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朝暉初中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8小題,每小題2分,共56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3八上·蕭山期中)19世紀30年代后期,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數(shù)量激增,導致白銀大量外流。從中國的立場看,這一情形越來越無法容忍。中國因“無法容忍”而采取的最直接的措施是( )A.閉關鎖國 B.虎門銷煙 C.發(fā)動戰(zhàn)爭 D.平等貿易【答案】B【知識點】鴉片戰(zhàn)爭【解析】【分析】19世紀30年代后期,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數(shù)量激增,導致白銀大量外流。從中國的立場看,這一情形越來越無法容忍。中國因“無法容忍”而采取的最直接的措施是林則徐的虎門銷煙,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虎門銷煙的背景:由于鴉片輸入的急劇增加,中英兩國的貿易地位完全改變。英國由原來的入超變?yōu)槌龀袊鴧s相反,造成白銀大量外流。據(jù)統(tǒng)計,1820-1840年間,中國外流白銀約在1億兩。由于鴉片大量輸入而引起的白銀不斷外流,已開始擾亂清王朝的國庫和貨幣的流通,使清朝的經(jīng)濟面臨崩潰的邊緣。 更為嚴重的是鴉片的泛濫極大地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發(fā)展下去,必將使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 中國禁煙以琦善為首的弛煙派評擊黃爵滋,以各種理由將煙害問題歸咎于其他社會問題上,而且主張禁煙的官員不過是少數(shù)人,就連道光帝即位前也嘗過鴉片,后來醒覺才戒掉煙癮,使他對禁煙一事猶疑不決。2.(2023八上·蕭山期中)1843年,兩江總督向道光帝匯報說:“吏治日壞,民生日困”。1848年,廣東某官員進京覲見道光帝,說他沿路所見,“盜賊蜂起,民不聊生”。這說明當時( )A.社會矛盾加深 B.列強侵略加劇C.皇帝權力削弱 D.自然經(jīng)濟繁榮【答案】A【知識點】鴉片戰(zhàn)爭【解析】【分析】“吏治日壞,民生日困”“盜賊蜂起,民不聊生”說明當時社會矛盾激烈,人民群眾的生活處于水深火熱當中,A正確,BCD無法體現(xiàn)出來。故答案為:A【點評】嘉慶以后,盛極一時的清王朝開始走向衰敗,王朝內外各種矛盾也日益顯現(xiàn)出來。 特別是道光以后,清王朝社會問題越發(fā)嚴重,吏治的腐敗、軍隊的腐化、土地兼并、人口激增、鴉片對國人身心的侵蝕,鴉片貿易下白銀的大量外流,在這種種問題不斷激化之下,民間的起義與抗爭此起彼伏。3.(2023八上·蕭山期中)19世紀中期,某一運動間接地促使地方政權相對于中央統(tǒng)治的自立傾向,對于削弱中央集權起了很大作用,該運動是( )A.戊戌變法 B.義和團運動C.太平天國運動 D.五四運動【答案】C【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從時間19世紀中期,再到 影響表面這一運動間接地促使地方政權相對于中央統(tǒng)治的自立傾向,對于削弱中央集權起了很大作用,可知該事件為太平天國運動,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fā)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zhàn)爭,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guī)模反清運動。首先,太平天國運動動搖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其次,太平天國運動也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太平天國的影響下,許多農民開始嘗試新的生產(chǎn)方式,這也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奠定了基礎。此外,太平天國運動還傳播了西方的先進思想和科學知識,這對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4.(2023八上·蕭山期中)關于《天朝田畝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是( )A.它首次提出學習西方,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B.它最后無法實施主要是因為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C.它主張建立“無處不均勻”的理想社會,帶有科學性D.它反映了千百年來廣大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A、洪仁玕頒布的《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后期的施政綱領。它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A錯誤;B、天朝田畝制度沒有實行。 因為它不符合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要求,違背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B錯誤;C、它主張建立“無處不均勻”的理想社會,帶有空想性,C錯誤;D、天朝田畝制度它反映了千百年來廣大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天朝田畝制度》是最能體現(xiàn)太平天國社會理想和這次農民戰(zhàn)爭特點的涉及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的綱領性文件。 同時也是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 評價(1)《天朝田畝制度》比以往歷次農民起義和農民戰(zhàn)爭的綱領和要求相比水平更高,有更完備的內容和更觸及封建社會矛盾核心的深度。 (2)但并沒有超出農民小生產(chǎn)者的狹隘眼界。5.(2023八上·蕭山期中)綜合下表信息,得出的結論符合這一時期史實的是( )鴉片戰(zhàn)爭(1840-1842年)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860年)《南京條約》 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天津條約》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A.清朝主動開放力度加強B.列強侵略勢力深入到長江中下游一帶C.清朝通商口岸日益減少D.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答案】B【知識點】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與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相比,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開放的口岸從沿海地區(qū)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①列強侵略勢力進一步擴大,中國社會半殖民地性質基本形成。 鴉片貿易合法化;英國人幫辦中國海關;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游歷、傳教、通商。 ②巨額戰(zhàn)爭賠款加重了人民負擔,社會危機加深。 ③北方失去大片領土。 ④天津等11座城市被迫開放,中國國門洞開。 ⑤中國近代外交步入正軌。 ⑥推動了洋務運動的發(fā)生。6.(2023八上·蕭山期中)它開辦了一批新式學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學生,翻譯了一批西學書籍,并且引進了西方的生產(chǎn)技術,傳播了西方的科學文化,培養(yǎng)了一批技術人才。“它”是( )A.洋務運動 B.維新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解析】【分析】結合材料“它開辦了一批新式學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學生,翻譯了一批西學書籍,并且引進了西方的生產(chǎn)技術,傳播了西方的科學文化,培養(yǎng)了一批技術人才。”可知,“它”是洋務運動,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該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chǎn)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自強”、“求富”運動。7.(2023八上·蕭山期中)八(1)班同學們針對下面反映的歷史事件展開討論,發(fā)表了如下看法,其中符合史實的是 ( )1895年(乙未年)4月22日,十八省舉人署名《上今上皇帝書》A.舉人們屬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陣營B.該事件誘因是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戰(zhàn)敗C.舉人們的行動得到皇帝的高度重視D.該事件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該事件的舉人們屬于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陣營,A錯誤;B、該事件的誘因是因為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戰(zhàn)敗,B錯誤;C、舉人們的行動并沒有得到皇帝的高度重視,C錯誤;D、該事件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維新變法運動的社會背景: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美、法、德、俄、奧、意、日等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加緊對落后國家和地區(qū)進行侵略,西方列強趁機掀起侵略中國的狂潮,偌大的中國被分割成了一塊塊列強的“勢力范圍”,整個國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勢。中國邊疆地區(qū)出現(xiàn)了新危機;《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再次遭受割地、賠款,以及大量主權進—步喪失的厄運。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更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8.(2023八上·蕭山期中)《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取得了在中國開設工廠、修筑鐵路等特權,投資擴大至礦山、金融等國民經(jīng)濟所有部門。這說明《馬關條約》的簽訂 ( )A.推動了國內民族主義浪潮的興起B.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C.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經(jīng)濟侵略D.影響了中國稅收和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取得了在中國開設工廠、修筑鐵路等特權,投資擴大至礦山、金融等國民經(jīng)濟所有部門。從材料中可以得知該條約的 簽訂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jīng)濟侵略,C正確,AB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①《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日本據(jù)此割占了中國大片領土,引發(fā)了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的狂潮。 ②巨額賠款,迫使清政府以利權作抵押大借外債,進一步受制于人。勒索的巨額賠款,接近于清政府一年總收入的三倍,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迫使其加重對人民的搜刮,還不得不大借附有政治條件的外債,便利了帝國主義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 ②準許日本臣民在中國設廠的規(guī)定,適應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需要,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國條款,紛紛到中國投資設廠、開礦、修鐵路,直接掠奪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料,從而沉重打擊了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阻礙了中國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③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個口岸的通商通航,使長江流域全部向帝國主義開放。使列強得以深入長江流域的廣闊地區(qū),直接掠奪那里的資源和傾銷商品。 ④中國失去臺灣和澎湖列島,刺激了帝國主義掠奪瓜分中國領土的野心,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在中國掀起了搶奪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狂潮。 ⑤日本利用中國的賠款增加了資本的積累,很快躋身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9.(2023八上·蕭山期中)1899年,美國提出了如下對華政策:各國對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國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對他國船只、貨物運費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國的費用。該政策( )①協(xié)調列強之間關系②消除列強在華矛盾③維護中國主權完整④列強共同奴役中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1899年,美國提出了如下對華政策:各國對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國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對他國船只、貨物運費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國的費用。該政策為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目的在于協(xié)調列強對華的侵略關系,便于一起奴役中國,①④正確,②③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門戶開放”政策對美國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是以承認列強在華的勢力范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的,這不僅使它獲取在華利益,也使得它擴大了在列強侵華活動中影響力,加緊了與其他列強國家在中國的角逐。而面對這些,腐朽軟弱的清政府無法有效地維護自己的主權,只得采取“一體均沾”和“以夷制夷”的策略。10.(2023八上·蕭山期中)甲午戰(zhàn)爭后留學生主流轉向日本,他們之中多數(shù)人關注新的政治體制,后來成為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思想和軍事人才。這主要說明( )A.甲午戰(zhàn)后我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B.中國借鑒日本經(jīng)驗進行救亡圖存C.日本通過留學教育進行文化滲透D.辛亥革命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甲午戰(zhàn)爭后留學生主流轉向日本,他們之中多數(shù)人關注新的政治體制,后來成為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思想和軍事人才。這主要說明甲午戰(zhàn)敗推動更多的中國人學習日本經(jīng)驗來救亡圖存,B正確,A選項不是材料中體現(xiàn)的目的,C無法體現(xiàn),D選項說法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甲午戰(zhàn)敗促使向日本學習,留日學生成了反清革命主力 甲午戰(zhàn)敗的恥辱,也使很多中國人意識到,昔日的學生已成了今日的老師,向日本學習,逐漸成了社會上很多人的共識。洋務重臣張之洞就是倡導青年學生留學日本的積極鼓吹者,他的主張也備受朝廷重視。而當時日本政府中的一些人出于培植在華勢力的信念,也主張積極接受中國留學生。11.(2023八上·蕭山期中)康有為和梁啟超對于西方的認識局限于所讀的傳教士的出版物和對香港殖民管理的觀察,對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浮于表面。據(jù)此可知,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 )A.維新派自身經(jīng)驗不足 B.頑固派強烈反對C.西方列強的不斷干預 D.維新派措施失當【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康有為和梁啟超對于西方的認識局限于所讀的傳教士的出版物和對香港殖民管理的觀察,對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浮于表面。據(jù)此可知,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維新派變法僅僅局限在表面,由于自身經(jīng)驗的不足,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戊戌維新運動的失敗。主要是由于維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對所導致的。具體分析如下: ①客觀原因 當時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力量還十分微弱,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社會基礎相當狹窄。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代表維新派的勢力更是非常弱小,他們既沒有嚴密的組織,也不掌握實權和軍隊,更沒有去發(fā)動群眾,只能將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而以慈嬉太后為首的反對變法的守舊勢力卻相當強大,新舊勢力對比的差距預示著這場運動難以取勝。 ②主觀原因 維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是這場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a.不敢否定封建主義。他們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經(jīng)濟上雖然要求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卻未觸及封建主義的經(jīng)濟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們雖然提倡學習西學,卻仍要打著孔子的旗號,借古代圣賢之名“托古改制”。 b.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他們雖然在大聲疾呼救亡圖存,卻又幻想西方列強能幫助自己變法維新,結果卻是處處碰壁。 c.懼怕人民群眾。維新派的活動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識分子的小圈子。他們不但脫離了人民群眾,而且懼怕甚至仇視人民群眾,因此,運動未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12.(2023八上·蕭山期中)《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記載,她(慈禧)在西逃途中殺氣騰騰地宣布:“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這表明( )A.慈禧利用義和團抵抗列強侵略B.義和團運動導致《辛丑條約》簽訂C.統(tǒng)治者決定了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D.義和團運動沒有認識到清政府本質【答案】C【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解析】【分析】慈禧在西逃途中殺氣騰騰地宣布:“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這表明清政府決定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C正確,AB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是有多種多樣的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陷入了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境地,各帝國主義加強對中國的政治與經(jīng)濟文化侵略,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使廣大的中國人民深受其害,成為義和團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13.(2023八上·蕭山期中)它是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兵變,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起義創(chuàng)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并引發(fā)各省回響。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它”應是( )A.金田起義 B.武昌起義 C.黃花崗起義 D.廣州起義【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結合材料“它是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兵變,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起義創(chuàng)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并引發(fā)各省回響。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可知,“它”應是武昌起義,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武昌起義,又稱武漢首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fā)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武裝暴動,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1911年6月保路運動爆發(fā),辛亥首義于四川,9月四川榮縣宣布獨立光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于在1911年(清宣統(tǒng)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fā)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并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14.(2023八上·蕭山期中)右圖是一本書的目錄(部分),這本書的名字最有可能是( )第三章 中國同盟會一、1905年二、孫中山的美洲之行三、留歐學生的加盟四、孫、黃會晤五、中國同盟會之成立六、民族、民權、民生A.《自強求富史》 B.《變法改良記》C.《義和團運動》 D.《革命先行者》【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從目錄中可知同盟話、孫中山、三民主義可以得知該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 :中國近代主張以暴力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用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總稱。與改良派(保皇派)相對而名。其主要社會活動集中在辛亥革命前后。主要代表人物有孫中山、章太炎、黃興、鄒容、蔡元培等。15.(2023八上·蕭山期中)康有為的“維新思想”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主張的共同點是( )A.進行變法改革 B.推翻清朝專制統(tǒng)治C.建立民主共和國 D.學習西方民主制度【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康有為的“維新思想”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主張的共同點是主張學習西方的民主制度,D正確,A是康有為維新派的思想,BC是三民主義的思想。故答案為:D【點評】革命派和維新派的思想相同點 (1)階級屬性相同,都是資產(chǎn)階級性質。 (2)主張有相同的一面,即都主張向西方學習,發(fā)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機。 (3)都是在民族危機嚴重、社會矛盾尖銳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 (4)都有進步性。 (5)都脫離群眾,在反帝反封建方面存在著局限性。 不同點(1)方式上,維新派主張改良,革命派主張革命。 (2)認識上,維新派對清王朝抱有幻想,沒有明確提出反封建和反清主張,局限性更明顯;而革命派則提出了“驅除韃虜”的口號,把斗爭矛頭直指清政府。 (3)作用和影響方面,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實際影響更大,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16.(2023八上·蕭山期中)有學者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從君主專制到民主社會轉型的開始。下列對這一評價理解正確的是辛亥革命( )①結束了我國的封建制度②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③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④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①辛亥革命并沒有結束我國的封建制度,推翻的是封建君主專制,①錯誤;②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正確;③辛亥革命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閥門,③正確;④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④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政府。 2、辛亥革命是人民獲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權利,在政治和思想上獲得了一些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國內紛紛成立了很多實業(yè)集團,使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有了較快的發(fā)展,工人階級的隊伍也隨之壯大起來了。 4、辛亥革命雖然成功的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卻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17.(2023八上·蕭山期中)辛亥革命后,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發(fā)布了一系列改革風俗的條規(guī),內容涉及禁賣人口、禁止體罰、保護民權、嚴禁鴉片、禁止賭博、管制娟妓、改革歷法、改變稱呼等各個方面。其目的主要是( )A.維護革命成果 B.掃除君主專制C.傳播革命思想 D.抨擊封建禮教【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發(fā)布了一系列改革風俗的條規(guī),內容涉及禁賣人口、禁止體罰、保護民權、嚴禁鴉片、禁止賭博、管制娟妓、改革歷法、改變稱呼等各個方面。其目的主要是維護革命的成果,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舊的社會制度,創(chuàng)建了新的社會制度。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驅,痛感于清政府的腐敗和中華民族的危難,果斷告別漸進改良的方式,經(jīng)過艱辛曲折的努力,終于以革命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具有重要的道路探索意義。18.(2023八上·蕭山期中)時空觀念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下列歷史事件先后順序排列正的一項是( )A.袁世凱稱帝→護國戰(zhàn)爭→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護法運動B.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凱稱帝→護國戰(zhàn)爭→護法運動C.宋教仁遇刺→護國戰(zhàn)爭→袁世凱稱帝→二次革命→護法運動D.護國戰(zhàn)爭→袁世凱稱帝→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宋教仁遇刺【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zhàn)【解析】【分析】宋教仁遇刺事件發(fā)生于1913年3月20日;1913年7月12日,中華民國前江西都督李烈鈞在孫中山的號召下,率先起兵反對袁世凱,引發(fā)了二次革命;1915年12月13日,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的袁世凱宣布廢除共和政體,實行帝制,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年號洪憲,自任皇帝;護國戰(zhàn)爭 (又稱護國戰(zhàn)役、護國運動、反帝制戰(zhàn)爭;民國四年—五年,即1915年—1916年)是發(fā)生在中國近代的內戰(zhàn),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 唐繼堯 、蔡鍔、李烈鈞等在云南宣布獨立,并且出兵討袁;1917年7月,皖系軍閥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拒絕恢復中華民國國會和臨時約法。孫中山在廣州發(fā)動護法運動。因此正確的選項為B選項。故答案為:B【點評】護國運動爆發(fā)于1915年12月,結束于1916年7月。 該運動起因是因為袁世凱在1915年底恢復帝制。 為了恢復民國和共和,為了對抗封建帝制。因而才爆發(fā)了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主要是由南方將領蔡鍔、唐繼堯、李烈鈞等組成的護國軍而對北洋軍發(fā)起的戰(zhàn)爭。其作戰(zhàn)地區(qū)主要集中在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廣東、湖南一帶。 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撤銷帝制,但護國運動并未結束。同年6月6日,袁世凱在一片罵聲中去世,黎元洪繼任總統(tǒng)。護國運動緩和下來。 1916年7月14日,隨著軍務院的撤銷,護國運動結束。 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開始于1917年7月,結束于1918年5月。 該運動起因是因為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政府宣布拒絕施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重建國會。 為了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了維護共和。因而才爆發(fā)了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主要是由孫中山領導,并于1917年8月底在廣州另立中華民國軍政府,孫中山出任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開始與段祺瑞北洋政府對峙。19.(2023八上·蕭山期中)《新青年》出版以后,倡導對封建舊家庭的抗爭。潮流一開,青年男女對舊家庭舊禮教的反抗,幾乎傳遍了全國。由此可知,新文化運動( )A.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B.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C.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D.拉開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 《新青年》出版以后,倡導對封建舊家庭的抗爭。潮流一開,青年男女對舊家庭舊禮教的反抗,幾乎傳遍了全國。由此可知,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1)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xù),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2)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專制主義以空前沉重的打擊,動搖了傳統(tǒng)禮教的思想統(tǒng)治地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道路。 (3)“五四”以后的新文化運動,更是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的思想運動,使舊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轉變?yōu)橛神R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 (4)在“五四”以后,全國各地的進步報刊和進步社團,如雨后春筍,脫穎而出。20.(2023八上·蕭山期中)時間軸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對下列時間軸解讀正確的是( )A.在A時間,洋務派提出了“求富”口號B.B和D爆發(fā)的運動都徹底批判封建道德禮教C.C時間成立中華民國,確立為中華民國元年D.該時間軸反映的主題是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A、1870年至1890年,是洋務運動的第二階段,洋務派提出了“求富”的口號,以興辦民辦工業(yè)為主,A錯誤;B、維新變法運動并沒有批評封建禮教,B錯誤;C、中華民國元年是1912年,C錯誤;D、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運動再到新文化運動該時間軸反映的主題是中國近代化的探索,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歷程: ①起步階段(1840~1895):主要是洋務運動。 ②整體發(fā)展階段(1895~1927):包括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發(fā)展、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等。21.(2023八上·蕭山期中)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tǒng)治地位,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對遏制專制,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作出了重大貢獻。這反映出新文化運動( )A.推動了東西方全面融合 B.帶領中華民族走出苦難C.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基 D.是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由材料“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對遏制專制,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作出了重大貢獻。”可知,這反映出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D正確,ABC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性質: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意義: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為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22.(2023八上·蕭山期中)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之一,陳獨秀曾被稱為“中國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啟蒙之水”灑向那“孔孟彌漫的大道上”。這里的“啟蒙之水”是指( )A.師夷長技 B.變法圖強 C.民主科學 D.自強求富【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和科學,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標志: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敬告青年》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主要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口號:“民主”(德先生)、“科學”(賽先生)內容:思想革命: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學文學革命:推倒舊文學,倡導白話文。23.(2023八上·蕭山期中)《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之一,運動的倡導者們以筆為矛,在《新青年》上發(fā)表大量文章進行宣傳。下列人物與作品對應正確的是( )A.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B.陳獨秀——《狂人日記》C.李大釗——《敬告青年》 D.魯迅——《文學革命論》【答案】A【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謅議》,A正確;《狂人日記》是魯迅的小說,B錯誤;《敬告青年》 是陳獨秀發(fā)表的,C錯誤;《文學革命論》 是陳獨秀創(chuàng)作的,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陳獨秀:《新青年》、《文學革命論》魯迅:《狂人日記》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李大釗:《布爾什維主義勝利》。24.(2023八上·蕭山期中)某著名史學家曾有詩云:“近代歷史百十年,民主革命貫始巔。時代變化區(qū)新舊,五四從來是界限。”作者意在表明五四運動是( )A.近代歷史的開端 B.民主革命的起點C.社會性質轉折點 D.新舊時期分界線【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近代歷史百十年,民主革命貫始巔。時代變化區(qū)新舊,五四從來是界限。”作者意在表明五四運動是新舊時期也就是新民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對封建主義。25.(2023八上·蕭山期中)毛澤東指出:“五四運動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這種“姿態(tài)”是指五四運動具有( )A.追求民主共和的進步性 B.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C.發(fā)動武裝起義的正義性 D.迫切的救亡圖存的愛國性【答案】B【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五四運動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 這說明五四運動具備了辛亥革命沒有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B正確,ACD是辛亥革命所具備的。故答案為:B【點評】五四運動成為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五四運動的杰出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封建主義。26.(2023八上·蕭山期中)“五四的火炬,喚起了民族的覺醒”。下列敘述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有( )①激發(fā)了青年的愛國熱情②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③人民接受民主和科學的洗禮④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五四的火炬,喚起了民族的覺醒”。下列敘述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有①激發(fā)了青年的愛國熱情;②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①②正確;人民接受民主和科學的洗禮,是新文化運動的意義;③錯誤;辛亥革命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④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愛國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運動中,愛國青年和工人階級為達到愛國的目的,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積極倡導民主和科學的精神,進而推動了全社會的思想大解放。同時,愛國青年奔走呼號,不怕流血犧牲,為實現(xiàn)理想而苦苦追求,體現(xiàn)了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27.(2023八上·蕭山期中)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之后“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廣大群眾的共同呼聲。這說明中國共產(chǎn)黨為當時的中國革命( )A.準備物質條件 B.奠定思想基礎C.指明斗爭方向 D.積蓄群眾力量【答案】C【知識點】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解析】【分析】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之后“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廣大群眾的共同呼聲。這說明中國共產(chǎn)黨為當時的中國革命指明了斗爭的方向-打倒軍閥和列強,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一、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 三、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四、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五、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為中國人民指明斗爭的目標和走向勝利的道路。28.(2023八上·蕭山期中)學者齊衛(wèi)平認為,中共一大選擇在上海召開,有三個主導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發(fā)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chǎn)黨的早期組織……第三個主導因素應該是上海 ( )A.最早被開辟為通商口岸 B.是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地方C.是新文化運動的發(fā)源地 D.是“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地方【答案】C【知識點】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解析】【分析】中共一大選擇在上海召開,有三個主導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發(fā)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chǎn)黨的早期組織,第三個主導因素應該是上海是新文化運動的發(fā)源地,C正確;最早被開辟為通商口岸的城市不止是上海,A錯誤;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地方是武漢,B錯誤;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fā),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20世紀初,上海已是中國的特大型城市。發(fā)達的工商貿易和充盈的金融資產(chǎn),使其成為近代中國的工業(yè)重鎮(zhèn)和外貿中心,也成為中國出版業(yè)最發(fā)達、工人階級最密集的城市,有“東方巴黎”的美譽。 繁榮發(fā)展的文化機構肥沃了進步思想的成長土壤。早在19世紀末,上海的文化出版物就開始向讀者介紹馬克思主義。上海的《東方雜志》最早介紹列寧的生平;在上海出版的譯著《近世社會主義》最早系統(tǒng)介紹社會主義學說;《共產(chǎn)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率先在上海問世,與此同時,日益壯大的工人階級正醞釀出偉大的革命力量。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29題12分,30題10分,31題12分,32題10分,共44分)29.(2023八上·蕭山期中)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英之間為什么會爆發(fā)這場戰(zhàn)爭?英國議會在1840年4月的3天辯論,可以幫助后人考察戰(zhàn)爭的根源。關于是否對中國開戰(zhàn),看起來似乎是與兩種植物有關的貿易引起的——英國人的鴉片和中國人的茶葉。 ——《復興之路》解說詞材料二 在臺灣南投縣有個霧社事件紀念公園,是為紀念抗日英雄莫那魯?shù)溃囚數(shù)罏殪F社泰雅人原住民,因不滿日本掠取原住民資源,實施高壓殖民政策,于民國十九年十月二十七日霧社公學校舉辦運動會之際,突襲前來觀禮日本官員。 ——摘自百度百科材料三 1860年西方列強紛紛在北京東交民巷占地建立使館。A戰(zhàn)爭后東交民巷被劃為外國使館區(qū),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1901年以后的十余年里,各國使團掀起了大規(guī)模擴建或改建使館的高潮。到1912年,東交民巷使館區(qū)與上海、天津租界的洋建筑風格一致。——摘編自鄭孝燮《東長安街是北京最重要的近代歷史帶》(1)材料一中,中英之間的戰(zhàn)爭是指哪場戰(zhàn)爭?英國統(tǒng)治者把這場戰(zhàn)爭的原因歸結為兩國的貿易爭端是否正確,為什么?(2)材料二中,“民國十九年”指的是公元哪一年?日本能對臺灣“實施高壓殖民政策”源于中日之間哪一條約?(3)依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A是哪場戰(zhàn)爭?“東交民巷被劃為外國使館區(qū),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出自哪個條約,并闡述該條約對中國社會性質的影響。(4)請談談近代中國的屈辱史帶給我們的啟示。【答案】(1)鴉片戰(zhàn)爭不正確理由:英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根本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2)1930年《馬關條約》(3)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辛丑條約》影響:是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落后就要挨打,要堅持發(fā)展,一個民族只有強大起來才能卓立與世界民族之林【知識點】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解析】【分析】(1)指發(fā)生在1840-1842年之間的鴉片戰(zhàn)爭,不正確,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yōu)楸緡唐穬A銷地和資源掠奪地,而非發(fā)展中國經(jīng)濟。(2)民國十九年指的是1930年,日本能對臺灣“實施高壓殖民政策”源于中日之間《馬關條約》。(3)A戰(zhàn)爭后東交民巷被劃為外國使館區(qū),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 A是指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東交民巷被劃為外國使館區(qū),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出自《辛丑條約》,該條約使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分析材料可得出結論: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要堅持發(fā)展,一個民族只有強大起來才能卓立與世界民族之林。【點評】近代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1)1840——1842年的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戰(zhàn)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zhàn)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聯(lián)軍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北京條約》,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1894年至1895年,日本發(fā)動了甲午中日戰(zhàn)爭,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1900年至1901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0.(2023八上·蕭山期中)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抗爭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四張歷史圖片:材料二 從長遠來看,義和團運動對中國有利……由此能使西方列強從中吸取教訓。外國使節(jié)和軍人開始意識到,不能再隨意地、肆無忌憚地欺侮中國,否則將以遭受巨大報復為代價。 ——摘編自石約翰《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材料三 《南京義和團揭帖》宣布:先將教堂燒去,次將電竿毀盡,郵政、報房、學堂,自當一律掃凈。 ——摘編自陳振江等《義和團文獻輯注與研究》(1)依據(jù)圖片,依次寫出與侵略者抗爭的英雄人物,并總結他們的精神品質。(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3)根據(jù)材料三,指出義和團運動的弱點。【答案】(1)虎門銷煙:林則徐;鎮(zhèn)南關大捷:馮子材;收復新疆:左宗棠;激戰(zhàn)黃海:鄧世昌。他們身上都體現(xiàn)了愛國、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2)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加速了它的滅亡,促進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成為“五十年后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3)①由于當時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義和團運動存在著籠統(tǒng)的排外主義的錯誤。②由于認識不到帝國主義聯(lián)合中國封建地主階級以壓迫中國人民的實質,義和團曾經(jīng)蒙受封建統(tǒng)治者的欺騙。③由于小生產(chǎn)者的局限性,義和團運動中還存在著迷信、落后的傾向。【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依次為:虎門銷煙:林則徐;鎮(zhèn)南關大捷:馮子材;收復新疆:左宗棠;激戰(zhàn)黃海:鄧世昌。他們身上都體現(xiàn)了愛國、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2)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加速了它的滅亡,促進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成為“五十年后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3)義和團運動的領導階級是農民階級,基本群眾是農民和小手工業(yè)者,提不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最初,他們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屢遭清政府的鎮(zhèn)壓。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義和團把斗爭的矛頭直指帝國主義,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為了躲開義和團運動打擊鋒芒,被迫采取假宣戰(zhàn),真投降的欺騙手法,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使義和團處于內外夾攻的境地。在國內外敵人的夾擊下遭到了失敗。【點評】義和團運動的局限性 (1)由于當時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義和團運動存在著籠統(tǒng)的排外主義的錯誤。 (2)由于認識不到帝國主義聯(lián)合中國封建地主階級以壓迫中國人民的實質,義和團曾經(jīng)蒙受封建統(tǒng)治者的欺騙。 (3)由于小生產(chǎn)者的局限性,義和團運動中還存在著迷信、落后的傾向。31.(2023八上·蕭山期中)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李鴻章對日本公使說:“對于近代貴國模仿歐風一事感到不解,我國決不會進行這樣的改革,只是軍器、鐵路、電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長之處,不得不采之外國。”材料二 梁啟超說:“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行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材料三 孫中山說:“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shù)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shù)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材料四 胡適說:“在一個遍地都是奴才的國度里,是不可能建立起一個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國的……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1)依據(jù)材料,分別概括李鴻章、梁啟超、孫中山、胡適的主張,總結這四位人物引領的近代化探索的共同點。(2)材料三中,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有何重要意義?有人認為它還是失敗了,請運用所學加以說明。【答案】(1)李鴻章: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梁啟超:主張革新政治制度;孫中山:主張革命;胡適:主張國民覺醒,思想解放。共同點:都學習西方;都為了救亡圖存。(2)飛躍: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拉開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促進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打開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失敗: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人民依舊生活在苦難之中;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由材料“只是軍器、鐵路、電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長之處,不得不采之外國。”可知李鴻章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分析材料“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行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可知梁啟超主張革新政治制度;由材料“要民族革命”“要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可知孫中山主張革命;分析材料“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可知,胡適主張國民覺醒,思想解放。共同點:都學習西方;都為了救亡圖存。(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的意義: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拉開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促進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打開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失敗: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人民依舊生活在苦難之中;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點評】洋務運動 “師夷長技”(“自強”、“求富”)。 維新運動 :維新變法(或變法圖強、要求民權、發(fā)展資本主義、救亡圖存) 辛亥革命 :三民主義(或“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新文化運動 :“民主”、“科學” (2)積極作用 洋務運動——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道路。 維新運動——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運動——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32.(2023八上·蕭山期中)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19年,《新青年》出版“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李大釗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在中國第一次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相關團體,較有影響力的包括李大釗在北京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陳獨秀在上海成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周恩來在天津成立的覺悟社等。——摘編自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材料二 兩張歷史圖片(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兩種主要方式。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有何重要意義?(2)圖A會議中提出的黨的奮斗目標是什么?指出以上兩幅圖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說明工人運動失敗給中國共產(chǎn)黨帶去的經(jīng)驗教訓。【答案】(1)兩種方式:《新青年》上發(fā)表文章;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體意義: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奠定思想基礎(2)中共一大的奮斗目標:推翻資產(chǎn)階級政權,建立無產(chǎn)階級專政,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聯(lián)系:中共一大上明確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組織工人運動,在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下,掀起了京漢鐵路工人運動。教訓: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知識點】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解析】【分析】(1)根據(jù)材料一提及到《新青年》雜志、發(fā)表刊文,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相關團體,可以得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方式主要是發(fā)表雜志報刊和建立馬克思主義團體。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礎。(2)圖A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明確提出,黨的奮斗目標是“承認無產(chǎn)階級專政”,是要“與無產(chǎn)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圖B是共產(chǎn)黨領導的工人運動。京漢工人運動的失敗使人民更加認識到帝國主義勢力和封建軍閥是中國人民的敵人,必須與之斗爭到底,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為了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僅僅依靠無產(chǎn)階級孤軍奮斗是不夠的,必須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工人不能享有起碼的民主權利,幾乎所有規(guī)模較大的工人斗爭都受到反動軍警的鎮(zhèn)壓。因此,為了爭取革命的勝利,沒有革命的武裝斗爭,僅僅依靠罷工這個武器,主要進行合法斗爭,是不行的。【點評】這個時期的斗爭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教訓。第一,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為了戰(zhàn)勝敵人,僅依靠工人階級的孤軍奮戰(zhàn)是不夠的。黨和工人階級必須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工人不能享受起碼的民主權利,幾乎所有規(guī)模較大的工人斗爭都受到反動軍警的鎮(zhèn)壓。因此,僅依靠“罷工”這個武器是不行的,必須用武裝的革命來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才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1 / 1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朝暉初中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8小題,每小題2分,共56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3八上·蕭山期中)19世紀30年代后期,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數(shù)量激增,導致白銀大量外流。從中國的立場看,這一情形越來越無法容忍。中國因“無法容忍”而采取的最直接的措施是( )A.閉關鎖國 B.虎門銷煙 C.發(fā)動戰(zhàn)爭 D.平等貿易2.(2023八上·蕭山期中)1843年,兩江總督向道光帝匯報說:“吏治日壞,民生日困”。1848年,廣東某官員進京覲見道光帝,說他沿路所見,“盜賊蜂起,民不聊生”。這說明當時( )A.社會矛盾加深 B.列強侵略加劇C.皇帝權力削弱 D.自然經(jīng)濟繁榮3.(2023八上·蕭山期中)19世紀中期,某一運動間接地促使地方政權相對于中央統(tǒng)治的自立傾向,對于削弱中央集權起了很大作用,該運動是( )A.戊戌變法 B.義和團運動C.太平天國運動 D.五四運動4.(2023八上·蕭山期中)關于《天朝田畝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是( )A.它首次提出學習西方,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B.它最后無法實施主要是因為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C.它主張建立“無處不均勻”的理想社會,帶有科學性D.它反映了千百年來廣大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5.(2023八上·蕭山期中)綜合下表信息,得出的結論符合這一時期史實的是( )鴉片戰(zhàn)爭(1840-1842年)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860年)《南京條約》 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天津條約》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A.清朝主動開放力度加強B.列強侵略勢力深入到長江中下游一帶C.清朝通商口岸日益減少D.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6.(2023八上·蕭山期中)它開辦了一批新式學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學生,翻譯了一批西學書籍,并且引進了西方的生產(chǎn)技術,傳播了西方的科學文化,培養(yǎng)了一批技術人才。“它”是( )A.洋務運動 B.維新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7.(2023八上·蕭山期中)八(1)班同學們針對下面反映的歷史事件展開討論,發(fā)表了如下看法,其中符合史實的是 ( )1895年(乙未年)4月22日,十八省舉人署名《上今上皇帝書》A.舉人們屬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陣營B.該事件誘因是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戰(zhàn)敗C.舉人們的行動得到皇帝的高度重視D.該事件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8.(2023八上·蕭山期中)《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取得了在中國開設工廠、修筑鐵路等特權,投資擴大至礦山、金融等國民經(jīng)濟所有部門。這說明《馬關條約》的簽訂 ( )A.推動了國內民族主義浪潮的興起B.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C.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經(jīng)濟侵略D.影響了中國稅收和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9.(2023八上·蕭山期中)1899年,美國提出了如下對華政策:各國對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國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對他國船只、貨物運費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國的費用。該政策( )①協(xié)調列強之間關系②消除列強在華矛盾③維護中國主權完整④列強共同奴役中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0.(2023八上·蕭山期中)甲午戰(zhàn)爭后留學生主流轉向日本,他們之中多數(shù)人關注新的政治體制,后來成為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思想和軍事人才。這主要說明( )A.甲午戰(zhàn)后我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B.中國借鑒日本經(jīng)驗進行救亡圖存C.日本通過留學教育進行文化滲透D.辛亥革命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11.(2023八上·蕭山期中)康有為和梁啟超對于西方的認識局限于所讀的傳教士的出版物和對香港殖民管理的觀察,對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浮于表面。據(jù)此可知,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 )A.維新派自身經(jīng)驗不足 B.頑固派強烈反對C.西方列強的不斷干預 D.維新派措施失當12.(2023八上·蕭山期中)《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記載,她(慈禧)在西逃途中殺氣騰騰地宣布:“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這表明( )A.慈禧利用義和團抵抗列強侵略B.義和團運動導致《辛丑條約》簽訂C.統(tǒng)治者決定了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D.義和團運動沒有認識到清政府本質13.(2023八上·蕭山期中)它是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兵變,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起義創(chuàng)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并引發(fā)各省回響。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它”應是( )A.金田起義 B.武昌起義 C.黃花崗起義 D.廣州起義14.(2023八上·蕭山期中)右圖是一本書的目錄(部分),這本書的名字最有可能是( )第三章 中國同盟會一、1905年二、孫中山的美洲之行三、留歐學生的加盟四、孫、黃會晤五、中國同盟會之成立六、民族、民權、民生A.《自強求富史》 B.《變法改良記》C.《義和團運動》 D.《革命先行者》15.(2023八上·蕭山期中)康有為的“維新思想”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主張的共同點是( )A.進行變法改革 B.推翻清朝專制統(tǒng)治C.建立民主共和國 D.學習西方民主制度16.(2023八上·蕭山期中)有學者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從君主專制到民主社會轉型的開始。下列對這一評價理解正確的是辛亥革命( )①結束了我國的封建制度②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③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④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7.(2023八上·蕭山期中)辛亥革命后,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發(fā)布了一系列改革風俗的條規(guī),內容涉及禁賣人口、禁止體罰、保護民權、嚴禁鴉片、禁止賭博、管制娟妓、改革歷法、改變稱呼等各個方面。其目的主要是( )A.維護革命成果 B.掃除君主專制C.傳播革命思想 D.抨擊封建禮教18.(2023八上·蕭山期中)時空觀念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下列歷史事件先后順序排列正的一項是( )A.袁世凱稱帝→護國戰(zhàn)爭→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護法運動B.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凱稱帝→護國戰(zhàn)爭→護法運動C.宋教仁遇刺→護國戰(zhàn)爭→袁世凱稱帝→二次革命→護法運動D.護國戰(zhàn)爭→袁世凱稱帝→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宋教仁遇刺19.(2023八上·蕭山期中)《新青年》出版以后,倡導對封建舊家庭的抗爭。潮流一開,青年男女對舊家庭舊禮教的反抗,幾乎傳遍了全國。由此可知,新文化運動( )A.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B.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C.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D.拉開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20.(2023八上·蕭山期中)時間軸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對下列時間軸解讀正確的是( )A.在A時間,洋務派提出了“求富”口號B.B和D爆發(fā)的運動都徹底批判封建道德禮教C.C時間成立中華民國,確立為中華民國元年D.該時間軸反映的主題是中國近代化的探索21.(2023八上·蕭山期中)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tǒng)治地位,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對遏制專制,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作出了重大貢獻。這反映出新文化運動( )A.推動了東西方全面融合 B.帶領中華民族走出苦難C.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基 D.是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22.(2023八上·蕭山期中)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之一,陳獨秀曾被稱為“中國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啟蒙之水”灑向那“孔孟彌漫的大道上”。這里的“啟蒙之水”是指( )A.師夷長技 B.變法圖強 C.民主科學 D.自強求富23.(2023八上·蕭山期中)《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之一,運動的倡導者們以筆為矛,在《新青年》上發(fā)表大量文章進行宣傳。下列人物與作品對應正確的是( )A.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B.陳獨秀——《狂人日記》C.李大釗——《敬告青年》 D.魯迅——《文學革命論》24.(2023八上·蕭山期中)某著名史學家曾有詩云:“近代歷史百十年,民主革命貫始巔。時代變化區(qū)新舊,五四從來是界限。”作者意在表明五四運動是( )A.近代歷史的開端 B.民主革命的起點C.社會性質轉折點 D.新舊時期分界線25.(2023八上·蕭山期中)毛澤東指出:“五四運動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這種“姿態(tài)”是指五四運動具有( )A.追求民主共和的進步性 B.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C.發(fā)動武裝起義的正義性 D.迫切的救亡圖存的愛國性26.(2023八上·蕭山期中)“五四的火炬,喚起了民族的覺醒”。下列敘述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有( )①激發(fā)了青年的愛國熱情②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③人民接受民主和科學的洗禮④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7.(2023八上·蕭山期中)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之后“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廣大群眾的共同呼聲。這說明中國共產(chǎn)黨為當時的中國革命( )A.準備物質條件 B.奠定思想基礎C.指明斗爭方向 D.積蓄群眾力量28.(2023八上·蕭山期中)學者齊衛(wèi)平認為,中共一大選擇在上海召開,有三個主導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發(fā)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chǎn)黨的早期組織……第三個主導因素應該是上海 ( )A.最早被開辟為通商口岸 B.是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地方C.是新文化運動的發(fā)源地 D.是“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地方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29題12分,30題10分,31題12分,32題10分,共44分)29.(2023八上·蕭山期中)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英之間為什么會爆發(fā)這場戰(zhàn)爭?英國議會在1840年4月的3天辯論,可以幫助后人考察戰(zhàn)爭的根源。關于是否對中國開戰(zhàn),看起來似乎是與兩種植物有關的貿易引起的——英國人的鴉片和中國人的茶葉。 ——《復興之路》解說詞材料二 在臺灣南投縣有個霧社事件紀念公園,是為紀念抗日英雄莫那魯?shù)溃囚數(shù)罏殪F社泰雅人原住民,因不滿日本掠取原住民資源,實施高壓殖民政策,于民國十九年十月二十七日霧社公學校舉辦運動會之際,突襲前來觀禮日本官員。 ——摘自百度百科材料三 1860年西方列強紛紛在北京東交民巷占地建立使館。A戰(zhàn)爭后東交民巷被劃為外國使館區(qū),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1901年以后的十余年里,各國使團掀起了大規(guī)模擴建或改建使館的高潮。到1912年,東交民巷使館區(qū)與上海、天津租界的洋建筑風格一致。——摘編自鄭孝燮《東長安街是北京最重要的近代歷史帶》(1)材料一中,中英之間的戰(zhàn)爭是指哪場戰(zhàn)爭?英國統(tǒng)治者把這場戰(zhàn)爭的原因歸結為兩國的貿易爭端是否正確,為什么?(2)材料二中,“民國十九年”指的是公元哪一年?日本能對臺灣“實施高壓殖民政策”源于中日之間哪一條約?(3)依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A是哪場戰(zhàn)爭?“東交民巷被劃為外國使館區(qū),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出自哪個條約,并闡述該條約對中國社會性質的影響。(4)請談談近代中國的屈辱史帶給我們的啟示。30.(2023八上·蕭山期中)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抗爭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四張歷史圖片:材料二 從長遠來看,義和團運動對中國有利……由此能使西方列強從中吸取教訓。外國使節(jié)和軍人開始意識到,不能再隨意地、肆無忌憚地欺侮中國,否則將以遭受巨大報復為代價。 ——摘編自石約翰《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材料三 《南京義和團揭帖》宣布:先將教堂燒去,次將電竿毀盡,郵政、報房、學堂,自當一律掃凈。 ——摘編自陳振江等《義和團文獻輯注與研究》(1)依據(jù)圖片,依次寫出與侵略者抗爭的英雄人物,并總結他們的精神品質。(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3)根據(jù)材料三,指出義和團運動的弱點。31.(2023八上·蕭山期中)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李鴻章對日本公使說:“對于近代貴國模仿歐風一事感到不解,我國決不會進行這樣的改革,只是軍器、鐵路、電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長之處,不得不采之外國。”材料二 梁啟超說:“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行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材料三 孫中山說:“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shù)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shù)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材料四 胡適說:“在一個遍地都是奴才的國度里,是不可能建立起一個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國的……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1)依據(jù)材料,分別概括李鴻章、梁啟超、孫中山、胡適的主張,總結這四位人物引領的近代化探索的共同點。(2)材料三中,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有何重要意義?有人認為它還是失敗了,請運用所學加以說明。32.(2023八上·蕭山期中)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19年,《新青年》出版“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李大釗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在中國第一次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相關團體,較有影響力的包括李大釗在北京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陳獨秀在上海成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周恩來在天津成立的覺悟社等。——摘編自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材料二 兩張歷史圖片(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兩種主要方式。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有何重要意義?(2)圖A會議中提出的黨的奮斗目標是什么?指出以上兩幅圖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說明工人運動失敗給中國共產(chǎn)黨帶去的經(jīng)驗教訓。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鴉片戰(zhàn)爭【解析】【分析】19世紀30年代后期,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數(shù)量激增,導致白銀大量外流。從中國的立場看,這一情形越來越無法容忍。中國因“無法容忍”而采取的最直接的措施是林則徐的虎門銷煙,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虎門銷煙的背景:由于鴉片輸入的急劇增加,中英兩國的貿易地位完全改變。英國由原來的入超變?yōu)槌龀袊鴧s相反,造成白銀大量外流。據(jù)統(tǒng)計,1820-1840年間,中國外流白銀約在1億兩。由于鴉片大量輸入而引起的白銀不斷外流,已開始擾亂清王朝的國庫和貨幣的流通,使清朝的經(jīng)濟面臨崩潰的邊緣。 更為嚴重的是鴉片的泛濫極大地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發(fā)展下去,必將使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 中國禁煙以琦善為首的弛煙派評擊黃爵滋,以各種理由將煙害問題歸咎于其他社會問題上,而且主張禁煙的官員不過是少數(shù)人,就連道光帝即位前也嘗過鴉片,后來醒覺才戒掉煙癮,使他對禁煙一事猶疑不決。2.【答案】A【知識點】鴉片戰(zhàn)爭【解析】【分析】“吏治日壞,民生日困”“盜賊蜂起,民不聊生”說明當時社會矛盾激烈,人民群眾的生活處于水深火熱當中,A正確,BCD無法體現(xiàn)出來。故答案為:A【點評】嘉慶以后,盛極一時的清王朝開始走向衰敗,王朝內外各種矛盾也日益顯現(xiàn)出來。 特別是道光以后,清王朝社會問題越發(fā)嚴重,吏治的腐敗、軍隊的腐化、土地兼并、人口激增、鴉片對國人身心的侵蝕,鴉片貿易下白銀的大量外流,在這種種問題不斷激化之下,民間的起義與抗爭此起彼伏。3.【答案】C【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從時間19世紀中期,再到 影響表面這一運動間接地促使地方政權相對于中央統(tǒng)治的自立傾向,對于削弱中央集權起了很大作用,可知該事件為太平天國運動,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fā)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zhàn)爭,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guī)模反清運動。首先,太平天國運動動搖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其次,太平天國運動也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太平天國的影響下,許多農民開始嘗試新的生產(chǎn)方式,這也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奠定了基礎。此外,太平天國運動還傳播了西方的先進思想和科學知識,這對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4.【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A、洪仁玕頒布的《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后期的施政綱領。它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A錯誤;B、天朝田畝制度沒有實行。 因為它不符合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要求,違背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B錯誤;C、它主張建立“無處不均勻”的理想社會,帶有空想性,C錯誤;D、天朝田畝制度它反映了千百年來廣大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天朝田畝制度》是最能體現(xiàn)太平天國社會理想和這次農民戰(zhàn)爭特點的涉及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的綱領性文件。 同時也是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 評價(1)《天朝田畝制度》比以往歷次農民起義和農民戰(zhàn)爭的綱領和要求相比水平更高,有更完備的內容和更觸及封建社會矛盾核心的深度。 (2)但并沒有超出農民小生產(chǎn)者的狹隘眼界。5.【答案】B【知識點】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與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相比,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開放的口岸從沿海地區(qū)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①列強侵略勢力進一步擴大,中國社會半殖民地性質基本形成。 鴉片貿易合法化;英國人幫辦中國海關;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游歷、傳教、通商。 ②巨額戰(zhàn)爭賠款加重了人民負擔,社會危機加深。 ③北方失去大片領土。 ④天津等11座城市被迫開放,中國國門洞開。 ⑤中國近代外交步入正軌。 ⑥推動了洋務運動的發(fā)生。6.【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解析】【分析】結合材料“它開辦了一批新式學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學生,翻譯了一批西學書籍,并且引進了西方的生產(chǎn)技術,傳播了西方的科學文化,培養(yǎng)了一批技術人才。”可知,“它”是洋務運動,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該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chǎn)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自強”、“求富”運動。7.【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該事件的舉人們屬于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陣營,A錯誤;B、該事件的誘因是因為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戰(zhàn)敗,B錯誤;C、舉人們的行動并沒有得到皇帝的高度重視,C錯誤;D、該事件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維新變法運動的社會背景: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美、法、德、俄、奧、意、日等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加緊對落后國家和地區(qū)進行侵略,西方列強趁機掀起侵略中國的狂潮,偌大的中國被分割成了一塊塊列強的“勢力范圍”,整個國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勢。中國邊疆地區(qū)出現(xiàn)了新危機;《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再次遭受割地、賠款,以及大量主權進—步喪失的厄運。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更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8.【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取得了在中國開設工廠、修筑鐵路等特權,投資擴大至礦山、金融等國民經(jīng)濟所有部門。從材料中可以得知該條約的 簽訂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jīng)濟侵略,C正確,AB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①《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日本據(jù)此割占了中國大片領土,引發(fā)了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的狂潮。 ②巨額賠款,迫使清政府以利權作抵押大借外債,進一步受制于人。勒索的巨額賠款,接近于清政府一年總收入的三倍,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迫使其加重對人民的搜刮,還不得不大借附有政治條件的外債,便利了帝國主義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 ②準許日本臣民在中國設廠的規(guī)定,適應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需要,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國條款,紛紛到中國投資設廠、開礦、修鐵路,直接掠奪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料,從而沉重打擊了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阻礙了中國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③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個口岸的通商通航,使長江流域全部向帝國主義開放。使列強得以深入長江流域的廣闊地區(qū),直接掠奪那里的資源和傾銷商品。 ④中國失去臺灣和澎湖列島,刺激了帝國主義掠奪瓜分中國領土的野心,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在中國掀起了搶奪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狂潮。 ⑤日本利用中國的賠款增加了資本的積累,很快躋身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9.【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1899年,美國提出了如下對華政策:各國對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國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對他國船只、貨物運費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國的費用。該政策為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目的在于協(xié)調列強對華的侵略關系,便于一起奴役中國,①④正確,②③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門戶開放”政策對美國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是以承認列強在華的勢力范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的,這不僅使它獲取在華利益,也使得它擴大了在列強侵華活動中影響力,加緊了與其他列強國家在中國的角逐。而面對這些,腐朽軟弱的清政府無法有效地維護自己的主權,只得采取“一體均沾”和“以夷制夷”的策略。10.【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甲午戰(zhàn)爭后留學生主流轉向日本,他們之中多數(shù)人關注新的政治體制,后來成為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思想和軍事人才。這主要說明甲午戰(zhàn)敗推動更多的中國人學習日本經(jīng)驗來救亡圖存,B正確,A選項不是材料中體現(xiàn)的目的,C無法體現(xiàn),D選項說法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甲午戰(zhàn)敗促使向日本學習,留日學生成了反清革命主力 甲午戰(zhàn)敗的恥辱,也使很多中國人意識到,昔日的學生已成了今日的老師,向日本學習,逐漸成了社會上很多人的共識。洋務重臣張之洞就是倡導青年學生留學日本的積極鼓吹者,他的主張也備受朝廷重視。而當時日本政府中的一些人出于培植在華勢力的信念,也主張積極接受中國留學生。11.【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康有為和梁啟超對于西方的認識局限于所讀的傳教士的出版物和對香港殖民管理的觀察,對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浮于表面。據(jù)此可知,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維新派變法僅僅局限在表面,由于自身經(jīng)驗的不足,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戊戌維新運動的失敗。主要是由于維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對所導致的。具體分析如下: ①客觀原因 當時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力量還十分微弱,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社會基礎相當狹窄。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代表維新派的勢力更是非常弱小,他們既沒有嚴密的組織,也不掌握實權和軍隊,更沒有去發(fā)動群眾,只能將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而以慈嬉太后為首的反對變法的守舊勢力卻相當強大,新舊勢力對比的差距預示著這場運動難以取勝。 ②主觀原因 維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是這場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a.不敢否定封建主義。他們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經(jīng)濟上雖然要求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卻未觸及封建主義的經(jīng)濟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們雖然提倡學習西學,卻仍要打著孔子的旗號,借古代圣賢之名“托古改制”。 b.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他們雖然在大聲疾呼救亡圖存,卻又幻想西方列強能幫助自己變法維新,結果卻是處處碰壁。 c.懼怕人民群眾。維新派的活動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識分子的小圈子。他們不但脫離了人民群眾,而且懼怕甚至仇視人民群眾,因此,運動未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12.【答案】C【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解析】【分析】慈禧在西逃途中殺氣騰騰地宣布:“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這表明清政府決定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C正確,AB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是有多種多樣的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陷入了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境地,各帝國主義加強對中國的政治與經(jīng)濟文化侵略,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使廣大的中國人民深受其害,成為義和團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13.【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結合材料“它是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兵變,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起義創(chuàng)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并引發(fā)各省回響。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可知,“它”應是武昌起義,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武昌起義,又稱武漢首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fā)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武裝暴動,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1911年6月保路運動爆發(fā),辛亥首義于四川,9月四川榮縣宣布獨立光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于在1911年(清宣統(tǒng)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fā)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并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14.【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從目錄中可知同盟話、孫中山、三民主義可以得知該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 :中國近代主張以暴力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用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總稱。與改良派(保皇派)相對而名。其主要社會活動集中在辛亥革命前后。主要代表人物有孫中山、章太炎、黃興、鄒容、蔡元培等。15.【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康有為的“維新思想”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主張的共同點是主張學習西方的民主制度,D正確,A是康有為維新派的思想,BC是三民主義的思想。故答案為:D【點評】革命派和維新派的思想相同點 (1)階級屬性相同,都是資產(chǎn)階級性質。 (2)主張有相同的一面,即都主張向西方學習,發(fā)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機。 (3)都是在民族危機嚴重、社會矛盾尖銳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 (4)都有進步性。 (5)都脫離群眾,在反帝反封建方面存在著局限性。 不同點(1)方式上,維新派主張改良,革命派主張革命。 (2)認識上,維新派對清王朝抱有幻想,沒有明確提出反封建和反清主張,局限性更明顯;而革命派則提出了“驅除韃虜”的口號,把斗爭矛頭直指清政府。 (3)作用和影響方面,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實際影響更大,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16.【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①辛亥革命并沒有結束我國的封建制度,推翻的是封建君主專制,①錯誤;②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正確;③辛亥革命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閥門,③正確;④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④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政府。 2、辛亥革命是人民獲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權利,在政治和思想上獲得了一些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國內紛紛成立了很多實業(yè)集團,使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有了較快的發(fā)展,工人階級的隊伍也隨之壯大起來了。 4、辛亥革命雖然成功的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卻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17.【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發(fā)布了一系列改革風俗的條規(guī),內容涉及禁賣人口、禁止體罰、保護民權、嚴禁鴉片、禁止賭博、管制娟妓、改革歷法、改變稱呼等各個方面。其目的主要是維護革命的成果,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舊的社會制度,創(chuàng)建了新的社會制度。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驅,痛感于清政府的腐敗和中華民族的危難,果斷告別漸進改良的方式,經(jīng)過艱辛曲折的努力,終于以革命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具有重要的道路探索意義。18.【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zhàn)【解析】【分析】宋教仁遇刺事件發(fā)生于1913年3月20日;1913年7月12日,中華民國前江西都督李烈鈞在孫中山的號召下,率先起兵反對袁世凱,引發(fā)了二次革命;1915年12月13日,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的袁世凱宣布廢除共和政體,實行帝制,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年號洪憲,自任皇帝;護國戰(zhàn)爭 (又稱護國戰(zhàn)役、護國運動、反帝制戰(zhàn)爭;民國四年—五年,即1915年—1916年)是發(fā)生在中國近代的內戰(zhàn),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 唐繼堯 、蔡鍔、李烈鈞等在云南宣布獨立,并且出兵討袁;1917年7月,皖系軍閥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拒絕恢復中華民國國會和臨時約法。孫中山在廣州發(fā)動護法運動。因此正確的選項為B選項。故答案為:B【點評】護國運動爆發(fā)于1915年12月,結束于1916年7月。 該運動起因是因為袁世凱在1915年底恢復帝制。 為了恢復民國和共和,為了對抗封建帝制。因而才爆發(fā)了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主要是由南方將領蔡鍔、唐繼堯、李烈鈞等組成的護國軍而對北洋軍發(fā)起的戰(zhàn)爭。其作戰(zhàn)地區(qū)主要集中在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廣東、湖南一帶。 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撤銷帝制,但護國運動并未結束。同年6月6日,袁世凱在一片罵聲中去世,黎元洪繼任總統(tǒng)。護國運動緩和下來。 1916年7月14日,隨著軍務院的撤銷,護國運動結束。 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開始于1917年7月,結束于1918年5月。 該運動起因是因為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政府宣布拒絕施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重建國會。 為了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了維護共和。因而才爆發(fā)了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主要是由孫中山領導,并于1917年8月底在廣州另立中華民國軍政府,孫中山出任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開始與段祺瑞北洋政府對峙。19.【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 《新青年》出版以后,倡導對封建舊家庭的抗爭。潮流一開,青年男女對舊家庭舊禮教的反抗,幾乎傳遍了全國。由此可知,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1)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xù),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2)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專制主義以空前沉重的打擊,動搖了傳統(tǒng)禮教的思想統(tǒng)治地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道路。 (3)“五四”以后的新文化運動,更是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的思想運動,使舊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轉變?yōu)橛神R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 (4)在“五四”以后,全國各地的進步報刊和進步社團,如雨后春筍,脫穎而出。20.【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A、1870年至1890年,是洋務運動的第二階段,洋務派提出了“求富”的口號,以興辦民辦工業(yè)為主,A錯誤;B、維新變法運動并沒有批評封建禮教,B錯誤;C、中華民國元年是1912年,C錯誤;D、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運動再到新文化運動該時間軸反映的主題是中國近代化的探索,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歷程: ①起步階段(1840~1895):主要是洋務運動。 ②整體發(fā)展階段(1895~1927):包括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發(fā)展、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等。21.【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由材料“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對遏制專制,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作出了重大貢獻。”可知,這反映出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D正確,ABC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性質: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意義: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為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22.【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和科學,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標志: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敬告青年》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主要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口號:“民主”(德先生)、“科學”(賽先生)內容:思想革命: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學文學革命:推倒舊文學,倡導白話文。23.【答案】A【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謅議》,A正確;《狂人日記》是魯迅的小說,B錯誤;《敬告青年》 是陳獨秀發(fā)表的,C錯誤;《文學革命論》 是陳獨秀創(chuàng)作的,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陳獨秀:《新青年》、《文學革命論》魯迅:《狂人日記》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李大釗:《布爾什維主義勝利》。24.【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近代歷史百十年,民主革命貫始巔。時代變化區(qū)新舊,五四從來是界限。”作者意在表明五四運動是新舊時期也就是新民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對封建主義。25.【答案】B【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五四運動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 這說明五四運動具備了辛亥革命沒有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B正確,ACD是辛亥革命所具備的。故答案為:B【點評】五四運動成為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五四運動的杰出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封建主義。26.【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五四的火炬,喚起了民族的覺醒”。下列敘述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有①激發(fā)了青年的愛國熱情;②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①②正確;人民接受民主和科學的洗禮,是新文化運動的意義;③錯誤;辛亥革命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④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愛國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運動中,愛國青年和工人階級為達到愛國的目的,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積極倡導民主和科學的精神,進而推動了全社會的思想大解放。同時,愛國青年奔走呼號,不怕流血犧牲,為實現(xiàn)理想而苦苦追求,體現(xiàn)了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27.【答案】C【知識點】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解析】【分析】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之后“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廣大群眾的共同呼聲。這說明中國共產(chǎn)黨為當時的中國革命指明了斗爭的方向-打倒軍閥和列強,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一、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 三、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四、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五、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為中國人民指明斗爭的目標和走向勝利的道路。28.【答案】C【知識點】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解析】【分析】中共一大選擇在上海召開,有三個主導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發(fā)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chǎn)黨的早期組織,第三個主導因素應該是上海是新文化運動的發(fā)源地,C正確;最早被開辟為通商口岸的城市不止是上海,A錯誤;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地方是武漢,B錯誤;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fā),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20世紀初,上海已是中國的特大型城市。發(fā)達的工商貿易和充盈的金融資產(chǎn),使其成為近代中國的工業(yè)重鎮(zhèn)和外貿中心,也成為中國出版業(yè)最發(fā)達、工人階級最密集的城市,有“東方巴黎”的美譽。 繁榮發(fā)展的文化機構肥沃了進步思想的成長土壤。早在19世紀末,上海的文化出版物就開始向讀者介紹馬克思主義。上海的《東方雜志》最早介紹列寧的生平;在上海出版的譯著《近世社會主義》最早系統(tǒng)介紹社會主義學說;《共產(chǎn)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率先在上海問世,與此同時,日益壯大的工人階級正醞釀出偉大的革命力量。29.【答案】(1)鴉片戰(zhàn)爭不正確理由:英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根本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2)1930年《馬關條約》(3)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辛丑條約》影響:是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落后就要挨打,要堅持發(fā)展,一個民族只有強大起來才能卓立與世界民族之林【知識點】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解析】【分析】(1)指發(fā)生在1840-1842年之間的鴉片戰(zhàn)爭,不正確,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yōu)楸緡唐穬A銷地和資源掠奪地,而非發(fā)展中國經(jīng)濟。(2)民國十九年指的是1930年,日本能對臺灣“實施高壓殖民政策”源于中日之間《馬關條約》。(3)A戰(zhàn)爭后東交民巷被劃為外國使館區(qū),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 A是指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東交民巷被劃為外國使館區(qū),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出自《辛丑條約》,該條約使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分析材料可得出結論: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要堅持發(fā)展,一個民族只有強大起來才能卓立與世界民族之林。【點評】近代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1)1840——1842年的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戰(zhàn)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zhàn)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聯(lián)軍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北京條約》,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1894年至1895年,日本發(fā)動了甲午中日戰(zhàn)爭,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1900年至1901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0.【答案】(1)虎門銷煙:林則徐;鎮(zhèn)南關大捷:馮子材;收復新疆:左宗棠;激戰(zhàn)黃海:鄧世昌。他們身上都體現(xiàn)了愛國、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2)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加速了它的滅亡,促進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成為“五十年后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3)①由于當時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義和團運動存在著籠統(tǒng)的排外主義的錯誤。②由于認識不到帝國主義聯(lián)合中國封建地主階級以壓迫中國人民的實質,義和團曾經(jīng)蒙受封建統(tǒng)治者的欺騙。③由于小生產(chǎn)者的局限性,義和團運動中還存在著迷信、落后的傾向。【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依次為:虎門銷煙:林則徐;鎮(zhèn)南關大捷:馮子材;收復新疆:左宗棠;激戰(zhàn)黃海:鄧世昌。他們身上都體現(xiàn)了愛國、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2)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加速了它的滅亡,促進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成為“五十年后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3)義和團運動的領導階級是農民階級,基本群眾是農民和小手工業(yè)者,提不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最初,他們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屢遭清政府的鎮(zhèn)壓。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義和團把斗爭的矛頭直指帝國主義,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為了躲開義和團運動打擊鋒芒,被迫采取假宣戰(zhàn),真投降的欺騙手法,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使義和團處于內外夾攻的境地。在國內外敵人的夾擊下遭到了失敗。【點評】義和團運動的局限性 (1)由于當時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義和團運動存在著籠統(tǒng)的排外主義的錯誤。 (2)由于認識不到帝國主義聯(lián)合中國封建地主階級以壓迫中國人民的實質,義和團曾經(jīng)蒙受封建統(tǒng)治者的欺騙。 (3)由于小生產(chǎn)者的局限性,義和團運動中還存在著迷信、落后的傾向。31.【答案】(1)李鴻章: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梁啟超:主張革新政治制度;孫中山:主張革命;胡適:主張國民覺醒,思想解放。共同點:都學習西方;都為了救亡圖存。(2)飛躍: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拉開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促進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打開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失敗: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人民依舊生活在苦難之中;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由材料“只是軍器、鐵路、電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長之處,不得不采之外國。”可知李鴻章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分析材料“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行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可知梁啟超主張革新政治制度;由材料“要民族革命”“要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可知孫中山主張革命;分析材料“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可知,胡適主張國民覺醒,思想解放。共同點:都學習西方;都為了救亡圖存。(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的意義: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拉開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促進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打開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失敗: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人民依舊生活在苦難之中;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點評】洋務運動 “師夷長技”(“自強”、“求富”)。 維新運動 :維新變法(或變法圖強、要求民權、發(fā)展資本主義、救亡圖存) 辛亥革命 :三民主義(或“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新文化運動 :“民主”、“科學” (2)積極作用 洋務運動——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道路。 維新運動——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運動——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32.【答案】(1)兩種方式:《新青年》上發(fā)表文章;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體意義: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奠定思想基礎(2)中共一大的奮斗目標:推翻資產(chǎn)階級政權,建立無產(chǎn)階級專政,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聯(lián)系:中共一大上明確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組織工人運動,在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下,掀起了京漢鐵路工人運動。教訓: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知識點】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解析】【分析】(1)根據(jù)材料一提及到《新青年》雜志、發(fā)表刊文,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相關團體,可以得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方式主要是發(fā)表雜志報刊和建立馬克思主義團體。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礎。(2)圖A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明確提出,黨的奮斗目標是“承認無產(chǎn)階級專政”,是要“與無產(chǎn)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圖B是共產(chǎn)黨領導的工人運動。京漢工人運動的失敗使人民更加認識到帝國主義勢力和封建軍閥是中國人民的敵人,必須與之斗爭到底,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為了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僅僅依靠無產(chǎn)階級孤軍奮斗是不夠的,必須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工人不能享有起碼的民主權利,幾乎所有規(guī)模較大的工人斗爭都受到反動軍警的鎮(zhèn)壓。因此,為了爭取革命的勝利,沒有革命的武裝斗爭,僅僅依靠罷工這個武器,主要進行合法斗爭,是不行的。【點評】這個時期的斗爭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教訓。第一,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為了戰(zhàn)勝敵人,僅依靠工人階級的孤軍奮戰(zhàn)是不夠的。黨和工人階級必須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工人不能享受起碼的民主權利,幾乎所有規(guī)模較大的工人斗爭都受到反動軍警的鎮(zhèn)壓。因此,僅依靠“罷工”這個武器是不行的,必須用武裝的革命來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才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朝暉初中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朝暉初中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