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 節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班級 學號 姓名1.生命觀念:運用結構與功能觀,理解人口增長與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之間的關系。2.科學思維:建立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的聯系,解釋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與后果。3.社會責任:基于對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學習,形成珍愛生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認同環境保護的必要性。目標一、 人口增長與生態足跡1 .生態足跡(1)概念:生態足跡又叫 ,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 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 的土地及 的面積。(2)內容:生態足跡包括 等。(3)特點:①生態足跡的值越大,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越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態足跡的 可能不同。2 .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現狀:生態足跡 很快,生態承載力(地球提供資源的能力)增長較 ,環境壓力不斷 。(2)采取的措施:處理好 的關系。3.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1)與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會增大生態足跡( )(2)人口增長過快,不僅消耗大量自然資源,還加劇了對環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難度( )(3)泥石流頻發是由人口增長直接引發的問題( )(4)耕地表示用來種植糧食所需的農田面積( )任務一: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環境壓力生態足跡可以被形象地理解為一只負載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耕地、鐵路等的巨“足 ”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足印。結合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碳足跡表示扣除海洋對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 等所需的森林面積。我國 90 年代后,碳足跡快速增長的原因是 。(2)生態足跡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嗎?為什么?(3)生態足跡大小與人類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有什么關系?(4)與步行相比,開車出行為什么會增大生態足跡?(5)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產生的生態足跡大的原因是什么?1.下列有關生態足跡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態足跡是指維持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積B.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減少生態足跡中草地面積的占用C.生態足跡的值越大,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越大D.經濟發達國家的人均生態足跡值遠小于不發達國家的人均生態足跡值2.下列關于人口增長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目前,人口增長已使地球進入生態超載的狀態B.人口增長越慢,人均生態足跡就越小,對環境的影響也就越小C.人口增長對能源的需求量也增長,這是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間接影響D.人口增長必須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目標二、 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1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類型及主要原因(1)全球氣候變化: 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2)水資源短缺:① ;②污染嚴重。(3)臭氧層破壞: 等化合物的使用。(4)土地荒漠化: 。(5)生物多樣性喪失: 被破壞。(6)環境污染:最為常見的是 。2 .特點: 。3 .影響:對生物圈的 造成威脅,也影響到人類的4 .我國態度: 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將“ ”作為基本國策。5.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1)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壞( )(2)水體富營養化、藻類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的積累和濃縮( )(3)造成地面紫外線照射增強的直接原因是南極冰蓋融化( )(4)禁止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任務二: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與個人生活請結合教材圖 4-2“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示例 ”,回答下列問題:(1)上述環境問題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個人的行為習慣與環境問題的形成有怎樣的關系呢?(2)綠色出行、“光盤行動 ”、節水節能等,都可以縮小生態足跡。還有哪些可以縮小生態足跡、減少環境污染的生活方式?3.生態赤字① 是指一定區域內的生態承載力小于生態足跡時,生態承載力與生態足跡的差值。如圖為1965~2005 年世界人口數量與生態足跡曲線圖②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1965~2005 年全球生態赤字在逐漸擴大B.生活方式變化是全球生態足跡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C.合理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可提高全球生態承載力D.綠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態足跡4.下列關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敘述,正確的是( )A.引入外來物種是增加當地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措施之一B.規定禁漁區和禁漁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項重要措施C.溫室效應是生物釋放的 CO2 量大于吸收的 CO2 量導致的D.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是大量開墾森林、草地第 1 節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班級 學號 姓名1.生命觀念:運用結構與功能觀,理解人口增長與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之間的關系。2.科學思維:建立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的聯系,解釋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與后果。3.社會責任:基于對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學習,形成珍愛生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認同環境保護的必要性。目標一、 人口增長與生態足跡1 .生態足跡(1)概念:生態足跡又叫生態占用,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2)內容:生態足跡包括建設用地、 碳足跡、林地、漁業用地、耕地、草地等。(3)特點①生態足跡的值越大,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越大。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態足跡的大小可能不同。2.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現狀:生態足跡增長很快,生態承載力(地球提供資源的能力)增長較慢,環境壓力不斷 增大。(2)采取的措施:處理好人口增長和資源、環境的關系。3.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1)與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會增大生態足跡( √ )(2)人口增長過快,不僅消耗大量自然資源,還加劇了對環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難度( √ )(3)泥石流頻發是由人口增長直接引發的問題( × )(4)耕地表示用來種植糧食所需的農田面積( × )任務一: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環境壓力生態足跡可以被形象地理解為一只負載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耕地、鐵路等的巨“足 ”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足印。結合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碳足跡表示扣除海洋對碳的吸收量之后, 吸收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 CO2 等所需的森林面積。我國 90 年代后,碳足跡快速增長的原因是對化石燃料的使用快速增長。(2)生態足跡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嗎?為什么?提示:不是。生態足跡還應該包括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3)生態足跡大小與人類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有什么關系?提示:生態足跡的值越大,代表人類所需的資源越多,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越大。(4)與步行相比,開車出行為什么會增大生態足跡?提示:與步行相比,開車出行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車對道路、停車場的直接占用面積,也包括吸收尾氣所需要的林地面積等。(5)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產生的生態足跡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能量是逐級遞減的,營養級越高,在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產生的 CO2 就越多,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就越大。1.下列有關生態足跡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態足跡是指維持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積B.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減少生態足跡中草地面積的占用C.生態足跡的值越大,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越大D.經濟發達國家的人均生態足跡值遠小于不發達國家的人均生態足跡值答案 C解析 生態足跡是指維持某一人口單位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和水域的面積, A 錯誤;與食 用野菜相比,食用牛肉會增大生態足跡, B 錯誤;經濟越發達的國家,人們的消費水平越高,如開車出行增 加了對道路、停車場的直接占用面積,同時增加了吸收尾氣所需要的林地面積等,由此推測其人均生態足跡值應高于不發達國家的人均生態足跡值, D 錯誤。2.下列關于人口增長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目前,人口增長已使地球進入生態超載的狀態B.人口增長越慢,人均生態足跡就越小,對環境的影響也就越小C.人口增長對能源的需求量也增長,這是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間接影響D.人口增長必須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答案 B解析 人口增長越慢,人均生態足跡不一定越小,對環境的影響也不一定越小, B 錯誤。目標二、 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1.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類型及主要原因(1)全球氣候變化: CO2 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2)水資源短缺:①人口多;②污染嚴重。(3)臭氧層破壞: 氟氯烴、哈龍等化合物的使用。(4)土地荒漠化: 植被的破壞。(5)生物多樣性喪失: 生物生存的環境被破壞。(6)環境污染:最為常見的是大氣污染、 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2.特點: 全球性。3.影響:對生物圈的穩態造成威脅,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4.我國態度: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作為基本國策。5.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1)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壞( × )(2)水體富營養化、藻類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的積累和濃縮( × )(3)造成地面紫外線照射增強的直接原因是南極冰蓋融化( × )(4)禁止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 )任務二: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與個人生活請結合教材圖 4-2“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示例 ”,回答下列問題:(1)上述環境問題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個人的行為習慣與環境問題的形成有怎樣的關系呢?提示 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大氣中 CO2 濃度升高,使溫室效應加劇,旱澇災害可能增加;水資源短 缺,將對經濟發展和糧食生產造成影響,從而使人類的生存受到威脅;臭氧層的破壞,使紫外線照射增加, 皮膚癌和白內障的患病率升高;土地荒漠化導致耕地減少,氣候惡化,沙塵暴肆虐;生物多樣性喪失,會 使人類可利用資源減少,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環境污染、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影響人類生存。而我們個人的不良行為習慣會影響環境,導致上述環境問題的產生,環境惡化又會影響我們的生活。(2)綠色出行、“光盤行動 ”、節水節能等,都可以縮小生態足跡。還有哪些可以縮小生態足跡、減少環境污染的生活方式?提示 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拖鞋等;舊衣服送人重新利用,舊衣 服改造成其他用品;垃圾進行分類,可回收垃圾重新利用,不隨手亂扔垃圾;多喝白開水,少喝飲料等都可以縮小生態足跡,減少環境污染。3.生態赤字① 是指一定區域內的生態承載力小于生態足跡時,生態承載力與生態足跡的差值。如圖為1965~2005 年世界人口數量與生態足跡曲線圖②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1965~2005 年全球生態赤字在逐漸擴大B.生活方式變化是全球生態足跡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C.合理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可提高全球生態承載力D.綠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態足跡[解題思維]提取 關鍵點 ①生態赤字 ②圖示信息 :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和 人口的變化轉化 知識點 ①生態赤字=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 ②全球生態足跡和人口數量增加,人均 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基本不變排除 障礙點 生態承載力是可以提高的,如新能源的 開發利用等答案 B解析 據圖可知,1965~2005 年全球生態承載力基本不變,而全球生態足跡增大,因此生態赤字在逐漸擴大,A 正確 ;據圖可知,人均生態足跡基本不變,人口數量快速增加是全球生態足跡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B 錯誤 ;生態承載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資源的能力,合理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可提高全球生態承載力,C 正確 ;生態足跡指支持每個人生命所需的生產土地與水域面積,生態足跡和生活方式相關,生活方式不同,生態足跡的大小可能不同,綠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人均生態足跡,D 正確。4.下列關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敘述,正確的是( )A.引入外來物種是增加當地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措施之一B.規定禁漁區和禁漁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項重要措施C.溫室效應是生物釋放的 CO2 量大于吸收的 CO2 量導致的D.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是大量開墾森林、草地答案 B解析 引入外來物種可能會造成生物入侵, 導致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A 錯誤;規定禁漁區和禁漁期, 適時地、有計劃地捕撈成魚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B 正確;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 以及水泥的生產等, 使得大氣中 CO2 的含量大量增加, C 錯誤;不斷的開墾森林、草原, 發展糧食生產, 會破壞環境, D 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1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導學案)-高二生物學(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docx 4.1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導學案)-高二生物學(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