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頻度 ★★★★★
考情分析 在中考物理中機械運動是考試的熱點,其中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運動的描述、速度、運動圖像每年中考都會涉及。
【真題1】(2023 大慶)如圖所示,木塊的長度為 cm,機械停表的讀數為 s。
【答案】1.80;338.5。
【解析】(1)圖示刻度尺1cm分為10個小刻度,分度值為1mm;木塊起始端對應的刻度值為0cm,末端對應的刻度值為1.80cm,木塊長度為1.80cm;
(2)機械停表小盤的分度值是0.5min,指針在5min和6min之間偏向6min一側;大盤的分度值是0.1s,大盤指針在38.5s,因此機械停表讀數為5min38.5s=338.5s。
【點評】刻度尺、機械停表是日常生活和物理實驗中經常使用的基本測量工具,需要我們熟練掌握其使用和讀數方法。
【真題2】(2023 益陽)傳說中有一種鳥叫銜枝鳥,它能靠一小截樹枝成功地飛越太平洋。它飛行時,把樹枝銜嘴里;累了時,就把樹枝放在水里,站在上面休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飛行時,以樹枝為參照物,鳥是運動的
B.飛行時,以海岸為參照物,樹枝是靜止的
C.鳥站在樹枝上休息時,以樹枝為參照物,鳥是靜止的
D.鳥站在樹枝上一起隨海水流動,以海岸為參照物,鳥是靜止的
【答案】C
【分析】在研究物體運動時,要選擇參照的標準,即參照物,物體的位置相對于參照物發生變化,則運動,不發生變化,則靜止。
【解答】解:A、飛行時,以樹枝為參照物,鳥與樹枝的相對位置沒有發生改變,鳥是靜止的,故A錯誤;B、飛行時,以海岸為參照物,樹枝相對于海岸位置發生了改變,樹枝是運動的,故B錯誤;C、鳥站在樹枝上休息時,以樹枝為參照物,鳥與樹枝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鳥是靜止的,故C正確;D、鳥站在樹枝上一起隨海水流動,以海岸為參照物,鳥與海岸的位置發生改變,鳥是運動的,故D錯誤。故選:C。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了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在判斷物體運動和靜止時,關鍵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生了變化。
【真題3】(2023 德陽)如圖所示,假設高速列車從德陽到成都做勻速直線運動,靜坐在行駛的列車中的小東相對于路邊的樹木是 的(選填“靜止”或“運動”),若德陽到成都的距離是60km,列車的行駛速度為150km/h,則小東從德陽到成都所用的時間是 min。
【答案】運動;24。
【分析】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保持不變,則物體是運動的,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不斷變化,則物體是運動的;
已知路程與速度,由速度公式的變形公式可以求出運動時間。
【解答】解:靜坐在行駛的列車中的小東相對于路邊的樹木位置發生了變化,是運動的;根據v得小東從德陽到成都所用的時間是:t0.4h=24min。
【點評】本題考查了求運動時間、判斷物體的運動與靜止問題,難度不大,是一道基礎題;應用速度公式的變形公式即可正確解題。
【真題4】(2023 恩施州)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描述:“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注:2里為1km,“一日還”指大約24h從白帝城到達江陵)。詩人所描述的船速最接近( )
A.2km/h B.10km/h C.20km/h D.1000km/h
【答案】C
【分析】已知總路程為一千里,換算成500公里,即500km;一日指大約24h,利用速度公式就可估算出詩人所乘小船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已知:s=1千里=500km,t=1日=24h,那么v21km/h,故C符合題意、ABD不合題意。
【真題5】(2023 日照)姐姐和弟弟在同一所學校上學。某一天吃過早餐后,姐弟倆約定從小區門口出發去學校大門口會合。作出他們的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圖象分別如圖中的兩條實線所示,弟弟的圖線為直線。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弟弟比姐姐早5min離開家
B.弟弟和姐姐的平均速度相同
C.弟弟和姐姐行走時的速度相等,均為100m/min
D.姐姐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
【答案】C
【分析】(1)根據圖像分析;(2)根據v可求出平均速度;(3)根據v可求出姐姐行走時的速度。
【解答】解:A、由圖像可知,姐姐比弟弟早出發5min,故A錯誤;
B、由圖像可知,姐姐的平均速度為:v150m/min,弟弟所用時間為:t2=15min﹣5min=10min,則弟弟的平均速度為:v2100m/min,則弟弟和姐姐的平均速度不相同,故B錯誤;
CD、姐姐在0﹣5min和15﹣20min行走,5﹣15min內沒有行走,姐姐在0﹣5min和15﹣20min內通過的路程均為500m,則姐姐行走時的速度為:v1'100m/min,而弟弟的速度為100m/min,故C正確、D錯誤。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速度的計算,關鍵能從圖像上找出有用的信息,屬于典型的圖像問題,雖有一定的綜合性,但難度不大。
考向1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解法技巧 1.判斷刻度尺的分度值 (1)已知刻度尺:直接根據“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指相鄰兩刻度線之間的長度”判斷。使用刻度尺時要明確其分度值,起始端從0開始,讀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體的長度;起始端沒有從0刻度線開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線為起點,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起始端所對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給出測量結果時的判斷方法:一般情況下,測量數據的最后一位是估讀值,倒數第二位是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所在的位數。例如,已知測量結果為2.745dm,可知準確值為2.74dm,估讀值為0.005d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01dm=0.1cm=1mm。 2.刻度尺的讀數(測量值)=準確值(由分度值決定)+估讀值(分度值的下一位)+單位(刻度尺上有標注)。 3.停表的讀數:停表的讀數=小表盤(分針)讀數+大表盤(秒針)讀數。 4.長度的特殊測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累積法(又叫測多算少法):通過積少成多的辦法進行測量,再通過求平均來求得,這種方法還可以減小誤差。常用來測微小的長度,比如可用于測紙的厚度和細金屬線的直徑。 (2)平移法(又叫卡測法):對于部分形狀規則的物體,某些長度端點位置模糊,或不易確定,如圓柱體、乒乓球的直徑,圓錐體的高等,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將待測物體卡住,把不可直接測量的長度轉移到刻度尺上,從而直接測出該長度。 (3)化曲為直法(替代法):曲線的長度是不易直接測出的,但可以將曲線化為直線,再用工具測出直線長。例如,測地圖上某兩城市鐵路線的長度,可用棉線使之與地圖上的鐵路線重合,再把棉線弄直,用刻度尺測出其長度,即是地圖上鐵路線的長度。注意:線要細且無彈性。 (4)輪轉法(滾輪法):比較長的曲線,可用一輪子,先測出其直徑,后求出其周長,再將輪沿曲線滾動,記下滾動的圈數,最后將輪的周長與輪滾動的圈數相乘,所得的積就是曲線的長度。 (5)化長為短法:這是一種測量很長(被測長度遠超過刻度尺的量程)物體長度的常用方法。比如測量房間內空間的長度,可以先測出一塊地板磚的長度,再乘以長度方向上的總磚數。
【模擬01】(2024 碑林區校級一模)小紅暑假去秦始皇兵馬俑旅游,買了一個兵馬俑把件,如圖所示,把件的肩寬最接近以下哪個數值( )
A.7m B.7cm C.7mm D.7μm
【答案】B
【分析】根據生活經驗和對長度單位的認識進行分析。
【解答】解:由圖知把件放在書桌上,把件的肩寬與大字的寬度接近,則把件的寬度約為7cm=70mm=7×104μm=0.07m,故B正確。
【點評】本題考查長度的估測,對于不熟悉的物體長度可以通過與熟悉的物體長度對比來分析。
【模擬02】(2024 五華區校級開學)觀察身邊的物理現象,下列估測最接近實際的是( )
A.演奏國歌所需的時間約為50s
B.我們所用物理書的寬度約為35cm
C.一瓶礦泉水的體積為10mL
D.課桌的高度約為1.5m
【答案】A
【分析】首先要對選項中涉及的幾種物理量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于選項中的單位,可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換算或轉換,排除與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的選項,找出符合生活實際的答案。
【解答】解:A.演奏國歌所需的時間為50s左右,故A正確;
B.我們所用物理書的寬度約為18cm,故B不正確;
C.一瓶礦泉水的體積為500mL,故C不正確;
D.課桌的高約為成人身高的一半,約為0.8m,故D不正確。
【點評】此題考查對生活中常見物理量的估測,結合對生活的了解和對物理單位的認識,找出符合實際的選項即可。
【模擬03】(2024 武岡市校級開學)在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這一課的學習中小明同學完成了如下實驗:
(1)如圖甲所示,小明用刻度尺甲和三角板測得圓形物體的直徑 cm;如圖乙所示秒表的讀數為 s。
(2)小明用另一把刻度尺乙在測一個物體長度時記錄的數據為14.51dm、14.50dm、14.53dm,物體長度測量值應記為 dm。
【答案】(1)1.20;(2)337.5;(3)14.51。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鄰兩刻度線表示的長度,使用刻度尺時要明確其分度值,起始端從0開始,讀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體的長度;起始端沒有從0刻度線開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線為起點,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起始端所對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中間的表盤代表分鐘,周圍的大表盤代表秒,秒表讀數是兩個表盤的示數之和;
(3)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記錄數據的倒數第二位所對應長度單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利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體的長度,此結果最接近物體的真實值,注意在求平均值時,計算結果的小數點后有幾位數字應該和給出數據的小數點后有幾位數字相同。
【解答】解:(1)由圖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物體左側與2.00cm對齊,物體右側與3.20cm對齊,則圓形物體的直徑:d=3.20cm﹣2.00cm=1.20cm;
(2)由圖可知,小盤的分度值是0.5min,指針在5min和6min之間,偏向6min;大盤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盤指針在37.5s,因此秒表的讀數為5min37.5s=337.5s;
(3)由物體長度記錄數據14.51dm,可知測量結果準確到cm,則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物體長度的真實值最接近L14.51dm。
【點評】在物理實驗和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我們要熟練掌握其使用和讀數方法,本題同時考查了采取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減小誤差。
考向2 運動的描述
解法技巧 1.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來選擇參照物 2.根據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模擬04】(2024 黃州區校級模擬)我國古書《套買曜》上記載有:“人在舟中閉牖(yǒu,指門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覺”。其中“舟行”和“人不覺”分別對應的參照物是( )
A.舟、岸 B.門窗、水 C.岸、舟 D.門窗、舟
【答案】C
【分析】物體的運動和靜止,都是被研究的物體相對參照物來講的,這是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解答】解:舟相對于河岸發生了位置的改變,以河岸為參照物,舟是運動的。
“人不覺”是說人感覺舟是靜止的(沒動),是因為人選擇了舟作為參照物,位置沒有改變,故人感覺舟是靜止的。故ABD錯誤,C正確。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參照物的選擇、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理解和掌握。人在舟里坐著,舟是行駛的,但是人感覺不動。原因是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同一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的結論就不同。說明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模擬05】(2024 順慶區校級開學)如圖所示,是北斗導航衛星的運行示意圖。2023年12月26日11時26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兩顆北斗導航衛星,這是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2020年7月31日正式建成開通以來發射的首組中圓地球軌道衛星,至此,中國在軌運行的北斗導航衛星增至48顆。關于這些衛星的運動,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如果北斗衛星以地面為參照物,那么,衛星都是靜止的
B.16顆北斗衛星彼此之間是相對靜止的
C.衛星做的是曲線運動
D.在利用火箭發射衛星前,如果以火箭為參照物,那么,衛星是運動的
【答案】C
【分析】在研究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要看物體的位置相對于參照物是否發生改變,若改變,則是運動的,若不改變,則是靜止的。
【解答】解:A、以地面為參照物,衛星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它們都是運動的,故A錯誤;
B、每一顆衛星都有自己的運行軌道,它們彼此之間位置不斷發生變化,是相對運動的,故B錯誤;
C、衛星運動的方向不斷改變,做的是曲線運動,故C正確;
D、在利用火箭發射衛星前,如果以火箭為參照物,衛星的位置沒有改變,是靜止的,故D錯誤。
【點評】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主要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可能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同時本題還考查了對物體運動狀態的判斷。
【模擬06】(2024 越秀區校級開學)大客車和小汽車均自東向西做勻速直線運動,如圖是小明站在同一位置連拍的兩張照片,則以大客車為參照物( )
A.小汽車向東運動 B.小汽車向西運動
C.樹向西運動 D.樹是靜止的
【答案】A
【分析】在研究機械運動時,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相對于哪一個物體在運動,就要看這個物體相對于哪個物體位置發生變化。
【解答】解:由圖可知,以大客車為參照物,小汽車前一時刻在大客車的西面較遠處,后一時刻小汽車車仍在大客車的西面,但是離大客車更近了,所以相對于大客車,小汽車向東運動。以大客車為參照物,樹離大客車更近了,樹向東運動。故選:A。
【點評】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選擇的參照物,參照物不同,物體運動狀態也不一樣。
考向3 運動的快慢
解法技巧 1.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三種方法 (1)運動時間相等,比較通過的路程: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情況下,行駛的路程越大,運動得越快(行駛的路程越小,運動得越慢)。 (2)通過的路程相等,比較所用的時間:在行駛路程相等的情況下,運動的時間越短,運動得越快(運動的時間越長,運動得越慢)。 (3)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在運動時間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況下,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即用路程除以時間,比較單位時間的路程,單位時間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快。 2.無論什么物理量的單位換算,前面的數都表示倍數,不進行換算,只是把后面的單位進行換算。舉例如下: 3.火車過橋(或隧道)問題 (1)注意處理火車過橋(或隧道)問題時,不要忽略火車長度。 (2)火車穿過隧道時,火車頭進人隧道就開始算起,直到火車尾離開隧道才叫做火車通過了隧道,所以火車穿過隧道經過的路程應該等于隧道長與車身長度的和。過大橋時也類似,火車通過大橋經過的路程等于橋長加車長。 (3)對于本身有長度的物體過橋問題小結如下:物體通過的路程=橋長+物體本身長度。
【模擬07】(2024 南崗區校級開學)如圖所示的三幅圖畫,比較圖中三種動物速度的大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獵豹最大 B.旗魚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樣大
【答案】C
【分析】由速度公式求出物體的速度,統一速度單位,然后根據速度數值的大小比較物體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獵豹的速度是40m/s,也就是144km/h;旗魚的速度是108 km/h;
褐海燕的速度:v300km/h;因此,速度最快的是褐海燕。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速度知識,利用速度的大小可以直接比較運動的快慢,但速度單位需要統一。
【模擬08】(2024 衡陽縣校級開學)一運動物體在前3s內的平均速度為4m/s,后2s內的平均速度為6m/s,該物體在5s內的平均速度為( )
A.4m/s B.4.8m/s C.5m/s D.6m/s
【答案】B
【分析】根據s=vt分別計算物體在前3s內和后2s內的行駛的路程,然后計算該物體在5s內的總路程,該物體在5s內的平均速度等于總路程與總時間的比值。
【解答】解:物體在前3s內的行駛的路程:s1=v1t1=4m/s×3s=12m,
物體在后2s內的行駛的路程:s2=v2t2=6m/s×2s=12m,
該物體在5s內的總路程:s=s1+s2=12m+12m=24m,
該物體在5s內的平均速度:v4.8m/s。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計算,要求學生知道:該物體在5s內的平均速度等于總路程與總時間的比值。
【模擬09】(2024 龍馬潭區校級開學)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甲、乙兩物體,通過的距離之比為3:2,所用的時間之比為2:1,則它們的速度之比為( )
A.2:1 B.3:4 C.4:3 D.5:3
【答案】B
【分析】要解決此題,需要掌握速度公式,知道v.分別寫出兩個速度的表達式,根據已知條件進行分析。
【解答】解:設s甲=3s,s乙=2s,t甲=2t,t乙=t。
由已知條件得:v甲,v乙,則v甲:v乙:3:4。
故選:B。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了有關速度公式的應用。首先要掌握速度公式v,分別用已知條件表示出甲乙的速度,從而可以求出。
考向4 運動圖像
解法技巧 s-t圖像v-t圖像 ①代表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②代表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但是速度比①小; ③代表物體靜止狀態; ④代表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只是起點不是坐標原點,而是距離坐標原點有一段距離。 ①表物體做加速運動,物體從靜止開始啟動; ③也代表物體做加速運動,但初速度不為0; ②代表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交點代表此時刻速度大小相等。
【模擬10】(2024 高新區校級開學)在某次測試中,甲、乙兩車都向東做直線運動,它們的圖象如圖所示,則( )
A.甲、乙兩車都做加速直線運動
B.兩車出發前相距20m,甲比乙晚出發10s
C.在第10s時兩車速度相等
D.5﹣10s內甲車相對于乙車向東運動
【答案】D
【分析】s﹣t圖像表示的是物體的路程隨時間的變化圖,圖像為傾斜直線,表示的是物體的路程隨時間均勻變化,即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與縱坐標的交點表示起始位置,與橫坐標的交點表示起始時間,圖像交點表示到達同一位置,即兩物體相遇。
【解答】解:A.圖像為s﹣t圖像,圖像是傾斜的直線,表示物體的路程隨時間變化均勻,根據路程公式s=vt可知,物體的速度不變,所以是勻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
B.甲車與橫坐標相交,表明開始運動時,位置在坐標原點,運動的開始時刻是5s;而乙車與縱坐標相交,表示開始運動的時刻是0時刻,但是開始運動的位置在坐標原點20m處,所以開始運動時,甲、乙兩車相距20m,乙車先運動,甲車晚5s運動,故B錯誤;
C.s﹣t圖像相交的點表示的是兩車在同一位置,即兩車相遇,而不是速度相同,故C錯誤;
D.5~10s內,由圖像可知甲車的速度更快,兩車均向東行駛,而乙車在甲車前方20m處,甲車速度比乙車快,所以距離在縮小,以乙車為參照物,則甲車相對乙車向東運動,故D正確。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運動的s﹣t圖像的分析,屬于常見題型,難度一般。
【模擬11】(2024 禹城市校級開學)甲、乙兩輛小車同時從同一起跑線出發向東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通過的路程s和運動時間t的關系圖像如圖所示。由圖像可知( )
A.乙車的速度大小為10m/s
B.甲車的速度大于乙車的速度
C.若以乙車為參照物,甲車向西運動
D.在t=6s時,乙車在甲車前面12m處
【答案】C
【分析】(1)(2)從圖象中選取兩小車對應的路程和時間,利用速度公式分別求出兩小車的速度進行比較;
(3)根據兩車的速度大小關系,結合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可判斷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的運動方向;
(4)通過讀圖判定甲、乙兩車6秒通過的路程,兩者之差即為兩車相距的距離。
【解答】解:AB、已知甲、乙兩輛小車同時從同一起跑線出發向東做勻速直線運動,由圖象中的數據可得:v甲1.3m/s,v乙3m/s,所以v甲<v乙,即甲車的速度小于乙車的速度,故AB錯誤;
B.甲、乙兩輛小車同時從同一起跑線出發向東做勻速直線運動,v甲<v乙,若以乙車為參照物,甲車向西運動,故C正確;
D.由圖像可知,在t=6s時,s甲=8m,s乙=18m,乙車在甲車前面s=s乙﹣s甲=18m﹣8m=10m,故D錯誤。
【點評】根據圖象或圖表探究物質的規律是近兩年來出現較多的題目,圖象可以使我們建立更多的感性認識,從表象中去探究本質規律,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此題涉及到的知識點較多,綜合性很強。
【模擬12】(2024 沙坪壩區校級開學)a、b兩輛小車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沿直線向南運動,圖甲是a車運動的s﹣t圖像,圖乙是b車運動的v﹣t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2~4s內,a和b車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B.0~6s內,a車的平均速度是15m/s
C.0~6s內,a和b車會有兩次相遇
D.4~6s內,以a車為參照物,b車向南運動
【答案】C
【分析】(1)直線運動的物體,在s﹣t圖像中,傾斜的直線表示勻速直線運動,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物體靜止;
(2)直線運動的物體,在v﹣t圖像中,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3)知道路程和時間,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計算出物體的平均速度;
(4)根據圖像確定速度的大小,再結合乙車的速度確定兩車的相對運動情況。
【解答】解:A、2~4s內,由圖甲可知,a車處于靜止狀態,由圖乙可知,b車處于勻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
B、由圖甲可知,0~6s內,a運動的路程s1=60m,時間t1=6s,則a車的平均速度為:v110m/s,故B錯誤;
C、a、b兩輛小車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沿直線向南運動,剛開始時,a車的速度為:v010m/s,b車的速度是6m/s,所以a車在b車前面,因為2~4s內,a車處于靜止狀態,4s內a車的路程為20m,a車的速度va5m/s,b車通過的距離是sb=vbtb=6m/s×4s=24m,相遇一次,b車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a和b車會一次相遇;到6s時,b車通過的距離是60m,b車通過的距離是sb=vbtb=6m/s×6s=36m,所以a和b車會有再一次相遇,故C錯誤;
D、4~6s內,由圖乙可知,b車的速度為6m/s,由圖甲可知,a車運動的路程為s2=60m﹣20m=40m,則4~6s內,a車的速度為v220m/s,以a車為參照物,b車向北運動,故D錯誤。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應用,根據圖象或圖表探究物質的規律是近兩年來出現較多的題目,圖象可以使我們建立更多的感性認識,從表象中去探究本質規律,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此題涉及到的知識點較多,綜合性很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