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14語文學科教師輔導講義學員編號: 年 級:高三 課 時 數:3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語文 學科教師:授課類型 T商山早行 C羈旅行役詩鑒賞 T故鄉主題閱讀授課日期及時段教學內容(商山早行溫庭筠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一、課文知識回顧 二、同步典型例題分析 1、從內容上看,這首詩屬于 。 2、尾聯寫夢中出現故鄉春天的美景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羈旅行役詩; 2、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鮮明的對照,襯托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 三、學法初步提煉 羈旅行役詩常表達的情感有哪些?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羈旅行役詩的鑒賞)專題精講 (是流浪他鄉的詩人通過眼見耳聞而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家鄉的憧憬;或表現游子異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思鄉原由多為游歷、戰亂、謀求仕途和客居他鄉。) 常見表達的情感 表達的情感舉例敘寫羈旅之苦,抒發內心的孤獨、凄涼及思鄉之情。如孟郊的《游子吟》、溫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感念親情之深,表達對親人的熱愛與思念。 如張繼的《楓橋夜泊》、馬致遠的《秋思》等。 抒發獨居它鄉,不得重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寂寞、幽怨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等。 抒發厭惡戰爭、思念家鄉親人之情。邊塞詩中多有涉及。 如柳中庸《征人怨》。(景:蕭條冷落、蕭瑟悲涼、暗淡凄寒、幽寂清冷) 常見術語 (情:羈旅愁緒、孤獨寂寞、凄涼哀傷、幽深的鄉思、滿腔的離愁別緒、憂憤抑郁) (結合題目、作者、詩歌內容和注釋等進行綜合判斷)鑒賞方法 (初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 (抓住意象,找觸動點,初悟情感) (找出作者情感的觸動點,如景物、節日和夢境等。) (情感多為“孤”“悲”“無情”“憐”“空”“獨”“故園”“相思”等) (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再悟情感) (結合表現手法,深入體會情感) (常見手法有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融情于景、樂景襯哀情)和推己及人(聯想和想象)。) (附錄:常見意象:月、夕陽、柳樹、杜鵑、猿啼、青鳥、鷓鴣、浮云、鴻雁、高樓、浮萍、蓬草、征帆、酒) 例1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從題目看詩人是在路上,綜合全篇內容屬于羈旅行役詩。初抓住意象,找觸動點,初悟情感:曉路、雨、葉、雁、鳥、征帆、魚、孤舟等與思鄉、漂泊有關的意象。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再悟情感:“客”、“孤”兩字寫出詩人內心思鄉和孤獨的情感。結合表現手法,深入體會情感:觸景生情,深化情感。)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3分) 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5分) (1)答案:描寫了清晨起航時,江南水鄉風聲蕭蕭,落葉飄飛的深秋景色。營造了凄冷、感傷的氛圍。 (2)答案:孤舟聯結者雁、鳥、魚、霜月、楓橋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貫穿在一起,是全詩的線索;作者融情于景,表達了漂泊、思鄉、孤寂之感。 例2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倦 夜 蘇軾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 [注]絡緯:昆蟲名,俗稱“紡織娘”。 ⑴“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描寫的環境有什么特點?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6分) ⑵詩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4分) (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綜合全篇內容屬于羈旅行役詩。初抓住意象,找觸動點,初悟情感:長夜、小窗、孤村、殘月、旅懷、荒園、絡緯等是與羈旅行役有關的意象。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再悟情感:從“倦”“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衰鬢久已白”“虛織竟何成”可以看出詩人孤獨寂寞、年華老去功業無成的悲哀與凄涼之情。結合表現手法,深入體會情感:運用了以動襯靜、比喻等手法表達內心的情感。) 參考答案: ⑴所寫環境的特點是:荒僻(僻遠、冷寂)、凄清。(2分)運用了襯托、動靜結合的手法。(2分)“孤村”坐落在曠野之中,顯得荒僻;夜間的“一犬吠”和照著行人的“殘月”,給人以凄清之感;(1分)用“一犬吠”襯托環境的荒僻,“殘月”的靜景和“幾人行”的動景結合著寫。(1分) ⑵詩歌由“倦”字引出投宿荒村、長夜難眠之事,所見凄涼之景;(2分)他想到自己常年奔波,鬢發已白,卻竟像絡緯虛織一樣,由此表達了年華老去、功業無成的感慨。(2分) 例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關河令 周邦彥① 秋陰時作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②,云深無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聲:指秋聲,如風聲、落葉聲、蟲鳴聲等。③雁:古人認為雁能傳書。 (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綜合全詩來看,寫的是羈旅行役詩初抓住意象,找觸動點,初悟情感:寒聲、云、雁、照壁、孤燈、酒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再悟情感:“云深無雁影”“但照壁孤燈相映”寫出作者漂泊在外、孤獨寂寞、思鄉的情感。結合表現手法,深入體會情感:觸景生情,層層深入,深化情感。) (1)從上、下兩闕的首句看,這首詞是以什么為線索來寫的?請簡要說明。 簡要分析作者在這首詞中所表現的心情。 參考答案:(1)答案:是以時間推移為線索寫的。上闋寫的情景發生在日間“漸向暝”時;下闋寫作者難以入眠的情景已經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靜時。 解析:答出以時間為線索的給1分,能簡要說明的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2)答案:作者在詞中表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闋寫作者站在庭院等候親人的消息,但盼來的只是“無雁影”;下闋寫作者本想借酒澆愁,酒醒之后,卻愁上加愁,于是感嘆不已,使孤棲之愁更深一層。 解析:答出心情的,給2分;能簡析表現的,給3分。 二、學法再提煉 羈旅行役詩鑒賞方法 (初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 (抓住意象,構建圖景,初悟情感) (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再悟情感) (結合表現手法,深入體會情感) 三、專題過關 檢測題1: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南海旅次 曹 松 憶歸休上越王臺,歸思臨高不易裁。 為客正當無雁處,故園誰道有書來 城頭早角吹霜盡,郭里殘潮蕩月回。 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被春催。 1、從前兩聯看,詩人的歸思為什么“不易裁”? (3分) 頸聯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3、請賞析尾聯的妙處。(3分) 參考答案:(1)登高望鄉,歸思難收;客居南海,遠寓故鄉;家書斷絕,音信不通。(3分,每點1分) (2)清晨城頭上號角吹響,寒霜消散;城外漸漸消退的潮水中茁漾著月影。營造凄清的氛圍,烘托詩人悲 涼的心境。(4分,每問2分) (3)尾聯運用比喻手法,把內心的歸思比作待放的百花,年復一年,被春風喚醒、引發,形象生動地表達 了難以抑制的鄉思。(3分) 檢測題2: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落日悵望 馬 戴 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綜合全詩來看,寫的是羈旅行役詩初抓住意象,找觸動點,初悟情感:孤云、歸鳥、微陽、喬木、遠燒、秋山、水等意象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是孤獨寂寞的。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再悟情感:“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寫出作者漂泊在外、思念家鄉的情感。結合表現手法,深入體會情感:觸景生情,層層深入,深化情感。)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1)孤云、歸鳥兩個意象表達了什么情思?由此聯想到陶淵明《飲酒》詩中寫日暮鳥歸的哪兩個句子?(2分) (2)第五、六兩句景物描寫有什么特點?“入”字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4分) (3)這首詩景情分寫,作者是如何層層遞進抒發自己的情感的?請作簡要說明。(4分) 答案:(1)思歸(思鄉)之情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評分建議】2分。第一問1分;第二問1分,書寫有錯不得分。 (2)夕陽沉到近處的樹梢之下,遠處野火似的余暉映紅秋山。由近到遠,層次分明。 “入”字既寫出夕照逐漸暗淡,又表明詩人佇望之久和思念之深。 【評分建議】4分。寫景特點2分;表達效果2分。 (3)先“悵望”云去鳥飛之景,觸動鄉愁旅恨;再“悵望”夕陽余暉之景,加重鄉愁,進而觸發內心深處年華老去的感傷。 【評分建議】4分。每層2分。 檢測題3:(選做)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水調歌頭 登多景樓① 楊炎正② 寒眼亂空闊,客意不勝秋。強呼斗酒發興,特上最高樓。舒卷江山圖畫,應答龍魚悲嘯,不暇顧詩愁。風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憐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都把平生意氣,只做如今憔悴,歲晚若為謀!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 【注】①多景樓,位于鎮江北固山。②楊炎正,南宋詞人,與辛棄疾交誼甚厚,多有酬唱。 從全詞來看,詩人“強呼斗酒發興”的具體原因有哪些? (2)“風露巧欺客”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蘊含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逢秋傷悲,客居異鄉,山河破碎,報國無路。(每點1分,共4分) (2)擬人(或“比喻”,或“雙關”)。(2分)對山河破碎,奸佞當道的深切憂慮;對報國無門,年華老去的悲慨和無奈;流露出寄情山水的歸隱思想。(每點1分,答出三點給滿分4分) 檢測題4:(選做)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10分)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強飲食猶寒, 隱幾蕭條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閑幔, 片片輕鷗下急湍。 云白山青萬余里, 愁看直北是長安。 【注】①這首詩寫于大歷五年春詩人淹留潭州時,即詩人去世前半年多。 ②鶡冠:傳說為楚隱者鶡冠子所戴的鶡羽所制之冠。 (1)“霧中看”筆觸細膩含蓄,使讀者驚嘆于詩人憂思之深及觀察力的精湛。請分析它的含義。(3分) (2)頸聯寫舟中江上的景物。請簡要賞析它的表達特色。(4分) (3)《杜詩鏡銓》認為結尾寫愁“結有遠神”。請結合全詩分析詩人“愁”的原因。(3分) 參考答案:(1)1.因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花,看岸邊花草如隔一層薄霧;2.這不只是詩人暗自傷老,也因時局動蕩不定,變亂無常,也如同隔霧看花,真相難明。 (答全2點給3分,少一點扣1分) (2)1.由近及遠寫景,蝴蝶翩躚,穿空而過,是近景;片片輕鷗,逐流飛翔,是遠景。層次分明;2.運用疊詞,有韻律美;3.以蝶鷗自在輕快反襯詩人心情的沉重。 (答全3點給4分,少一點扣1分) (3)1.年老。“強飲”、“ 老年”可以看出;2.沒有機會報效朝廷的痛苦。“戴鶡冠”可以看出; 3.對時局多難的憂傷。末句反映出這一點。 每點1分) 能力培養 思鄉是一個中國人的永恒的話題。從古至今,無論男女,家總是他們盼望歸去的港灣,思鄉是他們不老的情結。正是這樣的情結成為中國歷代文人重要的創作題材,并以各種方式,從各種角度加以顯現。 能力檢測 檢測1 寒冷的高緯度 ——我的夢開始的地方 從中國的版圖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約在北緯53度左右的地理位置上。那是一個小村子,它依山傍水,風景優美,每年有多半的時間白雪飄飄。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長的寒冷。冬天似乎總也過不完。 我小的時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廣闊的菜園。短暫的夏季來臨的時候,菜園就被種上了各色蔬菜和花草,有的是讓人吃的東西,如黃瓜、茄子、倭瓜、豆角等;有的則純粹是供人觀賞的,如矢車菊、爬山虎等等。一到晝長夜短的夏天,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幾近瘋狂地生長著,它們似乎知道屬于它們的日子是不多的。(生命力旺盛)我經常看見的一種情形就是,當某一種植物還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時候,秋霜卻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間就憔悴了。這種大自然的風云變幻所帶來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我對人生最初的認識,完全是從自然界的一些變化而感悟來的。比如我從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時我也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生命的從容。因為許多了的植物, 在來年的春天優惠煥發出勃勃生機,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氣。 童年圍繞著我的,除了那些可愛的植物,還有親人和動物。請原諒我把他們并列放在一起來談。因為在我看來,他們都是我的朋友,我的親人。也許是由于身處民風純樸的邊塞的緣故,他們是那么善良、隱忍、寬厚,愛意總是那么不經意地寫在他們的臉上,讓人覺得生活里到處是融融暖意。我從他們身上,領略最多的就是那種隨遇而安的平和與超然,這幾乎決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觀。至于那些令人難忘的小動物,我與它們之間好象有著難以理解的情緣,我養過的狗和貓,他們都是公認的富有靈性的動物,我可以和它們交友,可以和它們搞惡作劇,有時他們與我像朋友一樣親密,有時則因著我對它們的捉弄,好幾天對我不理不睬,在喧嘩而浮躁的人世間,能夠時常憶起它們,內心會有一種異常溫暖的感覺。 在這樣一片充滿了靈性的土地上,神話和傳說幾乎到處都是。我喜歡神話和傳說,因為它們就是藝術的溫床。神話和傳說是絢麗的藝術靈光,它閃閃爍爍地游蕩在漫無邊際的時空中。而且,它喜歡尋找妖嬈的自然景觀作為誕生地,所以人世間流傳最多的是關于大海和森林的神話。也許是因為神話的滋養,我記憶中的房屋、牛棚、豬舍、菜園、山川流水、日月星辰等等,它們無一不沾染了神話的色彩和氣韻。我筆下的人物也無法逃脫它們的籠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指的按顯示規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靈之光包圍的人,那是一群有個性和光彩的人,他們也許會有種種缺陷,但他們忠實于自己的內心生活。從人性的意義來講,只有他們才值得永久的書寫。 還有夢境。也許是我童年生活的環境與大自然緊緊相擁的緣故吧。我特別喜歡做一些色彩斑斕的夢。有時我想,夢境也是一種現實,這種現實以風景人物為依托,是一種擬人化的現實,人世間所有的哲理其實都應該產生自它們之中。夢境的語言具有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維,它就無休止地出現,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聯想。 我對文學和人生的思考,與我的故鄉,與我的童年,與我所熱愛的大自然是緊密相連的。對這些所知所識的事物的認識,有的時候是憂傷的,有的時候則是快樂的。我希望能夠從一些簡單的事物中看出深刻來,同時又能夠把一些貌似深刻的事物給看破,這樣的話,無論是生活還是文學,我都能夠保持一股率真之氣、自由之氣。 我童年在故鄉北極村生活的時候,因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認定世界就北極村這么大。當我成年以后到過了許多地方,見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絢麗的封疆之后,我回過頭來一想,世界其實還是那么大,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北極村。 ——選自《小說評論》2002年第2期,有刪節 1、概括說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故鄉植物的生命有哪些特點?描寫這些植物時作者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3分) 除了植物外,文章中出現了哪些影響作者“對文學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這些元素分別給予作者怎樣的影響?(8分) 文章結尾說“我回過頭來一想,世界其實還是那么大,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北極村”,這句話有那幾種含義?請概括回答。(5分) 本文標題的作用是什么? 參考答案: 1、生命短暫 生命力強 擬人 2、親人,是作者領悟到隨意而安的平和與超然;動物,使作者帶來異常溫暖的感覺;生活與傳說,使作品染上了神話色領略神靈之光;夢境,是作者感悟人生道理,從而產生的聯想。 3、(1)故鄉是世界的縮影(2)作者對故鄉的愛是永恒的(3)童年在北極村學到的一切,奠定了坐著人生基礎(4)故鄉是坐著人生思考與創作精神之源(5)故鄉使作者對人生的理解得以升華 4、文章主、副標題相配,既點明故鄉地理位置及氣候特點,又為全文籠罩上夢幻色彩,別具韻味。 檢測2 消失的故鄉 謝冕 這座曾經長滿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過難忘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可是如今,我卻在日夜思念的家鄉迷了路:它變得讓我辨認不出來了。通常,人們在說“認不出”某地時,總暗含著“變化真大”的那份歡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遺憾。 我認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為那里蓋起了許多過去沒有的大樓,也不是那里出現了什么新鮮和豪華,而是,而是,我昔時熟悉并引為驕傲的東西已經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著南國凜冽的風霜綻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變成了嘈雜的市集和雜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徑上迷了路。我沒有喜悅,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隨著年華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約請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夢中時常出現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親總在井臺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總是在冬天的水里凍得通紅。井臺上邊,幾棵茂密的龍眼樹,春天總開著米粒般的小花,樹下總臥著農家的水牛。水牛的反芻描寫著漫長中午的寂靜。 那里蜿蜒著長滿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綠的稻田。我們家坐落在一片鄉村景色中。而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彌漫著歐陸風情的中國海濱城市。轉過龍眼樹,便是一條由西式樓房組成的街巷,紫紅色的三角梅從院落的墻上垂掛下來。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檸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陽光的樹陰下,透過林間迷蒙的霧氣望去,那影影綽綽的院落內植滿了鮮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繪著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欞,窗內傳出圣潔的音樂。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著,與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屬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擁有一個依稀的夢。 我依然頑強地尋找。這鮮花和叢林之中有一條路,從倉前山通往閩江邊那條由數百級石階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處,我可以望見閩江的帆影,聽見遠處輪渡起航的汽笛聲。那年北上求學,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聲汽笛至今尚在耳畔響著,悠長而纏綿,不知是惆悵還是傷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邊的路、石階和汽笛的聲音了! 這城市被閩江所切割。閩江流過城市的中心。閩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彌漫著濃郁的傳統氛圍,那里誕生過林則徐和嚴復,也誕生過林琴南和謝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處,埋藏著飄著書香墨韻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邊,閩江深情地拍打著南臺島,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嶼,那里蕩漾著內地罕見的異域情調。那里有伴我度過童年的并不幸福、卻又深深縈念情想的如今已經消失在蒼茫風煙中的家。 我的家鄉是開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態加入并融匯進原有的佛、儒文化傳統中,經歷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這城市有異于內地的文化形態,也構造了我童年的夢境。然而,那夢境消失在另一種文化改造中。人們按照習慣,清除花園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過去種植花卉和街樹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裝,草坪和樹林騰出的地方,聳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們以自己的方式改變他們所不適應的文化形態,留給我此刻面對的是無邊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鄉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夢幻,包括我至親至愛的故鄉。我擁有的悵惘和哀傷是說不清的。 1、作者在第2段中說“我昔時熟悉并引為驕傲的東西已經消失”,根據文章內容,作者寫到哪些東西消失了?請用自己的話分條概括。(6分) 2、(1)第9段中作者所說的“有異于內地的文化形態”是指什么?(2分) (2)解釋第9段中“人們以自己的方式改變他們所不適應的文化形態,留給我此刻面對的是無邊的消失”的含義。(4分) 3、文章開頭和結尾都寫到“迷了路”,它們的含義是否相同?這樣寫有什么作用?(6分) 4、對故鄉的消失,作者有著怎樣的思想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1)梅林、梅花、龍眼樹、河渠、稻田等自然鄉村景色;(2)童年生活,包括關于對媽媽洗菜、洗衣等情形、早年的夢幻等;(3)濃郁的傳統氛圍、罕見的異域情調等現在的人們所不適應的文化形態(6分) 2、(1)“有異于內地的文化形態”:基督教文化與原有的佛、儒文化融會后形成的文化形態。(2分) (2)現代社會缺乏文化包容,根據自己的觀念粗暴地改變自己不適應的文化形態,使得舊有的文化徹底消失了。(4分) 3、①開頭的“迷了路”是實寫,是指巨大的變化讓“我”認不出家鄉了。(2分)②結尾“迷了路”是虛寫,指在家鄉的變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夢幻和特有的文化了。(2分)③這樣寫的好處:首尾呼應,深化主題。(2分) 4、(1)對故鄉消失的悵惘和哀傷,以及對消失了的故鄉的懷念(對童年的懷念,對充滿歐陸風情以及異域情調的故鄉的懷念)(2)對人們用刻板的、千篇一律的方式改變故鄉特有的文化形態的痛惜。(每點2分) 學法升華 知識收獲 學生的理想回答是…… 羈旅行役詩常見思想感情、意象和表現手法…… 方法總結 羈旅行役詩的鑒賞方法是關注…… 三、 技巧提煉 羈旅行役詩的鑒賞步驟是…… 課后作業 作業1: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夢中作① 歐陽修 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 注:①本詩約作于皇祐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②傳說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束,斧已攔掉.回家后發現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參考答案: (1)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路暗花迷”表現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結合注釋可知這是因為仕途失意所致,“無奈”“思家”等詞語則表現了無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為:表現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的心情 (2)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本詩最明顯的寫作特色是四個場景組合在一起,一句一個場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種花,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修辭上使用了工整的對仗。故答案為:①一句一個場景;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③對仗十分工巧。 作業2: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下列問題。 同王徵君①湘中有懷 張謂 八月洞庭秋,瀟湘水北流。 還家萬里夢,為客五更愁。 不用開書帙②,偏宜上酒樓。 故人京洛滿,何日復同游。 ①王徵君:姓王的徵君,名不詳。徵君,對不接受朝廷征聘做官的隱士的尊稱。②書帙(zhì):書卷。《說文》:帙,書衣也。 (1)頷聯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4分) 后兩聯表達了詩人哪些復雜的情感?試結合內容進行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①【答案】本聯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1分)“萬里夢”是虛,言家鄉之遠,“五更愁”為實寫現在客居他鄉之愁。(1分)將現實與夢境進行對比,(1分)表達了遠在他鄉的詩人對故鄉的思念。(1分) ②【答案】①多年離鄉,借酒消愁的孤獨惆悵;②渴望與友人在京城相聚以及這種愿望不能實現的無奈。(每點2分) 作業3:(選做)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8分) 寄遠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首句中“悠悠”在詩中有何作用?(3分) 本詩后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請作簡要分析。(5分) 答案:(1)“悠悠”,寫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長、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這景象既顯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較平靜容與,也暗透出他一絲羈旅的孤獨。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準備,打下了鋪墊。 (2)詩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變得精神振奮。 正當旅人觸物興感、心境孤迥的時候,忽見岸邊的江樓上有紅袖女子正在憑欄眺望。三、四兩句所描繪的這幅圖景,色彩鮮明,饒有畫意,不妨當作江南水鄉風情畫來欣賞。在客心孤迥之時,意緒本來有些索寞無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見這樣一幅美妙的圖景,精神振奮,羈旅的孤寂在一時間似乎沖淡了不少。這是從“正是”、“誰家”這樣開合相應、搖曳生姿的語調中可以感覺出來的。 作業4:(選做) 小河殤 舒婷 我們兄妹這一家,只有嫂嫂因為是長女照顧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個縣插隊外,我們四人均落戶在上杭縣一個綠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準妹夫隔河相望。 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著襪踩在卵石上躍縱而來。偶爾見一尾貪圖淘米水的肥魚,卡在石縫里,妹夫一鞠身順手牽魚。知青點里偌大的鐵鍋,許久不見油星,年輪似的銹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魚。況且僧多魚少。小妹便臉上很光彩地給我們氽魚湯。 春水泛濫,河恣意爬上兩指寬的橋板,嬉鬧著把它當蹺蹺板壓垮。小妹一天好幾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來妹夫惘惘然的口哨聲,在水一方。 門前下幾級石板,順著碎石拼湊的小堤壩走兩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們在這里盥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團一把稻草刷鋤板,顛晃著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紅艷艷,蘿卜白生生,芥菜生動活潑。吃過晚飯沖過涼,披著濕漉漉的頭發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鄰隊的知青在橋頭撥吉他。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唱著:"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河中有我們的望鄉臺哩。 河是我們的避難所。 中秋那天隊里殺了豬,我們勻到兩斤肉。分頭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房東家買幾個青皮鴨蛋,討一小把蔥。大家團團圍坐著喝著家釀糯米酒過節。忽然發現不知何時我們中間少了一人。 拉開咿呀小木門,踱到曬坪上,聽到河邊葦叢有一支不成調的口琴。那個來河邊尋求安慰的同伴剛剛失去了父親,除了感情上的重創之外,他還面臨經濟來源的斷絕,從此他連8分錢郵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 悄悄坐在他邊上,我們無言盯著河面。那時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異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來,與山區剔透的空氣融為一體。河風經葦葉淌到我們額上,濺出浪花如碎鉆般晶瑩。同伴的心情一點一點開朗起來,他眼里螢火蟲一閃一曳。 這才知道什么是夜涼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過去,我們錯將月餅當中秋,而把明月遺棄在哪一座高樓的屋頂了? 深山砍柴或出山趕墟,農民總告訴我們:若是迷路了,只要側耳聽到水聲,找到山溪或小河,順著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當我孤身翻山越嶺去鄰縣找同學,一二十里路鮮有人煙。只聽見汩汩濺濺的水聲,有時在足下,有時在肩旁,有時在澗草葳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給我壯膽又解我途中辛苦和寂寞。 偉大的河流是偉大民族文化的發祥地。那么小河小溪應是一方風水。我們去插隊,其實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兩岸生養的人們展示給我們的善良、淳樸、樂天和無拘無束,正是沿襲了這一自然法則。 口噙水龍頭,我們無形中萎縮,逐漸喪失活力。因為水不僅僅是水。 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邊。老房東燒的是蜂窩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復當年"眼似秋波橫,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穢如斯,像負傷的動物茍延殘喘。 祈求河的寬恕現在會不會太遲? 文章標題《小河殤》的"殤"應當怎樣理解?(4分) 在作者的心中小河具有多種功能,請你一一列出。(6分) 3、聯系上下文,簡要回答如何理解"多少年過去,我們錯將月餅當中秋,而把明月遺棄在哪一座高樓的屋頂了?"這句話的含義。(4分) 4、簡析篇末"祈求河的寬恕現在會不會太遲?"這句話的含義及其表達上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殤,夭亡,非正常死亡。(原本清澈的)小河養育了正值青春歲月的知青們,給他們以許多精神上的撫尉,可現在卻“枯瘦”“污穢”,因此在文中這"殤"既指河流的干枯、污染,又指人的精神支柱遭受的摧殘。 2.河是我們的避難所,小河是我們的母親,是愛情的搖籃,是我們的望鄉臺,是我們的向導,是生活的寄托,是文化民風的載體。(寫出三個即可) 3.作者說我們把"月餅當中秋......"的含義是說我們過中秋只知吃月餅而忘記了望月思親的本義,即僅記住民俗文化外在物質成分,而忘記了民俗文化的內在的精神傳統。 4.這句話的含義是祈求小可寬恕我們忘記小河的養育之恩、破壞小河環境的行為,警醒我們從現在起要珍惜我們的環境,珍惜我們的文明,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問話發人深省,強化了文章的情感力量。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14 語文學科教師輔導講義學員編號: 年 級:高三 課 時 數:3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語文 學科教師:授課類型 T商山早行 C羈旅行役詩鑒賞 T故鄉主題閱讀授課日期及時段教學內容(商山早行溫庭筠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一、課文知識回顧 二、同步典型例題分析 1、從內容上看,這首詩屬于 。 2、尾聯寫夢中出現故鄉春天的美景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羈旅行役詩; 2、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鮮明的對照,襯托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 三、學法初步提煉 羈旅行役詩常表達的情感有哪些?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羈旅行役詩的鑒賞)專題精講 (是流浪他鄉的詩人通過眼見耳聞而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家鄉的憧憬;或表現游子異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思鄉原由多為游歷、戰亂、謀求仕途和客居他鄉。) 常見表達的情感 表達的情感舉例敘寫羈旅之苦,抒發內心的孤獨、凄涼及思鄉之情。如孟郊的《游子吟》、溫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感念親情之深,表達對親人的熱愛與思念。 如張繼的《楓橋夜泊》、馬致遠的《秋思》等。 抒發獨居它鄉,不得重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寂寞、幽怨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等。 抒發厭惡戰爭、思念家鄉親人之情。邊塞詩中多有涉及。 如柳中庸《征人怨》。(景:蕭條冷落、蕭瑟悲涼、暗淡凄寒、幽寂清冷) 常見術語 (情:羈旅愁緒、孤獨寂寞、凄涼哀傷、幽深的鄉思、滿腔的離愁別緒、憂憤抑郁) (結合題目、作者、詩歌內容和注釋等進行綜合判斷)鑒賞方法 (初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 (抓住意象,找觸動點,初悟情感) (找出作者情感的觸動點,如景物、節日和夢境等。) (情感多為“孤”“悲”“無情”“憐”“空”“獨”“故園”“相思”等) (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再悟情感) (結合表現手法,深入體會情感) (常見手法有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融情于景、樂景襯哀情)和推己及人(聯想和想象)。) (附錄:常見意象:月、夕陽、柳樹、杜鵑、猿啼、青鳥、鷓鴣、浮云、鴻雁、高樓、浮萍、蓬草、征帆、酒) 例1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從題目看詩人是在路上,綜合全篇內容屬于羈旅行役詩。初抓住意象,找觸動點,初悟情感:曉路、雨、葉、雁、鳥、征帆、魚、孤舟等與思鄉、漂泊有關的意象。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再悟情感:“客”、“孤”兩字寫出詩人內心思鄉和孤獨的情感。結合表現手法,深入體會情感:觸景生情,深化情感。)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3分) 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5分) (1)答案:描寫了清晨起航時,江南水鄉風聲蕭蕭,落葉飄飛的深秋景色。營造了凄冷、感傷的氛圍。 (2)答案:孤舟聯結者雁、鳥、魚、霜月、楓橋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貫穿在一起,是全詩的線索;作者融情于景,表達了漂泊、思鄉、孤寂之感。 例2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倦 夜 蘇軾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 [注]絡緯:昆蟲名,俗稱“紡織娘”。 ⑴“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描寫的環境有什么特點?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6分) ⑵詩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4分) (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綜合全篇內容屬于羈旅行役詩。初抓住意象,找觸動點,初悟情感:長夜、小窗、孤村、殘月、旅懷、荒園、絡緯等是與羈旅行役有關的意象。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再悟情感:從“倦”“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衰鬢久已白”“虛織竟何成”可以看出詩人孤獨寂寞、年華老去功業無成的悲哀與凄涼之情。結合表現手法,深入體會情感:運用了以動襯靜、比喻等手法表達內心的情感。) 參考答案: ⑴所寫環境的特點是:荒僻(僻遠、冷寂)、凄清。(2分)運用了襯托、動靜結合的手法。(2分)“孤村”坐落在曠野之中,顯得荒僻;夜間的“一犬吠”和照著行人的“殘月”,給人以凄清之感;(1分)用“一犬吠”襯托環境的荒僻,“殘月”的靜景和“幾人行”的動景結合著寫。(1分) ⑵詩歌由“倦”字引出投宿荒村、長夜難眠之事,所見凄涼之景;(2分)他想到自己常年奔波,鬢發已白,卻竟像絡緯虛織一樣,由此表達了年華老去、功業無成的感慨。(2分) 例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關河令 周邦彥① 秋陰時作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②,云深無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聲:指秋聲,如風聲、落葉聲、蟲鳴聲等。③雁:古人認為雁能傳書。 (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綜合全詩來看,寫的是羈旅行役詩初抓住意象,找觸動點,初悟情感:寒聲、云、雁、照壁、孤燈、酒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再悟情感:“云深無雁影”“但照壁孤燈相映”寫出作者漂泊在外、孤獨寂寞、思鄉的情感。結合表現手法,深入體會情感:觸景生情,層層深入,深化情感。) (1)從上、下兩闕的首句看,這首詞是以什么為線索來寫的?請簡要說明。 簡要分析作者在這首詞中所表現的心情。 參考答案:(1)答案:是以時間推移為線索寫的。上闋寫的情景發生在日間“漸向暝”時;下闋寫作者難以入眠的情景已經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靜時。 解析:答出以時間為線索的給1分,能簡要說明的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2)答案:作者在詞中表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闋寫作者站在庭院等候親人的消息,但盼來的只是“無雁影”;下闋寫作者本想借酒澆愁,酒醒之后,卻愁上加愁,于是感嘆不已,使孤棲之愁更深一層。 解析:答出心情的,給2分;能簡析表現的,給3分。 二、學法再提煉 羈旅行役詩鑒賞方法 (初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 (抓住意象,構建圖景,初悟情感) (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再悟情感) (結合表現手法,深入體會情感) 三、專題過關 檢測題1: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南海旅次 曹 松 憶歸休上越王臺,歸思臨高不易裁。 為客正當無雁處,故園誰道有書來 城頭早角吹霜盡,郭里殘潮蕩月回。 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被春催。 1、從前兩聯看,詩人的歸思為什么“不易裁”? (3分) 頸聯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3、請賞析尾聯的妙處。(3分) 參考答案:(1)登高望鄉,歸思難收;客居南海,遠寓故鄉;家書斷絕,音信不通。(3分,每點1分) (2)清晨城頭上號角吹響,寒霜消散;城外漸漸消退的潮水中茁漾著月影。營造凄清的氛圍,烘托詩人悲 涼的心境。(4分,每問2分) (3)尾聯運用比喻手法,把內心的歸思比作待放的百花,年復一年,被春風喚醒、引發,形象生動地表達 了難以抑制的鄉思。(3分) 檢測題2: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落日悵望 馬 戴 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綜合全詩來看,寫的是羈旅行役詩初抓住意象,找觸動點,初悟情感:孤云、歸鳥、微陽、喬木、遠燒、秋山、水等意象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是孤獨寂寞的。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再悟情感:“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寫出作者漂泊在外、思念家鄉的情感。結合表現手法,深入體會情感:觸景生情,層層深入,深化情感。)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1)孤云、歸鳥兩個意象表達了什么情思?由此聯想到陶淵明《飲酒》詩中寫日暮鳥歸的哪兩個句子?(2分) (2)第五、六兩句景物描寫有什么特點?“入”字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4分) (3)這首詩景情分寫,作者是如何層層遞進抒發自己的情感的?請作簡要說明。(4分) 答案:(1)思歸(思鄉)之情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評分建議】2分。第一問1分;第二問1分,書寫有錯不得分。 (2)夕陽沉到近處的樹梢之下,遠處野火似的余暉映紅秋山。由近到遠,層次分明。 “入”字既寫出夕照逐漸暗淡,又表明詩人佇望之久和思念之深。 【評分建議】4分。寫景特點2分;表達效果2分。 (3)先“悵望”云去鳥飛之景,觸動鄉愁旅恨;再“悵望”夕陽余暉之景,加重鄉愁,進而觸發內心深處年華老去的感傷。 【評分建議】4分。每層2分。 檢測題3:(選做)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水調歌頭 登多景樓① 楊炎正② 寒眼亂空闊,客意不勝秋。強呼斗酒發興,特上最高樓。舒卷江山圖畫,應答龍魚悲嘯,不暇顧詩愁。風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憐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都把平生意氣,只做如今憔悴,歲晚若為謀!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 【注】①多景樓,位于鎮江北固山。②楊炎正,南宋詞人,與辛棄疾交誼甚厚,多有酬唱。 從全詞來看,詩人“強呼斗酒發興”的具體原因有哪些? (2)“風露巧欺客”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蘊含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逢秋傷悲,客居異鄉,山河破碎,報國無路。(每點1分,共4分) (2)擬人(或“比喻”,或“雙關”)。(2分)對山河破碎,奸佞當道的深切憂慮;對報國無門,年華老去的悲慨和無奈;流露出寄情山水的歸隱思想。(每點1分,答出三點給滿分4分) 檢測題4:(選做)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10分)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強飲食猶寒, 隱幾蕭條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閑幔, 片片輕鷗下急湍。 云白山青萬余里, 愁看直北是長安。 【注】①這首詩寫于大歷五年春詩人淹留潭州時,即詩人去世前半年多。 ②鶡冠:傳說為楚隱者鶡冠子所戴的鶡羽所制之冠。 (1)“霧中看”筆觸細膩含蓄,使讀者驚嘆于詩人憂思之深及觀察力的精湛。請分析它的含義。(3分) (2)頸聯寫舟中江上的景物。請簡要賞析它的表達特色。(4分) (3)《杜詩鏡銓》認為結尾寫愁“結有遠神”。請結合全詩分析詩人“愁”的原因。(3分) 參考答案:(1)1.因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花,看岸邊花草如隔一層薄霧;2.這不只是詩人暗自傷老,也因時局動蕩不定,變亂無常,也如同隔霧看花,真相難明。 (答全2點給3分,少一點扣1分) (2)1.由近及遠寫景,蝴蝶翩躚,穿空而過,是近景;片片輕鷗,逐流飛翔,是遠景。層次分明;2.運用疊詞,有韻律美;3.以蝶鷗自在輕快反襯詩人心情的沉重。 (答全3點給4分,少一點扣1分) (3)1.年老。“強飲”、“ 老年”可以看出;2.沒有機會報效朝廷的痛苦。“戴鶡冠”可以看出; 3.對時局多難的憂傷。末句反映出這一點。 每點1分) 能力培養 思鄉是一個中國人的永恒的話題。從古至今,無論男女,家總是他們盼望歸去的港灣,思鄉是他們不老的情結。正是這樣的情結成為中國歷代文人重要的創作題材,并以各種方式,從各種角度加以顯現。 能力檢測 檢測1 寒冷的高緯度 ——我的夢開始的地方 從中國的版圖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約在北緯53度左右的地理位置上。那是一個小村子,它依山傍水,風景優美,每年有多半的時間白雪飄飄。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長的寒冷。冬天似乎總也過不完。 我小的時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廣闊的菜園。短暫的夏季來臨的時候,菜園就被種上了各色蔬菜和花草,有的是讓人吃的東西,如黃瓜、茄子、倭瓜、豆角等;有的則純粹是供人觀賞的,如矢車菊、爬山虎等等。一到晝長夜短的夏天,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幾近瘋狂地生長著,它們似乎知道屬于它們的日子是不多的。(生命力旺盛)我經常看見的一種情形就是,當某一種植物還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時候,秋霜卻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間就憔悴了。這種大自然的風云變幻所帶來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我對人生最初的認識,完全是從自然界的一些變化而感悟來的。比如我從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時我也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生命的從容。因為許多了的植物, 在來年的春天優惠煥發出勃勃生機,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氣。 童年圍繞著我的,除了那些可愛的植物,還有親人和動物。請原諒我把他們并列放在一起來談。因為在我看來,他們都是我的朋友,我的親人。也許是由于身處民風純樸的邊塞的緣故,他們是那么善良、隱忍、寬厚,愛意總是那么不經意地寫在他們的臉上,讓人覺得生活里到處是融融暖意。我從他們身上,領略最多的就是那種隨遇而安的平和與超然,這幾乎決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觀。至于那些令人難忘的小動物,我與它們之間好象有著難以理解的情緣,我養過的狗和貓,他們都是公認的富有靈性的動物,我可以和它們交友,可以和它們搞惡作劇,有時他們與我像朋友一樣親密,有時則因著我對它們的捉弄,好幾天對我不理不睬,在喧嘩而浮躁的人世間,能夠時常憶起它們,內心會有一種異常溫暖的感覺。 在這樣一片充滿了靈性的土地上,神話和傳說幾乎到處都是。我喜歡神話和傳說,因為它們就是藝術的溫床。神話和傳說是絢麗的藝術靈光,它閃閃爍爍地游蕩在漫無邊際的時空中。而且,它喜歡尋找妖嬈的自然景觀作為誕生地,所以人世間流傳最多的是關于大海和森林的神話。也許是因為神話的滋養,我記憶中的房屋、牛棚、豬舍、菜園、山川流水、日月星辰等等,它們無一不沾染了神話的色彩和氣韻。我筆下的人物也無法逃脫它們的籠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指的按顯示規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靈之光包圍的人,那是一群有個性和光彩的人,他們也許會有種種缺陷,但他們忠實于自己的內心生活。從人性的意義來講,只有他們才值得永久的書寫。 還有夢境。也許是我童年生活的環境與大自然緊緊相擁的緣故吧。我特別喜歡做一些色彩斑斕的夢。有時我想,夢境也是一種現實,這種現實以風景人物為依托,是一種擬人化的現實,人世間所有的哲理其實都應該產生自它們之中。夢境的語言具有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維,它就無休止地出現,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聯想。 我對文學和人生的思考,與我的故鄉,與我的童年,與我所熱愛的大自然是緊密相連的。對這些所知所識的事物的認識,有的時候是憂傷的,有的時候則是快樂的。我希望能夠從一些簡單的事物中看出深刻來,同時又能夠把一些貌似深刻的事物給看破,這樣的話,無論是生活還是文學,我都能夠保持一股率真之氣、自由之氣。 我童年在故鄉北極村生活的時候,因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認定世界就北極村這么大。當我成年以后到過了許多地方,見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絢麗的封疆之后,我回過頭來一想,世界其實還是那么大,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北極村。 ——選自《小說評論》2002年第2期,有刪節 1、概括說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故鄉植物的生命有哪些特點?描寫這些植物時作者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3分) 除了植物外,文章中出現了哪些影響作者“對文學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這些元素分別給予作者怎樣的影響?(8分) 文章結尾說“我回過頭來一想,世界其實還是那么大,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北極村”,這句話有那幾種含義?請概括回答。(5分) 本文標題的作用是什么? 參考答案: 1、生命短暫 生命力強 擬人 2、親人,是作者領悟到隨意而安的平和與超然;動物,使作者帶來異常溫暖的感覺;生活與傳說,使作品染上了神話色領略神靈之光;夢境,是作者感悟人生道理,從而產生的聯想。 3、(1)故鄉是世界的縮影(2)作者對故鄉的愛是永恒的(3)童年在北極村學到的一切,奠定了坐著人生基礎(4)故鄉是坐著人生思考與創作精神之源(5)故鄉使作者對人生的理解得以升華 4、文章主、副標題相配,既點明故鄉地理位置及氣候特點,又為全文籠罩上夢幻色彩,別具韻味。 檢測2 消失的故鄉 謝冕 這座曾經長滿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過難忘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可是如今,我卻在日夜思念的家鄉迷了路:它變得讓我辨認不出來了。通常,人們在說“認不出”某地時,總暗含著“變化真大”的那份歡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遺憾。 我認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為那里蓋起了許多過去沒有的大樓,也不是那里出現了什么新鮮和豪華,而是,而是,我昔時熟悉并引為驕傲的東西已經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著南國凜冽的風霜綻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變成了嘈雜的市集和雜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徑上迷了路。我沒有喜悅,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隨著年華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約請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夢中時常出現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親總在井臺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總是在冬天的水里凍得通紅。井臺上邊,幾棵茂密的龍眼樹,春天總開著米粒般的小花,樹下總臥著農家的水牛。水牛的反芻描寫著漫長中午的寂靜。 那里蜿蜒著長滿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綠的稻田。我們家坐落在一片鄉村景色中。而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彌漫著歐陸風情的中國海濱城市。轉過龍眼樹,便是一條由西式樓房組成的街巷,紫紅色的三角梅從院落的墻上垂掛下來。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檸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陽光的樹陰下,透過林間迷蒙的霧氣望去,那影影綽綽的院落內植滿了鮮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繪著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欞,窗內傳出圣潔的音樂。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著,與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屬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擁有一個依稀的夢。 我依然頑強地尋找。這鮮花和叢林之中有一條路,從倉前山通往閩江邊那條由數百級石階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處,我可以望見閩江的帆影,聽見遠處輪渡起航的汽笛聲。那年北上求學,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聲汽笛至今尚在耳畔響著,悠長而纏綿,不知是惆悵還是傷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邊的路、石階和汽笛的聲音了! 這城市被閩江所切割。閩江流過城市的中心。閩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彌漫著濃郁的傳統氛圍,那里誕生過林則徐和嚴復,也誕生過林琴南和謝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處,埋藏著飄著書香墨韻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邊,閩江深情地拍打著南臺島,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嶼,那里蕩漾著內地罕見的異域情調。那里有伴我度過童年的并不幸福、卻又深深縈念情想的如今已經消失在蒼茫風煙中的家。 我的家鄉是開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態加入并融匯進原有的佛、儒文化傳統中,經歷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這城市有異于內地的文化形態,也構造了我童年的夢境。然而,那夢境消失在另一種文化改造中。人們按照習慣,清除花園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過去種植花卉和街樹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裝,草坪和樹林騰出的地方,聳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們以自己的方式改變他們所不適應的文化形態,留給我此刻面對的是無邊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鄉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夢幻,包括我至親至愛的故鄉。我擁有的悵惘和哀傷是說不清的。 1、作者在第2段中說“我昔時熟悉并引為驕傲的東西已經消失”,根據文章內容,作者寫到哪些東西消失了?請用自己的話分條概括。(6分) 2、(1)第9段中作者所說的“有異于內地的文化形態”是指什么?(2分) (2)解釋第9段中“人們以自己的方式改變他們所不適應的文化形態,留給我此刻面對的是無邊的消失”的含義。(4分) 3、文章開頭和結尾都寫到“迷了路”,它們的含義是否相同?這樣寫有什么作用?(6分) 4、對故鄉的消失,作者有著怎樣的思想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1)梅林、梅花、龍眼樹、河渠、稻田等自然鄉村景色;(2)童年生活,包括關于對媽媽洗菜、洗衣等情形、早年的夢幻等;(3)濃郁的傳統氛圍、罕見的異域情調等現在的人們所不適應的文化形態(6分) 2、(1)“有異于內地的文化形態”:基督教文化與原有的佛、儒文化融會后形成的文化形態。(2分) (2)現代社會缺乏文化包容,根據自己的觀念粗暴地改變自己不適應的文化形態,使得舊有的文化徹底消失了。(4分) 3、①開頭的“迷了路”是實寫,是指巨大的變化讓“我”認不出家鄉了。(2分)②結尾“迷了路”是虛寫,指在家鄉的變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夢幻和特有的文化了。(2分)③這樣寫的好處:首尾呼應,深化主題。(2分) 4、(1)對故鄉消失的悵惘和哀傷,以及對消失了的故鄉的懷念(對童年的懷念,對充滿歐陸風情以及異域情調的故鄉的懷念)(2)對人們用刻板的、千篇一律的方式改變故鄉特有的文化形態的痛惜。(每點2分) 學法升華 知識收獲 學生的理想回答是…… 羈旅行役詩常見思想感情、意象和表現手法…… 方法總結 羈旅行役詩的鑒賞方法是關注…… 三、 技巧提煉 羈旅行役詩的鑒賞步驟是…… 課后作業 作業1: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夢中作① 歐陽修 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 注:①本詩約作于皇祐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②傳說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束,斧已攔掉.回家后發現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參考答案: (1)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路暗花迷”表現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結合注釋可知這是因為仕途失意所致,“無奈”“思家”等詞語則表現了無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為:表現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的心情 (2)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本詩最明顯的寫作特色是四個場景組合在一起,一句一個場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種花,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修辭上使用了工整的對仗。故答案為:①一句一個場景;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③對仗十分工巧。 作業2: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下列問題。 同王徵君①湘中有懷 張謂 八月洞庭秋,瀟湘水北流。 還家萬里夢,為客五更愁。 不用開書帙②,偏宜上酒樓。 故人京洛滿,何日復同游。 ①王徵君:姓王的徵君,名不詳。徵君,對不接受朝廷征聘做官的隱士的尊稱。②書帙(zhì):書卷。《說文》:帙,書衣也。 (1)頷聯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4分) 后兩聯表達了詩人哪些復雜的情感?試結合內容進行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①【答案】本聯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1分)“萬里夢”是虛,言家鄉之遠,“五更愁”為實寫現在客居他鄉之愁。(1分)將現實與夢境進行對比,(1分)表達了遠在他鄉的詩人對故鄉的思念。(1分) ②【答案】①多年離鄉,借酒消愁的孤獨惆悵;②渴望與友人在京城相聚以及這種愿望不能實現的無奈。(每點2分) 作業3:(選做)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8分) 寄遠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首句中“悠悠”在詩中有何作用?(3分) 本詩后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請作簡要分析。(5分) 答案:(1)“悠悠”,寫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長、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這景象既顯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較平靜容與,也暗透出他一絲羈旅的孤獨。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準備,打下了鋪墊。 (2)詩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變得精神振奮。 正當旅人觸物興感、心境孤迥的時候,忽見岸邊的江樓上有紅袖女子正在憑欄眺望。三、四兩句所描繪的這幅圖景,色彩鮮明,饒有畫意,不妨當作江南水鄉風情畫來欣賞。在客心孤迥之時,意緒本來有些索寞無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見這樣一幅美妙的圖景,精神振奮,羈旅的孤寂在一時間似乎沖淡了不少。這是從“正是”、“誰家”這樣開合相應、搖曳生姿的語調中可以感覺出來的。 作業4:(選做) 小河殤 舒婷 我們兄妹這一家,只有嫂嫂因為是長女照顧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個縣插隊外,我們四人均落戶在上杭縣一個綠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準妹夫隔河相望。 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著襪踩在卵石上躍縱而來。偶爾見一尾貪圖淘米水的肥魚,卡在石縫里,妹夫一鞠身順手牽魚。知青點里偌大的鐵鍋,許久不見油星,年輪似的銹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魚。況且僧多魚少。小妹便臉上很光彩地給我們氽魚湯。 春水泛濫,河恣意爬上兩指寬的橋板,嬉鬧著把它當蹺蹺板壓垮。小妹一天好幾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來妹夫惘惘然的口哨聲,在水一方。 門前下幾級石板,順著碎石拼湊的小堤壩走兩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們在這里盥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團一把稻草刷鋤板,顛晃著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紅艷艷,蘿卜白生生,芥菜生動活潑。吃過晚飯沖過涼,披著濕漉漉的頭發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鄰隊的知青在橋頭撥吉他。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唱著:"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河中有我們的望鄉臺哩。 河是我們的避難所。 中秋那天隊里殺了豬,我們勻到兩斤肉。分頭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房東家買幾個青皮鴨蛋,討一小把蔥。大家團團圍坐著喝著家釀糯米酒過節。忽然發現不知何時我們中間少了一人。 拉開咿呀小木門,踱到曬坪上,聽到河邊葦叢有一支不成調的口琴。那個來河邊尋求安慰的同伴剛剛失去了父親,除了感情上的重創之外,他還面臨經濟來源的斷絕,從此他連8分錢郵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 悄悄坐在他邊上,我們無言盯著河面。那時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異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來,與山區剔透的空氣融為一體。河風經葦葉淌到我們額上,濺出浪花如碎鉆般晶瑩。同伴的心情一點一點開朗起來,他眼里螢火蟲一閃一曳。 這才知道什么是夜涼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過去,我們錯將月餅當中秋,而把明月遺棄在哪一座高樓的屋頂了? 深山砍柴或出山趕墟,農民總告訴我們:若是迷路了,只要側耳聽到水聲,找到山溪或小河,順著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當我孤身翻山越嶺去鄰縣找同學,一二十里路鮮有人煙。只聽見汩汩濺濺的水聲,有時在足下,有時在肩旁,有時在澗草葳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給我壯膽又解我途中辛苦和寂寞。 偉大的河流是偉大民族文化的發祥地。那么小河小溪應是一方風水。我們去插隊,其實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兩岸生養的人們展示給我們的善良、淳樸、樂天和無拘無束,正是沿襲了這一自然法則。 口噙水龍頭,我們無形中萎縮,逐漸喪失活力。因為水不僅僅是水。 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邊。老房東燒的是蜂窩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復當年"眼似秋波橫,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穢如斯,像負傷的動物茍延殘喘。 祈求河的寬恕現在會不會太遲? 文章標題《小河殤》的"殤"應當怎樣理解?(4分) 在作者的心中小河具有多種功能,請你一一列出。(6分) 3、聯系上下文,簡要回答如何理解"多少年過去,我們錯將月餅當中秋,而把明月遺棄在哪一座高樓的屋頂了?"這句話的含義。(4分) 4、簡析篇末"祈求河的寬恕現在會不會太遲?"這句話的含義及其表達上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殤,夭亡,非正常死亡。(原本清澈的)小河養育了正值青春歲月的知青們,給他們以許多精神上的撫尉,可現在卻“枯瘦”“污穢”,因此在文中這"殤"既指河流的干枯、污染,又指人的精神支柱遭受的摧殘。 2.河是我們的避難所,小河是我們的母親,是愛情的搖籃,是我們的望鄉臺,是我們的向導,是生活的寄托,是文化民風的載體。(寫出三個即可) 3.作者說我們把"月餅當中秋......"的含義是說我們過中秋只知吃月餅而忘記了望月思親的本義,即僅記住民俗文化外在物質成分,而忘記了民俗文化的內在的精神傳統。 4.這句話的含義是祈求小可寬恕我們忘記小河的養育之恩、破壞小河環境的行為,警醒我們從現在起要珍惜我們的環境,珍惜我們的文明,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問話發人深省,強化了文章的情感力量。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高三暑假銜接課】14羈旅行役詩(學生版).doc 【新高三暑假銜接課】14羈旅行役詩(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