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 節 群落的結構第 2 課時 群落的空間結構、季節性及生態位班級 學號 姓名1.描述群落的空間結構和季節性。2.通過分析自然群落中某種生物的生態位,說出生態位的概念及生態位分化的意義。3.嘗試運用取樣調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目標一、 群落的空間結構1. 概念:在群落中,各個 分別占據了不同的 ,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2. 類型(1)垂直結構①表現: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 。②決定因素:a. 植物分層的決定因素: (地上)主要是 ,還有 等;(地下) 、 等。b. 動物分層的決定因素: 和 。c. 二者的聯系: 分層決定了 分層。③意義:顯著 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2)水平結構①表現:水平方向上常呈 。②決定因素:a. 環境因素: 的變化、土壤 和 的差異以及 的不同等。b. 生物因素:生物自身 的不同,以及 的影響等。3. 群落空間結構形成的原因與意義(1)形成原因:在長期 的基礎上形成的對環境的適應。(2)意義:利于群落整體對自然資源的 。4.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1)森林有垂直結構,草原只有水平結構( )(2)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動物均具有垂直分層現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 )(3)洪澤湖近岸區和湖心區的生物分布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 ( )(4)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說明群落具有垂直結構( )任務一:群落的空間結構如圖 a 、b 、c 分別代表在-200 m~3 800 m 的海拔內,山坡 a、森林 b、海洋 c 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域內植物的分布狀況。回答下列問題:(1)a 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 影響它們分布的主要環境因素是什么?這是群落的垂直結構嗎?(2)b 、c 處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影響它們分布的主要環境因素是什么?這是群落的垂直結構嗎?(3)b 處動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層現象,如圖所示。決定植物地下分層的環境因素有哪些?(4)有人說:“b 處樺樹高低錯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結構,而野草叢比較矮小,只存在水平結構 ”,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1.位于非洲赤道附近的乞力馬扎羅山海拔 5 895 米,是非洲最高的山峰,其植被帶分布:在海拔 1 000 米以下為熱帶雨林帶,1 000~2 000米間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2 000~3 000米間為溫帶森林帶,3 000~4 000米為高 山草甸帶,4 000~5 200 米為高 山寒漠帶,5 200 米 以上為積雪冰川帶。 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 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從而導致了動物也有類似分層現象B.因不同環境條件和生物自身生長的不同特點,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種群C.從山腳到山頂分布著不同的植被帶,是由海拔不同引起的D.從山腳到山頂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同類型的植被帶,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特征2.根據圖中顯示的信息,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圖中所有的植物構成生物群落B.決定植物分層的主要環境因素除光照外,還有地形、濕度、鹽堿度等C.草原生態系統中的植物整體比較矮,所以沒有垂直結構D.從山麓到山頂的生物分布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目標二、 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1. 季節性(1)概念: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 和 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2)原因①植物的萌發、生長、開花、死亡等 不同;②動物的季節性 、 和 等。2. 生態位(1)概念: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 ,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2)研究范疇①動物: 、食物、 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②植物:在研究區域內的 、 、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3. 意義: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這有利于不同生物 環境資源,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 的結果。4.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1)群落的外貌和空間結構具有季節性規律的變化( )(2)四大家魚的混養利用了它們在池塘中占據著不同的生態位( )(3)如果兩種動物的生活空間相同,則它們的生態位就完全相同( )任務二:分析當地自然群落中某種生物的生態位請結合教材“思考 ·討論:分析當地自然群落中某種生物的生態位 ”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1 .這 4 種鳥選擇覓食生境的策略有哪些異同?哪一種鳥覓食生境的范圍更寬?2 .如果兩種鳥的覓食生境一樣,生態位就完全一樣嗎?3 .任選一種鳥,分析它的食性。從覓食的角度,與它有競爭關系的鳥類有哪些?4 .任選一種鳥,從覓食生境、種間關系等多個方面綜合描述這種鳥類的生態位。3.(2023 春 清遠期末)“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我國北方的原野上,各 種草本植物在春夏時節種群密度較大,在秋冬時節則相反。下列關于種群數量季節性變化的敘述,錯誤的 是( )A .影響北方原野上草本植物種群數量季節性變化的非生物因素是陽光、溫度和水分等B .北方原野上一些食肉動物的種群數量變化也具有季節性特點C .由草本植物種群數量的季節性變化可知,非生物因素參與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D .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枯”與“榮”不屬于群落的季節性特點4.(2023 秋 常熟市校級月考) 生活在同一群落的各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而每一個物種的生態位都同其他物種的生態位明顯分開的。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 .草原群落中生態位不同的生物不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敵B .研究植物的生態位需要研究其種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現頻率等特征C .生態位受食物、天敵等生物因素的影響,而與光照、溫度等非生物因素無關D .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群落中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目標三、 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1.土壤小動物特點:許多土壤動物有,而且 ,因此不適于用或進行調查。2.調查方法:常用 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用一定規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蟲器等)進行取樣, 通過調查樣本中小動物的 和 來推測某一區域內土壤動物的豐富度。3.豐富度的統計方法: 一般有兩種, 一是,二是。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一般用法。4.探究步驟(了解)①準備:制作取樣器→記錄調查地點的地形和環境的主要情況。②取樣:去掉 →取一定土壤樣品→注明取樣的時間和地點等。③采集小動物:常規方法:取蟲;簡易方法:或取蟲。④觀察和分類:設計表格便于記錄,借助動物圖鑒查清名稱,使用觀察。⑤統計和分析:統計,完成研究報告。5.兩種捕捉器①誘蟲器:誘蟲器中是發揮作用的主要部件,該裝置利用了土壤動物具有等習性設計的。誘蟲器無底花盆中的土壤不能與花盆壁緊貼,目的是。②吸蟲器:吸蟲器中的紗布作用是,將其收集在試管中。6.采集的小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溶液中,也可放入中。試管中體積分數 70%的酒精的作用是。任務三:土壤小動物的采集和統計1 .誘蟲器的選擇土壤小動物具有趨暗、趨濕、避高溫的習性。根據這個習性,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誘蟲器呢?2 .采集小動物(1)用誘蟲器采集(如圖所示)①土壤和花盆壁之間為什么要留一定的空隙?②酒精起什么作用?(2)簡易采集法將取到的土壤樣品放在瓷盆內(要注意防止小動物逃走),用解剖針撥找小動物, 同時用放大鏡觀察, 發現體型較大的小動物,可用包著紗布的鑷子將其取出來,體型較小的小動物則可用吸蟲器采集。下列為兩種吸蟲器。請思考: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作為標本長時間保存應選擇哪種?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用于實驗室培養應選擇哪種?3 .統計小動物豐富度的方法通常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前者一般適用于什么樣的群落?3.下列有關探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活動的說法,正確的是( )A .該探究活動一般都采用樣方法B .該探究主要針對小動物進行,最好采用標記重捕法C .進行這類研究時,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和調查D .若完成統計和分析后,發現小動物還存活,最好再放入體積分數為 70%的酒精溶液中4.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齡樹木死亡, 林冠層出現空隙, 成為林窗。研究者調查了某森林中林窗與林下的土壤動物群落,得到如圖所示的結果。據圖不能推斷( )A .在各層次中林窗的土壤動物種類有所差異B .光照明顯影響了土壤動物群落的垂直結構C .林窗和林下土壤動物數量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D .有機質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響土壤動物群落垂直結構的重要因素第 1 節 群落的結構第 2 課時 群落的空間結構、季節性及生態位班級 學號 姓名1.描述群落的空間結構和季節性。2.通過分析自然群落中某種生物的生態位,說出生態位的概念及生態位分化的意義。3.嘗試運用取樣調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目標一、 群落的空間結構1. 概念:在群落中,各個 生物種群 分別占據了不同的 空間 ,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2. 類型(1)垂直結構①表現: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 分層現象 。②決定因素:a. 植物分層的決定因素:(地上)主要是 陽光 ,還有 溫度 等;(地下) 水分 、 無機鹽 等。b. 動物分層的決定因素: 棲息空間 和 食物條件 。c. 二者的聯系: 植物 分層決定了 動物 分層。③意義:顯著 提高 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2)水平結構①表現:水平方向上常呈 鑲嵌分布 。②決定因素:a. 環境因素: 地形 的變化、土壤 濕度 和 鹽堿度 的差異以及 光照強度 的不同等。b. 生物因素:生物自身 生長特點 的不同,以及 人與動物 的影響等。3. 群落空間結構形成的原因與意義(1)形成原因:在長期 自然選擇 的基礎上形成的對環境的適應。(2)意義:利于群落整體對自然資源的 充分利用 。4.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1)森林有垂直結構,草原只有水平結構( × )(2)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動物均具有垂直分層現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3)洪澤湖近岸區和湖心區的生物分布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 ( √)(4)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說明群落具有垂直結構(×)任務一:群落的空間結構如圖 a 、b 、c 分別代表在-200 m~3 800 m 的海拔內,山坡 a、森林 b、海洋 c 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域內植物的分布狀況。回答下列問題:(1)a 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 影響它們分布的主要環境因素是什么?這是群落的垂直結構嗎?提示 影響它們分布的主要環境因素是溫度。這不是群落的垂直結構。(2)b 、c 處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影響它們分布的主要環境因素是什么?這是群落的垂直結構嗎?提示 b 處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現象主要是受光照強度影響形成的;c 處藻類植物的分層現象主要是受光質(光的波長)影響形成的。這是群落的垂直結構。(3)b 處動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層現象,如圖所示。決定植物地下分層的環境因素有哪些?提示 決定植物地下分層的環境因素有水分、無機鹽等。(4)有人說:“b 處樺樹高低錯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結構,而野草叢比較矮小,只存在水平結構 ”,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提示 不對。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種生物的分層或分布關系。同種生物如樺樹的不同分布屬于種群層次,不能構成垂直結構。矮小的野草叢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存在。1.位于非洲赤道附近的乞力馬扎羅山海拔 5 895 米,是非洲最高的山峰,其植被帶分布:在海拔 1 000 米以下為熱帶雨林帶,1 000~2 000米間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2 000~3 000米間為溫帶森林帶,3 000~4 000米為高 山草甸帶,4 000~5 200 米為高 山寒漠帶,5 200 米 以上為積雪冰川帶。 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 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從而導致了動物也有類似分層現象B.因不同環境條件和生物自身生長的不同特點,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種群C.從山腳到山頂分布著不同的植被帶,是由海拔不同引起的D.從山腳到山頂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同類型的植被帶,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特征[解題思維]提取關鍵點 不同的海拔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轉化知識點 群落的空間結構排除障礙點 不同海拔上不同植物類群的分布屬于群落的地帶性分布,而不是垂直結構【解析】選 D。群落中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植物可以為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從而導致了動物也有 類似分層現象,A 正確 ;因不同環境條件和生物自身生長的不同特點,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種群,體現了 群落的水平結構,B 正確 ;從山腳到山頂,海拔不同,環境條件(如溫度)不同,使得從山腳到山頂分布著不同的 植被,C 正確 ;從山腳到山頂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同類型的植被帶,這是由海拔不同引起的,屬于群落的垂直地帶性分布,D 錯誤。2.根據圖中顯示的信息,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圖中所有的植物構成生物群落B.決定植物分層的主要環境因素除光照外,還有地形、濕度、鹽堿度等C.草原生態系統中的植物整體比較矮,所以沒有垂直結構D.從山麓到山頂的生物分布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解析】選 D。生物群落是指一定時空范圍內的所有生物,因此該圖中所有的植物不能構成生物群落,A 錯誤; 決定植物分層的主要環境因素除光照外,還有溫度等,而地形、濕度、鹽堿度等是影響群落水平結構的重要 因素,B 錯誤;草原生態系統也有垂直結構,只是分層不明顯,C 錯誤;在高山植物群落中,從山麓到山頂海拔不同,植物分布不同,這種分布主要是由不同海拔的地形起伏及溫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D正確。目標二、 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1. 季節性(1)概念: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 外貌 和 結構 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2)原因①植物的萌發、生長、開花、死亡等 生命周期 不同;②動物的季節性 遷移 、 冬眠 和 夏眠等。2. 生態位(1)概念: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 地位或作用 ,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2)研究范疇①動物: 棲息地 、食物、 天敵 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②植物:在研究區域內的 出現頻率 、 種群密度 、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3. 意義: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這有利于不同生物 充分利用 環境資源,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 協同進化 的結果。4.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1)群落的外貌和空間結構具有季節性規律的變化( √ )(2)四大家魚的混養利用了它們在池塘中占據著不同的生態位( √ )(3)如果兩種動物的生活空間相同,則它們的生態位就完全相同( × )任務二:分析當地自然群落中某種生物的生態位請結合教材“思考 ·討論:分析當地自然群落中某種生物的生態位 ”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1 .這 4 種鳥選擇覓食生境的策略有哪些異同?哪一種鳥覓食生境的范圍更寬?提示 綠翅鴨和鶴鷸選擇覓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 兩者均選擇生境 1 和生境 3,并以生境 1 為主, 不選擇 生境 2;綠頭鴨主要選擇生境 1;青腳鷸在 3 個生境中均出現,在生境 3 中出現的概率高于前兩處。青腳鷸的覓食生境范圍更寬。2 .如果兩種鳥的覓食生境一樣,生態位就完全一樣嗎?提示 不一定。綠翅鴨和鶴鷸選擇的覓食生境基本相同,但是食物種類有較大差異, 占用的資源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也不一樣。3 .任選一種鳥,分析它的食性。從覓食的角度,與它有競爭關系的鳥類有哪些?提示 以綠翅鴨為例,綠翅鴨以小堅果為主要食物,還吃莖類、螺類、貝殼沙礫等,綠頭鴨也是,二者存 在明顯的種間競爭關系;綠翅鴨與鶴鷸、青腳鷸也有種間競爭關系,因為它們都捕食螺類,綠翅鴨與鶴鷸都吃貝殼沙礫。4 .任選一種鳥,從覓食生境、種間關系等多個方面綜合描述這種鳥類的生態位。提示 描述鳥類的生態位,通常需要考慮它們的覓食生境、棲息地、食物及與其他物種的種間關系等。以青腳鷸為例,它們的覓食生境包括低潮鹽沼— 光灘帶、海三棱藨草帶及海堤內魚塘— 蘆葦區;主要以草屑、螺類、甲殼類為食;青腳鷸與鶴鷸存在明顯的種間競爭,因為它們都以草屑和螺類為主要食物,青腳鷸與綠翅鴨、綠頭鴨也存在種間競爭,因為它們都捕食螺類,青腳鷸和綠頭鴨還捕食甲殼類。3.(2023 春 清遠期末)“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我國北方的原野上,各 種草本植物在春夏時節種群密度較大,在秋冬時節則相反。下列關于種群數量季節性變化的敘述,錯誤的 是( )A .影響北方原野上草本植物種群數量季節性變化的非生物因素是陽光、溫度和水分等B .北方原野上一些食肉動物的種群數量變化也具有季節性特點C .由草本植物種群數量的季節性變化可知,非生物因素參與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D .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枯”與“榮”不屬于群落的季節性特點【解答】解:A、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變化,因此,影響北方原野上草本植物種群數量季節性變化的非生物因素是陽光、溫度和水分等, A 正確;B、植物為動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空間。植物的種群數量表現為季節性變化,因而可推測,北方原野上一些食肉動物的種群數量變化也具有季節性特點, B 正確;C、由草本植物種群數量的季節性變化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因而推測,非生物因素參與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 C 正確;D 、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枯”與“榮” 隨著季節而改變,因而屬于群落的季節性特點, D 錯誤。故選: D。4.(2023 秋 常熟市校級月考) 生活在同一群落的各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而每一個物種的生態位都同其他物種的生態位明顯分開的。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 .草原群落中生態位不同的生物不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敵B .研究植物的生態位需要研究其種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現頻率等特征C .生態位受食物、天敵等生物因素的影響,而與光照、溫度等非生物因素無關D .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群落中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解答】解:A、生態位不同的生物可能被同一種生物捕食,故草原群落中生態位不同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敵, A 錯誤;B、研究某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該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研究某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 B 正確;C、生態位受食物、天敵等生物因素的影響,且與光照、溫度等非生物因素也有密切的關系,即如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則該生物的生態位可能會隨之改變, C 錯誤;D、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D 錯誤。故選: B。目標三、 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1.土壤小動物特點:許多土壤動物有 較強的活動能力 ,而且 身體微小 ,因此不適于用 樣方法或 標志重捕法 進行調查。2.調查方法:常用 取樣器取樣 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用一定規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蟲器等)進行取樣,通過調查樣本中小動物的 種類 和 數量 來推測某一區域內土壤動物的豐富度。3.豐富度的統計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 記名計算法 ,二是 目測估計法 。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一般用 記名計算 法。4.探究步驟(了解)①準備:制作取樣器→記錄調查地點的地形和環境的主要情況。②取樣:去掉表層落葉→取一定土壤樣品→注明取樣的時間和地點等。③采集小動物:常規方法: 誘蟲器 取蟲;簡易方法: 鑷子 或 吸蟲器 取蟲。④觀察和分類:設計表格便于記錄,借助動物圖鑒查清名稱,使用 放大鏡、實體鏡 觀察。⑤統計和分析:統計 豐富度 ,完成研究報告。5.兩種捕捉器①誘蟲器:誘蟲器中 電燈 是發揮作用的主要部件,該裝置利用了土壤動物具有 趨暗、趨濕、避高溫 等習性設計的。誘蟲器無底花盆中的土壤不能與花盆壁緊貼, 目的是 留有空隙,使空氣流通 。②吸蟲器:吸蟲器中的紗布作用是 防止將土壤小動物吸走 ,將其收集在試管中。6.采集的小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 70%的酒精 溶液中,也可放入 試管 中。試管中體積分數 70%的酒精的作用是 殺死和保存小動物 。任務三:土壤小動物的采集和統計1 .誘蟲器的選擇土壤小動物具有趨暗、趨濕、避高溫的習性。根據這個習性,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誘蟲器呢?提示 選擇 A 項的誘蟲器。2 .采集小動物(1)用誘蟲器采集(如圖所示)①土壤和花盆壁之間為什么要留一定的空隙?提示 土壤和花盆壁之間留有空隙是為了使空氣流通。②酒精起什么作用?提示 酒精用于殺死和保存小動物。(2)簡易采集法將取到的土壤樣品放在瓷盆內(要注意防止小動物逃走),用解剖針撥找小動物, 同時用放大鏡觀察, 發現體型較大的小動物,可用包著紗布的鑷子將其取出來,體型較小的小動物則可用吸蟲器采集。下列為兩種吸蟲器。請思考: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作為標本長時間保存應選擇哪種?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用于實驗室培養應選擇哪種?提示 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作為標本長時間保存應選擇吸蟲器 A;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用于實驗室培養應選擇吸蟲器 B。3 .統計小動物豐富度的方法通常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前者一般適用于什么樣的群落?提示 記名計算法一般適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3.下列有關探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活動的說法,正確的是( )A .該探究活動一般都采用樣方法B .該探究主要針對小動物進行,最好采用標記重捕法C .進行這類研究時,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和調查D .若完成統計和分析后,發現小動物還存活,最好再放入體積分數為 70%的酒精溶液中【解答】解: AB、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一般不用來調查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AB 錯誤;C、研究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 C 正確;D、土壤小動物對土壤中動植物遺體的分解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實驗徹底結束后,還存活的小動物最好放回原地, D 錯誤。故選: C。4.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齡樹木死亡, 林冠層出現空隙, 成為林窗。研究者調查了某森林中林窗與林下的土壤動物群落,得到如圖所示的結果。據圖不能推斷( )A .在各層次中林窗的土壤動物種類有所差異B .光照明顯影響了土壤動物群落的垂直結構C .林窗和林下土壤動物數量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D .有機質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響土壤動物群落垂直結構的重要因素【解答】解:A、由圖知在各層次中林窗的土壤動物種類數目不同,故各層次中林窗的土壤動物種類有所差異, A 正確;B、由圖知隨著枯落物層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動物種類數逐漸減少,由此可推知光照明顯影響了土壤動物群落的垂直結構, B 正確;C、由圖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動物種類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無法判斷土壤動物數量隨深度的變化情況,C 錯誤;D、由圖知隨著枯落物層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動物種類數逐漸減少,由此可推,有機質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響土壤動物群落垂直結構的重要因素, D 正確。故選: 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1 群落的結構(第2課時)(導學案)-高二生物學(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docx 2.1 群落的結構(第2課時)(導學案)-高二生物學(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