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統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習任務單【單元學習任務】核心任務 課型安排 學習任務 課時安排寫采訪提綱,設計人物對話腳本,對話古圣先賢,完成“我與先賢有個約會”的故事敘寫。 單元導讀課 任務一:讀導語,明任務任務二:讀課文,掃障礙任務三:理資料,梳常識 1課時單篇精讀課 任務一:《<莊子>二則》精讀任務二:《<禮記>二則》精讀任務三:《唐詩三首》精讀 8課時自讀導學課 任務一:《馬說》導讀 1課時單元小結課 任務一:明確采訪對象,說明選擇理由,創設采訪情境,寫出采訪提綱任務二:豐富提綱內容,設計對話腳本,標注對話細節任務三:對話先賢,談智慧哲思 2課時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會寫“鯤”“摶”等重點字音字形,積累重點詞語重點語句的意思,能靈活運用。2.梳理積累文學常識。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培養文言語感,背誦重點篇目。【課中探究】任務一:讀導語,明任務認真閱讀單元導語,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和內容勾畫出來。任務二:讀課文,掃障礙(自學)給下列字詞注音并注意字形,為后續聽寫做好準備:北冥( ) 鯤( ) 徙( ) 摶扶搖( ) 嘉肴( )自強( ) 兌命( ) 矜寡( ) 一食( ) 祗辱( )駢死( ) 盡粟( ) 一石( ) 槽櫪( )三重茅( ) 掛罥( ) 突兀( ) 幽咽( )老嫗( ) 戍( )任務三:理資料,梳常識1.自讀自查課本、練習冊和參考資料書,了解文學常識。(自學)2.引導整理。(互學)(1)莊子是 的代表人物,《莊子》一書是 的著作,現存 篇,包括內篇 篇、外篇 篇、雜篇 篇。(2)本文節選自《學記》(《禮記集解》),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共49篇。《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專著。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3)韓愈,字 ,河南河陽人, 代 家、 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稱韓昌黎。他與柳宗元同是 運動的倡導者,同時,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著有《昌黎先生集》。“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彩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4)杜甫,字 , 代偉大的 主義詩人,被后人稱為“ ”,因其詩多反映當時的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稱為“ ”。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3.學生分小組展示補充,鞏固掌握。(展學)【評學反饋】用/劃分下列語句節奏并大聲齊讀。(1)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2)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4)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5)子非魚,安知魚之樂?(6)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必做:整理本單元字音字形,背誦文學常識。選做:背誦精彩語句。第二課時【學習目標】1.掌握文中重點 ( http: / / www. / news / index.html" \t "_blank )實詞和虛詞,熟練朗讀、背誦并翻譯課文。2.理解莊子“萬物皆有所待”的思想。【課中探究】任務一:辨其言,解其意。自學:自讀課文,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意,找出下文翻譯不正確之處,加以改正。鵬的脊背,不知道長幾千里;當它憤怒而飛起的時候,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時,翅膀擊水而行,激起的波濤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它離開北海是憑著六月的氣息。野生之馬,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 互學:小組內齊讀課文,組內交流自己學習結果,并完善翻譯內容。任務二:理層次,巧背誦。自學:給下列打亂順序的句子排序,并說說這樣排序的理由。①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②北冥有魚,其名為鯤。③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④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⑤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⑥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⑦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任務三:品形象,析特色。自學:結合練習冊資料閱讀,了解與“鯤”“鵬”“北冥”“南冥”相關的內容,初步了解“鯤鵬”的印象。互學:小組合作,填寫學習任務單,分析"鯤""鵬"形象,探究莊子借“大鵬”形象闡釋了什么道理及文章的藝術特色。文學形象 描寫內容 關鍵語句 形象特點 說明道理 修辭手法 藝術特色鯤鵬【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莊子筆下"大鵬"這一形象對后世影響深遠。搜集與“鵬”有關的文學形象、詩詞名句、成語典故。 第三課時【學習目標】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整體把握課文大意。2.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感知人物形象,理解兩則寓言所闡述的道理。3.學習莊子追求逍遙灑脫的人生態度,無所恃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課中探究】任務一:走進妙文自學:自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意,積累常用文言詞語。互學:梳理文中的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人稱代詞,找出具體語句,積累常用文言句式。 任務二:探尋妙語互學:小組內自由朗讀莊子與惠子的巧妙論辯,結合具體語句,說說巧妙在哪里。 展學:小組內自由組合,分享組內學習的結果。評價量表評價標準 評價效果內容 觀點明確,內容合理。 ★★★★★表達 語言流利,富有感染力。 ★★★★★任務三:感悟妙境自學:閱讀兩篇文章,結合課本注釋,了解莊子生平和思想。互學:小組內討論《<莊子>二則》中“魚”的形象,組內談談莊子所追求的“逍遙”境界的理解,形成結論。 【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關于這場“濠梁之辯”的結果,有人說是莊子贏了,有人說是惠子贏了,你認為是誰贏了 第四課時【課中探究】任務一:熟讀課文 疏通文意自學:解詞釋義,翻譯全文(1):辨音解詞:找出文中的多音字,并解釋意思。 (2)找出虛詞并積累。示例:也:用在句末表示語氣,文中出現五次 (3)同學互助,用規范、表意清晰的語言翻譯全文。 展學:1.理清思路,繪思路圖(1)找總結性的句子 (2)找主旨句,明確中心論點 (3)分析句間關系 (4)繪思路圖:任務二:品讀感悟 深思哲理自學(1)品韻味:找出“對偶句”“‘ 也’字句”,體會韻律美,分享交流。 (2)悟道理① 儒家教學思想“教學相長”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試結合學習生活,分小組談談你的看法。 【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對比閱讀甲乙兩文,思考:“知禮明義”是禮記中的重要思想之一,請分析選文是如何體現這種思想的。甲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乙文: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第五課時【課中探究】任務一:熟讀課文 疏通文意自學:(1)積累通假字 (2)古今異義詞:從文中找出古今異義詞,完成下面表格。詞語 古義 今義 古義今用示例歸 女子出嫁 返回,歸還,歸屬等 歸省貨賊(3)詞類活用:辨析詞性,找出活用的詞語,解釋意思。 (4)固定用詞:先秦散文語言凝練,有些固定詞語至今沿用。找出來,說說它的意思。 互學:(5)串詞成句,疏通文意,小組內互相翻譯指正。 任務二:品讀感悟 深思哲理自學:(1)理文脈:用序號標出句子,再用“//”劃分層次。(2)探究“大道”與“大同”的關系①借助注釋,了解“大道”的含義,從文中找出施行“大道”的具體表現。 ②了解“大同”的含義,結合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歸納“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展學:探究“大道”與“大同”的關系 ,小組內交流,推薦代表發言。 (3)結合文章內容,設計板書【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下面是《禮記·記憶》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閱工具書,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理解。1.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2.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3.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第六課時【課中探究】任務一:舉辦文化思辨講堂1.有人說,“教”是手拿教鞭督導兒童學習;有人說“學”是孩子在室內擺弄算籌自己進行學。《雖有佳肴》中說“教學相長”,請談談我國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是如何進行“教”與“學”的。 2.《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意思是(帝堯)能發揚大德,使家族親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眾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協調萬邦諸侯。請從個人的角度,談談實現“大同社會”儒家子弟能做什么。 任務二:淺析儒家文化內涵通過以上對《禮記》二則拓展的思辨,談談你發現的儒家文化共性,在300字以內闡釋你的思考。 【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第七課時【學習目標】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讀課文,理解虛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理解文中“伯樂”“千里馬”與“食馬者”的寓意,學習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2.朗讀文章,注重朗讀語氣的把握,體會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會摧殘和埋沒人才的黑暗現實。3.體味“說”的文體特征。感受文言文所描繪的作者內心世界,體會作者對舊封建社會的憤怒與批判。【課中探究】任務一:熟讀課文 疏通文意借助工具書,結合課文注釋,梳通文意。 任務二:精讀品析 細節探究1.課文共三小節,每一小節分別闡述了什么觀點? 2.韓愈不僅將自己對千里馬的同情揮灑在描繪千里馬遭遇的字里行間,他那復雜的情感還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個內涵豐富的“也”字上。 3.文中“千里馬”“伯樂”“說天下無馬的人”各指什么人?作者想表明什么意思? 4.背景資料 5.探究文章寫作的藝術特色 【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有人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念是片面的,不能把發現千里馬的希望寄托在伯樂身上。伯樂難道就一定是公正的、無私的嗎?千里馬最重要的是自己創造條件被人發現,主動出擊而不是坐等良機。你怎么看待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呢? 第八課時【學習目標】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主疏通詩意,積累重要文言詞語。2.通過品味關鍵詞、句,體會到作者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知識鏈接】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又因有別于杜牧,亦稱“老杜”。有《杜工部集》。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衰之時,其詩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被稱為“詩史”,其風格為沉郁頓挫。2.創作背景詩人這時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杜甫將這番經歷寫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別”。“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三別”是《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課中探究】任務一:初讀詩歌 疏通文意 任務二:精讀品析 細節探究1.文章開頭哪一句預示有一場災難降臨?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2.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如何理解這兩句詩?這兩句獨立成段有何作用? 3.老婦有哪些苦呢?試具體分析 4.在表現官吏時,你認為哪幾個詞最富表現力? 5.觀吏之怒本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運用了“藏問于答,明暗結合”的手法,“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但并沒寫吏的蠻橫兇暴,而是從老婦的致詞中暗示出來。試補出吏的逼問。示例石壕吏: 老嫗: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老嫗:室中更無人。石壕吏: 老嫗:惟有乳下孫。石壕吏: 老嫗: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石壕吏: 老嫗: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會是誰在哭呢?假如沒人哭,作者為何有此感受? 第九課時【學習目標】1.反復誦讀詩歌,把握朗讀節奏,通過誦讀、比較體會古體詩句式上的特點。2.劃分詩歌層次,概括意思,按照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梳理詩歌中事件的發展脈絡。3.體會到作者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課中探究】背景鏈接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費盡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暫時結束了輾轉飄零的流浪生活,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對似的,到了八月,一陣秋風掀去了屋頂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不朽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讓我們一同走進“茅屋”,用心聆聽詩人的心聲。任務一:整體感知 把握節奏1.自由朗讀課文,劃分節奏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2.聽朗誦視頻,把握節奏。任務二:熟讀課文 細節探究自由朗讀詩歌,探究以下問題:1.詩歌為我們呈現了幾幅畫面?給每幅畫面擬一個小標題。 2.畫面里描寫秋風、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們的特點,并用一個含“痛”的詞組表達“我”的情感。 任務三:精讀品析 體悟情感1.賞析: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度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2.賞析: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3.賞析: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4.賞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積累杜甫憂國憂民的詩歌名句和后人對杜甫的評價。 第十課時【學習目標】1.了解作者做品及寫作背景,結合注釋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熟讀成誦。2.感受詩歌中描述的社會現實,體會詩人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情懷。【知識鏈接】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現實主義詩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喻、閑適、感傷、雜律。他的詩,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賣炭翁》是一首敘事諷喻詩。寫作背景:這首詩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題下自注“苦宮市也”,說明了詩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宮市的巧取豪奪;二是指宦官的惡行,敗壞了宮市之名,毀了皇家的聲譽。既為民生叫屈,又為皇上擔憂。韓愈《順宗實錄》一語道破:“名為宮市,其實奪之。”【課中探究】任務一:朗讀詩歌 整體感知1.自由朗讀課文,用/劃分節奏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2.聽示范朗誦,把握節奏。任務二:精讀詩歌 細節探究1.詩歌出現了哪些人物? 2.詩歌主要講了什么故事? 3.圍繞炭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 任務三:品讀詩歌 體悟情感1.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畫方法,結合本詩人物描寫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2.針對角度二:重點詩句賞析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3.針對角度三:對比的寫作手法 4.針對角度四:把握主旨情感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態度? 【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發揮想象,增加一些細節,將這首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第十一、十二課時【學習目標】1.了解孔子、莊子、韓愈、杜甫、白居易所處時代與生平事跡,結合文章內容,討論采訪提綱。2.補充采訪提綱,設計出人物對話腳本。3.回顧單元四篇文章,體悟先賢智慧哲思。【課中探究】任務一:明確采訪對象,說明選擇理由,創設采訪情境,寫出采訪提綱活動1.小組討論,從孔子、莊子、韓愈中任選一個作為采訪對象,說說選擇的理由。活動2.設計采訪地點或情境,組內討論,寫采訪提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