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高三暑假銜接課】15文言文整體閱讀(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高三暑假銜接課】15文言文整體閱讀(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簡介

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
15 語文學科教師輔導講義
學員編號: 年 級: 高三 課 時 數: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 語文 學科教師:
授課類型 T《后赤壁賦》同步復習 C 文言文整體閱讀 T文言文整體閱讀
授課日期及時段
教學內容
一、課文回顧 《赤壁賦》分前后兩篇,珠聯璧合,渾然一體。文章通過同—地點(赤壁),同一方式(月夜泛舟飲酒),同—題材(大江高山清風明月),反映了不同的時令季節,描繪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發了不同的情趣,表達了不同的主題。字字如畫,句句似詩,詩畫合一,情景交融,真是同工異曲,各有千秋。 《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后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后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征,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二、同步題型分析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 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 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于是攜酒與魚,復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讒①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 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 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 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 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皢韬簦∴嫖∥抑印.犖糁?,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是歲十月之望(農歷每月十五日) B.顧(看)而樂之 C.履(踏,攀)巉巖 D.攀棲鶻之危(危險)巢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 A.①俯馮夷之幽宮 ②燕巢于飛幕之上 B.①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 ②吾念,汝從于東,東亦客也 C.①顧安所得酒乎 ②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D.①適有孤鶴,橫江東來 ②無以利世,而適類于予 3.下列句子分編為四組,全都屬于用白描手法寫景的一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②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時夜將來,四顧寂寥 ⑤曾明月之幾何 ⑥山鳴谷應,風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寫了作者與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動描繪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賦》中寫的則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為“月白風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興,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復舟游,過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鶴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騰入大自然的曠達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 5.翻譯下面句子。 (1)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 (2)予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 這篇選修文言文閱讀訓練中涉及的考點有實詞含義、虛詞意思和用法、歸納內容要點、翻譯,你都有相應的應對策略嗎?讓我們來了解最近高考的文言文閱讀特點,并掌握其答題技巧吧!
一、專題精講 2012廣東卷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慶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御史、給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濫,及外省吏治積弊.巡南漕①,革陋規,請浚京口運河。二十四年,出為川東道。總督蔣攸铦薦其治行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撫。安徽庫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領。澍自為藩司時,鉤核檔案,分別應劾、應償、應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糾轕,豁然一清。瀕江水災,購米十萬石,賑務核實,災民賴之無失所。又懷遠新漲沙洲阻水,并開引河,導之入淮?;此?,勸民修堤束水,保障農田。各縣設豐備倉于鄉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經吏役,不減糶,不出易,不假貸,歲歉備賑,樂歲再捐,略如社倉法②而去其弊。 創輯《安徽通志》,旌表忠孝節烈以勵風俗。 道光五年,調江蘇。先是洪澤湖決,漕運梗阻,協辦大學士英和陳海運策,而中外紛議撓之。澍毅然以身任,親赴上海,籌雇商船,體恤商艱,群情踴躍。事竣,優詔褒美,賜花翎。 江蘇頻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暢。疏言:“太湖尾閭在吳淞江及劉河、白茆河,而以吳淞江為最要。治吳淞以通??跒樽钜??!庇谑且院_\節省銀二十余萬興工,擇賢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時,條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陽河,將以次舉劉河、白茆、練湖、孟瀆諸工。后在總督任,與巡撫林則徐合力悉加疏浚,吳中稱為數十年之利,語詳則徐傳。 晚年將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風痹,未竟其施,后咸豐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遺疏上,優詔軫④惜,稱其“實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見義勇為,胸無城府。用人能盡其長,在江南治河、治漕、治鹽,并賴王鳳生、俞德源、姚瑩、黃冕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識之未遇,結為婚姻,后俱為名臣。 (選自《清史稿·陶澍傳》有刪節) 【注】①漕:水道運糧。②社倉法:用義積谷備荒的方法.③風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癥.④軫:痛。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3分) A.陶澍就擢巡撫 擢:提升 B.分別應劾、應償、應豁 豁:免除 C.將以次舉劉河、白茆、練湖、孟瀆諸工 舉:推舉 D.后咸豐中乃卒行之 卒:最終 【答案】C 【解析】本題考察考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做題時需要根據上下文,并結合語境來確定實詞義項,力求做到“信達雅”。舉,興起,發動。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3分) A. 出為川東道 B. 于是三十余年之糾葛,豁然一清 結為婚姻 并開引河,導之入淮 C. 災民賴之無失所 D. 澍毅然以身任 淮水所經,勸民修堤束水 于是以海運節省銀二十余萬興工 【答案】D 【解析】本題考察考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A項第一個“為”是動詞擔任,第二個動詞。B項第一個“之”是助詞,的,第二個“之”是代詞,沙洲阻水;C項第一個“所”是名詞,處所,第二個“所”是所字結構,不譯;D項均是介詞。 7.下列各句編為四組,都能具體表現陶澍“實心任事”的一組是 ( ) (3分) ① 總督蔣攸铦薦其治行為四川第一 ②瀕江水災,購米十萬石,勸捐數十萬金 ③親赴上海,籌雇商船 ④條奏厲害,至是先浚徒陽河 ⑤澍見義勇為,胸無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鹽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D 【解析】本題考察考生篩選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時,先要準確理解題干的要求,再用排除法;①表現陶澍政治操守;②表現陶澍應對水災所采用的策略;⑤表現陶澍見義勇為的性格特征。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陶澍調查了安徽的賬務賬目,解決了財務上的難題;他還鼓勵老百姓修筑堤壩以防止水災。 B.陶澍在擔任安徽巡撫的時候,在各縣鄉村設置了豐備倉,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獻,豐備倉中的糧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貸。 C.道光五年,在漕運受阻的時候,陶澍首先倡導了以海運代漕運。 D.陶澍除了有很強的辦事能力外,還善于發現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答案】C 【解析】本題考察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由原文“先是洪澤湖決,漕運梗阻,協辦大學士英和陳海運策,而中外紛議撓之”可知,首先倡導了以海運代漕運的是協辦大學士英和而非陶澍。 9.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10分) (1)歲歉備賑,樂歲再捐,略如社倉法而去其弊。(4分) (2)創輯《安徽通志》,旌表忠孝節烈以勵風俗。(3分) (3)晚年將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風痹,未竟其施。(3分) 【答案】(1)年成不好的話就把準備好的糧食用于救濟,豐年再捐獻,大體上像“社倉法”,卻又避免了“社倉法”的弊端。 賑:救濟。(1分)樂歲:豐年。(1分)略:大體上、(1分)全句大意翻譯正確。(1分) (2)(陶澍)最先編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節烈來勉勵民風(改良風俗)。 旌表:表彰。(1分)以:(表示目的),可翻譯為“來”。(1分)全句大意翻譯正確。(1分) (3)(陶澍)晚年的時候打算把淮北的方法推廣到淮南,但已經患上風痹癥,來不及完成這項工作。 ?。夯疾?。(1分)竟:完成。(1分)全句大意翻譯正確。(1分) 【解析】本題考察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翻譯時要結合上下句讀懂大意,抓住古漢語特殊句式及重點實詞和虛詞等。(1)“歉”,糧食歉收;“樂歲”,豐年;“去”,除去;(2)“旌表”,用表彰;“以”,目的連詞,用來;翻譯時需要補充被省略主語;(3)“已”,后來,“風”,中風,“竟”,完成。此句中“于淮南”句為倒裝句,翻譯時需要調整到正常語序。 二、學法提煉 (一)選文特點 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為史傳文和散文兩大類,以近四年廣東卷為例,2010年選自謝黃的《后登陸》卷下,2011年選自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 將略篇》,2012年選自《清史稿·陶澍傳》,2013年選自《宋史 張詠傳》,四年皆為史傳類,文章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間。史傳類文章無非記人(一人多事)和記事(一事多人)兩類。前者結構特點是:人——簡歷——性格特點——事件①——事件②……;后者結構特點是:事件——緣由——人物①——人物②……結局。 (二)文言文閱讀口訣和預備知識 文言文口訣:務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預備知識一:如何讀懂選文 (1)先讀最后一道選擇題題,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后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么?”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后聯系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預備知識二: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3)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4)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5)表恢復的:復、還 (6)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 (7)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8)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9)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預備知識三: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余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 (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 (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詞:諸焉盍旃叵 (重點掌握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見的義項) 先(祖先、已經死去的長輩)課(督促勸說)秩(官吏的俸祿、十年為一秩)逸(馬脫了韁繩、放縱)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對(回答或對話)如(到、往)掾(古代屬官的統稱)工(工匠、精巧、擅長)僭(超越本分、虛假不真實)容(寬容、或許、許可)貸(借出借入,寬容)獄(官司、案件、監牢)白(告訴)與(贊揚)多(贊揚)遽(急速、就、恐懼)尤(罪過過錯、指責歸罪)給(食用豐足)按(追究、考察、調查)贍(富足充足、供給供養)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執(捉拿)延(延請)?。p免)謝(道歉、推辭、告訴)第(次第、官僚和貴族的住宅、科舉考試的等級)折(駁斥、指責使對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臉紅)竟(結束、完)坐(因……而犯罪、因為)甫(才)尋(不久)造(造訪)過(拜訪、責備)弒(子殺父、臣殺君)用(財用、因為) 三、專題過關 2013廣東卷 張詠,字復之,濮州鄄城人。太平興國五年,郡舉進士,議以詠首薦。有夙儒張覃者未第,詠與寇準致書郡將,薦覃為首,眾許其能讓。會李沆、宋湜、寇準連薦其才,以為荊湖北路轉運使。奏罷歸、峽二州水遞夫。就轉太常博士。太宗聞其強干,召還。張永德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詔案其罪。詠封還詔書,且言:“陛下方委永德邊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帥,臣恐下有輕上之心。”太宗不從。未幾,果有營兵脅訴軍校者,詠引前事為言,太宗改容勞之。 出知益州,時李順構亂,王繼恩、上官正總兵攻討,頓師不進。詠以言激正,勉其親行,仍盛為供帳餞之。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初,蜀士知向學,而不樂仕宦。詠察郡人張及、李畋、張逵者皆有學行,為鄉里所稱;遂敦勉就舉,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勸。 成平二年,夏,詠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屬歲歉,民多私鬻鹽以自給。捕獲犯者數百人,詠悉寬其罰而遣之。官屬請曰:“不痛繩之,恐無以禁。”詠曰:“錢塘十萬家,饑者八九,茍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俟秋成,當仍舊法?!蔽迥?,真宗以詠前在蜀治行優異,復命知益州。會遣謝濤巡撫西蜀,上因令傳諭詠曰:“得卿在蜀,朕無西顧之憂矣?!?詠與青州傅霖少同學。霖隱不仕。詠既顯,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來謁,閽吏白傅霖請見,詠責之曰:“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 (選自《宋史 張詠傳》,有刪節)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有夙儒張覃者未第 第:科舉考中 B.推辱主帥 推:追究 C.不痛繩之 繩:捆綁 D.復命知益州 知:掌管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議以詠首薦 / 若以一部校故 B.詠引前事為言 / 為鄉里所稱 C.遂敦勉就舉,而三人者悉登科 / 詠悉寬其罰而遣之 D.饑者八九 / 求霖者三十年 7.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B.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C.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D.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張永德被懲辦后不久,太宗就意識到張詠的意見是對的。 B.當李順叛亂的時候,張詠敦促上官正出兵討伐,并為之隆重餞行。 C.在歉收時,張詠主張對販私鹽的人從輕處分,并建議從此后都減輕刑罰。 D.真宗對張詠在四川的表現很滿意,通過謝濤傳達了對張詠的贊賞。 9.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⑴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分) ⑵從文章中找出能體現張詠“惜才”的兩個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能力檢測 2013江蘇卷 李豐,字安國,故衛尉李義子也。黃初中,以父任召隨軍。始為白衣時,年十七八,在鄴下名為清白,識別人物,海內翕然,莫不注意。后隨軍在許昌,聲稱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閉門,敕使斷客。初,明帝在東宮,豐在文學中。及即尊位,得吳降人,問:“江東聞中國名士為誰?”降人云:“聞有李安國者。”是時豐為黃門郎,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帝曰:“豐名乃被于吳越邪?”后轉騎都尉、給事中。帝崩后,為永寧太仆,以名過其實,能用少也。 正始中,遷侍中尚書仆射。豐在臺省,常多托疾,時臺制,疾滿百日當解祿。豐疾未滿數十日,輒暫起,已復臥,如是數歲。初,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豐弟翼及偉,仕數歲間,并歷郡守,豐嘗于人中顯誡二弟。及司馬宣王久病,偉為二千石,荒于酒,亂新平、扶風二郡而豐不召,眾人以為恃寵。 曹爽專政,豐依違二公間,無有適莫,故于時有謗書曰:“曹爽之勢熱如湯,太傅父子冷如漿,李豐兄弟如游光?!逼湟庖詾樨S雖外示清凈,而內圖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誅爽,住車闕下,與豐相聞,豐怖,遽氣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終后,中書令缺,大將軍諮問朝臣:“誰可補者?”或指向豐。豐雖知此非顯選,而自以連婚國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辭,遂奏用之。豐為中書二歲,帝比每獨召與語,不知所說。景王知其議己,請豐,豐不以實告,乃殺之。其事秘。 豐前后仕歷二朝,不以家計為意,仰俸廩而已。韜雖尚公主,豐常約敕不得有所侵取,時得賜錢帛,輒以外施親族;及得賜宮人,多與子弟,而豐皆以與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無馀積。 (節選自《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其父不愿其然 然:這樣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時臺制,疾滿百日當解祿 制:節制 D.豐嘗于人中顯誡二弟 誡:警告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李豐為官不貪財的一組是( )(3分) ①在鄴下名為清白 ②外示清凈,而內圖事 ③不以家計為意,仰俸廩而已 ④豐常約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賜宮人,多與子弟,而豐皆以與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無馀積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李豐年輕時善于品評人物,影響很大,而父親讓他閉門謝客,其名聲只是在魏國得到傳播。 B.當司馬宣王長期生病時,李偉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誤事,造成新平、扶風二郡混亂,哥哥李豐卻放任不管。 C.曹爽專權的時候,李豐在曹與司馬宣王之間兩面討巧,不明確表態,因而遭到世人的譏諷。 D.李豐擔任中書令兩年以后,近來常常受到皇帝單獨召見,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實情,結果被殺。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 ⑵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 ⑶中書令缺,大將軍諮問朝臣:“誰可補者?” 19.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的畫線部分斷句。(限6處)(6分) 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魏用李克,盡地力,為強君。自是之后,天 下 爭 于 戰 國 貴 詐 力 而 賤 仁 義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讓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萬 而 貧 者 或 不 厭 糟 糠 有 國 強 者 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諸 侯 而 弱 國 或 絕 祀 而 滅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內。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 平準書》) 寫出《史記》五種體例中除“本紀”、“書”、“列傳”以外的其他兩種。(2分) 21.用原文中的詞句概括齊、魏強國的經濟措施,不超過15個字。(2分) 能力點評 三、能力培養 (一)文言虛詞題答題技巧 1.先翻譯每組學過句子中的虛詞,再將這個意思套到另一句中來推斷虛詞用法是否相同。 2.具體辨析時,可在了解18個虛詞基本用法的基礎上,運用五點意識法: ⑴虛實意識 ⑵結構意識 ⑶句位意識 (4)呼應意識 (5)語氣意識 (二)性格表現題(句式題,古今異義題)答題技巧 對六個句子進行三點審查:一審是直接還是間接;二審對象,看是不是題干中說的人物;三審性質,看是不是題干所說的性質特點。最后用排除法選擇。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評價文言文的觀點態度,必須堅持:⑴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既要注意評價者觀點態度的積極意義,又要注意評價者的時代局限性;(2)必須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評價,不能無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貶低。(3)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看評價者對人民的態度;看評價者對統治者的態度;看作品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看作品在今天有無現實意義。 古今異義幾種情況: ①詞義的縮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類”,今專指稻谷。 ②詞義擴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長江,今泛指江河。 ③詞義的轉移。如“犧牲玉帛”中的“犧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義指獻身。 ④詞義的感彩發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義指品質惡劣。 ⑤古今同形異義。如“請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指”(指出)和“示”(示意給人看) 常見古今異義如下:(抓住文言文中單音詞較多的特點,對雙音詞進行切分) 1親戚2妻子3中國4所以5無論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實10春秋11結束12約束13中原14烈士15犧牲16雖然 17不好18根本19學者20地方21山東22縣官23致意24從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憐29以為30從而31至于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進37即使38向來39因為40老大 (三)內容歸納題答題技巧 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 ⑴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 ⑵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 ⑶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 ⑷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 ⑸憑空添加,無中生有; ⑹強加因果關系。 (四)文言文斷句與翻譯題 (1)在通讀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虛詞標志法:句首常有“蓋、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虛詞;句尾標志詞有“也、乎、焉、矣、耳、哉、與(歟)”等虛詞。 2.實詞標志法: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言”為標志,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文言文謂語,可利用此特點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賓語。 3.修辭標志法:為使文章達到句式整齊,語氣連貫的效果,古人寫文章經常運用對偶、排偶、頂真、層遞、反復等修辭技巧,如果以此特點為依據,其準確性更高。 4.名物標志法: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句首)和賓語(句尾)來斷句。還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識,諸如年齡、稱謂、紀年紀日、職官等方面的知識。 5.結構標志法:利用固定結構的成對搭配性(見后面常見固定結構)及位置的相對固定性,如有些關聯詞常常 能承前啟后,它們前面一般可斷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譯題: 方法:做好“換、留、刪、補、調“。一定要直譯,不要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于原文。 賦分點: 1.譯準詞義:實詞(含詞類活用、通假、偏義詞,修辭語句)及虛詞和固定結構。 2.譯準句式(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 3.譯準句子語氣(陳述疑問感嘆祈使語氣)和句間關系(并列轉折因果等復句關系) 學法升華 知識收獲 你積累了哪些古今異義詞? 因為、以為、非常、根本、雖然、其實…… 二、 方法總結 1.閱讀文言文先讀最后一道選擇題,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 2.判斷虛詞意義和用法,運用五點意識法:⑴虛實意識 ⑵結構意識 ⑶句位意識 (4)呼應意識 (5)語氣意識 3.內容歸納題答題技巧 ⑴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⑵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⑶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⑷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⑸憑空添加,無中生有 ⑹強加因果關系。 4.文言文斷句1.虛詞標志法:2.實詞標志法:3.修辭標志法:4.名物標志法:5.結構標志法: 5.文言文翻譯題:做好“換、留、刪、補、調“。一定要直譯,不要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于原文。 課后作業 2013江蘇卷 陸賈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居左右,常使諸侯。及高祖時,中國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陸賈賜尉佗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佗椎結①箕踞見陸生。陸生因說佗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今足下棄反天性,捐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杰并起,惟漢王先入關,據咸陽。項籍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諸侯,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于此。漢誠聞之,掘燒郡王先人冢墓,夷種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越則殺王已降漢,如反覆手耳?!庇谑俏举⒛缩耆黄鹱?,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儀?!币騿栮懮唬骸拔沂肱c蕭何、曹參、韓信賢?”陸生曰:“王似賢?!睆蛦枺骸拔沂肱c皇帝賢?”陸曰:“皇帝起豐、沛,討暴秦,誅強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輿,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嘗有也。今王眾不過數十萬,皆蠻夷,踦?區②山海之間,譬若漢一郡,何可乃比于漢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乃大悅陸生,留與飲數月。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标懮菸举槟显酵?,令稱臣奉漢約。歸報,高祖大悅,拜為太中大夫。 (節選自《說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并天下。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史,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漢十一年,譴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 (節選自《史記·南越前傳》) 【注】①椎結:同“椎髻”,發髻梳成一撮,形狀如椎,②踦?區:同“崎嶇”。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 親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轉 C.人眾車輿 輿:眾多 D.政由一家 由:如同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陸生因說佗曰 / 伺者因此覺知 B.將相欲移兵而誅王 /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C.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佗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史 /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陸賈極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隨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說尉佗歸順漢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與陸賈會面時,他舉止無禮,態度輕慢;認為自己既有將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與漢王朝分庭抗禮。 C.尉佗亦能審時度勢。他本為龍川令,受命于任囂,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亂統一了南越;后聽從陸賈的勸導與建議,接受朝廷封賞,臣服于漢王朝。 D.陸賈游說技巧高超。為說服尉佗,他從國力、軍事等方面分析了對方可能面臨的情勢,進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從朝廷的約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今足下棄反天性,捐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 ⑵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 ⑶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 2013浙江卷 送丁琰序 [宋]曾鞏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嘗論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無一賢守,有百里者相環而無一賢令。至天子大臣嘗患其然,則任奉法之吏,嚴刺察之科,以繩治之。或黜或罷者,相繼于外。于是下詔書,擇廷臣,使各舉所知以任守令。每舉者有姓名,得而視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卒亦未見焉。舉者既然矣,則以余之所見聞,陰計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豈天下之人固可誣,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則數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豈今之去古也遠,治天下卒無術哉!蓋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師友之游,有有司之論,而賞罰之始于鄉,屬于天下,為教之詳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則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質,則皆可為材且良,故古之賢也多。賢之多,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咸宜焉,獨千里、百里之長哉?其為道豈不約且明,其為致天下之材,豈不多哉?其豈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鄉于天下,則無路焉。人愚也,則愚矣!可教而賢者,卒誰教之哉?故今之賢也少。賢之少,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常不足其人焉,獨守令哉?是以其求之無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蘇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庇种湟厝?,邑人無不樂道之者。今為令于淮陰,上之人知其材而舉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與也。獨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樂道其所嘗論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為吏者也。 (本文有刪節)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 堪:勝任 B.豈天下之人固可誣 誣:誣蔑 C.則數更法以御之 御:防備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則皆可為材且良 /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B.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 /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則愚矣 /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拒而莫之與也 / 恐年歲之不吾與 18.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這篇贈序的重點不是寫丁琰的才干,而是針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員才德低下的社會現實,進而建議推行古代庠序、師友、賞罰之法,以培養足夠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賢人之少,一唱三嘆,再通過古今對比,嘆問之間,憂慮國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勵丁琰推及天下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無盡。 C.作者認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匱乏并且缺少激勵機制,學校又嚴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賢也少”的重要原因,這種見解可謂一針見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過南城縣令、邑人的評價來稱贊丁琰的政績,為他能得到有司舉薦并被任命為淮陰令而發出“得人”的感嘆,體現了愛才若渴之心。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猶 恐 予 之 愚 且 賤 聞 與 見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則 求 夫 賢 而 有 名 位 聞 與 見 之 博 者 而 從 之 問 其 人 之 孰 可 舉 者 卒 亦 未 見 焉。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⑴其豈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⑵奚重而不更也? (3分) 參考答案 T同步 1.D (應解為“高”) 2.C(A結構助詞“的”,B跟隨,C“可是”/“回頭看”,D恰好) 3.A(④⑤不是寫景) 4.A(不只是泛舟,還有爬山,描繪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間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5.(1)這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走出,將要回到臨皋去。兩位客人跟隨我,同過黃泥坂。 (2)我提起衣裳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分開稠密的雜草,蹲在形似虎豹的山石上,登上像虬龍一樣彎曲的古木,手扳著鶻鳥棲宿的高巢。府視水神馮夷的深宮,這時兩位客人已不能跟我爬山了。 C專題 三、專題過關 5.C  6.C  7.A  8.C 9.(1)①如果(他們)不靠(販賣)私鹽來養活自己,一旦紛紛聚集做盜賊,那危害就大了。②傅先生是天下(聞名)的賢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 ⑵①郡里討論推薦張詠為進士候選人的第一名,張詠把這個資格讓給了夙儒張覃。(有夙儒張覃者未第,詠與寇準致書郡將,薦覃為首) ②張詠鼓勵蜀中品學兼優的讀書人積極參加科舉考試。(詠察郡人張及、李畋、張逵者皆有學行,為鄉里所稱;遂敦勉就舉) ③張詠顯達后,三十年里一直在尋找有才德的同學傅霖。(詠既顯,求霖者三十年) T能力 能力檢測 5.C(3分) 6.D(3分) 7.A(3分) 8.(10分)⑴魏明帝問左右臣子“安國”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豐”來回答。 ⑵李豐的兒子李韜被選中娶公主為妻,李豐雖然表面上推辭,而內心不怎么害怕。 ⑶中書令一職空缺,大將軍征詢朝臣意見:“合適補任的人為誰?” 19.天下爭于戰國/貴詐力而賤仁義/先富有而后推讓/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萬/而貧者或不厭糟糠/有國強者或并群小以臣諸侯/而弱國或絕祀而滅世(6分) 20.表、世家(2分) 21.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盡地力(2分) 作業 作業1 4.(3分)D 5.(3分)D 6.(3分)B 7.(10分) ⑴現在您背棄本性,拋棄了漢人的衣帽巾帶,想要憑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漢相對抗,成為敵對國家,災禍將要降臨到您的身上了! ⑵我沒有從中原起兵,所以在這里稱王;假如我身處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漢王! ⑶南越國中沒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談,直到你來,讓我每天都能聽到過去從未聽到過的道理。 作業2 16.B(3分)  17.B(3分)  18.C(3分) 19.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3分) 20.(7分)⑴哪里會有搜求上費力卻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嚴密卻弊端無窮,(導致)像今天這樣的憂慮呢? ⑵為什么如此嚴重卻不改變呢?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
15 語文學科教師輔導講義
學員編號: 年 級: 高三 課 時 數: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 語文 學科教師:
授課類型 T《后赤壁賦》同步復習 C 文言文整體閱讀 T文言文整體閱讀
授課日期及時段
教學內容
一、課文回顧 《赤壁賦》分前后兩篇,珠聯璧合,渾然一體。文章通過同—地點(赤壁),同一方式(月夜泛舟飲酒),同—題材(大江高山清風明月),反映了不同的時令季節,描繪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發了不同的情趣,表達了不同的主題。字字如畫,句句似詩,詩畫合一,情景交融,真是同工異曲,各有千秋。 《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后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后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征,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二、同步題型分析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 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 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讒①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 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 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 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 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是歲十月之望(農歷每月十五日) B.顧(看)而樂之 C.履(踏,攀)巉巖 D.攀棲鶻之危(危險)巢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 A.①俯馮夷之幽宮 ②燕巢于飛幕之上 B.①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 ②吾念,汝從于東,東亦客也 C.①顧安所得酒乎 ②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D.①適有孤鶴,橫江東來 ②無以利世,而適類于予 3.下列句子分編為四組,全都屬于用白描手法寫景的一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②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時夜將來,四顧寂寥 ⑤曾明月之幾何 ⑥山鳴谷應,風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寫了作者與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動描繪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賦》中寫的則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為“月白風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興,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復舟游,過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鶴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騰入大自然的曠達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 5.翻譯下面句子。 (1)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 (2)予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 這篇選修文言文閱讀訓練中涉及的考點有實詞含義、虛詞意思和用法、歸納內容要點、翻譯,你都有相應的應對策略嗎?讓我們來了解最近高考的文言文閱讀特點,并掌握其答題技巧吧!
一、專題精講 2012廣東卷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慶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御史、給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濫,及外省吏治積弊.巡南漕①,革陋規,請浚京口運河。二十四年,出為川東道??偠绞Y攸铦薦其治行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撫。安徽庫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領。澍自為藩司時,鉤核檔案,分別應劾、應償、應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糾轕,豁然一清。瀕江水災,購米十萬石,賑務核實,災民賴之無失所。又懷遠新漲沙洲阻水,并開引河,導之入淮?;此洠瑒衩裥薜淌U限r田。各縣設豐備倉于鄉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經吏役,不減糶,不出易,不假貸,歲歉備賑,樂歲再捐,略如社倉法②而去其弊。 創輯《安徽通志》,旌表忠孝節烈以勵風俗。 道光五年,調江蘇。先是洪澤湖決,漕運梗阻,協辦大學士英和陳海運策,而中外紛議撓之。澍毅然以身任,親赴上海,籌雇商船,體恤商艱,群情踴躍。事竣,優詔褒美,賜花翎。 江蘇頻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暢。疏言:“太湖尾閭在吳淞江及劉河、白茆河,而以吳淞江為最要。治吳淞以通??跒樽钜??!庇谑且院_\節省銀二十余萬興工,擇賢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時,條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陽河,將以次舉劉河、白茆、練湖、孟瀆諸工。后在總督任,與巡撫林則徐合力悉加疏浚,吳中稱為數十年之利,語詳則徐傳。 晚年將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風痹,未竟其施,后咸豐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遺疏上,優詔軫④惜,稱其“實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見義勇為,胸無城府。用人能盡其長,在江南治河、治漕、治鹽,并賴王鳳生、俞德源、姚瑩、黃冕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識之未遇,結為婚姻,后俱為名臣。 (選自《清史稿·陶澍傳》有刪節) 【注】①漕:水道運糧。②社倉法:用義積谷備荒的方法.③風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癥.④軫:痛。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3分) A.陶澍就擢巡撫 擢:提升 B.分別應劾、應償、應豁 豁:免除 C.將以次舉劉河、白茆、練湖、孟瀆諸工 舉:推舉 D.后咸豐中乃卒行之 卒:最終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3分) A. 出為川東道 B. 于是三十余年之糾葛,豁然一清 結為婚姻 并開引河,導之入淮 C. 災民賴之無失所 D. 澍毅然以身任 淮水所經,勸民修堤束水 于是以海運節省銀二十余萬興工 7.下列各句編為四組,都能具體表現陶澍“實心任事”的一組是 ( ) (3分) ① 總督蔣攸铦薦其治行為四川第一 ②瀕江水災,購米十萬石,勸捐數十萬金 ③親赴上海,籌雇商船 ④條奏厲害,至是先浚徒陽河 ⑤澍見義勇為,胸無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鹽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陶澍調查了安徽的賬務賬目,解決了財務上的難題;他還鼓勵老百姓修筑堤壩以防止水災。 B.陶澍在擔任安徽巡撫的時候,在各縣鄉村設置了豐備倉,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獻,豐備倉中的糧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貸。 C.道光五年,在漕運受阻的時候,陶澍首先倡導了以海運代漕運。 D.陶澍除了有很強的辦事能力外,還善于發現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9.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10分) (1)歲歉備賑,樂歲再捐,略如社倉法而去其弊。(4分) (2)創輯《安徽通志》,旌表忠孝節烈以勵風俗。(3分) (3)晚年將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風痹,未竟其施。(3分) 二、學法提煉 (一)選文特點 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為史傳文和散文兩大類,以近四年廣東卷為例,2010年選自謝黃的《后登陸》卷下,2011年選自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 將略篇》,2012年選自《清史稿·陶澍傳》,2013年選自《宋史 張詠傳》,四年皆為史傳類,文章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間。史傳類文章無非記人(一人多事)和記事(一事多人)兩類。前者結構特點是:人——簡歷——性格特點——事件①——事件②……;后者結構特點是:事件——緣由——人物①——人物②……結局。 (二)文言文閱讀口訣和預備知識 文言文口訣:務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預備知識一:如何讀懂選文 (1)先讀最后一道選擇題題,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后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么?”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后聯系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預備知識二: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3)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4)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5)表恢復的:復、還 (6)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 (7)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8)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9)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預備知識三: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余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 (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 (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詞:諸焉盍旃叵 (重點掌握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見的義項) 先(祖先、已經死去的長輩)課(督促勸說)秩(官吏的俸祿、十年為一秩)逸(馬脫了韁繩、放縱)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對(回答或對話)如(到、往)掾(古代屬官的統稱)工(工匠、精巧、擅長)僭(超越本分、虛假不真實)容(寬容、或許、許可)貸(借出借入,寬容)獄(官司、案件、監牢)白(告訴)與(贊揚)多(贊揚)遽(急速、就、恐懼)尤(罪過過錯、指責歸罪)給(食用豐足)按(追究、考察、調查)贍(富足充足、供給供養)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執(捉拿)延(延請)省(減免)謝(道歉、推辭、告訴)第(次第、官僚和貴族的住宅、科舉考試的等級)折(駁斥、指責使對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臉紅)竟(結束、完)坐(因……而犯罪、因為)甫(才)尋(不久)造(造訪)過(拜訪、責備)弒(子殺父、臣殺君)用(財用、因為) 三、專題過關 2013廣東卷 張詠,字復之,濮州鄄城人。太平興國五年,郡舉進士,議以詠首薦。有夙儒張覃者未第,詠與寇準致書郡將,薦覃為首,眾許其能讓。會李沆、宋湜、寇準連薦其才,以為荊湖北路轉運使。奏罷歸、峽二州水遞夫。就轉太常博士。太宗聞其強干,召還。張永德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詔案其罪。詠封還詔書,且言:“陛下方委永德邊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帥,臣恐下有輕上之心?!碧诓粡摹N磶祝袪I兵脅訴軍校者,詠引前事為言,太宗改容勞之。 出知益州,時李順構亂,王繼恩、上官正總兵攻討,頓師不進。詠以言激正,勉其親行,仍盛為供帳餞之。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初,蜀士知向學,而不樂仕宦。詠察郡人張及、李畋、張逵者皆有學行,為鄉里所稱;遂敦勉就舉,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勸。 成平二年,夏,詠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屬歲歉,民多私鬻鹽以自給。捕獲犯者數百人,詠悉寬其罰而遣之。官屬請曰:“不痛繩之,恐無以禁?!痹佋唬骸板X塘十萬家,饑者八九,茍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俟秋成,當仍舊法?!蔽迥辏孀谝栽伹霸谑裰涡袃灝?,復命知益州。會遣謝濤巡撫西蜀,上因令傳諭詠曰:“得卿在蜀,朕無西顧之憂矣。” 詠與青州傅霖少同學。霖隱不仕。詠既顯,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來謁,閽吏白傅霖請見,詠責之曰:“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 (選自《宋史 張詠傳》,有刪節)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有夙儒張覃者未第 第:科舉考中 B.推辱主帥 推:追究 C.不痛繩之 繩:捆綁 D.復命知益州 知:掌管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議以詠首薦 / 若以一部校故 B.詠引前事為言 / 為鄉里所稱 C.遂敦勉就舉,而三人者悉登科 / 詠悉寬其罰而遣之 D.饑者八九 / 求霖者三十年 7.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B.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C.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D.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張永德被懲辦后不久,太宗就意識到張詠的意見是對的。 B.當李順叛亂的時候,張詠敦促上官正出兵討伐,并為之隆重餞行。 C.在歉收時,張詠主張對販私鹽的人從輕處分,并建議從此后都減輕刑罰。 D.真宗對張詠在四川的表現很滿意,通過謝濤傳達了對張詠的贊賞。 9.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⑴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分) ⑵從文章中找出能體現張詠“惜才”的兩個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能力檢測 2013江蘇卷 李豐,字安國,故衛尉李義子也。黃初中,以父任召隨軍。始為白衣時,年十七八,在鄴下名為清白,識別人物,海內翕然,莫不注意。后隨軍在許昌,聲稱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閉門,敕使斷客。初,明帝在東宮,豐在文學中。及即尊位,得吳降人,問:“江東聞中國名士為誰?”降人云:“聞有李安國者?!笔菚r豐為黃門郎,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帝曰:“豐名乃被于吳越邪?”后轉騎都尉、給事中。帝崩后,為永寧太仆,以名過其實,能用少也。 正始中,遷侍中尚書仆射。豐在臺省,常多托疾,時臺制,疾滿百日當解祿。豐疾未滿數十日,輒暫起,已復臥,如是數歲。初,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豐弟翼及偉,仕數歲間,并歷郡守,豐嘗于人中顯誡二弟。及司馬宣王久病,偉為二千石,荒于酒,亂新平、扶風二郡而豐不召,眾人以為恃寵。 曹爽專政,豐依違二公間,無有適莫,故于時有謗書曰:“曹爽之勢熱如湯,太傅父子冷如漿,李豐兄弟如游光?!逼湟庖詾樨S雖外示清凈,而內圖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誅爽,住車闕下,與豐相聞,豐怖,遽氣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終后,中書令缺,大將軍諮問朝臣:“誰可補者?”或指向豐。豐雖知此非顯選,而自以連婚國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辭,遂奏用之。豐為中書二歲,帝比每獨召與語,不知所說。景王知其議己,請豐,豐不以實告,乃殺之。其事秘。 豐前后仕歷二朝,不以家計為意,仰俸廩而已。韜雖尚公主,豐常約敕不得有所侵取,時得賜錢帛,輒以外施親族;及得賜宮人,多與子弟,而豐皆以與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無馀積。 (節選自《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其父不愿其然 然:這樣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時臺制,疾滿百日當解祿 制:節制 D.豐嘗于人中顯誡二弟 誡:警告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李豐為官不貪財的一組是( )(3分) ①在鄴下名為清白 ②外示清凈,而內圖事 ③不以家計為意,仰俸廩而已 ④豐常約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賜宮人,多與子弟,而豐皆以與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無馀積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李豐年輕時善于品評人物,影響很大,而父親讓他閉門謝客,其名聲只是在魏國得到傳播。 B.當司馬宣王長期生病時,李偉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誤事,造成新平、扶風二郡混亂,哥哥李豐卻放任不管。 C.曹爽專權的時候,李豐在曹與司馬宣王之間兩面討巧,不明確表態,因而遭到世人的譏諷。 D.李豐擔任中書令兩年以后,近來常常受到皇帝單獨召見,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實情,結果被殺。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 ⑵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 ⑶中書令缺,大將軍諮問朝臣:“誰可補者?” 19.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的畫線部分斷句。(限6處)(6分) 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魏用李克,盡地力,為強君。自是之后,天 下 爭 于 戰 國 貴 詐 力 而 賤 仁 義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讓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萬 而 貧 者 或 不 厭 糟 糠 有 國 強 者 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諸 侯 而 弱 國 或 絕 祀 而 滅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內。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 平準書》) 寫出《史記》五種體例中除“本紀”、“書”、“列傳”以外的其他兩種。(2分) 21.用原文中的詞句概括齊、魏強國的經濟措施,不超過15個字。(2分) 能力點評 三、能力培養 (一)文言虛詞題答題技巧 1.先翻譯每組學過句子中的虛詞,再將這個意思套到另一句中來推斷虛詞用法是否相同。 2.具體辨析時,可在了解18個虛詞基本用法的基礎上,運用五點意識法: ⑴虛實意識 ⑵結構意識 ⑶句位意識 (4)呼應意識 (5)語氣意識 (二)性格表現題(句式題,古今異義題)答題技巧 對六個句子進行三點審查:一審是直接還是間接;二審對象,看是不是題干中說的人物;三審性質,看是不是題干所說的性質特點。最后用排除法選擇。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評價文言文的觀點態度,必須堅持:⑴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既要注意評價者觀點態度的積極意義,又要注意評價者的時代局限性;(2)必須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評價,不能無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貶低。(3)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看評價者對人民的態度;看評價者對統治者的態度;看作品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看作品在今天有無現實意義。 古今異義幾種情況: ①詞義的縮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類”,今專指稻谷。 ②詞義擴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長江,今泛指江河。 ③詞義的轉移。如“犧牲玉帛”中的“犧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義指獻身。 ④詞義的感彩發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義指品質惡劣。 ⑤古今同形異義。如“請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指”(指出)和“示”(示意給人看) 常見古今異義如下:(抓住文言文中單音詞較多的特點,對雙音詞進行切分) 1親戚2妻子3中國4所以5無論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實10春秋11結束12約束13中原14烈士15犧牲16雖然 17不好18根本19學者20地方21山東22縣官23致意24從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憐29以為30從而31至于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進37即使38向來39因為40老大 (三)內容歸納題答題技巧 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 ⑴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 ⑵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 ⑶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 ⑷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 ⑸憑空添加,無中生有; ⑹強加因果關系。 (四)文言文斷句與翻譯題 (1)在通讀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虛詞標志法:句首常有“蓋、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虛詞;句尾標志詞有“也、乎、焉、矣、耳、哉、與(歟)”等虛詞。 2.實詞標志法: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言”為標志,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文言文謂語,可利用此特點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賓語。 3.修辭標志法:為使文章達到句式整齊,語氣連貫的效果,古人寫文章經常運用對偶、排偶、頂真、層遞、反復等修辭技巧,如果以此特點為依據,其準確性更高。 4.名物標志法: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句首)和賓語(句尾)來斷句。還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識,諸如年齡、稱謂、紀年紀日、職官等方面的知識。 5.結構標志法:利用固定結構的成對搭配性(見后面常見固定結構)及位置的相對固定性,如有些關聯詞常常 能承前啟后,它們前面一般可斷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譯題: 方法:做好“換、留、刪、補、調“。一定要直譯,不要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于原文。 賦分點: 1.譯準詞義:實詞(含詞類活用、通假、偏義詞,修辭語句)及虛詞和固定結構。 2.譯準句式(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 3.譯準句子語氣(陳述疑問感嘆祈使語氣)和句間關系(并列轉折因果等復句關系) 學法升華 知識收獲 你積累了哪些古今異義詞? 因為、以為、非常、根本、雖然、其實…… 二、 方法總結 1.閱讀文言文先讀最后一道選擇題,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 課后作業 2013江蘇卷 陸賈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居左右,常使諸侯。及高祖時,中國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陸賈賜尉佗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佗椎結①箕踞見陸生。陸生因說佗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今足下棄反天性,捐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杰并起,惟漢王先入關,據咸陽。項籍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諸侯,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于此。漢誠聞之,掘燒郡王先人冢墓,夷種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越則殺王已降漢,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儀。”因問陸生曰:“我孰與蕭何、曹參、韓信賢?”陸生曰:“王似賢?!睆蛦枺骸拔沂肱c皇帝賢?”陸曰:“皇帝起豐、沛,討暴秦,誅強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輿,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嘗有也。今王眾不過數十萬,皆蠻夷,踦?區②山海之間,譬若漢一郡,何可乃比于漢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乃大悅陸生,留與飲數月。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陸生拜尉佗為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歸報,高祖大悅,拜為太中大夫。 (節選自《說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并天下。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史,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漢十一年,譴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 (節選自《史記·南越前傳》) 【注】①椎結:同“椎髻”,發髻梳成一撮,形狀如椎,②踦?區:同“崎嶇”。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 親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轉 C.人眾車輿 輿:眾多 D.政由一家 由:如同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陸生因說佗曰 / 伺者因此覺知 B.將相欲移兵而誅王 /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C.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佗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史 /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陸賈極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隨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說尉佗歸順漢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與陸賈會面時,他舉止無禮,態度輕慢;認為自己既有將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與漢王朝分庭抗禮。 C.尉佗亦能審時度勢。他本為龍川令,受命于任囂,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亂統一了南越;后聽從陸賈的勸導與建議,接受朝廷封賞,臣服于漢王朝。 D.陸賈游說技巧高超。為說服尉佗,他從國力、軍事等方面分析了對方可能面臨的情勢,進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從朝廷的約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今足下棄反天性,捐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 ⑵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 ⑶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 2013浙江卷 送丁琰序 [宋]曾鞏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嘗論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無一賢守,有百里者相環而無一賢令。至天子大臣嘗患其然,則任奉法之吏,嚴刺察之科,以繩治之。或黜或罷者,相繼于外。于是下詔書,擇廷臣,使各舉所知以任守令。每舉者有姓名,得而視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卒亦未見焉。舉者既然矣,則以余之所見聞,陰計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豈天下之人固可誣,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則數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豈今之去古也遠,治天下卒無術哉!蓋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師友之游,有有司之論,而賞罰之始于鄉,屬于天下,為教之詳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則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質,則皆可為材且良,故古之賢也多。賢之多,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咸宜焉,獨千里、百里之長哉?其為道豈不約且明,其為致天下之材,豈不多哉?其豈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鄉于天下,則無路焉。人愚也,則愚矣!可教而賢者,卒誰教之哉?故今之賢也少。賢之少,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常不足其人焉,獨守令哉?是以其求之無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蘇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庇种湟厝?,邑人無不樂道之者。今為令于淮陰,上之人知其材而舉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與也。獨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樂道其所嘗論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為吏者也。 (本文有刪節)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 堪:勝任 B.豈天下之人固可誣 誣:誣蔑 C.則數更法以御之 御:防備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則皆可為材且良 /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B.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 /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則愚矣 /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拒而莫之與也 / 恐年歲之不吾與 18.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這篇贈序的重點不是寫丁琰的才干,而是針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員才德低下的社會現實,進而建議推行古代庠序、師友、賞罰之法,以培養足夠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賢人之少,一唱三嘆,再通過古今對比,嘆問之間,憂慮國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勵丁琰推及天下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無盡。 C.作者認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匱乏并且缺少激勵機制,學校又嚴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賢也少”的重要原因,這種見解可謂一針見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過南城縣令、邑人的評價來稱贊丁琰的政績,為他能得到有司舉薦并被任命為淮陰令而發出“得人”的感嘆,體現了愛才若渴之心。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猶 恐 予 之 愚 且 賤 聞 與 見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則 求 夫 賢 而 有 名 位 聞 與 見 之 博 者 而 從 之 問 其 人 之 孰 可 舉 者 卒 亦 未 見 焉。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⑴其豈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⑵奚重而不更也? (3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巧家县| 安图县| 溧水县| 科技| 嵊泗县| 湟源县| 玉龙| 清丰县| 彭水| 茌平县| 个旧市| 贵溪市| 清新县| 灵川县| 凤冈县| 祁门县| 安陆市| 安泽县| 白朗县| 蒙自县| 莫力| 朝阳市| 若羌县| 广河县| 吉木萨尔县| 东明县| 黄石市| 尚义县| 绥德县| 扶风县| 霍林郭勒市| 宁国市| 阜宁县| 施甸县| 西和县| 新蔡县| 汕头市| 宿迁市| 桃园县| 高州市| 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