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第5課地球1.最初,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像一口鍋,倒扣在地上;地像一個方形的棋盤,是平的。2.生活在海邊的人們發現,當帆船回港時,總是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由此,人們認識到海面不是平的。3.我國漢代的張衡在他的《渾天儀注》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于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4.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陰影,推測地球是球形的。5.人們站在海岸邊看遠處的帆船,發現進港的船只總是先看見桅桿,再逐漸看見船身;出港的船只總是船身先看不見,然后桅桿才逐漸隱沒在地平線下。這種現象是生活在海邊的古希臘人最先觀察到并記錄下的。據此,古希臘人推測大地是球形的。6.在地球儀上標注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后,你會發現:當取下連接小旗的棉線時,棉線呈環狀。這是因為麥哲倫從西班牙出發后始終朝著一個方向——西邊航行,最終又回到了起點。7.1961年,人類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航天員從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顆藍色的星球。像地球這樣,自身不發光,圍繞太陽運行,且質量足夠大的天體,被稱為行星。8.地球表面有液態的水,溫度適宜,是太陽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別是有高級智慧生物的行星。9.地球照片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層或冰川;藍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綠色部分可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藍色部分面積最大,因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10.麥哲倫是葡萄牙著名航海家、探險家。第6課月球1.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眾多的環形山、高地和“月海”。許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環形山是由火山噴發形成的。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結合觀測證據提出了新的觀點:這些環形山大部分是由來自宇宙的流星體撞擊形成的。2. 在宇宙中,環繞行星運行的天體被稱為衛星。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是地球的衛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體。它還是迄今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外天體。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液態水,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月球自己并不發光,但能夠反射太陽光。3.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月球,發現環形山是月球表面最顯著的地貌特征。最初科學家認為月球環形山是由火山噴發形成的。直到20世紀70年代,基于觀測證據得出大部分環形山是由隕星撞擊形成的結論。4.模擬環形山的形成實驗原理:細沙模擬的是月球表面,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擬的是大小不同的隕星。隕星落在月球上會形成凹坑,這就是環形山。石子從不同高度落下,表示隕星撞擊月面的速度不同。較大的隕星撞擊形成較大的環形山,較小的隕星撞擊形成較小的環形山。手電筒代表太陽,當陽光從不同角度照射環形山時,成的陰影不同。觀察月球環形山最好的日期不是在滿月,而是在每月的7—9日和22—24日,這時太陽光斜射月面,環形山最為明顯。5.模擬月球的公轉,觀察“月相”的變化。落地臺燈相當于太陽,排球相當于月球,人的頭部相當于地球。當“地球”轉動一周,相當于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地球上的人——眼睛就可以看到臺燈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射的角度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變化。月相之所以會產生,是由于日、地、月三者之間的位置關系發生變化,由于月球本身不透明,其一半的面積總會處于被太陽照亮的狀態。隨著日、地、月三者位置關系的變化,我們從地球上會看到月球明亮的區域大小發生改變。實際上我們目睹的就是一個月時間里,月球不同地區經歷白天和黑夜的變化過程。6.固定時間觀察,是要記錄月亮的相對位置。因為月亮和太陽一樣,也會東升西落。同一天中,晚上6點、9點和夜里12點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一樣的。7.每天固定時間觀察,6點或者9點都可以,這樣可以觀察到月亮出現在天空的不同位置。總體是上半夜上弦月出現在西部天空,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圓,下弦月出現在東部天空或者看不見(一天比一天出現得晚);下半夜則相反,上弦月基本上看不見,下弦月出現在東部天空。第7課太陽1.太陽是一顆自身能發發熱的氣體星球,表面光、溫度約5700℃,內部溫度可達1600萬℃。它的體積相當于130萬個地球那么大。天文學家把太陽這樣的星球稱為恒星。太陽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2.1.5億千米有多遠:假如乘坐速度為1000千米/時的飛機,要連續飛行17年;假如乘坐速度為40000千米/時的火箭,要連續飛行5個多月。3.太陽高度不是描述長度,而是描述角度,因而不能用尺子去量。太陽光線與地乎面的夾角叫作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4.陽光照射到地面,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就是太陽高度用太陽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陽的高度。5.一日內,太陽位于上中天時,其高度達到最大值,稱為“正午太陽高度”。以正午太陽高度為對稱點,上午和下午的太陽高度呈軸對稱。如上午9點和下午3點的太陽高度相同,只是方向不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緯度和季節變化而有規律地變化。第8課太陽鐘1.影子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光源、不透明物體和承接影子的屏。2.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著太陽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3.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有規律地改變著:(1)影子的長短有規律地變化。早晨的影子較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正午它又重新變長。(2)影子的方向有規律地變化。4.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正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5.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陽的移動與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有關系,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計時工具。這一類計時工具在西方被稱為太陽鐘,在中國被稱為日晷。6.牛頓鐘屬于地平日晷,根據豎立在平坦地面的竿子在不同時刻的影子和線條的相對位置,直接讀取時刻,是最原始的地平日晷。后來的地平日晷的晷針始終指向北極星,也就是晷針與晷盤的夾角是當地的緯度。立式日晷的晷盤垂直于地平面,晷針的反向延長線指 向 北 極 星。赤道日晷的晷盤平行于赤道面,晷針指向北極星。7.日晷的工作原理 :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盤,太陽由東向西移動,于是投向晷盤的晷針影子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比現代鐘表的指針,晷盤則好比鐘表的表面,用來顯示時刻。早晨,針影投向晷盤西端的卯時附近 ;當太陽到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當地的午時 ;午后,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