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信息港初中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信息港初中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

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信息港初中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
一、選擇題(共20題,每題3分,共6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
1.(2024·蕭山期中)央視《探索·發現》欄目曾播放專題片《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通過這部專題片我們看到的生活場景可能有(  )
①元謀人能夠使用骨針
②北京人能用火御寒照明
③北京人過著群居生活
④山頂洞人會佩戴磨光的裝飾項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解析】【分析】①1930年在北京郊區房山縣周口店龍骨山,發現山頂洞人的居住遺址。 出土的骨針,針身保存完好,僅針孔殘缺,刮磨得很光滑。 它是我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縫紉編織工具,是山頂洞人使用骨針,①錯誤;
②北京人可以使用火御寒照明,②正確;
③北京人過著群居的生活,③正確;
④山頂洞人會佩戴磨光的裝飾項鏈 ,④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一、元謀人 1.發現地點:云南省元謀縣; 2.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 3.生活情況: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發現意義: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會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二、北京人 1.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2.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 3.體貌特征:與現代人相似,能夠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產狀況:①采集狩獵 ②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 ③使用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 5.社會組織:過群居生活,共同勞動,原始社會。 6.地位:①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 ②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三、山頂洞人 1.發現地點:位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距今約3萬年; 2.體貌特征:已經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征; 3.生產工具:①掌握鉆孔技術和磨制技術(骨針) ②會人工取火。
2.(2024·蕭山期中)距今約7000年前,長江流域出現的原始農耕文明的代表是(  )
A.仰韶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半坡遺址 D.良渚遺址
【答案】B
【知識點】中華文明的曙光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7000年前,長江流域出現的原始農耕文明的代表是河姆渡文明。
故答案為:B
【點評】河姆渡居民 1、距今時間:約7000年 2、地點:長江流域,浙江余姚; 3、房屋:干欄式 建筑(南方溫暖潮濕,可通風防潮),發現木結構水井 4、生產工具:磨制石器(骨耜) 5、生產活動:種植水稻、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 6、手工業:制作陶器和玉器、樂器(骨哨)、雕刻(象雕)、使用天然漆。
3.(2024·蕭山期中)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農業穩則天下穩”,以下不屬于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的是(  )
A.農作物種植 B.村莊、打制石器的發展
C.家畜飼養出現 D.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
【答案】B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的是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出現、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ACD正確,不包括B選項。
故答案為:B
【點評】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出現、聚落、磨制工具(耒耜)發展。
4.(2024·蕭山期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出自《禮記》,其中提到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這一社會現象最早出現的時期是(  )
A.半坡人時期 B.黃帝炎帝時期
C.堯舜禹時期 D.夏朝
【答案】C
【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這一社會現象最早出現的時期是堯舜禹時期,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黃河流域堯舜禹的禪讓:禪讓制:將部落聯盟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實質是史前時代的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順序;堯——舜——禹。
5.(2024·蕭山期中)下列對遠古傳說和歷史事實聯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遠古傳說均為虛構,不可相信
B.歷史事實是基于遠古傳說概括出來的
C.遠古傳說就是歷史事實
D.遠古傳說有夸張成分,但不少傳說仍有較高價值
【答案】D
【知識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
【解析】【分析】A、遠古傳說不一定都是虛構,A錯誤;
B、歷史事實是基于多種概括出來的,B錯誤;
C、遠古傳說不等于歷史事實,C錯誤;
D、遠古傳說有夸張成分,但不少傳說仍有較高價值,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遠古傳說中有某些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是真實的歷史.并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 兩者之間又有區別:遠古傳說,是在文字發明以前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一種對上古時代歷史的夸張;歷史事實,則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
6.(2024·蕭山期中)夏王朝建立后,階級分化日益嚴重,等級界限更加分明,下列說法不能體現這一特點的是(  )
A.制定歷法,稱為“夏歷”
B.二里頭遺址中發現宮殿建筑群和平民生活區
C.建立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
D.平民不能使用高貴禮器
【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夏王朝建立后,階級分化日益嚴重,等級界限更加分明,例如:建立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平民不能使用高貴禮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宮殿建筑群和平民生活區 ,BCD正確;
夏歷的制定不能體現出這一點,A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從此,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7.(2024·蕭山期中)分封制是周王為穩定周初政治形式而采用的制度,在分封制下,諸侯需要承擔哪些承擔的義務(  )
①在周王軍隊中服役
②向周王進貢
③服從周王調兵
④在自己的封地內再進行分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分封制是周王為穩定周初政治形式而采用的制度,在分封制下,諸侯需要向周王進貢、服從周王的調兵,②③正確;
諸侯王不需要再周王軍隊中服役,①錯誤,
④屬于諸侯王的權利。
故答案為:B
【點評】為了維護統治,分封制規定,諸侯必須: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②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的義務;③隨從作戰;④交納貢賦;⑤朝覲述職的義務。
8.(2024·蕭山期中)七年級一興趣小組想要研究關于“武王伐紂”“牧野之戰”的史實,他們可以參考的文物是(  )
A.利簋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三星堆青銅面具
【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此種方座青銅始見于西周初年。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因此七年級一興趣小組想要研究關于“武王伐紂”“牧野之戰”的史實,他們可以參考的文物是利簋,A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商四羊青銅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商后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青銅大面具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體現了古蜀先民對自然萬物與人神世界的理解與思考。
9.(2024·蕭山期中)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最大特點是貨幣鑄造的種類繁多,幣制混亂。各國自行鑄造貨幣,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幣制和多幣型長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下列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
A.由于當時周王室的統治力大減,各國均各自為政,經濟也自成體系
B.這離不開當時金屬鑄造技術的日漸成熟
C.說明各國的商品經濟發展和商業活動逐漸活躍
D.使當時的等級制度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A、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種類繁多,幣制混亂是因為諸侯國的崛起,周王室的統治力下降,諸侯國各自為政,A正確;
B、多種幣制的存在離不開當時貨幣鑄造技術的發展和成熟,B正確;
C、幣制的種類繁多說明當時需要用到的貨幣多,諸侯國的商品經濟發展需求,C正確;
D、幣制的混亂和等級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完全沒有關系,D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經過西周末年的戰亂后,王室實力大減,平王東遷依靠諸侯的力量才得以實現。東遷以后,王室轄地大為縮小,且在不斷縮減之中。轄地縮小、賦稅相應減少,各國諸侯已不再定期朝貢,王室失去貢納,經濟十分困難。與王室轄地縮小,經濟窘迫相反,各諸侯國勢力日益崛起,開始挑戰周天子的獨尊地位。周天子只具虛名,而無實力,無法行施相應的權力,日漸衰微,出現了“政由方伯”的局面。
10.(2024·蕭山期中)繪制流程圖是準確描述事物之間關系的重要方法。能從下列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實關系圖中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A.諸侯在國內開展變法運動,欲稱霸天下
B.春秋時期出現的鐵制農具推動歷史發展
C.農業生產水平提高直接導致諸侯爭霸局面
D.秦國成為春秋后期實力最強的諸侯
【答案】B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鐵的出現和牛耕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諸侯國實力壯大,周天子經濟實力衰落,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鐵制農具等生產工具的出現推動了歷史的發展,B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的意義 :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
11.(2024·蕭山期中)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成效最大的是商鞅變法。其變法中在當時最讓新農民"喜"舊貴族"悲”,對后世地方經濟發展有影響的措施是(  )
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④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成效最大的是商鞅變法。其變法中在當時最讓新農民"喜"舊貴族"悲”,對后世地方經濟發展有影響的措施是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①②正確;
③④不是經濟方面的措施。
故答案為:A
【點評】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 一、經濟措施: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 (1)廢井田、開阡陌(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3)統一度量衡。
12.(2024·蕭山期中)"深淘灘,低作堰",這一治水真經在水利工程上的運用,使得某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該水利工程位于今(  )
A.山東省 B.四川省 C.重慶市 D.河南省
【答案】B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水利樞紐位于四川省,B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是由渠首樞紐(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 秦昭王后期(約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總結了前人治水的經驗,組織岷江兩岸人民,修建都江堰。
13.(2024·蕭山期中)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咸陽郊外的某年輕富商想迅速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可行途徑是(  )
A.發奮讀書,黃金屋中尋覓出路 B.回鄉務農,日出耕地夜織布
C.報效國家,批戎穿甲上陣殺敵 D.繼續經商,黃金萬兩購豪宅
【答案】C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 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咸陽郊外的某年輕富商想迅速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可行途徑是當兵博取軍工,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李有為是生活在商鞅變法時期的秦國。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340年,此時秦國已經落實商鞅變法的各項措施,有重本抑末(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等。其中,獎勵耕織,獎勵軍功,為當時的人們提高社會地位提供了條件。因此,富商李有為要想提高自己社會地位,必須棄商務農,努力耕織;上戰場殺敵立軍功;利用經商獲利,大量購置田產。
14.(2024·蕭山期中)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方言不一,文字卻是基本上一致的,與此有關的是(  )
A.相傳皇帝時期,倉頡創造了文字
B.商朝甲骨文已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
C.秦朝將小纂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
D.新中國建立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簡體字
【答案】C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方言不一,文字卻是基本上一致的,與此有關的是秦始皇將小篆作為通用的文字在全國內使用,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小篆作為秦朝的官方文字,其字形規整、優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小篆的推廣,使得各地的人們都能夠使用同一種文字進行交流,極大地促進了文化交流。 同時,小篆的推廣也使得古代的文化典籍得以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15.(2024·蕭山期中)下列關于秦始皇的評價或陳述中,屬于肯定或揭示他的主要功績的有(  )
①李白:秦王掃六合,諸侯盡西來
②司馬遷:車同軌,書同文
③侯生、盧生:剛愎自用,樂以刑殺為威
④毛澤東:百代都行秦政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秦始皇的歷史功績包括: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體制 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并延用至今 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后中國統一后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統一六國,免戰于亂世襲,①②④屬于秦始皇的功績,③不屬于其功績。
故答案為:C
【點評】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做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業績,將影響較大的幾項羅列如下:1、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并延用至今; 2、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后中國統一后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2、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4、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5、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毀是由于項羽火燒秦都造成的; 6、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7、修建長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8、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9、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并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16.(2024·蕭山期中)下列對以下兩幅圖片所反映史實的關系表述正確的是(  )
秦代的刑具 大澤鄉起義
A.沉重的賦稅導致秦末農民起義 B.思想的禁錮導致大澤鄉起義
C.繁重的徭役導致農民大起義 D.殘酷刑罰導致陳勝、吳廣起義
【答案】D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秦代的刑具顯示了秦朝的殘酷刑罰,大澤鄉起義是陳勝、吳廣發起的起義,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一、秦的暴政 1.秦朝的暴政表現在: (1)沉重的賦稅;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刑罰嚴酷; (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 2.影響:秦朝的暴政使社會經濟嚴重破壞,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陳勝吳廣起義(又名“大澤鄉起義”) 1.原因:①直接原因:遇雨誤期,按律當斬;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發: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眾起義。 3.經過:陳勝稱王,在陳建立“張楚”政權,向西進攻,直逼咸陽。結果起義失敗。 4.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后世人民反抗殘暴。
17.(2024·蕭山期中)這個王朝剛建立時,百姓極度貧困,將相出行只能坐牛車。但數十年后,人民生活安定,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這個治世被稱為(  )
A.開元盛世 B.文景之治 C.貞觀之治 D.光武中興
【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漢王朝剛建立時,百姓極度貧困,將相出行只能坐牛車。但數十年后,人民生活安定,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可知,這個治世被稱為文景之治,B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漢文帝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 還全免田租。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并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亦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后的第一個盛世。 文景之治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同時也是為后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的養精蓄銳時期。對以后的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起到重要的借鑒作用。
18.(2024·蕭山期中)公元前127年,漢武帝下了一道詔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該措施(  )
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
C.使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D.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由皇帝制定封號,此舉措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A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推恩令的實施,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它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朝廷對地方的統治,提高了政治效率。 其次,它促進了諸侯王的分化,減少了地方勢力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有利于國家的長期穩定。 然而,推恩令也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由于諸侯王的勢力被過度削弱,導致地方行政效率下降,影響了國家的發展。
19.(2024·蕭山期中)從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西漢以儒學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這一轉變體現了(  )
①人們思想活躍,不斷創造新思想
②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③思想大一統格局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的學派消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西漢以儒學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這一轉變體現了②中央集權不斷強化;③思想大一統格局的形成,②③正確;
這并沒有表明人民在不斷創造新思想,①錯誤;
儒學以外的學派并沒有消亡,④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從戰國“百家爭鳴”到西漢“獨尊儒術”的轉變,從思想的百花齊放到儒家獨尊,思想學說趨于統一。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百家爭鳴”體現了社會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思想環境寬松活躍的氛圍,而西漢"獨尊儒術"使得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唯一的正統,其他各家“不能并進”,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統實質上是中央集權的強化、思想控制的加強。
20.(2024·蕭山期中)下表顯示了東漢中后期10個皇帝的即位年齡及壽命,這一現象導致(  )
皇帝 和帝 殤帝 安帝 順帝 沖帝 質帝 桓帝 靈帝 少帝 獻帝
即位年齡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壽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七國之亂”爆發 B.“八王之亂”爆發
C.藩鎮割據出現 D.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答案】D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由表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中后期10個皇帝的即位年齡及壽命,這一現象導致東漢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東漢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從公元25年劉秀稱帝起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漢止,因國都洛陽在西漢國都長安的東面,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乃為區別于西漢之前漢。東漢又叫后漢,東漢王朝定都洛陽,東漢自光武中興到漢獻帝被廢,歷14帝,凡196年而亡,其中未滿16歲即位的皇帝竟多達9人,占總數的四分之三,并且自和帝之下,皇帝均為幼年即位,這成為除外戚專權、宦官干政外,東漢政治的又一大怪胎。
二、非選擇題(共3題,共40分。按序分別為16分,12分,12分)
21.(2024·蕭山期中)了解各朝的制度與治國理念是我們學習歷史的重要任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制度變革】
【治國理念】
材料二:根據《漢書》記載: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大約有“千八百國”。到春秋時期,還剩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到戰國初期,只剩下十幾個諸侯國。
材料三: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
——李斯《瑯琊臺刻石》
(1)寫出圖1中①、②處分別對應的制度或人物。
(2)圖2反映了我國什么時期實行的何種制度?該制度在當時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3)材料二中主要諸侯國數量有何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簡要評述這一變化。
(4)材料三體現了秦始皇哪些功績?分別有什么影響?
【答案】(1)禪讓制;啟
(2)西周的分封制,作用是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
(3)逐步減少;諸侯爭霸兼并,大國兼并小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和兼并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但是諸侯國不斷減少,有助于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交融。
(4)統一全國、實行郡縣制;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秦始皇開創大一統;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1)堯舜時期為禪讓制,夏朝的開國君主啟在繼承大禹的王位后,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始了世襲制,即父死子繼或者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制度。
(2) 圖2周天子分封宗親和功臣土地、奴隸,但是諸侯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反映了我國西周時期實行的分封制度,分封制在當時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
(3)從“千八百國”到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說明了諸侯國的數量逐漸在減少,原因是因為諸侯爭霸兼并,大國兼并小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和兼并戰爭使得當時社會戰亂頻發,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但是諸侯國不斷減少,后期有助于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交融。
(4)材料三說道“ 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 ”皇帝指的是秦始皇,秦始皇實行郡縣制,在全國范圍內廢除諸侯,建立起單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地方行政體制。這是一種“中央—郡縣”一元化的行政體制。全國境內的“多民族”被納入郡縣這樣的行政管轄范圍之內,由行政管理所帶來的政治上的統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異;郡縣控制了地方,郡縣制有利于中央集權和統一。
【點評】1、分封制使統一的社會制度在諸侯國中得以普遍實行,周王室用權利與義務的規定,使周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改變了夏商時代國王為諸侯之長的狀況。 2、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逐漸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了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分封制使得各諸侯在自己領的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權,這為西周的衰落埋下了隱患。 3、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進程,受分封的偏遠諸侯國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諸侯不斷向周圍的夷、戎、狄等少數民族用兵,進而兼并其土地,進行了文化滲透。
22.(2024·蕭山期中)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極大地影響了亞洲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墨家、法家、縱橫家等都開辦私學 ,聚徒講學,各家在講學活動中創立了新的學派,在理論上自成體系,標新立異。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規模較大。儒家設立的私學,首推孔子。據史書記載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摘編自曲士培《中國大學教育史》
材料二:伏爾泰對孔子的思想極為推崇,“孔子”成為他敢于反抗專制的“守護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德治主義” ,堅定地主張法國應該實行“德治主義”。
材料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統治思想和道德準則......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當時和日后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材料四: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觀園中 ,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道釋和諧共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渾然一體。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上有大美。
(1)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出現了什么局面。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德治主義”體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請你用一句話評價孔子。
(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百家爭鳴的出現有什么重要意義?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我們應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答案】(1)百家爭鳴;墨家:墨子;法家:韓非。
(2)“仁”;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不僅是大思想家,而且還是大教育家。
(3)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或:構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動了社會發展)。
(4)“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1)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上百家爭鳴,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子。
(2)“德治主義”體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不僅是大思想家,而且還是大教育家,他的許多思想對后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3)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4)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 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點評】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場爭鳴不僅展示了當時各個學派之間的思想碰撞,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和問題。 在今天,百家爭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它不僅是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體現。
23.(2024·蕭山期中)漢武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他開創了漢朝大一統的盛世局面。結合下列材料,進行相關問題的探究。
【圖示中的歷史】
【史料中的歷史】
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班固《漢書》
【貨幣中的歷史】
【評價中的歷史】
材料: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1)這兩幅圖片體現了漢武帝在政治上實行了什么政策 有何作用
(2)這段史料記載了漢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這一措施的實施有何影響
(3)上圖(a)所示是漢武帝時期所鑄的什么錢幣 圖(b)是哪個朝代使用的錢幣
(4)根據材料,你怎樣評價漢武帝
【答案】(1)頒布推恩令;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2)罷黜百家,尊崇儒術;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五銖錢;秦朝。
(4)鞏固了大一統局面,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是我國封建地主階級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1)這兩幅圖片體現了漢武帝實行的推恩令,推恩令是漢朝漢武帝時期推行的一個旨在減少諸侯的封地,削弱諸侯王勢力范圍的一項重要法令。
(2)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由圖可知,圖a是漢武帝所鑄造的五銖錢,圖b是秦朝使用的錢幣。
(4)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辟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
【點評】漢武帝的功績可以分為對內河對外,先說對內。在政治上,漢武帝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建立內外朝,推行刺史制度和察舉制;在文化方面,獨尊儒術,并且支持樂府、詩歌的發展,推動了漢賦、樂府的繁榮。在經濟上,漢武帝大力治理黃河,為中原百姓除掉一害。 對外方面,漢武帝統一南越東歐、征服西南夷、朝鮮,基本統一了傳統的漢地十八省地區。又長期和匈奴斗爭,收復河套,得到河西走廊,經營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將中國版圖擴大了一倍。
1 / 1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信息港初中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
一、選擇題(共20題,每題3分,共6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
1.(2024·蕭山期中)央視《探索·發現》欄目曾播放專題片《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通過這部專題片我們看到的生活場景可能有(  )
①元謀人能夠使用骨針
②北京人能用火御寒照明
③北京人過著群居生活
④山頂洞人會佩戴磨光的裝飾項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4·蕭山期中)距今約7000年前,長江流域出現的原始農耕文明的代表是(  )
A.仰韶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半坡遺址 D.良渚遺址
3.(2024·蕭山期中)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農業穩則天下穩”,以下不屬于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的是(  )
A.農作物種植 B.村莊、打制石器的發展
C.家畜飼養出現 D.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
4.(2024·蕭山期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出自《禮記》,其中提到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這一社會現象最早出現的時期是(  )
A.半坡人時期 B.黃帝炎帝時期
C.堯舜禹時期 D.夏朝
5.(2024·蕭山期中)下列對遠古傳說和歷史事實聯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遠古傳說均為虛構,不可相信
B.歷史事實是基于遠古傳說概括出來的
C.遠古傳說就是歷史事實
D.遠古傳說有夸張成分,但不少傳說仍有較高價值
6.(2024·蕭山期中)夏王朝建立后,階級分化日益嚴重,等級界限更加分明,下列說法不能體現這一特點的是(  )
A.制定歷法,稱為“夏歷”
B.二里頭遺址中發現宮殿建筑群和平民生活區
C.建立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
D.平民不能使用高貴禮器
7.(2024·蕭山期中)分封制是周王為穩定周初政治形式而采用的制度,在分封制下,諸侯需要承擔哪些承擔的義務(  )
①在周王軍隊中服役
②向周王進貢
③服從周王調兵
④在自己的封地內再進行分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2024·蕭山期中)七年級一興趣小組想要研究關于“武王伐紂”“牧野之戰”的史實,他們可以參考的文物是(  )
A.利簋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三星堆青銅面具
9.(2024·蕭山期中)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最大特點是貨幣鑄造的種類繁多,幣制混亂。各國自行鑄造貨幣,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幣制和多幣型長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下列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
A.由于當時周王室的統治力大減,各國均各自為政,經濟也自成體系
B.這離不開當時金屬鑄造技術的日漸成熟
C.說明各國的商品經濟發展和商業活動逐漸活躍
D.使當時的等級制度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10.(2024·蕭山期中)繪制流程圖是準確描述事物之間關系的重要方法。能從下列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實關系圖中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A.諸侯在國內開展變法運動,欲稱霸天下
B.春秋時期出現的鐵制農具推動歷史發展
C.農業生產水平提高直接導致諸侯爭霸局面
D.秦國成為春秋后期實力最強的諸侯
11.(2024·蕭山期中)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成效最大的是商鞅變法。其變法中在當時最讓新農民"喜"舊貴族"悲”,對后世地方經濟發展有影響的措施是(  )
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④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2024·蕭山期中)"深淘灘,低作堰",這一治水真經在水利工程上的運用,使得某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該水利工程位于今(  )
A.山東省 B.四川省 C.重慶市 D.河南省
13.(2024·蕭山期中)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咸陽郊外的某年輕富商想迅速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可行途徑是(  )
A.發奮讀書,黃金屋中尋覓出路 B.回鄉務農,日出耕地夜織布
C.報效國家,批戎穿甲上陣殺敵 D.繼續經商,黃金萬兩購豪宅
14.(2024·蕭山期中)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方言不一,文字卻是基本上一致的,與此有關的是(  )
A.相傳皇帝時期,倉頡創造了文字
B.商朝甲骨文已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
C.秦朝將小纂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
D.新中國建立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簡體字
15.(2024·蕭山期中)下列關于秦始皇的評價或陳述中,屬于肯定或揭示他的主要功績的有(  )
①李白:秦王掃六合,諸侯盡西來
②司馬遷:車同軌,書同文
③侯生、盧生:剛愎自用,樂以刑殺為威
④毛澤東:百代都行秦政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2024·蕭山期中)下列對以下兩幅圖片所反映史實的關系表述正確的是(  )
秦代的刑具 大澤鄉起義
A.沉重的賦稅導致秦末農民起義 B.思想的禁錮導致大澤鄉起義
C.繁重的徭役導致農民大起義 D.殘酷刑罰導致陳勝、吳廣起義
17.(2024·蕭山期中)這個王朝剛建立時,百姓極度貧困,將相出行只能坐牛車。但數十年后,人民生活安定,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這個治世被稱為(  )
A.開元盛世 B.文景之治 C.貞觀之治 D.光武中興
18.(2024·蕭山期中)公元前127年,漢武帝下了一道詔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該措施(  )
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
C.使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D.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19.(2024·蕭山期中)從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西漢以儒學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這一轉變體現了(  )
①人們思想活躍,不斷創造新思想
②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③思想大一統格局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的學派消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024·蕭山期中)下表顯示了東漢中后期10個皇帝的即位年齡及壽命,這一現象導致(  )
皇帝 和帝 殤帝 安帝 順帝 沖帝 質帝 桓帝 靈帝 少帝 獻帝
即位年齡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壽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七國之亂”爆發 B.“八王之亂”爆發
C.藩鎮割據出現 D.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二、非選擇題(共3題,共40分。按序分別為16分,12分,12分)
21.(2024·蕭山期中)了解各朝的制度與治國理念是我們學習歷史的重要任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制度變革】
【治國理念】
材料二:根據《漢書》記載: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大約有“千八百國”。到春秋時期,還剩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到戰國初期,只剩下十幾個諸侯國。
材料三: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
——李斯《瑯琊臺刻石》
(1)寫出圖1中①、②處分別對應的制度或人物。
(2)圖2反映了我國什么時期實行的何種制度?該制度在當時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3)材料二中主要諸侯國數量有何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簡要評述這一變化。
(4)材料三體現了秦始皇哪些功績?分別有什么影響?
22.(2024·蕭山期中)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極大地影響了亞洲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墨家、法家、縱橫家等都開辦私學 ,聚徒講學,各家在講學活動中創立了新的學派,在理論上自成體系,標新立異。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規模較大。儒家設立的私學,首推孔子。據史書記載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摘編自曲士培《中國大學教育史》
材料二:伏爾泰對孔子的思想極為推崇,“孔子”成為他敢于反抗專制的“守護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德治主義” ,堅定地主張法國應該實行“德治主義”。
材料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統治思想和道德準則......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當時和日后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材料四: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觀園中 ,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道釋和諧共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渾然一體。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上有大美。
(1)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出現了什么局面。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德治主義”體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請你用一句話評價孔子。
(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百家爭鳴的出現有什么重要意義?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我們應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23.(2024·蕭山期中)漢武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他開創了漢朝大一統的盛世局面。結合下列材料,進行相關問題的探究。
【圖示中的歷史】
【史料中的歷史】
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班固《漢書》
【貨幣中的歷史】
【評價中的歷史】
材料: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1)這兩幅圖片體現了漢武帝在政治上實行了什么政策 有何作用
(2)這段史料記載了漢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這一措施的實施有何影響
(3)上圖(a)所示是漢武帝時期所鑄的什么錢幣 圖(b)是哪個朝代使用的錢幣
(4)根據材料,你怎樣評價漢武帝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解析】【分析】①1930年在北京郊區房山縣周口店龍骨山,發現山頂洞人的居住遺址。 出土的骨針,針身保存完好,僅針孔殘缺,刮磨得很光滑。 它是我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縫紉編織工具,是山頂洞人使用骨針,①錯誤;
②北京人可以使用火御寒照明,②正確;
③北京人過著群居的生活,③正確;
④山頂洞人會佩戴磨光的裝飾項鏈 ,④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一、元謀人 1.發現地點:云南省元謀縣; 2.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 3.生活情況: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發現意義: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會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二、北京人 1.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2.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 3.體貌特征:與現代人相似,能夠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產狀況:①采集狩獵 ②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 ③使用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 5.社會組織:過群居生活,共同勞動,原始社會。 6.地位:①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 ②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三、山頂洞人 1.發現地點:位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距今約3萬年; 2.體貌特征:已經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征; 3.生產工具:①掌握鉆孔技術和磨制技術(骨針) ②會人工取火。
2.【答案】B
【知識點】中華文明的曙光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7000年前,長江流域出現的原始農耕文明的代表是河姆渡文明。
故答案為:B
【點評】河姆渡居民 1、距今時間:約7000年 2、地點:長江流域,浙江余姚; 3、房屋:干欄式 建筑(南方溫暖潮濕,可通風防潮),發現木結構水井 4、生產工具:磨制石器(骨耜) 5、生產活動:種植水稻、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 6、手工業:制作陶器和玉器、樂器(骨哨)、雕刻(象雕)、使用天然漆。
3.【答案】B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我國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的是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出現、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ACD正確,不包括B選項。
故答案為:B
【點評】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出現、聚落、磨制工具(耒耜)發展。
4.【答案】C
【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這一社會現象最早出現的時期是堯舜禹時期,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黃河流域堯舜禹的禪讓:禪讓制:將部落聯盟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實質是史前時代的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順序;堯——舜——禹。
5.【答案】D
【知識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
【解析】【分析】A、遠古傳說不一定都是虛構,A錯誤;
B、歷史事實是基于多種概括出來的,B錯誤;
C、遠古傳說不等于歷史事實,C錯誤;
D、遠古傳說有夸張成分,但不少傳說仍有較高價值,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遠古傳說中有某些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是真實的歷史.并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 兩者之間又有區別:遠古傳說,是在文字發明以前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一種對上古時代歷史的夸張;歷史事實,則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
6.【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夏王朝建立后,階級分化日益嚴重,等級界限更加分明,例如:建立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平民不能使用高貴禮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宮殿建筑群和平民生活區 ,BCD正確;
夏歷的制定不能體現出這一點,A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從此,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7.【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分封制是周王為穩定周初政治形式而采用的制度,在分封制下,諸侯需要向周王進貢、服從周王的調兵,②③正確;
諸侯王不需要再周王軍隊中服役,①錯誤,
④屬于諸侯王的權利。
故答案為:B
【點評】為了維護統治,分封制規定,諸侯必須: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②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的義務;③隨從作戰;④交納貢賦;⑤朝覲述職的義務。
8.【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此種方座青銅始見于西周初年。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因此七年級一興趣小組想要研究關于“武王伐紂”“牧野之戰”的史實,他們可以參考的文物是利簋,A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商四羊青銅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商后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青銅大面具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體現了古蜀先民對自然萬物與人神世界的理解與思考。
9.【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A、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種類繁多,幣制混亂是因為諸侯國的崛起,周王室的統治力下降,諸侯國各自為政,A正確;
B、多種幣制的存在離不開當時貨幣鑄造技術的發展和成熟,B正確;
C、幣制的種類繁多說明當時需要用到的貨幣多,諸侯國的商品經濟發展需求,C正確;
D、幣制的混亂和等級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完全沒有關系,D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經過西周末年的戰亂后,王室實力大減,平王東遷依靠諸侯的力量才得以實現。東遷以后,王室轄地大為縮小,且在不斷縮減之中。轄地縮小、賦稅相應減少,各國諸侯已不再定期朝貢,王室失去貢納,經濟十分困難。與王室轄地縮小,經濟窘迫相反,各諸侯國勢力日益崛起,開始挑戰周天子的獨尊地位。周天子只具虛名,而無實力,無法行施相應的權力,日漸衰微,出現了“政由方伯”的局面。
10.【答案】B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鐵的出現和牛耕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諸侯國實力壯大,周天子經濟實力衰落,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鐵制農具等生產工具的出現推動了歷史的發展,B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的意義 :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
11.【答案】A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成效最大的是商鞅變法。其變法中在當時最讓新農民"喜"舊貴族"悲”,對后世地方經濟發展有影響的措施是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①②正確;
③④不是經濟方面的措施。
故答案為:A
【點評】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 一、經濟措施: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 (1)廢井田、開阡陌(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3)統一度量衡。
12.【答案】B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水利樞紐位于四川省,B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是由渠首樞紐(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 秦昭王后期(約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總結了前人治水的經驗,組織岷江兩岸人民,修建都江堰。
13.【答案】C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 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咸陽郊外的某年輕富商想迅速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可行途徑是當兵博取軍工,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李有為是生活在商鞅變法時期的秦國。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340年,此時秦國已經落實商鞅變法的各項措施,有重本抑末(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等。其中,獎勵耕織,獎勵軍功,為當時的人們提高社會地位提供了條件。因此,富商李有為要想提高自己社會地位,必須棄商務農,努力耕織;上戰場殺敵立軍功;利用經商獲利,大量購置田產。
14.【答案】C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方言不一,文字卻是基本上一致的,與此有關的是秦始皇將小篆作為通用的文字在全國內使用,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小篆作為秦朝的官方文字,其字形規整、優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小篆的推廣,使得各地的人們都能夠使用同一種文字進行交流,極大地促進了文化交流。 同時,小篆的推廣也使得古代的文化典籍得以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15.【答案】C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秦始皇的歷史功績包括: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體制 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并延用至今 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后中國統一后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統一六國,免戰于亂世襲,①②④屬于秦始皇的功績,③不屬于其功績。
故答案為:C
【點評】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做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業績,將影響較大的幾項羅列如下:1、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并延用至今; 2、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后中國統一后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2、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4、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5、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毀是由于項羽火燒秦都造成的; 6、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7、修建長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8、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9、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并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16.【答案】D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秦代的刑具顯示了秦朝的殘酷刑罰,大澤鄉起義是陳勝、吳廣發起的起義,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一、秦的暴政 1.秦朝的暴政表現在: (1)沉重的賦稅;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刑罰嚴酷; (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 2.影響:秦朝的暴政使社會經濟嚴重破壞,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陳勝吳廣起義(又名“大澤鄉起義”) 1.原因:①直接原因:遇雨誤期,按律當斬;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發: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眾起義。 3.經過:陳勝稱王,在陳建立“張楚”政權,向西進攻,直逼咸陽。結果起義失敗。 4.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后世人民反抗殘暴。
17.【答案】B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漢王朝剛建立時,百姓極度貧困,將相出行只能坐牛車。但數十年后,人民生活安定,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可知,這個治世被稱為文景之治,B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漢文帝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 還全免田租。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并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亦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后的第一個盛世。 文景之治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同時也是為后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的養精蓄銳時期。對以后的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起到重要的借鑒作用。
18.【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由皇帝制定封號,此舉措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A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推恩令的實施,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它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朝廷對地方的統治,提高了政治效率。 其次,它促進了諸侯王的分化,減少了地方勢力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有利于國家的長期穩定。 然而,推恩令也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由于諸侯王的勢力被過度削弱,導致地方行政效率下降,影響了國家的發展。
19.【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西漢以儒學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這一轉變體現了②中央集權不斷強化;③思想大一統格局的形成,②③正確;
這并沒有表明人民在不斷創造新思想,①錯誤;
儒學以外的學派并沒有消亡,④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從戰國“百家爭鳴”到西漢“獨尊儒術”的轉變,從思想的百花齊放到儒家獨尊,思想學說趨于統一。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百家爭鳴”體現了社會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思想環境寬松活躍的氛圍,而西漢"獨尊儒術"使得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唯一的正統,其他各家“不能并進”,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統實質上是中央集權的強化、思想控制的加強。
20.【答案】D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由表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中后期10個皇帝的即位年齡及壽命,這一現象導致東漢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東漢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從公元25年劉秀稱帝起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漢止,因國都洛陽在西漢國都長安的東面,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乃為區別于西漢之前漢。東漢又叫后漢,東漢王朝定都洛陽,東漢自光武中興到漢獻帝被廢,歷14帝,凡196年而亡,其中未滿16歲即位的皇帝竟多達9人,占總數的四分之三,并且自和帝之下,皇帝均為幼年即位,這成為除外戚專權、宦官干政外,東漢政治的又一大怪胎。
21.【答案】(1)禪讓制;啟
(2)西周的分封制,作用是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
(3)逐步減少;諸侯爭霸兼并,大國兼并小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和兼并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但是諸侯國不斷減少,有助于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交融。
(4)統一全國、實行郡縣制;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秦始皇開創大一統;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1)堯舜時期為禪讓制,夏朝的開國君主啟在繼承大禹的王位后,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始了世襲制,即父死子繼或者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制度。
(2) 圖2周天子分封宗親和功臣土地、奴隸,但是諸侯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反映了我國西周時期實行的分封制度,分封制在當時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
(3)從“千八百國”到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說明了諸侯國的數量逐漸在減少,原因是因為諸侯爭霸兼并,大國兼并小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和兼并戰爭使得當時社會戰亂頻發,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但是諸侯國不斷減少,后期有助于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交融。
(4)材料三說道“ 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 ”皇帝指的是秦始皇,秦始皇實行郡縣制,在全國范圍內廢除諸侯,建立起單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地方行政體制。這是一種“中央—郡縣”一元化的行政體制。全國境內的“多民族”被納入郡縣這樣的行政管轄范圍之內,由行政管理所帶來的政治上的統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異;郡縣控制了地方,郡縣制有利于中央集權和統一。
【點評】1、分封制使統一的社會制度在諸侯國中得以普遍實行,周王室用權利與義務的規定,使周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改變了夏商時代國王為諸侯之長的狀況。 2、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逐漸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了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分封制使得各諸侯在自己領的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權,這為西周的衰落埋下了隱患。 3、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進程,受分封的偏遠諸侯國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諸侯不斷向周圍的夷、戎、狄等少數民族用兵,進而兼并其土地,進行了文化滲透。
22.【答案】(1)百家爭鳴;墨家:墨子;法家:韓非。
(2)“仁”;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不僅是大思想家,而且還是大教育家。
(3)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或:構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動了社會發展)。
(4)“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1)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上百家爭鳴,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子。
(2)“德治主義”體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不僅是大思想家,而且還是大教育家,他的許多思想對后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3)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4)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 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點評】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場爭鳴不僅展示了當時各個學派之間的思想碰撞,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和問題。 在今天,百家爭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它不僅是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體現。
23.【答案】(1)頒布推恩令;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2)罷黜百家,尊崇儒術;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五銖錢;秦朝。
(4)鞏固了大一統局面,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是我國封建地主階級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1)這兩幅圖片體現了漢武帝實行的推恩令,推恩令是漢朝漢武帝時期推行的一個旨在減少諸侯的封地,削弱諸侯王勢力范圍的一項重要法令。
(2)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由圖可知,圖a是漢武帝所鑄造的五銖錢,圖b是秦朝使用的錢幣。
(4)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辟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
【點評】漢武帝的功績可以分為對內河對外,先說對內。在政治上,漢武帝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建立內外朝,推行刺史制度和察舉制;在文化方面,獨尊儒術,并且支持樂府、詩歌的發展,推動了漢賦、樂府的繁榮。在經濟上,漢武帝大力治理黃河,為中原百姓除掉一害。 對外方面,漢武帝統一南越東歐、征服西南夷、朝鮮,基本統一了傳統的漢地十八省地區。又長期和匈奴斗爭,收復河套,得到河西走廊,經營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將中國版圖擴大了一倍。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巩县| 临沭县| 望奎县| 隆回县| 临漳县| 广河县| 嵊州市| 新邵县| 高尔夫| 繁昌县| 渝北区| 新乐市| 海城市| 鄱阳县| 南京市| 太仓市| 容城县| 绵竹市| 封开县| 道孚县| 高唐县| 锡林郭勒盟| 民丰县| 马尔康县| 镇坪县| 蓝田县| 平阴县| 奉节县| 通渭县| 涿鹿县| 牙克石市| 栾川县| 三门峡市| 新化县| 东至县| 沙河市| 洞口县| 龙泉市| 天水市| 宜川县| 红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