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01語文學科教師輔導講義學員編號: 年 級:高三 課 時 數: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語文 學科教師:授課 類型 T (同步知識主題) C (專題方法主題) C (專題解答訓練)授課日期時段教學內容【課內同步鏈接】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學法初提煉】 1、《登高》這首詩謝了什么景?抒發了什么情感? 2、讀懂一首古詩詞,我們要做些什么? 3、詩歌的主要內容、情感主旨、表達技巧、語言風格等都是詩歌鑒賞考查的要點,你了解這些考點的考查形式嗎? 【學法再提煉】 題型1——形象鑒賞題要答出“表層”及“深層”兩方面 古詩在吟詠時,其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為兩個方面,表面上看,是對某物、某景、某人及某事的感嘆,而實際上往往表達自身的某種情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既要答出表層意思,也要答出深層意思,這樣,才能確保拿住全分。尤其是托物言志型及詠史型的古詩。 示例l 題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 后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題型2——煉字型的鑒賞題要答三步 常見到這樣的問題:“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 為什么?”或者“某字歷來為人所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對這類題,作答時,不要孤立地只讀該字,要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來分析。具體而言,要答三步: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1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為什么 題型3——表現手法類鑒賞題要分三步作答 常常見到這樣的題目: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表現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或者直接問:該詩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要準確解答這類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托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問照,清泉石上流”;聲襯寂,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夸張。(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步驟要分三步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示例 早 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注:“駝褐”指獸毛制成的衣服。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有何效果 題型4——語言風格鑒賞題要答三步 有這樣的問題:“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或者讓考生分析該詩的語言風格或語言藝術。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這類題要分三步來回答: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題型5——意境類鑒賞題要答三步 我們常見到這樣的題:“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或者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 ”有時也這樣問:“這首詩歌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 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 解答這類問題時要從三個部分作答,即描摹詩歌圖景一概括意境特點一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應該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營造的意境描摹出來。這里有兩個要點,一是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要寫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語言力求優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圖景后,用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幽靜、或蕭瑟、或生機勃勃、或孤清冷寂。 第三部分,根據這首詩歌情境氛圍的特點再來談詩人的思想感情。 常見錯誤:考生在解答此類問題時常見的失誤有兩點,一是描摹景物時采用直譯的方法,變描摹為翻譯;二是考生往往著重于“思與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襯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詩歌是通過景物來反襯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應多從詩人的生平、抱負或標題注釋等來思考,避免出錯。三是硬套某些術語,不結合詩句本身的內容分析。 示例1 山居秋暝 王 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作者在這首詩中營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這種意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0、11題。 柳堤 [明]金鑾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十里籠睛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10、(7分) ①下列對本事的賞析,不正確的是(3分) 一二句點題,寫“春江”暗含江邊之“堤”,寫“密樹”點出堤上之“柳”。 三四句承題,“十里”承“春江”,寫堤長;“千條”承“密樹”,狀柳茂。 三四句寫柳堤晴日的靜景,五六句寫雨天的動景,以靜寫動,借靜襯動。 “啼鶯”“飛燕”“風暖”“落花”具體生動的描繪出暮春世界的美麗景色。 ②雨本無香味,但詩人在“雨香飛燕促”中卻說雨“香”,這是用嗅覺來變大觸覺和視覺的修辭方法。下列詩句中“香”子的運用和本詩類似的兩項是(4分) 花經宿雨香難拾,鶯在豪家語更嬌。(唐·鄭谷《闕下春日》) 蒹葭影里和煙臥,菡萏香中帶雨披。(宋·楊樸《莎衣》) 幾經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錯。(宋·劉子翚《海棠花》)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塵香雨潤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11、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鶴雀樓》(白日依山盡)、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等詩中也有體現。人選上述詩歌中的一首,也可選取其他詩作,具體說明期中景和理的內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系。(不少于150字)(10分) (一)閱讀詩歌,完成16——18題。(7分) 餞別王十一南游 劉長卿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 相思愁白蘋。 16、本詩按內容分,屬于 詩,頸聯運用了 修辭手法。(2分) 17、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首聯詩人以“望”、“揮手”、“淚沾巾”這一系列動作,濃墨渲染了自己送別友人時的心情。 B.詩中“飛鳥”隱喻南游的友人,“沒何處”寫出詩人深切關懷著了遠行的友人,煙水迷茫,前途未卜,不知何處才是友人的歸宿之地。 C.“遠”字點出凝神遠眺的詩人視線久久地追隨著遠去的友人,“一帆”形容友人只身乘船南游的孤寂。 D.詩人想象友人站在汀洲之上,對著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歸去,心中充滿著無限愁思。 18、這首詩運用什么手法來抒寫離愁別緒?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3分) (二)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第11—13題。(7分) 夜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注:此詩寫于作者被貶江州之時。 11、從詩的體裁看,本詩屬于近體詩中的 。(1分) 12、選出下列判斷錯誤的一項( )。(2分) A、首句“訝”字寫出了雪的寒冷而無聲的特點。 B、第二句“復見窗戶明”是正面描寫雪下得大。 C、“時聞折竹聲”顯示了冬夜的寂靜,也透露了作者的孤寂的心情。 D、此詩詩境平易,渾然天成,無雕琢痕跡,是白居易詩歌的固有風格。 13、詠雪詩很多。這首詩從不同角度來寫“夜雪”,別具一格。請聯系詩句,簡要分析這一特點。(4分) (三)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后面問題(8分)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蕷。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注】晉陵,即今江蘇常州。黃鳥,即黃鶯。綠蕷,指水中浮萍。古調,在這里指陸丞作的《早春游望》一詩。 (1)結合相關詩句,簡要說說早春“物候新”的表現。 (2)詩歌抒發了什么感情?又是怎樣抒發這種感情的?請作簡要分析。 答: (四)詩歌鑒賞。(7分)長安秋望 (唐)趙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注:本詩為作者宦游長安時所作。14.從體裁來看,這首詩屬于□□。(1分)15.這首詩的頷聯多角度寫景,請具體說明其中的兩點(2分)(1) 。 (2) 。16.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寫一段鑒賞性文字。(4分) 學法升華 知識收獲 詩歌鑒賞的常見考點有哪些? 二、 方法技巧 詩歌鑒賞各類習題的一般答題步驟是什么? 課后作業 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7分) 古風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云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徂輝:落日余暉。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 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前四句,寫詩人等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寫白日將盡、浮云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于梧桐的鴛鸞竟巢于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結合全詩,簡述結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細想感情。(4分) 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3)題。 西江月 黃陵廟(又題阻風三峰下) 張孝祥①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里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注:①張孝祥:南宋初詞人。這首詞,因船行洞庭湖畔黃陵廟下為風浪所阻而作。作者與友人信中提到:“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②波神:水神。③準擬:準定。 (1)下列對詞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二句點明行船的季節,描寫洞庭湖上風浪未起時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觀想象色彩,“鱗鱗細浪”實際指滾滾波濤。 C.五、六句寫明日風向一轉便可順風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關系呢? D.七、八句寫作者期盼到岳陽樓上聽水下傳來的《霓裳》曲。 (2)這首詞的風格與宋代哪兩位詞人比較接近?這種風格的詞人屬于哪一流派? (3)在這首詞中,作者是以怎樣的胸懷對待風波險阻的?舉出兩處具體描寫,略作分析。 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③題。(10分)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 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斗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后,多次拒絕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 (1) 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是日驚秋老:是無情的日月送來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驚。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遙相矚望。 C.離懷銷濁酒:離別的情懷只能借濁排遣。 D.逐客已無家:亡國之人,已無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中的“肝膽”和“閱”在這里各是什么意思?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4分) (3)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征,并作簡要分析。(4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語文學科教師輔導講義學員編號: 年 級:高三 課 時 數: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語文 學科教師:授課 類型 T (同步知識主題) C (專題方法主題) C (專題解答訓練)授課日期時段教學內容【課內同步鏈接】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學法初提煉】 1、《登高》這首詩謝了什么景?抒發了什么情感? 2、讀懂一首古詩詞,我們要做些什么? 3、詩歌的主要內容、情感主旨、表達技巧、語言風格等都是詩歌鑒賞考查的要點,你了解這些考點的考查形式嗎? 【學法再提煉】 題型1——形象鑒賞題要答出“表層”及“深層”兩方面 古詩在吟詠時,其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為兩個方面,表面上看,是對某物、某景、某人及某事的感嘆,而實際上往往表達自身的某種情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既要答出表層意思,也要答出深層意思,這樣,才能確保拿住全分。尤其是托物言志型及詠史型的古詩。 示例l 題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 后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點撥 從表層(榴花)及深層(自身)組織答案。 答案 表達了作者對美麗的榴花無人觀賞的慨嘆,并借此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無限感嘆。 題型2——煉字型的鑒賞題要答三步 常見到這樣的問題:“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 為什么?”或者“某字歷來為人所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對這類題,作答時,不要孤立地只讀該字,要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來分析。具體而言,要答三步: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1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為什么 點撥按三個步驟組織答案。 答案 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題型3——表現手法類鑒賞題要分三步作答 常常見到這樣的題目: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表現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或者直接問:該詩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要準確解答這類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托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問照,清泉石上流”;聲襯寂,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夸張。(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步驟要分三步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示例 早 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注:“駝褐”指獸毛制成的衣服。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有何效果 點撥 按上述三步組織答案。 答案 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 (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題型4——語言風格鑒賞題要答三步 有這樣的問題:“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或者讓考生分析該詩的語言風格或語言藝術。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這類題要分三步來回答: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點撥 按上述三步組織答案。 答案 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第一步), “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第二步)。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三步)。 題型5——意境類鑒賞題要答三步 我們常見到這樣的題:“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或者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 ”有時也這樣問:“這首詩歌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 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 解答這類問題時要從三個部分作答,即描摹詩歌圖景一概括意境特點一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應該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營造的意境描摹出來。這里有兩個要點,一是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要寫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語言力求優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圖景后,用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幽靜、或蕭瑟、或生機勃勃、或孤清冷寂。 第三部分,根據這首詩歌情境氛圍的特點再來談詩人的思想感情。 常見錯誤:考生在解答此類問題時常見的失誤有兩點,一是描摹景物時采用直譯的方法,變描摹為翻譯;二是考生往往著重于“思與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襯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詩歌是通過景物來反襯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應多從詩人的生平、抱負或標題注釋等來思考,避免出錯。三是硬套某些術語,不結合詩句本身的內容分析。 示例1 山居秋暝 王 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作者在這首詩中營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這種意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點撥按三步組織答案。 答案 山雨初霽,萬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凈。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蓮,是空山秋天恬靜幽美的景象(第一步)。作者通過塑造這樣一種幽靜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詩人對安靜淳樸生活的向往和對污濁官場的厭惡(第二步)。詩中以物芳而明志潔。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也是對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第三步)。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0、11題。 柳堤 [明]金鑾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十里籠睛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10、(7分) ①下列對本事的賞析,不正確的是(3分) 一二句點題,寫“春江”暗含江邊之“堤”,寫“密樹”點出堤上之“柳”。 三四句承題,“十里”承“春江”,寫堤長;“千條”承“密樹”,狀柳茂。 三四句寫柳堤晴日的靜景,五六句寫雨天的動景,以靜寫動,借靜襯動。 “啼鶯”“飛燕”“風暖”“落花”具體生動的描繪出暮春世界的美麗景色。 ②雨本無香味,但詩人在“雨香飛燕促”中卻說雨“香”,這是用嗅覺來變大觸覺和視覺的修辭方法。下列詩句中“香”子的運用和本詩類似的兩項是(4分) 花經宿雨香難拾,鶯在豪家語更嬌。(唐·鄭谷《闕下春日》) 蒹葭影里和煙臥,菡萏香中帶雨披。(宋·楊樸《莎衣》) 幾經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錯。(宋·劉子翚《海棠花》)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塵香雨潤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11、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鶴雀樓》(白日依山盡)、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等詩中也有體現。人選上述詩歌中的一首,也可選取其他詩作,具體說明期中景和理的內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系。(不少于150字)(10分) 10、①【答案】C 【解析】三四兩句并非純寫晴天景色,十里籠晴苑是化用“臺城柳”典故,千條鎖故營則是暗指“細柳營”,這兩句主要目的是為了扣住“柳”這一詠寫重點。五六兩句也不僅是雨天景色,“風暖落花輕”應是晴天。更重要的問題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絕非以靜襯動,因為其中動景是飛燕落花,但本詩的核心書寫對象則是柳,如果說成是以靜襯動,則是以柳樹去襯托飛燕落花,主次完全顛倒了。相反,此處應是以動襯靜。 ②【答案】DE 【解析】讀題干可知,本題需要選出的是用“嗅覺”表達“觸覺”和“視覺”,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覺”的概念,也應該知道此“香”絕非嗅覺上的香味。選項ABC寫的都是真實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題在題干要求里需要答出兩層次要點:1,任選上文一首詩或自選另一首詩,歸納概括出詩中的“景”和“理”分別是什么內容;2,在此基礎上分析“景”與“理”之間的邏輯聯系,為什么從這部分內容可以過渡到下一層意思。考生須答全兩個層次,并且注意語言文字的流暢表述和層次感。字數需要達到要求。 (一)閱讀詩歌,完成16——18題。(7分) 餞別王十一南游 劉長卿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 相思愁白蘋。 16、本詩按內容分,屬于 詩,頸聯運用了 修辭手法。(2分) 17、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首聯詩人以“望”、“揮手”、“淚沾巾”這一系列動作,濃墨渲染了自己送別友人時的心情。 B.詩中“飛鳥”隱喻南游的友人,“沒何處”寫出詩人深切關懷著了遠行的友人,煙水迷茫,前途未卜,不知何處才是友人的歸宿之地。 C.“遠”字點出凝神遠眺的詩人視線久久地追隨著遠去的友人,“一帆”形容友人只身乘船南游的孤寂。 D.詩人想象友人站在汀洲之上,對著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歸去,心中充滿著無限愁思。 18、這首詩運用什么手法來抒寫離愁別緒?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 16.送別 對仗∕借代(2分) 17.( D )(2分) 18.手法1分(借景抒情、動作描寫、虛實結合等),分析2分。 (二)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第11—13題。(7分) 夜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注:此詩寫于作者被貶江州之時。 11、從詩的體裁看,本詩屬于近體詩中的 。(1分) 12、選出下列判斷錯誤的一項( )。(2分) A、首句“訝”字寫出了雪的寒冷而無聲的特點。 B、第二句“復見窗戶明”是正面描寫雪下得大。 C、“時聞折竹聲”顯示了冬夜的寂靜,也透露了作者的孤寂的心情。 D、此詩詩境平易,渾然天成,無雕琢痕跡,是白居易詩歌的固有風格。 13、詠雪詩很多。這首詩從不同角度來寫“夜雪”,別具一格。請聯系詩句,簡要分析這一特點。(4分) 11、(1分)絕句 12、(2分)B 13、(4分)首句從人的感覺寫起,“衾枕冷”寫雪大,又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點出“夜雪”;第二句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見窗明,說明雪已積深了,積雪反光才有“亮光”。最后兩句則從聽覺的角度寫“夜雪”:“折竹”是由于“雪重”,“夜深”、“時聞折竹聲”顯出了冬夜之寂靜和詩人的孤寂之情。雖變換角度,卻句句寫“夜雪”,頗有特色。 (三)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后面問題(8分)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蕷。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注】晉陵,即今江蘇常州。黃鳥,即黃鶯。綠蕷,指水中浮萍。古調,在這里指陸丞作的《早春游望》一詩。 (1)結合相關詩句,簡要說說早春“物候新”的表現。 (2)詩歌抒發了什么感情?又是怎樣抒發這種感情的?請作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 (1)海上朝霞燦爛,江邊梅開柳綠,天氣和暖,黃鶯歡鳴,陽光明媚,浮萍泛綠。 (2)歸思(思念家鄉的感情)。二三兩聯借景抒情(或以樂景襯哀情),最后一聯直抒胸臆。 (四)詩歌鑒賞。(7分)長安秋望 (唐)趙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注:本詩為作者宦游長安時所作。14.從體裁來看,這首詩屬于□□。(1分)15.這首詩的頷聯多角度寫景,請具體說明其中的兩點(2分)(1) 。 (2) 。16.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寫一段鑒賞性文字。(4分) 參考答案: 14.(1分)律詩(七律) 15.(2分)要點:(1)視覺(殘星幾點、雁橫塞、人倚樓)(2)聽覺(長笛一聲)/(3)動態(雁橫塞)(4)靜態(殘星、人倚樓)(寫出兩點即可) 16.(4分)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是本詩的一大特色。(1分)詩歌描繪了一幅云飄星落、雁橫笛怨、菊靜蓮謝的深秋拂曉圖,(1分)營造了凄迷清冷的意境,(1分)籬菊的意象與南歸之雁、時令之秋結合在一起,寄寓作者深切的思鄉歸隱之情。(1分)(情景關系1分,景、境、情各1分) 課后作業 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7分) 古風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云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徂輝:落日余暉。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 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前四句,寫詩人等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寫白日將盡、浮云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于梧桐的鴛鸞竟巢于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結合全詩,簡述結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細想感情。(4分) 這是李白詩“登高望四海①”(《古風》其三十九)。 這首詩與《行路難》是同時期的作品。詩中借景寓情,抨擊統治者的昏庸腐敗。“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就是對權貴當道、才能之士被壓抑的混亂現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廣闊無邊。 ③、被,覆蓋。大荒,廣闊的原野。兩句意為:秋霜覆蓋,萬物凋零;北風飄拂,原野荒寒。 ④、兩句意為:榮華富貴象東流水一樣,轉瞬消逝;人間萬事如波浪起伏,變化多端。 ⑤、徂(cú)暉,夕陽的余輝。 ⑥、幟棘,有刺的灌木。鴛,通“鵷”。相傳鵷雛非梧桐不棲。兩句意為:梧桐本是鴛鸞棲息的樹木,現在卻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幟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現在反成了鴛鸞棲身之處。 ⑦、歸去來,回去吧。東晉詩人陶明淵明不愿逢迎權貴,棄官還鄉,曾作《歸去來辭》。《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兩句意為:還是回家去吧,彈劍高歌《行路難》。 參考答案: (1)(3分) A (2)(4分)要點: 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 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 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3)題。 西江月 黃陵廟(又題阻風三峰下) 張孝祥①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里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注:①張孝祥:南宋初詞人。這首詞,因船行洞庭湖畔黃陵廟下為風浪所阻而作。作者與友人信中提到:“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②波神:水神。③準擬:準定。 (1)下列對詞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二句點明行船的季節,描寫洞庭湖上風浪未起時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觀想象色彩,“鱗鱗細浪”實際指滾滾波濤。 C.五、六句寫明日風向一轉便可順風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關系呢? D.七、八句寫作者期盼到岳陽樓上聽水下傳來的《霓裳》曲。 (2)這首詞的風格與宋代哪兩位詞人比較接近?這種風格的詞人屬于哪一流派? (3)在這首詞中,作者是以怎樣的胸懷對待風波險阻的?舉出兩處具體描寫,略作分析。 【答案】 (1)D 【解析】七句是寫一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八句則表達他內心的愿望,當行舟到達岳陽時,一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的風光。 (2)蘇軾、辛棄疾。豪放派。 【解析】這首詞寫詞人雖因風浪受阻,但卻并不頹喪懊惱,而是很達觀,泰然自若。這一點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是很相似的。另外,這首詞中“一船秋色”“十里湖光”也可體現出詞人豪邁的氣勢,因此說張孝祥屬于豪放派。 (3)第一問:達觀、豪邁的胸懷。 第二問:“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富有主觀想象色彩,詞人不說自己為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卻說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著像魚鱗般的波紋,體現了詞人的達觀。“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兩句,寫出詞人面對風遏行舟的這種情況的心境。泰然自若,也體現了他的豪放與達觀。 【解析】分析時主要抓住詞人被風浪所阻,卻不頹喪懊惱,而達觀淡定的詞句進行賞析。 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③題。(10分)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 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斗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后,多次拒絕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 (1) 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是日驚秋老:是無情的日月送來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驚。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遙相矚望。 C.離懷銷濁酒:離別的情懷只能借濁排遣。 D.逐客已無家:亡國之人,已無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中的“肝膽”和“閱”在這里各是什么意思?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4分) (3)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征,并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1)A 【解析】“是日”是“今日”之意。 (2)答案:肝膽:指自己的愛國之志,或對于故國的赤膽忠心。 閱:見證。表現了自己雖已衰老,且明知復國無望,仍然矢志不渝、堅持到底的決心。 【解析】注釋中交代的作者身世,以及詩中“愁”“逐客”等字眼都有助于理解這兩句詩。 (3)①風格特征:沉郁悲愴或深沉凝重。 ②簡要分析:這首詩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融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風格。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高三暑假銜接課】01詩歌整體閱讀(學生版).doc 【新高三暑假銜接課】01詩歌整體閱讀(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