牌。那幾天,我往返于與之相鄰的幾座城市,驚奇地發現,一出蘇州境域,就沒有了這種黑白鮮明的城市色彩。顯然,“黑白”只屬于蘇州。 ③黑白蘇州!這就是我行走中體味到的蘇州本色。不管歲月如何流轉,世事如何變遷,蘇州,擷取著城市歷史與人文精粹,借助建筑和招牌,以“黑白”之文化創意,構筑出了風姿綽約的形象外觀,令蘇州的靈魂在黑白分明的時空中輕舞飛揚。縱然歷經兩千多年時光流水的沖刷,這種黑白風格的城市色彩也絲毫沒有淡化,抑或變形。 ④其實,蘇州給人的最初印象本是柔美的———吳儂軟語、垂堤楊柳、絲綢蘇繡、茶肆評彈……這個歷史文化名城,2500年來承載了太多的春花秋月,孕育了太多的文采風流。一代代美麗的蘇州女兒家長成嫁人,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里,吳儂軟語呢喃至今。一代代倜儻風雅的蘇州才子吟風寫月,一展情懷——陸機、張旭、范仲淹、唐伯虎、金圣嘆……哪一個不是用字或畫或文在澆灌、養育蘇州的柔美。在每一個游人的眼里,蘇州就是那柔柔的《茉莉花》民歌,就是那悠悠的寒山寺鐘聲…… ⑤然而,蘇州骨子里卻是剛烈的。這種剛烈最鮮明地體現在蘇州人身上。最好的事例是蘇州開城祖伍子胥,他曾交待,自己死后要懸頭城門,要眼睜睜看著復仇的越國軍隊踏入吳國。相傳,在越國軍隊走近城門時,伍子胥那雙未合上的雙眼竟然噴出血光,令越軍不得不繞行別的城門入城。后人贊曰:可憐國破忠臣死,日日東流生白波。金圣嘆,也是一位剛烈志士。史載他奇才橫溢,生性不羈。大明亡滅,普天之下,唯有金圣嘆敢于發出吶喊,敢于放聲痛哭,終以“大不敬罪”而被殺,是為著名的蘇州“哭廟案”。明代,蘇州織工大暴動更是威震朝野,“柔婉的蘇州人這次是提著腦袋、踏著血泊沖擊”京城的腐敗統治,這次暴動的聲響長久回蕩在歷史的天空。無疑,這些人物和事件,為蘇州豎立起一座座歷史豐碑,蘇州大地聳立起一個個大寫的“人”。 ⑥在許多人心中,蘇州的黑白僅僅是舊照片上的視覺色彩,僅僅是城市古老的簡單詮釋,他們全然不理會這座古城積淀深厚的文化內蘊,更不用心體驗它于黑白色彩中堅守的文化骨骼有多沉重。然而,你往楓橋去,你會發現楓橋乃至蘇州的所有拱橋,無不是用棱角分明的石塊在構筑圓拱;你往拙政園去,你會發現拙政園乃至蘇州所有園林中的點睛之物———太湖石,無不是形丑而質硬;你往繡房去,你會發現每一塊錦繡圖案,無不是鋼針彩線在穿梭;你往劍池去,你會發現剛性的劍與柔情的水竟協和如斯——一池清水深藏寶劍三千…… ⑦柔美與剛烈,就這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它們不也正是對蘇州黑白色彩的精神內涵的另一種呈現嗎? ⑧黑白,難道不是蘇州真正的魂靈嗎?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文章第①段寫作者走進夢幻中的蘇州古城,觀賞它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感受它的古老與風雅,起到了總領全文的作用。 B.作者認為,蘇州擁有蔚為大觀的黑白文化,黑瓦白墻的民居,黑底白字的招牌,優美的蘇州園林都是黑白文化的元素。 C.文章第⑥段寫蘇州拱橋的石塊、蘇州園林里的太湖石,寫繡房和劍池,目的是說明蘇州文 化真正的特點是剛硬。 D.文中寫了蘇州與周邊幾座城市的不同,寫了蘇州的表象與內在精神,鮮明地突出了經久不變的“蘇州本色”。 E.作者借助對蘇州建筑景觀、歷史事件、民俗風情的敘述描寫,揭示了這座古城的文化內涵,寄寓了深沉的理性思考。 2、通讀全文,回答下面問題。(7分) (1)作者說“蘇州大地聳立起一個個大寫的‘人’”,請根據第⑤段的內容,概括這“大寫的人”具有怎樣的剛烈品格。(3分) (2)文章以“黑白,難道不是蘇州真正的魂靈嗎?”這句話作結,好在哪里?(4分) 3、從全文看,題目“黑白蘇州”有哪些含義?(4分) 參考答案: 1、(4分)A C 2、(1)(3分)答案要點:忠貞不屈(愛國忠君),不畏強權,敢于抗爭。(每點1分) (2)(4分)答案要點:①點明主旨(1分);照應題目(1分);②用反問,強調作者的觀點并引發讀者思考。(2分)。 3、(4分)答案要點: ①蘇州的民居建筑、店鋪招牌等色彩是黑白色。(1分) ②“黑白蘇州”蘊含著蘇州城獨特的歷史傳承。(1分) ③“黑白蘇州”蘊含著蘇州的文化內涵,是蘇州外在的柔美與內在的剛烈的和諧統一。(2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
語文學科教師輔導講義
學員編號: 年 級:高三 課 時 數: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語文 學科教師:
授課 類型 T (同步知識主題) C (專題方法主題) C (專題解答訓練)
授課日期時段
教學內容
賞荷月光下】 朱自清《荷塘月色》節選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荷塘月色》中對月光下荷塘的描寫臻于典雅完美,老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賞讀其中的語言。) 【師從梁任公】 梁實秋《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節選 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他的廣東官話是很夠標準的,距離國語甚遠,但是他的聲音沉著而有力,有時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們還是能聽懂他的每一字,我們甚至想如果他說標準國語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箜篌引: 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這四句十六字,經他一朗誦,再經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約二十余年,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梁任公即梁啟超。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了解了梁啟超是維新變法的關鍵人物,但認識也會被此局限。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拓展關于梁啟超除了變法革新之外的其他成就、貢獻,如《少年中國說》等,讓學生對于人物的認識更立體而不平面。) 【聽地壇松風】 史鐵生《我與地壇》節選 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時脾氣壞到極點,經常是發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從那園子里回來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話都不說。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里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備,幫助我上了輪椅車,看著我搖車拐出小院;這以后她會怎樣,當年我不曾想過。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待她再次送我出門的時候,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許多年以后我才漸漸聽出,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設想,當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長的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現在我可以斷定,以她的聰慧和堅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來想去最后準是對自己說:“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幾年長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親作過了最壞的準備了,但她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你為我想想。”事實上我也真的沒為她想過。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我與地壇》豐富深湛,感人至深。作為北京人,學生對地壇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多數學生應該并不了解在那個古木蒼松遍布的幽靜公園里,曾經有這么一個人、一段往事。老師適當拓展史鐵生及其思想、創作,讓學生來體會這種穿越時空的感動。) 【學法初步提煉】 散文閱讀在高考中是重要考點,你了解散文的常考考點嗎? (1)行文思路梳理; (2)語言品析鑒賞; (3)思想情感把握; (4)表現手法及其分析。 【考試目標】 (
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具體而言,即: 1.分析綜合 (1)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 (2)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2.鑒賞評價 (1)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 (2)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對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 3.探究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討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學法再提煉】 [一]理解重要詞句含義:體現作者思想情感的詞句,含義特殊、深刻的詞句,需要概括含義要點的詞句,有特殊指代意義的詞句,文中反復強調的詞句。 [二]表達技巧鑒賞:人稱的作用,修辭的作用,表達方式及其作用,段落作用,表現手法及其作用,結構安排的技巧及其作用。 【學法指導】 1、整體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貫穿文章始終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雖散,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必須圍繞作者的思想感情展開。因此,閱讀散文,要從文章的整體入手,宏觀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從而讀懂作者的感悟,領會文章的主旨。高考試卷中的散文閱讀幾乎每年都有這方面的命題。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葉圣陶先生說過:“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組織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結構就是它的思路的具體展現。高考試題常常通過對作品的結構進行設題,考查學生對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閱讀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體現時間、空間、人物、事件、感情的語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脈絡。 3、仔細品味散文的語言 散文的語言描寫細膩,表達深刻,內涵豐富。高考散文閱讀命題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對散文中負載信息量大、內容含蓄、意義深刻、表現力強的語言進行鑒賞。鑒賞散文的語言,只有聯系文章的主旨,根據上下文的具體語境,細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確理解其中的含義。這也是閱讀散文的基礎。 4、正確鑒賞散文的表達技巧 散文的寫作,一般都很講究表現手法的恰當運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揚先抑、烘托對比、虛實相生、象征手法、修辭技法等等,這些手法的巧妙運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達得更加鮮明突出。高考試題通過對這些技巧的鑒賞,可以直接透視學生的閱讀品位。所以,閱讀散文還要注意鑒賞常見表達技巧的表達效果。 5、精心組織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閱讀試題,一直以主觀性測試為主,題型基本不變,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識點上略有不同。從試題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問題看,難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多數問題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應、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這就告訴我們,回答問題要善于從原文中抽取關鍵語句,并根據題目要求進行適當整合,這樣才有可能寫出精練確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題。 禿的梧桐 蘇雪林 ——這株梧桐,怕再也難活了! 人們走過禿梧桐下,總這樣惋惜地說。 這株梧桐,所生的地點,真有些奇怪,我們所住的屋子,本來分作兩下給兩家住的,這株梧桐,恰恰長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說是兩家的分界碑。 屋前的石階,雖僅有其一,由屋前到園外去的路卻有兩條——一家走一條,梧桐生在兩路的中間,清陰分蓋了兩家的草場,夜里下雨,瀟瀟淅淅打在桐葉上的雨聲,詩意也兩家分享。 不幸園里螞蟻過多,梧桐的枝干,為蟻所蝕,漸漸地不堅牢了,一夜雷雨,便將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兩丈多高的樹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來,樹身上居然透出許多綠葉,團團附著樹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櫚樹。 誰說這株梧桐,不會再活呢?它現在長了新葉,或者更會長出新枝,不就定可以恢復從前的美陰了。 一陣風過,葉兒又被劈下來,拾起一看,葉蒂已嚙斷了三分之二——又是螞蟻干的好事,哦!可惡!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氣。 螞蟻又來了,風又起了,好容易長得掌大的葉兒又飄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葉,整整地忙了一個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個夏天。 秋來,老柏和香橙還沉郁地綠著,別的樹卻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護定它青青的葉,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貯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風如敗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現在它的葉兒已去得差不多,園中減了蔥蘢的綠意,卻也添了蔚藍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上面沒有遮蔽,可以酣飲風霜了,它臉上醉得楓葉殷紅,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樹,在它頭上瑟瑟地悲嘆。 大理菊東倒西傾,還掙扎著在荒草里開出紅艷的花,牽牛的蔓,早枯萎了,但還開花呢,可是比從前纖小,冷風涼露中,泛滿淺紫嫩紅的小花,更覺嬌美可憐。還有從前種麝香連理花和鳳仙花的地里,又是也見幾朵殘花,秋風里,時時有玉錢蝴蝶,翩翩飛來,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動,幽情凄戀,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兒的冷香里! 這時候,園里另外一株桐樹,葉兒已飛去大半,禿的梧桐,自然更是一無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慘淡斜陽中。 ——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們走過禿梧桐下,總是這樣惋惜似地說。 但是,我知道明年還有春天要來。明年春天仍有螞蟻和風呢? 1.下面對原文的理解,不準確的兩項是:(4分) A.文章以“禿的梧桐”為題,具有強烈的悲劇色彩。作者對梧桐的尷尬處境和坎坷遭遇的描述更引來讀者對梧桐悲劇命運的同情。 B.文章采用了象征手法,寫梧桐從茂盛到禿枝,卻依然屹立不倒,實際上是借寫梧桐描摹人的氣節,表現作者的志趣。 C.文章構思巧妙。“這株梧桐,怕再也難活了!”在開頭和結尾部分兩次出現,既能使文章渾然一體,又增添了讀者對梧桐命運的牽掛。 D.文中的對春天和秋天梧桐不同景象的描寫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表現了梧桐的大喜和大悲,其實,這種大喜大悲的人生正是作者所追求的。 E.作者善于用簡潔的語言描摹景物,收到傳神的效果。如“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又如“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慘淡斜陽中”。 2.為什么人們說“這株梧桐,怕再也難活了”?而作者卻說“誰說這株梧桐,不會再活呢”?(4分) 答: 。 3.第七自然段中作者為什么在說“它現在長了新葉”后還要補充“或者更會長出新枝”?(2分) 答: 。 4.文中著力描寫其他植物在秋風中的景象,抓住了哪些主要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5.結尾為什么歸結于明年?這段文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 。 羊的樣子 鮑吉爾·原野 “泉水捧著鹿的嘴唇……”這句詩令人動心。在我的家鄉胡四臺,雨后或黃昏的時候,我看到了幾十或上百個清盈盈的水泡子小心捧著羊的嘴。 羊從遠方歸來,它們像孩子一樣,累了,進家先找水喝。沙黃色干涸的馬車道劃開草場,貼滿牛糞的籬笆邊上,狗不停地搖尾巴,這就是胡四臺村。卷毛的綿羊站在水泡子前,低頭飲水,天上的云彩以為它們在照鏡子。我看到羊的嘴唇在水里輕輕攪動。即使飲水,羊仍小心。它粉色的嘴巴一生都在尋覓干凈的鮮草。 然而見到羊,無端地,心里會生添憐意。當羊孤零零地站立一廂時,像帶著哀傷,它仿佛知道自己的宿命。在動物里,羊是溫馴的物種之一。似乎想以自己的謹小慎微贖罪,期望某一天執刀的人走過來時會手軟。同樣是即將赴死的生靈,豬的思緒完全被忙碌、骯臟與渾渾噩噩的日子纏住了,這一切它享受不盡,因而無暇計較未來。牛勇猛,也有幾分天真。它知道早晚會死掉,但不見得被屠殺。當太陽升起,綠樹和遠山的輪廓漸漸清晰的時候,空氣的草香讓牛暈眩,完全不相信自己會被殺掉這件事。吃草吧,連同清涼的露珠。動物學家統計:牛的壽命為二十五年,羊十五年,豬二十年,雞二十年,鷹一百年。這種統計如同在理論上人壽可達一百五十年一樣,永無兌現。本來牛羊可以活到壽限,它們并非像人那樣被七情六欲破壞了健康。在人看來,牛羊僅僅作為人類的蛋白質資源而存在著。除了鷹——這位天上的尊者。屠夫也從不計算它們是否到了壽限,像人類離退休那樣有準確的檔案依據。時至某日,整齊受戮,最后“上桌”。如果牲畜也經常進城,看到櫥窗或商店里的漢堡、香腸和牛排之后,會整夜地睡不好覺。甚至自殺,像上千只的鯨魚自殺一樣。另一些思路較寬的動物可能這樣安慰自己:那些懸于鐵鉤上的帶肋的紅肉,在餡餅里和蔥蒜雜攙一處的碎肉,皆為人肉。因為人是這樣的多,又如此不通情理,他們自相殘食。這樣想著,睡了,后來有鼾。 “眾生”是釋迦牟尼常使用的一個詞。在一段時間內,我以為指的是人或動物昆蟲。一次,如此念頭被某位大德劈頭痛斥:你怎么知道“眾生”僅為鳥獸蟲魚與人類 你在哪里看到佛這樣說法 我不解,“眾生”到底是什么呢 佛經里有一段話,“眾生皆有佛性,只是爾等頑固不化”。所謂“不化”即不覺悟,因而難脫苦海。后來獲知,“眾生”還包括草木稼蔬,包括你無法用肉眼看見的小生靈。譬如弘一法師上座時用墊子抖一抖,免得坐在看不見的小蟲身上。可知,墻角的草每一株都挺拔翠綠,青蛙鼓腹而鳴,小膩蟲背剪淡綠的雙翅,滿心歡喜地向樹枝高處攀登,這是因為“眾生皆有佛性”。即知,“佛性”是一種共生的權利,而“不化”乃是不懂與眾生平等。若以平等的眼光互觀,庶幾近于佛門的慈悲。 鄉村的道上,羊整齊站在一邊,給汽車馬車讓路。吃草時,它偶爾抬起頭“咩”地一聲,其音悲戚,如果仔細觀察羊瘦削的臉,無神的眼睛,大約要得出這樣的結論:“它們命不好。”時常是微笑著的豐子愷先生曾憤怒指斥將眾羊引入屠宰廠的頭羊是“羊奸”。雖然在利刃下,“羊奸”也未免刑。黃永玉說“羊,一生謹慎,是怕弄破別人的大衣”。當此物成為“別人的大衣”時,羊早已經過血刃封喉的大限了。但在有生之年,仍然小心翼翼,包括走在血水滿地的屠宰廠的車間里。既然早晚會變成“別人的大衣”,羊們何不痛快一番,如花果山的眾猴。上竄下跳,驚天動地,甚至穿著“別人的大衣”跳進泥坑里滾上一滾。然而不能,羊就是羊,除非給它“克隆”一些猛獸的基因。夏加爾是我深愛的俄裔畫家。在他的筆下,山羊是新娘,山羊穿著兒童的褲子出席音樂會。在《我和我的村莊》中,農夫荷鋤而歸,童話式的屋舍隱于夜色、鮮花和教堂以及擠奶的鄉村姑娘被點綴在父親和山羊的相互凝視中。山羊的眼睛黑而亮,微張的嘴唇似乎小聲唱歌。夏加爾常常畫到羊,它像馬友友一樣拉大提琴,或者在脊背鋪上鮮花的褥子,把夢中的姑娘馱到河邊。旅居法國圣保羅德旺斯的馬克·夏加爾在一幅畫中,畫了擠奶的女人和鄉村之后,仍然難釋鄉愁,又畫了一只溫柔的手撫摸畫面,這手竟長了七個指頭,摸不夠。在火光沖天、到處是死亡和哭泣的《戰爭》中,一只巨大的白羊象征和平。在《孤獨》里,與一個痛苦的人相對的,是一位天使和微笑的山羊。夏加爾畫出了羊的純潔,像鳥、蜜蜂一樣,羊是生活在我們這個俗世的天使之一,盡管它常常是悲哀的。在漢字源流里,羊與“美”相關,又與“吉”有關,如漢瓦當之“大吉羊”。從夏加爾二十七歲離開彼得堡之后七十年的時光里,在這位天真的、從未放棄理想的猶太老人的心中,羊成了俄羅斯故鄉的象征。在大人物中,正如有人相貌似鷹,如葉利欽;像豹,如薩達姆。也有人像山羊,如安南,如受到中國人民包括兒童尊敬的越南老伯胡志明。寧靜如羊的人,同樣以鋼鐵的意志,帶領人們走向勝利與和平。 城里很少見到羊。我見過的一次是在太原街北面的一家餐館前。幾只羊被人從卡車上卸下來,其中一只,碎步走到健壯的廚工面前,雙腿一彎跪了下來。羊給人下跪,這是我親眼見的一幕。另兩只羊也隨之跪下。廚工飛腳踢在羊肋上,罵了一句。羊哀哀叫喚,聲音拖得很長,極其凄愴。有人捉住羊后腿,拖進屋里,門楣上的彩匾寫著“天天活羊”。 后來,我看到“天天活羊”或“現殺活狗”這樣的招牌就想起給人下跪的羊,它低著頭,哀告。到街里辦什么事的時候,我盡量不走那條道。即使有人用“君子遠皰廚”或“你難道沒吃過羊肉嗎 ”這樣的訓詞來譏刺我。此時,我欣慰于胡四臺滿山遍野的羊,自由嚼著青草和小花,泉水捧起它們的粉紅的嘴唇。詩寫得多好,詩中還說“青草抱住了山崗”,“在背風處,我靠回憶朋友的臉來取暖”。還有一首詩寫道,“我一回頭,身后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說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惹笑了”。這些詩,仿佛是為羊而作的。 1、從全文看,作者筆下的“羊的樣子”有哪幾種?各有什么特點?(4分) 2、文章第六段插敘了作者在餐館里看到廚工對下跪的羊施暴的一幕,試結合全文簡要分析其作用。(4分) 3、運用擬人手法是本文的顯著特色,試分析作者運用這種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6分) 4、作者無法忘卻給人下跪的羊的形象,同時又無法回避“吃過羊肉”的現實。你怎樣看待這種兩難的境地?(8分) 祁連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臨其境之前,總以為那里是黃塵彌漫、闃寂荒涼的,顯然是受了古詩的浸染,“千山空皓雪,萬里盡黃沙”之類的詩句,已經在腦海里扎了根,這次實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來,河西走廊竟是甘肅最富庶的地區,這片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如今已被國家劃定為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當你駐足武威、張掖,一定會為那里的依依楊柳、森森葦帳、富饒的糧田、豐碩的果園所構成的“江南秀色”所傾倒。 當然也不是說,整個河西走廊盡是良疇沃野,它的精華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張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門、敦煌平原。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著祁連山的冰川雪水來維系其綠色生命體系的。祁連雪以其豐美、清冽的乳汁匯成了幾十條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著農田、牧場、果園、林帶,哺育著河西走廊的子孫,一代又一代。 祁連山古稱天山,西漢時匈奴人呼“天”為“祁連”,故又名祁連山,一過烏鞘嶺,那靜絕人世、復列天南的一脈巒疊峰,就投影在我們游騁的深眸里,映著淡青色的天光,雪嶺的素潔的脊線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際,一塊塊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對著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麗景,領略著空際瓊瑤的素影清氛,頓覺涼生襟腋,情愫高潔,它使人的內心境界趨向于寧靜、明朗、凈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動情,但平心而論,祁連山確也沾了神話和歷史的光。這里難以計數的神話傳聞和層層疊疊的歷史積淀,壓低了祁連山、涂飾了祁連山,豐富了祁連山。在那云做夢的少年時代,一部《穆天子傳》曾使我如醉如癡,曉夜神馳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駕入駿馬巡行西北三萬五千里,也想著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當時把其中的故事都當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無征,夸言寡實”,是后來的事,但祁連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減,反而益發強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終于得償,其歡忭之情是難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歡把記憶中的有關故事與眼前的自然景觀相疊合,車過山丹河(即古弱水)時,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會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過弱水向西王母“請不死之藥”的記載,神話傳說匯集著一個民族關于遠古的一切記憶,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思維、情感、體驗以至行動的載體,深入的窺察一個民族以至人類史前的發展軌跡。 觀山如讀史,馳車河西走廊,眺望那籠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諦聽到自然、社會、歷史的無聲傾訴,一種源遠流長的歷史的激動和沉甸甸的時間感被呼喚出來,覺得有許多世事已經倏然遠逝,又有多少天涯過客正在匆匆走來,我們這些河西走廊的過客,與祁連雪玲朝夕相對,自然就把它當做了熱門話題,有人形容它像一位儀表堂堂,銀發飄灑的將軍,俯視著蒼茫的大地,守護著千里沃野;有人說祁連雪嶺像一尊圣潔的神祗,壁立千尋,高懸天半,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卻是戀人、摯友般親切,千里長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無往而不是靈山圣雪,目力雖窮而情脈不斷,一種相通相化相親相契的溫情,使造化與心源合一,客觀的自然景物與主觀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滲,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許正是這種類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則徐充軍西北路過河西走廊時,曾寫下詩句:“天山萬笏聳瓊瑤,導我西行伴寂寥,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甘、青路上,我也即興賦詩,寄情于祁連雪:“依依只有祁連雪,千里相隨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閣的同名散文,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話傳說,并觸及了當下現實,把河西走廊的精華所在與江南相提并論。 B.神話傳聞和歷史積淀“壓低”、“涂飾”了祁連山,反映了歷史帶給祁連山以無法擺脫的沉重負擔。 C.河西走廊的過客對祁連山的形容之所以見仁見智,是因為雪嶺常被一派空蒙籠罩,真相難以認清。 D作者在游歷河西走廊的同時,也以戀人、摯友般的心態去貼近祁連山,試圖體驗祁連山的“心史”。 E.本文即從空間的視野描述祁連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從時間的角度傳達一種綿長凝重的歷史感。 2、作者在文章的開關和結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詩句,請分別說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3、作者曾說:“雪”是《祁連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請通讀全文,談談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6分) 4、文中說“觀山如讀史”,作者為什么這樣說?請聯系你的生活經歷或閱讀體驗,說說從“觀山如讀史”中獲得的啟示。(不少于200字)(10分) 看 海 李 銳   ①女兒早就吵著要去看海,今年夏天總算是讓她滿意了。一大堆吵吵鬧鬧的旅游者,坐在一輛漂漂亮亮的旅游車上。車上裝滿了水果、食品、罐裝飲料, 裝滿了各色名牌或不那么名牌的服裝和鞋襪,另外還裝了滿車的流行音樂,一些出名或不那么出名的歌星,把“文革”歌曲搜出來在嗓子眼里推來揉去地揉搓著。于是不由得就想,裝在這么一副行頭里,看見的還是海嗎 我有點替女兒遺憾。   ②久居鬧市, 總擔心孩子喪失了對大自然的感悟。可鬧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門口對面的那個公園。公園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們的前面都得加一個“假”字。有時為了躲開這個“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來,才帶女兒進公園。這種時候游人寥寥,草木之間有種難得的沉靜,牽著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隨意而去,聽她講些學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突發的奇想。有時我們都停下來,都不說話。然后,我問她,你看藏經樓現在好看嗎 暮色中的藏經樓抹去了鮮明的色彩,只留下一個幽深悵然的剪影,晚歸的紫燕精靈般地在昏暗中劃出些呢喃的虛線,遠遠的天光中還留著最后一點依稀的殘紅。女兒看看,說,好看。后來在一篇老師的命題作文中,女兒提到藏經樓,她說傍晚的藏經樓很孤獨。但我知道,這還不是大自然。這種古老的人文景觀,在古老的中國到處都有。   ③仔細回想起來,平生至今與大自然刻骨銘心的相遇只有兩次。   ④第一次是因為插隊而來到呂梁山的腹地,那時候根本就想不到還有大自然這碼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運扔進大山里來的。沒有汽車,沒有電燈,沒有任何機器的響聲,隨便撿一條小路走下去,就會淹沒在林木之間。寒來暑往,山坡上的畫除去舊的又換上新的。風霜雨雪,峽谷里的音樂或是喧嘩或是蕭瑟,錯雜繽紛。有許多次,只有獨自一人呆在蔥蘢的樹林里,或是站在荒遠的山頂上;忽然就覺得,自己變成了一株樹,變成了一塊石頭,滿心的孤獨,如麻的惆悵,都隨著腳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隨著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極遠極遠的地方。那時候,就忘了還有一個自己。那時候,就覺得敞開的心胸無遮無攔地躺在天地之間,仿佛一股清風,纖毫之動便可極游八方……   ⑤第二次是因為無意中闖進了河西走廊。那一次雖然也有一輛汽車,也有滿車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當汽車翻越烏鞘嶺進入了河西走廊的時候,你就會覺得突然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拋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拋到一個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處,跟著自己的只是一個充滿了猶豫、恐懼、彷徨、驚嘆的靈魂。猙獰而又莊嚴的祁連山,廣漠如海卻又冷酷死寂的戈壁灘,輕而易舉地淹沒了可以稱作人類文明的那點東西,舉目所見除了地平線還是地平線。赤地千里的河西走廊,是造化給人類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課堂;赤地千里的河西走廊,是人類語言的終點站;從這兒,再向前,你將沒有任何熟悉的經驗和理念可以依憑。   ⑥這樣想著又覺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憂天。與大自然的溝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終生泡在自然環境當中卻終生麻木不覺;有的人只因為在一個早晨,偶然朝一片結了露珠的葉子瞥了一眼,卻在剎那間了悟了宇宙。   ⑦于是,我跟著尖叫不已的女兒走下海去。沁涼的海水翻卷著雪白的浪花涌上身來,淹沒了所有恐懼而又驚喜的孩子們。這一份在剎那之間得到的恐懼和驚喜,用不著任何事先的準備和安排,也是任何準備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這一剎那,女兒開始了她自己的一個人和大海的相遇。   ⑧也許有一天她會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邊來的人一樣,終其一生都將無法窮盡這一份浩茫無涯的恐懼和驚喜。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是:( )( )(4分)   A.作者認為在鬧市有山有水有森林的公園,即使能在沉靜時分令孩子投射情感,也難以讓人獲得關于自然的感悟,因為那畢竟不是真的大自然。   B.作者認為在中國悠久的歷史積淀中,先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可以稱作“人文景觀”的寶貴財富,而我們卻沒能認識到它們真正的價值所在。   C.第④段中作者說“山坡上的畫除去舊的又換上新的”。一個“畫”字賦予大自然寒暑易節的景象以藝術的氣息,贊頌了自然的神奇創造力。   D.作者認為大自然是藐視人類的文明的,人類在自然面前會驚懼萬分,俯首稱臣,不得不接受自然的洗禮與教化,人類的語言在自然面前顯得無力。   E.在海邊被浪花打濕的是一群人,作者卻說“女兒開始了她自己的一個人和大海的相遇”,是想強調與自然的溝通是依賴個體的獨特體悟的,其他人無法代替。 2、在第①段中,作者為什么“替女兒遺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③段中,作者說自己“平生至今與大自然刻骨銘心的相遇只有兩次”,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作者與自然這兩次相遇的感受有何異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⑥段中,作者為什么說“與大自然的溝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樣理解文章結尾作者所說的“終其一生都將無法窮盡這一份浩茫無涯的恐懼與驚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張家界 卞毓方 ① 張家界絕對有資格問鼎諾貝爾文學獎,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譯成人類通用的語言。 ② 鬼斧神工,天機獨運。別處的山,都是親親熱熱地手拉著手,臂挽著臂,惟有張家界,是彼此保持頭角崢嶸的獨立,誰也不待見誰。別處的峰,是再陡再險也能踩在腳下,惟有張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絕從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巖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漢。而峰巔的每處縫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蒼松,或翠柏,亭亭如蓋地笑傲塵寰。銀崖翠冠,站遠了看,猶如放大的蘇州盆景。曲壑蟠澗,更增添無限空蒙幽翠。風吹過,一嘯百吟;云漫開,萬千氣韻。 ③ 剛見面,張家界就責問我為何姍姍來遲。說來慚愧,二十六年前,我本來有機會一睹她的芳顏,只要往前再邁出半步。那是為了一項農村調查,我輾轉來到了她附近的地面。雖說只是外圍,已盡顯其超塵拔俗的風姿。一眼望去,峰與峰,似乎都長有眉眼,云與云,仿佛都識得人情,就連坡地的一叢綠竹,罅縫的一蓬虎耳草,都別有其一種爽肌滌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腳的苗寨。客棧貼近寨口,推窗即為左道,道邊婆娑著白楊,楊樹的背后喧嘩著一條小溪,溪的對岸為駢立的峰巒。山高霧大,滿世界一片漆黑。我不習慣這黑,翻來覆去睡不著,于是披衣出門,徘徊在小溪邊,聽上流的轟轟飛瀑。聽得興發,索性循水聲尋去。拐過山嘴,飛瀑仍不見蹤跡,卻見若干男女圍著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際,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樹枝。燃到中途,樹枝通體赤紅,狀若火之骨。再后來,又變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靈。自始至終,場地上方火苗四躥,火星噼噼啪啪地飛舞,好一派火樹銀花。猛抬頭,瞥見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聲長驚,恍悟我們常說的“魅力”之“魅”,原來還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④ 從此,我心里就有了一處靈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楓葉為書簽,揀一粒卵石作鎮紙,留得這紅塵之外的秋波,伴我闖蕩茫茫前程。猶記前年拜會畫家吳冠中,聽他老先生敘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寫生,如何無意中撞進張家界林場,又如何發現了漫山詭錦秘繡。欣羨之余,也聊存一絲自慰,因為,我畢竟早他四五年就遙感過張家界,竊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⑤ 是日,當我乘纜車登上黃獅寨的峰頂,沐著蒙蒙細雨,凝望位于遠方山脊的一處村落,云拂翠涌,忽隱忽現,疑幻疑真,恍若蜃樓,想像它實為張家界內涵的一個短篇。不過,僅這一個短篇表現力就足夠驚人,倘要勉強譯成文學語言,怕不是淺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機貴在心照,審美總講究保持一定的距離,你能拿酒瓶盛裝月白,拿油彩捕捉風清?客觀一經把握,勢必失去部分本真。當然不是說就束手無為,今日既然有緣,咦,為什么不鼓勇試它一試。好,且再隨我鎖定右側那一柱倒金字塔狀的巖峰,它一反常規地拔地而起,旁若無人地翹首天外,乍讀,猶如一篇激揚青云的散文,再讀,又仿佛一集浩氣淋漓的史詩,反復吟味,更不啻一部滄海桑田的造化史,——為這片歷經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1、文章開頭說:“張家界絕對有資格問鼎諾貝爾文學獎,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譯成人類通用的語言。”請解釋這句話的含意。(2分) 答: 。 2、張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機獨運”的創造,從第二段看,張家界的山水在哪幾個方面與眾不同?請加以概括說明。(6分) 答: 。 3、第三段對于篝火燃燒的大段描寫,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4、作者說:“從此,我心里就有了一處靈性的山野。”文中這一“靈性”表現在哪些地方? (請從第三段、第四段各舉一例回答)(2分) 答: 。 課后作業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題。 黑白蘇州 ①許多年以來,古老與風雅便是我夢幻中的蘇州。走進這座古城,僅僅是走馬觀花式地閱讀,就發現蘇州果然很老,楓橋、寒山寺、胥門……它們附麗的故事一個比一個古老;蘇州果然很雅,小橋、流水、園林……其中散淡的韻致一處比一處風流。歲月深處,蘇州是一片家園厚土;折身之間,蘇州是一抹秀色青青。   ②然而,最觸動我心靈的,卻并不是這些早已為人稔熟的文化元素,而是這座古城蔚為大觀的黑白文化——成片成片黑瓦白墻的民居,一匾一匾黑底白字的招牌。那幾天,我往返于與之相鄰的幾座城市,驚奇地發現,一出蘇州境域,就沒有了這種黑白鮮明的城市色彩。顯然,“黑白”只屬于蘇州。 ③黑白蘇州!這就是我行走中體味到的蘇州本色。不管歲月如何流轉,世事如何變遷,蘇州,擷取著城市歷史與人文精粹,借助建筑和招牌,以“黑白”之文化創意,構筑出了風姿綽約的形象外觀,令蘇州的靈魂在黑白分明的時空中輕舞飛揚。縱然歷經兩千多年時光流水的沖刷,這種黑白風格的城市色彩也絲毫沒有淡化,抑或變形。 ④其實,蘇州給人的最初印象本是柔美的———吳儂軟語、垂堤楊柳、絲綢蘇繡、茶肆評彈……這個歷史文化名城,2500年來承載了太多的春花秋月,孕育了太多的文采風流。一代代美麗的蘇州女兒家長成嫁人,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里,吳儂軟語呢喃至今。一代代倜儻風雅的蘇州才子吟風寫月,一展情懷——陸機、張旭、范仲淹、唐伯虎、金圣嘆……哪一個不是用字或畫或文在澆灌、養育蘇州的柔美。在每一個游人的眼里,蘇州就是那柔柔的《茉莉花》民歌,就是那悠悠的寒山寺鐘聲…… ⑤然而,蘇州骨子里卻是剛烈的。這種剛烈最鮮明地體現在蘇州人身上。最好的事例是蘇州開城祖伍子胥,他曾交待,自己死后要懸頭城門,要眼睜睜看著復仇的越國軍隊踏入吳國。相傳,在越國軍隊走近城門時,伍子胥那雙未合上的雙眼竟然噴出血光,令越軍不得不繞行別的城門入城。后人贊曰:可憐國破忠臣死,日日東流生白波。金圣嘆,也是一位剛烈志士。史載他奇才橫溢,生性不羈。大明亡滅,普天之下,唯有金圣嘆敢于發出吶喊,敢于放聲痛哭,終以“大不敬罪”而被殺,是為著名的蘇州“哭廟案”。明代,蘇州織工大暴動更是威震朝野,“柔婉的蘇州人這次是提著腦袋、踏著血泊沖擊”京城的腐敗統治,這次暴動的聲響長久回蕩在歷史的天空。無疑,這些人物和事件,為蘇州豎立起一座座歷史豐碑,蘇州大地聳立起一個個大寫的“人”。 ⑥在許多人心中,蘇州的黑白僅僅是舊照片上的視覺色彩,僅僅是城市古老的簡單詮釋,他們全然不理會這座古城積淀深厚的文化內蘊,更不用心體驗它于黑白色彩中堅守的文化骨骼有多沉重。然而,你往楓橋去,你會發現楓橋乃至蘇州的所有拱橋,無不是用棱角分明的石塊在構筑圓拱;你往拙政園去,你會發現拙政園乃至蘇州所有園林中的點睛之物———太湖石,無不是形丑而質硬;你往繡房去,你會發現每一塊錦繡圖案,無不是鋼針彩線在穿梭;你往劍池去,你會發現剛性的劍與柔情的水竟協和如斯——一池清水深藏寶劍三千…… ⑦柔美與剛烈,就這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它們不也正是對蘇州黑白色彩的精神內涵的另一種呈現嗎? ⑧黑白,難道不是蘇州真正的魂靈嗎?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文章第①段寫作者走進夢幻中的蘇州古城,觀賞它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感受它的古老與風雅,起到了總領全文的作用。 B.作者認為,蘇州擁有蔚為大觀的黑白文化,黑瓦白墻的民居,黑底白字的招牌,優美的蘇州園林都是黑白文化的元素。 C.文章第⑥段寫蘇州拱橋的石塊、蘇州園林里的太湖石,寫繡房和劍池,目的是說明蘇州文 化真正的特點是剛硬。 D.文中寫了蘇州與周邊幾座城市的不同,寫了蘇州的表象與內在精神,鮮明地突出了經久不變的“蘇州本色”。 E.作者借助對蘇州建筑景觀、歷史事件、民俗風情的敘述描寫,揭示了這座古城的文化內涵,寄寓了深沉的理性思考。 2、通讀全文,回答下面問題。(7分) (1)作者說“蘇州大地聳立起一個個大寫的‘人’”,請根據第⑤段的內容,概括這“大寫的人”具有怎樣的剛烈品格。(3分) (2)文章以“黑白,難道不是蘇州真正的魂靈嗎?”這句話作結,好在哪里?(4分) 3、從全文看,題目“黑白蘇州”有哪些含義?(4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钦县| 普陀区| 揭阳市| 德州市| 阿荣旗| 芜湖县| 武胜县| 营口市| 乌鲁木齐县| 莒南县| 古浪县| 新竹市| 梨树县| 青浦区| 九台市| 深州市| 改则县| 新密市| 金秀| 清丰县| 吴桥县| 惠东县| 天气| 景德镇市| 大石桥市| 镇远县| 任丘市| 固始县| 通江县| 潞城市| 上犹县| 祁阳县| 兰考县| 德化县| 江西省| 呼图壁县| 团风县| 兴和县| 墨玉县| 浦江县| 金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