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3 節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第 2 課時 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班級 學號 姓名1.通過分析生物富集的過程,說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認同應采取措施減少危害。2.嘗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目標一、 生物富集概念 來源 周圍環境吸收、積蓄物質 某種元素或 的化合物結果 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特點 ①沿 在生物體內聚集,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 ②具有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1)營養級越高的生物,其體內富集的有害物質的濃度越高( )(2)營養級越高,所含鉛、汞等重金屬的總量越多。 ( )(3)物質循環和生物富集都具有全球性的特點。 ( )任務 分析生物富集現象及其成因1.如圖所示為 DDT 通過某條食物鏈的積累過程(單位: mg/kg)。(1)請寫出圖中所示食物鏈: 。(2)圖中生物體內 DDT 濃度 (填“高于 ”或“低于”)水體中 DDT 的濃度,這種現象稱為 。(3)比較該食物鏈中各營養級的 DDT 濃度:,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4)DDT 在生物體內會產生富集的原因: 。(5)還有哪些有害物質也有與 DDT 類似的現象?(6)生物富集現象也有全球性嗎?說出你的理由。(7)如何有效地減少生物富集現象?1 .(2023·浙江紹興高二期末)在煤燃燒、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鉛會以微小顆粒被排放進入大氣, 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鉛進入植物和動物體內后將不易被排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鉛能沿食物鏈在生物體內聚集,營養級越高的生物體內鉛含量越高B .鉛隨大氣、水和生物遷移等途徑擴散,生態系統中鉛循環具有全球性C .鉛通過動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燃燒等返回非生物環境D .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清潔能源是減少鉛的生物富集現象的有效措施2.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如農藥 DDT、六六六等, 進入環境后便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但是, 這些化 合物難以被降解而在生物體內蓄積。下表是某水域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時,甲、乙、丙、丁四個種群所含有的總能量和殘留 DDT 的平均濃度。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種群 甲 乙 丙 丁能量(kJ) 2.8×109 1.3×108 9.1×107 2.9×107DDT 濃度(ppm) 0.04 0.35 0.39 3.4A.該生態系統的水體中 DDT 的濃度小于 0.04 ppmB .DDT 在代謝中不易分解,具有生物富集作用C .丁種群個體死亡后釋放的 DDT 還可能再進入丁種群D .四個種群最簡單的能量流動渠道是形成一條食物鏈目標二、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實驗原理①土壤中存在種類、數目繁多的 等微生物,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成分為 。②分解者的作用是將環境中的 分解為 ,其分解速度與環境中的 等生態因子相關。2.設計案例項目 案例 1 案例 2實驗假設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葉使之腐爛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實驗 設計 實驗 組 對土壤 處理 A 燒杯: 30mL 土壤浸出液 +淀粉糊 在室溫(20℃ 左右)下放置 7 天對照 組 對土壤 處理(自然狀態) B 燒杯: 30mL 蒸餾水 +淀粉糊自變 量實驗現象 在相同時間內實驗組落葉腐爛程 度 (大于/小于)對照組 對照組落葉腐爛所需時間比實驗 組 A A1 在 A1 、B1 中加入 碘液,在 A2 、B2 中加入斐林試劑 并水浴加熱A2B B1B2結論分析 微生物對落葉有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淀粉注:案例 1 中實驗組的土壤要進行處理,以盡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時要盡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例如,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 60℃恒溫箱中 1h 滅菌)。3.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1)可采用直接加熱烘干的方法除去實驗組中的土壤微生物( )(2)應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土壤放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 )(3)對照組中落葉的分解速度明顯高于實驗組( )(4)實驗組和對照組可以分別選擇不同種類的落葉進行實驗( )3.多氯聯苯(PCB)是人工合成、不易被降解的有機物, 有強致畸性, 青島近海海域及生物體內 PCB 的含量如表。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采樣點 海域 PCB 平均含量 /(ng·g-1) 肌肉組織 PCB 平均含量/(ng·g-1)魚類 軟體類 蝦類1 6.58 116.4 97.5 90.82 10.76 547.3 386.7 121.43 9.16 524.9 138.3 154.7A.PCB 在生物體內積累造成生物富集現象B.根據結果推測魚類可能處于較高營養級C.若 PCB 擴散到遠海水域,則體現了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D.PCB 污染說明 PCB 在環境中的存在形式不穩定4. 為探究落葉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下列實驗設計中,錯誤的是( )A.可選擇帶有落葉的土壤為實驗材料,篩選出落葉和土壤B.將落葉平均分成兩份,置于網兜中C.把土壤分成兩組,對照組土壤進行接種微生物處理,實驗組土壤不做處理D.將落葉連同網兜分別埋入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土壤中,觀察腐爛情況5.某生物興趣小組以帶有落葉的表層土壤(深 5 cm左右)為實驗材料, 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適宜溫度下的分解作用,對土壤處理情況如表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組別 1 組 2 組 3 組 4 組土壤處理 滅菌 不滅菌 滅菌 不滅菌濕潤 濕潤 較干燥 較干燥A.該實驗能探究不同土壤濕度條件下,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B .為了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量,作為實驗材料的落葉也應進行滅菌處理C .若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土壤是否進行滅菌處理,實驗中的對照組是 1 組和 3 組D .預期結論是 1 、3 組的落葉不被分解, 2 、4 組中的落葉被不同程度地分解第 3 節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第 2 課時 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班級 學號 姓名1.通過分析生物富集的過程,說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認同應采取措施減少危害。2.嘗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目標一、 生物富集概念 來源 周圍環境吸收、積蓄物質 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結果 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特點 ①沿食物鏈在生物體內聚集,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頂端 ②具有全球性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1)營養級越高的生物,其體內富集的有害物質的濃度越高(√)(2)營養級越高,所含鉛、汞等重金屬的總量越多。 ( × )(3)物質循環和生物富集都具有全球性的特點。 ( √)任務 分析生物富集現象及其成因1.如圖所示為 DDT 通過某條食物鏈的積累過程(單位: mg/kg)。(1)請寫出圖中所示食物鏈: 浮游生物→小魚→大魚→魚鷹。(2)圖中生物體內 DDT 濃度高于 (填“高于 ”或“低于”)水體中 DDT 的濃度,這種現象稱為生物富集。(3)比較該食物鏈中各營養級的 DDT 濃度:浮游生物(第一營養級)<小魚(第二營養級)<大魚(第三營養級)<魚鷹(第四營養級),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DDT 在生物體內的濃度隨著營養級的提高而逐漸增高。(4)DDT 在生物體內會產生富集的原因: DDT 是生物體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且不易排出。(5)還有哪些有害物質也有與 DDT 類似的現象?提示:鉛、鎘、汞等重金屬,六六六等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及一些放射性物質。(6)生物富集現象也有全球性嗎?說出你的理由。提示:它們可通過大氣、水和生物遷移等途徑擴散到世界各地,因此具有全球性。(7)如何有效地減少生物富集現象?提示:合理利用資源,減少排放,實施垃圾分類,種植能吸收有害重金屬元素的植物等。1 .(2023·浙江紹興高二期末)在煤燃燒、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鉛會以微小顆粒被排放進入大氣, 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鉛進入植物和動物體內后將不易被排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鉛能沿食物鏈在生物體內聚集,營養級越高的生物體內鉛含量越高B .鉛隨大氣、水和生物遷移等途徑擴散,生態系統中鉛循環具有全球性C .鉛通過動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燃燒等返回非生物環境D .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清潔能源是減少鉛的生物富集現象的有效措施答案 C解析 鉛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不能最終通過動植物呼吸作用返回非生物環境, C 錯誤。2.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如農藥 DDT、六六六等, 進入環境后便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但是, 這些化 合物難以被降解而在生物體內蓄積。下表是某水域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時,甲、乙、丙、丁四個種群所含有的總能量和殘留 DDT 的平均濃度。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種群 甲 乙 丙 丁能量(kJ) 2.8×109 1.3×108 9.1×107 2.9×107DDT 濃度 (ppm) 0.04 0.35 0.39 3.4A.該生態系統的水體中 DDT 的濃度小于 0.04 ppmB .DDT 在代謝中不易分解,具有生物富集作用C .丁種群個體死亡后釋放的 DDT 還可能再進入丁種群D .四個種群最簡單的能量流動渠道是形成一條食物鏈答案 D目標二、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實驗原理①土壤中存在種類、數目繁多的 細菌、真菌 等微生物,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成分為 分解者 。②分解者的作用是將環境中的 有機物 分解為 無機物 ,其分解速度與環境中的 溫度、水分 等生態因子相關。2.設計案例項目 案例 1 案例 2實驗假設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葉使之腐爛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實驗 設計 實驗 組 對土壤 高溫 處理 A 燒杯:30mL 土壤浸出液 +淀粉糊 在室溫(20℃ 左右)下放置 7 天對照 組 對土壤 不做 處理(自然狀態) B 燒杯: 30mL 蒸餾水 +淀粉糊自變 量 土壤是否含微生物 是否加土壤浸出液實驗現象 在相同時間內實驗組落葉腐爛程 度 小于 (大于/小于)對照組 對照組落葉腐爛所需時間比實驗 組 短 A A1 不變藍 在 A1、B1 中加入 碘液, 在 A2、B2 中加入斐林試劑 并水浴加熱A2 產生磚紅色沉淀B B1 變藍B2 不產生磚紅色沉淀結論分析 微生物對落葉有 分解 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 分解 淀粉注:案例 1 中實驗組的土壤要進行處理,以盡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時要盡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例如,將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 60℃恒溫箱中 1h 滅菌)。3.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1)可采用直接加熱烘干的方法除去實驗組中的土壤微生物( × )(2)應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土壤放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 × )(3)對照組中落葉的分解速度明顯高于實驗組( √ )(4)實驗組和對照組可以分別選擇不同種類的落葉進行實驗( × )3.多氯聯苯(PCB)是人工合成、不易被降解的有機物, 有強致畸性, 青島近海海域及生物體內 PCB 的含量如表。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采樣點 海域 PCB 平均含量 /(ng·g-1) 肌肉組織 PCB 平均含量/(ng·g-1)魚類 軟體類 蝦類1 6.58 116.4 97.5 90.82 10.76 547.3 386.7 121.43 9.16 524.9 138.3 154.7A.PCB 在生物體內積累造成生物富集現象B.根據結果推測魚類可能處于較高營養級C.若 PCB 擴散到遠海水域,則體現了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D.PCB 污染說明 PCB 在環境中的存在形式不穩定答案 D解析 由題意可知,PCB 不易被降解,其在環境中的存在形式較穩定,在生物體內積累造成生物富集現象, A 正確, D 錯誤;有毒物質會沿食物鏈流動并逐級積累,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積累越多,由表可知,魚類體 內 PCB 平均含量最多,所以魚類可能處于較高營養級, B 正確;若 PCB 擴散到遠海水域,則可隨洋流等擴散至全球,體現了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 C 正確。4. 為探究落葉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下列實驗設計中,錯誤的是( )A.可選擇帶有落葉的土壤為實驗材料,篩選出落葉和土壤B.將落葉平均分成兩份,置于網兜中C.把土壤分成兩組,對照組土壤進行接種微生物處理,實驗組土壤不做處理D.將落葉連同網兜分別埋入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土壤中,觀察腐爛情況答案 C解析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單一變量是土壤中是否含有微生物。所以對照組應為不做處理的自然土壤,而實驗組應將土壤進行滅菌處理,盡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5.某生物興趣小組以帶有落葉的表層土壤(深 5 cm左右)為實驗材料, 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適宜溫度下的分解作用,對土壤處理情況如表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組別 1 組 2 組 3 組 4 組土壤處理 滅菌 不滅菌 滅菌 不滅菌濕潤 濕潤 較干燥 較干燥A.該實驗能探究不同土壤濕度條件下,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B .為了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量,作為實驗材料的落葉也應進行滅菌處理C .若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土壤是否進行滅菌處理,實驗中的對照組是 1 組和 3 組D .預期結論是 1 、3 組的落葉不被分解, 2 、4 組中的落葉被不同程度地分解答案 C解析 若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土壤是否進行滅菌處理, 則 1 、2 組對照可探究濕潤土壤中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 作用,3 、4 組對照可探究較干燥土壤中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其中 2 組和 4 組均為未經處理的空白對 照,屬于對照組,1 組和 3 組為實驗組,C 錯誤;1 、3 組的土壤經滅菌后,其中的微生物會被殺死,而土 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充當分解者, 因此預測這兩組的落葉不被分解, 而 2 、4 組的土壤中含有微生物, 但是土壤濕度不同,所以落葉被分解的程度不同, D 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3.2 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導學案)-高二生物學(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docx 3.3.2 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導學案)-高二生物學(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