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部編版統編版八年級上冊歷史中國近代史知識要點梳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部編版統編版八年級上冊歷史中國近代史知識要點梳理

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要點梳理
中國古代史(1840年-1949年)
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一)知道虎門銷煙,了解《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
鴉片戰爭(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國為了開辟海外市場(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2.直接原因(導火線)——虎門銷煙:
(1)時間、地點、人物:1839年6月,廣州虎門海灘,林則徐(民族英雄)。
(2)意義: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3.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1)時間、國家:1842年8月,中國和英國
(2)內容及危害:
①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東南沿海的“廣廈福寧上”)——便利英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②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中國領土主權;③賠款:2100萬銀元——加重人民負擔;④協定關稅: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破壞中國關稅自主權。
4.影響: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不再享有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強】
(一)了解洋務派創辦的主要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認識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
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
1.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2.內容:(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自強”——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安江福)
(2)創辦近代民用企業:“求富”——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輪開漢湖)
3.評價:(1)歷史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2)進步性: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二)了解戊戌變法的興起及其影響
戊戌變法(1895-1898)——資產階級維新派
1.背景:《馬關條約》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1)目的: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維新派)
(3)領導人: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
2.序幕——“公車上書”(1)時間、地點、人物:1895年春、北京、康有為、梁啟超以及各省1300多名參加會試的舉人。(2)目的:請求拒和、遷都、變法。(3)結果:沒有上達光緒帝。(4)影響: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3.發展——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1)組織學會:強學會等;(2)創辦報刊:上海的《時務報》;天津的《國聞報》(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等;(3)代表人物:梁啟超、嚴復(進化論思想)等,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
4.高潮——“百日維新”: 內容:(略,見教材第30頁)
5.性質:是一場救亡圖存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結果:失敗。
6.歷史意義: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最突出)。
7.啟示:資本主義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
(三)了解《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辛丑條約》
(1)時間、國家:1901年;英美俄日 法德意奧 比荷西(11國)
(2)內容:①“賠”(經濟上):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
②“禁”(政治上):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最能體現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成為“洋人的朝廷”);
③“拆”(軍事上):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
④“劃”(外交上):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東交民巷使館界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大本營);
⑤“改”(外交上):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2.影響:《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總結思考:結合具體史實說明中國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三次戰爭、三個典型條約和三個影響)
1.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甲午中日戰爭: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侵略與反抗單元給我們的啟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抗爭精神。正是因為中國人民的堅持不懈的斗爭,帝國主義才沒有能滅亡中國。我們應牢記國恥,振興中華。
【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一)知道同盟會與三民主義(變化考點)
1. 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
(1)成立時間、地點、創立者:1905年8月、日本東京、孫中山等。
(2)目的: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
(3)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4)領導機構:選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建立領導機構。機關報:《民報》
(5)性質/地位: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6)意義: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2. 三民主義
(1)內容: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主義(核心)(創立民國)、民生主義(平均地權)。(2)意義: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二)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的成立,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辛亥革命的首義——武昌起義
(1)時間、地點: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首義之城)
(2)主要力量: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
(3)結果:勝利,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
2.辛亥革命的成果——中華民國的建立:
(1)時間、地點:1912年1月1日、南京
(2)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參議院。
(3)領導: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
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歷(換算公式:公歷紀年=民國紀年+1911)
3.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性質: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歷史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3)補充:辛亥革命最重大的貢獻: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或者推翻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最深遠的影響: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4.辛亥革命失敗的理由: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
5.辛亥革命的啟示:資本主義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資產階級不能挽救中國。
(三)了解二次革命和北洋軍閥的割據局面(新增考點)
1.二次革命
(1)原因:①根本原因: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為了建立獨裁統治,公然背棄誓言,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②直接原因:1913年春,準備北上組閣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宋案”)
(2)領導人:孫中山、黃興等。
(3)結果:由于國民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被袁世凱鎮壓下去。孫中山、黃興等被迫流亡日本。
2.北洋軍閥的割據局面
(1)背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 目的: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
(2)手段: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
軍閥派系名稱 代表人物 勢力范圍
直系軍閥 馮國璋、曹錕 江蘇、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軍閥 段祺瑞 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
奉系軍閥 張作霖 東北
滇系軍閥 唐繼堯 云南、貴州
桂系軍閥 陸榮廷 廣東、廣西
(3)主要軍閥
(4)影響(危害):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
【四、新民主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一)知道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1. 代表人物:陳獨秀、蔡元培、李大釗、魯迅、胡適等(先進的知識分子)
(1)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并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2)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新文學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號召人民起來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會。
(3)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強調寫文章“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無病之呻吟”。
(4)陳獨秀首先提出民主與科學兩大口號,還將它們形象地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發表《文學革命論》一文,主張推倒陳腐、雕琢、艱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
2. 意義:(1)積極性:①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性質);②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③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局限性: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
中國近代化歷程
中國近代化歷程 學習西方 歷史事件 領導階級 思想主張 性質
第一階段 科學技術 洋務運動 封建地主階級洋務派:奕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自強求富 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第二階段 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 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等 變法圖強 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辛亥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 三民主義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第三階段 思想文化 新文化運動 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 民主、科學 思想解放運動
特點(過程) 從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思想文化,這樣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發展過程。
中國近代化探索啟示:a.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b.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c.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二)知道五四運動的基本史實,認識其歷史意義
1. 五四運動的爆發
(1)導火線: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時間、地點:1919年5月4日、北京 (3)先鋒:學生
(3)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最能體現五四運動性質)、“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
(4)斗爭方式:罷課、游行示威、集會演講
2.五四運動的擴大
陳獨秀《北京市民宣言》號召北京學生、商人、勞工奮起斗爭,勇敢的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
(1)時間:1919年6月3日以后 (2)主力:學生→工人 (3)中心:北京→上海
3. 五四運動的結果:直接目標得到實現,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次重大勝利。(表現: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4.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性質:五四運動是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
(2)特點: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
(3)作用: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共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地位),(→主要依據: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五四精神: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于奉獻和敢于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了解中共一大,認識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
1. 中共成立標志:中共一大召開
(1)時間、地點:1921年7月、上海→浙江嘉興南湖
(2)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3)主要內容:①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綱。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②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③成立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4)作用: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2. 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
【五、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峙】
(一)了解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1.背景:1923年中共三大召開,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人國民黨,把國民黨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
2. 合作建立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大會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
3. 合作的成果:
成果一:建立黃埔軍校: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不久后擔任政治部主任。它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爭作了準備。
成果二:共同領導北伐戰爭,北伐勝利進軍。1926,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北伐。
(1)目的: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2)戰況:主要戰場:湖南、湖北。先鋒:葉挺獨立團。戰役:汀泗橋和賀勝橋戰役、武昌戰役。
(3)結果:消滅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張作霖沒有被消滅);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震動全國。
(4)工農革命運動支持:上海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后三次發動武裝起義,并最終取得勝利,書寫了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光輝的一頁。
4.結果: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
(1)背景:高漲的工農革命運動觸動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
(2)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標志: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7月,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
5.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的標志: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分共會議)
6. 教訓(認識):中共必須要獨立掌握革命武裝力量,獨立掌握革命的領導權
(二)知道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新增考點)
1.建立:1927年,蔣介石,南京 2.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
3.名義上全國統一:1928年底,張學良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4.覆滅:1949年4月,渡江戰役后,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南京國民政府覆滅。(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1949年)
(三)了解南昌起義和井岡山會師,認識中共創建人民軍隊和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
1.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1)開始的標志: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在南昌發動起義)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
2.中共獨立創建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的搖籃、星星之火)
(1)背景:秋收起義(意義: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
(2)時間、創建者:1927年10月,毛澤東 地位: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3)意義: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
3.中共獨立創建人民軍隊:(1)開始于:南昌起義(南昌——軍旗升起的地方);(2)完成于: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兩軍會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會師后的紅軍在井岡山開展武裝斗爭,井岡山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
(四)了解紅軍長征的主要經過;了解遵義會議,認識其在中國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
1.長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2.長征的經過:(1934.10---1936.10)
江西瑞金—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強渡烏江—攻克遵義,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突破天險臘子口—吳起鎮會師—甘肅會寧會師 。
3.轉折:遵義會議:
(1)召開: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
(2)內容: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3)意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4.兩次會師:1935年10月,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在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5.長征勝利結束標志:1936.10,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甘肅會寧會師)。
6.長征的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長征精神:艱苦奮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
【六、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一)知道七七事變,了解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1. 知道七七事變
(1)時間、地點:1937年7月7日,北平宛平城盧溝橋。
(2)爆發:日本借口士兵失蹤,要求進宛平城搜查,被拒后炮轟我軍防地,守軍奮起抵抗。
(3)影響:標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4)殉國英雄: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
2. 了解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形成過程:
①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②正式形成:1937年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意義: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2)軍隊改編:七七事變后,根據國共兩黨協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18GA),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新四軍N4A),葉挺任軍長。
(3)意義:國共團結御侮、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
(二)了解南京大屠殺的史實,認識日本軍國主義的兇惡殘暴和侵略本質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日軍占領南京后,屠殺中國軍民30萬人以上,充分說明了日本法西斯的殘酷和野蠻。
(三)知道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和第三次長沙會戰
1. 平型關大捷【正面戰場中共領導的戰役】
(1)背景:淞滬會戰期間,日軍侵入山西,企圖占領太原。
(2)時間、地點:1937年9月,山西平型關 軍隊:八路軍一一五師 指揮者:林彪
(3)意義: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2.臺兒莊戰役【正面戰場國民黨領導的戰役】
(1)開始時間: 1938年3月 地點:山東臺兒莊 指揮官: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
(2)結果:殲敵1萬余人
(3)意義: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3. 第三次長沙會戰【正面戰場國民黨領導的戰役】
(1)背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先后發動兩次長沙會戰,企圖占領長沙,均未得逞。
(2)時間:1941年12月 結果:勝利。
(3)意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三)知道中共七大(變化考點)
1.時間、地點:1945年4月、延安
2.內容:
(1)總結了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經驗,特別是抗日戰爭的豐富經驗。
(2)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3)選舉產生中共領導機關,毛澤東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
(4)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共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3.意義: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共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五)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理解其歷史意義
1. 抗日戰爭勝利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訂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臺灣重回祖國懷抱(1895-1945年)。
2. 抗日戰爭勝利原因:
(1)戰爭性質:抗日戰爭是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
(2)決定因素(根本原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全民族抗戰);
(3)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的抗戰,起了重要的牽制作用;
(4)中共中流砥柱的作用;
(5) 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國際力量的支持)。
3.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國內意義:
(1)地位: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2)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共帶領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國際意義:
(1)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奉獻。
(2)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高。(9月3日為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七、人民解放戰爭】
(一)了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戰略行動及其意義
1.過程: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天險,千里挺進大別山。
2.意義: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二)知道三大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
戰役 時間 指揮者 部隊 概況 意義
遼沈戰役 1948.9—1948.11 林彪、羅榮桓 東北解放軍 攻占錦州、長春、沈陽,殲敵47萬(關門打狗) 解放東北全境 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淮海戰役 1948.11—1949.1 劉伯承、陳毅、粟裕、鄧小平、譚震林 華東解放軍、中原解放軍 以徐州為中心,殲敵55萬(猛虎掏心) 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
平津戰役 1948.11—1949.1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 東北解放軍、華北解放軍 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殲滅、改編52萬(甕中捉鱉) 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1.背景:人民解放戰爭開始兩年后,國民黨軍隊實力大為削弱,其主力收縮到沈陽、北平、徐州等戰略要地周圍,中共中央認為主力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決定發動三大戰役。
2.名稱:遼沈戰役(最早)、淮海戰役(為解放長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礎、鹽阜老區革命群眾參加服務工作、人民群眾用小車退出來的)、平津戰役(解放華北全境);東北解放軍參加了遼沈、平津戰役。
(三)知道南京解放
1.背景: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從西起江西湖口,東到江蘇江陰的戰線上,分三路強渡長江,發動渡江戰役。
2.渡江戰役的結果:1949年4 月,渡江戰役勝利,南京解放。
3.南京解放的意義: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
國共關系
(1)在中國近代史上,國共兩黨曾經有過兩次合作,這兩次合作分別取得了什么成果
第一次: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
第二次: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2)在中國近代史上,國共兩黨曾經兩次分裂。這兩次分裂造成了什么相同的惡果?
給中華民族、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3)通過上述兩問的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八、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一)知道張謇興辦實業的事跡,了解近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變化考點)
1.張謇興辦實業的事跡
(1)背景: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等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2)表現: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大生紗廠,帶動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的道路。
2.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1914--1918)
(1)表現: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的良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
(2)原因:辛亥革命沖擊了封建制度;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中華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戰事,暫時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最重要、根本原因)。
3.近代中國工業化無法實現的根本原因: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總體比較落后的根本原因: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啟示:國家獨立自主、和平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重要條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州县| 武安市| 莒南县| 察雅县| 平利县| 靖西县| 霍州市| 柘荣县| 酒泉市| 潮安县| 莱州市| 东莞市| 吴川市| 平湖市| 汽车| 天等县| 安溪县| 叶城县| 安阳县| 镇宁| 临邑县| 牟定县| 五常市| 甘谷县| 东山县| 西充县| 黄骅市| 抚顺市| 安溪县| 南城县| 永州市| 夏邑县| 宁远县| 秦安县| 广南县| 鄂州市| 昌图县| 弥渡县| 河北省| 潮安县| 广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