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課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7.1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 導學案學習目標第一環節:課標質量素養1.政治認同:通過學習,認同馬克思注意法律思想的科學性;知道我國法治發展的巨大成就,增強依法治國的信心。2.科學精神:通過我國法治歷程的學習,明白我國法治的漸進性;通過學習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明確依法治國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實踐,是由我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的。3.法治意識:知曉依法治國方略已經寫入我國憲法,生活中要以憲法和法律為根本活動準則。4.公共參與: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樹立法律的權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第二環節:思維導圖構建第三環節:核心知識探究探究任務一:1.原始社會有婚姻規定嗎,由此說說法律是怎么產生的? 2.封建社會為什么強迫女子“英年早婚”,說明法律的本質和作用是什么? 3.說說現代婚姻與古代婚姻有什么不同?核心歸納-----中國法律發展的歷史法律的產生去律是人類社上會發展至—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法律的本質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是實現國家職能的工具法律的作用法律既維護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會生活法律在人類社會不同階段的特點古代社會:特權階層常常凌駕于法律之上。近代以來法治代替了人治,成為—種全新的國家治理方式。中華法系發展歷程(1)中華法系源遠流長,成為世界上獨樹—幟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治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1840年鴉片戰爭后,—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模移植到中國,最終歸于失敗。知識拓展 人治、法治、法制人治:個人或者少數人因掌握社會公共權力,以軍事、經濟、政治、法律等物質的與精神手段,對社會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法治: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相對于“人治”而言的,強調一個國家處于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是動態意義的詞,重在治理。法制:法律制度的簡稱,屬于制度的范疇,強調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是靜態意義的詞,重在制度。注意:1、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法治的實施必須建立在法制上,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2、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議學任務2:結合學生搜集的:“古代人結婚的年齡是多少”材料結合教材閱P76-77,回答:(1)人類歷史上出現了哪幾種類型的法律?(2)說說以上材料體現出法律的哪些特點?(3)說說以上材料體現了法的什么職能?小組學生中心發言人總結闡述——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1)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法所反映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法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2)類型:奴隸制法、封建制法、資本主義法和社會主義法。(3)意義: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各種社會規范。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法反映并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并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規范人們的行為。法確認、保護和發展有利于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4)基本形式:法是由國家制度或認可的社會規范。制定和認可是國家創制法律規范的兩種基本形式。(5)本質:法是由國家制度或認可的社會規范。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在任何國家,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都將由專門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責任人將受到法律的制裁。(6)職能:法在國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職能,又具有社會職能。法的政治職能是指法維護一定階級統治的作用。表現:(1)體現國家政權的性質,確認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2)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3)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對象:主要是敵人法的社會職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表現(1)維護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2)發展社會生產力。(3)發展社會文化對象:主要是人民我國當代的法是社會主義法。我國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議學任務3:根據中國科學院研究報告顯示,保守估計,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噸至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網絡上流行的一個說法:“我國每年浪費的食物幾乎相當于2億人一年的口糧。”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反食品浪費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議學任務3:你如何才能有效的遏制和制止浪費行為 請結合材料,認識和了解法的功能和基本特征 議學任務4:結合我國婚姻法的發展歷程,閱讀課文談談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三、核心歸納-----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非重點——知識閃現)3.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1)一國法治的決定因素:由該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并與其相適應。(2)中國人民的法治實踐: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也是中國人民的實踐。(3)巨大成就①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規,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公民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建立健全科學完備的行政執法和司法體制,保證了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斷簡政放權、優化服務,嚴格規范文明執法,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和實現司法公正和權威。③人權的法治保障方面: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我國將人權保障貫穿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使人權法治保障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事實表明,中國人民享有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充分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權利。④中國人民正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第四環節:典型試題透析1.人類法律文明的進步促進了法學思想的創新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譜寫了人類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不屬于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是( )A.社會主義法律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B.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法律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C.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D.法的政治職能、社會職能分別體現在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中2.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四種歷史類型的法:奴隸制法、封建制法、資本主義法和社會主義法。從奴隸制法到封建制法,繼而發展為資本主義法和社會主義法,是法的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法的歷史類型也由低級類型向高級類型依次更替。由此,可以分析出法的歷史類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A.生產關系變革的要求 B.階級矛盾不可調和C.社會革命力量的推動 D.社會基本矛盾運動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反分裂國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已經為懲治“臺獨”頑固分子提供了充分的法理依據和完整的司法程序。這說明( )①法具有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 ②我國已經健全了社會主義法治體系③有法可依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依托 ④法治成為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第五環節:易錯易混總結1.我國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2.法治國家意味著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3.我國大力實施“精準脫貧”,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憲法規定。( )4.人民法院依法判決糧油公司按照農戶的訴訟請求支付購糧款,主要體現了法的政治職能。( )5.法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