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09語文學科教師輔導講義學員編號: 年 級:高三 課 時 數:3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語文 學科教師:授課類型 T(《阿房宮賦》復習鞏固) T(《前赤壁賦》復習鞏固) C (課內主旨的遷移拓展)授課日期及時段教學內容同步知識梳理 (復習思路文學常識寫作背景理清思路重點字詞特殊句式寫作特色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疑難詞匯) 【課文《阿房宮賦》知識要點梳理】 阿房宮賦 杜 牧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文學常識】 賦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起源于《楚辭》,興盛于漢代。 漢代大賦:鋪張揚厲 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 六朝律賦:注重對仗工整 宋代文賦:介乎詩和文之間,整散結合,靈動靈活。 本文選自《樊川文集》。杜牧,字牧之,號樊川,晚唐著名詩人和古文家。與同時代的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 【寫作背景】 《阿房宮賦》作于寶歷元年(825),當時杜牧23歲。寶歷是唐敬宗李湛的年號(825—826)。李湛常與宦官、軍將嬉戲終日,且貪好聲色,大修宮室。對于晚唐社會的黑暗現實,杜牧深懷憂慮,目睹李湛的荒政誤國,故作《阿房宮賦》。” 【理清思路】 本賦表面上寫秦因營造阿房宮,揮霍奢靡,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借古諷今,意在規勸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極欲,重蹈秦亡的覆轍。 阿房宮賦鋪敘外觀——雄偉壯觀耗費巨大——蜀山兀規模廣闊——三百余里樓閣縱橫——幾千萬落歌舞不絕——氣候不齊內景——華麗奢侈宮女之多宮車之多宮室之奢靡議論秦滅亡的原因愛紛奢日益驕固秦滅亡的教訓族秦者,秦也,引以為鑒【詞類活用】 ①四海一( ) ②驪山北構而西折 ( ) ③不霽何虹 ( ) ④輦來于秦 ( ) ⑤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 ) 【意動用法】 ①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 ) 【重點字詞】 ①六王畢 ( ) ②盤盤焉 ( ) ③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 ) ④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 ( ) ⑤多于九土之城郭 ( ) ⑥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 ) ⑦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 ) ⑧誰得而族滅也? ( ) ⑨戍卒叫,函谷舉( ) 【特殊句式】 1.長橋臥波,未云何龍? 2.復道行空,不霽何虹? 3.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4.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5.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 6.戍卒叫,函谷舉。 7.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寫作特色】 其一,語言精練。如:“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中,前兩句寫秦滅六國,統一中國,是修建阿房宮的歷史背景;后兩句,寫阿房宮用材之多,反襯其規模宏大。僅僅用了十二個字含蓄地點明全文宗旨。又如“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僅用十四個字,就概述了秦國滅亡的歷史,“叫”、“舉”、“炬”三個動詞,短促相連,生動地表現了秦末農民革命運動風起云涌和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聲威。“可憐焦土”四字正好和上面的鋪陳描寫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二,駢散結合,整齊之中富有變化。駢文講求句式的工整對仗;散文則講求語句流暢、平易,以錯綜變化為美。本文將兩種句法結合起來。一方面大量采用四字句,而且大都為對偶句,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句式工整,兩兩相對,讀來抑揚鏗鏘。在一連數句排偶之后,問以一句散文化句式,比如“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這樣,句法有奇有偶,文氣有緩有急,于工整中兼以參差錯落,讀來令人覺得在回環往復之中有收有放,格調別致,有一唱三嘆的意味。 其三,比喻、通感、夸張、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運用通感手法寫歌舞繁盛的氣氛。氣氛只是一種抽象的感覺,文字是難以描摹的,作者卻用“溫暖的春光”、“凄冷的風雨”,把抽象的感覺具體化了。歌舞本來是聽覺、視角形象,作者卻以“暖”、“冷”等表示觸覺感受的詞語來形容,使人想見歌舞之紛繁變化。 【課文《前赤壁賦》知識要點梳理】 前赤壁賦 〔宋〕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文學常識】 1.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散文方面,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及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合稱為“唐宋八大家”。詞與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 (全文以風、水、月為主景,以作者泛舟赤壁過程中的感情起伏為主線,文章開篇先寫月夜泛舟,展現了一幅美麗的秋江月夜圖,第二段主客飲酒樂甚,主人扣舷而歌,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中而忘掉世俗的紛擾的快樂心情;然樂極生悲,客吹洞簫,更渲染悲情。第三段客由赤壁之景,聯想到與赤壁有關的歷史人物,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的短促,變化無常,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第四段在畫意、詩情的基礎上談哲理。以水和月為喻,由自然到人生談了“變”與“不變”的大道理:從變化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可謂瞬息萬變,我們又何必為人生得失而悲傷呢?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與人類都是無窮盡的,我們又何必去羨慕長江之無窮呢?他以變與不變之理來解客之悲,又以陶冶大自然的曠達情懷來解客之悶。文末“客喜而笑”,又轉悲為樂。首尾呼應,結構嚴密,并且再次表達了放浪形骸于山水的曠達情懷。)【寫作背景】 本文為蘇軾被貶黃州,夜游赤壁之作。 【理清思路】 (文章的線索敘事線索:夜游——聽曲——主客問答——主辯——客喜時間線索:月初升——東方既白感情線索:樂(山水之樂)——悲——樂(身心之樂)水和月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一詞多義】 屬: ①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 ③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 ④舉匏樽以相屬( ) 如: ①縱一葦之所如( ) ②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 ③自以為不如( )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之: ①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下( ) ②扣舷而歌之( ) ③倚歌而和之( ) ④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詞類活用】 ①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 【使動用法】 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 ②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 【意動用法】 ①侶魚蝦而友麋鹿( ) 【通假字】 1. 舉酒屬客( )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 【重點字詞】 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 ) ②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 ) ③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 ) ④望美人兮天一方 ( ) ⑤何為其然也? ( ) ⑥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 ) ⑦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 ⑧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 ) ⑨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⑩哀吾生之須臾( )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 【特殊句式】 1.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2.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3.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4.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5.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寫作特色】 其一,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水乳交融。全文以風、水、月為描寫主景,畫意、詩情、哲理交融一體。文章首段先寫“畫意”,描繪清風明月、波光萬頃的秀美景色。作者陶冶于自然美景中,產生心曠神怡、羽化登仙之“詩情”。此為由景生情,寓情于景。二段主客飲酒樂甚,主人扣舷而歌,樂極生悲,客吹洞簫,更渲染悲情。三段客由赤壁之景,聯想到與赤壁有關的歷史人物,再抒發人生苦短的悲懷,將“詩情”渲染到極至。四段移情入理,主人面對同景而生異情,以水和月為喻,論述“變”與“不變”的哲理。最后主客得到解脫,由悲變喜。全文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水乳交融;由樂到悲,由悲轉樂,感情線索分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其二,繼承了賦家“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表現手法。主客間一難(發問)一解(解答),互相辯駁,實則代表了作者內心矛盾的兩個方面。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無常的苦悶,借主之口表達瀟灑超脫、返歸自然的曠達。作者借此手法,將內心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加強了藝術表達效果。 一、知識梳理 (知識點1:《前赤壁賦》《阿房宮賦》主旨分析★《前赤壁賦》作者通過寫月夜泛舟欣賞奇妙的江山美景寫他超然的心態,將短暫的人生置于浩渺宇宙與歷史長河之中,表現出一種隨遇而安、寄情自然的超然態度;同時還在對宇宙人生的思考中闡述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主旨的背景宏闊深遠。★《阿房宮賦》表面上寫秦因營造阿房宮,揮霍奢靡,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借古諷今,意在規勸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極欲,重蹈秦亡的覆轍。) 二、專題精講 例題1: 11普陀二模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題(18分) 武昌九曲亭記 [宋]蘇 轍 子瞻遷于齊安①,廬于江上。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陁蔓延②,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櫪,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聞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將適西山,行于松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旁矚溪谷,風云變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廢亭焉,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眾客。其旁古木數十,其大皆百圍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輒睥睨終日。一旦大風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據,亭得以廣。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邪?”遂相與營之。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子瞻于是最樂。 昔余少年,從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方其得意,萬物無以易之。及其既厭,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譬之飲食,雜陳于前,要之一飽,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無愧于中,無責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樂于是也。 【注】:①齊安:即黃州,今湖北黃岡。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遭陷害被貶黃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勢高低起伏,連綿不斷。③褰裳:提起衣服。 請比較本文與《前赤壁賦》主旨的異同。(4分) 例題2: 12嘉定一模 廢墟的輝煌 劉上洋 ①真沒有想到,在羅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廢墟。 ②到達意大利的第二天上午,我們乘車從一個叫美女城的小鎮前往羅馬。這天天氣特別好,秋陽燦燦,秋風習習,高速公路兩旁的松樹就像一把把張開的綠色巨傘,撐著藍天白云,景象美麗極了。早就聽說羅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藝術作品,尤其是那規模宏偉金碧輝煌的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高聳云天氣勢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威風凜凜的埃曼紐爾二世騎像紀念碑、充滿神秘色彩的許愿噴泉,更是以它們獨特的建筑藝術聞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象中,羅馬一定很美,很繁華。然而,當汽車進入市區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沒有流光溢彩,沒有生機盎然,一切都是舊的,街道是舊的,房屋是舊的,整個羅馬就像一件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歷史文物。 ③我不禁有些失望,誰能料到舉世聞名的羅馬竟會是這般模樣。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時候,汽車在一座殘破但卻很雄偉的橢圓形建筑物前停了下來,我的眼睛頓然一亮,這不就是古羅馬斗獸場的廢墟嗎 這座于公元72年由4萬名戰俘用8年時間建起來的巨大建筑,雖然毀壞嚴重,殘破不堪,但不愧為人類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狀很像今天的體育場,近50米高的外圍墻是用磚石砌成的三層石柱拱廊,周圍有80個出人口,里面的階梯式座位能同時容納5.5萬名觀眾,其規模之宏大、設計之科學、建造之精巧,不要說在兩千年前,就是現在,也令人驚嘆不已。陪同的宋先生告訴我們,從斗獸場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滿了野蠻與血腥。達官貴人們為了尋求刺激和歡樂,在這里上演了長達500多年的“人獸斗”。那是怎樣一種殘酷的場面啊,奴隸、囚犯同老虎、獅子在進行血淋淋的搏殺,統治者和權貴們卻在看臺上開懷大笑。最后,鮮血流盡了,獸性也滿足了。望著這座體現了人類高度文明的建筑,我怎么也無法把它和野蠻、血腥聯系在一起。在詛咒它的同時,我又暗暗為這座輝煌建筑的廢墟歷經漫長的風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慶幸。要不然我們只有從歷史學家的筆下去尋找它的蹤跡了,就像我們中國的阿房宮一樣,只能從司馬遷的《史記》和杜牧的詩文中去想象它的輝煌壯麗了。其實,豈止是阿房宮,漫漫五千年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據說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廢墟也很難覓到一座了。 ④離斗獸場不遠,便是羅馬廣場廢墟。這個古羅馬的心臟地區,曾經殿堂高聳、神廟林立,如今卻雜草叢生,成了一片斷壁殘垣。華麗的埃米利亞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亂的石塊;雄偉的馬森齊奧殿堂,只剩下了幾堵厚厚的破墻;高大的蒂奧斯庫雷神廟,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為氣派的薩圖爾諾農神廟,只剩下了八根石柱支撐的大門;為了紀念貴族與平民之間修好的和平神廟,只剩下了光禿禿的廟墩基座。還有那維納斯女神廟、米利亞殿堂、羅莫洛神廟、凱撒神廟,也都化作了一堆堆的碎石和亂磚。徜徉在這羅馬廣場的廢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羅馬的歷史中漫步。我們不能親見古老的歷史,但廢墟卻可以告訴你昔日的輝煌。殘破的廢墟正是完整歷史的映照,而完整的歷史也正是因為殘破的廢墟才得以頑強地展示著自己。倘若沒有廢墟,人類的歷史就會變得蒼白單調,就會變得殘缺不全。 ⑤從羅馬廣場出來,我以為再也看不到什么廢墟了。誰知羅馬城簡直就是一個廢墟的世界。一座座傾塌的城墻,一間間殘破的宮殿,一根根斑駁脫榫的石梁,一個個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條條被毀壞得不成形狀的通道隨處可見,或掩映在綠樹叢中,或豎立在草坪之上,或橫亙在街邊路旁,或緊靠著新建筑。尤其使人驚訝的是,絕大多數廢墟都在羅馬市區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顯眼醒目之處。凝視著這些廢墟,我忽然發現羅馬充滿著一種殘缺的美,一種古舊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來,殘缺的廢墟更能給人以震撼,更能給人以深思,更能給人以力量,更能給人以啟迪。 ⑥于是,我不由地驚嘆和欽佩起羅馬人來。 ⑦他們不愧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一族。面對羅馬文明的廢墟,他們沒有用推土機去把它們推倒和鏟平,也沒有在廢墟上去恢復和重現古羅馬的壯麗輝煌,而是獨具匠心地將廢墟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因為他們深深地懂得,廢墟是歷史的遺物和文明的見證,毀掉了廢墟也就毀掉了歷史的文明。這無異于是民族精神的自殺。只有尊重廢墟,才能超越廢墟,去創造新的輝煌。正因為廢墟有著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羅馬也就成了全世界人都向往的地方,每天從四面八方來廢墟游覽的人絡繹不絕、摩肩接踵。羅馬人把廢墟變成了寶貝,變成了無以倫比的財富。 ⑧羅馬廢墟,一個千古的絕唱,一個不滅的輝煌。 本文與杜牧的《阿房宮賦》都寫到阿房宮,兩者的寫作意圖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專題過關 檢測題1: 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問題。 后赤壁賦 蘇 軾 (1)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2)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龍②,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③之幽官,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3)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④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注】①蒙茸:雜亂的叢草。 ②虬龍:指枝柯盤曲形似虬龍的樹。 ③馮夷:傳說中的水神。 ④疇昔:疇,語首助詞,沒有實在的意思。昔,昨日。 1.在行間空白處解釋加點的詞。 2.翻譯句子。 ①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②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3.《后赤壁賦》中“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的言外之意是 其作用是 。 4.《前赤壁賦》中引敘孟德之事來表達對人生 感嘆。《后赤壁賦》借夢鶴來表達 的思想情感。 5.比較《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以下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前賦著重寫水,后賦著重寫山;前賦著重寫秋景,后賦著重寫冬景。 B.兩賦都能借自然之景和釋道哲理來排遣憂緒,融寫景、抒情于一體。 C.后賦更帶有一些消極情緒和虛無色彩,寫作上也更具浪漫主義特色。 D.后賦以道士化鶴的夢境作結,抒發了作者堅忍不拔、樂觀向上的豪情。 6.對于文章結尾處寫夢中化鶴的情景,請談談你的看法。 檢測題2: 風 賦 宋 玉 (1)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2)王曰:“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宋玉對曰:“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托者然,則風氣殊焉。” (3)王曰:“夫風,始安生哉?”宋玉對曰:“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谿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緣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飄忽溯滂,激颶熛怒。肱肱雷聲,回穴錯迕,蹶石伐木,梢殺林莽。至其將衰也,被麗披離,沖孔動楗,眴煥粲爛,離散轉移。故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宮。抵花葉而振氣,徘徊于桂椒之間,翱翔于激水之上。將擊芙蓉之精,獵蕙草,離秦衡,概新夷,被荑楊,回穴沖陵,蕭條眾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躋于羅帷,經于洞房,乃得為大王之風也。故其風中人,狀直僭凄惏栗,清涼增欷。清清冷冷,愈病析酲,發明耳目,寧體便人。此所謂大王之雄風也。” (4)王曰:“善哉論事!夫庶人之風,豈可聞乎?”宋玉對曰:“夫庶人之風,塕然起于窮巷之間,堀堁揚塵,勃郁煩冤,沖孔襲門。動沙堁,吹死灰,駭溷濁,揚腐余,邪薄入甕牖,至于室廬。故其風中人,狀直憞溷郁邑,驅溫致濕,中心慘怛,生病造熱。中唇為胗,得目為蔑,啗齰嗽獲,死生不卒。此所謂庶人之雌風也。” 1.在行間空白處解釋加點的詞。 2.翻譯句子。 ①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 ②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 3.第(3)段劃線句主要運用 手法表現雄風 。第(4)段劃線句主要運用 手法表現雌風 。作者把雄風與雌風對比目的在于 。 4.“蕭條眾芳”在文中的含義是 。(用自己的話回答)文中最能體現含有諷喻深意的句子是 。 5.比較《阿房宮賦》與《風賦》,《風賦》是借 來勸喻楚國統治者 ; 《阿房宮賦》是借秦亡勸喻唐朝統治者 。 6.比較《阿房宮賦》與《風賦》,下列賞析不正確的是( )。 A.《阿房宮賦》是敘述、描寫、抒情相結合,無議論;《風賦》雖有敘述,但主要是對答結構。 B.《阿房宮賦》句式上整散結合,很有韻致;《風賦》運用了排比、對偶修辭,語言較整飭華麗。 C.《阿房宮賦》運用鋪敘手法,引出觀點,以達到諷喻目的,《風賦》通過狀物、反映社會生活達到諷喻目的。 D.《阿房宮賦》運用鋪陳手法,借古諷今,來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風賦》通過對比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后作業 作業1: 閔行10二模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論 袁濟喜 ①人生境界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亙古長存的人文話題。談到“境界”一詞,我們生活中常說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稱贊他境界高;有時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處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強調人生境界是文學境界的前提,沒有人生境界就寫不好詩詞。我以為,中國文化視野中的人生境界論是理想與現實、永恒性與當下性的統一。 ②在傳統文化中,人生境界與人格境界直接相關。中國人自古至今,較多地從道德的層面上去看待人格現象。中國古代雖沒有人格這個名詞,但儒家經典《禮記》中有所謂“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這里所說的“格”也就是指內在道德與外在行為的統一。 ③從孔子到思孟學派的《中庸》、《大學》,推崇的是內心的真誠無偽,慎獨養心,直到今天,我們中國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兩面派。所謂人格,更多的是指內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國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種有著自我體認的道德精神與堅定意志能力,達到了與天地并流,與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傳》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這種堅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寫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為我們的精神訓條。 ④沒有心靈火光的照亮,就達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靈攀登游歷所達到的層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對于世俗利益解脫之后,達到的心靈修養境致。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認為道德的境界有三種,第一種是了解與知道,第二種是喜好,第三種才是樂以為之。這分明說的是三種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華。 ⑤對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懷”、“懷抱”來形容之,認為這是一個人道德層次與人生修養的顯現。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人生的歷練,當人經歷了許多滄桑,往往對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強調,做學問如果沒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學問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指出,古來成大事業者,做大學問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普六朝是一個追求“雅人深致”的時代,所謂“雅人深致”,是指一個人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與門第血統。而這些最直接的顯示便是一個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嶺。同是“竹林七賢”中的王戎,被阮籍罵作“俗物”,就是因為他為人斤斤計較。 ⑦中國古代的人生觀,雖然存在著儒道兩家的對立,但是這兩派的觀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互相補充的。儒家與道家都將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識上,主張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建構人格,而不是在與自然界的對立中建設人格,這就造成了儒道兩家文化人格的順從性與和諧性。儒家“與天地參”的道德境界,與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獲得解脫,他的“浴沂舞雩”與莊子的“逍遙游”實質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兩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國文化因素與人生境界的□,他們彼此之間的互補,造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的□,中國后期受儒學熏陶的文化人物,沒有不出入佛老的,蘇軾就是典型。 ⑧中國古代士大夫這種調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論,在北宋蘇軾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蘇軾早年也有著忠君之心。從他給皇帝的上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儒者濟世的信念與政治態度。如果說儒家的人生境界論來源于他們的現實精神,道家與玄學主張超離現實,蘇軾則游離于二者之間,他對現實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認為對生活之樂既要關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對生活完全不感興趣則人生索然寡味,對生活一味沉迷則亦玩物喪志,不足為樂。因而蘇東坡對生活始終抱著一種漂流的心態。 ⑨中國古代沒有“哲學”一詞,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種人生觀與宇宙觀,中國古代的“哲學”更主要的是一種人文學說與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內涵更深,境界更遠,它的最高指向是詩化人生。 第⑧段中,作者說:“蘇東坡對生活始終抱著一種漂流的心態。”請你結合《前赤壁賦》,談談你對蘇東坡“漂流”心態的理解。(5分) 作業2: 12楊浦二模 (1)世界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2)從唯物主義的角度看,世界獨立于作為個人的我自在地存在,有其運行的規律,世界當然是客觀的。然而換一角度,世界一旦進入人的視野,成為思考、談論的對象,必然已是意識中的世界,故它又是主觀的。 (3)這兩種意見各有道理。當我們努力去適應、去改造這個世界時,必須把世界當作一個巨大的未知的客體,不依賴個人的主觀愿望和意志。我們觀察其現象,研究其性質、特征、關系等,探索它的內在規律。人類的科學事業由此而誕生、發展、興盛。可以說,這是一種“科學”的角度,表現為向外的考察與追求。 (4)科學的對象是客體,科學探索的目標是獲得關于客觀世界的知識,繪出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宇宙圖景。因此科學重共性輕個性,盡量減少、克服主觀性。但是,歸根結底,認識之主觀性是無法徹底消除的,沒有任何知識、見解的產生不經過某位個體的頭腦的加工。 (5)科學角度的特征是把事物客觀化。科學方法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科學的目的是求得認識上的統一,使人類擁有同樣的大地與天空。客觀化的最終結果,是眾多的個體世界交匯融合成一個全體人類共存其中的世界。( ),( )在這時,主觀性依然存在--( )人類也可能集體犯錯誤,其文化亦必有某些傾向性、局限性。這樣,我們應當客觀地看待人的主觀性,把感覺、思惟、情緒、欲望等意識現象,視為客觀的存在,當作理性研究的對象。邏輯實證主義對意義、感情等形而上東西的排斥如今已被證明為不必要,歷史學、社會學、精神分析學同樣是科學,而古往今來關于精神、心靈、倫理、價值的學說在經過揚棄后也必將成為科學的一部分。 (6)而當我們關注自己的心靈,關注自我或他人對世界的不同感受時,我們更重視世界之主觀性。物理學或數學的一般知識此時對他來說是不重要的了,②他更關心的是與自我發生密切關系的世界。在這種情況下,他倒可能從某些文學作品里得到一些啟示和感染。我們知道,小說、戲劇、繪畫、雕塑等表現的都是作家、藝術家①通過一己視角“看”到的世界,是個人體驗與創造的結晶。對于文藝作品我們重視個性甚于共性。故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看世界,更多的是主觀性而非客觀性--很顯然,這是一種非科學的態度。 (7)這種非科學角度的特征乃在于使事物主觀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世界在他心目中的樣子。個體的生理素質、成長經歷及報受的環境影響與教育促成了情感需要、思維形態的相對穩定,導致認識結構或心理模式的發展形成。有的人慣于以實用的眼光估量事物,有的人則喜歡從藝術、審美的角度欣賞事物。又如,有的人常常把生活蒙上一層樂觀色彩,有的人則善于挖掘生活里的丑陋、可笑之處......但不管怎樣,幾乎所有人對世界的理解和領悟都是有所片面,一些人甚至生活在自造的偏執的幻想中。通過對主觀化的世界的反省思察,有助于我們察覺發現自己認識事物的特定傾向與方式,從而或調整糾正、或強化發展,以更準確、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世界。 (8)每個意識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此世界的所有事物都經過了主體意識結構的作用,都染上了主觀的“我”的色彩。我們所認知的不一定就是世界的真實面目,而可能是對現實的歪曲反映。通過反思我們對意識反映外界的方式有所了解后,重新建構一個更客觀的世界及自我。這樣,主體的認識能力與意識水平就得到了改變和提高。 (9)如果說科學的目的是實現對客觀事物的了解,獲得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的話,那么,主觀化方法的目的卻是指向個體、指向人的意識本身的--通過向內的反省、思察,領悟到主體對待世界的獨特方式,從而促進意識的開放,打開感受、體驗之門。 (10)人類作為一種由猿轉變過來的高級動物,經歷了從愚到智的進化過程。總體上,人越來越聰明,創造出越來越豐富的文化,至今人類已在地球上占據統治地位,其所擁有的能力足可上天入海,翻天覆地。那么,進化的過程是否已停止、結束了呢?顯然不會。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著自身,他不僅要設法讓世界變得適合、滿足他的需求,他更在努力地適應世界,通過發展自己以實現此目標。世界在變,人亦在變,不斷演化的社會向每一個人都提出了要求。具體到個人身上,“我該把自己造就成什么樣的人?”“如何實現自我?”“怎樣獲得智慧與幸福?”這是個人的問題,但也是所有人都應當面對的問題。為此,人發明了人生哲學、宗教、倫理學等,試圖對此作出回答,拿出解決方案。 (11)封建時代,無論是西方東方,人學都極為發達,地位極其顯赫。在中國,對“有道者”的尊崇是有著悠久傳統的;“得道”其實是道家人學中修行的最高目標。儒家則把“圣人”推崇備至,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均以成為圣人為修身極致。儒家學說,可謂非宗教的人學。當然,它與宗教人學一樣糟粕與精華并存,謬誤與真理俱在,需要我們認真研究、析取,批判地繼承與發揚。 (12)到了近代,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的人學開始形成、興盛。精神分析學是現代對人的研究中最大的成就。精神分析學具有著科學的一般特點:客觀地對待人的心靈現象,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歸納推理,提出概念與假設,最終產生關于主觀問題的知識。而了解了有關知識,我們就可以根據它們調整內心,改造自身。人改變主觀、發展自身的目的乃是為了更好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人學與科學原本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13)如若說封建時代是只注重人學而忽視科學甚至反科學的時代,那么資本主義的近代則是科學單向度發展而忽視人乃至造成人的異化的時代。展望未來,我們需要的是為人的科學、科學的人學。科學與人學的融匯結合,將使人類的進步出現飛躍。 請以蘇軾的《前赤壁賦》為例,分別對第六段中劃線句①和②進行說明。(4分) 【參考答案】 阿房宮賦 【詞類活用】 【參考答案】①一:統一,數詞用作動詞。②北:從驪山北邊,名詞用作狀語。西:向西,名詞用作狀語 ③虹:出現彩虹,名詞用作動詞。④輦:乘輦車,名詞用作狀語。 ⑤朝:在早晨,名詞用作狀語。“夜”用法同此。歌:唱歌,名詞用作動詞。弦:彈奏音樂,名詞用作動詞 【意動用法】 【參考答案】①鑒:以……為鑒,意動用法。 【重點字詞】 【參考答案】①畢:完結,指為秦國所滅 ②焉:……的樣子,形容詞詞尾 ③奈何:為什么。 ④負:承擔。于:介詞,比。 ⑤城郭:泛指城池。城,內城:郭,外城。 ⑥日:一天比一天。益:更加。⑦使:假使,如果。其:代指六國。拒:抵御 ⑧得:能夠。 ⑨叫,吶喊。舉,被攻拔、攻占。 【特殊句式】 1.臥波:臥于波上,省略介詞“于”。 2.行空:行于空,省略介詞“于”。 3.四個分句皆是因果判斷句,可譯為“為什么……,原來是……。” 4.判斷句。意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5.于:介詞,比。介詞短語后置句。 6.被動句。 7.判斷句。 8.自哀:哀嘆自己,即“哀自”,賓語前置。 【譯文】 六國滅亡了,天下統一,蜀地的山林被砍得光禿禿的了,阿房宮出現了。它(龐大的建筑群)覆蓋了三百多里地,(樓閣高聳)遮天蔽日。(阿房宮)從驪山北邊修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渭水和樊川兩條河流,滔滔地流入宮墻。隔五步有一座樓臺,隔十步有一座亭閣;走廊漫長而蜿蜒曲折,(突起的)屋檐翹起像鳥嘴向上噘起,樓閣各隨地勢的高低向背而建筑,有的屋角如鉤,歸向屋心,有的屋角相向,好像兵戈相斗。盤旋地,曲折地,像蜂房,像水渦,高高地聳立著不知它們有幾千萬座。長長的大橋橫臥在水面上,沒有云彩怎么出現了龍?樓閣間上下兩層的通道,橫空跨行,不是雨后初晴,怎么會出現彩虹?樓閣高高低低,令人分辨不清南北東西。人們在歌臺上唱歌,歌樂聲響起來,好像充滿暖意,又如同春光那樣融和;人們在殿中舞蹈,舞袖飄拂,好像帶來寒氣,如同風雨交加那樣凄冷。一天之內,同一座宮殿中,讓人感到氣候不一樣。 六國的妃嬪宮女,諸侯們的公主、孫女,辭別了自己國家的宮殿樓閣,乘輦車來到秦國。她們日夜彈唱,成了秦國的宮人。光如明星閃亮,原來是宮人們打開了梳妝的鏡子;綠云繚繞,原來是早晨宮人們在梳理環形的發結;渭水漲起了一層油膩,原來是宮人們潑掉的洗臉的脂粉殘水;煙霧彌漫,原來是宮人們點燃了椒蘭這類香料。雷聲忽然震響,原來是皇上的宮車馳過,車聲越聽越遠,無影無聲,不知它駛向哪兒去了。宮人們任何一部分肌膚,任何一種姿容,都嫵媚嬌妍極了,她們久立遠望,盼望著皇上駕臨,得到皇上寵愛;可是有的宮人三十六年從未見過皇上的身影。燕國趙國收藏的珠玉珍寶,韓國魏國聚斂的金銀異寶,齊國楚國的瑰寶奇珍,多少代,多少年,從本國的老百姓那里搶來,堆積得像山一樣;一旦國家滅亡不能再占有,全都運到了阿房宮中。于是,秦人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碎石,隨地丟棄,秦人看見了這些,也不覺得很可惜。 唉,一個人的心思,也是千萬人的心思。秦始皇喜愛豪華奢侈,老百姓也都顧念自己的家。為什么搜刮老百姓一分一厘也要掠奪凈盡,使用它卻像泥沙一樣呢?使阿房宮里承擔棟梁的柱子,比農田里的農夫還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織布機上的女工還要多;建筑物上釘頭密密麻麻,比糧倉里的谷粒還要多;直的欄桿,橫的門檻,比全國的城郭還要多;長長短短,密密排列的瓦縫,比全身衣服上的絲縷還要多;管弦樂的嘈雜聲,比鬧市里的人聲還要多。使全國的老百姓,不敢講話表示反對,只敢在心里憋滿憤怒。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更加驕橫頑固。待到陳勝、吳廣率領起義的戍卒一聲吶喊,函谷關被劉邦攻下了,項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化成了一片焦土! 唉!滅掉六國的是六國自己,并不是秦國;滅掉秦朝的是秦統治者自己,并不是天下的老百姓。唉!如果六國的諸侯各自愛自己的老百姓,那么就有足夠的力量抵御秦國;如果秦統治者在統一六國以后,同樣能愛六國的老百姓,那么就可以從二世、三世直至萬世一直當皇帝,誰能夠全族地滅掉它呢?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哀嘆,但是后代人哀嘆他們;后代人哀嘆他們卻不能引以為鑒,也就會使更后的人再哀嘆那后人了。 前赤壁賦 【一詞多義】 屬:①一類的 ②同“囑”,囑咐 ③連,連綴 ④勸酒 如:①到,動詞 ②像,動詞 ③比(不)上,動詞 ④假如,連詞 之:①的,助詞 ②助詞,無義 ③代詞,代“客” ④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詞類活用】 【參考答案】①漁:打魚,動詞。樵:砍柴,名詞用作動詞。 【使動用法】 【參考答案】①舞:使……跳起舞來,使動用法。泣:使……哭泣。②正:使……端正,使動用法。 【意動用法】 【參考答案】①侶:以……為伴侶,意動用法。友:以……為友,意動用法。 【通假字】 【參考答案】①屬:通“囑”,這里指勸人飲酒。 ②馮:通“憑”,乘。 【重點字詞】 【參考答案】①少焉:不一會兒。 ②縱:聽任,任憑。如:往,到,動詞。凌:越過。 ③乎:……的樣子。御:駕。 ④美人:指心中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⑤何為:為何,為什么。 ⑥方:當。下:攻占。⑦適:這里有享用的意思。 ⑧且:況且。夫:發語詞,不譯。茍:如果。雖:即使。一毫:一根毫毛,比喻很小的、微不足道的東西。莫:不,否定副詞。 ⑨蓋:這里表示假設語氣。曾:竟然,簡直。⑩須臾:一會兒,此處指生命短暫。夫:那,指示代詞。如:像。斯:此,這里指水。未嘗:不曾消失。兩個“而”:卻,表轉折的連詞。卒:到底,終于。莫:沒有 【特殊句式】 1.非……乎:難道不是……嗎?表反問語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被動句。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賓短語后置句。 3.客有吹洞簫者:有位吹洞簫的客人,定語后置句。 4.何為其然也?何為:為何,為什么。賓語前置句。 5.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譯文】 壬戍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蘇子和客人劃著船兒,在赤壁的下面游覽。清風徐徐吹拂,水面上不起波瀾。我舉起酒杯勸客人飲酒,朗誦《月出》這首詩歌,高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星之間徘徊。白茫茫的水氣籠罩江面,水上月光和天上云氣連成一片。任憑像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飄蕩,凌駕在茫茫無際的萬頃水面上。江水浩浩蕩蕩,小船像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它將要漂到何方為上;飄飄然,像脫離了塵世,超然獨立,像生出翅膀,飛升仙境。 這時,(我們)喝著酒十分快樂,敲著船舷放聲歌唱。歌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劃開清澈透明的江水啊,迎著水面浮動的月光逆流而上。我的情懷啊悠遠茫茫,心中思慕的美人啊,卻在遙遠無邊的天的那一方。” 有位吹洞簫的客人,隨著歌聲的曲調吹奏應和。那簫聲嗚嗚地響著,像怨恨、像思慕、像低聲哭泣、像輕聲傾訴;一曲吹罷,余音婉轉悠長,像綿綿不斷的細絲,仍在耳際繚繞。能使潛伏在深山溝里的蛟龍跳起舞來,能使坐守孤舟上的寡婦傷心哭泣。 蘇子聽了頓時露出憂愁悲切的神色,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簫聲為什么這樣悲涼呢?”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操的詩句嗎?從這里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盤水繞,草木茂盛,一片蒼翠,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曹操占領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向東進軍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對著大江斟起酒,橫執長矛吟詠詩歌,確實是一代的英雄啊,如今他又在哪里呢?何況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捕魚打柴,把魚蝦當作伴侶,把麋鹿當作朋友,駕著如一片樹葉般的輕快小船,舉起用葫蘆做的酒壺相互勸酒。像蜉蝣一般,把短暫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間,像大海里一粒小米那樣渺小!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滔滔長江的無窮無盡。向往著與神仙結伴,遨游太空,懷抱著明月同它一起永世長存。明知這些想法不能都實現,只能在悲涼的秋風中吹著洞簫,把心中的憂思寄托在悠悠的簫聲之中。” 我說:“您也了解那江水與月亮嗎?長江的流水像這樣不停地流去,但始終未曾消失;那時圓時缺的月亮仍那樣忽滿忽虧,但最終沒有消減和增長。如果從那變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間的事物時刻都在變動著,簡直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停留過;而從不變的一面看,那么宇宙萬物和我們一樣都是永恒無盡的,(我)又羨慕什么呢?況且天地之間,事物各有其主宰,如果不是屬于我所有的東西,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會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它就成為聲音,眼睛看到它就成為顏色,取用它們無所禁止,享用它們也不會竭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東西。” 客人高興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再次共飲。菜肴和果品都已吃完,杯盤零亂地放著。客人和我相互靠著在船倉里睡著了,不知不覺中東方已經發白了。 專題 例題1: 參考答案: 本文與《前赤壁賦》主旨相同處在于都表現了一種身處逆境卻依然保持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不同處:《前赤壁賦》是將短暫的人生置于浩渺宇宙與歷史長河之中,表現出一種隨遇而安、寄情自然的超然態度;同時還在對宇宙人生的思考中闡述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主旨的背景宏闊深遠。而本文除表現一種曠達的人生態度之外,也隱含了對蘇軾于逆境中依然保有興廢利眾,有所作為的人生態度的贊許。(4分。對兩篇文章的不同處,學生的回答不求面面俱到,能答到其中一點即可。) 例題2: (4分)本文以處處布滿廢墟的羅馬與早已湮沒的阿房宮作對比,表達了對著力保護歷史建筑廢墟的羅馬人敬佩,對中國缺乏古建筑廢墟保護意識的遺憾(2分)。《阿房宮賦》旨在借古諷今:嘲諷秦王朝的殘暴與貪婪;警告當朝統治者不要重蹈秦王朝后塵(2分)。 檢測題1: 【參考答案】 1.望:農歷十五。坂:坡。相:偏指一方。已而:不久。薄:迫近。顧:只。諸:之于。 識:識別。履:登。危:高。適:恰好。玄:黑。縞:白。西:向西去。 揖:作揖。寤:醒悟。 2.①鶴翅像車輪,穿黑下衣白上衣,突然長叫一聲,飛過我的船往西去。(關鍵:玄,縞,西) ②道士只笑,我也吃驚想起來了。開門看看它,不知在什么地方。(關鍵:顧,寤,戶) 3.黃州不可留,世間不可留 為夢道士,尋求超脫世俗作鋪墊 4.人世的無常和悲哀精神上超脫世俗 5.D 6.夢中化鶴的情景,是以更為曲折的形式說明作者的現實感受,更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復雜的內心世界。一方面,它表露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于是想脫離世俗;另一方面,也透露作者將自己的精神升華,顯出異常曠達。 【參考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應答。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收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面貌改變太大了,再也認不出來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刮起,波浪洶涌。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里令人畏懼,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檢測題2: 【參考答案】 1.快:暢快。寡人:諸侯自稱。庶人:百姓。邪:同“耶”。安:怎么。6.豈:難道。7.殊:不同。 2. ①這風暢快呀!是我與百姓共同享有的嗎?(關鍵:寡人,庶人,主謂倒裝,判斷句) ②現在你只認為是寡人的風,難道有說法嗎?(關鍵:獨,豈,以為) 3.鋪陳 磅礴、暢快 鋪陳 慘怛、黯惡 突出雄風之磅礴,反映宮廷生活的豪奢與貧民生活的愁慘,表現作者對宮廷生活的不滿和對貧民生活的同情。 4.帝王的生活給他人帶來了苦難 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或:其所托者然,則風氣殊焉) 5.風 生活不要奢靡 以亡秦為鑒,不要愛紛奢 6.A 【參考譯文】 楚襄王在蘭臺宮游覽,宋玉、景差隨侍。有風颯颯吹來,楚襄王便敞開衣襟迎著風說:“這風多爽快啊!這是我和平民百姓共同享有的么?”宋玉回答說:“這只是大王您一個人獨自享有的風罷了,平民百姓哪里能與大王共同享有它呢?” 楚襄王說:“風是天地間的一種氣流,普遍而暢流無阻地吹送而來,不分貴賤高低吹到每一個人身上。現在你單單以為是我一個人享有的風,難道有什么理由嗎?”宋玉回答說:“我從老師那里聽到過這樣的說法,枳樹彎曲的枝丫上會招來鳥雀做窩,空穴之處會產生風。鳥窩和風是根據環境條件的不同而出現,那么風的氣勢也自然會因環境條件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楚襄王說:“風最初從哪里開始發生呢?”宋玉回答說:“風在大地上生成,從青蘋這種水草的末梢飄起。逐漸進入山溪峽谷,在大山洞的洞口怒吼。然后沿著大山彎曲處繼續前進,在松柏之下狂舞亂奔。它輕快移動,撞擊木石,發出乒乒乓乓的聲響,其勢昂揚,像恣肆飛揚的烈火,聞之如轟轟雷響,視之則回旋不定。吹翻大石,折斷樹木,沖擊密林草叢。等到風勢將衰微下來時,風力便四面散開,只能透入小洞,搖動門栓了。大風平息之后,景物鮮明,微風蕩漾。所以那清涼的雄風,便有時飄忽升騰,有時低回下降,它跨越高高的城墻,進入到深宮內宅。它吹拂花木,傳散著郁郁的清香,它徘徊在桂樹椒樹之間,回旋在湍流急水之上。它撥動荷花,掠過蕙草,吹開秦衡,拂平新夷,分開初生的垂楊。它回旋沖騰,使各種花草凋落,然后又悠閑自在地在庭院中漫游,進入宮中正殿,飄進絲織的帳幔,經過深邃的內室。這才稱得上大王之風呀。所以那風吹到人的身上,其情狀僅只是讓人感到涼颼颼而微微發抖,冷得使人倒抽冷氣。它那樣的清涼爽快,足以治愈疾病,解除醉態,使人耳聰目明,身體康寧,行動便捷。這就是所說的大王之雄風。” 楚襄王說:“你對大王之風這件事論說得太好了!那平民百姓的風,是否可以說給我聽一聽呢?”宋玉回答說:“那平民百姓的風,在閉塞不通的小巷里忽然刮起,接著揚起塵土,風沙回旋翻滾,穿過孔隙,侵入門戶,刮起沙礫,吹散冷灰,攪起骯臟污濁的東西,散發腐敗霉爛的臭味,然后斜刺里吹進貧寒人家,一直吹到住房中。所以那風吹到人的身上,其情狀只會使人心煩意亂,氣悶郁抑,它驅趕來溫濕的邪氣,使人染上濕病;此風吹入內心,令人悲傷憂苦,生重病發高燒,吹到人的嘴唇上就生唇瘡,吹到人的眼睛上就害眼病,還會使人中風抽搐,嘴巴咀嚼吮吸喊叫不得,死不了也活不成。這就是所說的平民百姓的雌風。” 作業1: 參考答案: 在《前赤壁賦》中,作者通過寫月夜泛舟欣賞奇妙的江山美景寫他超然的心態,也發出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他的心態在“變”與“不變”的分析中,在“江上之清風”和“山間之明月”中得到解脫。這里,他胸懷曠達和縱情山水、隨遇而安。在幾度遭貶后,蘇軾確實表現出時而頹廢消極,時而心胸曠達積極面對人生的漂流心態。(聯系課文相對應的語句或相關內容2分,解釋“漂流”2分,關鍵詞“曠達”“豁達”“縱情山水”“隨遇而安”酌情給分,語言流暢1分) 作業2: 參考答案: ①蘇軾在《前赤壁賦》中,表達對于生命達觀的認識是基于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其獨特的生命體驗,比較充分地體現出蘇軾的思想和藝術風格;(個人體驗要求結合內容——清風、明月等信息或者變與不變的觀點,引申到樂觀、曠達、達觀等關鍵詞) ②讀者關注自我生命形式的存在和消亡,在《前赤壁賦》中找到共鳴,并受到啟發:不必過于糾結感傷人生的短暫,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饋贈,如“清風”和“明月”,順應自然“變”與“不變”的規律。這樣才是通達的生命。(強調主語是讀者如果主語是蘇軾的話全部扣掉)(4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09語文學科教師輔導講義學員編號: 年 級:高三 課 時 數:3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語文 學科教師:授課類型 T(《阿房宮賦》復習鞏固) T(《前赤壁賦》復習鞏固) C (課內主旨的遷移拓展)授課日期及時段教學內容同步知識梳理 (復習思路文學常識寫作背景理清思路重點字詞特殊句式寫作特色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疑難詞匯) 【課文《阿房宮賦》知識要點梳理】 阿房宮賦 杜 牧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文學常識】 賦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起源于《楚辭》,興盛于漢代。 漢代大賦:鋪張揚厲 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 六朝律賦:注重對仗工整 宋代文賦:介乎詩和文之間,整散結合,靈動靈活。 本文選自《樊川文集》。杜牧,字牧之,號樊川,晚唐著名詩人和古文家。與同時代的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 【寫作背景】 《阿房宮賦》作于寶歷元年(825),當時杜牧23歲。寶歷是唐敬宗李湛的年號(825—826)。李湛常與宦官、軍將嬉戲終日,且貪好聲色,大修宮室。對于晚唐社會的黑暗現實,杜牧深懷憂慮,目睹李湛的荒政誤國,故作《阿房宮賦》。” 【理清思路】 本賦表面上寫秦因營造阿房宮,揮霍奢靡,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借古諷今,意在規勸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極欲,重蹈秦亡的覆轍。 阿房宮賦鋪敘外觀——雄偉壯觀耗費巨大——蜀山兀規模廣闊——三百余里樓閣縱橫——幾千萬落歌舞不絕——氣候不齊內景——華麗奢侈宮女之多宮車之多宮室之奢靡議論秦滅亡的原因愛紛奢日益驕固秦滅亡的教訓族秦者,秦也,引以為鑒【詞類活用】 ①四海一( ) ②驪山北構而西折 ( ) ③不霽何虹 ( ) ④輦來于秦 ( ) ⑤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 ) 【意動用法】 ①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 ) 【重點字詞】 ①六王畢 ( ) ②盤盤焉 ( ) ③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 ) ④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 ( ) ⑤多于九土之城郭 ( ) ⑥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 ) ⑦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 ) ⑧誰得而族滅也? ( ) ⑨戍卒叫,函谷舉( ) 【特殊句式】 1.長橋臥波,未云何龍? 2.復道行空,不霽何虹? 3.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4.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5.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 6.戍卒叫,函谷舉。 7.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寫作特色】 其一,語言精練。如:“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中,前兩句寫秦滅六國,統一中國,是修建阿房宮的歷史背景;后兩句,寫阿房宮用材之多,反襯其規模宏大。僅僅用了十二個字含蓄地點明全文宗旨。又如“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僅用十四個字,就概述了秦國滅亡的歷史,“叫”、“舉”、“炬”三個動詞,短促相連,生動地表現了秦末農民革命運動風起云涌和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聲威。“可憐焦土”四字正好和上面的鋪陳描寫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二,駢散結合,整齊之中富有變化。駢文講求句式的工整對仗;散文則講求語句流暢、平易,以錯綜變化為美。本文將兩種句法結合起來。一方面大量采用四字句,而且大都為對偶句,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句式工整,兩兩相對,讀來抑揚鏗鏘。在一連數句排偶之后,問以一句散文化句式,比如“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這樣,句法有奇有偶,文氣有緩有急,于工整中兼以參差錯落,讀來令人覺得在回環往復之中有收有放,格調別致,有一唱三嘆的意味。 其三,比喻、通感、夸張、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運用通感手法寫歌舞繁盛的氣氛。氣氛只是一種抽象的感覺,文字是難以描摹的,作者卻用“溫暖的春光”、“凄冷的風雨”,把抽象的感覺具體化了。歌舞本來是聽覺、視角形象,作者卻以“暖”、“冷”等表示觸覺感受的詞語來形容,使人想見歌舞之紛繁變化。 【課文《前赤壁賦》知識要點梳理】 前赤壁賦 〔宋〕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文學常識】 1.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散文方面,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及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合稱為“唐宋八大家”。詞與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 (全文以風、水、月為主景,以作者泛舟赤壁過程中的感情起伏為主線,文章開篇先寫月夜泛舟,展現了一幅美麗的秋江月夜圖,第二段主客飲酒樂甚,主人扣舷而歌,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中而忘掉世俗的紛擾的快樂心情;然樂極生悲,客吹洞簫,更渲染悲情。第三段客由赤壁之景,聯想到與赤壁有關的歷史人物,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的短促,變化無常,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第四段在畫意、詩情的基礎上談哲理。以水和月為喻,由自然到人生談了“變”與“不變”的大道理:從變化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可謂瞬息萬變,我們又何必為人生得失而悲傷呢?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與人類都是無窮盡的,我們又何必去羨慕長江之無窮呢?他以變與不變之理來解客之悲,又以陶冶大自然的曠達情懷來解客之悶。文末“客喜而笑”,又轉悲為樂。首尾呼應,結構嚴密,并且再次表達了放浪形骸于山水的曠達情懷。)【寫作背景】 本文為蘇軾被貶黃州,夜游赤壁之作。 【理清思路】 (文章的線索敘事線索:夜游——聽曲——主客問答——主辯——客喜時間線索:月初升——東方既白感情線索:樂(山水之樂)——悲——樂(身心之樂)水和月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一詞多義】 屬: ①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 ③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 ④舉匏樽以相屬( ) 如: ①縱一葦之所如( ) ②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 ③自以為不如( )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之: ①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下( ) ②扣舷而歌之( ) ③倚歌而和之( ) ④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詞類活用】 ①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 【使動用法】 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 ②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 【意動用法】 ①侶魚蝦而友麋鹿( ) 【通假字】 1. 舉酒屬客( )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 【重點字詞】 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 ) ②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 ) ③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 ) ④望美人兮天一方 ( ) ⑤何為其然也? ( ) ⑥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 ) ⑦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 ⑧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 ) ⑨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⑩哀吾生之須臾( )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 【特殊句式】 1.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2.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3.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4.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5.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寫作特色】 其一,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水乳交融。全文以風、水、月為描寫主景,畫意、詩情、哲理交融一體。文章首段先寫“畫意”,描繪清風明月、波光萬頃的秀美景色。作者陶冶于自然美景中,產生心曠神怡、羽化登仙之“詩情”。此為由景生情,寓情于景。二段主客飲酒樂甚,主人扣舷而歌,樂極生悲,客吹洞簫,更渲染悲情。三段客由赤壁之景,聯想到與赤壁有關的歷史人物,再抒發人生苦短的悲懷,將“詩情”渲染到極至。四段移情入理,主人面對同景而生異情,以水和月為喻,論述“變”與“不變”的哲理。最后主客得到解脫,由悲變喜。全文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水乳交融;由樂到悲,由悲轉樂,感情線索分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其二,繼承了賦家“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表現手法。主客間一難(發問)一解(解答),互相辯駁,實則代表了作者內心矛盾的兩個方面。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無常的苦悶,借主之口表達瀟灑超脫、返歸自然的曠達。作者借此手法,將內心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加強了藝術表達效果。 一、知識梳理 (知識點1:《前赤壁賦》《阿房宮賦》主旨分析★《前赤壁賦》作者通過寫月夜泛舟欣賞奇妙的江山美景寫他超然的心態,將短暫的人生置于浩渺宇宙與歷史長河之中,表現出一種隨遇而安、寄情自然的超然態度;同時還在對宇宙人生的思考中闡述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主旨的背景宏闊深遠。★《阿房宮賦》表面上寫秦因營造阿房宮,揮霍奢靡,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借古諷今,意在規勸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極欲,重蹈秦亡的覆轍。) 二、專題精講 例題1: 11普陀二模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題(18分) 武昌九曲亭記 [宋]蘇 轍 子瞻遷于齊安①,廬于江上。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陁蔓延②,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櫪,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聞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將適西山,行于松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旁矚溪谷,風云變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廢亭焉,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眾客。其旁古木數十,其大皆百圍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輒睥睨終日。一旦大風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據,亭得以廣。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邪?”遂相與營之。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子瞻于是最樂。 昔余少年,從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方其得意,萬物無以易之。及其既厭,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譬之飲食,雜陳于前,要之一飽,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無愧于中,無責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樂于是也。 【注】:①齊安:即黃州,今湖北黃岡。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遭陷害被貶黃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勢高低起伏,連綿不斷。③褰裳:提起衣服。 請比較本文與《前赤壁賦》主旨的異同。(4分) 例題2: 12嘉定一模 廢墟的輝煌 劉上洋 ①真沒有想到,在羅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廢墟。 ②到達意大利的第二天上午,我們乘車從一個叫美女城的小鎮前往羅馬。這天天氣特別好,秋陽燦燦,秋風習習,高速公路兩旁的松樹就像一把把張開的綠色巨傘,撐著藍天白云,景象美麗極了。早就聽說羅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藝術作品,尤其是那規模宏偉金碧輝煌的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高聳云天氣勢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威風凜凜的埃曼紐爾二世騎像紀念碑、充滿神秘色彩的許愿噴泉,更是以它們獨特的建筑藝術聞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象中,羅馬一定很美,很繁華。然而,當汽車進入市區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沒有流光溢彩,沒有生機盎然,一切都是舊的,街道是舊的,房屋是舊的,整個羅馬就像一件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歷史文物。 ③我不禁有些失望,誰能料到舉世聞名的羅馬竟會是這般模樣。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時候,汽車在一座殘破但卻很雄偉的橢圓形建筑物前停了下來,我的眼睛頓然一亮,這不就是古羅馬斗獸場的廢墟嗎 這座于公元72年由4萬名戰俘用8年時間建起來的巨大建筑,雖然毀壞嚴重,殘破不堪,但不愧為人類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狀很像今天的體育場,近50米高的外圍墻是用磚石砌成的三層石柱拱廊,周圍有80個出人口,里面的階梯式座位能同時容納5.5萬名觀眾,其規模之宏大、設計之科學、建造之精巧,不要說在兩千年前,就是現在,也令人驚嘆不已。陪同的宋先生告訴我們,從斗獸場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滿了野蠻與血腥。達官貴人們為了尋求刺激和歡樂,在這里上演了長達500多年的“人獸斗”。那是怎樣一種殘酷的場面啊,奴隸、囚犯同老虎、獅子在進行血淋淋的搏殺,統治者和權貴們卻在看臺上開懷大笑。最后,鮮血流盡了,獸性也滿足了。望著這座體現了人類高度文明的建筑,我怎么也無法把它和野蠻、血腥聯系在一起。在詛咒它的同時,我又暗暗為這座輝煌建筑的廢墟歷經漫長的風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慶幸。要不然我們只有從歷史學家的筆下去尋找它的蹤跡了,就像我們中國的阿房宮一樣,只能從司馬遷的《史記》和杜牧的詩文中去想象它的輝煌壯麗了。其實,豈止是阿房宮,漫漫五千年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據說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廢墟也很難覓到一座了。 ④離斗獸場不遠,便是羅馬廣場廢墟。這個古羅馬的心臟地區,曾經殿堂高聳、神廟林立,如今卻雜草叢生,成了一片斷壁殘垣。華麗的埃米利亞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亂的石塊;雄偉的馬森齊奧殿堂,只剩下了幾堵厚厚的破墻;高大的蒂奧斯庫雷神廟,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為氣派的薩圖爾諾農神廟,只剩下了八根石柱支撐的大門;為了紀念貴族與平民之間修好的和平神廟,只剩下了光禿禿的廟墩基座。還有那維納斯女神廟、米利亞殿堂、羅莫洛神廟、凱撒神廟,也都化作了一堆堆的碎石和亂磚。徜徉在這羅馬廣場的廢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羅馬的歷史中漫步。我們不能親見古老的歷史,但廢墟卻可以告訴你昔日的輝煌。殘破的廢墟正是完整歷史的映照,而完整的歷史也正是因為殘破的廢墟才得以頑強地展示著自己。倘若沒有廢墟,人類的歷史就會變得蒼白單調,就會變得殘缺不全。 ⑤從羅馬廣場出來,我以為再也看不到什么廢墟了。誰知羅馬城簡直就是一個廢墟的世界。一座座傾塌的城墻,一間間殘破的宮殿,一根根斑駁脫榫的石梁,一個個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條條被毀壞得不成形狀的通道隨處可見,或掩映在綠樹叢中,或豎立在草坪之上,或橫亙在街邊路旁,或緊靠著新建筑。尤其使人驚訝的是,絕大多數廢墟都在羅馬市區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顯眼醒目之處。凝視著這些廢墟,我忽然發現羅馬充滿著一種殘缺的美,一種古舊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來,殘缺的廢墟更能給人以震撼,更能給人以深思,更能給人以力量,更能給人以啟迪。 ⑥于是,我不由地驚嘆和欽佩起羅馬人來。 ⑦他們不愧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一族。面對羅馬文明的廢墟,他們沒有用推土機去把它們推倒和鏟平,也沒有在廢墟上去恢復和重現古羅馬的壯麗輝煌,而是獨具匠心地將廢墟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因為他們深深地懂得,廢墟是歷史的遺物和文明的見證,毀掉了廢墟也就毀掉了歷史的文明。這無異于是民族精神的自殺。只有尊重廢墟,才能超越廢墟,去創造新的輝煌。正因為廢墟有著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羅馬也就成了全世界人都向往的地方,每天從四面八方來廢墟游覽的人絡繹不絕、摩肩接踵。羅馬人把廢墟變成了寶貝,變成了無以倫比的財富。 ⑧羅馬廢墟,一個千古的絕唱,一個不滅的輝煌。 本文與杜牧的《阿房宮賦》都寫到阿房宮,兩者的寫作意圖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專題過關 檢測題1: 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問題。 后赤壁賦 蘇 軾 (1)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2)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龍②,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③之幽官,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3)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④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注】①蒙茸:雜亂的叢草。 ②虬龍:指枝柯盤曲形似虬龍的樹。 ③馮夷:傳說中的水神。 ④疇昔:疇,語首助詞,沒有實在的意思。昔,昨日。 1.在行間空白處解釋加點的詞。 2.翻譯句子。 ①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②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3.《后赤壁賦》中“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的言外之意是 其作用是 。 4.《前赤壁賦》中引敘孟德之事來表達對人生 感嘆。《后赤壁賦》借夢鶴來表達 的思想情感。 5.比較《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以下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前賦著重寫水,后賦著重寫山;前賦著重寫秋景,后賦著重寫冬景。 B.兩賦都能借自然之景和釋道哲理來排遣憂緒,融寫景、抒情于一體。 C.后賦更帶有一些消極情緒和虛無色彩,寫作上也更具浪漫主義特色。 D.后賦以道士化鶴的夢境作結,抒發了作者堅忍不拔、樂觀向上的豪情。 6.對于文章結尾處寫夢中化鶴的情景,請談談你的看法。 檢測題2: 風 賦 宋 玉 (1)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2)王曰:“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宋玉對曰:“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托者然,則風氣殊焉。” (3)王曰:“夫風,始安生哉?”宋玉對曰:“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谿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緣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飄忽溯滂,激颶熛怒。肱肱雷聲,回穴錯迕,蹶石伐木,梢殺林莽。至其將衰也,被麗披離,沖孔動楗,眴煥粲爛,離散轉移。故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宮。抵花葉而振氣,徘徊于桂椒之間,翱翔于激水之上。將擊芙蓉之精,獵蕙草,離秦衡,概新夷,被荑楊,回穴沖陵,蕭條眾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躋于羅帷,經于洞房,乃得為大王之風也。故其風中人,狀直僭凄惏栗,清涼增欷。清清冷冷,愈病析酲,發明耳目,寧體便人。此所謂大王之雄風也。” (4)王曰:“善哉論事!夫庶人之風,豈可聞乎?”宋玉對曰:“夫庶人之風,塕然起于窮巷之間,堀堁揚塵,勃郁煩冤,沖孔襲門。動沙堁,吹死灰,駭溷濁,揚腐余,邪薄入甕牖,至于室廬。故其風中人,狀直憞溷郁邑,驅溫致濕,中心慘怛,生病造熱。中唇為胗,得目為蔑,啗齰嗽獲,死生不卒。此所謂庶人之雌風也。” 1.在行間空白處解釋加點的詞。 2.翻譯句子。 ①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 ②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 3.第(3)段劃線句主要運用 手法表現雄風 。第(4)段劃線句主要運用 手法表現雌風 。作者把雄風與雌風對比目的在于 。 4.“蕭條眾芳”在文中的含義是 。(用自己的話回答)文中最能體現含有諷喻深意的句子是 。 5.比較《阿房宮賦》與《風賦》,《風賦》是借 來勸喻楚國統治者 ; 《阿房宮賦》是借秦亡勸喻唐朝統治者 。 6.比較《阿房宮賦》與《風賦》,下列賞析不正確的是( )。 A.《阿房宮賦》是敘述、描寫、抒情相結合,無議論;《風賦》雖有敘述,但主要是對答結構。 B.《阿房宮賦》句式上整散結合,很有韻致;《風賦》運用了排比、對偶修辭,語言較整飭華麗。 C.《阿房宮賦》運用鋪敘手法,引出觀點,以達到諷喻目的,《風賦》通過狀物、反映社會生活達到諷喻目的。 D.《阿房宮賦》運用鋪陳手法,借古諷今,來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風賦》通過對比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后作業 作業1: 閔行10二模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論 袁濟喜 ①人生境界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亙古長存的人文話題。談到“境界”一詞,我們生活中常說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稱贊他境界高;有時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處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強調人生境界是文學境界的前提,沒有人生境界就寫不好詩詞。我以為,中國文化視野中的人生境界論是理想與現實、永恒性與當下性的統一。 ②在傳統文化中,人生境界與人格境界直接相關。中國人自古至今,較多地從道德的層面上去看待人格現象。中國古代雖沒有人格這個名詞,但儒家經典《禮記》中有所謂“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這里所說的“格”也就是指內在道德與外在行為的統一。 ③從孔子到思孟學派的《中庸》、《大學》,推崇的是內心的真誠無偽,慎獨養心,直到今天,我們中國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兩面派。所謂人格,更多的是指內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國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種有著自我體認的道德精神與堅定意志能力,達到了與天地并流,與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傳》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這種堅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寫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為我們的精神訓條。 ④沒有心靈火光的照亮,就達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靈攀登游歷所達到的層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對于世俗利益解脫之后,達到的心靈修養境致。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認為道德的境界有三種,第一種是了解與知道,第二種是喜好,第三種才是樂以為之。這分明說的是三種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華。 ⑤對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懷”、“懷抱”來形容之,認為這是一個人道德層次與人生修養的顯現。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人生的歷練,當人經歷了許多滄桑,往往對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強調,做學問如果沒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學問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指出,古來成大事業者,做大學問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普六朝是一個追求“雅人深致”的時代,所謂“雅人深致”,是指一個人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與門第血統。而這些最直接的顯示便是一個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嶺。同是“竹林七賢”中的王戎,被阮籍罵作“俗物”,就是因為他為人斤斤計較。 ⑦中國古代的人生觀,雖然存在著儒道兩家的對立,但是這兩派的觀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互相補充的。儒家與道家都將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識上,主張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建構人格,而不是在與自然界的對立中建設人格,這就造成了儒道兩家文化人格的順從性與和諧性。儒家“與天地參”的道德境界,與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獲得解脫,他的“浴沂舞雩”與莊子的“逍遙游”實質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兩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國文化因素與人生境界的□,他們彼此之間的互補,造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的□,中國后期受儒學熏陶的文化人物,沒有不出入佛老的,蘇軾就是典型。 ⑧中國古代士大夫這種調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論,在北宋蘇軾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蘇軾早年也有著忠君之心。從他給皇帝的上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儒者濟世的信念與政治態度。如果說儒家的人生境界論來源于他們的現實精神,道家與玄學主張超離現實,蘇軾則游離于二者之間,他對現實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認為對生活之樂既要關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對生活完全不感興趣則人生索然寡味,對生活一味沉迷則亦玩物喪志,不足為樂。因而蘇東坡對生活始終抱著一種漂流的心態。 ⑨中國古代沒有“哲學”一詞,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種人生觀與宇宙觀,中國古代的“哲學”更主要的是一種人文學說與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內涵更深,境界更遠,它的最高指向是詩化人生。 第⑧段中,作者說:“蘇東坡對生活始終抱著一種漂流的心態。”請你結合《前赤壁賦》,談談你對蘇東坡“漂流”心態的理解。(5分) 作業2: 12楊浦二模 (1)世界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2)從唯物主義的角度看,世界獨立于作為個人的我自在地存在,有其運行的規律,世界當然是客觀的。然而換一角度,世界一旦進入人的視野,成為思考、談論的對象,必然已是意識中的世界,故它又是主觀的。 (3)這兩種意見各有道理。當我們努力去適應、去改造這個世界時,必須把世界當作一個巨大的未知的客體,不依賴個人的主觀愿望和意志。我們觀察其現象,研究其性質、特征、關系等,探索它的內在規律。人類的科學事業由此而誕生、發展、興盛。可以說,這是一種“科學”的角度,表現為向外的考察與追求。 (4)科學的對象是客體,科學探索的目標是獲得關于客觀世界的知識,繪出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宇宙圖景。因此科學重共性輕個性,盡量減少、克服主觀性。但是,歸根結底,認識之主觀性是無法徹底消除的,沒有任何知識、見解的產生不經過某位個體的頭腦的加工。 (5)科學角度的特征是把事物客觀化。科學方法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科學的目的是求得認識上的統一,使人類擁有同樣的大地與天空。客觀化的最終結果,是眾多的個體世界交匯融合成一個全體人類共存其中的世界。( ),( )在這時,主觀性依然存在--( )人類也可能集體犯錯誤,其文化亦必有某些傾向性、局限性。這樣,我們應當客觀地看待人的主觀性,把感覺、思惟、情緒、欲望等意識現象,視為客觀的存在,當作理性研究的對象。邏輯實證主義對意義、感情等形而上東西的排斥如今已被證明為不必要,歷史學、社會學、精神分析學同樣是科學,而古往今來關于精神、心靈、倫理、價值的學說在經過揚棄后也必將成為科學的一部分。 (6)而當我們關注自己的心靈,關注自我或他人對世界的不同感受時,我們更重視世界之主觀性。物理學或數學的一般知識此時對他來說是不重要的了,②他更關心的是與自我發生密切關系的世界。在這種情況下,他倒可能從某些文學作品里得到一些啟示和感染。我們知道,小說、戲劇、繪畫、雕塑等表現的都是作家、藝術家①通過一己視角“看”到的世界,是個人體驗與創造的結晶。對于文藝作品我們重視個性甚于共性。故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看世界,更多的是主觀性而非客觀性--很顯然,這是一種非科學的態度。 (7)這種非科學角度的特征乃在于使事物主觀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世界在他心目中的樣子。個體的生理素質、成長經歷及報受的環境影響與教育促成了情感需要、思維形態的相對穩定,導致認識結構或心理模式的發展形成。有的人慣于以實用的眼光估量事物,有的人則喜歡從藝術、審美的角度欣賞事物。又如,有的人常常把生活蒙上一層樂觀色彩,有的人則善于挖掘生活里的丑陋、可笑之處......但不管怎樣,幾乎所有人對世界的理解和領悟都是有所片面,一些人甚至生活在自造的偏執的幻想中。通過對主觀化的世界的反省思察,有助于我們察覺發現自己認識事物的特定傾向與方式,從而或調整糾正、或強化發展,以更準確、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世界。 (8)每個意識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此世界的所有事物都經過了主體意識結構的作用,都染上了主觀的“我”的色彩。我們所認知的不一定就是世界的真實面目,而可能是對現實的歪曲反映。通過反思我們對意識反映外界的方式有所了解后,重新建構一個更客觀的世界及自我。這樣,主體的認識能力與意識水平就得到了改變和提高。 (9)如果說科學的目的是實現對客觀事物的了解,獲得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的話,那么,主觀化方法的目的卻是指向個體、指向人的意識本身的--通過向內的反省、思察,領悟到主體對待世界的獨特方式,從而促進意識的開放,打開感受、體驗之門。 (10)人類作為一種由猿轉變過來的高級動物,經歷了從愚到智的進化過程。總體上,人越來越聰明,創造出越來越豐富的文化,至今人類已在地球上占據統治地位,其所擁有的能力足可上天入海,翻天覆地。那么,進化的過程是否已停止、結束了呢?顯然不會。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著自身,他不僅要設法讓世界變得適合、滿足他的需求,他更在努力地適應世界,通過發展自己以實現此目標。世界在變,人亦在變,不斷演化的社會向每一個人都提出了要求。具體到個人身上,“我該把自己造就成什么樣的人?”“如何實現自我?”“怎樣獲得智慧與幸福?”這是個人的問題,但也是所有人都應當面對的問題。為此,人發明了人生哲學、宗教、倫理學等,試圖對此作出回答,拿出解決方案。 (11)封建時代,無論是西方東方,人學都極為發達,地位極其顯赫。在中國,對“有道者”的尊崇是有著悠久傳統的;“得道”其實是道家人學中修行的最高目標。儒家則把“圣人”推崇備至,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均以成為圣人為修身極致。儒家學說,可謂非宗教的人學。當然,它與宗教人學一樣糟粕與精華并存,謬誤與真理俱在,需要我們認真研究、析取,批判地繼承與發揚。 (12)到了近代,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的人學開始形成、興盛。精神分析學是現代對人的研究中最大的成就。精神分析學具有著科學的一般特點:客觀地對待人的心靈現象,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歸納推理,提出概念與假設,最終產生關于主觀問題的知識。而了解了有關知識,我們就可以根據它們調整內心,改造自身。人改變主觀、發展自身的目的乃是為了更好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人學與科學原本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13)如若說封建時代是只注重人學而忽視科學甚至反科學的時代,那么資本主義的近代則是科學單向度發展而忽視人乃至造成人的異化的時代。展望未來,我們需要的是為人的科學、科學的人學。科學與人學的融匯結合,將使人類的進步出現飛躍。 請以蘇軾的《前赤壁賦》為例,分別對第六段中劃線句①和②進行說明。(4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高三暑假銜接課】09《阿房宮賦》《前赤壁賦》鞏固拓展(學生版).doc 【新高三暑假銜接課】09《阿房宮賦》《前赤壁賦》鞏固拓展(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