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第二單元復習提綱提綱(素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第二單元復習提綱提綱(素材)

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第四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和監察
一、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察舉制與九品中正制、上計考核制與刺史巡視監察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這一時期官員選拔與管理的主要內容。
(一)、漢朝察舉制
漢朝察舉制之前,官員選拔經歷了世官制、薦舉和 功勞制的發展過程。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襲的 制度,貴族世代壟斷高官。春秋戰國時期,尚賢思想興 起,各國為爭霸圖強,紛紛鼓勵薦舉有才能的人為官, 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但是,漢武帝以前,漢朝官 員選拔還缺少制度化的途徑。
形成:漢武帝元光元年
含義::察舉指先考察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
組成:
常科:歲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如孝廉、茂才(秀才)等;
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
(二)、曹魏九品中正制
形成: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
背景:漢末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名士控制了地方選人權,國家用人權力受到極大侵蝕。
內容: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擔任高官的人擔任),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稱為“狀”。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意義: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演變: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中正選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漸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用人局面。
(三)、上計制
秦漢官員考核辦法。
每年秋冬,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總,制成計薄(集薄),上報中央,稱為“上計”。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
(四)、監察體系
1、御史大夫
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漢晚期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漸成為最高監察官)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
2、刺史制度
目的: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澄清吏治。
內容: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1人。刺史秩卑權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國,依照朝廷規定的“六條”糾察強宗豪右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
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和管理
(一)、科舉制
1、隋唐科舉制
含義:科舉制以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為特點,分為制舉和常舉。制舉: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常舉每年舉行,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幾十種,其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
背景: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要求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要求積極參政。
2、、兩宋科舉制
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
(二)、官吏考核
1、隋唐官吏考核歸吏部。
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終要到中央匯報工作。
唐朝考核官員,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分為九等,根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的黜陟。
2、宋朝考核稱為“磨勘”
由審官官考核京官,由考課院考核地方官。
(三)、監察機構
隋唐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
1、唐朝
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
2、宋朝
監察制度的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
三、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一)、明清科舉
1、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
參加考試的主要是國子監和福、州、縣學的學生。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考中者為舉人。
會試:禮部主持,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考中者為貢生。
殿試:在會試后,皇帝主持,考中者為進士。
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別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
2、南北卷制度
目的:保證科舉制選拔出不同地域的優秀人才;為了保持科舉人才來源的地域平衡。
后來演變為南北中卷,錄取比例為55%、10%和35%。
(二)、考核制度
1、明朝考核
考滿:官員任現職滿3年稱“初考”,滿6年稱“再考”,滿 9年稱“通考”。考核結果分稱職、平常、不稱職三等, 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
考察: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
2、清朝考課制度
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三)、監察制度
明清兩朝的監察機構,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
1、明朝,
都察院監察御史不僅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 各省。六科給事中則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 正,兼有糾劾百官之權。
御史和給事中都是正七品,秩輕權重。
3、清朝
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
第五課 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現的背景
1、17-18世紀,歐美國家逐漸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但官員的選拔體制仍存在許多問題。
2、“政黨分肥制”導致眾多政治亂象、政治腐敗泛濫,影響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3、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水平提高,國家管理職能急劇擴展
4、啟蒙思想的傳播,人民參政愿望強烈。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英國是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國家。
18世紀初,英國規定除大臣外,官員不得當選為下院議員;
19世紀初,開始設立常務次官職位;
政務官:大臣、政務次官或政務秘書,他們隨內閣共進退;
事務官:即文官,包括常務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員,負責具體事務,不受黨派影響,長期供職。
1855年,建立不受黨派干涉的文官委員會,對被推薦的候選人進行考試;
1870年,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文官委員會有權獨立決定被錄用文官的基本條件,對錄用文官的制度進行完善,最終確立了文官制度。
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
西方國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門任職的事務官。
1、公開考試,擇優錄用。
2、政治中立和工作隱名。
3、職務常任和論功晉升。
四、西方文官制度的評價
積極性:
1、文官制度的建立規范了西方國家政府行政部門的事務官員的選用和管理
2、實現了政治和管理的區分,既維 持了代議制下政黨輪流執政的特點,又保證了政府工作 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3、能夠吸收大批高素質的人才進入 政府管理隊伍,有利于官員管理的法制化和專業化,提 高國家治理能力。
局限性:
1、文官制度并沒能觸碰資本主義基本制度;
2、容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
第六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選官制度和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是清朝選官制度的變革。
(一)、1898年,維新變法期間
1、背景:西學的傳播;洋務運動的開展;晚清民族危機的加深。
2、內容:加設經濟特科;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
3、結局: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二)、新政期間
1901年,各省書院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
1905年,廢科舉。決定自1906年起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
(三)、選官制度的變化
1、清政府的官制改革
裁減冗署冗官,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陸續設農工商部、巡警部、學部等部門,瓦解傳統 的六部建制;
2、選官制度更新
規定 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 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
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
清政府制定《考驗游學畢業生章程》 ,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以考試方式選拔官員,是民國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的主體;國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務員制度。
(一)、北洋政府時期
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
考試:
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典試委員會編制法草 案》《文官考試法草案》,這是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
甄別:
主要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 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 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
意義:這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以北洋政府時期 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制 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
公務員的選任由最高考試機關——考試院負責 ,1929年,頒布《考試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黨管干部原則是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國家公務 員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1、新中國成立后
沿用民主時期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2、改革開放后
干部制度進一步完善,如廢止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
影響:在堅持貫徹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則下,我國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
3、國家公務員制度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形成過程中,建 立和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 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國家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定县| 麻江县| 政和县| 洛扎县| 崇明县| 攀枝花市| 缙云县| 清新县| 桐梓县| 吐鲁番市| 湖南省| 贵德县| 庆阳市| 安多县| 白银市| 五峰| 博乐市| 和平县| 张家川| 武隆县| 芦山县| 敦化市| 南雄市| 南宁市| 贺兰县| 东港市| 镇宁| 盐源县| 始兴县| 辉南县| 丰原市| 班玛县| 威信县| 浦北县| 云龙县| 读书| 三门峡市| 盖州市| 林口县| 湖北省| 莱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