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 節(jié) 群落的結構
第 1 課時 群落的物種組成、種間關系
班級 學號 姓名
1.生命觀念:運用進化與適應觀,說明群落的結構與環(huán)境相適應。
2.科學思維:采用分析與比較、模型與建模的方法,舉例說明生物的種間關系。
目標一、 群落的群落的概念及物種組成
1. 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 的集合。
2.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3. 群落的物種組成
(1)意義: 是區(qū)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
(2)兩個重要概念
物種豐 富度 概念 一個群落中的
特點 不同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有差別;在我國,越靠近熱帶地區(qū),單位面積內的物種越
優(yōu)勢種 概念要點 數量 ,對其他物種影響 ,往往占
注意點 數量多,但對其他物種影響不大的物種不屬于優(yōu)勢種;優(yōu)勢種可能發(fā)生更替
(3)特點:群落的物種組成 固定不變的,會隨著時間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
4.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
(1)池塘中的全部魚構成一個群落( )
(2)不同群落中物種豐富度不同, 一般來說,越靠近熱帶地區(qū),物種豐富度越高( )
(3)調查草原上某牧區(qū)的植物物種豐富度時,可采用樣方法( )
(
(
)
)1.下列關于豐富度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群落中生物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豐富度是不同的
C.從我國的海南到東北,森林群落的豐富度逐漸減小
D.豐富度越大的群落,其結構越復雜
2.下列關于群落及豐富度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物種組成是區(qū)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群落中物種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
C.種群中個體數量增多是群落豐富度增大的重要原因
D.馬尾松林地中所有樹木不能構成生物群落
目標二、 種間關系
1. 作用:一個群落中的物種不論多少,都不是隨機的簡單集合,而是通過復雜的 ,形成一個
有機的 。
2. 主要類型
(1)捕食
①概念: 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 的現(xiàn)象。(注:兩種生物不會因捕食而導致一種滅絕)
②舉例: 。
③數量變化:數量上呈現(xiàn)出“ ”的不同步性變化。 (如圖)
曲線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判斷: a.方法一:據最高點判斷:自然界中, 。 據此可知, A 為 ,B 為 。 b.方法二:據曲線走勢判斷: 。 據此可知, A 為 ,B 為 。
(2)競爭
①概念: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爭奪等的現(xiàn)象。競爭的結果常表現(xiàn)為,有時表現(xiàn)為一方占
據,另一方處于 甚至 。
②舉例: 。
③數量變化:數量上呈現(xiàn)出“ ”的同步性變化。(畫出曲線圖)
注:不同種生物的生 態(tài)需求越接近, 競爭 越 。 競爭可能導致一種 生物的滅亡。
(3)寄生
①概念:一種生物(寄生者) 于另一種生物(寄主)的 ,攝取寄主的養(yǎng)分以維持生活的現(xiàn)象。對
寄主有害,對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開,則寄生生物難以單獨生存,而寄主會生活的更好。
②舉例: 。
注:蛔蟲只能進行 呼吸,體細胞中沒有 (細胞器)。
菟絲子不能進行 作用,體細胞中沒有 (細胞器)。
(4)互利共生
(
此分開,則雙方或一方不能獨立生存的現(xiàn)象。
)①概念: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 , , 如 果 彼
②舉例: 。
③數量變化:數量上兩種生物“”,呈現(xiàn)出“ ”的同步性變化。(畫出曲線圖)
3.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
(1)蟬吸食樹的汁液,蝗蟲啃食植物葉片都屬于捕食關系( )
(2)同一物種之間的大魚吃小魚不是捕食關系,而是種內競爭。 ( )
(3)群落的外貌和結構會隨季節(jié)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 ( )
任務一 群落的種間關系
1 .種間關系是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之一,請根據下列種群數量變化示意圖,判斷生物的種間關系。
2 .捕食者在獵殺獵物時, 場面比較血腥, 這往往會讓人認為捕食者很殘忍。有的地方曾經為了保護某些食 草動物而人為消滅捕食者,但結果卻事與愿違。請從群落中物種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種關系是如何形
成的等角度,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態(tài)意義。
3 .結合教材“思考 ·討論:分析種間關系對群落的影響 ”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紅尾鴝和鹟的種間競爭對兩個種群的分布有什么影響?
(2)資料 2 說明捕食、種間競爭在群落中是怎樣相互聯(lián)系的?
(3)除了種間關系,還有哪些影響群落的因素?
(
(
)
)3.如圖分別表示兩種生物種群隨時間推移而發(fā)生的數量變化。甲、乙、丙表示的關系依次是
A.互利共生、捕食、寄生
B.互利共生、種間競爭、捕食
C.寄生、互利共生、種間競爭
D.互利共生、捕食、種間競爭
(
(
)
)4.以下詩句中描述的種間關系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A.“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詩經·小雅·小宛》)
B.“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歸園田居》)
C.“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鹿鳴》)
D.“十月鷹出籠,草枯雉兔肥。”(《放鷹》)第 1 節(jié) 群落的結構
第 1 課時 群落的物種組成、種間關系
班級 學號 姓名
1.生命觀念:運用進化與適應觀,說明群落的結構與環(huán)境相適應。
2.科學思維:采用分析與比較、模型與建模的方法,舉例說明生物的種間關系。
目標一、 群落的群落的概念及物種組成
1. 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 各種生物種群 的集合。
2.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3. 群落的物種組成
(1)意義: 物種組成 是區(qū)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
(2)兩個重要概念
物種豐 富度 概念 一個群落中的 物種數目
特點 不同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有差別;在我國,越靠近熱帶地區(qū),單位面積內的物種越 豐富
優(yōu)勢種 概念要點 數量 多 ,對其他物種影響 大 ,往往占 優(yōu)勢
注意點 數量多,但對其他物種影響不大的物種不屬于優(yōu)勢種;優(yōu)勢種可能發(fā)生更替
(3)特點:群落的物種組成 不是 固定不變的,會隨著時間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
4.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
(1)池塘中的全部魚構成一個群落( × )
(2)不同群落中物種豐富度不同, 一般來說,越靠近熱帶地區(qū),物種豐富度越高( √ )
(3)調查草原上某牧區(qū)的植物物種豐富度時,可采用樣方法( √ )
1.下列關于豐富度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群落中生物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豐富度是不同的
( )
C.從我國的海南到東北,森林群落的豐富度逐漸減小
D.豐富度越大的群落,其結構越復雜
答案 A
解析 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A 項錯誤;不同群落生物物種數目是不同的,即豐富度是不同的,B 項正確;從我國海南到東北,森林群落的物種數目隨著溫度逐漸降低而逐漸減少,群落的豐富度逐漸減小,C 項正確;豐富度越大的群落,物種越多,食物鏈、食物網越復雜,其結構越復雜,D 項正確。
2.下列關于群落及豐富度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物種組成是區(qū)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群落中物種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
C.種群中個體數量增多是群落豐富度增大的重要原因
D.馬尾松林地中所有樹木不能構成生物群落
答案 C
解析 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qū)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即物種的豐富度是群落的基本特征, A 正確;群落內 的生物的種間關系往往表現(xiàn)為競爭、捕食、寄生、共生等,即群落中物種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B 正確;種 群中個體數量增多是種群密度增大的表現(xiàn),但并不意味著群落豐富度增大,因為豐富度是群落物種數目的 多少, C 錯誤;馬尾松林地中所有生物才能構成群落,而所有樹木不能構成生物群落, D 正確。
目標二、 種間關系
1. 作用:一個群落中的物種不論多少,都不是隨機的簡單集合,而是通過復雜的 種間關系 ,形成一個
有機的 整體 。
2. 主要類型
(1)捕食
①概念: 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 食物 的現(xiàn)象。(注:兩種生物不會因捕食而導致一種滅絕)
②舉例: 羊和草、狼和兔、青蛙與昆蟲、雪兔和猞猁。
③數量變化:數量上呈現(xiàn)出“ 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 ”的不同步性變化。 (如圖)
曲線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判斷: a.方法一:據最高點判斷:自然界中, 被捕食者的數量一般多于捕食者。 據此可知, A 為 被捕食者 ,B 為 捕食者 。 b.方法二:據曲線走勢判斷:先增先減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后減的是捕食 者。據此可知, A 為 被捕食者 ,B 為 捕食者 。
(2)競爭
①概念: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爭奪 資源和空間 等的現(xiàn)象。競爭的結果常表現(xiàn)為 相
互抑制 ,有時表現(xiàn)為一方占據 優(yōu)勢 ,另一方處于 劣勢 甚至 滅亡 。
②舉例: 牛與羊、農作物與雜草、大草履蟲與雙小核草履蟲。
③數量變化:數量上呈現(xiàn)出“ 你死我活 ”的同步性變化。(畫出曲線圖)
注:不同種生物的生 態(tài)需求越接近, 競爭 越 劇烈 。競爭可 能導致一種生物的 滅亡。
(3)寄生
①概念:一種生物(寄生者) 寄居 于另一種生物(寄主)的 體內或體表 ,攝取寄主的養(yǎng)分以維持生活
的現(xiàn)象。對寄主有害,對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開,則寄生生物難以單獨生存,而寄主會生活的更好。
②舉例: 蛔蟲與人、菟絲子與大豆、噬菌體與被侵染的細菌。
注:蛔蟲只能進行 無氧 呼吸,體細胞中沒有 線粒體 (細胞器)。
菟絲子不能進行 光合 作用,體細胞中沒有 葉綠體 (細胞器)。
(4)互利共生
(
此分開,則雙方或一方不能獨立生存的現(xiàn)象。
)①概念: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存 , 彼此有利 , 如 果 彼
②舉例: 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地衣中的真菌和單細胞藻類。
③數量變化:數量上兩種生物“ 同時增加,同時減少 ”,呈現(xiàn)出
“ 同生共死 ”的同步性變化。(畫出曲線圖)
3.判斷下列相關表述的正誤
(1)蟬吸食樹的汁液,蝗蟲啃食植物葉片都屬于捕食關系(×)
(2)同一物種之間的大魚吃小魚不是捕食關系,而是種內競爭。 ( √)
(3)群落的外貌和結構會隨季節(jié)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 ( √)
任務一 群落的種間關系
1 .種間關系是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之一,請根據下列種群數量變化示意圖,判斷生物的種間關系。
2 .捕食者在獵殺獵物時, 場面比較血腥, 這往往會讓人認為捕食者很殘忍。有的地方曾經為了保護某些食
草動物而人為消滅捕食者,但結果卻事與愿違。請從群落中物種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種關系是如何形
成的等角度,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態(tài)意義。
提示 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xiàn)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占絕對優(yōu) 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生存騰出空間,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保持群落內物種的豐富度,并使多個 生物種群的數量維持在一定范圍內。同時,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客
觀上起到促進被捕食者種群發(fā)展的作用;捕食者與被捕食者還表現(xiàn)出協(xié)同進化。
3 .結合教材“思考 ·討論:分析種間關系對群落的影響 ”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紅尾鴝和鹟的種間競爭對兩個種群的分布有什么影響?
提示 紅尾鴝和鹟的食性比較相似,種間競爭導致兩個種群的分布范圍縮小,甚至相互錯開。
(2)資料 2 說明捕食、種間競爭在群落中是怎樣相互聯(lián)系的?
提示 捕食會影響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種之間種間競爭的強弱,進而調節(jié)物種的種群密度。
(3)除了種間關系,還有哪些影響群落的因素?
提示 影響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種間關系外,生物 因素還有種內競爭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溫度、水、無機鹽等
3.如圖分別表示兩種生物種群隨時間推移而發(fā)生的數量變化。甲、乙、丙表示的關系依次是 ( )
A.互利共生、捕食、寄生
B.互利共生、種間競爭、捕食
C.寄生、互利共生、種間競爭
D.互利共生、捕食、種間競爭
答案 D
解析 甲圖兩種生物的數量變化一致,屬于互利共生關系 ;乙圖呈現(xiàn)“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 ”的
不同步性變化,屬于捕食關系 ;丙圖中兩種生物一種數量增多,另一種生物大量減少或死亡,表示“你死我活 ”
的種間競爭關系。 D 正確。
4.以下詩句中描述的種間關系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
A.“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詩經·小雅·小宛》)
B.“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歸園田居》)
C.“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鹿鳴》)
D.“十月鷹出籠,草枯雉兔肥。”(《放鷹》)
答案 B
解析 螟蛉是一種綠色小蟲,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窩里,產卵在它們身體里,卵孵化后就拿螟
蛉作食物,體現(xiàn)了捕食關系 ;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表述的是種間競爭關系 ;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
表述的是鹿以野蘋為食,屬于捕食關系 ; “十月鷹出籠,草枯雉兔肥 ”表述老鷹出籠捕食兔子。因此 B 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