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高三暑假銜接課】07文言虛詞(之、乎、者、也、焉、何)(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高三暑假銜接課】07文言虛詞(之、乎、者、也、焉、何)(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簡介

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
語文學科教師輔導講義
學員編號: 年 級:高三 課 時 數:3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語文 學科教師:
授課類型 C文言虛詞(之、乎) C文言文虛詞(者、也) C文言虛詞(焉、何)
授課日期及時段 ××年××月××日 ××:××——××:××
教學內容
一、專題知識梳理 知識點1:“之”的用法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保ā稁熣f》,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保ā秳駥W》,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保ā队伟U山記》)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不需翻譯。如:   “頃之,煙炎張天。” (《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毛遂自薦》) (三)用做動詞,表示“去”“到”。 【特別提醒】這是“之”用做實詞的用法,考試中也會涉及,所以在這里一并介紹。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鴻門宴》)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知識點2:“乎”的用法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罚?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鴻門宴》)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那齊國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吧”)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師說》)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保ā洱R桓晉文之事》,本句倒裝, “應該啊,百姓認為我很吝嗇”)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于是乎書以記之。”(《戴公重修水利記》)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 (乎:于) 2、“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 (乎:在) 3、“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保ā稁熣f》) (1、在;2、比。) 4、“吾嘗疑乎是?!保ā恫渡哒哒f》) (乎:對) 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保ā墩撜Z》) (乎:對) 6、“亦無怪乎其私之也。”(《原君》) (乎:對于) 7、“蓋進乎技矣?!保ā垛叶〗馀!罚? (乎:比) 8、“以吾一日長乎爾?!保ā墩撜Z》) (乎 : 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 “…… 的樣子 ”“…… 地 ”。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二、專題精講 例題1: 【2010年上海春考卷】 樟樹灘違衢州二十里,岸有大樟樹,故以名灘。余以二月初十晚泊灘上,欲登岸往觀之,會天雨,道濕不可行。已而雨歇,月朦朧欲出,輕云蔽之,余與同舟六七人,呼從者秉炬上。居人燎其干以垣,枝葉皆扶疏垂垣外。余輩先入門視其干,高數丈,分數枝,四面橫斜而下,余輩手相牽環抱之,凡六人乃周,更上一二尺則更大矣。其枝干披離甚古,往往出人意外。頂甚平,可列坐十余人,非梯不能上也。秉炬照之,但見糾結輪囷,蜿蜒攫拿,若群龍相斗。枝之出于垣外者皆成干,屈曲下屬地。其北一枝尤奇,直入土中,大數十圍,類自為一樹,不屬于干者。然其文理皆成龍形,騰挪宛轉,若龍之升于天。自垣內視之,則系干之別枝若虹之垂地,首尾無端不可測。居人以為神,祠而祀之。 嗚呼!樟乃名材。而其托本也大,其植基也固,含日月之精,受雨露之潤,多歷年所,遂魁然獨出其奇于人間。而彼榆櫟之屬,拳曲臃腫,無故而離立于其旁,何為也哉! 下列加點詞與“若虹之垂地”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 )(2分) A.則系干之別枝 B.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D.耳得之而為聲 例題2: 【2013閔行一?!?彭淵材初見范文正公①畫像,驚喜再拜。前磬折②稱:“新昌布衣彭幾,幸獲拜謁?!奔攘T,熟視曰:“有奇德者,必有奇形?!蹦艘R自照,又捋其須曰:“大略似之矣,但只無耳毫數莖耳。年大,當十相具足也!”又至廬山太平觀,見狄梁公③像,眉目入鬢,又前再拜,贊曰:“有宋進士彭幾謹拜謁。”又熟視久之,呼刀鑷者,使剃其眉毛,令做卓枝入鬢之狀。 家人輩望見驚笑。淵材怒曰:“何笑!吾前見范文正公,恨無耳毫;今見狄梁公,不敢不剃眉。何笑之乎?耳毫未至,天也。剃眉,人也。君子修人事以應天,奈何兒女子以為笑乎?吾每欲行古道,而不見知于人。所謂傷古人之不見,嗟吾道之難行也?!?【注】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② 磬折:形容畢恭畢敬。③狄梁公:即狄仁杰。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有奇德者 B.君子修人事以應天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 C.而不見知于人 D.所謂傷古人之不見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三、專題過關 檢測題1: 【2012奉賢區二模】 莊宗劉皇后,魏州成安人,家世寒微。太祖攻魏州,取成安,得后,時年五六歲。歸晉陽宮,為太后侍者,教吹笙。及笄,姿色絕眾,聲伎亦所長。太后賜莊宗,為韓國夫人①侍者。后誕皇子繼岌,寵待日隆。他日,成安人劉叟詣鄴宮見上,稱夫人之父。有內臣劉建豐認之,即昔日黃須丈人,后之父也。劉氏方與嫡夫人爭寵,皆以門族夸尚,劉氏恥為寒家,白莊宗曰:“妾去鄉之時,妾父死于亂兵,是時環尸而哭。妾固無父,是何田舍翁詐偽及此!”乃于宮門笞之,其實后即叟之長女也。莊宗好俳優,宮中暇日,自負蓍囊藥篋,令繼岌相隨,以后父劉叟以醫卜為業也。后方晝眠,及造其臥內,自稱劉叟訪女,后大恚,笞繼岌。然為太后不禮,復以韓夫人居正,無以發明。大臣希旨,請冊劉氏為皇后,議者以后出于寒賤,好興利聚財,初在鄴都,令人設法稗販,所鬻樵蘇果茹亦以皇后為名。正位之后,凡貢奉先入后宮,惟寫佛經施尼師,他無所賜,闕下諸軍困乏,以至妻子饑殍,宰相請出內庫表給,后將出妝具銀盆兩口、皇子滿喜等三人,令鬻以贍軍。一旦作亂,亡國滅族,與夫褒姒、妲己無異也。 【注】①韓國夫人:當時莊宗妻子的封號。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為太后侍者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B.稱夫人之父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 C.皆以門族夸尚 以資政殿學士行 D.其實后即叟之長女也 其孰能譏之乎 檢測題2: 【2012靜安區一?!?先母行略 方苞 吾母姓吳氏,先世莆田人,后遷京師。外祖諱勉,為名諸生,貢成均,知同、光二州,同知紹興府事。以直節忤其地權貴人,罷官,流轉江、淮間。于吾宗老涂山所,見先君子詩,因女焉。 吾母生而靜正,誠意盎然,終身無疾言遽色。五六歲時,外祖每曰:“吾宗衰,此女乃不為男兒。”遇經史中女事,必為講說。及歸先君子,不及事姑,或語及先王母,輒哽咽欲淚。前母姚孺人遺女二。次姊少桀傲,母呴濡①久而悔悟勉為孝敬。 先君子中歲尤窮空,母生苞兄弟及女兄弟凡六人。一婢老不任事。縫纴、浣濯、灑掃、炊汲,皆身執之。方冬時,僅敝絮一衾,有覆而無薦。旬月中,不再食者屢焉。而先君子喜交游,江介耆舊過從無虛日,必具肴蔬,淹留竟日。母嘗疽發于背,猶勉強供事,十余年,無晷刻休暇。而先君子性嚴毅,絲粟不治,客退,必詰責不少寬假。母益篤謹,無幾微見于顏面。及先君子將終,惻然曰:“與若共事五十年。若于我,毫發無愧也?!?母性孝慈,而外祖父母及舅氏皆客死,繼而吾弟早夭,兄及姊適馮氏者復中道夭。默默銜悲憂,遂成心疾。六十后患此幾二十年。每作,晝夜語不休,然皆幼所聞古嘉言懿行,及侍父母時事,無涉鄙倍者。臥疾逾年,轉側痛苦,見者心惻,而母恬然。時微呻,未嘗呼天及父母。既彌留,苞及小妹在側,無戚容悲言,恐傷不肖子之心也。生平未嘗一語詈仆婢,而能使愛畏,不敢設欺誑。卒之后,內御者老幼悲啼,過于子姓,不可曲止焉。男苞泣血述?!咀⑨尅竣賲殄Γ河魑拷?,救助。 下列各組中劃線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為名諸生 必為講說 B.無幾微見于顏面 若于我 C.皆身執之 恐傷不肖子之心也 D.有覆而無薦 而先君子喜交游 檢測題3: 【2012盧灣區一模】 王 珪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為人雅正,時大宗召為諫議大夫。帝嘗曰:“君臣同德,則海內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諫正,庶致天下于平?!鲍曔M曰:“古者天子有爭臣七人,諫不用,則相繼以死。今陛下開圣德,收采芻言,臣愿竭狂瞽,佐萬分一?!鲍曂普\進善,每存規益,帝益任之。 他日進見,有美人侍帝側。帝指之曰:“廬江不道,賊其夫而納其室,何有不亡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為是邪 非邪 ”帝曰:“殺人而取妻,乃問朕是非,何也 ”對曰:“臣聞齊桓公之郭,問父老曰:‘郭何故亡 ’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于亡 ’父老曰:‘郭君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此其所以亡也?!癖菹轮獜]江之亡,其姬尚在,竊謂陛下以為是。審知其非,所謂知惡而不去也?!钡坂得榔溲?。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樂律授宮中音家,伎不進,數被讓。珪與溫彥博同進曰:“孝孫修謹士,陛下使教女樂,又責譙之,天下其以士為輕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為人游說邪 ”彥博懼,謝罪。珪不謝,曰:“臣本事前宮,罪當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樞密,責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帝默然慚,遂罷。 時珪與玄齡等同輔政。帝謂曰:“卿為朕言玄齡等材,且自謂孰與諸子賢 ”對曰:“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征。至激濁揚清,疾惡好善,臣于數子有一日之長?!钡鄯Q善。 下列各組劃線詞的用法與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臣聞齊桓公之郭 B.引置樞密,責以忠效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夷以近,則游者眾 C.殺人而取妻,乃問朕是非 D.賊其夫而納其室,何有不亡乎 乃不知有漢無論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一、專題知識梳理 知識點1:“者”的用法 (一)表示“……的”,它可以把方位詞、形容詞、動詞以及形容詞性詞組、動詞性詞組名物化,相當于“……的(人、事、物)” “……的樣子”(“……似的”)等等。這種情況下的“者”,一般稱之為代詞,也有人稱之為助詞。 1、“……的(人、事、物)” “古之學者必有師。” (《勸學》)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醉翁亭記》) 2、“……的樣子”(“……似的”)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黔之驢》) “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說》) 3、“……的”,后置定語的標志。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馬說》)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 (《聊齋志異·促織》) 4、“……的”,語氣助詞“的”,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這樣的“者”,也會有指代的含義,但主要是表達語氣。 “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石鐘山記》)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莊子·庖丁解?!罚?(二)表提示、停頓 1、“者”放在主語后,在句中構成“者……也”結構,這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判斷句式。其中包括“一般判斷句”和“因果判斷句”。 在一般判斷句中,“者”起著提示、停頓、引出下文的作用。 “陳勝者,陽城人也?!? (《史記·陳涉世家》)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因果判斷句”中,“者”相當于“……的原因(是)”。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勸學》)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2、在假設復句中,“者”相當于“……的”“……的話”,也有提示、停頓、引出下文的作用,句尾一般不用“也”呼應。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孟子》) “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游褒禪山記》)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鴻門宴》) “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資治通鑒》) (三)其他 1、用在時間詞后面,表示“……的時候”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明夷待訪錄》)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鴻門宴》) 2、用在數詞后面,指上文所說的事物。相當于“件、條、種、樣”之類。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岳陽樓記》)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戰》) 知識點2:“也”的用法 “也”是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 (《〈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 (《〈指南錄〉后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左忠毅公逸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 (《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莊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說》) 二、專題精講 例題1: 【2012年上海高考】 卜式傳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為事。時漢方事匈奴,式上書,愿輸家財半助邊。上使使問式:“欲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習仕宦,不愿也?!笔拐咴唬骸凹邑M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與人亡所爭,邑人貧者貸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從式,式何故見冤!”使者曰:“茍,子何欲?”式曰:“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有財者宜輸之,如此匈奴可滅也?!笔拐咭月?。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許?!庇谑巧喜粓笫?。式歸,復田牧。 歲余,會渾邪等降,倉府空,貧民大徙,皆仰給縣官,無以盡贍。式復持錢二十萬與河南太守,以給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貧民者,上識式姓名,曰: “是固前欲輸其家半財助邊。”上于是以式終長者,召拜中郎。 初式不愿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歲余,羊肥息。上過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獨羊也,治民猶是矣。以時起居,惡者輒去,毋令敗群?!鄙掀嫫溲?,使式治民,有政聲,上以式樸忠,拜為齊相。 (選自《漢書》,有刪改)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臣生與人無爭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 B.以田畜為事,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D.愚以為賢者宜死節 河南上富人助貧民者 例題2: 【2013徐匯二?!?光武帝紀 范曄 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光武年九歲而孤,養于叔父良。 六年春正月辛酉,詔曰:“往歲水、旱、蝗蟲為災,谷價騰躍,人用困乏。朕惟百姓無以自贍,惻然愍之。其命郡國有谷者,給稟《說文》:“稟,賜谷也?!币艄P錦反。高年、鰥、寡、孤、獨及篤癃、無家屬貧不能自存者,如《律》?!?七年春正月丙申,又詔曰:“世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至于富者奢僣,貧者單財,法令不能禁,禮義不能止,倉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終之義。” 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宮前殿,年六十二,在位三十三年,遺詔曰:“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無遣吏及因郵奏。” 初,帝在兵間久,厭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后,非儆急,未嘗復言軍旅?;侍訃L問攻戰之事,帝曰:“昔衛靈公問陳,孔子不對,此非爾所及?!泵康┮暢?,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侍右姷矍趧诓坏?,承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愿頤愛精神,優游自寧?!钡墼唬骸拔易詷反?,不為疲也。”雖身濟大業,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節選自《后漢書卷一》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養于叔父良 故燕王欲結于君 B.貧者單財 今者項莊拔劍舞 C.倉卒乃知其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且知天下疲耗 無不活,且碩茂 三、專題過關 檢測題1: 【2010嘉定一?!?墨 翁 傳 高啟 墨翁者,吳槐市里中人也。嘗游荊楚間,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資讀書,奚汲汲四方乎 ”乃歸,署門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雖龜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見,咸異之。時磨墨沈數斗,醉為人作徑尺字,殊偉。所制墨,有定直。酬弗當,輒弗與。故他肆之屨恒滿,而其門落然。 客有誚之曰:“子之墨雖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難,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茍作以眩俗,卑賈以餌眾,視之雖如玄圭,試之則若土炭,吾竊恥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為,則是以古墨號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內,其可乎 且吾墨雖不售,然視篋中,則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為!”客聞之曰:“吾儕誦圣人之言,以學古為則,不能以實德弸其中,徒飾外以從俗徼譽者,豈不愧是翁哉 ”嘆息而去。 齊人高啟聞其言足以自警也,遂書以為傳。翁姓沈,名繼孫。然世罕知之,唯呼為墨翁云。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項是( )(2分) A.① 雖龜手黧面,而形貌奇古 ② 嘆息而去 B.① 茍作以眩俗 ② 徒飾外以從俗徼譽者 C.① 子之墨雖工,如弗售何 ② 然世罕知之,唯呼為墨翁云 D.① 墨翁者,吳槐市里中人也 ② 今之逐利者,茍作以眩俗 檢測題2: 【2013浙江高考】 送丁琰序 (宋)曾鞏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嘗論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無一賢守,有百里者相環而無一賢令。至天子大臣嘗患其然,則任奉法之吏,嚴刺察之科,以繩治之?;蝼砘蛄T者相繼于外。于是下詔書,擇廷臣,使各舉所知以任守令。每舉者有姓名,得而視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卒亦未見焉。舉者既然矣,則以余之所見聞,陰計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豈天下之人固可誣,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則數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豈今之去古也遠,治天下卒無術哉!蓋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師友之游,有有司之論,而賞罰之始于鄉,屬于天下,為教之詳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則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質,則皆可為材且良,故古之賢也多。賢之多,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咸宜焉,獨千里、百里之長哉?其為道豈不約且明,其為致天下之材,豈不多哉?其豈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鄉于天下,則無路焉。人愚也,則愚矣!可教而賢者,卒誰教之哉?故今之賢也少。賢之少,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常不足其人焉,獨守令哉?是以其求之無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蘇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無不樂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觀良吏一傳,則反覆愛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見,故愛之特深。今為令于淮陰,上之人知其材而舉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與也。獨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樂道其所嘗論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為吏者也。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則皆可為材且良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B.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則愚矣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拒而莫之與也/恐年歲之不吾與 檢測題3: 【2013嘉定區一模】 甘茂亡秦,且之齊,出關遇蘇子①,曰:“君聞夫江上之處女②乎 ”蘇子曰:“不聞。”曰:“夫江上之處女,有家貧而無燭者,處女相與語,欲去之。家貧無燭者將去矣,謂處女曰:‘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 幸以賜妾,何妨于處女 妾自以有益于處女,何為去我 ’處女相語以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棄逐于秦而出關,愿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碧K子曰:“善。請重公于齊。” 乃西說秦王曰:“甘茂,賢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纑谷,地形險易盡知之。彼若以齊約韓、魏,反以謀秦,是非秦之利也?!鼻赝踉唬骸叭粍t奈何 ”蘇代曰:“不如重其贄,厚其祿以迎之。彼來則置之槐谷,終身勿出,天下何從圖秦?!鼻赝踉唬骸吧啤!迸c之上卿,以相迎之齊。甘茂辭不往。 蘇秦偽謂王曰:“甘茂,賢人也。今秦與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賜,故不往,愿為王臣。今王何以禮之 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賢,得擅用強秦之眾,則難圖也!”齊王曰:“善。”賜之上卿,命而處之。 【注】①蘇子:即蘇代,蘇秦的弟弟。②處女:古時指未出嫁的女子。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 甘茂亡秦且之齊 兒之成,則可待乎(《項脊軒志》) B. 厚其祿以迎之 思試之斗以覘之(《促織》) C. 棄逐于秦而出關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阿旁宮賦》) D. 甘茂,賢人,非恒士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一、專題知識梳理 知識點1:“焉”的用法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 (《論語》)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保◤倪@里) (《勸學》)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在這件事情上) (《五人墓碑記》) 2、相當于“于何”,可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詞 1、相當于“之”。 “猶且從師而問焉。” (《師說》)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記》)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齊桓晉文之事》)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相當于“了”、“啊”、“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六國論》) “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 (《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 (《師說》)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的”。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阿房宮賦》)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鐘山記》) 知識點2:“何”的用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句子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戰》)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戰》)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于 “啊” 。 “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 (《孔雀東南飛》) (四)通 “呵” ,喝問。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喝問他是誰。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五)“何”組成的雙音節詞 1.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 “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季氏將伐顓臾》) 2.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觸龍說趙太后》) 3.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 “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 (《促織》) 4. 【何乃】譯為 “怎能” “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 (《孔雀東南飛》) 二、專題精講 例題1: 【2013奉賢一?!?范滂傳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厲清節,為州里所服,舉孝廉、光祿四行。 遷光祿勛主事。時陳蕃為光祿勛,滂執公儀詣蕃,蕃不止之,滂懷恨,投版棄官而去。郭林宗聞而讓蕃曰:“若范孟博者,豈宜以公禮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無自取不優之議也?”藩乃謝焉。 太守宗資先聞其名,請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職,嚴整疾惡。其有行違孝悌,不軌仁義者,皆掃跡斥逐,不與共朝。顯薦異節,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頌,公族子孫,而為鄉曲所棄,中常侍唐衡以頌請資,資用為吏。滂以非其人,寢而不召。資遷怒,捶書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猶以利刃齒腐朽。今日寧受笞死,而滂不可違。”資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歸怨,乃指滂之所用以為“范黨”。 建寧二年,遂大誅黨人,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導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床而泣。滂聞之,曰:“必為我也。”即自詣獄。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其母就與之訣。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顧謂其子曰:“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毙新仿勚?,莫不流涕。時年三十三。(選自《后漢書》,有刪改) 【注】1仲博:范滂之弟 2龍舒君:范滂之父范顯,曾為龍舒侯相,時已故,龍舒,漢代侯國名。 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藩乃謝焉 擊之,必大捷焉 B、猶以利刃齒腐朽 以逞寡君之志 C、滂死則禍塞 輕則寡謀 D、再拜而辭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例題2: 【2013閔行二?!?重修盤門①雙忠祠記 余觀建炎②之事,宋之不亡者幸耳。方金兵破揚州,于時,高宗駐平江③,去敵尚遠,平江固可守也。蹙蹙焉去之臨安,而越④,而明⑤,不暇一夕息。己而敵破建康,道廣德,趨臨安,由越入明,縱掠海上而歸。使其時平江諸將帥,以勁旅遏其沖,俾只輪不反⑥無難者,奈何兵不戰而潰,城不攻而下,坐使五十萬人并命于鋒刃而莫之救。   相傳金兵自盤門入。有二士者拒戰于門外,一死于陣,一死于水,而盤門破矣。嗚呼!彼守城者,或則侍郎,或則宣扶使,非不顯且要也,委而去之,若棄唾涕,而獨遺二士者以殉國之烈,此不可為發憤而深痛者哉!   然自二士之死,里人神而祀之,迄今六百余年,而靈爽⑦益著。二士俱汴人,從高宗南渡守平江。其一劉姓鼐名,蓋死于陣者也;其一張姓鰲名,蓋死于水者也。祠有明永樂⑧中俞禎碑,以鼐為順國明王,職天壇傳奏司;以鰲為順濟龍王,職盤溪守御司。其封爵莫知何昉⑨,要其來也則遠矣。近者祠久不修,里人聚金千兩,新其宇。既成,屬予記。祠在盤門外靈巖鄉,俗名雙土地祠。余更之曰雙忠。夫其忠也,乃其所以自神也。遂書而記之。 【注】盤門:江蘇吳縣城南門。建炎:宋高宗年號。建炎三年,金軍連陷南京、臨安,帝航海走。平江:江蘇吳縣。越:今浙江紹興。明:今浙江寧波。俾:使;只輪不反:反,同返。靈爽:指神靈精氣。永樂:明成祖年號。昉:曙光初見,引申為開始。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 蹙蹙焉去之臨安 B. 縱掠海上而歸 盤盤焉,囷囷焉《阿房宮賦》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C. 而獨遺二士者,以殉國之烈 D. 此不可為發憤而深痛者哉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陽樓記》 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三、專題過關 檢測題1: 【2012普陀一?!?市隱齋記 元好問   吾友李生為予言:“予游長安,舍于婁公所。婁,隱者也,居長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齋,號曰“市隱”,往來大夫多為之賦詩,渠欲得君作記。君其以我故為之。” 予曰:“若知隱乎?夫隱,自閉之義也。古之人隱于農、于工、于商、于醫卜、于屠釣,至于博徒、賣漿、抱關吏、酒家保,無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為隱。前人所以有大小隱之辨者,謂初機之士,信道未篤,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故以山林為小隱;能定能應,不為物誘,出處一致,喧寂兩忘,故以朝市為大隱耳。以予觀之,小隱于山林,則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隱也。自山人索高價之后,欺松桂而誘云壑者多矣,況朝市乎?今夫乾沒氏①之屬,脅肩以入市,疊足以登壟斷,利嘴長距,爭捷求售,以與傭兒販夫血戰于錐刀②之下,懸羊頭,賣狗脯,盜跖行,伯夷語,曰‘我隱者也’而可乎?敢問婁公之所以隱,奈何?” 曰:“鬻書以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為廉;以詩酒游諸公間,取和而已,不害其為高。夫廉與高,固古人所以隱,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為子記之。雖然,予于此猶有未滿焉者。請以韓伯休之事終其說。伯休賣藥都市,藥不二價,一女子買藥,伯休執價不移。女子怒日:‘子韓伯休邪?何乃不二價?’乃嘆曰:‘我本逃名,乃今為兒女子所知!’棄藥徑去,終身不返。夫婁公固隱者也,而自閉之義,無乃與伯休異乎?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奚以此為哉?予意大夫士之愛公者強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歸,試以吾言問之?!?貞祐丙子十二月日,河東元某記。 【注釋】①乾沒氏:指投機牟利的人。 下列各句中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分) A.君其以我故為之。/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能定能應,不為物誘。/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 C.固古人所以隱也,子何疑焉?/猶且從師而問焉。 D.乃嘆曰:“我本逃名,……”/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檢測題2: 【2012楊浦二模】 漢武帝末年,盜賊滋起,大群至數千人,小群以百數。上使使者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以興擊,斬首大部或至萬余級。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盜起不發覺,覺而弗捕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誅,雖有盜,弗敢發,恐不能得,坐課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盜賊寢多,上下相為匿,以避文法焉。光武時,群盜處處并起。遣使者下郡國,聽群盜自相糾擿,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吏雖逗留回避故縱者,皆勿問,聽以禽討為效。其牧守令長坐界內有盜賊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愞捐城委守者,皆不以為負,但取獲賊多少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賊并解散。此二事均為治( ),而武帝之嚴,不若光武之( ),其效可睹也。 下列劃線字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 及以畏愞捐城委守者 趙王豈以一壁之故欺秦邪? B. 以避文法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C.唯蔽匿者乃罪之 而武帝之嚴 D. 但取獲賊多少為殿最 此二事均為治盜 檢測題3: 【2012浦東新區二?!?孫奇逢,少倜儻,好奇節,而內行篤修;負經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強以仕。 先是,高攀龍、顧憲成講學東林,海內名士多附焉。天啟初,逆閹魏忠賢得政,穢者爭出其門,而目東林諸君子為黨。由是楊漣、左光斗等次第死廠獄,禍及親黨。而奇逢與鹿正、張果中傾身為之,諸公卒賴以歸骨,世所傳“范陽三烈士”也。 方是時,孫承宗以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經略薊、遼,奇逢密上書承宗,承宗以軍事疏請入見。忠賢大懼,繞御床而泣,以嚴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義。其后畿內盜賊數駭,乃攜家入易州五公山,門生親故從而相保者數百家。奇逢為教條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輟。 入國朝①,以國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辭。二奇逢與人無町畦②,雖武夫悍卒工商隸圉野夫牧豎,必以誠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無忌嫉者。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節選自方苞《孫征君傳》) 【注釋】①國朝:指清朝。②無町畦:無隔閡,這里指不擺架子。 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而不可強以仕 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蘇武傳》) B.海內士大夫立名義者多附焉 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后序》) C.門生親故從而相保者數百家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諸子喻山水》) D.而目東林諸君子為黨 吾又何能為哉(《種樹郭橐駝傳》) 課后作業 作業1: 阿寄傳 錢塘田豫陽汝成有《阿寄傳》。阿寄者,淳安徐氏仆也。徐氏昆弟別產而居:伯得一馬,仲得一牛,季寡婦得寄。寄年五十余矣,寡婦泣曰:“馬則乘,牛則耕,踉蹌老仆,乃費吾藜羹!”阿寄嘆曰:“噫!主渭我力不牛馬若耶!”乃畫策營生,示可用狀,寡婦悉簪珥之屬,得金一十二兩畀寄,寄則入山販漆,期年而三其息,謂寡婦曰:“主無憂,富可立至矣?!?又二十年而致產數萬金,為寡婦嫁三女,婚兩郎,赍聘皆千金。又延師教兩郎,皆輸粟入大學,而寡婦阜然財雄一邑矣。頃之,阿寄病且革,謂寡婦曰:“老奴馬牛之報盡矣。”出枕中二楮,則家計巨細悉均分之,曰:“以此遺兩郎君!”言訖而終。徐氏諸孫或疑寄私蓄者,竊啟其篋,無寸絲粒粟之儲焉。一嫗一兒,僅敝缊掩體而已。 余蓋聞之俞鳴和。又曰:“阿寄老矣,見徐氏之族,雖幼必拜,騎而遇諸途,必控勒將數百武以為常。見主母不睇視,女雖幼,必傳言,不離立也?!比羧?,則縉紳讀書明禮義者,何以加諸?以此心也,奉君親,雖謂之大忠純孝可也。 17.寫出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季寡婦得寄( ) (2)寡婦悉簪珥之屬( ) (3)又延師教兩郎( ) (4)以此遺兩郎君( ) 18.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1)別產而居 (2)言訖而終 B.(1)頃之 (2)則家計巨細悉均分之 C.(1)而寡婦阜然財雄一邑矣 (2)若然 D.(1)必控勒將數百武以為常 (2)何以加諸 19.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5分) (1)主謂我力不牛馬若耶! (2)寄則入山販漆,期年而三其息。 20.選文用阿寄 一事表現其“忠”。(2分) 21.作者評價阿寄為“大忠純孝”。你怎樣看這個評價?(3分) 作業2: 【2010浦東新區二?!?齊宣王見顏斶① 齊宣王見顏斶,曰:“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說。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日‘王前’,可乎 ”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慕勢,不如使王為趨士?!蓖醴奕蛔魃唬骸巴跽哔F乎 士貴乎 ”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說乎 ”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②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墒怯^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宣王日:“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愿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 顏斶辭日:“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歸,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③”則再拜而辭去也。 (選自《戰國策·齊策》) 【注釋】①顏斶(chù):齊國隱士。②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魯國賢人,居于柳下。壟:墳墓。③虞:通“娛”,歡樂。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清靜貞正以自虞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B.則再拜而辭去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C.王者貴乎 叫囂乎東西 D.王前為趨士 若屬皆且為所虜 【參考答案】 C專題文言虛詞(之、乎) 二、專題精講 例題1:B 【解析】虛詞“之”的用法。除了常見的代詞,偶爾為之的動詞,其余為助詞。 例題2:B 三、專題過關 檢測題1: C 檢測題2:D 檢測題3:C C專題文言虛詞(者、也) 二、專題精講 例題1:C 【解析】考點沒有多大變化 。題屬于上海高考的常規題目,要求考生對高中階段的18個文言文虛詞全部了如指掌,且對課內出現這些虛詞的語句要有深刻的印象。 A.前者為介詞,跟。后者為動詞,跟隨 ;B.前者為動詞,作為;后者為介詞,替,給。C.兩者均為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D.前者為代詞,……人。后者為代詞,……的東西(籍賬)。 例題2:D 【解析】D均為連詞,“而且”。A 均為介詞,前者是“被”,后者是“同”B 均為助詞,前者是“ 的人”,后者表句中停頓; C 均為副詞,前者是“才”,后者是“竟然,卻”) 【譯文】 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劉邦第九代孫。光武九歲喪父,被叔父劉良撫養。 建武六年春正月辛酉日,帝下詔令說:“往年水、旱、蝗災,谷價暴漲,百姓貧困。我念及百姓不能養活自己,心里難過憐憫他們。命令存有谷物的郡國,賑濟老人、鰥夫、寡婦、孤兒、老而無子、病重困苦以及無家可歸無法自立的人,一切遵照《漢律》的規定。” 七年春正月丙申日,又下詔令說:“世人都把厚葬作為美德,鄙視那些從儉辦喪事的做法;以致富人奢侈無度,窮人耗盡家財,法令禁不住,禮儀止不了,要等到遇到非常事變(厚葬的墓穴被盜)才認識到錯誤?,F在布告天下,希望大家明白做忠臣、孝子、仁兄、賢弟為死去的人薄葬送終,才是合乎道義的行為。” 中元二年二月戊戌日,光武帝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留下遺詔說:“我無益于百姓,(喪事)務必從簡。刺史及郡守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到京城奔喪,不要派官員或因此上書吊唁?!?當初,光武帝長年馳騁沙場,對打仗十分厭倦,并且深知百姓疲于戰事,國家不堪損耗,都向往和平安定的日子。皇太子曾向他請教打仗的事,光武帝說:“過去衛靈公向孔子咨詢布陣用兵的事,孔子并不回答。這不是你所要考慮的?!泵刻煸绯可铣k公,直到太陽西斜才退朝。屢屢召集公卿、郎和將領們議論經典義理,半夜才睡?;侍右娀噬锨趧诓恢>?,趁空隙勸諫道:“皇上有夏禹、商湯的英明,卻沒有黃帝、老子所倡導的修身養性之福,但愿您保養愛護精神體力,求得自身悠閑安寧?!惫馕涞壅f:“我樂于這樣,不覺得疲倦?!钡垭m然成就了光復漢朝的大業,卻始終兢兢業業,唯恐自己做得不夠,所以能明智謹慎地處理政務,總攬朝政大權,審時度勢,決策沒有什么失誤。不用功臣而重用文官,收藏起刀劍,遣散戰馬,雖治國方略不能與古代圣賢相媲美,卻也踐行了“止戈為武”的武德精髓了。 三、專題過關 檢測題1:B 檢測題2: B 【解析】A.前一個連詞“而且”,后一個是副詞,將要。 B.都是表判斷 C. 都是連詞 卻前一個是就,那么;后一個“卻 ” D. 前一個是代詞,后一個是主語和謂語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 借助句法的結構,看看兩句中該詞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利用給出的高中學過的另一句子來推斷文中句子的虛詞用法。 檢測題3: B C專題文言虛詞(焉、何) 二、專題精講 例題1:C 【譯文】 范流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從小就嚴格要求自己,有廉潔的節操、高尚的品質,被州里的人所佩服,連續被舉薦為孝廉、光祿。、 (后來)升遷為光祿勛主事。入這時陳蕃擔任光祿勛。范滂拿著大家的意見去拜訪陳蕃,陳蕃卻不接見他。范滂心中覺得很遺憾,打算棄官而去。郭林宗聽說后,責備陳蕃說:“像范滂這樣的人才,難道應該用一般的禮節來要求他嗎?現在你成全他辭官的美名,豈不是自己選擇了沒有用優禮相待人才的非議嗎?陳蕃于是向范滂道歉。 太守宗資先聽說范滂美好的名聲,請求朝廷任命范汾為功曹,并處理政事。范滂上任后,痛恨那些壞人壞事。那些在行為上不孝順長輩、不尊敬兄長,不遵循仁義的禮制要求的人,都不與他們交往。推薦品德特別高尚的人,使他們能夠顯貴,提拔貧寒之士,使他們能夠身居高位。范滌的外甥是西平的李頌,是達官貴友的子弟,被同鄉的人所不齒。中常侍唐衡因為.李頌的緣故向宗資先請求,宗資先任命他做了小官,范滂卻、為外甥李頌不是好人,就把這件事壓下來不辦理。宗資先十分生氣,把怒氣轉嫁到書童朱零的身上,鞭打朱零。朱零仰起頭說:“范滂是一個清廉公正,好像用鋒利的刀刃去鋸斷腐朽的東西,今天我寧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汾是無法改變他的想法的?!弊谫Y先只好不了了之??ぶ兄械雀辉5娜?,沒有一個不把怨恨的矛頭指向范汾的,他們竟然都指責范汾所任用的人,認為他們都是范房的同黨。 建寧二年,朝廷大肆誅殺勻黨之人。詔書下來后,立即逮捕范汾等人。督郵吳道到了縣里后,抱著詔書,自己關在旅館中,伏在床上哭泣。范房聽說這件事后,說:“這一定是因為我!”于是自己立刻趕到監獄??h令郭揖十分吃驚,拿出官印,想要拉著范汾和他一起死。郭揖說:“天下這么大,你何必還要在這里不走呢?”范汾說:“我死了災禍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為我的事連累你們呢,又使得我的老母親流離他鄉!”他的母親走近他和他分別,范汾告訴母親說:“弟弟仲博是一個孝敬的人,他完全可以贍養你們,我跟隨先父去了,是死得其所的。只是希望母親大人要割舍這難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傷了?!彼哪赣H說:“你現在可以和前輩李杜齊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遺憾呢!既然有了美好的名聲,又要追求長壽,好事是很難兼得的!' ’范汾跪下來接受母親的教侮,再三拜別而去、他回頭對兒子說:“我想要讓你成為壞人,但是惡事不可以做。讓你成為好人,但是我沒有做不好的事。”經過的人聽見了,沒有人不感動的流下眼淚,這一年范汾三十三歲。 例題2:A 三、專題過關 檢測題1:A 【譯文】 我一個姓李的朋友對我說過:“我游歷長安,住在婁先生家。婁先生,是個隱士,住在長安的市區三十年了。他家有個小書齋,叫做‘市隱齋’。來往的官員大多都為它寫過賦、傳,我想請你也為婁先生寫一篇,你就看我的面子寫一篇吧。” 我說:“你知道什么是隱嗎?隱,就是自閉的意思。古代的人隱于農、隱于工、隱于商、隱于醫生、算命、隱于屠戶、釣魚,至于賭徒、賣粥的、看門的、酒保,無處不在,并非只有在深山之中,茅屋之下,才叫做隱居。前人有大隱、小隱的區別,說初步懂得大道的人,對自己的信仰還不是很徹底,為了不接觸貪欲,使自己的心不亂,所以隱居到山林,這是小隱;能夠心平氣靜,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到哪里都一樣,言行一致,對喧囂或寂靜的環境都視而不見,所以隱居在城市的叫做大隱。以我來看,在山林隱居的人或許稱得上小隱,但在朝廷市肆隱居的人,未必都能稱得上大隱。自隱居的人索要自己作品高價之后,欺騙松桂、云壑的人(治假隱士)多了,更何況隱居在朝廷市肆的呢?如今僥幸取利的人,縮斂肩膀(形容取媚于別人的樣子)來到市肆,翹著腳來控制行市,利嘴、長爪,爭相買賣,和奴仆、販夫拿著刀子血戰,掛羊頭,賣狗肉,嘴里說伯夷(商周時期的賢人)的話去干盜跖(春秋末期的大盜)一樣的行為,說‘我是隱士’,能行嗎?敢問婁先生為什么隱居,你知道嗎?”   朋友說:“賣字換吃的,只夠自己用的就行了,不妨礙他的清廉;憑借詩酒在達官貴人間周旋,求得一團和氣而已,不妨礙他的清高。清廉和清高,本來就是古人隱居所追求的,你懷疑什么呢?” 我說:“我明白了,我替你寫篇記。就算如此,我依然有點不相信,請讓我用東漢末年韓康(字伯休)的事請來作為結尾。韓伯休在都市賣藥,絕不讓人還價,一個女子來買藥,韓康依然堅持不還價。女子大怒說:‘你難道是韓伯休啊,竟然不讓還價?’韓康于是嘆息說:‘我本來就是為了躲避名利,今天竟然連小女子都知道了我的名字!’扔掉了草藥徑直走了,終身都沒有回來。婁先生固然是個隱士,但是自閉的本意,不是和韓康不同了嗎?言辭是人們用來修飾外表行動舉止的文飾之物,身將隱居,而求文以顯耀自身,這種相抵牾的作法又是為了什么呢?我認為官人們喜歡和他交往,是強加給他了名聲,并不是婁先生的本意。你回去后,試著替我問問婁先生?!?  貞佑丙子(金宣宗貞佑四年)十二月某日,河東(指山西境內黃河以東地區。作者故鄉忻州在河東,故自稱河東元某)元某題寫此篇。 本文選自《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三。記,是古代記事文體的一種,本篇則別具一格。題為記市隱齋,卻不對齋的本身作記述描畫,而是從題外作淋漓民揮,以對話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那些名為隱士而實為熱中于利祿之徒的丑惡面目。先從“夫隱,自閉之義也”說起,以古這隱士的高尚行為與今之“乾沒氏”鉆營牟利的卑劣行徑作對照,鞭笞、痛罵了現實中那班追名逐利之徒。篇末,則借韓伯休的故事,對婁公求文以顯名的所謂隱士行徑予以巧妙的諷刺和委婉的勸戒。行文如剝荀抽繭,層層深入展開,文風紆徐委曲,平易自然。 檢測題2:A 檢測題3:C 課后作業 作業1: 17.(1)(排行)老三 (2)類 (3)請 (4)贈送 18.A 【解析】A都是連詞。 B、(1)音節助詞(2)代詞。 C、(1)助詞,(2)代詞。 D、(1)“以為”表示認為(2)介詞 19.(1)女主人認為我力氣比不上牛馬呀! (2)阿寄就進山販賣漆,一整年就得到三倍利錢。 20.毫無私心地為主人畫策營生(毫無保留地讓主人發財致富)。 21.可以對阿寄的言行或作者的觀點表示贊同或異議,言之有理即可。 作業2:B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一墨小精靈文化大講堂
07語文學科教師輔導講義
學員編號: 年 級:高三 課 時 數:3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語文 學科教師:
授課類型 C文言虛詞(之、乎) C文言文虛詞(者、也) C文言虛詞(焉、何)
授課日期及時段 ××年××月××日 ××:××——××:××
教學內容
一、專題知識梳理 知識點1:“之”的用法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保ā秳駥W》,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保ā稁熣f》,代事理,作賓語。)  2、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保ā读H藺相如列傳》) (二)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保ā冻啾谥畱稹罚? 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保ā队伟U山記》)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保ā恫渡哒哒f》)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保ā堵≈袑Α罚?  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不需翻譯。如:   “頃之,煙炎張天。” (《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毛遂自薦》) (三)用做動詞,表示“去”“到”。 【特別提醒】這是“之”用做實詞的用法,考試中也會涉及,所以在這里一并介紹。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鴻門宴》)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知識點2:“乎”的用法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罚?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鴻門宴》)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保ā肚f暴見孟子》,“那齊國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吧”)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師說》)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保ā洱R桓晉文之事》,本句倒裝, “應該啊,百姓認為我很吝嗇”)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于是乎書以記之?!保ā洞鞴匦匏洝罚?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保ā对狸枠怯洝罚? (乎:于) 2、“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保ā恫渡哒哒f》) (乎:在) 3、“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保ā稁熣f》) (1、在;2、比。) 4、“吾嘗疑乎是?!保ā恫渡哒哒f》) (乎:對) 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保ā墩撜Z》) (乎:對) 6、“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保ā对罚? (乎:對于) 7、“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 (乎:比) 8、“以吾一日長乎爾。”(《論語》) (乎 : 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 “…… 的樣子 ”“…… 地 ”。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二、專題精講 例題1: 【上海春考卷】 樟樹灘違衢州二十里,岸有大樟樹,故以名灘。余以二月初十晚泊灘上,欲登岸往觀之,會天雨,道濕不可行。已而雨歇,月朦朧欲出,輕云蔽之,余與同舟六七人,呼從者秉炬上。居人燎其干以垣,枝葉皆扶疏垂垣外。余輩先入門視其干,高數丈,分數枝,四面橫斜而下,余輩手相牽環抱之,凡六人乃周,更上一二尺則更大矣。其枝干披離甚古,往往出人意外。頂甚平,可列坐十余人,非梯不能上也。秉炬照之,但見糾結輪囷,蜿蜒攫拿,若群龍相斗。枝之出于垣外者皆成干,屈曲下屬地。其北一枝尤奇,直入土中,大數十圍,類自為一樹,不屬于干者。然其文理皆成龍形,騰挪宛轉,若龍之升于天。自垣內視之,則系干之別枝若虹之垂地,首尾無端不可測。居人以為神,祠而祀之。 嗚呼!樟乃名材。而其托本也大,其植基也固,含日月之精,受雨露之潤,多歷年所,遂魁然獨出其奇于人間。而彼榆櫟之屬,拳曲臃腫,無故而離立于其旁,何為也哉! 下列加點詞與“若虹之垂地”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 )(2分) A.則系干之別枝 B.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D.耳得之而為聲 例題2: 【閔行一?!?彭淵材初見范文正公①畫像,驚喜再拜。前磬折②稱:“新昌布衣彭幾,幸獲拜謁?!奔攘T,熟視曰:“有奇德者,必有奇形?!蹦艘R自照,又捋其須曰:“大略似之矣,但只無耳毫數莖耳。年大,當十相具足也!”又至廬山太平觀,見狄梁公③像,眉目入鬢,又前再拜,贊曰:“有宋進士彭幾謹拜謁。”又熟視久之,呼刀鑷者,使剃其眉毛,令做卓枝入鬢之狀。 家人輩望見驚笑。淵材怒曰:“何笑!吾前見范文正公,恨無耳毫;今見狄梁公,不敢不剃眉。何笑之乎?耳毫未至,天也。剃眉,人也。君子修人事以應天,奈何兒女子以為笑乎?吾每欲行古道,而不見知于人。所謂傷古人之不見,嗟吾道之難行也?!?【注】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② 磬折:形容畢恭畢敬。③狄梁公:即狄仁杰。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有奇德者 B.君子修人事以應天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 C.而不見知于人 D.所謂傷古人之不見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三、專題過關 檢測題1: 【奉賢區二?!?莊宗劉皇后,魏州成安人,家世寒微。太祖攻魏州,取成安,得后,時年五六歲。歸晉陽宮,為太后侍者,教吹笙。及笄,姿色絕眾,聲伎亦所長。太后賜莊宗,為韓國夫人①侍者。后誕皇子繼岌,寵待日隆。他日,成安人劉叟詣鄴宮見上,稱夫人之父。有內臣劉建豐認之,即昔日黃須丈人,后之父也。劉氏方與嫡夫人爭寵,皆以門族夸尚,劉氏恥為寒家,白莊宗曰:“妾去鄉之時,妾父死于亂兵,是時環尸而哭。妾固無父,是何田舍翁詐偽及此!”乃于宮門笞之,其實后即叟之長女也。莊宗好俳優,宮中暇日,自負蓍囊藥篋,令繼岌相隨,以后父劉叟以醫卜為業也。后方晝眠,及造其臥內,自稱劉叟訪女,后大恚,笞繼岌。然為太后不禮,復以韓夫人居正,無以發明。大臣希旨,請冊劉氏為皇后,議者以后出于寒賤,好興利聚財,初在鄴都,令人設法稗販,所鬻樵蘇果茹亦以皇后為名。正位之后,凡貢奉先入后宮,惟寫佛經施尼師,他無所賜,闕下諸軍困乏,以至妻子饑殍,宰相請出內庫表給,后將出妝具銀盆兩口、皇子滿喜等三人,令鬻以贍軍。一旦作亂,亡國滅族,與夫褒姒、妲己無異也。 【注】①韓國夫人:當時莊宗妻子的封號。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為太后侍者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B.稱夫人之父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 C.皆以門族夸尚 以資政殿學士行 D.其實后即叟之長女也 其孰能譏之乎 檢測題2: 【靜安區一?!?先母行略 方苞 吾母姓吳氏,先世莆田人,后遷京師。外祖諱勉,為名諸生,貢成均,知同、光二州,同知紹興府事。以直節忤其地權貴人,罷官,流轉江、淮間。于吾宗老涂山所,見先君子詩,因女焉。 吾母生而靜正,誠意盎然,終身無疾言遽色。五六歲時,外祖每曰:“吾宗衰,此女乃不為男兒。”遇經史中女事,必為講說。及歸先君子,不及事姑,或語及先王母,輒哽咽欲淚。前母姚孺人遺女二。次姊少桀傲,母呴濡①久而悔悟勉為孝敬。 先君子中歲尤窮空,母生苞兄弟及女兄弟凡六人。一婢老不任事??p纴、浣濯、灑掃、炊汲,皆身執之。方冬時,僅敝絮一衾,有覆而無薦。旬月中,不再食者屢焉。而先君子喜交游,江介耆舊過從無虛日,必具肴蔬,淹留竟日。母嘗疽發于背,猶勉強供事,十余年,無晷刻休暇。而先君子性嚴毅,絲粟不治,客退,必詰責不少寬假。母益篤謹,無幾微見于顏面。及先君子將終,惻然曰:“與若共事五十年。若于我,毫發無愧也?!?母性孝慈,而外祖父母及舅氏皆客死,繼而吾弟早夭,兄及姊適馮氏者復中道夭。默默銜悲憂,遂成心疾。六十后患此幾二十年。每作,晝夜語不休,然皆幼所聞古嘉言懿行,及侍父母時事,無涉鄙倍者。臥疾逾年,轉側痛苦,見者心惻,而母恬然。時微呻,未嘗呼天及父母。既彌留,苞及小妹在側,無戚容悲言,恐傷不肖子之心也。生平未嘗一語詈仆婢,而能使愛畏,不敢設欺誑。卒之后,內御者老幼悲啼,過于子姓,不可曲止焉。男苞泣血述?!咀⑨尅竣賲殄Γ河魑拷澹戎? 下列各組中劃線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為名諸生 必為講說 B.無幾微見于顏面 若于我 C.皆身執之 恐傷不肖子之心也 D.有覆而無薦 而先君子喜交游 檢測題3: 【盧灣區一?!?王 珪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為人雅正,時大宗召為諫議大夫。帝嘗曰:“君臣同德,則海內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諫正,庶致天下于平?!鲍曔M曰:“古者天子有爭臣七人,諫不用,則相繼以死。今陛下開圣德,收采芻言,臣愿竭狂瞽,佐萬分一。”珪推誠進善,每存規益,帝益任之。 他日進見,有美人侍帝側。帝指之曰:“廬江不道,賊其夫而納其室,何有不亡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為是邪 非邪 ”帝曰:“殺人而取妻,乃問朕是非,何也 ”對曰:“臣聞齊桓公之郭,問父老曰:‘郭何故亡 ’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于亡 ’父老曰:‘郭君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此其所以亡也。’今陛下知廬江之亡,其姬尚在,竊謂陛下以為是。審知其非,所謂知惡而不去也?!钡坂得榔溲浴?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樂律授宮中音家,伎不進,數被讓。珪與溫彥博同進曰:“孝孫修謹士,陛下使教女樂,又責譙之,天下其以士為輕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為人游說邪 ”彥博懼,謝罪。珪不謝,曰:“臣本事前宮,罪當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樞密,責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钡勰粦M,遂罷。 時珪與玄齡等同輔政。帝謂曰:“卿為朕言玄齡等材,且自謂孰與諸子賢 ”對曰:“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征。至激濁揚清,疾惡好善,臣于數子有一日之長。”帝稱善。 下列各組劃線詞的用法與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臣聞齊桓公之郭 B.引置樞密,責以忠效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夷以近,則游者眾 C.殺人而取妻,乃問朕是非 D.賊其夫而納其室,何有不亡乎 乃不知有漢無論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一、專題知識梳理 知識點1:“者”的用法 (一)表示“……的”,它可以把方位詞、形容詞、動詞以及形容詞性詞組、動詞性詞組名物化,相當于“……的(人、事、物)” “……的樣子”(“……似的”)等等。這種情況下的“者”,一般稱之為代詞,也有人稱之為助詞。 1、“……的(人、事、物)” “古之學者必有師?!? (《勸學》)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醉翁亭記》) 2、“……的樣子”(“……似的”)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黔之驢》) “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說》) 3、“……的”,后置定語的標志。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馬說》)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 (《聊齋志異·促織》) 4、“……的”,語氣助詞“的”,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這樣的“者”,也會有指代的含義,但主要是表達語氣。 “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石鐘山記》)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莊子·庖丁解?!罚?(二)表提示、停頓 1、“者”放在主語后,在句中構成“者……也”結構,這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判斷句式。其中包括“一般判斷句”和“因果判斷句”。 在一般判斷句中,“者”起著提示、停頓、引出下文的作用。 “陳勝者,陽城人也?!? (《史記·陳涉世家》)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因果判斷句”中,“者”相當于“……的原因(是)”。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勸學》)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2、在假設復句中,“者”相當于“……的”“……的話”,也有提示、停頓、引出下文的作用,句尾一般不用“也”呼應。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孟子》) “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游褒禪山記》)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鴻門宴》) “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資治通鑒》) (三)其他 1、用在時間詞后面,表示“……的時候”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明夷待訪錄》)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鴻門宴》) 2、用在數詞后面,指上文所說的事物。相當于“件、條、種、樣”之類。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岳陽樓記》)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戰》) 知識點2:“也”的用法 “也”是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 (《〈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 (《〈指南錄〉后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左忠毅公逸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 (《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莊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說》) 二、專題精講 例題1:【上海高考】 卜式傳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為事。時漢方事匈奴,式上書,愿輸家財半助邊。上使使問式:“欲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習仕宦,不愿也?!笔拐咴唬骸凹邑M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與人亡所爭,邑人貧者貸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從式,式何故見冤!”使者曰:“茍,子何欲?”式曰:“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有財者宜輸之,如此匈奴可滅也?!笔拐咭月?。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許?!庇谑巧喜粓笫?。式歸,復田牧。 歲余,會渾邪等降,倉府空,貧民大徙,皆仰給縣官,無以盡贍。式復持錢二十萬與河南太守,以給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貧民者,上識式姓名,曰: “是固前欲輸其家半財助邊?!鄙嫌谑且允浇K長者,召拜中郎。 初式不愿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笔郊葹槔?,布衣草履而牧羊。歲余,羊肥息。上過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獨羊也,治民猶是矣。以時起居,惡者輒去,毋令敗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聲,上以式樸忠,拜為齊相。 (選自《漢書》,有刪改)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臣生與人無爭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 B.以田畜為事,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D.愚以為賢者宜死節 河南上富人助貧民者 例題2:【徐匯二模】 光武帝紀 范曄 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光武年九歲而孤,養于叔父良。 六年春正月辛酉,詔曰:“往歲水、旱、蝗蟲為災,谷價騰躍,人用困乏。朕惟百姓無以自贍,惻然愍之。其命郡國有谷者,給稟《說文》:“稟,賜谷也。”音筆錦反。高年、鰥、寡、孤、獨及篤癃、無家屬貧不能自存者,如《律》。” 七年春正月丙申,又詔曰:“世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至于富者奢僣,貧者單財,法令不能禁,禮義不能止,倉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終之義?!?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宮前殿,年六十二,在位三十三年,遺詔曰:“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無遣吏及因郵奏。” 初,帝在兵間久,厭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后,非儆急,未嘗復言軍旅?;侍訃L問攻戰之事,帝曰:“昔衛靈公問陳,孔子不對,此非爾所及。”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侍右姷矍趧诓坏?,承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愿頤愛精神,優游自寧?!钡墼唬骸拔易詷反耍粸槠R??!彪m身濟大業,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節選自《后漢書卷一》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養于叔父良 故燕王欲結于君 B.貧者單財 今者項莊拔劍舞 C.倉卒乃知其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且知天下疲耗 無不活,且碩茂 三、專題過關 檢測題1:【嘉定一?!?墨 翁 傳 高啟 墨翁者,吳槐市里中人也。嘗游荊楚間,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資讀書,奚汲汲四方乎 ”乃歸,署門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雖龜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見,咸異之。時磨墨沈數斗,醉為人作徑尺字,殊偉。所制墨,有定直。酬弗當,輒弗與。故他肆之屨恒滿,而其門落然。 客有誚之曰:“子之墨雖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難,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茍作以眩俗,卑賈以餌眾,視之雖如玄圭,試之則若土炭,吾竊恥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為,則是以古墨號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內,其可乎 且吾墨雖不售,然視篋中,則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為!”客聞之曰:“吾儕誦圣人之言,以學古為則,不能以實德弸其中,徒飾外以從俗徼譽者,豈不愧是翁哉 ”嘆息而去。 齊人高啟聞其言足以自警也,遂書以為傳。翁姓沈,名繼孫。然世罕知之,唯呼為墨翁云。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項是( )(2分) A.① 雖龜手黧面,而形貌奇古 ② 嘆息而去 B.① 茍作以眩俗 ② 徒飾外以從俗徼譽者 C.① 子之墨雖工,如弗售何 ② 然世罕知之,唯呼為墨翁云 D.① 墨翁者,吳槐市里中人也 ② 今之逐利者,茍作以眩俗 檢測題2:【浙江高考】 送丁琰序 (宋)曾鞏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嘗論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無一賢守,有百里者相環而無一賢令。至天子大臣嘗患其然,則任奉法之吏,嚴刺察之科,以繩治之?;蝼砘蛄T者相繼于外。于是下詔書,擇廷臣,使各舉所知以任守令。每舉者有姓名,得而視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卒亦未見焉。舉者既然矣,則以余之所見聞,陰計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豈天下之人固可誣,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則數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豈今之去古也遠,治天下卒無術哉!蓋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師友之游,有有司之論,而賞罰之始于鄉,屬于天下,為教之詳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則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質,則皆可為材且良,故古之賢也多。賢之多,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咸宜焉,獨千里、百里之長哉?其為道豈不約且明,其為致天下之材,豈不多哉?其豈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鄉于天下,則無路焉。人愚也,則愚矣!可教而賢者,卒誰教之哉?故今之賢也少。賢之少,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常不足其人焉,獨守令哉?是以其求之無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蘇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庇种湟厝耍厝藷o不樂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觀良吏一傳,則反覆愛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見,故愛之特深。今為令于淮陰,上之人知其材而舉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與也。獨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樂道其所嘗論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為吏者也。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則皆可為材且良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B.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則愚矣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拒而莫之與也/恐年歲之不吾與 檢測題3:【嘉定區一?!?甘茂亡秦,且之齊,出關遇蘇子①,曰:“君聞夫江上之處女②乎 ”蘇子曰:“不聞?!痹唬骸胺蚪现幣?,有家貧而無燭者,處女相與語,欲去之。家貧無燭者將去矣,謂處女曰:‘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 幸以賜妾,何妨于處女 妾自以有益于處女,何為去我 ’處女相語以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棄逐于秦而出關,愿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蘇子曰:“善。請重公于齊?!?乃西說秦王曰:“甘茂,賢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纑谷,地形險易盡知之。彼若以齊約韓、魏,反以謀秦,是非秦之利也?!鼻赝踉唬骸叭粍t奈何 ”蘇代曰:“不如重其贄,厚其祿以迎之。彼來則置之槐谷,終身勿出,天下何從圖秦?!鼻赝踉唬骸吧?。”與之上卿,以相迎之齊。甘茂辭不往。 蘇秦偽謂王曰:“甘茂,賢人也。今秦與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賜,故不往,愿為王臣。今王何以禮之 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賢,得擅用強秦之眾,則難圖也!”齊王曰:“善?!辟n之上卿,命而處之。 【注】①蘇子:即蘇代,蘇秦的弟弟。②處女:古時指未出嫁的女子。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 甘茂亡秦且之齊 兒之成,則可待乎(《項脊軒志》) B. 厚其祿以迎之 思試之斗以覘之(《促織》) C. 棄逐于秦而出關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阿旁宮賦》) D. 甘茂,賢人,非恒士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一、專題知識梳理 知識點1:“焉”的用法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保ㄔ谄渲校? (《論語》)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保◤倪@里) (《勸學》)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在這件事情上) (《五人墓碑記》) 2、相當于“于何”,可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詞 1、相當于“之”。 “猶且從師而問焉。” (《師說》)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記》)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齊桓晉文之事》)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相當于“了”、“啊”、“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六國論》) “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 (《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 (《師說》)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的”。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阿房宮賦》)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鐘山記》) 知識點2:“何”的用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句子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戰》)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戰》)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于 “啊” 。 “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 (《孔雀東南飛》) (四)通 “呵” ,喝問。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保ㄕl何:喝問他是誰。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五)“何”組成的雙音節詞 1.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 “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季氏將伐顓臾》) 2.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觸龍說趙太后》) 3.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 “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 (《促織》) 4. 【何乃】譯為 “怎能” “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 (《孔雀東南飛》) 二、專題精講 例題1:【奉賢一模】 范滂傳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厲清節,為州里所服,舉孝廉、光祿四行。 遷光祿勛主事。時陳蕃為光祿勛,滂執公儀詣蕃,蕃不止之,滂懷恨,投版棄官而去。郭林宗聞而讓蕃曰:“若范孟博者,豈宜以公禮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無自取不優之議也?”藩乃謝焉。 太守宗資先聞其名,請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職,嚴整疾惡。其有行違孝悌,不軌仁義者,皆掃跡斥逐,不與共朝。顯薦異節,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頌,公族子孫,而為鄉曲所棄,中常侍唐衡以頌請資,資用為吏。滂以非其人,寢而不召。資遷怒,捶書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猶以利刃齒腐朽。今日寧受笞死,而滂不可違?!辟Y乃止??ぶ兄腥艘韵拢粴w怨,乃指滂之所用以為“范黨”。 建寧二年,遂大誅黨人,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導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床而泣。滂聞之,曰:“必為我也?!奔醋栽劒z??h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其母就與之訣。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顧謂其子曰:“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行路聞之,莫不流涕。時年三十三。(選自《后漢書》,有刪改) 【注】1仲博:范滂之弟 2龍舒君:范滂之父范顯,曾為龍舒侯相,時已故,龍舒,漢代侯國名。 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藩乃謝焉 擊之,必大捷焉 B、猶以利刃齒腐朽 以逞寡君之志 C、滂死則禍塞 輕則寡謀 D、再拜而辭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例題2:【閔行二?!?重修盤門①雙忠祠記 余觀建炎②之事,宋之不亡者幸耳。方金兵破揚州,于時,高宗駐平江③,去敵尚遠,平江固可守也。蹙蹙焉去之臨安,而越④,而明⑤,不暇一夕息。己而敵破建康,道廣德,趨臨安,由越入明,縱掠海上而歸。使其時平江諸將帥,以勁旅遏其沖,俾只輪不反⑥無難者,奈何兵不戰而潰,城不攻而下,坐使五十萬人并命于鋒刃而莫之救。   相傳金兵自盤門入。有二士者拒戰于門外,一死于陣,一死于水,而盤門破矣。嗚呼!彼守城者,或則侍郎,或則宣扶使,非不顯且要也,委而去之,若棄唾涕,而獨遺二士者以殉國之烈,此不可為發憤而深痛者哉!   然自二士之死,里人神而祀之,迄今六百余年,而靈爽⑦益著。二士俱汴人,從高宗南渡守平江。其一劉姓鼐名,蓋死于陣者也;其一張姓鰲名,蓋死于水者也。祠有明永樂⑧中俞禎碑,以鼐為順國明王,職天壇傳奏司;以鰲為順濟龍王,職盤溪守御司。其封爵莫知何昉⑨,要其來也則遠矣。近者祠久不修,里人聚金千兩,新其宇。既成,屬予記。祠在盤門外靈巖鄉,俗名雙土地祠。余更之曰雙忠。夫其忠也,乃其所以自神也。遂書而記之。 【注】盤門:江蘇吳縣城南門。建炎:宋高宗年號。建炎三年,金軍連陷南京、臨安,帝航海走。平江:江蘇吳縣。越:今浙江紹興。明:今浙江寧波。俾:使;只輪不反:反,同返。靈爽:指神靈精氣。永樂:明成祖年號。昉:曙光初見,引申為開始。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 蹙蹙焉去之臨安 B. 縱掠海上而歸 盤盤焉,囷囷焉《阿房宮賦》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C. 而獨遺二士者,以殉國之烈 D. 此不可為發憤而深痛者哉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陽樓記》 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三、專題過關 檢測題1:【普陀一?!?市隱齋記 元好問   吾友李生為予言:“予游長安,舍于婁公所。婁,隱者也,居長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齋,號曰“市隱”,往來大夫多為之賦詩,渠欲得君作記。君其以我故為之?!?予曰:“若知隱乎?夫隱,自閉之義也。古之人隱于農、于工、于商、于醫卜、于屠釣,至于博徒、賣漿、抱關吏、酒家保,無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為隱。前人所以有大小隱之辨者,謂初機之士,信道未篤,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故以山林為小隱;能定能應,不為物誘,出處一致,喧寂兩忘,故以朝市為大隱耳。以予觀之,小隱于山林,則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隱也。自山人索高價之后,欺松桂而誘云壑者多矣,況朝市乎?今夫乾沒氏①之屬,脅肩以入市,疊足以登壟斷,利嘴長距,爭捷求售,以與傭兒販夫血戰于錐刀②之下,懸羊頭,賣狗脯,盜跖行,伯夷語,曰‘我隱者也’而可乎?敢問婁公之所以隱,奈何?” 曰:“鬻書以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為廉;以詩酒游諸公間,取和而已,不害其為高。夫廉與高,固古人所以隱,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為子記之。雖然,予于此猶有未滿焉者。請以韓伯休之事終其說。伯休賣藥都市,藥不二價,一女子買藥,伯休執價不移。女子怒日:‘子韓伯休邪?何乃不二價?’乃嘆曰:‘我本逃名,乃今為兒女子所知!’棄藥徑去,終身不返。夫婁公固隱者也,而自閉之義,無乃與伯休異乎?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奚以此為哉?予意大夫士之愛公者強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歸,試以吾言問之?!?貞祐丙子十二月日,河東元某記。 【注釋】①乾沒氏:指投機牟利的人。 下列各句中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君其以我故為之。/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B.能定能應,不為物誘。/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 C.固古人所以隱也,子何疑焉?/猶且從師而問焉。 D.乃嘆曰:“我本逃名,……”/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檢測題2:【楊浦二?!?漢武帝末年,盜賊滋起,大群至數千人,小群以百數。上使使者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以興擊,斬首大部或至萬余級。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盜起不發覺,覺而弗捕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逼浜笮±粑氛D,雖有盜,弗敢發,恐不能得,坐課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盜賊寢多,上下相為匿,以避文法焉。光武時,群盜處處并起。遣使者下郡國,聽群盜自相糾擿,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吏雖逗留回避故縱者,皆勿問,聽以禽討為效。其牧守令長坐界內有盜賊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愞捐城委守者,皆不以為負,但取獲賊多少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賊并解散。此二事均為治( ),而武帝之嚴,不若光武之( ),其效可睹也。 下列劃線字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 及以畏愞捐城委守者 趙王豈以一壁之故欺秦邪? B. 以避文法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C.唯蔽匿者乃罪之 而武帝之嚴 D. 但取獲賊多少為殿最 此二事均為治盜 檢測題3: 【浦東新區二?!?孫奇逢,少倜儻,好奇節,而內行篤修;負經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強以仕。 先是,高攀龍、顧憲成講學東林,海內名士多附焉。天啟初,逆閹魏忠賢得政,穢者爭出其門,而目東林諸君子為黨。由是楊漣、左光斗等次第死廠獄,禍及親黨。而奇逢與鹿正、張果中傾身為之,諸公卒賴以歸骨,世所傳“范陽三烈士”也。 方是時,孫承宗以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經略薊、遼,奇逢密上書承宗,承宗以軍事疏請入見。忠賢大懼,繞御床而泣,以嚴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義。其后畿內盜賊數駭,乃攜家入易州五公山,門生親故從而相保者數百家。奇逢為教條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輟。 入國朝①,以國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辭。二奇逢與人無町畦②,雖武夫悍卒工商隸圉野夫牧豎,必以誠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無忌嫉者。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節選自方苞《孫征君傳》) 【注釋】①國朝:指清朝。②無町畦:無隔閡,這里指不擺架子。 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而不可強以仕 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蘇武傳》) B.海內士大夫立名義者多附焉 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后序》) C.門生親故從而相保者數百家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諸子喻山水》) D.而目東林諸君子為黨 吾又何能為哉(《種樹郭橐駝傳》) 課后作業 作業1: 阿寄傳 錢塘田豫陽汝成有《阿寄傳》。阿寄者,淳安徐氏仆也。徐氏昆弟別產而居:伯得一馬,仲得一牛,季寡婦得寄。寄年五十余矣,寡婦泣曰:“馬則乘,牛則耕,踉蹌老仆,乃費吾藜羹!”阿寄嘆曰:“噫!主渭我力不牛馬若耶!”乃畫策營生,示可用狀,寡婦悉簪珥之屬,得金一十二兩畀寄,寄則入山販漆,期年而三其息,謂寡婦曰:“主無憂,富可立至矣?!?又二十年而致產數萬金,為寡婦嫁三女,婚兩郎,赍聘皆千金。又延師教兩郎,皆輸粟入大學,而寡婦阜然財雄一邑矣。頃之,阿寄病且革,謂寡婦曰:“老奴馬牛之報盡矣?!背稣碇卸?,則家計巨細悉均分之,曰:“以此遺兩郎君!”言訖而終。徐氏諸孫或疑寄私蓄者,竊啟其篋,無寸絲粒粟之儲焉。一嫗一兒,僅敝缊掩體而已。 余蓋聞之俞鳴和。又曰:“阿寄老矣,見徐氏之族,雖幼必拜,騎而遇諸途,必控勒將數百武以為常。見主母不睇視,女雖幼,必傳言,不離立也?!比羧唬瑒t縉紳讀書明禮義者,何以加諸?以此心也,奉君親,雖謂之大忠純孝可也。 17.寫出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季寡婦得寄( ) (2)寡婦悉簪珥之屬( ) (3)又延師教兩郎( ) (4)以此遺兩郎君( ) 18.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1)別產而居 (2)言訖而終 B.(1)頃之 (2)則家計巨細悉均分之 C.(1)而寡婦阜然財雄一邑矣 (2)若然 D.(1)必控勒將數百武以為常 (2)何以加諸 19.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5分) (1)主謂我力不牛馬若耶! (2)寄則入山販漆,期年而三其息。 20.選文用阿寄 一事表現其“忠”。(2分) 21.作者評價阿寄為“大忠純孝”。你怎樣看這個評價?(3分) 作業2: 【2010浦東新區二模】 齊宣王見顏斶① 齊宣王見顏斶,曰:“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說。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日‘王前’,可乎 ”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慕勢,不如使王為趨士?!蓖醴奕蛔魃唬骸巴跽哔F乎 士貴乎 ”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蓖踉唬骸坝姓f乎 ”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②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钤唬骸心艿谬R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墒怯^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宣王日:“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愿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 顏斶辭日:“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歸,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③”則再拜而辭去也。 (選自《戰國策·齊策》) 【注釋】①顏斶(chù):齊國隱士。②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魯國賢人,居于柳下。壟:墳墓。③虞:通“娛”,歡樂。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清靜貞正以自虞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B.則再拜而辭去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C.王者貴乎 叫囂乎東西 D.王前為趨士 若屬皆且為所虜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云县| 含山县| 芦溪县| 南召县| 色达县| 蒙山县| 阿拉善盟| 绥棱县| 岑溪市| 久治县| 邹平县| 丹寨县| 鸡西市| 永昌县| 克东县| 沙河市| 安泽县| 孝昌县| 西平县| 治县。| 滨州市| 泰安市| 泰顺县| 固镇县| 旅游| 灵武市| 班戈县| 泰州市| 科技| 荃湾区| 永城市| 桦川县| 平利县| 邹平县| 防城港市| 山阴县| 武穴市| 兰考县| 炎陵县| 福鼎市|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