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數字化學習賦能 “雙減”實施提升教育質量策略研究【摘 要】“雙減”是黨中央從以人為本理念出發,對降低學生過重學業負擔、規范校外培訓以及切實提高學校育人水平等方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更好獲得該項教育政策紅利,著眼當前教育發展面臨學生學習時間縮短后如何學足學好以及回流入校后如何緩解教育資源不均的兩大困境,本文從“雙減”政策實施概述入手,分析目前“雙減”實施困境下,如何在數字化學習中提升教育質量,進而依托數字化學習背景,從精準教學、高效學習、學習空間及教育評價四方面探究提升教育質量的突破口和支持策略,以期為教與學賦能。【關鍵詞】數字化學習;“雙減”;教育質量在學生受教育過程中,基礎教育占據著關鍵的位置,是教育工作開展的初始環節,是教育公平的客觀體現,更是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熱點領域。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工作落實的短視性與功利性特征越發顯著。考慮到此,政府機關開始著手實施雙減政策,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此政策一經實施,備受社會各界所關注與熱議,如何讓“雙減”的熱度轉化為實際化的價值,大幅度增強教育回歸本源的感召力,為孩子營造快樂、高效、健康的學習環境,是每一位教育參與主體共同面對且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一、“雙減”政策實施概述受社會多方主體長期以來呼吁對學生主體的關切需要,“雙減”教育政策積極響應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包括調減作業壓力、減少學習時間、對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進一步規范整治等等。通過對政策內容的具體分析可發現,此政策是校內、校外多方主體聯合治理模式,是空前首次將“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問題放置于首位并付諸解決行動的一項教育舉措。一方面由于傳統應試教育環境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學生升學壓力的持續增大,校外培訓機構開始在教育市場中快速崛起,為了滿足自身市場份額的快速獲取,向學生家長鼓吹夸大當前教育競爭局面,致使劇場效益不斷加劇,培訓機構逐步演變為學生學習的第二關鍵場所,乃至部分家長向此類機構投入的關注、時間、金錢等資源遠超正規學校,從長遠來看削弱了學校育人主陣地的作用。鑒于此,雙減政策以改變精英教育作為切入點,將線下補課教學亂象作為治理重點,旨為滿足學校課堂的回歸本源需求。此政策的推行,是政府對教育環境發展不規范、競爭不公平的關鍵調整,逐步根治“學在外”的毒瘤。現階段,教育資源的發布欠缺平衡性與充分性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優質教育資源配置能否保證處于均衡狀態,是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家長共同關注的問題。假若相關管理機構無法給予有效的保障,必然會造成大量學生與家長形成各類負面情緒。學生回流入校所帶來的教育資源有效供給問題尤為關鍵,更是各主管機關容易忽略的問題,有必要對新資源共享模式開展相應的探究活動,制定科學有效的調整措施。 在共享經濟時代下,教育共享是教育事業后續發展的主流方向,如何有效開發各種信息技術潛能價值,與教育工作深度融合,解決長期以來教育資源不均問題值得深思。二、“雙減”實施困境下提升教育質量的突破口“雙減”教育政策制定的初衷,就是維保孩子學習的基本權力,保證教育資源分享的公平性、質量性以及全面性,是政府從長期戰略發展視角所做出的關鍵部署。但通過對當前教育現狀的調查發現,教育評價不豐富、教學實效性不足、資源配置不均等各項問題過于顯著,對整體教育質量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削弱影響,需要加以正視并改善,以期釋放“雙減”教育政策紅利。(一)精準化教學是教師應教盡教的關鍵學校是各項知識傳輸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學習的關鍵場所。然而,因校外培訓機構長期灌輸的“培優”思想及劇場效應的持續增大,帶給學生家長的競爭壓力越發增多,并有前移的變化趨向,開始逐步認為想要孩子學習成績的快速提升,只能依托于校外學習場所,學校的教育主體地位被進一步削弱。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鐘秉林詳細闡述了教育教學質量對于學生發展、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作用,并強調:“唯有保證學校教育輸出、學生需求兩者處于匹配狀態,讓學生在校內就可以學到充足的知識、掌握更好的技能,學生家長才會逐步意識到各類培訓班、補習班的低價值。”學校與教師,是實現雙減政策目標的核心主體。隨著互聯網環境的不斷完善,中小學生也開始提早接觸到移動終端、電腦、手機等設備,學習資源獲取途徑不斷完善,傳統式的“一刀切”“一把抓”的同質教學已然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的學習需要。鑒于此,學校及教師群體應當樹立與時俱進的精神,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及模式,通過不斷學習來強化自身的教育水平。教師要用把握重點、難點的精準思維在掌握學生學習實況的基礎上,確定其學習狀態及風格,融入個性化元素確定教學目標,并利用合理的教學資源對教育方案進行籌劃、設計、實施,樹立循證教學理念,改變經驗主導教學模式,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育場景,不斷強化教育效率及成效。(二)重構學習空間是學生學足學好的助力點根據《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2020—2021)》提供的數據可知:在近五年,隨著教育競爭的加劇,子女教育給中國家長所引發的焦慮感達到了峰值。這種負面情緒的根源主要是優質教育資源不均所導致。 教育公平,是建立在過程與起點公平的基礎上。然而,因經濟環境、區域等各要素的客觀存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充分、不公平、不均衡成為了優質教育教學的直接阻礙。教育共享是當下資源共享理念的直接產物,但通過對資源共享現狀的分析可發現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共享信任度較低、無效資源泛濫等,對供需匹配效率的提升有著嚴重的拉低影響。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以及應用范圍的持續拓寬,學習工具整體對學習對象呈現出粒度微型化的改變方向,所提供的服務內容更趨于個性化特色。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教學環境進一步延伸,通過外部途徑來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很顯然,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能有效打破“教教材”的困境,為緩解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負面影響有著很好的效果。(三)革新教育評價是教學改革的方向標在當下教學體系中,教育評價屬于核心環節,占據著關鍵的位置。然而,因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評價也開始將“唯分數”“唯升學”作為重點指標,爭搶生源、考高分等是導致教育秩序不公平的主要因素,也是引發教育價值觀錯位的關鍵原因。江西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劉菊嬌認為:若想營造良好、健康、有效的教學環境,保證教育事業步入持續穩健發展正軌,就應當確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改變傳統應試教育過分注重排名、成績的錯誤思想。所以,學校應當發揮主體地位,積極承擔教育責任,樹立正確的教育目標、評價目標,實施科學有效的變革舉措。打破“周考、月考、單元考”的三考理念以及重升學率等教育現實并綜合施策,真正讓雙減政策貫穿于教學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要迎合教育規律,將素質教育作為核心理念,制定相應的教育評價制度。但教育指揮棒中涉及德育和素質教育相關地位未能有效明確,各教學指標中,成績分數、升學率仍占據主導。教師,是教學評價的關鍵主體,應當在對現有教育政策及課標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引入先進的評價理念及方法,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對學生學習階段、學習成果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有效利用評價結果,以改革評價方式作為解決“唯分數論”的主要途徑。三、數字化學習賦能“雙減”提質增效的策略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學生的學習空間實現了進一步的擴寬,現已形成校內與校外學習同步并軌的新教學局面。面授教育、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也是教育事業后續發展的主流方向。網絡環境下數字化學習憑借自身的多重優勢,不僅能夠提升學習效率及效能,還賦予了教學工作更多的個性化特征。如何提升教師對數字化學習的重要性認知水平與應用水平,是雙減教育生態下滿足教與學有效目標的關鍵節點之一。(一)基于多樣共享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培育精準教學新生態“雙減”政策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求學生回流入校,主要切入口有兩個,其一是降低作業負擔,其二則是對參與培訓機構時間進行間接性的管控。在互聯網時代下,知識資源附帶共享化特征使得呈現爆炸式的增長趨勢,教師應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融入信息技術應用,擴展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范圍,實現精準教學。具體到實踐層面,教師應當對線上、線下教學的優勢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通過相互融合來挖掘出更多的教學價值,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實地觀察分析的手段,對學生學習實況進行掌握,結合線上學習對其學情做好預判并給出科學有效的指導。學校是“雙減”政策的主要實施主體,教師應當圍繞學生學習實情及相關特征,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任務、目標,課前利用各類信息化教學平臺進行知識的預習;課中則是以教學任務為導向,開展模塊化教學活動,將碎片知識點進一步整合,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課后以智慧教學工具的應用,對學生學習行為及內容進行分析,結合問題導向視角,做好相關數據的采集,為教學決策的制定與調整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撐等。總體來說,教師應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通過與傳統教學模式的融合,來擴展教學空間、豐富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保證優質教學資源配置的均等性,真正實現人網融合的課后教學服務。(二)基于個性自主的數字化學習方式構建學習新途徑“雙減”政策的出臺施行,一方面旨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旨在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進而實現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巨大蛻變。隨著互聯網的創新發展與普及應用,極好地便利了人們的學習、生活,在此背景下,數字化課堂得到了學校的廣泛應用,徹底擺脫了時空間的桎梏。由于網絡的便利性以及海量的學習資源,學習方式在不斷的增多,如泛在學習等。相較于傳統課堂學習,在線學習具有自主性、交互性等優勢,一方面能夠體現出學習的價值與意義,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推進。在線學習的存在,尤其是憑借海量的學習資源,滿足了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為此,作為教師,可設計合理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在學習工具的幫助下,完成任務主題的探索,自教材與網絡資源中梳理和提煉與主題相關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完成知識建構。如此一來,一方面可以降低學生對教師進行知識講授的依賴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他們的高層次學習思維。在學生離開學校之后,作為教師,應采取有效手段和方式,引導和鼓勵學生使用文字處理軟件等學習工具,通過思維導圖等方式將復雜的知識直觀地梳理出來,進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內化,提高學習質量。一些學者在研究在線學習時闡述了獨特的見解,例如,有的學者表示,學生在在線學習過程中很難出現情感共鳴,情感臨場感不顯著。為強化學生體驗,豐富學習路徑,教師可充分發揮微信等聊天工具的優勢,通過組建微信群并邀請學生進入,以滿足師生、生生之間的學習交流需求,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習質量的整體提升,而且對學習的協作性與交互性具有促進作用。(三)基于開放互聯的數字化學習環境開辟網絡學習空間隨著科技的創新發展,尤其是5G、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極好地滿足了教育領域對海量學習資源、協作交互性教學等的需求。總之,互聯網背景下,學習環境實現了現實與虛擬空間的融合。學習情境的變化,對教育要素的改革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用,它拓展了教學時空結構,為學生學習提供了開放性空間。就傳統課堂教學而言,探究性活動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數字化教學的出現,為實施探究性活動予以了支撐,教師可通過VR等工具進行情境創設,以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和積極性。隨著網絡的普及,尤其是國家對教育的不斷重視,各種類型的學習平臺相繼涌現,為此,教師應選擇優秀的學習平臺,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網絡課程的學習,以進一步豐富學識、加深理解。例如,教師可以陪伴者或組織者或其他身份與學生共同進行網絡課程的學習,同時通過PPT等實用工具對知識信息進行梳理歸納,努力為學生全面發展創設個性化學習空間。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知識場的構建需要教材與線上資源學習的深度融合。作為教師,要深刻意識到學生才是主體,充分發揮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的優勢,創建聊天室,將線上碎片化的知識以在線解答等方式轉化成學習資源庫,以滿足學生的校外自主學習需求,豐富知識儲備。總體來說,通過該學習方式,既打破了傳統“靜坐聽課”的枯燥教學模式,有效防止了學生注意力下降的現象,又有助于提高學習質量。四、結論“雙減”政策對整個教育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建構高質量教育體系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新的教育生態下,學生回流入校、學習時長縮短對學校高質量教學發出更強的挑戰,這就要求學校各方主體正確理解 “減負”的含義,并能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為學生的更好發展增添動力。另外,無論在怎樣的時代,教育問題從來不是學校單一主體包攬的,需要家庭、社會、政府等做出努力,為教育發展打造協同一體的生態環境。參考文獻[1] 張曉萍, 王宏偉. 控總量 提質量 強能力——"雙減"背景下數字化賦能作業管理[J]. 浙江教學研究, 2021(5):3.[2] 蒙元珍. "雙減"背景下運用數字教材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研究[J]. 世紀之星—高中版, 2021(36):0103-0104.[3] 黃超群. 數字化賦能學校高質量作業的轉型實踐[J]. 現代教學, 2022(17):6-7.[4] 顧理瀾, 李剛, 張生,等. "雙減"背景下數字化賦能家校社協同育人研究[J]. 中國遠程教育, 2022(4):8.[5] 謝幼如羅文婧章銳劉亞純. "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數字化轉型的理論探索與演進路徑[J]. 電化教育研究, 2022, 43(9):14-21.[6] 李娜. "雙減"背景下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 科研, 2022(8):4.[7] 金偉杰. 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背景下區域"雙減"工作的實踐和思考[J].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22, 28(7):65-72.[8] 辛瑾蘇陽. 基于人工智能的"五研共同體"模式探索與研究[J].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22, 28(7):99-10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