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課: 訂約履約 誠信為本3.1 訂立合同學問大班級:______ 姓名: ______ 成績:______【學習目標】1.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了解合同的基礎理論知識,明確口頭合同與書面合同的含義和特點。2.明確合同訂立的程序和效力,感悟合同的價值。【教學重難點】重點: 了解合同的含義、形式、特點、意義。難點: 理解如何訂立有效合同。【新知導學】(請自主閱讀教材23-28頁,完成知識梳理。)一、生活離不開合同(一)合同的含義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 的協議。(二)合同的形式與訂立的原則1.形式合同的種類繁多,常見的有 、贈與合同、 、運輸合同等。2.原則無論哪種合同,都必須由訂立合同的各方當事人在 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即就某種民事法律關系的設立、變更、終止行程形成一致的意思表達,以實現各自的利益。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三)訂立合同的意義1.交易者角度在市場經濟中,市場交易者參與交易活動最常見的形式就是 。利用合同參與交易活動,就能夠充分體現市場交易者的自由意志。2.市場、資源、社會財富自愿訂立的合同可以滿足市場交易者的特定需求,有利于 ,從而增加整體的社會財富。3.社會角度自愿訂立的合同促成市場交易者相互合作,共同形成社會的 。因此,法律鼓勵合同的訂立和履行,尊重市場交易者的合同自由,維護誠實守信的履約機制。二、要約承諾訂合同(一)合同訂立的階段合同的訂立需要當事人各方的 。很多時候需要經歷反復協商才能就合同條款達成一致的意思表示。討價還價是這種反復協商過程最形象的體現。法律將這個過程概括為 與 兩個階段。1.要約:是合同訂立的第 階段,是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在一項要約中,發出要約的一方為 ,接受要約的一方為 。為了保護受要約人的合理期待,維護穩定的交易秩序,生效的要約具有 。2.承諾:要約達到對方后,就進入合同訂立的第二個階段 ,承諾是受邀約人 的意思表示,應當由受要約人及時向要約人作出,并在要約確定的期限內到達,該意思表示的內容應當與要約的內容 。承諾到達對方后,立即發生 ,訂立合同的過程隨之結束。在實際協商過程中,受要約人的“承諾”可能增加新的內容。如果對原來的要約內容進行了 ,或者超過了要約確定的期限,此時,該項承諾轉化為 ,需要原來的要約人 才能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二)訂立合同無效情形訂立合同并不當然意味著合同的生效。①如果合同內容出現違反 、 的強制性規定或者違背 等情形,仍然可能導致合同全部或者部分無效。如果合同的主體不適格或者因欺詐、脅迫導致當事人意思表示 ,也會使得合同存在瑕疵或者效力處于不確定狀態,不能產生當事人預期的 。(三)訂立有效合同的要求①要求行為人具有 能力;②合同意思表示 ;③內容 且不違背公序良俗。三、立字有據更可靠(一)訂立合同的形式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采用特定形式外,只要各方當事人形成 ,就是確立了合同。無論口頭形式還是書面形式,甚至直接履行的行為都可以 。但采用采用何種形式訂立合同,有時會對當事人能否順利實現其合法權益產生影響。(二)口頭合同1.含義口頭合同是現實生活中一種常見的合同形式,是當事人通過 達成意思表示一致所形成的合同。2.適用對象它通常用在一些金額較小、即時清結、權利義務關系相對簡單的 中。3.優點口頭合同充分適應了現代社會對訂立合同的 要求。4.缺點口頭合同的問題在于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多不明確,發生糾紛時 。(三)書面合同1.含義書面合同是以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 所載內容的形式訂立的合同。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并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 。2.適用對象對于 復雜、金額較大以及履行期限較長的合同,應當采用書面形式。3.優點書面合同 ,有利于督促各方當事人根據確定的義務 ,有利于守約方根據約定追究 。書面合同 ,能夠為處理合同糾紛提供明確的證據,有利于案件的公正裁決。(四)樹立合同意識我們在生活中應當樹立 ,尤其要用好 這個工具。【易錯易混】在訂立合同過程中,要約就是要約邀請。( )糾正:在合同訂立過程中,要約與承諾是固定不變的。( )糾正:訂立合同就當然意味著合同生效。( )糾正:4. 我們常說“空口無憑”,訂立合同必須是白紙黑字的合同書才可以。( )糾正:【歸納對比】口頭合同和書面合同口頭合同 書面合同含義 當事人通過口頭語言達成意思一致所形成的合同 以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訂立的合同。優點 快捷、方便 內容清晰,權利義務明確,便于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有據可查,能夠為處理合同糾紛提供明確的證據,有利于案件的公正裁決缺點 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多不明確,發生糾紛時難以舉證 比口頭合同繁瑣適用情形 金額較小、即時清結、權利義務關系相對簡單 權利義務關系復雜、金額較大、履行期限較長的合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