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講 長度與時間的測量(學習目標:1.了解長度的單位,單位間的換算;2.會用工具測量長度;3.了解時間的測量;4.認識實驗的誤差,區別誤差與錯誤。)知識點 1 長度的單位1.單位:測量某個物理量時用來進行比較的標準量叫做單位。2.國際單位制:國際計量組織制定了一套國際統一的單位,叫做國際單位制。3.長度的單位:國際單位:米,符號:m。4.其他的長度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5.長度單位換算:1m=10dm=102cm=103mm=106 μm=109nm例題講解一.選擇題1.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 )A.攝氏度(℃) B.米(m) C.秒(s) D.米3(m3)【解答】解:A、攝氏度(℃)是溫度的單位,故A錯誤;B、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符號m,故B正確;C、秒(s)是時間的單位,故C錯誤;D、米3(m3)是體積的單位,故D錯誤。故選:B。2.下列單位換算的寫法中正確的是( )A.15.16cm=15.16×10﹣2cm=0.1516mB.15.16cm=15.16cm×10﹣2m=0.1516mC.15.16cm=15.16÷10﹣2m=0.1516mD.15.16cm=15.16×10﹣2m=0.1516m【解答】解:正確的換算過程為:15.16cm=15.16×10﹣2cm=0.1516m。故ABC錯誤,D正確。故選:D。3.在下列單位中,長度的單位是( )A.千克(kg) B.秒(s) C.米(m) D.攝氏度(℃)【解答】解:A、千克(kg)是質量的單位,A不正確;B、秒(s)是時間的單位,B不正確;C、米(m)是長度的單位,C正確;D、攝氏度(℃)是溫度的單位,D不正確。故選:C。二.填空題4.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 。符號是 長度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它們的換算關系式 1km= m,1m= dm 1dm= cm。【解答】解:測量長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米,符號是 m。1km=1000m,1m=10dm,1dm=10cm。故答案為:米;m;刻度尺;1000;10;10。知識點 2 長度的測量1.測量長度常用的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標卡尺等2.認:刻度尺的分度值(最小刻度)值和零刻度線3.正確使用刻度尺(1)會認:正確認識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2)會選:所測物體長度不能超過刻度尺的量程,且選擇合適的分度值。(3)會放:把刻度尺的刻度線盡可能緊靠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邊平行,不能歪斜。(4)會看: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刻度線,不得斜視。(5)會讀:一定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6)會記:記錄的測量數據包括準確值、估計值以及單位。例題講解一.選擇題1.關于刻度尺的使用,下列圖中正確的是( )A. B.C. D.【解答】解:A、由圖可知,刻度尺的零刻線與被測物體的邊緣對齊,沿著被測長度,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視線與刻度面垂直,故A正確;B、圖中刻度尺沒有放正,故B錯誤;C、圖中刻度尺較厚,刻度尺的刻度線沒有緊貼被測物體,故C錯誤;D、圖中讀數時視線未與尺面垂直,故D錯誤。故選:A。2.使用刻度尺測長度時,下面做法不正確的是( )A.記錄時,要記下測量的數值和單位B.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并要正對刻度線C.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D.放置刻度尺時,刻度尺應沿所測長度放置,并必須從零刻度線量起【解答】解:A、記錄測量結果時,必須在數字后面注明單位,故A正確;B、看刻度尺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并要正對刻度線,故B正確;C、讀數時,要根據所測長度末端刻度靠近的刻度線讀取數據,還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C正確;D、放置刻度尺時,刻度尺應沿所測長度放置,但如果0刻度線磨損,可以與其他整刻度線對齊,測量結果減去前面的數值即可,故D錯誤。故選:D。3.在加勒比海紅樹林中,科學家發現最大的細菌——華麗硫珠菌,形如一根細繩,可用肉眼直接觀察,如圖所示,其長度l為( )A.2cm B.2.0cm C.2.00cm D.2.000cm【解答】解:由圖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細菌左側與0.00cm對齊,右側與2.00cm對齊,所以細菌的長度為l=2.00cm,故C正確。故選:C。4.刻度尺是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之一,某同學測量物塊長度時,正確放置刻度尺后,如圖所示,則測量出的物塊長度值是( )A.12.7cm B.2.7cm C.12.70cm D.2.70cm【解答】解:由圖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1cm=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物體左端與10.0cm刻度線對齊,讀作10.00cm,右端與12.7cm刻度線對齊,讀為12.70cm,所以物體的長度為:L=12.70cm﹣10.00cm=2.70cm。所以,ABC錯誤,D正確。故選:D。5.如圖是小南用刻度尺測物體長度的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B.該刻度尺的分度值為3cmC.被測物體長度為2.30cmD.被測物體長度為2.3cm【解答】解:AB、由圖知:刻度尺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1個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故AB錯誤;CD、物體左端與0刻度線對齊,右端與2.3cm刻度線對齊,讀為2.30cm,所以物體的長度為:L=2.30cm,所以C正確,D錯誤。故選:C。二.填空題6.如圖所示用刻度尺測量鉛筆的長度,讀數方法正確的是 (選填“A”或“B”);測量的結果應為 。【解答】解:由圖知,刻度尺在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故選:b;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物體左側與“0”刻度線對齊,讀作0.00cm,右側與5.5cm對齊,讀作5.50cm,所以物體的長度為L=5.50cm﹣0.00cm=5.50cm。故答案為:b;5.50cm。知識點 3 時間的測量1.時間的單位:秒(s)、分鐘(min)、小時(h),時間的國際單位為秒。2.單位換算:1h=60min,1min=60s注意:光年是長度單位而不是時間單位(光一年所走的距離)3.基本工具:秒表(停表)秒表的使用:(1)觀察:①大表盤一周量度的時間是 ,分度值是 ;②小表盤一周量度的時間是 ,分度值是 。(2)使用:第一次按下按鈕開始計時,第二次按下按鈕計時結束;第三次按下按鈕指針歸零。【解答】30s 0.5s 15min 0.5min例題講解一.選擇題1.如圖所示,日晷是一種測量儀器,它用來測量( )A.時間 B.溫度 C.質量 D.方向【解答】解:影子是由于光在沿直線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而形成的,“日晷”是利用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原理來計量時間的。故選:A。2.如圖所示是小紅同學精確測量從家到學校所用的時間,下面讀數正確的是( )A.306.5s B.5.65min C.336.5s D.436.5s【解答】解:由圖知:在停表的中間表盤上,1min中間有兩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5min,指針在“5”和“6”之間,偏向“6”一側,所以分針指示的時間為5min;在停表的大表盤上,1s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1s,指針在36.5s處,所以秒針指示的時間為36.5s,即停表的讀數為5min36.5s=336.5s。故選:C。二.填空題3.1h= min= s,1min= s。【解答】解:1h=60min=3600s,1min=60s。故答案為:60;3600;60。4.如圖所示,如圖甲所示,鉛筆長為 cm。如圖乙所示,用A、B兩刻度尺測量同一木塊的邊長,選用刻度尺 更精確。如圖丙所示的秒表示數為 s。【解答】解:(1)圖甲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因此要估讀到毫米的下一位,左側與2.0cm刻度線對齊,讀作2.00cm,右端在7.3cm和7.4cm之間,讀作7.35cm,鉛筆的長度為:L=7.35cm﹣2.00cm=5.35cm;(2)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確程度高;(3)由圖丙所示秒表可知,小盤的分度值是0.5min,指針在“5.5”和“6”之間,分針示數是5min,大盤分度值是0.1s,秒針示數是36s,則秒表示數是:t=5min+36.0s=336.0s。故答案為:5.35;A;336.0。知識點 4 長度的特殊測量方法長度的特殊測量方法大致可以分為累積法、替代法(輔助法)、棉線法(化曲為直法)、滾輪法、截取法等,圖解如下:(可根據情況進行適當的課堂演示)(1)累積法(2)替代法(輔助法)(3)棉線法(化曲為直法)(4)滾輪法例題講解一.選擇題1.小明有幾種長度測量方法:①測量細銅絲的直徑:先將細銅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30圈,測出總長度,然后算出細銅絲的直徑;②測1張紙的厚度:用刻度尺測出100張紙的厚度,然后算出1張紙的厚度;③測量一段曲線的長度:用圓規取一定長度如1cm,然后用圓規逐段去測量曲線,最后得出曲線的總長度。其中所用測量方法相同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解答】解:①②由于一張紙的厚度和細銅絲的直徑都非常小,不能直接測量(小于測量工具的分度值),所以要測多個相同物理量的總和,求平均值從而達到減小誤差的目的,故二者方法相同;③把曲線看成是由許多小段直線組成的,用圓規取一定長度如1cm,然后用圓規逐段去測量曲線,最后得出曲線的總長度,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選:A。2.測量緊密排繞在鉛筆上的細銅絲的直徑,如圖所示。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B.讀取圖中刻度尺的示數時,視線應與尺面平行C.測得圖中細銅絲的總寬度為18.90cmD.實驗中采用了累積法測量細銅絲的直徑【解答】解:A、由圖可知,刻度尺上1cm中間有10個小格,一個小格為0.1cm=1mm,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A錯誤;B、刻度尺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尺刻度線垂直,故B錯誤;C、由圖示刻度尺可知,線圈總長度是:L=18.90cm﹣15.00cm=3.90cm,故C錯誤;D、實驗中采用了累積法測量細銅絲的直徑,需要測出線圈的總長度及數出所繞銅絲的圈數,利用d= 計算細銅絲直徑,故D正確。故選:D。二.填空題3.(1)圖甲中圓球的直徑是 cm;小明用刻度尺測量鉛筆的長度時,測得的四次結果是18.39cm,18.40cm,18.41cm,18.52cm,則鉛筆的長度應取 cm.(2)一條紙帶厚薄勻,他把紙帶緊密地環繞在圓柱形鉛筆上,直至能恰好套進一個圓環中,如圖乙所示,紙帶環繞了n圈,則紙帶的厚度是 ____________。【解答】解:(1)由圖甲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圓球左側與1.0cm刻度線對齊,讀作1.00cm,右側與2.50cm處對齊,讀為2.50cm,所以硬幣的直徑為d=2.50cm﹣1.00cm=1.50cm;從四個測量結果看,數據18.52cm與其它三個測量值差別最大,所以是錯誤的記錄;為了減小誤差,應該求三次測量的平均值,即物體的長度為:L==18.40cm;(2)由于紙帶的厚度太小,所以無法直接用刻度尺來進行測量,因此要用累積法來完成實驗;可將紙帶緊密繞在鉛筆上,直到剛好套入圓環中,然后數出紙帶的圈數n;紙帶的厚度為圓環和鉛筆直徑差值的二分之一,即:。故答案為:(1)1.50;18.40;(2)。4.大西高鐵(大同一西安)的大同到太原段通車后,運行時間縮至2小時左右。小明利用一幅地圖和一些器材很快測出了大同到太原段鐵路線的實際長度,請你和小明一起完成這次測量。(小明所用地圖中1cm代表25km)(1)測量器材: 。(2)測量方法: 。【解答】解:(1)由于需要測量長度,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地圖上大同到太原的路線是彎曲的,所以要用到棉線來與地圖的路線重合,所以需要的測量器材:刻度尺和棉線;(2)利用化曲為直的方法,讓棉線與地圖上的路線重回,在大同和太原兩個位置做好記號,然后拉直,用刻度尺測量出兩個記號間的長度為Lcm,則大同到太原段鐵路的實際長度s=25km/cm×Lcm=25Lkm。故答案為:(1)刻度尺、棉線;(2)讓棉線與地圖上的路線重回,在大同和太原兩個位置做好記號,然后拉直,用刻度尺測量出兩個記號間的長度為Lcm,利用比例尺計算出實際長度。知識點 5 誤差誤差: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產生原因:測量儀器、測量方法、測量的人。誤差不能避免,只能減小。減少誤差的方法:(1)多次測量求平均值;(2)選用精密測量工具;(3)改進測量方法。誤差與錯誤的區別:錯誤不該發生并且能夠避免,誤差永遠存在,不能避免。例題講解1.關于錯誤和誤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B.精密的儀器可以避免誤差C.誤差就是測量中產生的錯誤D.實驗中認真仔細地進行測量可以消除誤差【解答】解:A、求多次測量的平均值是減小誤差有效的方法之一,故A正確;B、采用精密的測量工具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小誤差,卻不能消除誤差,故B錯誤;C、誤差就是在正確測量的情況下,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存在的差異,不是由于操作錯誤產生的,故C錯誤;D、誤差可能減小,但卻不能完全消除誤差,故D錯誤。故選:A。2.以下測量中,多次測量求平均值,不能減小誤差的是( )A.用刻度尺多次測量同一本書的長度B.用秒表多次測量同一人正常登上三樓的時間C.多次測量氣泡在水管中同一段路程的時間D.用同一把刻度尺多次測量同一人登上不同樓層的高度【解答】解:A、用刻度尺多次測量同一本書的長度,可以通過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故A不合題意;B、用秒表多次測量同一人正常登上三樓的時間,可以通過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故B不合題意;C、多次測量氣泡在水管中同一段路程的時間,可以通過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故C不合題意;D、求平均值時必須是針對同一測量對象,而用同一把刻度尺多次測量同一人登上不同樓層的高度,不能通過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故D符合題意。故選:D。3.小明利用分度值為1mm的刻度尺測量同一個物體的長度,四次測量的數據分別為3.35cm、3.36cm、3.55cm、3.36cm,則測量結果應記為( )A.3.405cm B.3.36cm C.3.38cm D.3.41cm【解答】解:在四次測量的數據中,數據3.55cm與其他三次數據差別太大,故3.55cm為錯誤數據,故應去掉,則物體的長度:L=≈3.36cm,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讀數時,多估讀幾位數字,可以減小誤差B.測量物體的長度,選用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越好C.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測量某物體的長度,則測量結果偏小D.只要測量儀器足夠精密,就可以避免誤差【解答】解:A、誤差是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讀數時的估讀數字是分度值的下一位,不是多估讀幾位數字,可以減小誤差,故A錯誤;B、測量長度時,根據需要選擇的合適的分度值,并不是越小越好,故B錯誤;C、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測量某物體的長度,每個小格的實際長度變大,則測量結果偏小,故C正確;D、選用精密儀器,認真測量可以減小誤差,但不能避免誤差,故D錯誤。故選:C。知識圖譜【解答】:Km m dm cm mm um nm 刻度尺 會認 會選 會放 會看 會讀 會記1h=60min,1min=60s 秒表 先讀分再讀秒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錯誤可以避免誤差不能避免章節練習一.選擇題1.如圖是常見的成人口罩,其中18是指口罩的長度,單位應為( )A.mm B.nm C.cm D.dm【解答】解:中學生“一拃”的長度約15cm,一個常見的成人醫用外科口罩的長度略大于此數值,在18cm左右,故C符合實際。故選:C。2.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離我們而去。同年秋季,他的“禾下乘涼夢”終于實現,巨型稻的畝產可達800kg。請根據圖估測巨型稻的高度約為( )A.0.5m B.1m C.2m D.3m【解答】解:正常成年人的身高一般為1.65m到1.85m之間,由圖可知,巨型稻的高度比人高出兩個頭的高度左右。大約為2m,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C。3.下列有關科學探究的相關描述中,錯誤的是( )A.科學探究環節“猜想與假設”是基于現有知識或現有經驗進行的,不可以胡亂猜想或假設B.科學家有廣博的知識,不需要進行科學探究也能得出正確的結論C.在進行測量時,即使選擇了恰當的儀器并進行了仔細測量也不可能避免誤差的產生D.只憑借一組實驗數據是不可以得出普遍規律的【解答】解:A、科學探究環節“猜想與假設”是基于現有知識或現有經驗進行的,不可以胡亂猜想或假設,故A正確;B、科學家的知識再廣博也不能替代科學探究實驗,否則得出的結論也很難有說服力,故B錯誤;C、在進行測量時,即使選擇了恰當的儀器并進行了仔細測量也不可能避免誤差的產生,故C正確;D、物理學中,經常需要通過多次實驗來得出普遍規律,只憑借一組實驗數據是不可以得出普遍規律的,故D正確。故選:B。4.小明用最小刻度是 1mm 的刻度尺先后5次測量科學課本的厚度,各次測量值分別為2.46cm、2.45cm、2.66cm、2.44cm、2.47cm,則科學課本的測量值應取( )A.2.455cm B.2.46cm C.2.496cm D.2.47cm【解答】解:分析5次測量數據可以發現,2.66cm這個數據與其他4個相差太大,應該是一個錯誤數據;所以其它4次測量的平均值為:≈2.46cm,所以物體的厚度為2.46cm,故B正確。故選:B。5.如圖,是一臺筆記本電腦。從圖中可以估測出筆記本電腦的寬度約為( )A.1×108nm B.6×105μm C.3dm D.8×10﹣4km【解答】解:A、1×108nm=0.1dm;B、6×105μm=0.6dm;D、8×10﹣4km=8dm。中學生手掌的長度約15cm,由圖知,筆記本電腦的寬度大約是中學生手掌長度的2倍,所以在30cm=3dm左右。故選:C。6.物理興趣小組的小明同學測量某物體長度4次,記錄的數據為:18.39cm,18.40cm,18.41cm,18.52cm,請你根據物理知識分析,小明測量的結果應該是( ).A.18.43cm B.18.4cm C.18.40cm D.18.52cm【解答】解:18.52cm與18.39cm,18.40cm,18.41cm,這三組數據相比,測量結果偏差大,所以其中錯誤的數據是18.52cm,應舍去;物體的長度為=18.40cm。故選:C。7.小明同學在用分度值為1dm的刻度尺測量某物體長度時,最后的讀數結果不可能是( )A.3.5cm B.3.5dmC.0.35m D.35cm【解答】解:A、3.5cm精確到cm,分度值是1cm,故A不可能;B、3.5dm精確到dm,分度值為1dm。故B可能;C、0.35m精確到dm,分度值為1dm。故C可能;D、35cm精確到dm,分度值為1dm。故D可能。故選:A。8.關于誤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測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大,誤差越小B.只要測量的次數足夠多,測量的足夠仔細,誤差是可以消失的C.操作不規范會影響誤差的大小D.測量時,我們可以避免錯誤【解答】解:A、測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大,誤差越大,測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誤差越小,故A錯誤;B、只要測量的次數足夠多,測量的足夠仔細,誤差也不可以消失的,故B錯誤;C、操作不規范會造成測量錯誤,不是誤差,故C錯誤;D、測量時,我們可以避免錯誤,故D正確。故選:D。9.小明有幾種長度測量方法:①測量細銅絲的直徑:先將細銅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30圈,測出總長度,然后算出細銅絲的直徑;②測1張紙的厚度:用刻度尺測出100張紙的厚度,然后算出1張紙的厚度;③測量一段曲線的長度:用圓規取一定長度如1cm,然后用圓規逐段去測量曲線,最后得出曲線的總長度。其中所用測量方法相同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解答】解:①②由于一張紙的厚度和細銅絲的直徑都非常小,不能直接測量(小于測量工具的分度值),所以要測多個相同物理量的總和,求平均值從而達到減小誤差的目的,故二者方法相同;③把曲線看成是由許多小段直線組成的,用圓規取一定長度如1cm,然后用圓規逐段去測量曲線,最后得出曲線的總長度,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選:A。10.刻度尺是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之一,某同學測量物塊長度時,正確放置刻度尺后,如圖所示,則測量出的物塊長度值是( )A.12.7cm B.2.7cm C.12.70cm D.2.70cm【解答】解:由圖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1cm=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物體左端與10.0cm刻度線對齊,讀作10.00cm,右端與12.7cm刻度線對齊,讀為12.70cm,所以物體的長度為:L=12.70cm﹣10.00cm=2.70cm。所以,ABC錯誤,D正確。故選:D。11.關于刻度尺的使用,下列圖中正確的是( )A. B.C. D.【解答】解:A、由圖可知,刻度尺的零刻線與被測物體的邊緣對齊,沿著被測長度,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視線與刻度面垂直,故A正確;B、圖中刻度尺沒有放正,故B錯誤;C、圖中刻度尺較厚,刻度尺的刻度線沒有緊貼被測物體,故C錯誤;D、圖中讀數時視線未與尺面垂直,故D錯誤。故選:A。12.如圖是小南用刻度尺測物體長度的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B.該刻度尺的分度值為3cmC.被測物體長度為2.30cmD.被測物體長度為2.3cm【解答】解:AB、由圖知:刻度尺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1個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故AB錯誤;CD、物體左端與0刻度線對齊,右端與2.3cm刻度線對齊,讀為2.30cm,所以物體的長度為:L=2.30cm,所以C正確,D錯誤。故選:C。13.下列單位換算,正確的是( )A.72厘米=72×10﹣2厘米=0.72米B.72厘米=72×10﹣2米=0.72米C.72厘米=72×10厘米=720毫米D.72厘米=72×10=720毫米【解答】解:A、換算過程錯誤,應該是72×10﹣2米,故A不正確;B、進率及過程正確,故B正確;C、進率錯誤,應該是72×10毫米,故C不正確;D、換算過程缺少單位,故D不正確。故選:B。14.目前我國在對納米技術的研究方面已經躋身世界前列,“納米”是一種長度單位,1.76×109nm可能是( )A.一座山的高度 B.一個籃球場的長度C.一個人的身高 D.物理課本的長度【解答】解:1.76×109nm=1.76m=176cm。A、一座山的高度在幾百甚至幾千米,故A不符合題意;B、一個籃球場的長度在28m左右,故B不符合題意;C、成年人的平均身高在170cm左右,少數男性成年人的身高可以達到176cm=1.76m=1.76×109nm,故C符合題意;D、一根筷子的長度在25cm左右,物理課本的長度略大于此數值,在26cm左右,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15.“川中明珠遂寧市,美麗安居我的家。”如圖所示為遂寧地圖的一部分,地圖印制在一張物理課本大小的A4紙上。若用刻度尺在地圖上測量從安居車站到遂寧市火車站的直線距離,所選擇的刻度尺最恰當的是( )A.分度值為1cm、量程1m的米尺B.分度值為1mm、量程40cm的透明塑料尺C.分度值為1cm、量程10m的皮尺D.分度值為0.02mm的游標卡尺【解答】解:A、分度值為1cm、量程1m的米尺,分度值太大,不精確,故A不符合題意;B、分度值為1mm、量程40cm的透明塑料尺,與A4紙的長度差不多,分度值大小合適,故B符合題意;C、分度值為1cm、量程10m的皮尺,量程太大,分度值太大,故C不符合題意;D、分度值為0.02mm的游標卡尺。量程太小,操作起來也不方便,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二.填空題16.小明用刻度尺測物體的長度,如圖所示,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體的長度是 mm。【解答】解:由圖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1cm=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物體左側與1.00cm對齊,右側與3.18cm對齊,所以物體的長度為L=3.18cm﹣1.00cm=2.18cm=21.8mm。故答案為:1mm;21.8。17.學完測量知識后,炎炎進行讀數練習。炎炎讀出圖甲中木塊長度是4.00cm,可知他是利用了 (填“A”或“B”)刻度尺讀數;如圖乙所示是炎炎用停表記錄自己繞操場慢跑一圈的時間,此時停表示數為 s。【解答】解:(1)由圖甲可知,A刻度尺,1cm之間有2個小格,其分度值為0.5cm;B刻度尺,1cm之間有10個小格,其分度值為0.1cm=1mm,使用B刻度尺分度值較小,用B刻度尺測量較準確,B刻度尺讀數是以cm做單位要讀到小數點后兩位,即木塊長度是4.00cm,而A刻度尺的讀數是4.0cm,所以炎炎利用了B刻度尺讀數;(2)停表小表盤的分度值是0.5min,指針在“3”和“4”之間讀作3min,指針未超過中線,靠近“3”;大表盤的分度值是0.1s,而大表盤指針在7.5s,因此停表讀數為t=3min7.5s=187.5s。故答案為:B;187.5。18.2021年4月30日,遵義上空出現日暈奇觀,天文興趣小組的同學拍下日暈的照片,他們測量圖片上日暈暈圈的直徑,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測量結果是 cm。【解答】解:由圖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暈圈左側與12.00cm刻度線對齊,右側與14.90cm刻度線對齊,所以暈圈的直徑為d=14.90cm﹣12.00cm=2.90cm。故答案為:1;2.90。19.小華對一支鉛筆的長度進行4次正確測量,記錄數據如下:17.58cm、17.57cm、17.56cm、17.57cm,該鉛筆的長度是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解答】解:(1)將四次測量結果取平均值就是記錄結果:=17.57cm;(2)因為使用刻度尺讀數時,讀到分度值還要估計一位,所以從右面數第二位的單位就是分度值,故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答案為:17.57;1mm。20.誤差是 (選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若五位同學用刻度尺測量同一個物體的長度,記錄數據分別為8.38cm、8.36cm、8.58cm、8.39cm、8.37cm,則該物體的長度為 。【解答】解:誤差就是在正確測量的情況下,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存在的差異,是測量時存在的,是不可以避免的。8.58cm的準確值與其它四個數據不同,是錯誤的數據;測量長度最終的記錄結果是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故記錄結果為:L=≈8.38cm。故答案為:不可以;8.38cm。21.某同學欲測量一根細銅絲的直徑d,他的實驗步驟如下:A.將細銅絲拉直,用刻度尺測出細銅絲的長度l1;B.用刻度尺測出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l2;C用細銅絲的長度除以銅絲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d;D.將細銅絲緊密纏繞在鉛筆桿上。E.數出纏繞在鉛筆桿上細銅絲的圈數n。請你解答下列問題:(1)以上沒有必要的步驟是 ;錯誤的操作步驟C應改正為: ;(2)改正后合理的實驗步驟排序應是 ;(3)實驗步驟E中的n為20圈比40圈的實驗誤差 。【解答】解:(1)正確測量方法:找一支圓鉛筆,把細銅絲捋直,將金屬絲在鉛筆上依次緊密繞適當的圈數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這個線圈的長度L,再將線圈長除以圈數所得的商就是金屬絲的直徑d=。可見,錯誤的C應改為用銅絲的繞圈總長度L除以銅絲的圈數,即得細銅絲的直徑d;(2)實驗步驟的合理順序應是DBEC。(3)實驗次數越多,誤差越小。故實驗步驟E中的n為20圈比40圈的實驗誤差大故答案為:(1)A; 用銅絲的繞圈總長度L除以銅絲的圈數,即得細銅絲的直徑d;(2)DBEC;(3)大。22.物理課上老師用停表計時,同學們通過摸自己的脈搏計數測量心率。(1)心率是指 心跳的次數,它是身體健康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2)老師的測量誤差是: 。(3)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但是本次實驗中為了減小老師的誤差還可以測量3分鐘內 ,用次數除以 ,得到1分鐘的心跳次數。【解答】解:(1)心率是每秒鐘心跳的次數。(2)心率大部分時候與脈搏跳動的次數一致,但人在活動后或者情緒激動、生病、發熱、有炎癥感染的時候,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響,導致心率與脈搏不一致。(3)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延長測量時間減小人為誤差,如:測量3分鐘內 脈搏跳動的次數,用次數除以3,得到1分鐘的心跳次數。故答案為:(1)每秒鐘;(2)心率某些情況下與脈搏跳動的次數不一致;(3)脈搏跳動次數;3。23.在練習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實驗中。(1)如圖所示,一位同學用一把鋼尺測一木塊的邊長為 cm。這種鋼尺受溫度影響很明顯(熱脹冷縮),若把它剛從冰箱冷凍室內拿出立即測量物體的長度,則測量結果將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2)另一位同學用同一把刻度尺5次測得某物體的長度分別是:10.42cm、10.21cm、10.43cm、10.44cm、10.43cm,則該物體的長度應記作 cm,多次測量的目的是: 。【解答】】解:(1)圖中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一個小格的長度是0.1cm,木塊左側從0cm開始,右側示數2.20cm,所以木塊的長度為L=2.20cm;(2)10.21cm與10.42cm、10.43cm、10.44cm、10.43cm這4個數相比,測量結果偏差大,屬于讀數錯誤,應該去掉;所以物體的長度L==10.43cm;測量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誤差總是存在,時而偏大,時而偏小,測量過程中,我們一般可以采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故答案為:(1)2.20 偏大;(2)10.43 取平均值,減小誤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