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1.通過學習掌握中國古代官員選拔的主要制度;通過學習掌握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和監(jiān)察等制度,學會用辯證的、發(fā)展的視角看待政治制度的演變。2.感受中國政治制度文明的源遠流長與東方特色,認同有效政治制度對歷史發(fā)展的積極作用。中國古代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選官制度 官員考核監(jiān)察制度輸送人才 管理人才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時期 選官制度 標準 方式西周 世卿世祿制 血緣 世襲春秋戰(zhàn)國 軍功爵制 軍功 立軍功秦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律令 向官員學習律令西漢 察舉制和征辟制 德才名望 地方舉薦、中央征召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家世門第 地方舉薦,評定授官隋唐至明清 科舉制 考試成績或才學 考試①選拔標準:由重家世門第到重學識才能②選拔方式:由推薦到公開考試 ③選拔形式:逐漸走向制度化,形式日益嚴密,體現(xiàn)出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先秦、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員選拔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也稱為:世卿世祿制度)特點:官位世襲(貴族政治壟斷和特權)影響:貴族世代壟斷高官。(血緣) 形成貴族政治。在當時有進步意義。局限性:重血緣、輕才能“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丕)顯亦世”-----《詩經》春秋戰(zhàn)國:薦舉功勞制產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爭霸圖強的需要。含義:薦舉(自薦和他薦)功勞制(軍功爵制)標準:才能 軍功大小影響: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世官制取消。材料一:李悝相魏文侯時說:“為國之道 , 食有勞而祿有功 , 使有能而賞必行 、 罰必當……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 ——劉向《說苑》材料二:秦時商鞅變法明確規(guī)定:“宗族非有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級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韓非子·定法》(三)秦統(tǒng)一后: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軍功爵制、文法吏)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 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俄n非子·五蠹》(四)兩漢:察舉制常科(歲舉) 有人數(shù)規(guī)定,有具體標準 孝廉、茂才特科 有具體標準但沒有固定時間 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察舉制在形式上吸收了薦舉的因素,但又有兩大變化:一是察舉的權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級主要長官手中,察舉的科目是由皇帝制定,被察舉的人必需以信奉或踐行儒家思想為主。二是察舉有固定的時間、地域、名額規(guī)定。意義:察舉制度最大限度地將社會上優(yōu)秀人才集中到政府體系中,鞏固統(tǒng)治。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系統(tǒng)完整的選官制度是從兩漢的察舉制度開始的。材料一:漢高祖曾下詔求賢,要求“其有稱明德者,御史、中執(zhí)法、郡守必身勸勉,遣詣丞相府,署其行、義及年。有其人而不言者,免官?!? ——杜佑《通典》材料二:漢文帝十五年令“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并由文帝親自考核。——班固《漢書》材料三:“元光元年(前134)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人?!?——《漢書 武帝紀》(五)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背景:漢末動亂,豪強名士控制了地方選人權。開始:220年,魏王曹丕開始推行含義:由品評官評定人才優(yōu)劣,然后授官的制度標準: 家世、道德和才能→只看家世。評價:將選官權收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后來門閥士族壟斷用人權,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原因:①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積極要求參政。②為加強中央集權。③九品中正制無法適應社會發(fā)展要求特點:科舉以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為特點(制舉:皇帝自設科目和常舉:每年舉行)形成:隋文帝開始分科考試;隋煬帝設置進士科(創(chuàng)立)(符合條件者:“投牒自進”)發(fā)展完善:兩宋,①謄錄與糊名,②“取士不問家世”,③科舉成為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影響:擴大官吏來源,鞏固統(tǒng)治,穩(wěn)定社會。提高官員素質,促進儒家文化的傳播。標準由出身門第變?yōu)橐晕幕荚嚍橹?,考試逐漸居于選用官制度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元朝:科舉制時斷時續(xù)元仁宗時實行科舉制度,推行"以儒治國"政策,復興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下詔規(guī)定漢人職官子孫承蔭,需考試一經一史,考試合格者直接任職,免去見習期。蒙古和色目職官子孫承蔭者可以選擇考試,通過考試的人授官時比原襲職務高一等。1313年恢復科舉制,指定朱熹集注的《四書》為所有參試者的標準用書,并以朱熹和其他宋儒注釋的《五經》為漢人參試者增試科目的標準用書。史稱"延佑復科"。明清時期的科舉制概念: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 ,用排偶文體闡發(fā)經義,稱為“八股”,格式嚴格,文章空虛。形式: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與殿試三級。進士分三甲: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別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考生:參加考試的主要是國子監(jiān)和府、州、縣學的學生。內容:只考四書五經,不允許考試發(fā)揮個人見解。影響:積極方面:①八股取士有客觀的標準,體現(xiàn)公平公正;②有利于人才選拔。消極方面:①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②阻礙了學術文化發(fā)展;③不利于實用人才的培養(yǎng);④使中國科舉走向標準化和僵化。主要特點:1、是與學校制度相結合,學習內容與科目對應。2、是形成三級考試制,鄉(xiāng)試、會試、殿試。3、是考試采用八股文,內容和形式僵化。“1905年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羅茲曼主編的《中國的現(xiàn)代化》材料: 1397年明朝科舉考試錄取進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舉人全數(shù)落選。北方舉人強烈不滿,紛紛指責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壓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復查,結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違法,史稱“南北榜爭”。1425年,明朝實行按地域調配進士名額的制度,規(guī)定“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后來被清朝繼承沿用。——林白、朱梅蘇著《中國科舉史話》你怎樣看待材料中的“南北榜爭”及其最終結果?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由政府擇優(yōu)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 ——韋慶遠 《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翡ǎㄋ危渡裢姟?br/>材料三:間接助成國內風俗教化之統(tǒng)整,以輔成大一統(tǒng)政府之團結與鞏固。——錢穆《國史大綱》材料四:(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根據(jù)材料分析科舉制有怎樣的影響?“治國之本在治吏”,吏治則國治。--張九齡治國先治吏,治吏必從嚴,這是一條歷史經驗。---習近平中國古代的官員的管理(考核制度、監(jiān)察制度)考核制度 上計制 設專門考核機構 隋唐官員考核歸吏部 考核制度嚴密 明朝考核類別:考滿和考察宋朝由審官院考核京官,考課院考核地方官 清朝實行考課制度秦漢 隋唐到兩宋 元明清監(jiān)察制度 監(jiān)察體系 秦朝:御史大夫(中央) 設專門監(jiān)察機構 隋唐:御史臺,巡回監(jiān)察區(qū) 監(jiān)察機構嚴密 元朝:中央設有御史臺,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西漢:刺史制度(地方) 宋朝:御史臺、監(jiān)察區(qū)、臺諫合一 明朝:都察院和六科,合稱“科道”清朝:六科并 入都察院(一)秦漢考核辦法——上計制上計制:是中央政府用來對地方政府實行財政監(jiān)督和政績考課的制度,以考課結果的優(yōu)劣來決定對官員的賞罰升降。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長,每年要把自己管轄地區(qū)的戶口、墾田、賦稅等預算數(shù)字寫在木券上,上報國君,并把木券剖分為二,國軍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終,官吏必須到國君那兒去報核。國君根據(jù)右券親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協(xié)助考核,根據(jù)考核結果,予以升、降、賞、罰?!吧嫌嫛敝贫鹊慕ⅲ馕吨醒雽Φ胤截斦刂频募訌姟?br/>隋唐宋時期考核制度1、隋唐:考核部門 尚書省的吏部考核方式 地方報告中央皇帝巡查州縣考核標準 品德才能,四善二十七最考核結果 評定分三等九級,確定官員升降與獎懲。唐代的考課制度有三大主要特點:一是覆蓋廣泛,把所有的官與吏均納入考課范圍;二是等級與標準明確、客觀,便于執(zhí)行;三是制度嚴密,既有專門負責此事的機構,又有明確的考課時限,既有校考使,又有監(jiān)校使,相互制約、相互監(jiān)督。宋代: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宋代考核稱為“唐勘”,由審官院考核京官,考課院考核地力官。南宋在御史臺設考課司,共掌考核,標準:“四善四最”。(三)明清時期的官員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嚴密)1、明朝:考核有考滿和考察。⑴考滿是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結果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jù)。⑵考察(又稱大計)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標準“八法”。清朝:考課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清朝吸收了明后期考核制度松散 、官吏貪墨成風的教訓 , 在考核標準上偏重于懲辦腐朽朝代 考核標準 考核機構秦漢 土地人口、財政收入、社會治安 御史隋唐 品德才能 吏部明清 監(jiān)察貪腐不作為 中央政府請歸納中國古代各個時期是如何考核官員的,并完成以下表格。并總結其發(fā)展趨勢和特點。1、考核法規(guī)趨于完善2、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別考核3、考核日趨嚴格特點:一是考核方法與考核法規(guī)完善。二是考核重德尚能,三是據(jù)考核結果獎懲激勵 四是監(jiān)察監(jiān)督人員介入考核過程。二、監(jiān)察制度(一)秦漢----監(jiān)察體系1.中央建立御史大夫 :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漢晚期改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漸成為最高監(jiān)察官)為首的中央監(jiān)察體系。地方創(chuàng)設刺史制度: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監(jiān)察地方郡國。刺史品級不高,權力很大。(刺史制度:前期防止地方分裂割據(jù),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tǒng)一;東漢后期成為地方割據(jù)勢力,威脅中央,導致國家分裂。)(二)隋唐的監(jiān)察制度御 史 臺為最高監(jiān)察機構,長官為御史大夫,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jiān)察區(qū),玄宗時增為十五道,每道派監(jiān)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jiān)察。威懾地方。宋代的察制度宋朝承唐制設御史臺,在地方監(jiān)察制度方面建立了與路、府州二級相適應的監(jiān)察體系,并且對地方監(jiān)察體制自身監(jiān)察進行了強化。其在路上建立監(jiān)司,府州一級設置了通判 ,稱為 “監(jiān)州 ”,與知州同領州事并專門負責對知州的監(jiān)察 。元明清的監(jiān)察制度元代監(jiān)察制度中央設御史臺、地方設行御史臺和肅正廉訪司的三臺為主干,以二十二道肅政廉訪司為網結,頗為嚴密。獨創(chuàng)了行臺制度,從中央到地方渾然一體,從組織上保證了對各級官吏實行有效的監(jiān)察,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明朝,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不僅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品級低權力大。清:沿襲明代,仍設督察院,以都御史為主事官。雍正年間,將六科給事中歸屬都察院,科道合一,實現(xiàn)監(jiān)察權的統(tǒng)一。中國古代官員的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及特點。一、監(jiān)察機構設置傳承有序;二、監(jiān)察法規(guī)系統(tǒng)完善;三、監(jiān)察與日常教育、監(jiān)督緊密結合;四、重視輿論監(jiān)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