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農業生產》教學設計【課標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創新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新課標、新教材啟動在即,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是其中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在“專題 22農業區位與農業地域類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比不同農業區域(或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條件,以期提高學生區域認知;系統分析某一農業部門(或農業地域類型)具體區域的區位條件,提高學生綜合思維;通過觀察、品鑒、直播、實地調查農產品等活動,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遵循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的農業布局原則,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根據課標設置核心素養:人地協調觀:理解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的原則,分析農業生產帶來的環境問題,找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區域認知:結合實例,分析不同區域農業差異性的原因。綜合思維:結合實例,分析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地理實踐力:運用所學知識和資料,以及切身考察,能夠分析不同區域的農業發展條件;調查本地農業生產活動。現在是高三復習階段,在學習的過程中盡量把破碎的知識進行整合。1. 通過圖文材料,結合區域認知,認識區域農業生產現狀,分析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培養綜合思維的能力,形成人地協調觀。2.結合區域背景考查以下問題:(1)農業的區位因素;(2)農業發展方向----現代農業(3)農業發展目的--糧食安全、人地協調。【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習農業區位因素、農業發展方向、農業發展目的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如何走人地協調發展的道路”的重要課題,也為農業區位因素變化以及對農業生產活動產生深遠影響。農業生產活動與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糧食、資源、環境等問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也是高考中的高頻考點和命題熱點,由此可見農業生產相關問題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情分析】本次授課對象是高三學生,具有一定區位分析能力。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主。然而這些關乎千家萬戶的日常話題,我們的同學對其了解微乎其微,僅通過電視、互聯網、郊外旅游等方式,對部分農產品及農作物生產習性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缺乏理性深度思考。生活已經慷慨給予我們的學生半節課,余下部分我將和大家一起去探究生活背后蘊藏的自然規律和地理原理,并將這些知識武器更恰當地運用到現代農業生產中,為現代農業服務。【核心素養目標】(1)區域認知目標通過材料進行定位,并調用已知的區域認知,或者是從材料中提取相關的區域認知。(2)綜合思維目標通過高考案例,綜合分析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農業發展方向、農業發展目的。(3)人地觀目標通過對農業生產的學習,樹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發展農業,形成人地協調發展觀念;(4)實踐能力目標將所學農業生產的知識與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并學會運用這一知識去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分析農業生產活動等,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地理素養。【教學重點】(1)農業的區位因素(2)農業的發展方向--現代農業(3)農業發展目的--糧食安全、人地協調。【教學難點】 農業發展方向--人地協調【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歸納法【學習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方法【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案例導入夏風吹動谷連天,麥浪金波萬里綿。贏穗壓彎三尺桿,黃芒布滿埂棋間。【目的】激發學生好奇心,點明主題——農業生產。二、教學過程老師:展示教學目標。1.命題指向:通過圖文材料,結合區域認知,認識區域農業生產現狀,分析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培養綜合思維的能力,形成人地協調觀。2.高頻考點:(1)農業的區位因素;(2)農業發展方向----現代農業(3)農業發展目的--糧食安全、人地協調。老師:指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目的】提高歸納總結能力;熟悉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發現問題,針對性解決問題,確保課堂質量。教師:展示高考案例研究考向一:農業區位因素---農產品種類、質量、數量、銷量材料:中國與東南亞山水相連,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斷深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老撾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工業薄弱。近年來,該國優質玉米、香蕉、咖啡豆等農產品出口量增加(3)分析老撾發展多種優質農產品有利條件。【目的】通過高考題明確命題指向---通過考查農產品的質量、數量、種類、銷量來考查農業的區位因素。【知識梳理】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自然因素(靜態因素)P79氣候 光照 ①光照強,有利于農作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更多有機物。如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瓜果比較甜。②光照弱,不利于谷物的生長。如西歐地區因光照不足,氣候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農業類型以乳畜業為主。③光照時間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熱量不足的問題。如我國東北平原,雖然緯度較高,但夏季光照時間長,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熱量 ①熱量充足,生長期長,復種指數高,單產高。如我國海南,因熱量條件好,農作物可一年三熟②熱量不足,生長期短,農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無法生長。如我國東北地區,因熱量條件差,一年一熟,若夏季出現低溫,則易造成農作物減產降水量 ①降水適中且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②降水過多易造成洪澇災害,過少易造成旱災,均影響農作物生長。氣溫日較差 ①氣溫日較差大,有利于農作物營養物質的積累,農作物品質好。如新疆的瓜果特別甜,但氣溫日較差過大會對農作物造成凍害。②氣溫日較差小,農作物的品質較差。如溫室里栽培的農作物的品質不如室外同種農作物的品質好。風 風速、大風日數等氣象災害 受氣象災害影響大,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地形 ①地形類型:平原適合發展種植業;山地、高原適合發展林業和畜牧業。水熱條件好的地區,若地勢起伏大,可發展立體農業,如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地形平坦有利于大規模機械化耕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典型地區如我國東北、美國。 ②坡度:小于15°發展種植業;15°-25°之間開墾梯田或發展林業;大于25°發展林業坡度大易排水,平坦低洼易積水 ③海拔:海拔高,氣溫低,熱量條件差;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利于農作物糖分養分的積累;海拔高,受洪水侵襲少④坡向土壤 1.水分(濕度小不利于農作物生長;濕度過大易造成爛根)、土壤的 2.透氣性(土質疏松,透氣性好,利于通風換氣;但土質疏松易水土流失如棉花宜種植在透氣性好的沙質土壤中)、土壤的 3.肥力(有機質、礦物質含量高),如東北黑土(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區,分別是亞洲的東北平原、歐洲的烏克蘭平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長江中下游的水稻土,四川的紫土,黃土高原的黃土、東南丘陵的紅壤(注:肥沃的土壤一般位于中緯地區,低緯地區大多土壤較為貧 4.酸堿度: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類型 5.厚度水源 水源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作用(水利工程),有時也會成為限制性因素,如西北地區的綠洲農業。 1.水量:灌溉水源充足利于農作物生長,特別是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灌溉水源往往是農業生產的主導因素 2.水質: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3.取水便捷程度:離水源地(河湖等)越近,越有利于取水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動態因素)市場 需求量決定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①市場廣闊; ②市場距離近; ③錯開上市時間(錯峰或反季節); ④市場競爭力強:品牌效應、價格低、規模大、品質好; ⑤交通通達度高,保鮮冷藏技術的發展可使農產品快速運輸到更遠的市場,利于開拓新市場 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為突出,如城郊農業(乳畜業、園藝業)交通運輸 推動商品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專業化交通條件改善,可縮短運輸時間→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類型、規模、結構);節省運輸成本 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使農產品的銷售范圍在地域上大為擴展政策 一般對農產品種類和種植面積影響較大 通過鼓勵或限制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進而影響農業種植面積和農產品種類勞動力 勞動力的數量、價格;素質高低(種植經驗)影響農產品的成本和質量科技 包括機械,化肥,良種,冷藏技術等。如通過培育良種擴大農業區域的范圍利用玻璃溫室和塑料大棚生產反季節蔬菜等老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酌情糾正、補充、歸納、總結。重點強調: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土壤、地形等。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勞動力、政策、科技、地租等。【轉承】我們已經掌握了基礎知識,能否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靈活運用呢?下面我們進入到挑戰環節---湖南高考真題。老師:PPT展示材料材料:(2022·湖南 17)耕地由種植糧食作物改種非糧食作物的現象,稱為種植結構“非糧化”。山東省種植結構“非糧化”率空間差異明顯,2019年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明顯高于魯西北平原地區。下圖示意山東省山脈水系分布。(1)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與魯西北平原地區的種植結構“非糧化”率差異大,請從自然條件方面作出解釋。學生:分小組完成導學案活動探究:(1)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與魯西北平原地區的種植結構“非糧化”率差異大,請從自然條件方面作出解釋。學生活動:時間 3分鐘小組展示環節:1、審題環節 2、展示思路環節【小結】根據學生回答適當糾正、補充、強調。重點強調:審題方法和技巧。【目的】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提取、歸納總結的能力。【轉承】事實證明高考題并不可怕,我們要有“手握三尺筆,必斬攔路虎”的決心。接下來我們再次進入到斬殺環節。老師:PPT展示材料材料:(同上)(2)近年來,山東省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種植結構“非糧化”類型逐漸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轉變,說明其變化的主要原因。學生:分小組完成導學案活動探究問題。學生活動:時間 3分鐘小組展示環節:展示小組成果---本題答案。【小結】根據學生回答適當糾正、補充、強調。重點強調:注意“變化”這一關鍵詞,答案要有動態變化。【目的】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提取、歸納總結的能力。【轉承】通過此題我們發現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是不斷變化的。【轉承】就是因為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所以我們的農業才會逐漸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學生:展示答案。【小結】根據學生回答適當糾正、補充、強調。重點強調:現代農業貫徹了可持續發展理念是投入先進的技術、裝備,運用現代的經營管理,以第一產業為基礎,建立面向市場的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的生產體系。【目的】讓學生明確現代農業并不是單純的農業,是以第一產業為基礎,建立面向市場的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的生產體系。從而引出實現現代農業的措施。【知識梳理】【變式訓練】學生:展示答案。【小結】根據學生回答適當糾正、補充、強調。【目的】讓學生明確“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和“現代產業園”對農業發展的意義【小結】根據學生回答適當糾正、補充、強調。重點強調:審題方法和技巧。【目的】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提取、歸納總結的能力。【知識梳理】【轉承】我們在發展農業的時候不僅要注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要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引出考向四:農業發展目的-----2、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宋代以來,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們通過沿江沿海筑堤、修壩、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動圍墾田地。堤圍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圍(環繞圍墾田地的外堤合攏)于明初,興盛于清中葉。下圖示意該地不同時期的圍墾景觀。國內河道縱橫交錯。(4)你是否贊同在甲地擴大溫室農業生產規模?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知識梳理與整合: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變式訓練:(2022山東 17)宋代以來,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們通過沿江沿海筑堤、修壩、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動圍墾田地。堤圍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圍(環繞圍墾田地的外堤合攏)于明初,興盛于清中葉。下圖示意該地不同時期的圍墾景觀。國內河道縱橫交錯。(3)清代中期,人口規模擴大,當地農業生產方式由以水稻種植為主逐漸轉變為以桑基魚塘為主。這種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適應了當地環境,體現了人地和諧。對此作出合理解釋。學生:分小組完成導學案活動探究。學生活動:時間 3分鐘。小組展示環節:1、審題環節 2、展示思路環節【小結】根據學生回答適當糾正、補充、強調。重點強調:審題方法和技巧。【目的】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提取、歸納總結的能力。三、課堂小結重點強調:(1)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包含的內容;(2)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減弱。而社會經濟因素中的市場、交通、科技等因素較為活躍,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增強。(3)農業區位因素的選擇就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最終實現人地協調。五、板書設計《農業生產》1、農業區位因素2、農業發展方向3、農業發展目的反思促提升思考促成長------農業生產教學反思我講解的主要內容是高中地理一輪復習課《農業生產》。通過課后我與劉老師的共同探討,我本節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課前對學生學情狀況了解不夠。講解過程中個別高考案例難度較大學生理解應用較為困難。第二、高考走向把握不到位。本節課選用的個別高考題存在時間較老與現在的出題方向和考查角度有些脫節的問題。第三、時間安排上略顯緊張,導致板書簡潔。當然,在講課過程中可能還存在很多問題,針對這些,我對這節課進行了重構,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一、對教材內容處理時,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問題,做到因材施教。二、對于課堂提出的問題,要鼓勵學生發散性思維,并且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挖掘,詳細講解,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三、在小組合作學習環節,應該靈活變通,對于多個小組分組學習時,可以提前將問題打印出來分發給各個小組,或者采用搶答的方式,不僅可以避免學生遺忘問題,而且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氣氛中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四、注意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時間長短可以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進行合理安排,有助于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五、在課堂小結環節,應該將本節課內容以知識結構梳理的形式簡要概括講解,注意強調重難點內容,引起學生的重視,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本屆內容,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并且逐漸地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教學是永無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應該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及時的進行教學反思,多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及時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使自己的教學工作更加出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